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開頭文字通常會提供寫作的基礎背景,讓讀者更快進入作者的意想世界。請根據〈黃州快哉亭記〉第一段課文,為以下空格填入適當的答案。
切入角度 | 原文 | 長江沿途變化情形 | 意旨 | ||
自然環境 |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 | 地點 | 流至西陵 | (1)長江水勢經過三次變化,愈來愈: □波譎雲詭 ■廣大無垠 (2)江流漸次開展象徵: ■心境開闊 □柳暗花明 | |
水勢 | 水流壯闊 | ||||
南合沅、湘 ,北合漢、沔,其勢益張。 | 地點 | 匯聚沅江、湘江、漢水、沔水 | |||
水勢 | 更加壯闊 | ||||
至於赤壁之下,波流浸灌,與海相若。 | 地點 | 流至赤壁 | |||
水勢 | 與海洋一樣 | ||||
切入角度 | 原文 | 快哉亭相關資料 | 意旨 | ||
人文特點 | 清河張君夢得謫居齊安,即其廬之西南爲亭,以覽觀江流之勝 | 建亭者 | 張夢得 | 張夢得、子瞻、子由均為貶謫之人,彼此為好友與兄弟,對於一座亭子卻有這麼緊密的建亭、命名、作記等關係,「快哉」的涵義便不可不重視,可知:在被貶生涯的苦悶中,如何── ■調適心情 □忍辱負重, 轉為「快哉」,會是本文重點。 | |
建亭原因 | 用以覽觀江流勝景 | ||||
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 命名者 | 蘇子瞻 | |||
命名意涵 | 快哉 | ||||
作記者 | 蘇子由 | ||||
2.〈黃州快哉亭記〉本文既名為「快哉亭記」,作者為什麼不先寫「亭」,卻在開頭先描寫長江水勢的三變?
答:第一段開頭著墨於江景,是為了呼應後文建亭目的「以覽觀江流之勝」。
3.〈黃州快哉亭記〉第二段敘述快哉亭之視野及歷史遐想,請統整快哉亭能見的「自然之景」與「人文之景」,為以下空格填入適當的答案。
切入角度 | 原文 | 景觀 遠近 | 所見之景 | 意旨 | |
自然之景 | 濤瀾洶涌,風雲開闔。晝則舟楫出沒於其前,夜則魚龍悲嘯於其下。變化倏忽,動心駭目,不可久視。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舉目而足。 | 江景 近景 | 水勢 | ■波濤洶湧 □波瀾不驚 | 作者認為快哉亭面對何事物?使人相當滿足暢快,因此以快哉命亭。 ■遼闊視野 □流風遺跡 |
天空 | □晴空萬里 ■風譎雲詭 | ||||
日景 | ■舟楫出沒 □漁歌互答 | ||||
夜景 | ■魚龍悲嘯 □靜影沉璧 | ||||
觀者感受 | □心曠神怡 ■動心駭目 | ||||
西望武昌諸山,岡陵起伏,草木行列,煙消日出。漁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數。 | 山景 遠景 | 山巒 | □一馬平川 ■岡陵起伏 | ||
植被 | □童山濯濯 ■草木行列 | ||||
屋舍 | □雲遮霧障 ■歷歷在目 | ||||
切入角度 | 原文 | 遙想之景 | 意旨 | ||
人文之景 | 至於長洲之濱,故城之墟。曹孟德、孫仲謀之所睥睨,周瑜、陸遜之所騁騖。其流風遺跡,亦足以稱快世俗。 | 歷史人物 | ■曹孟德 ■孫仲謀 □諸葛亮 □劉備 ■周瑜 ■陸遜 | 作者認為快哉亭使人感受何事物?令人滿足暢快,因此以快哉命亭。 □遼闊視野 ■流風遺跡 | |
情形 | ■逐鹿中原 □折衝樽俎□紙上談兵 |
【說明】
一馬平川:指廣闊的平原。
童山濯濯:指無草木的樣子。
折衝樽俎:折衝,拒退敵人攻城的戰車。樽俎,古時盛裝酒肉的器皿。折衝樽俎指在杯酒宴會間,運用外交手段取勝敵人。
3.〈黃州快哉亭記〉第一段為開端,第二段為發展,請問兩段內容如何承接?
