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文學科中心109年度教師專業成長研習
「我們這樣教國文」教師研習系列活動實施計畫
壹、計畫依據
109學年度國語文學科中心工作計畫。
貳、研習簡介
一、本中心歷年組織資源研發小組,培訓種子教師,針對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寫作教學、差異化教學、有效教學、補教教學及加深加廣課程進行教材教法設計,拍攝教學影片或設計教案。
二、研發小組以高中國文範文及課外閱讀材料為文本,內容涵蓋古典及現代文學,以共同備課的方式進行討論與實作,分析教材、教法和評量成果,完成系統性、整體性的單元教學設計,聚焦於新課綱的必選修課程設計。
三、為提供教師專業導向之進修,並有效利用學科中心資源,供各校依教學現場所需提出研習申請,由本中心提供講師及教材,分享教學設計並示範教法,期能引動國文教學現場更多的討論、思考與實踐。
参、辦理單位
一、指導單位: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二、主辦單位:教育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國語文學科中心
肆、辦理方式
一、申請期限:即日起至109年7月14日(週二)止(郵戳為憑)。
二、研習辦理期間:109年9月14日至109年12月18日止。
三、研習時數:每場次2小時。
四、申請場次:
(一)全國共20場。
(二)依報名順序先後決定場次。
五、經費支應項目:
(一)因經費有限,國語文學科中心僅支付前20場報名學校講師講座鐘點費、差旅費。若報名次序為第21場之後者,由承辦學校自行支付上述費用,本中心僅薦派講師。
(二)承辦學校自行負擔講義印製費、場地費及茶水費。
六、申請辦法:
(一)請填寫申請表(詳見附件一),經申請學校國文科召集人及教務處主管核章,郵寄正本至國語文學科中心。
(二)申辦場次與講師人選由本中心媒合定案,並上網公告。申請學校不得指定講師,亦勿自行與講師更動本中心已定案公告的研習場次。
七、課程主題及講師團隊:
編號 | 課程性質 | 課程主題 | 研習 時數 | 講師團隊 |
1 | 閱讀理解策略教學 | 閱讀教學Easy Go── 以〈桃花源記〉為例 | 2 | 北一女中 陳麗明、永春高中 葉淑芬 |
2 | 閱讀理解策略教學 | 閱讀理解策略(詮釋、推論、摘要)──以〈師說〉為例 | 2 | 北一女中 陳麗明、臺南女中 張珮娟 北一女中 梁淑玲、北一女中 徐千惠 平鎮高中 陳玉嘉、木柵高工 張素靜 |
3 | 閱讀理解策略教學 | 給屈原一個生命的出口──〈漁父〉之思辨與表達 | 2 | 臺南女中 張珮娟、平鎮高中 陳玉嘉 竹東高中 詹敏佳 |
4 | 寫作教學 | 寫作,原來這麼簡單──以空間書寫為例 | 2 | 北一女中 陳麗明、永春高中 葉淑芬 |
5 | 寫作教學 | 新詩創作教學──從〈錯誤〉出發 | 2 | 北一女中 陳麗明、北一女中 梁淑玲 北一女中 徐千惠 |
6 | 寫作教學 | 魔術方塊旋轉詩——真善美的交集 | 2 | 大理高中 許碧惠 |
7 | 寫作教學 | 老師,什麼時候還有作文課──學習共同體在高中寫作教學上的運用(意象經營篇) | 2 | 海山高中 張玲瑜 |
8 | 補救教學 | 不只是「聽‧說」──從主題式報告的補救教學出發 | 2 | 鳳山高中 陳子梅 |
9 | 多元選修 | 敘事工場──小說創作與戲劇入門 | 2 | 高師大附中 許靜宜 |
10 | 加深加廣設計 (語文表達與傳播應用) | 我讀‧我寫‧我演——戲(繫)在一起 | 2 | 木柵高工 張素靜 |
11 | 加深加廣設計 (語文表達與傳播應用) | 自己的歷史自己寫──司馬遷之心與自傳應用 | 2 | 鳳新高中 蔡璿宇、鳳新高中 張耕華 |
12 | 加深加廣課程 (專題閱讀與研究) | 藝遊魏晉──世說新語抒情美學初探 | 2 | 善化高中 陳盈州 |
13 | 加深加廣課程 (專題閱讀與研究) | 從小說到戲劇——「戲說紅樓夢」課程設計 | 2 | 景美女中 江家慧 |
14 | 加深加廣課程 (專題閱讀與研究) | 迎向多元的藍海──從張愛玲出發 | 2 | 景美女中 黃淑偵 |
