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網路整合應用教學教案:數位典藏與範文教學設計

格式
doc
大小
5.17 MB
頁數
26
上傳者
ouyang1111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9-10-08,离现在 16 17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高中國文網路之整合應用

北一女中 歐陽宜璋 於98.10.12

【分享大綱】

0.楔子:數位英雄宴──切割與再製作

一.數位典藏之必要與危機

(一)數位典藏之不易與變易

(二)國文教學運用數位資源之必要

二.觀海聽濤:超乎象外,得其環中

(一)掌舵引航:帶得走的能力

(二)善用資源

三.〈夏之絕句〉:範文教學設計

(一)課前引導

二)活動設計

四、選文的帶狀延伸:「城市文學與記憶」的規畫

(一)設計理念

(二)實施流程

(三)內容概述

(四)活動設計:〈夏之絕句〉簡案

五、範文的延伸與串連

(一)從〈夏之絕句〉到核心篇目的四季文言文學習網站

(二)從跨科整合的方向尋找支援

(三)網路的自由創意與使用規範

推薦書目

六.尾聲〈夏之絕句〉的移動美學~從學校到公園

(附錄一)高中國文台灣啟航(桃園篇)

(附錄二)線上測驗系統整班註冊說明

0.楔子:數位英雄宴──切割與再製作

  2009915日,台北聽障奧運以「辦桌」的方式進行閉幕,其中的主菜有「甜不辣、牛肉麵、佛跳牆、魯肉飯、蒸魚和綠筍焗鮮蝦」等道地小吃,而烹調的原料,包括「鹽、糖、醬油、蔥、薑,肉臊、魚板及牛肉、魚、蝦、飯、麵」等,隨著菜色的不同就有不同的搭配,理想的教材也是可以切割組合並且合法再製的,中央研究院的「後設資料組」將其圖示如下:


未切割

只能找到教學活動1筆資料

切割

能找到教學活動、素材、學習單

、投影片4筆資料

= 新的課程

切割的素材新教材

從切割出的素材(例,學習單)再搭配  

其他教學活動就可以形成另外一個教學  

活動,這是學習物件切割後可組合的特性。


5-1學習物件切割與組合之搜尋示意圖


一.數位典藏之危機與必要

   不論是實體書或網路書寫都是金字塔的結構,菁英總是極少數的存在。也因為網路的自由是這塊虛擬空間最大的美好,最不必要的就是打著文學革命的大旗幟,欲發動精緻書寫、精緻閱讀的集體活動,如『救救文學吧!』或『我們才是文學的未來!』之鳴,那種樣子,與其說英勇,不如說自以為是。1

  這是筆名「九把刀」的柯景騰在《依然九把刀──透視網路文學演化史》的觀點。九把刀認為:要提昇學生主動閱讀的風氣,與其提供大量的閱讀策略,不如讓作者回歸自己的靈魂,努力創作出足以吸引不同閱讀板塊的好作品,讓閱讀愉快地跳躍。

(一)數位典藏之不易與變易

  地球是平的,媒體和網路無所不在。當學群分流化、價值曖昧化之後,網路叢林裡沒有什麼不可以,人往往迷失在聲光幻覺中。勝者固然是王,敗者死了也可以重來一次,而人與人之間的進退應對似乎少了一些分寸可循。在現代優勢文明的弱肉強食之下,「殺很大」的電玩永遠比四書五經清涼養眼;如何把耐人品味的美感作最好的保存、詮釋與典藏,是維持優質文化的最佳途徑。台灣「數位典藏」最傲人的典範,是故宮博物館的「時尚故宮。數位生活」。走進故宮博物館的行動式學習入口網,宛如身臨其境,近距離的欣賞千百來來王者才能把玩的國寶。其中榮獲國際3D動畫首獎的《國寶總動員》,以國寶級的嬰兒枕、玉辟邪、玉鴨等為主角,描述三個主角去尋找從翠玉白菜上飛走的螽斯之歷程,在13分鐘的動畫裡,不但突顯了故宮文物的精緻與重要,也展現了故宮數位典藏的成效。

  在數位教學已成為必然趨勢的今天,如何在眾聲喧嘩中找到自己的特色,還是必須「入林」才能「見樹」,先有「時時勤拂拭」的靖節,才能心無罣礙,「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以教授〈夏之絕句〉一課為例,簡媜先寫童年捕蟬的回憶,再寫蟬聲與禪心,文中以簡單的筆觸,寫蟬聲的珍貴與禪心之清涼,很難用具體的圖像或動畫去呈現:

