高中國文「六國論」教案設計詳案

格式
doc
大小
756.5 KB
頁數
8
上傳者
Ring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5-04-22,离现在 20 188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高中國文六國論教案設計(詳案)

作者:武陵高中國文科教師溫睿瀅

有考卷及參考資料(光碟),請列印。

教材名稱

六國論/(北宋)蘇洵

班級

一年X

人數

X

教材來源


三民版《高中國文》第一冊,第十三課。

教學時間


4堂課,共200分鐘。

設計人

溫睿瀅

學習重點

1 論說文的破題法。

2 藉古諷今的史論。

3 關懷現實的精神。

學生學習

條件分析



教學方法

視教學需要酌用自學輔導、啟發問答、講解說明、發表、討論、欣賞的方法。

教學資源

參考資料

教學媒體

1三民版《高中國文》第一冊,第十三課。

2三民版《高中國文》第一冊教師手冊。

3《高中國文總覽(上)》,薪橋出版社。

4《活用中國格言》,金安文教機構。

5《高中國文國學系統》,鴻漸文化。


1 notebook。  

2 白板(放映powerpoint用)。

  1. 三民書局《高中國文》第一冊光碟。

  2. 學習單:地圖。



網路資源

1.《戰國策》全文檢索:

http://www.yasue888.net/chin_gwok_chak.html

2.電子古籍全文檢索:

http://www.taconet.com.tw/terry55

3.中華文化信息網:

http://www.ccnt.com.cn/china/history/index.htm









  1. 引言

  1. 你看過《尋秦記》嗎?你知道戰國時代的時代背景嗎?

  2. 戰國的時代背景略述。

  3. 自由討論六國被秦國併吞的原因,引入正題。


  1. 正文

  1. 題解

  1. 選自:《嘉祐集》。

  2. 主旨:作者引古鑑今,引戰國時六國因賂秦而自取滅亡的事例,以諷北宋當時對契丹、西夏納幣求和的退怯政策。

  3. 背景:北宋因唐末藩鎮割據為戒,重文輕武,重中央而輕地方,故對外國都採取納幣求和的友好政策。蘇洵以為不可,作《六國》以諷之。

  1. 課文

  1. 敘述六國的滅亡,在於賂秦:「六國……賂秦也」。

  1. 使用「破題法」,說明六國淪亡的原因是「賂秦」,且不賂者以賂者喪。

  2. 修辭:頂真(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

  1. 說明六國失敗的原因不在戰:「秦以……不在戰矣」。

  1. 修辭:借代(「攻取」借代為「戰爭」)。

  1. 敘述六國中賂秦者的下場:「思厥……得之」。

  1. 三四段用實筆描寫六國覆滅的原因。

  2. 修辭:誇飾(今日割五城……而秦兵又至矣)、譬喻的明喻(如棄草芥如抱薪救火)、錯綜(奉之繁,侵之急)、排比與對偶(暴霜露,斬荊棘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1. 敘述六國中不賂秦者的下場:「齊人……誠不得已」。

  1. 不賂秦的有齊、燕、趙三國:齊因與秦不助五國,故喪;燕用荊軻之計速禍;趙用武而不終(殘殺良將李牧)。

  2. 修辭:設問(終繼五國遷滅,何哉?)。

  1. 假設六國可以抗秦、不滅的狀況:「向使……所劫哉」。

  1. 第五段用虛筆描寫六國可以不必覆滅。


10分鐘。





























  1. 修辭:錯綜(勝負之,存亡之)、感嘆(嗚呼!悲夫!)。

  1. 指出六國有不賂而勝之勢,以諷諫北宋的主政者:「夫六國……之下矣」。

  1. 此段為隱喻,也是本文的另一個主旨。

  2. 採用婉曲的表現手法來影射北宋。



  1. 文章結構表


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反虛正實

面筆面筆

使

賂以

者.

‖.

思.

厥戰







第一堂課結束。



10分鐘。



























  1. 作者

  1. 蘇洵,字明允,自號老泉,北宋人,著有《嘉祐集》。

  2. 軼事:

  1. 是古文八大家之一,為文得力於《戰國策》、《史記》,長於議論。好談兵事,喜通過古今比較,看清現勢。

  2. 27始發憤向學,燒盡所作文章數百篇,閉門勤修,遂通《六經》百家之說。

  3. 傳說他勤奮苦讀時,有一年端午節,妻子端了一盤剝好的粽子和一疊白糖放在他桌上悄悄離去,隔了一會兒再去收盤子,竟然發現他的鬍子上沾滿了白色的糯米和黑色的墨汁,桌上也是灑滿了墨汁與糯米,而糖還好好的放在那裡沒動過。原來他讀書讀得太專心,竟然拿粽子去沾墨汁吃下去尚且不自知呢!