15 | 加深加廣課程 (專題閱讀與研究) | 從《牡丹亭》出發──戲曲、閱讀與創作 | 2 | 竹東高中 詹敏佳 |
16 | 加深加廣課程 (各類文學選讀) | 文學撞歷史‧撞出圖像詩 | 2 | 大理高中 許碧惠 |
17 | 加深加廣課程 (各類文學選讀) | 看詩取象──察判台灣古典詩,尋解社會現象 | 2 | 明倫高中 洪玉娟 |
18 | 加深加廣課程 (專題閱讀與研究) | 我的年代我的歌──以鄭愁予〈錯誤〉為起點 | 2 | 樟樹實中 張文婷 |
19 | 加深加廣課程 (專題閱讀與研究) | 專題實驗室——文學與科學的漂流誌 | 2 | 竹東高中 陳婉欣 |
20 | 加深加廣課程 (專題閱讀與研究) | 從文字到影像——談專題報導的寫作密碼 | 2 | 鳳山高中 陳子梅 |
21 | 加深加廣課程 (專題閱讀與研究) | 爭議性議題的專題寫作 | 2 | 彰化高中 周晏生 |
22 | 加深加廣課程 (專題閱讀與研究) | 我的家族史──家譜 | 2 | 臺南海事 陳淑君 |
23 | 加深加廣課程 (專題閱讀與研究) | 愛玲趣不趣——談高中生眼裡的張愛玲作品 | 2 | 新豐高中 蔡承君 |
24 | 加深加廣設計 (語文表達與傳播應用) | 閱視界:從小說到非連續文本的閱讀教學 | 2 | 北一女中 高誌駿 |
25 | 加深加廣課程 (專題閱讀與研究) | 論文微課程:觀看世界/被世界觀看的多種方式——以「自媒體」為例 | 2 | 家齊高中 曾安琪 |
八、課程介紹:
(1) 閱讀教學Easy Go──以〈桃花源記〉為例
該如何有效提問呢?該如何進行討論教學呢?運用閱讀理解策略以設計有順序的提問便是好方法。隨著「檢索訊息」、「統整解釋」及「省思評鑑」等閱讀歷程的廣受重視,實踐於教學現場的策略運用及執行方法更有五花八門的搭配。本課程將閱讀理解策略化繁為簡,系統化、邏輯化操作步驟,以實作形式帶領大家一步步梳理文本,設計提問,希望能透過簡單好用的學習單與教學活動,引導課堂中的學生深入地思辨討論。例如「檢索訊息」時採用五種不同的方法,引導學生有順序而完整地閱讀;「統整解釋」細分為八種模式,關注學生核心能力的發展;「省思評鑑」則從多元面向來思索文本及發想,引導學生型塑自己的觀點。 本課程所使用的方法簡單易學,成效顯而易見,提問模式適用於各類文本,可以廣泛運用。有效的閱讀理解教學,可以讓國文教學不僅是藝術,也是科學。 |
(2)閱讀理解策略(詮釋、推論、摘要)──以〈師說〉為例
閱讀理解的方法林林總總,但方法並不等同於策略。所謂的「策略」,是針對理解某篇文本時,斟酌出較適切的幾種方法作為新的組合。能針對文本特性建構一套步驟清楚、容易操作,又能提升閱讀理解成效的教學模組,才是對學生最實質的幫助。 本設計以文言篇目〈師說〉為主要文本,在數種閱讀理解策略的類別中,選取「詮釋」、「推論」與「摘要」三種策略,嘗試建構議論類文言文的閱讀教學模組。本研發團隊從上述三種策略中,選擇「斷句」、「圈難點」、「換句話說」、「釐清難句」、「推論文意」及「摘要重點」六個步驟來建立教學模組,引領學生解讀文本,期望能讓學生從適應模組、熟練模組,到逐漸將操作步驟內化為直覺,提升其閱讀理解的成效與信心,而後盼能協助學生靈活移轉這些方法於其他議論類文言文篇章,達成有效的類推學習。 本課程設計除了介紹閱讀理解策略,並援引大考試題作為相關說明或實作材料,不僅能有效提醒教師如何準確命題,也可藉此驗證閱讀理解策略的實用性。 |
(3)給屈原一個生命的出口──〈漁父〉之思辨與表達
屈原投江,是歷史上的一樁憾事,它牽扯著千古騷人「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愁,點撥著百代墨客出處、仕隱、生死等價值的取捨抉擇。屈原的一根傲骨終結了自己人生未來,卻也在文學史樹立了一座豐碑巨塔,自此,文學史上正式出現了「詩人」的名,「屈原」變成了華夏詩國亙古的象徵。〈漁父〉篇,彷如一幀寫真畫,為我們留下屈原最後的身影,也為我們揭示愛國詩人窮途末路時的內心世界。屈原面對生死是坦然的,因為沒有比固守美政信仰更重要的事;屈原面對生死也是篤定的,因為沒有比人格風骨更值得堅持。但是,以今觀古,屈原真的非死不可嗎?屈原死與不死,各自需要堅實的理由來支持,因此,屈原死與不死是可以思辨的。思辨詩人之死,重在引導莘莘學子省思「死」的莊嚴與「生」之美好。 本課程特色:
|
(4) 寫作,原來這麼簡單──以空間書寫為例
寫作可以教嗎?該怎樣教才能讓作文變簡單? 與其直接給學生魚,不如教導他釣魚的方法。本課程由學科中心多位研究教師共同研發的寫作教學,以差異化教學為主軸,以空間書寫為範例,設計了多層次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自然學會寫作的方法。 學生常易遇到的寫作瓶頸為生活範圍狹隘、無法擴展材料及表述技巧薄弱,有時視作文為畏途。本課程以下列步驟逐次開展,分別是:「拋點子」、「觀摩名家作品」、「第一階段寫作與互評」、「精進技巧」、「第二階段寫作」及「回饋與分享」,希望藉由多重的寫作步驟,有效解決學生在審題取材、造語創意方面的窘境。 本課程在教學內容、教學流程、教學成果與討論模式方面以更彈性的方式呈現,重視每個學生的可塑性及獨特性。課中教材僅以空間書寫為例,然教學的流程模式同樣適用於其他類型的書寫或材料。期待關注差異化的作文課堂能讓學生書寫自己的存在,抒發自己的喜怒哀樂,讓他們感受如呼吸般自然的寫作心情,自由地馳騁想像,找到字裡行間的無窮樂趣。 |
(5) 新詩創作教學──從〈錯誤〉出發
本教學團隊試圖以鄭愁予的現代詩〈錯誤〉為文本,以意象為課程重點,透過讀詩、寫詩兩個面向,將課程分為意象的「發想」、「篩選」、「解讀」與「成形」四個單元。 本組研發聚焦於意象,提供可參考的方法與步驟,引導學生掌握詩的質素。教學中以「拼圖討論法」讓每位學生有信心地參與討論,言之有物;以「共同創作」鼓勵學生親身體驗,學習如何營造詩語言的陌生與活潑。其實,人人心裡都有一首詩,意象飽滿而完足,只要教學者願意耐心陪伴與引導,學生將會發現:新詩的學習與創作一點也不難。 |
(6) 魔術方塊旋轉詩──真善美的交集
時代的列車轟轟然向前行,在國文教室的這一站,您曾有走不進十七歲年輕世界的惶惑嗎?您曾有文組理科師生無法溝通的阻礙嗎?您想讓國文課堂有手動教具的趣味性嗎? 「魔術方塊旋轉詩」是一門十六週的選修課程,有機會解決這些困擾。我們運用魔術方塊的特質,將「數學物理化學符號公式原理」及「中外古今動人繪本」與「中國傳統古典詩」作緊密結合。以「思念」為主題,揉合理性科學的真、純淨繪本的善、含蓄韻文的美,化為感性的人文小詩。再搭配兒歌、流行歌曲,用貼近生活經驗的樣貌詠唱、動態性的表演出來。這一切,魔術方塊都是重要狠角色,它讓詩人和文字、符號、顏色、圖形、數字、情意,用一種美麗隨機的方式相遇。 |
(7) 老師,什麼時候還有作文課──學習共同體在高中寫作教學上的運用(意象經營篇)
寫作是個人的事,但是面對平時不愛動筆書寫、對國文無感的滑世代,上寫作課有沒有什麼妙招?我們是否能用簡單的方法、最少的教具、適當的規劃,讓同學間的交流與寫作教學密切結合、流暢進行,上過一兩次大家就感受到一起寫作文的樂趣與感動? 本教案由九宮格的實施方式開始琢磨發想,經實踐與推廣後,陸續開發出不同的寫作課程,期待將這樣的課程精神,藉由一二具體的教案實作,激盪更多國文教師結合自己的創意設計多樣的互動寫作課。 意象經營是文學創作的寶箱,不論是寫景、抒情、說理文字,透過精準的意象都能夠提升文字的感染力。若意象經營課程讓同學有趣、有收穫,同學可以廣泛地應用在不同題材的創作中,而最大的收穫是讓同學愛上與同學一起上寫作課的感覺,開始期待更多共同寫作的時光。 |
(8)不只是「聽‧說」──從主題式報告的補救教學出發
您曾要求學生根據某一主題做過報告嗎?是否有明確的策略導引學生? 與您分享我們的經驗,由:聽──「蒐集資料」,說──「詮釋報告」兩個方向著手,讓做報告不再漫無方法。 本設計緣於鳳山高中某年度的寒假作業,原作業要採訪親族長輩,了解他們的愛情故事及維繫婚姻之道,內容包含口說訓練、採訪能力,也要求文字表達,但是學生表現不如預期,於是我們設計了這個補救教學課程。教學方法上,先引導「人事時地物」的要素,拓展蒐集面向。再透過範文閱讀,設想文本情境,向作者深入提問。另外,我們邀請導師受訪,讓學生練習採訪技巧。最後,將採訪所得整理編排,設定主題與標目來詮釋報告。實施補救課程後,重交作業時,我們看到了學生的進步。 從補救課程出發,我們期望,它也適用在語文表達課程中,而不只是補救課程。 |