捉得住蟬,卻捉不住蟬聲;捕捉了素材,卻找不到靈魂

  〈夏之絕句〉以蟬聲貫串全文,蟬聲齊鳴是夏日的回憶和校園的清唱。

凡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刻意的擷取素材,來填塞課程,會填塞太多感官印象;因此媒體的運用,要能入能出,既要有「時時勤拂拭」的尋覓歷程,也不能刻舟求劍,將別人因時因地的創意生搬硬套。

(二)國文教學運用數位資源之必要

  高中國文教學,要從精選範文的聽說讀寫,帶領學生精熟自己的文字與文化,並經營自己的生活與人生。而超越一般學科的挑戰是,中國文字以神統形,以視覺辨意而非用拼音理解,因此國文教學所涉及的面相甚為深廣,既是象形文字與文學與文化的綜合教學,又牽涉到五千年複雜的時空背景,往往比其他科目更需要視聽媒介的輔助。例如在歐陽脩的〈醉翁亭記〉裡提到「射者中,弈者勝」時,為求精確詮釋,可能要翻閱司馬光的〈投壺新格〉,才能了解當時這種專業遊戲的玩法:


:指投壺,亦稱「博壺」。原由古代射禮演變而來,故此處稱「」。

其法,以一細頸大腹之壺為目標,賓主各持矢,於一定距離外向壺內投擲,視箭矢入壺之情形定勝負。雖然投壺之壺最早是用酒壺為之,但後來即有另行製作的精美專用投壺,這種壺並不用來裝酒。以下以圖片說明之︰

宋代投壺的壺口,口徑三寸,耳徑一寸,高一尺,壺裝小豆,壺去席二箭半,箭發十二枝,長二尺四寸。以下為司馬光《投壺新格》中所繪之壺:


  而教到諸葛亮〈出師表〉和《三國演義》草船借箭的故事,若能延伸播放中央電視台:三國演義中的精采劇情;徐志摩〈再別康橋〉亦可對照「人間四月天」,對身處不同的學生而言,更能異地而處,了解前人的言行背景。

二.觀海聽濤:超乎象外,得其環中

唐代司空圖的《詩品》首章,對於詩歌的「雄渾」風格詮釋如下:

超以象外,得其環中,持之非強,來之無窮。

國文教學這門藝術,往往由繁複的表象入手,又需要一種超越表象的遠見和行動力,才能從容扣住幻象之外的真實。身為高中國文教師,面對社會價值觀的一夕數變,與升學管道的「繁星」雲集,很容易產生「見樹不見林」的浩歎;但是,當我們一秉教學的初衷與宏觀的視野,自我深造,就會感受水到渠成的喜樂,為轉型中的教育時空留下見證,成為教育歷程中動人的擺渡身影。

(一)掌舵引航

  在臺灣籌備十年以上的教育改革,一向標榜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減少帶不走的知識框架。又因為週休二日使得上課時數減縮,國、英、數等主科的時數因而縮減;時勢潮流所驅,掌握一套更有效率的學習方式,以執簡御繁,可能遠勝過「講光抄」、「背多分」的一元化教學。

甲.九年一貫基本能力

所謂基本能力key skills / key competencies)係指學生應具備的重要知識、技能和素養;其概念啟蒙於澳洲1990年的教育改革所提出的八項關鍵能力:蒐集分析與組織資訊、溝通觀念與資訊、規劃與組織活動、解決問題、團隊合作、運用數學概念與技巧、運用科技、體認文化。其中語文領域包括:本國語文,英語,外國語文等,注重對語文的聽說讀寫、基本溝通能力及文化習俗的學習。總而言之,應該教給孩子的,是「帶得走的能力」而不是「帶不走的知識」。

乙.本國語文各階段目標的整合與應用

高中國文科是一門既通俗又特殊的多元學科。它具有以下的教學重點:

1.認知、情意與行為的統整
2.語言、文學和文化的結合
3.主題單元式的範文教學(深度閱讀)
4.科際整合的講授和指導需求(如牡丹亭:戲劇,吟唱:音樂) 

在學群概念裡,所謂本國語文」的觀念,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分別有如下的界定:

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語文學習領域(本國語文)

  主旨:培養良好的聽說讀寫能力、拓展多元視野

2.普通高級中學國文課程綱要 目標:

(1) 讀寫語體文、口語表達,閱讀文言文及淺近古籍,研讀文化經典教材

(2) 尊重多元文化新舊差異,加重白話比例,文教融入課文及選修,並另增語文表達

3.後期中等教育共同核心課程 國文科綱要 目標:
(1) 以培育本國語文基本素養作為此期國文科發展之架構
(2) 重在聽說及白話閱讀能力、探討範文之價值及文化背景
(3) 培養閱讀能力及文化視野

(二)善用資源

教材教法的運用,雖然未必有一定的原則;但是踏上講台之前的資源儲備與人脈累積,可以讓日後的現場教學,多了一些參照的餘裕與思考的空間。因應當前國文時數縮減的趨勢,教材資源的電子化與網路化是必然的趨勢;而在熟練於媒體的製作與使用外,良質教學的前提依然要回歸傳統教學中,清晰的表達與愉悅的互動,妥善的板書書寫與布局,以及周延的評鑒與回饋等。以下是國文科的資訊融入教學的基本思考:

1. 「媒體」的定位

「媒體」(Medium)的字源是拉丁文,原意為「在中間」,意指在訊息發送者和接受者之間,任何帶著訊息的工具。作為一種傳播的媒介,它可以是形諸文字、圖片和聲音的各種傳播方式。如何在熟練基本的操作後,作教材教法的研發和學生的實作引導,是媒體教學是否落實的關鍵。
  廣義的媒體是一切生活資源的運用,可以在一節國文的課堂上或課外的環境教育中,結合外界的資源,作生活面的國文教學大單元設計:如結合公益團體的相關活動、劇場的角色扮演、跨學科的作業設計、社團的成果展,或是一場精心安排的校外教學……等,只要能提昇國文教學的品質,在適當的組合、運用之下,均能豐富了國文媒體教學的內涵,搭起傳統與現代的橋樑。

2. 逆向思考:由媒體的負面影響導入正向教學

而在媒體的引導下,目前台灣的青少年網路沈迷之現象十分普遍,其附帶的影響,一方面表現在在中文的辨識和書寫能力上:學生產生習慣於微軟注音輸入法後,同音字的混淆和辨字能力普遍降低;另一方面則帶來了舊有思考模式和價值觀的衝擊,在虛擬幻境中,身旁人物的角色扮演和任務達成,是一種成就感的來源,但相對也模糊了現實生活的正確因應節奏與青少年在社會中的真實定位。

當古書以電子媒介的方式呈現時,要掌握事前演練、熟能生巧的原則──與其生搬硬借,不如溫故知新。身為一個國文科的準老師,需要認知教學的本位是國文專業,所以應該先從學科知識的本質去嘗試自己的最佳呈現方式,再聯結多媒體的特質,將主題作最理想的組合與呈現。2以下即試著讓範文走進生活場景,並成為一再回收利用的環保資源。

三、〈夏之絕句〉:範文教學設計(三民書局三秒教)

(一)課前引導

1.聆聽散落一地的鏗鏘

〈夏之絕句〉是簡媜自椰林的醉月湖畔走來,小憩楓香道上,為我們吟哦的「有聲讀物」──這絕句不出自唐詩,而是由簡媜童年蟬聲編織的季節印象。這篇充滿詩質的散文,除了標誌著大學生活的斷代史外,也頗有曠遠的生命情調溢乎棷林之外;一方面將時空拉回純真的童趣,也藉由「蟬」的清明,呈現作者個人的生命軌跡。

2.尋找「夏日」的絕句色彩

  近體詩的絕句,在語短意深外,它的押韻和平仄也和「夏」的蟬鳴若合符節:

(1)「押韻」:是韻文的通則,能使文句產生音響和諧之美,,一如本文中「蟬聲」在夏日反復出現一般。

(2)「平仄」:反應了漢字在音高、音長上的特質,在詩文中,句子的平仄安排得起落有致,能造成生動富變化的效果,但又要求運用自然,見招拆招!一如本文對「夏日蟬聲」的描摹,是出於刻意經營、錘鍊,讓讀者發現隱藏於童年往事中的慧心,卻又不覺得做作。

3.冶金術士的冰火淬鍊

  在課堂上,與學生一同享受那聲音的旋舞,卻不可對聲音之外的情境與意象掉以輕心,更不可不知它早已是兩岸共讀的經典與大小考試的延伸考題。由於簡媜女士長期關心台灣的文化教育,並為大考中心設計了許多精采生動的語文表達題型,因此她的作品除了是語文指標的風向球外,作者千錘百鍊的的修辭遣句,只要用心精讀,或多或少可以掌握由意象到文字的「第三隻眼」!