答:第一段點明此亭為快哉亭,第二段則從亭之景色與英雄事蹟進一步解釋何以命名為快哉,兩者相輔相承。
4.〈黃州快哉亭記〉第三段交代「快哉」的典故出處,並說明人之憂樂取決於人之心境,請根據文意為以下空格填入適當的答案。
切入角度 | 原文 | 典故出處 | 意旨 | |
敘事 | 昔楚襄王從宋玉、景差於蘭臺之宮,有風颯然至者,王披襟當之,曰:「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獨大王之雄風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蓋有諷焉。 | 快哉出處 | 宋玉〈風賦〉 | 承上段緬懷古蹟,開下段抒發議論。補述【快哉】出處,並借宋玉之語對「快哉」作進一步闡發,也將此段的敘述轉為議論,展開下文「雄雌之風」、「遇與不遇」的論辯。 |
相關人物 | 楚襄王、宋玉、景差 | |||
關鍵詞句 | 快哉此風! | |||
切入角度 | 原文 | 典故闡發 | 意旨 | |
議論 | 夫風無雄雌之異,而人有遇不遇之變。楚王之所以為樂,與庶人之所以為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 外物與感受沒有關係,憂樂乃因 【處境不同】 | 藉由宋玉與楚襄王的對話論述:一般人常因遭遇不同,而對外物有不同的感受。 |
5.〈黃州快哉亭記〉中:「宋玉曰:『此獨大王之雄風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蓋有諷焉。」請問宋玉之言有何諷刺之意?
答:楚襄王說:「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耶!」就可知楚襄王無法體會人民疾苦,才會認為百姓能跟他共享此風。因此宋玉透過此言諷諫楚襄王應體恤民情、了解民生疾苦。
6.文章寫作時若只有論述容易流於空泛,需要言例或事例輔助說明、增加說服力,因此「由敘而論」或「由論而敘」是寫作常見手法。而議論與敘事之間需要「過渡句」連接文意才能順暢,不顯得唐突。〈黃州快哉亭記〉第三段有著「由敘而論」的寫作脈絡,請指出敘事為哪些句子?議論為那些句子?哪一句為「由敘而論」的過渡句?請填入適當代號。
答案代號:A敘事句 B議論句 C過渡句
成分 | 課本文句 |
A | 昔楚襄王從宋玉景差於蘭臺之宮,有風颯然至者,王披襟當之,曰:「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獨大王之雄風耳,庶人安得共之!」 |
C | 玉之言,蓋有諷焉。 |
B | 夫風無雄雌之異,而人有遇不遇之變。楚王之所以為樂,與庶人之所以為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
【說明】
A:本段文字敘述楚襄王與宋玉景差的互動,以說明快哉出處。
B:本段文字議論感受、心境與環境三者的關係。
C:「玉之言」上承敘述文字,「蓋有諷焉」下啟議論文字。
7.〈黃州快哉亭記〉第四段說明「快」與「不快」的關鍵乃在於內心之得與否,請根據文意為以下空格填入適當的答案。。
切入 角度 | 原文 | 正反論述 | 意旨 | |
總論 | 士生於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 | 反面 | 內心若無法調適,那麼就會【無處不悲傷】 | 作者認為憂樂關鍵點為何? ▓心中坦然 □境遇順逆 |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 | 正面 | 內心若能坦然自在,那麼就會【無處不自在】 | ||
切入 角度 | 原文 | 正反論述 | 意旨 | |
