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學習單 編者:江伊薇
壹、〈醉翁亭記〉各段重點檢索與分析
一、認識導遊:歐陽脩的風格特色
歐陽脩內心剖析 (醉翁亭記寫作原因與特色) | 政治領導風格 | 失敗:直言耿介,為范仲淹講話 + 小人誣陷 = 貶滁州(醉翁亭記→貶謫文學) |
文壇領袖:提拔、、 、、。 | ||
:在滁州為政期間,歐陽脩決不苛擾人民,順應民情,設施井然有序。 | ||
文學成就 | :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 |
:清新婉約 | ||
:新五代史、新唐書 | ||
:六一詩話 | ||
時代的橫向觀察 (被貶滁州之作者心境) | 〈題滁州醉翁亭〉 | 「四十未為老,醉翁偶題篇。醉中遺萬物,豈復記吾年。」 |
可以看出,歐陽脩在政治上遇到挫折的心情,然他雖遭挫折,但仍能超脫、放得下,隨遇而安,具有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 | ||
聚焦大考 | ﹝96學測﹞(C)歐陽脩〈醉翁亭記〉認為官運難卜,應該及時享受與民同遊共飲的快樂→X,未有「官運難卜」的慨嘆,也未見「及時行樂」的心境。 |
二、沿途見聞:醉翁亭記的文章結構與生難字詞
段落 | 文章結構 | ||||||||||||||||||||||||||||||||||||||
第一段 | 亭之介紹 |
| |||||||||||||||||||||||||||||||||||||
聚焦大考 | ﹝101指考﹞(D)歐陽脩〈醉翁亭記〉首段採用「由景而入」的手法,勾連山、水、亭、人物,終而拈出「樂」字。 | ||||||||||||||||||||||||||||||||||||||
第二段 | 山水之樂 |
| |||||||||||||||||||||||||||||||||||||
生難字詞 、 聚焦大考 |
| ||||||||||||||||||||||||||||||||||||||
第三段 | 宴遊之樂 |
| |||||||||||||||||||||||||||||||||||||
生難字詞 、 聚焦大考 |
互文 為文章中上句省略下句出現的字詞,下句省略上句出現的字詞,但上句與下句合併後即成為一個意思,相互補足。 負者歌於塗, 行者休於樹 還原:
前者呼,後者應 還原: | ||||||||||||||||||||||||||||||||||||||
﹝96指考﹞以「也」字為句尾詞,論語、孟子及先秦諸子已多見,宋人散文亦好用之,其中使用「也」字形成特殊風格而最為後人所稱頌的文章是:(A)蘇洵六國論(B)蘇軾留侯論(C)曾鞏墨池記(D)歐陽脩醉翁亭記 答:D | |||||||||||||||||||||||||||||||||||||||
第四段 | 與民同樂 |
| |||||||||||||||||||||||||||||||||||||
生難字詞 、 聚焦大考 |
﹝104學測﹞(E)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禽鳥、眾人、太守,三者逐步推衍,層層烘托,並非是以畫底線的文句解說或描述其前面的文句。 | ||||||||||||||||||||||||||||||||||||||
綜合比較 | 由〈醉翁亭記〉,可看出作者所呈現的政治重心為何? 1.貶謫心境之轉念:樂在其中,與尋常百姓同樂。貶謫生涯人不堪其憂,他不改其樂。 2.百姓生活之安樂:衣食無憂、生活無虞,才能盡情娛樂沉醉。 3.養生喪死無憾(仁者胸懷):一位平民化的太守,不會高高在上,不擾民。→儒家的理想、在文學上的美好圖像在他管轄中完成了、實現了,是他樂且自負的原因。 |
貳、文章之旅的觸動:〈醉翁亭記〉古文的寫作技法與賞析
寫作技法 | 1.詩情畫意 | 優秀的散文應該有風光綺麗的圖畫美,給讀者獨特的審美感受,以悅目而致賞心。作者從這樣幾方面濡筆,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其二,朝暮變化之美;其三,四季變幻之美;其四,動靜對比之美。 |
2.描繪精彩 | 光影下的情境: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本文運用光影的變化,呈現畫面的動態感。 | |
3.簡練精當 | 〈醉翁亭記〉的語言極有特色,格調清麗,遣詞凝練,臻於爐火純青之境,有圖畫之美,又有音樂美。 | |
4.兼用,文采聲情俱佳 | 本文駢散相間,節奏富於變化,讀起來聲調鏗鏘,易於成誦,全文幾乎用「也」結束句尾,又一貫通篇,反有靈動之妙,具有一唱三歎的風韻。 |
參、輕鬆一下:相關文章與課文反思延伸
【框不住的國文課】
〈醉翁亭記〉 文/徐敏純
嚼著過去的殘渣,我出神了。我不在乎就這麼到老死的,最終那個我想望的世界一直都沒有消失過,只要黃河少發一次水、百姓家裡多一斗米,我也是心滿意足的。可勞碌了這麼一輩子,一路從京裡下來,水害、蝗災、大旱,日子怎麼還沒好起來?
我在哪裡?
粗釀的滋味灌進喉嚨,我在滁州。日日夜夜我都這麼告訴自己,這裡很好,起碼這裡的百姓現在過得很富足。也該清醒一點了。我不過是一介書生,挑不起天下蒼生的重量。這裡有山水、有朋友,每天都這麼逍遙,也不用擔心小人在背後搗鬼,比起在京的日子,現在快樂多了。
我仰起頭,枝頭未落盡的紅花映在我的眼眶中模糊的晃動著,隨著止不住的淚珠滾落。但再怎麼試圖抹去那些淚水,衣袖也只是漸漸濕透。我無助地閉眼,不想再看見那顫巍巍掛在枝頭的過往。
眼角滑落是無法克制的貪戀。即便如此,那些記憶和理想卻留不在京城、留不在過去。
評: 文/李佩蓉
「人」,很合適做為歐陽脩生命情境基調的詮釋。他的牽掛正在於對眾人的放不下,然而,他的格局胸懷,不也正在這番對於眾生任眾道遠的牽掛之中?他是個肩負天下的孤獨先覺者,卻又那麼甘願走入人群與眾同樂,他甚至不忍把嘆息與不安帶給他所呵護的子民,只在人後獨自品味那「人不知太守」的欲樂而不能樂,欲醉而不能醉。
謫居滁州的醉翁到底是不是已打從心底豁達?或許連歐陽脩本人也說不清,今人更無須窮追探問,但只細細品味箇中別有滋味的人生況味,已是適切的文學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