(二)活動設計

動腦時間:由夏夜到一首詩

活動說明:〈夏之絕句〉一文由蟬聲回憶起童年往事。在上課後可讓學生透過小組活動,把分散的意象加以聚焦、組織。再把各組的答案串成簡單的詩句,以小組為單位作集體創作,進行一次舞台和書面的呈現。

進行方式:將全班同學分成四組,每一組負責集體創作一首詩。

一、在你的印象中,夏天有那些聲音令你印象深刻?
老師可以舉楊喚的〈夏夜〉讓學生溫故知新,讓學生分享動人的聲音印象和心情故事;也可以在前一天請同學準備一種聲音(錄在隨身碟中,由教師統一播放,再作分組猜謎競賽)

二、請各組集體創作一首詩,以夏天的一種聲音命名,如:雷、大雨、蚊子、蟬等等

三、成果呈現時,若能有恰當的配音融入詩中,酌予加分。


小組的聲音呈現:余光中〈知了〉(參教學大補帖之一,(二)蟬的名作部分)

活動說明:古今詩歌中,有許多有關蟬聲的摹寫。其中余光中的〈知了〉,除了押韻之外,還用字音模擬知了的鳴聲特質、重疊鳴唱和空間環繞音效。因此,本題可以作為上一題的延伸精選文章,也可以運用在學生前次活動的集體創作前,由教師帶讀,示範觀摩。

進行方式:1. 以剛才的分組為單位,每組分別用齊誦、輪誦和疊誦的方式,感受文字模仿蟬聲的音效。

    2. 念完後,請大家想一想:〈知了〉一詩中的聲音像絕句嗎?這首詩和〈夏之絕句〉有那些類似的聯想:(參考答案:「知了」一詩具有絕句的抑揚頓挫和緊密結構,並且頗有言外之意,空谷回音;而在聲音的交替起落、環繞音效之外,也有童年的回憶)


拜訪《水問》的故鄉:臺大校園自然步道之旅

活動說明:《水問》是作者在臺大四年大學生活的所見所思。在本書的自序中她說:「像每一滴酒回不了最初的葡萄,我回不了年少。」而回顧她這本生命史冊並非難事──臺灣大學的校區位於臺北市區的重要樞紐,可以作新店線捷運扺達;若是外縣市的同學,可以在國文課堂或家中上網,連接台灣大學首頁後,即可點選「認識臺大」中的「校園十二景」,體會簡媜這一段「斷代史」的醉人芳香。

進行方式:

1. 可以選擇台大一年一度的杜鵑花季出發或上網。(亦可就便到各縣市附近的大學,進行一次春之旅)

2. 請同學在出發或上網前,閱讀《水問》中〈初次的椰林大道〉、〈白千層〉、〈花季之遺傳〉(寫杜鵑花)、〈野蔓之哲〉(寫蒲葵園或蒲葵道)。

3. 在四個小組帶開後,分別抵達四個景點觀察,並試著就第一印象加以描繪所見所聞。

4. 回到教室後,再由各組互評的方式,比較簡媜筆下的臺大校景,和班上的小組習作有何不同,再作調整後,以小組報告作書面呈現。

參考資訊:

  1. 臺灣大學網址: www.ntu.edu.tw

2. 《台大校園自然步道》,臺大植物系及城鄉發展研究所郭城孟教授導讀(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0年初版。)


余光中〈聽蟬〉

知了知了你知不知/在我午夢的邊邊上/是誰,一來又一往/拉他熱鬧的金鋸子

鋸齒鋸齒又鋸齒/在我院子的邊邊上

知了知了你知不知/同樣是刺刺又嘶嘶/去年聽來是迎接/拉你依依的金鋸子

鋸齒鋸齒又鋸齒/今年聽來是惜別

知了知了你知不知/永恆的夏天多永恆/夏天的後面是秋天/鋸齒參參又差差

可憐短短的金鋸子/只怕拉不到秋季

知了知了你知不知/秋天來時這空巷子/不見我也不見你

歇了,熱鬧的金鋸子/斷了,鋸齒與鋸子/斷了,鋸齒與鋸齒

秋季來時這空巷子


 駢儷文和絕句的格式

為何簡媜以駢文喻春天,以絕句喻夏天?──因為絕句重在透過短句傳達不盡之意,正如同夏日蟬聲給人的聽覺感受。而春天的綠意萌發,會使人有豐富的視覺聯想,正如駢文給人的華麗感覺。以下是駢文及絕句的重要特質和例句:


「駢文」又稱駢體文、駢偶文、駢儷文。兩馬並駕叫駢,夫妻成雙叫儷,二人為偶,上述名稱都指出駢文特點:一是對仗:以四字句和六字句為主,又稱四六文;其中兩兩對句,字數、詞性相當,平仄相對。二是用典。三是華麗。如王勃的〈滕王閣序〉:「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傑地靈,徐樨下陳蕃之榻」,具有一、二兩種特點;而「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則具有一、三兩種特點。

  「絕句」是近體詩的格式,其中五絕和七絕的正格分別是:

五絕: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第一句押韻,變成: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絕: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若第一句不押韻,變成: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的要求,通常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以下以一首標準的的七絕──晚唐杜牧的〈赤壁〉為例:

折戟沈沙鐵未消,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予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四、選文的帶狀延伸:「城市文學與記憶」規畫

  在善用合法資源,完成教學活動之後,教師可以藉由網路平台,進行使用素材的切割分享,達成資源的有效運用和整合。下面以「區域文學選讀──城市文學與記憶」為例,說明國文課程與時空背景融合的區域文學設計。

(一)設計理念

生活於現代社會裡的每個人,常常與城市中的人、事、物發生各式各樣大規模小規模的碰撞與激盪。城市成為生活閱讀的一幅巨大文本,而我們都是是這幅文本的共同作者,也是第一手閱讀的讀者。

期待透過「區域文學選讀」的系列課程規畫,讓學生從這些常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老故事中,去發展文學的線索與脈絡,追憶這一段屬於我們共同記憶的片刻;再經由引導式的創作歷程,讓學生建構一套屬於自己的書寫策略。最後再以活潑生動的「文學地景路線導覽」活動,讓學生親自走入文本中的世界


(二)實施流程

閱讀學習或活動內容

地景與生態

(九月)

簡媜〈夏之絕句〉:生態閱讀與社區旅行

鍾怡雯〈徊盪,在兩個緯度之間〉:國際視角

吳心欣〈灰色光影——蘭州街〉:童年記憶

歷史與人物(十月)

白先勇《台北人》

  1. 〈永遠的尹雪艷〉

  2. 〈金大班的最後一夜〉

  3. 〈國葬〉

在地美食

(十一月)

1.舒國治《台北小吃札記》

2.我的美味食記(以部落格的形式表現)

電影文學

(十二月)

1.日治時代(共1節)

一八九五

2.民國時期(2)

候孝賢《戀戀風塵》

魏德聖《海角七號》



4-1「區域文學選讀」課程設計架構圖

城市文學與記憶




一學期,每兩週一次,每次兩節,共20節課

時間




地景與生態

歷史與人物

電影文學


單元

主題

在地美食




3-1試與學生們一起閱讀美食作家的美食經驗,想像菜色與滋味。

3-2請同學分享一道媽媽的私房菜。

3-3試著在住家附近品嘗美食,並在部落格上,分享自己的美食探索體驗。



2-1由作品視角看昔日台灣的典型人物

2-2認識作品的藝術特色與時代象徵意涵。



4-1介紹近年的文學改編電影,特別是具有台灣特色的作品。

4-2觀賞不同時代與區域的本土電影,並請同學討論其中所表現的意涵。

4-3小組創作演出。

1-1帶領同學閱讀本土作家記錄的台灣風景與生態。

1-2藉由作者的現身說法,觸動學生對生活現場的關心與好奇!

1-3藉由分享創作,讓學生培養具體觀察力。




教學目標









簡媜〈夏之絕句〉:生態閱讀與社區旅行


白先勇《台北人》:

〈國葬〉

魏德聖《海角七號



舒國治《台北小吃札記》




教學

內容






現代美食文學(鄉土篇)

我的美味食記

台灣新電影特色

日治與民國的台灣

海角七號電影討論:從破敗中重生


現代主義與

小說敘事結構

《台北人》的

小說藝術與歷史背景


活動設計

課文教學

校外實察

課後學習




範文及輔材doc


範文及輔材doc投影片ppt

地理實察電子地

童年往事學習單

書籍、

投影片ppt

網路部落格html美食巡禮簡報ppt

投影片ppt

影片mpeg


素材

書籍、

影片mpeg


投影片ppt、講義






(三)內容概述


  1. 名稱:區域文學選讀──城市文學與記憶

  2. 課程目標:透過一活動一主題素材的閱讀,配合新學期的月份,讓學生透過生活中的情境體驗,對自己周遭的人、事、物,有更深刻的了解和互動。

  3. 設計主題:

主題一:地景與生態(親近土地與鄉土文學)

主題二:歷史與人物(體會先人的耕耘與成果)

主題三:在地美食(培養觸覺與味覺的敏銳感知)

主題四:電影文學(從藝術觀察人生百態)

4. 領域:語文領域課程

5. 版本:參考高中國文範文與自編教材

6. 適用年級:高一(或高二)

7. 教學時數:20節(每兩週一次,每次兩節課)

8. 各主題教學時數:

主題一(九月):地景與生態4節(160分鐘)

主題二(十月):歷史與人物6節(240分鐘)

主題三(十一月):在地美食4節(160分鐘)

主題四(十二月):電影文學6節(240分鐘)


  1. 示範教學之主題與活動:主題「地景與生態」活動之一「夏之絕句」

  2. 教學情境:

高中國文的區域文學選讀主題:「城市文學與記憶」,本次進行的主題是「地景生態閱讀」的〈夏之絕句〉

〈夏之絕句〉課程設計共計2節課,老師可運用某一週的選修課程時段,進行兩節課的單元教學:第一節是〈夏之絕句〉的範文導讀,藉由簡媜的散文,期望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夏季蟬鳴之美和珍惜童年往事。第二節是「二二八公園巡禮」,透過視聽嗅味觸覺的全方位探索,讓原本平凡的動植物呈現著不平凡的光采。回到教室,再引導學生以學習單寫下所見所聞和童年印象。




(四)教學活動設計

台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96學年度第二學期教學實習() 活動設計表

簡媜〈夏之絕句〉教案介紹

課文

簡媜/夏之絕句

出處

翰林版/第二冊第十三課

教學範圍

全課內文

節次

第一、二節

適用對象

高中一年級

學習重點

一、短段的作用

二、譬喻與轉化的修辭

三、聲音的觀察想像與描寫

課前準備

教學設備:粉筆、電腦、投影機。(晴天:戶外教學,雨天備用--音響、VCD)

教學軟體:參考資料、音樂、PPT檔案、地理實察路線圖

教學重點

1.認識「意象」在文學作品中起的象徵作用。

2.學習如何判斷絕句的特色。

教學目標

作者說,蟬是聲音優美的「合唱團」,第18段提到,「聽,也是藝術。大自然的寬闊是最佳的音響設備。想像那一隊一隊的雄蟬斂翅聚在不同的樹梢端,像交響樂團的團員各自站在舞臺上一般。只要有隻蟬起個音,接著聲音紛紛出了籠。牠們各以最美的音色獻給你,字字都是真心話,句句來自丹田。(排比)牠們有鮮明的節奏感,不同的韻律表示不同的心情。牠們有時合唱有時齊唱,也有獨唱,包括和音,高低分明。牠們不需要指揮也無需歌譜,牠們是天生的歌者。」結合生物課程讓學生簡單的認識蟬,深入體會作者為何將蟬比喻成「絕句」。



教學流程



一、釋題:從眾多聲音中,以蟬聲獨特的音樂性代表夏天,故夏天像是首絕句。

二、引起動:蟬聲

1. 簡介蟬的生命史與蛻變歷程。

2. 介紹蟬的習性與發聲構造。

3. 結合課文,以習性解釋作者對蟬的描寫。






五、範文的延伸與串連

(一)從〈夏之絕句〉到核心篇目的四季文言文學習網站

  在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的國文教學之外,個人也身兼國文學科中心「文言文學習網站」、「文言文語文互動網站」的管理者。其中「文言文學習網站」成立近三年,內容主要針對高中國文的經典篇目,提供原文、翻譯與教育部國語辭典的即時查詢等功能,並收錄了範文示範朗讀與教學媒體;而甫於2008年年初成立的「文言文語文互動區」則試著藉由文言文閱讀寫作的即時分享與評鑒,提供一個自由表達與延伸學習的空間。