分論 | 今張君不以謫為患,竊會計之餘功,而自放山水之間,此其中宜有以過人者。將蓬戶甕牖,無所不快,而況乎濯長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雲,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 | 正面 | 張夢得因 ▓隨遇而安 □鍥而不捨 ,而能享受自然之美。 | 作者肯定張夢得何種修養?並藉此勉勵自己與兄長。 ▓不以物傷性 ▓無入不自得 □不為五斗米折腰 |
不然,連山絕壑,長林古木,振之以清風,照之以明月,此皆騷人思士之所以悲傷憔悴而不能勝者,烏睹其為快也哉? | 反面 | 騷人思士因 □安時處順 ▓執著現狀 ,所以面對自然景色感到悲傷憔悴 |
8.文章標題通常是整篇文章主旨的精煉濃縮,提供讀者掌握要旨的重要線索。〈黃州快哉亭記〉全文闡述「唯有心中坦然,不為外物所役,方能無往不快」之理。請分析〈黃州快哉亭記〉題目的結構,並找出最能代表本文主旨的關鍵詞。
黃州 | 快哉 | 亭 | 記 | |
結構 | 地點 | 感受 | 物 | 文體 |
文旨關鍵詞 | ※ |
9.「起承轉合」是常見的文章架構,請根據下表中「起承轉合」的定義找出〈黃州快哉亭記〉相應文意與寫作手法。
相應段落 | 定義 | 相應文意 | 寫作手法 | |
起 | 第一段 | 開頭先提出議題與自己的主張看法。 | 介紹快哉亭的位置與命名原因 | ■敘事 □寫景 □議論 □抒懷 |
承 | 第二段 | 承接「起」的主張,提出佐證或說明強化概念。 | 承接命名原因,進一步說明何謂快哉:視野壯闊、流風遺跡 | □敘事 ■寫景 □議論 □抒懷 |
轉 | 第三段 | 必須有別於「承」,可以換個觀點角度闡述主張、也可以舉出前段主張的盲點、或可以用反面例子強調主張的正確。 | 換個觀點角度介紹快哉出處,並導入外務與感受的關係。 | ■敘事 □寫景 ■議論 □抒懷 |
合 | 第四段 | 總合前文做出「結論」。 | 總合前文提出結論:人能不以物傷性,則何處非快 | □敘事 □寫景 ■議論 ■抒懷 |
10.劉熙載〈藝概〉言:「大蘇文一瀉千里,小蘇文一波三折。」蘇轍〈黃州快哉亭記〉全文三層議論由典故闡發至勸勉世人,請根據三層議論文句回答其文句意涵。
議論 | 第一層 | 第二層 | 第三層 |
課文 文句 | 此獨大王之雄風耳,庶人安得共之! | 風無雄雌之異,而人有遇不遇之變。 | 士生於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 |
文句 意涵 | 大王和庶人因處境而感受不同 | 一般人的憂樂常因處境得與不得 | 唯有內心自得,才能坦然面度人生逆境 |
11.〈黃州快哉亭記〉多次出現「風」字,並且與文意起伏隱隱扣合,請根據文意找出「風」字的意涵。
① 濤瀾洶湧,「風」雲開闔:( B )
② 其流「風」遺跡,亦足以稱快世俗。:( D )
③ 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耶?:( A )
④ 振之以清「風」,照之以明月,此皆騷人思士之所以悲傷憔悴而不能勝者,烏睹其為快也哉?:( C )
選項
( A ) 人之心境:由於生活愜意、心情愉快,因而感覺風令人愉快,此處恰與本段「人常因遭遇不同,而對外物有不同的感受」段旨暗合。
( B ) 江上實景:波濤洶湧,風雲變化不定,呈現風譎雲詭壯闊之景,此處恰與本段覽觀勝景之快暗合。
( C ) 身體感受:清涼的風吹拂肌膚,此風為身處江湖的身體感受,此處與呈現失意士人淒冷孤寂的處境暗合。
( D ) 風範事蹟:先賢遺留下來的風範和事跡,常令後人激賞稱快,此處恰與本段緬懷古人之快暗合。
12.蘇軾貶官到黃州後,欽佩張夢得的氣度,與他交友,為他的亭子取名「快哉亭」,並寫下〈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在下列詞中:
(1)蘇軾認為自己該如何面對人生的逆境呢?請選定詞中一個句子,加以闡釋。
(2)承上題,此文句和〈黃州快哉亭記〉哪一句有類似含意?請加以闡釋說明。