(9) 敘事工場──小說創作與戲劇入門
小說、劇本,以及戲劇,都是敘事能力的展現。透過課程設計,讓學生從各角度切入文本研究。選修課程中,分為兩個架構:前八堂課從課本出發,讓學生透過課文看見小說的四個重要元素,進而進行創作。後八堂課則是聲音、肢體及戲劇演出的訓練,讓學生在窺探了基礎舞臺技巧後,能以廣播劇、四幕劇及舞臺演出的方式,呈現另一種「敘事」方式。最後目標,是能讓學生善用一學期以來所學,演出自己創作的劇本,統合整個系列的課程。願透過一整個學期的訓練,讓學生擁有說故事的能力,再將目光落回課本裡,感受每篇文章的文字力量,進而與作者進行對話,提升自我境界。 課程的訓練元素皆從課本的文本出發,是以可以作為一整學期的選修課設計,亦可拆開,擷取某些元素,做某一課程的延伸教學。 |
(10) 我讀‧我寫‧我演 戲(繫)在一起
戲劇應用於教學,是教學現場極為常見的教學活動,除了眾所熟知的演出模式外,有無其他演出樣態?帶來的教學效果又如何呢? 筆者深感於文本搬演不該是漫無緣由的即興演出,也非少數活潑學子胡鬧嬉戲,只徒引人發笑一陣;而是藉此對作品、作家創作背景的加深了解,進而激發學生發揮想像,探析角色人物內心深處。據此,本教案以實際高職國文課程為範疇,進行數種戲劇融入的嘗試,例如現代法律劇場、廣播劇、朗讀劇場、新聞播報、獨白劇融入〈漁父〉〈元曲〉〈死去活來〉……各類文體。一方面運用閱讀策略引導學生理解各類文本,一方面結合戲劇做教學延伸活動與多元評量。 戲劇融入國語文教學,除了引發學習興味、活化教學,更是實踐有效教學的過程與方法。藉由劇本創作可訓練寫作力,表演歷程是學生肢體語言與口語表達力的好舞臺;透過文本反覆閱讀轉寫劇本創作、演繹,有助於學生對文章內涵更深刻的體悟,尤其藉由戲劇演繹引領價值判斷、情感教學以及對美的領悟、落實差異化教學,都能收到提升的成效。 |
(11) 自己的歷史自己寫──司馬遷之心與自傳應用
本課程可視為「學習歷程檔案」的初階介紹。新課綱規定各校需開設多元選修課程,評量方式也在紙筆測驗外,增加「質性評量」,培養學生建構學習歷程,有系統地呈現基本資料、修課紀錄、多元表現,正是這個課程當初設計的前瞻願景。 教材以立於經典不敗地位的《史記》為本,展開「學」(知識學習)與「用」(自傳應用)雙軌並行的課程。從《史記》的「敘述模式」→「記人特質」→「分類褒貶」三個部份完成基礎理論的搭建,再輔以兩個單元的實作,企圖帶領學生循序漸進的「脈絡化」自己的學習歷程。 情意上,我們由衷希望「教學現場,就是輔導的第一現場」,因此在課程裡加入「九型人格測驗」以及「太陽月亮星星」表格,希望藉由探索、討論,交流一些價值與生命觀點。就學生個人而言,反思自我成長的歷程,了解自我的人格特質。就時代整體而言,認識科系所需的人格特質,結合上述兩者,對自己的生平做出適當剪裁、表達。 |
(12) 藝遊魏晉──世說新語抒情美學初探
有沒有一堂課,不以道德為主,讓學生暫時脫離「善」的世界? 有沒有一堂課,以真、美為主,讓學生領略生活中的真情與美感? 有沒有可能,「世說新語」是最貼近青少年生活的文本? 太多的道德教化,反讓學生無感。適時放鬆,或許才能讓學生反思「善」的存在意義。 「藝遊魏晉」以「情、真、美」為核心規劃相關主題,精選最能反映名士風神的篇章,藉由一學期課程的漸入與深化,在明白時代的荒謬、生活的苦悶、行徑的放縱、名士的苦衷後,由教師引領學生思索何謂正確的生活態度。 以文本引導學生將魏晉精神落實現實生活,體驗魏晉的真、美之後,藉由延伸閱讀體驗文本的良善,從而達至心性之「真」、人倫之「善」、生活之「美」之「真善美」境界。 |
(13) 從小說到戲劇──「戲說紅樓夢」教學設計
人生如夢,戲如人生。在國文教學中,談到經典小說《紅樓夢》常見篇目「劉姥姥」,師生之間對於人物性格、人際關係、小說場景往往討論得樂此不疲。但礙於課程時數與進度壓力,許多值得細細品味的篇目、扣人心弦的情節與精細的場景描摹等,往往難以完整掌握。 本課程設計為一學期兩學分的多元選修課,藉由布魯納(J.S. Brunner)螺旋式教學法,結合戲劇與小說教學。課程將聚焦於小說、戲劇共同的五大元素:「人物、情節、對話、場景、主旨」,透過三階段進程「小說文本探析、小說改編劇本、完成戲劇發表」螺旋式地學習熟知、操作運用五大元素,完成十八週課程與成果發表。以戲說夢,悲歡人生將微縮再現於戲說紅樓夢。 |