  在文言文學習網站中,「精選文章」和「搜尋及相關資訊」提供了必備的核心知識與搜尋途徑,而「從文字到文學」則搭建了一道由文言文到語體表達的橋樑。除了就「文字形音義、詞語的構成、句段的組合與謀篇修辭」等語文階梯循序漸進外,另外也開啟了一個文言與白話互動的平台:「文言文語文互動區」。

http://chincenter.fg.tp.edu.tw/~literature/

  「文言文語文互動區」的創辦緣起,主要考量到高中新課綱將「聽說讀寫」與課外閱讀,視為高中國語文的核心能力與方向,因而特別規畫了超越傳統評量的多元評量方式,使學生在當代語文的聽說讀寫運用中,也能把傳統文學的純熟轉化為精鍊的語文能力。網站自2008年元月起建置,內容包括「文言常用句型」、「心得分享區」以及「每月輕經典」三個軸心。在心得分享區和每月輕經典部分,定期提供國文閱讀的素材以及線上的即時分享、回饋,並讓會員進行五星級的自由評分。網友評分的前三名,立即平均總分,並登入首頁的冠亞季軍排行榜。目前已建置多則「文言文常用句型」介紹,「心得分享區」的短文分享,以及「本月輕經典」名著導讀等等。

精選篇目:醉翁亭記(佳木秀而繁蔭,樹林蔭翳鳴聲上下)
     -多元學習園地(PPT, 秋聲賦朗讀

全文檢索:打入關鍵字,立刻出現核心篇目、教育部國語辭典、google 以及
     維基百科的相關資訊

(二)從跨科整合的方向尋找支援

  教育部六大學習網-自然生態學習網-教材寶庫-蟬
  北市教育局益教網(有區域文學設計、夏之絕句的教案及ppt 上傳)

  (夏之絕句特別推薦:石計生-後石器時代部落格)http://www.cstone.idv.tw/entry/%E7%9B%9B%E5%A4%8F%E6%AD%8C%E5%94%B1%EF%BC%9A%E4%BA%AC%E9%83%BD%EF%BC%8C%E4%B8%8A%E6%B5%B7%E5%92%8C%E5%8F%B0%E5%8C%97%E7%9A%84%E8%9F%AC%E8%81%B2



(三)網路的自由創意與使用規範

在《商業周刊》第1057期「全球小菁英拼中文」的主題報導裡,楊少強先生〈躋身國際語言,中文還有段長路〉一文中,提出對國際中文熱的反思:3

 一個市場不會贏得尊敬,一個文化才會,外國人尊敬中文背後的文化,才
   會死心塌地的深入學習中文,也才不會因為中國的經濟地位一朝衰落就見
   異思遷。

置身於全球化的華文風潮中,中華文化的學習,除了華語之外,應該回歸文字創始的原貌,並追溯、取法那些經過時代考驗、具有原創價值,並且自成系統的典範。

在媒體的引導之餘,目前華文世界的網路族十分眾多,也往往影響了字詞精確度及書寫能力:當網路族習慣於注音輸入後,常產生同音字的混淆和辨字能力問題;另一方面也帶來了舊有思考模式和價值觀的衝擊──在虛擬幻境中,身旁人物的角色扮演和任務達成,是一種成就感的來源,但相對的也模糊了現實生活的正確因應節奏與青少年在社會中的真實定位。在踏入社會前的語文教學中,除了基礎教育的強化和文字讀寫、理解能力的訓練外,也可以藉由新世代的詞彙天地與思考邏輯的呈現,展現傳統的親和力,進一步循序漸進的引導純正的表達方式。

此外,在全球華文潮日益高漲之時,若能進行跨領域的整合,將文學經典製作由字、詞、句到篇章的系統規畫和導讀;再假以時日,將華文世界業已經營良善的網站加以整合,並強化其中文字形、音、義以及系統語法的解讀,世界人士對中華語文的自學能力,將不再受到師資或地域的局限。目前已知有人研發出背書娃娃,也可以將電腦中出現的中文字,作篆、隸、行、楷等的運筆示範,系統整合後的華文世界,相信有一番更壯闊的風雲聚會!迎向表意精確,聲調鏗鏘、句式靈活的華文世代,深深值得每一個人自我期許!4


推薦書目

簡媜  2003 《水問》,台北:洪範書店。

簡媜  1996 《女兒紅》,台北:洪範書店。

九把刀 2007 《依然九把刀──透視網路文學演化史》,台北:蓋亞出版。

方文山 2008 《青花瓷──隱藏在釉色裡的文字秘密》,台北:第一人稱。

聯合文學編輯2008 《閱讀文學地景‧散文卷》,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蔣勲等著 2008 《旅行台灣──名人說自己的故事》,台北:時報文化。