蘇軾〈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1。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渺渺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注釋】 1.濕青紅:指在亭上剛剛塗飾的紅綠色油漆。 2.白頭翁:指船夫。 3.蘭台公子:指宋玉。 4.天籟:大自然的聲響,指風聲。 5.剛道:硬說。 |
答:
1.「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意指一個人只要具備了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面對逆境就能剛直不阿、坦然自適,因此不論處於任何境遇中都能處之泰然,享受到使人感到無窮快意之風。
2「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與〈黃州快哉亭記〉「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同樣強調人內心具有力量,即能坦然自適、不憂不懼,不會因為外在逆境影響情緒,境界類於孟子所言:「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語譯】
語譯:夕陽餘暉,映在那捲起的彩飾簾幕上,快哉亭下的江水,彷彿與遙遠的天際相連。知道你特意為我將窗子新漆了,顏色如此鮮潤。記得昔日斜枕在平山堂上,觀看那江南如煙霧般的細雨風光,失群的大雁沒入遼闊蒼茫的景致。曾記得歐陽脩有詞吟:「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
江面千頃遙闊,猶如明鏡,清澈見底,碧綠山峰倒影江中。忽地江浪襲來,一葉小舟與白頭船翁,鼓盪浮沉於其上。可笑當年的蘭臺公子宋玉,不明白莊子天籟的含義,偏偏要說風有雌雄。胸中若有浩然正氣,便能領略如此爽快的清風啊。
13.閱讀蘇洵〈名二子說〉,回答以下問題:
(1)蘇軾的「軾」是車子的哪個部分?蘇洵對蘇軾有何期待?
(2)蘇轍的「轍」是車子的哪個部分?蘇洵對蘇轍有何期待?
輪、輻(車輪中連接車轂和輪圈的直木)、蓋(有覆蓋功能的東西,亦即車篷)、軫(古代車箱底部的橫木),皆有職乎車,而軾(車前的橫木)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不知掩飾)也。 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車輪碾過所留下的痕跡),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仆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蘇轍〈名二子說〉 |
答:
蘇軾的「軾」,本義是指設在車箱前面供人憑倚的橫木,可供憑靠、依附、瞭望之用。車子既需要「輪、輻、蓋、軫」的等基本構件,也需要做為外飾的「軾」的附加構件。蘇洵以車喻人,他認為一個人既要講究道德學問,也要講究一定的處事方式。蘇洵擔心蘇軾鋒芒外露、不能內斂,藉此勸他多加外飾以免遭禍。
蘇轍的「轍」,本義是車輪在地上輾過的痕跡,對於後車是個重要的指標。蘇洵期許兒子像「轍」一樣,處事穩妥並依著前車而行,可資借鑑。
【語譯】
車輪、車輻、車蓋、車軫,在一輛車上都各有其作用,只有車軾看起來好像不實用。雖然如此,如果拿掉車軾,車子也就不完整了。軾呀!我擔心你無法自我修飾啊!
天下的車,凡走過都留下輪跡,車子行進,無不經由車轍,但是談論車子的功用時,卻從來不會提到輪跡。雖然如此,即使翻車馬死,輪跡也不會有任何災禍,這是因為輪跡擅長處於禍福之間。轍呀!我知道你終究能夠免於災禍!
14.文章分析
閱讀框線內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幾段文字後,回答問題:
(一)綜合材料(甲)與材料(乙),說明蘇轍提及的「養氣方法」有哪些?
(二)就材料(乙)蘇轍的自述,說明材料(甲)與〈上樞密韓太尉書〉的寫作目的有何關聯?