(14) 迎向多元的藍海──從張愛玲出發
嘗試跨領域結合文學與戲劇。在文本閱讀分析之外,融入學生喜愛的戲劇元素,與表演藝術老師合作開課。運用多媒體教學,以個人圖文創作、小組上臺報告、合作發想劇本、舞臺劇演出等,更多元的方式呈現學習成效。教學活動有:合作討論、分組學習創作,搭配課程引入外部資源,如專題演講及參訪。 運用pisa閱讀策略,為學生搭起學習鷹架,循序漸進達到以下幾個指標:
|
(15) 從《牡丹亭》出發──戲曲、閱讀與創作
文學史要怎麼教?高三多元選修課要開設什麼樣的課程?「專題閱讀與研究」或者「各類文學選讀」?面對將至的108新課綱,也給予國文教學新的可能。本課程利用高三下學期多元選修課「曲選」選修課,由講解《牡丹亭》,說明話本《杜麗娘慕色還魂》與傳奇《牡丹亭》之間文體的承繼關係,進而檢視「小說」演變為「戲曲」的文學史軌跡。 嘗試運用「閱讀理解策略」與「ORID焦點討論法」,從文本故事建構、流行歌曲與電影探究導入戲曲的閱讀。透過引導集體思考的過程,加深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關係,帶領學生由時代背景思考人際關係的處理,由自己身邊的人、事、時、地、物的變化,能同理、能關懷、能詮釋生命中感情的消長。並引導學生進入戲曲的文字遊戲,利用「曲牌新填」給予學生古典新創的機會與體會文學新創的可能。 |
(16) 文學撞歷史‧撞出圖像詩
這是一門多元選修的課,有閱讀策略、有臺灣歷史、有試題、有創意引導及寫詩畫詩。 臺灣是我們安身立命的地方,有人權、人文、人情上的優勢,但怎麼說清楚呢?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板塊衝撞出了臺灣盆地、丘陵、平原、海岸等地形,臺灣祖先用智慧和勇氣衝撞出了堅韌、包容、遼闊、和諧等臺灣精神,本課程也希望讓文學和歷史衝撞,衝撞出一片漂亮壯觀的生命景致,衝撞出一首首有臺灣生命力的圖像詩。 本課程的方法容易上手。一、凝視臺灣歷史老照片,配合講述臺灣歷史大事件,練習歷史考題聚焦重點。二、精挑細選文本,運用1閱讀2斷句3六W摘要4衝突點緊急煞車,將學生拉進那個時空,續寫。三、運用修辭法分類「圖像詩」,引導學生從文本創思獨一無二的圖像詩。四、用圖像詩介紹臺灣歷史,把臺灣人權、人文、人情上的優勢說明白,拿回詮釋臺灣文學史的主動權。這真是一門能讓歷史骨幹長出文學鮮肉的趣味多元課。 |
(17) 《台灣古典詩》教案設計 看詩取象──察判台灣古典詩,尋解社會現象
如何帶領學生從台灣古典詩中察看時代的社會現象呢?依循「觀察客觀事實、反應自我感受、提取事件意義、做出評論解決」的脈絡深入叩問,層層發掘「移民矛盾、民生農作、經貿興衰及天災人禍」等課題,ORID聚焦提問法無疑是一個簡易、便捷而且是有效的教學策略的運用。 再者,如何以台灣古典詩及相關補充資料讓學生整合詩文內容,摘要重要訊息,比較差異,尋思因果,分析優劣,推理歸納結論,進而提出個人的觀點,則有賴PISA的訊息檢索、發展解釋、省思評鑑等閱讀策略的引導。然而依據本課程的核心主旨,筆者簡化PISA策略的細則,並擇要設計提問,來訓練學生「思辨移民文化的差異,比較農作墾殖的質量變化,探究經貿強弱的蝴蝶效應,省思在地災禍的困境解決。」 本課程的教材、教法,學習單、教學策略是經由系統化、邏輯化、簡易化的思考來設計,其提問模式適用於各類文本,而且操作步驟明確、簡單、容易。不僅適合高中教師教學使用;也適合訓練學生聚焦問題,形塑觀點,思解議題,並運用在生活情境當中。 |
(18) 我的年代我的歌──以鄭愁予〈錯誤〉為起點
如何融合「文本」、「跨域」、「素養」三個關鍵詞於新課綱,設計出以「專題製作」為主題,且不失科目核心價值的課程?這個問題在我心中盤璇已久,為解決疑惑,身體力行。本課程由貼近學生的生活的文學元素「意象」入手,由淺入深,從意象「分析」、「運用」至「小論文」撰寫。分為以下幾個部分:(一)意象理解及運用。引導學生將「意象」從「生活」入「文本」,以鄭愁予〈錯誤〉為文本進行意象教學,進而延伸討論「意象」在流行歌曲中的運用。(二)詩與歌的跨域。用「意象」寫詩,再根據情境,使用網路資源Song-Maker為詩譜曲,同時練習詮釋創作理念及意涵,並探討音樂與詩的分離、結合,比較不同曲調所營造出的氛圍差異。(三)小論文撰寫練習。介紹小論文格式,以Google表單進行「內容分析」,完成小論文創作、修改,練習思考、批判,為深入議題研究奠定基礎。 本教案多採學生實作方式進行,結合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期待能訓練學生「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科技資訊與美感素養」等多元能力,讓課堂中的國文能夠達到「生活」與「學術」並進。 |