林國平主編2007 《時尚故宮。數位生活》,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范榮靖  2009 遠見279期〈愈雲端愈有商機〉,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六.尾聲 〈夏之絕句〉的移動美學:從學校到公園

  簡媜的〈夏之絕句〉,穿越了都會的車聲、重金屬敲擊聲和耳語聲,傾聽由台大椰林響徹童年的蟬聲。先填上您的寶貴創意,再撕下本頁,在課程結束時交給宜璋,我將把它串連成一份高中國文台灣啟航,放在國文學科中心和台北市高中國文益教網上!





請各位老師以任教學校為起點,分享教授選文(文白不拘)後,一節「課堂外的風景」

1、課程主題:如~從〈岳陽樓記〉到澄清湖,從〈晚遊六橋待月記〉到陽明山花園等

2、進行流程:由課文教學結束開始,進行校外教學(晴天)或校內活動(可以是延伸閱讀或是網路奇航)

3、網路資源:可以寫出這次設計中,您會運用的網路資訊(請確定為合法引用),只列出網頁名稱即可(如高中國文科益教網等)

高中      老師



(附錄一)高中國文台灣啟航(桃園篇)



  回家後,請學生將在漁港拍攝的照片進行心得分享,形式不限。可製成投影片,卡片或是日記。請發揮圖文創意,讓學生在觸摸海洋、聞見海洋、聽見海洋的過程中,感受先民在面對生命之源的崇敬與期許。

多媒體應用:雲門舞集《薪傳》中〈渡海〉一段。


(附錄二)線上測驗系統整班註冊說明


1.請老師先加入會員申請一個自己的帳號,啟用註冊信後回到網站首頁輸入「帳號、密碼」登入
(老師申請完帳號後麻煩mail告訴我們您的學校名稱、姓名、帳號,以方便我們將您的後台身份改為「老師」,才可以使用整班註冊的功能)


2.登入後,按上方的「加入會員」

3.點選加入會員單元的「整班學生註冊」



4.在下拉選單中選擇相關學校地區及名稱、在班級學生整班註冊欄選擇班級資料csv,不同班級可以分成幾個不同的csv檔匯入,按「送出」後即可在下方列表中看到匯入的學生資料。按網站的「回首頁」即可繼續使用相關測驗系統。

(請參考excel範例檔格式製作記得要儲存為.csv格式:第一欄為“帳號”建議使用該班老師英文名稱開頭字母前幾碼加上學生學號,例如:joa5350201,以避免之後分組轉班時,其它班老師無法匯入同一名學生的學號、第二欄為“密碼”預設為學號,之後請同學再自行登入測驗網站修改密碼、第三欄為“姓名”、第四欄為“年級”、第五欄“班級”)


5.通知班上學生用預設的帳號、密碼自行登入測驗網站後,先去更改自己的相關基本資料及密碼,按「確認送出」。修改完成後,即可回到首頁選擇要進行的測驗系統。

老師查詢班級成績

  1. 登入老師的「帳號、密碼」後,選擇要查詢的測驗網站(寫作學習或文言文學習網站)

  1. 寫作學習測驗又區分為課外閱讀、語文表達能力測驗


3-1.進入課外閱讀線上測驗系統,點選「會員專區」


點選「班級成績查詢」,內頁列表即可查看自己班上學生課外閱讀測驗成績,右下角有個「匯出學生成績表」可以將學生成績整個匯出成excel檔。(若想查詢其它測驗的成績請按「回首頁」再切換到其它測驗網站系統)

3-2進入寫作網站語文表達能力測驗系統,點選「會員專區」


點選「班級成績查詢」,內頁列表即可查看自己班上學生語文表達能力測驗成績,右下角有個「匯出學生成績表」可以將學生成績整個匯出成excel檔。(若想查詢其它測驗的成績請按「回首頁」再切換到其它測驗網站系統)


1引自九把刀《依然九把刀》〈餘論:對網路小說寫作環境的批判與再思考〉,頁304。台北:農學社,2007年版。

2參考張霄亭主編《教學科技融入領域學習》中,第一章信世昌的〈國文教學的本質與多媒體設計〉,台北:學富文化,2002年。

3引自《商業週刊》1057期,20082月,頁130

4參余光中《從徐霞客到梵容》,(台北:九歌,1994) ,頁208

26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