答案必須標明(一)(二)分列書寫。(一)(二)合計文長限200-250字(約9行-12行)。
材料(甲): 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今觀其文章,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此二子者,豈嘗執筆學為如此之文哉?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材料(乙): 且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轍之來也,於山見終南、嵩、華之高,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於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故願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後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轍年少,未能通習吏事。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偶然得之,非其所樂。然幸得賜歸待選,使得優游數年之間,將歸益治其文,且學為政。太尉苟以為可敎而辱敎之,又幸矣。 【102學測】 |
答:
※答題關鍵
(一)材料(甲)提出孟子由於「善養吾浩然之氣」,因而文章寬厚宏博。司馬遷由於「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游」,以增加遊歷、結交豪傑以養氣。材料(乙)蘇轍自述「願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於「人」已見歐陽公,希望能一見韓琦來壯大自己的心志。
(二)〈上樞密韓太尉書〉的結構為:為文須養氣【材料(甲)】→養氣須壯遊→壯遊須見太尉→見太尉有益於文。【材料(乙)】末段可知蘇轍求見太尉非為斗升之祿,而是為了「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以養氣為文,可見材料(甲)乃為材料(乙)預做定調。
※參考答案
(一)透過材料(甲)孟子、司馬遷與材料(乙)蘇轍三例可知,「養氣」的方法有二:一是內在修為,指道德修養;二是外在閱歷,指覽天下之壯觀,聽賢士之宏論。
(二)材料(乙)首段「於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可知〈上樞密韓太尉書〉的寫作目的是求見太尉,而求見理由乃材料(乙)末段的「將歸益治其文,且學為政」。求見理由呼應材料(甲)中「轍生好為文」,寫作目的則呼應材料(甲)為文須養氣,養氣方法除了內在修外,亦須外在閱歷,因而蘇轍求見太尉以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因此,材料(甲)乃為本文的寫作目的預做定調,引出求見的主題,希望韓琦能予以指教。
15.方框裡的成語都跟亭有關,請根據以下的敘述選出正確的成語。
(A)亭午夜分 (B)華亭鶴唳 (C)新亭對泣 (D)長亭短亭 (E)漢壽亭侯 (F)亭亭玉立 (G)十里長亭 |
1.( B)比喻留戀往事故物或官場受挫之懊悔心情。
2.( D)比喻連綿不斷的旅程。
3.( F)形容女子身材姣好,婀娜多姿。
4.(A)正午與半夜。
5.( E)三國蜀漢關羽的封號。
6.( G)泛指送別的地方。
7.( C )後比喻懷念故國或感時憂國的悲憤心情。
【說明】
(B)華亭鶴唳:晉陸機在河橋打了敗仗,被人讒陷而判死刑,行刑前嘆息再也聽不到故鄉華亭(今上海松江縣西)的鶴鳴聲。典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尤悔》。
(C)新亭對泣:本指東晉南渡名士王導等,於新亭飲宴,舉目望見山河,而感慨國土淪亡,相與對泣之事。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
(D)長亭短亭:古時設於路旁供行人休息的亭子,十里設一長亭,五里設一短亭。北周.庾信〈哀江南賦〉:「十里五里,長亭短亭。」
(E)漢壽亭侯:三國時,曹操俘虜了關羽。雖然關羽殺了袁紹的大將軍顏良,為曹操解白馬之圍,仍留書出走回歸劉備,但曹操愛才,不忍追殺,並封關羽為「漢壽亭侯」。
(G)十里長亭:古時於路旁,每十里設一長亭,五里設一短亭,供行人憩息。因此,近城的十里長亭常為人們送別的地方。