(19) 專題實驗室──文學與科學的漂流誌
108課綱素養導向命題有「情境化」、「整合運用能力」、「跨領域或跨學科」三大方向,因此在教學的挑戰上,我們可以思考:該如何能讓學生有多元學習與評量方式呢? |
(20)從文字到影像──談專題報導的寫作密碼
專題報導除了對於議題保有自我的觀點立場之外,好的專題報導還必須透過設計安排才能夠引發讀者的內心情感共鳴。考量到「自媒體」時代已然來臨,只要有手機、電腦,每個人都可以是自己頻道的主人,幫自己想說的事、想探討的議題,設計分鏡圖以及劇本腳本,在現今數位時代非常地實用。 本單元透過議題多面向關照、資料挖掘、人物設計、情節安排,劇本與分鏡圖等循序漸進地安排,最後能產出一部具備敘事事件、依據觀點、批判性思考、條理論述能力的專題報導影片。學習者能依據教師所設計的「觀察解釋-跨界轉譯-整合實踐」學習脈絡,從「研究方法-知識轉譯-影像傳播」三步驟,搭起文字(調查資料)到影像(專題報導)的階梯,達成跨媒體轉譯、溝通,表現出數位時代「體知-表達-具象-整合」的人文實作敘事力。 |
(21) 爭議性議題的專題寫作
現今學生參與學權運動、社會運動的情況有增溫的趨勢。站在教育者的立場,我們一方面鼓勵學生能積極面對現實中的議題,將課堂知識延伸到生活素養;一方面又擔憂學生在思考與實踐的過程中走偏,製造不必要的對立與衝突。 本課程試圖從課堂的學習中強化學生參與社會運動的基本能力,透過問題意識、換位思考、同情理解原則等概念的操作,熟悉其運用方式及運用極限。一方面協助學生拓展不同的思考面向,包容不同立場;另一方面引導學生透過資訊的分析與統整,培養深度思辨與系統思維的能力。 |
(22) 我的家族史──家譜
時代裡,有大人物的大敍述,司馬遷《史記》、連橫《臺灣通史》即是;大人物也有家庭生活事,歸有光〈項脊軒志〉寫家族悲喜,司馬光〈訓儉示康〉放在尋常百姓家,就是柴米油鹽的叮嚀。 〈我的家族史-家譜〉藉由龍應台〈在迷宮中仰望星斗〉「過去-現在-未來」的關聯,想像不同時代的文本都是一個點,分別散落在「歷史」這條縱軸線,從「史」的角度切入,把諸多文本統整起來,去觀察同時代的不一樣,以及不同時代的現象,從文學裡的歷史,看見個人在歷史裡的價值,覺察記錄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記錄的形式可以是文章,也可以是家譜,用XMIND製譜,不只能讓製譜的主導權,回到個人手中,也能讓每個生命的小敍述,一起共建國家的大歷史。 課程以學生生活經驗為中心,從自己出發,搭乘網路科技之便,建立一個「家族互聯網概念」的數位家譜。 |
(23) 愛玲趣不趣──談高中生眼裡的張愛玲作品
閱讀不一定代表理解,小說除了關注人物與情節,尚有其他影響閱讀理解的因素。張愛玲小說有其特色和風格,學生在閱讀時,接受度有高有低,有喜歡有排斥,此現象可能來自閱讀理解上的差異,也說明了張愛玲的小說對學生而言,其實並不容易閱讀。因此,本課程以〈天才夢〉作為文本分析的出發點,〈傾城之戀〉為延伸篇章,另外閱讀〈金鎖記〉、〈紅玫瑰與白玫瑰〉,以專題製作為學習脈絡。其中,使用問卷調查、量化和質化分析的方法作為閱讀理解的切入點,從不同面向探討影響張愛玲小說閱讀的因素,希望引導學生思考小說文體的表述方式,並能詮釋作品內涵,型塑自己的觀點。從「知道」張愛玲到「理解」張愛玲,進而「評析」張愛玲的小說,運用所學衝破閱讀困境。 |
(24) 閱視界:從小說到非連續文本的閱讀教學
