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國文〈出師表〉教案設計(詳案)
作者:武陵高中國文科教師溫睿瀅
※有考卷及參考資料(光碟),請列印。
教材名稱 | 出師表/(蜀漢)諸葛亮 | 班級 | 三年X班 | 人數 | X人 | |
教材來源 | 三民版《高中國文》第五冊,第三課。 | 教學時間 | 3堂課,共150分鐘。 | 設計人 | 溫睿瀅 | |
學習重點 | 1 偏義複詞與同(近)義複詞。 2 議論、敘事、抒情融為一體的寫作技巧。 3 盡己之心的積極精神。 | 學生學習 條件分析 | ||||
教學方法 | 視教學需要酌用自學輔導、啟發問答、講解說明、發表、討論、欣賞的方法。 | |||||
教學資源 | 參考資料 | 教學媒體 | ||||
1三民版《高中國文》第五冊,第三課。 2三民版《高中國文》第五冊教師手冊。 3《高中國文總覽(上)》,薪橋出版社。 4《活用中國格言》,金安文教機構。 5《高中國文國學系統》,鴻漸文化。 | 1 notebook。 2 白板(放映powerpoint用)。
| |||||
網路資源 |
http://hk.geocities.com/szeszecat2001/index2.htm
http://home.kimo.com.tw/susu.angel1120/
http://www.geocities.com/SoHo/Suite/8314/htm/people.htm |
引言
→諸葛亮檔案介紹
題解
(一)觀賞三民書局光碟動畫。
(二)補充說明
1.〈出師表〉有前後之分,本文為〈前出師表〉。
2.出處:選自《昭明文選》,並據《三國志.諸葛亮傳》等校改。
3.體裁:形式為應用文,內容屬論說文。
背景:劉備崩後,後主對恢復中原未具信心,又受到宮中小人蒙蔽,時有以國君身份發號施令,影響司法公正,故諸葛亮於北伐前特別呈上此表,一面報告軍政人事安排,一面剴切勸諫後主,老臣之忠愛,透紙而出。
主旨在篇腹:「親賢臣、遠小人」。
使用並列法,為「直言」類奏議(〈陳情表〉為婉言類)。
評論:
文中稱「先帝」十三次,既顯示先帝對自身的寵遇和託付,又藉先帝遺訓,使後主益增警惕。
本文有兩項特色,一是「層次分明、結構嚴謹」,二是「語言樸實、感情真摯」。
宋.謝枋得〈文章軌範〉:「讀〈出師表〉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
三大抒情名作:〈出師表〉、〈陳情表〉、〈祭十二郎文〉。
正文
分析天下大勢,力勸後主應廣納諫言。
修辭法:鑲嵌(危急「存」亡之秋)、轉品(「恢弘」志士之氣、妄自「菲薄」)、排比(侍衛之臣……亡身於外)。
崩殂:同義複詞。
引喻失義:引用公孫述、劉璋據守益州都遭失敗的例子,作為蜀漢不能恢復進取的證據。
◆20分鐘。
使用powerpoint配合講述法。
◆15分鐘。
觀賞法、講述法。
◆15分鐘。
講述法。
第一堂課結束。
勸後主賞善罰惡,不宜偏私。
修辭法:錯綜(陟罰臧否=陟臧罰否)、鑲嵌(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說明在上位者應處事公正,不用代下司職。
勸諫後主親賢臣、遠小人。
修辭法:映襯(親賢臣……傾頹也)、頂真(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轉品(親賢臣,「遠」小人)、錯綜(志慮忠純=志忠慮純、性行淑均=性淑行均)。
費禕:讀作「必依」。
明確指出幾位忠臣良將,希望後主可以仰仗他們的力量將國家治理好,而遠離那些蒙蔽主上的小人。
表明以興復漢室為己任,以察納雅言勸勉後主。
修辭法:借代(臣本「布衣」、深入「不毛」)、排比(苟全……諸侯、三顧……之事、受任……之間)。
諸葛亮自謂淡泊名利,無意仕途,因感先帝之誠而出仕。並勸勉後主自我省察,接納諫言,感情至激動處而難以自禁,真情流露。
文章結構表
並列法
四三二一
:
賞
今 昔論敘善論敘
:::罰::
陛自出親忠惡廣分
下己仕賢臣應納析
::往臣可公諫天
納興事遠用正言下
雅漢小者大
言室人勢
◆10分鐘。
講述法。
◆15分鐘。
講述法。
◆15分鐘。
講述法。
◆10分鐘。
講述法。
另有一種結構分析之方法,可見補充資料部分。
第二堂課結束。
問題討論
(略)
另外加入關於諸葛亮的忠君思想討論,啟發學生思考「盡己之心的積極精神」之時代意義。
補充資料(詳可見後)
以內容為主的結構分析表。
偏義複詞與同(近)義複詞。
引導思考短文練習