17.亭,為漢族傳統建築之一,源於周代。多建於路旁,供行人休息、乘涼或觀景用。因造型輕巧,選材不拘,布設靈活而被廣泛應用在園林建築之中。亭橋結合構成園林空間中的美好景觀藝術效果,使得園景更富詩情畫意,成為古時文人的最愛。請根據圖片與文字,填出與以下列亭相關的前人。
亭 | 一千多年以前,他為避 「安史之亂」,攜家由甘肅到成都。第二年春天,在友人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落成以後稱 「成都草堂」。他在這裡先後居住了將近四年,因曾被授「檢校工部員外郎」之銜,因而稱做杜工部。成都草堂就建有一座《少陵草堂》碑亭。 | 此人長期隱居孤山,终生未娶,也没有做官,平時除了作詩繪畫外,喜歡種梅養鹤,以梅為妻,以鶴為子,有梅妻鶴子之说。他死後便葬在孤山北麓。放鶴亭最早為元代郡人陳子安所修建,明嘉靖年間錢塘縣令王代又加以擴建。 |
前人 | 杜甫 | 林和靖 |
亭 |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峯,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峯之間者,釀泉也。峯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
前人 | 張岱 | 歐陽脩 |
亭 | 此亭造型為飛簷起翹葫蘆寶頂式的半壁亭,亭內鑲刻著丘睿做的〈過采石悼李謫仙〉。此亭紀念唐朝一位著名的詩人,其詩歌的藝術成就被認為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巔峰。 |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蔭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幽情。 |
前人 | 李白 | 王羲之 |
18. 《風賦》中記載:當宋玉陪著楚襄王在蘭台宮遊玩時,一陣涼風吹過來,楚襄王「披襟當風」,讚嘆說:「快哉此風!」。因此,「不亦快哉」意表意氣風發、自滿自得。「不亦快哉」翻成現代的口語,就是「棒呀!讚呀!」。明末清初的才子金聖嘆寫的三十三則〈不亦快哉〉,其中有幾篇如下。請模仿其中一則的形式,編寫屬於你自己的「不亦快哉」。
「子弟背誦書爛熟,如瓶中瀉水。不亦快哉!」 「於書齋前,拔去垂絲海棠紫荊等樹,多種芭蕉一二十本。不亦快哉!」 「久客得歸,望見家門,兩岸童婦,皆作故鄉之聲。不亦快哉!」 「推紙窗放蜂出去,不亦快哉!」 「篋中無意忽檢得故人手跡。不亦快哉!」 「朝眠初覺,似聞家人嘆息之聲,言某人夜來已死,急呼而訊之,正是一城中第一絕有心計人,不亦快哉!」 |
答:自己月考得高分,如搭大怒神,不亦快哉!
開鐵窗望眼出去,不亦快哉!
19.我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稱號,這禮儀往往表現在日常交往的口頭言語與書信用語方面。在相互言談或書札來往中,要掌握「抑己而揚人」的原則,即提到自己(相關自己的人事物)要用謙稱(謙詞);與此相反,在稱呼對方時(相關對方的人事物),則往往用敬稱(敬詞)。請判斷下列「 」中的詞語是屬於
A:敬稱對方的敬詞,還是B:謙稱自己的謙詞。
題目 | A/B | |
1 | 「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 B |
2 | 張「君」夢得 | A |
3 | 二十「忝」科名,聞喜宴獨不戴花 | A |
4 | 「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 | B |
5 | 李氏「子」蟠 | A |
6 |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 | A |
7 |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 A |
8 | 義勇奉公,以發揚種性,此則「不佞」之幟也 | B |
9 | 若鄭亡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 A |
10 | 些許「薄禮」,敬請笑納。 | B |
【說明】
1. 寡人:寡德的人。古代國君自稱的謙詞。
2. 對人的尊稱。如:「諸君」、「胡君」
3.
自稱的謙詞。有輕賤、侮辱的意思。
4.
自稱的謙詞。
5.對男子的美稱,多指有學問、道德或地位的人。
6.
古代臣民對天子的尊稱。
7.
鄙陋、微賤。
8.不才,自謙之詞。
9. 對人的敬稱。
10.不貴重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