因閱讀媒介的改變,使青少年的閱讀習慣也有了很大的變化。相較過去閱讀的「細嚼慢嚥」,在資訊爆炸的現在,知識的流通量是過往的數倍至數十倍,傳播的速度更是不可同日而語。因此,青少年的閱讀習慣講求的是「迅速」與「便捷」。其實,無論是傳統的紙本文字閱讀,或是其他多元的閱讀形式,都必須回到「閱讀策略」與「理解應用」的聯繫上。 本課程藉由提取出閱讀策略中的幾個核心步驟,以示範及實作的演練方式,引導學生解構多元文本、闡述個人觀點、建構核心問題,進行獨立思考。除了小說作為閱讀教材外,更以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企業商標、平面廣告、媒體短片、懶人包為素材,進行個人對多元世界的探索與應用。 |
(25) 論文微課程:觀看世界/被世界觀看的多種方式──以「自媒體」為例
高一新生如果要試探專題探究課程,是否可先從問題意識的發想作為起點?而現今學生多以「自媒體」為資訊取得的來源,從學生熟知的「自媒體」來架構問題意識的發想探究並從中去反思「自媒體」對學習、對生活產生的效應與影響,不僅能結合生活情境,也能協助學生建構問題意識發想的能力。 本課程以五節課聚焦於問題意識發想設計,可應用於校本「專題研究」課程的第一部分,也可應用於彈性學習的六周微課程設計。設計主題為:以「自媒體」的議題研究為主軸,運用「5W1H」法發想「自媒體」的問題意識,希望學習者能透過資料閱讀、討論、歸納分析之後,形成日後要探究的議題方向。 |
九、各組課程教學示例影片:
各組主題 | 網址 | |
1 | 閱讀教學Easy Go──以〈桃花源記〉為例 | |
2 | 閱讀理解策略(詮釋、推論、摘要) ──以〈師說〉為例 | |
3 | 給屈原一個生命的出口 ──〈漁父〉之思辨與表達 | |
4 | 寫作,原來這麼簡單──以空間書寫為例 | |
5 | 新詩創作教學──從〈錯誤〉出發 | |
6 | 魔術方塊旋轉詩──真善美的交集 | |
7 | 老師,什麼時候還有作文課──學習共同體在高中寫作教學上的運用(意象經營篇) | |
8 | 不只是「聽‧說」 ──從主題式報告的補救教學出發 | |
9 | 敘事工場──小說創作與戲劇入門 | |
10 | 我讀‧我寫‧我演 戲(繫)在一起 | |
11 | 自己的歷史自己寫──司馬遷之心與自傳應用 | |
12 | 藝遊魏晉──世說新語抒情美學初探 | |
13 | 從小說到戲劇--「戲說紅樓夢」教學設計 | |
14 | 迎向多元的藍海──從張愛玲出發 | |
15 | 從《牡丹亭》出發──戲曲、閱讀與創作 | |
16 | 文學撞歷史‧撞出圖像詩 | |
17 | 《台灣古典詩》教案設計 看詩取象──察判台灣古典詩,尋解社會現象 | |
18 | 我的年代我的歌──以鄭愁予〈錯誤〉為起點 | |
19 | 專題實驗室──文學與科學的漂流誌 | |
20 | 從文字到影像──談專題報導的寫作密碼 | |
21 | 爭議性議題的專題寫作 | |
22 | 我的家族史──家譜 | |
23 | 愛玲趣不趣──談高中生眼裡的張愛玲作品 | |
24 | 閱視界:從小說到非連續文本的閱讀教學 | |
25 | 論文微課程:觀看世界/被世界觀看的多種方式──以「自媒體」為例 |
伍、申請辦理流程及注意事項
陸、結報注意事項
一、結報期限:各場次研習辦理完畢後之1週內,例如10月1日辦理之研習,須於10月8日前將結報文件寄回。
二、結報所需文件如下,請將填寫完成之檔案寄至國語文學科中心信箱:
(一)研習回饋統計表(附件二)。
(二)教師專業成長研習承辦學校成果表(附件三)。
三、附件五為範本,填寫附件二及附件三時,請參考範本之示例。
附件一
國語文學科中心109年度教師研習「我們這樣教國文」系列活動申請表
申請學校 | (請填寫全銜) | ||||
行政單位承辦人 | 姓名 | 必填 | |||
電子信箱 | 必填 | ||||
辦公室電話 | 必填 | ||||
手機 | |||||
國文科科主席 | 姓名 | 必填 | |||
電子信箱 | 必填 | ||||
辦公室電話 | 必填 | ||||
手機 | |||||
預定辦理時間 (請依順位選擇兩個時段,以便學科中心協調講師。請留意研習時數為2小時,先預留足夠的時間) | 第一順位時間: 年 月 日 星期 上午/下午 時至 時 第二順位時間: 年 月 日 星期 上午/下午 時至 時 *僅能安排於109年9月14日至109年12月18日之間 *請申請學校務必事先預留辦理研習日期 | ||||
預定辦理的課程主題 *請依順位選擇兩個課程主題,以便學科中心協調講師 *申請學校請勿自行與講師聯繫安排 | 課程主題(第一順位) | ||||