→我們已經學過的翻案文章:〈六國論〉、〈留侯論〉、〈縱囚論〉。
→經過問題討論之後,同學們對於「忠誠」有什麼特別的想法?如果從反面思考,諸葛亮的精神是否有不同的解釋?讓我們來作一個「翻案文章」,從你可以想得到的角度來推翻諸葛亮的忠君行為。
(比如說:過度忠君愛國的下場是太過勞累,以致提早死亡;或者從後主昏庸的角度來看,諸葛亮應認清局勢而另作準備等等)。
→100字~500字左右即可。
◆10分鐘。
自由討論法。
◆10分鐘。
講述法。
30分鐘,15分鐘討
論,15分鐘發表。
自由聯想、創作法。
採用小組討論、小組集體上台發表的方法。
課後小組交一份討論報告,當作團體分數。
第三堂課結束。
補充資料:
以內容為主的結構分析表
偏義複詞與同(近)義複詞
(1)同義複詞舉隅:
同義複詞即同義字的重複。同義字在修辭中是鑲嵌的增字用法的必要條件。而其目的是在拉長音節,使語氣更為充足,使語意更加充實。
1、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諸葛亮:出師表)
2、秋冬之隙,致民「田獵」以講武。(蘇軾:教戰守策)
3、我先王先民之景命,實「式憑」之。
4、蔽遮江淮,「沮遏」其勢。
5、自私自滿之見,可漸漸「蠲除」矣!(曾國藩日記選)
6、凡「仕宦」之家,由儉入奢易,由奢反儉難。(曾國藩:諭子紀鴻)
7、申之以「盟誓」。(左傳:成公十三年)
8、身處「脂膏」,不能以自潤,徒益辛苦耳。(後漢書:孔奮傳)
9、楚之兵節,越之兵不節,楚人因「此若」勢亟敗越人。(墨子:魯問)
10、借問此「何誰」?云是鬼谷子。(郭璞:遊仙詩)
11、門不容車,而不可「踰越」。(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12、崇山「矗矗」,「巃嵷崔嵬」。(司馬相如:上林賦)
13、弦誦之地,「寂寥」無聲。(唐書:代宗紀)
14、齊城之不下者,獨唯聊、莒、即墨。(史記:燕世家)
15、我看到歷史的倏忽和「曩昔」的煙霧,蒙在我眼前的是時空隱退殘留的露水。(葉珊:綠湖的風暴)
16、啊!它「猶如」不死的老兵,浩然的精神將留傳萬世。(藍心:古樹頌)
17、天到多「早晚」了?還跟著去遊魂!(朱西寧:狼)早晚亦有當「時候」解。如「你往那裏去了,這早晚纔來。」
18、幾番「得失」,我已失卻一切。(林懷民:變形虹)
19、土希兩國,歷史上的「恩怨」植根已深,累有衝突。(中央日報社論:隱憂重重的塞島問題)
※今日白話文盛行,單音詞有變為複音詞的傾向。如:
名詞--狀:狀態 法:方法/ 信:書信/ 書:書籍/ 業:職業
情:情感/ 思:思想/ 行:行為/ 基:基礎/ 幣:貨幣
心:心靈/ 奴:奴隸/ 義:意義/ 樂:娛樂/ 藝:藝術。
形容詞--幸:幸福/ 善:慈善/ 重:重要/ 全:完全/完:完善
獨:單獨/ 苦:痛苦/ 美:美麗/ 偽:虛偽/ 遍:普遍
確:真確/ 豐:豐富/ 大:廣大/ 偉:偉大/ 健:健康
切:密切。
動詞--明:明瞭/ 解:了解/ 慶:慶祝/ 保:保存 / 離:脫離
需:需要/ 要:要求/ 受:接受/ 生:生產/ 消:消化
滅:消滅/ 讚:讚美/ 望:希望/ 識:認識/ 展:伸展
表:表現/ 作:工作/ 行:旅行/ 記:記憶/ 動:動作
發:發洩/ 染:傳染/ 助:幫助/ 研:研究/ 辦:辦理
增:增加/ 讀:閱讀/ 寫:書寫/ 買:購買/ 位:居位。
(2)偏義複詞舉隅:
偏義複詞即在語詞中偏重當中的一個字,另一字不具意義。這在修辭中即所謂鑲嵌的配字法,其用一個平列而異義的字作陪襯,只取其聲以舒緩語氣,而不用其義的,稱之。
1、大凡憂之所來,不外兩端:一曰憂「成敗」,一曰憂「得失」。(梁啟超為學與做人)
2、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諸葛亮出師表)
3、得同「寒暖」「飢飽」。(白居易與元微之書)
4、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諸葛亮出師表)
5、公今可去探他「虛實」卻來回報。(羅貫中用奇謀孔明借箭)
6、卻不見孔明「動靜」。(羅貫中用奇謀孔明借箭)
7、天到多「早晚」了?還跟著去遊魂!(朱西寧:狼)早晚亦有當「時候」解。如「你往那裏去了,這早晚纔來。」
8、幾番「得失」,我已失卻一切。(林懷民:變形虹)
9、土希兩國,歷史上的「恩怨」植根已深,累有衝突。(中央日報社論:隱憂重重的塞島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