  4. 他的兩個兒子蘇軾、蘇徹在同一年登進士第,當時蘇軾22歲,蘇徹19歲,於是他感慨地做了一首詩說:「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難,小兒如草芥。」


  1. 問題與討論(略)


  1. 補充資料


(一)《六國論》與《留侯論》的比較


六國論

留侯論

作者

北宋.蘇洵

北宋.蘇軾

出處

嘉祐集

東坡全集

文體

藉古諷今的議論文

(論史事)

翻案的議論文

(論人物)

文眼

起筆

破題法(開門見山)

冒題法(埋兵伏將)

作法

多方面的正反論證

(賂秦→不賂秦)

多方面的正反論證

(能忍→不能忍)


(二)排比修辭法的定義與種類(見附錄)




15分鐘。




















10分鐘。

自由討論、答題法。




15分鐘。

講述法。








第二堂課結束。



(三)《戰國策》與《史記》(見附錄)

  1. 圖片欣賞


  1. 延伸學習

北宋國事辯論會:請班上推選最有見解、最會辯論的高手共六位角色扮演「北宋軍事大臣」,三位正方、三位反方。題目為「宋朝(北宋)應該採取和平外交政策」,教師可提供論點,如:

  1. 納幣、和親政策的好處(壞處)。

  2. 宋朝國力、 戰力分析。

  3. 宋朝與外邦的關係,包括地緣、國力相差等等。

  4. 可提出對不同國家的不同政策。

與會的教師、學生可以自由cosplay,打扮成古人的模樣,增加游戲學習的樂趣。

辯論時間基本為三十分鐘,最多可延長至兩堂課結束。

最後由全班同學(辯論者除外)評斷勝負。






















(三)(四)與第五部分「延伸學習」,最長為100分鐘(兩堂課)。

在前一堂課上課前,必須先選好六位參加辯論的同學,不需依照標準的辯論比賽進行,可以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

請參賽同學回家先查資料準備。

以討論北宋為主,也可改為討論「臺灣現狀」。

若辯論會的情況不踴躍(造成冷場),教師可隨現況改變上課方針,比方說以講述法配合即席短文(或作文)寫作的方式來促使每位學生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補充資料:

  1. 戰國策

內容: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異名:國事、國策、事語、短長、長書、修書。

作者:在漢時已不可考,經劉向編定為三十三篇,定名為《戰國策》。北宋時,

僅存十一篇,經曾鞏蒐集考證,三十三篇復完,即今本。

範圍:分十二國記事。

時間:繼春秋之後,迄楚漢之起。

體例:國別史。

注疏:東漢高誘注(時已亡佚過半)。

說明:戰國策是一部匯編而成的書,非出於一人一手,也非出於一時一地。此

書表現縱橫家游說之術:蘇秦合縱,張儀連橫,范睢相秦,魯連解紛,鄒

忌的幽默,淳于髡的諷刺……真可謂盡鼓舌搖脣之能事,極縱橫辯說之

大觀。從文學角度看來,此書敘事生動,描寫細密,人物刻劃成功,語

言藝術圓熟,體式變化多端,在標誌著散文的進步。

戰國策打破了「編年」的限制,以人物的遊說活動為中心,統率記言和

記事。所寫的人物,非常廣泛,各具風姿,活靈活現。作者巧於比喻,

善用寓言,文筆流暢,喜歡誇張渲染,而能委曲達情,微婉盡意。又按

照內容的需要,引用詩、書、成語和民間謠諺,把古語、口語、警策語

等等,一爐共冶,造成感人的力量。

總之,戰國時代的文章,文質各具,除了內容之外,還非常注重注音語

言的藝術。所謂「敷張揚厲,變本加奇」,正是戰國策散文的特色。

先秦文學的典籍中,文句常被後世學者作家引用,以修飾其文章。如在

諸子散文中提及過的孔子名言,對後世影響很大。


  1. 史記

作者:西漢司馬遷。

時間:自黃帝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共兩千五百年。

內容:1.十二紀:以帝王為中心,記全國政治盛衰之大事。但有帝王知名而無

帝王之實者,不為之作記。如惠帝在位七年,卻由呂后掌權,故有〈呂

后本紀〉而無〈惠帝本紀〉。又如項羽雖無朝代,但其事蹟顯烈一時,

而為當世所繫,故以本紀與之。

2.十表:以時間為中心,編排各代大事。

3.八書:即禮、樂、律、曆、天官、封禪、河渠、平準。《漢書》據此改

書為志。

  1. 4.三十世家:記諸侯之事。但有諸侯之位而無諸侯之名者,亦為世家,

如〈陳涉世家〉、〈孔子世家〉。

5.七十列傳:記一般名臣或有異行之人,以及異族戎狄等。

名稱:「史記」本為史書之通稱,司馬遷所著稱為《太史公史記》,魏晉以後,

乃以《史記》為此書之專名。

注疏: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是為《史記》三家注。

地位:1.為紀傳體之祖,班固以後正史皆沿其例。

2.是我國通史之祖。

3.其文雄深雅健,善敘事理,後代散文家莫不奉為圭臬,推為文史之大

宗師。

4.與《漢書》(班固)、《後漢書》(范曄)、《三國志》(陳壽)合稱「四史」。

影響:1.「太史公曰」成為後代論贊體之祖。(贊、論、評、史臣曰等等)

2.與《漢書》並稱「史漢」,作者並稱「馬班」或「遷固」。


  1. 排比修辭法

把結構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關、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成串地兩個或兩個以上排列的修辭方式。

句子排比

例句:故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陳無勇,非孝也。(《大戴禮記》《曾子大孝》)

短語排比

例句:其容闐然,其色渥然,其氣充然。(方孝孺〈指喻〉)











國時期疆域圖:



北宋疆域圖:




8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