課程主題 (第二順位) | |||||
預定研習人數 | 研習地點 |
承辦人 (請蓋章) | 國文科科主席 (請蓋章) | 教學組或實驗組 (請蓋章) | 教務主任 (請蓋章) |
※請將核章正本寄回北一女中國語文學科中心(10045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65號)
附件二
研習回饋表(請與會教師填寫)
感謝您參加本次研習課程。為了解您對研習課程的滿意度及需求,特別設計此份問卷。每個選項請依據您的感覺勾選,最後請寫下您對本課程的感想,填寫完畢請交予承辦學校,謝謝您的參與!
研習課程名稱:
日期:
下列題項的敘述與您的想法符合程度為何? 請在右方圈選符合您看法的數字 | 非常不同意 | 不同意 | 普通 | 同意 | 非常同意 |
1.我覺得講師對於課程的準備相當充足---------------------- | 1 | 2 | 3 | 4 | 5 |
2.我覺得講師對教材內容講解相當豐富---------------------- | 1 | 2 | 3 | 4 | 5 |
3.我覺得研習教材選擇與編製相當適宜---------------------- | 1 | 2 | 3 | 4 | 5 |
4.我覺得上課形式與流程令我相當滿意---------------------- | 1 | 2 | 3 | 4 | 5 |
5.我覺得研習時間與日期的安排相當得宜-------------------- | 1 | 2 | 3 | 4 | 5 |
6.我對研習場地與環境感到相當滿意------------------------ | 1 | 2 | 3 | 4 | 5 |
7.研習內容對於我專業知識的成長相當有幫助---------------- | 1 | 2 | 3 | 4 | 5 |
8.研習內容對於我教學現場的應用相當有幫助---------------- | 1 | 2 | 3 | 4 | 5 |
9.我會將研習內容推廣或分享給其他老師-------------------- | 1 | 2 | 3 | 4 | 5 |
10.我很願意再參與相關的研習課程-------------------------- | 1 | 2 | 3 | 4 | 5 |
11.研習後,我會利用學科中心網站搜尋相關資源-------------- | 1 | 2 | 3 | 4 | 5 |
12.本次研習對我而言最大的收穫在於(請勾選,可複選) □專業知識的成長□現場教學的應用 □與他校教師的交流□其他,請說明:________________ 13.您的性別是:(請勾選) |
□男 □女
14.您所任教的學校屬性是:(請勾選)
(1)□公立 □私立
(2)□普通高中 □綜合高中 □完全中學 □職業學校
15.我對下次辦理研習之相關意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我對108年新課綱的執行有如下意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謝您的參與及填寫,在此致上最誠摯的感謝,祝福您順心如意!
研習回饋統計表(承辦學校彙整前頁後填寫)
研習課程名稱:
日期:
參加人數:回收有效回饋表數量:
請填寫實際計算數量 | 非常不同意 | 不同意 | 普通 | 同意 | 非常同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專業知識的成長 人 現場教學的應用 人 與他校教師的交流 人 其他:
男 女 無填答 |
14. 您所任教的學校屬性是:
(1)公立 私立 無填答
(2)普通高中 綜合高中 完全中學 職業學校 無填答
15. 我對下次辦理研習之相關意見:
16. 我對108年新課綱的執行有如下意見:
感謝您的幫忙!
附件三
教師專業成長研習承辦學校成果表
承辦學校: | |
填寫人: |
研習科別 | 國文科 |
研習日期 | 年 月 日 |
研習地點 | |
課程名稱 | |
講師 | |
研習時數 | |
在職進修網代碼 | |
參與人數 | 人 (請附簽到表掃描電子檔) |
承辦學校辦理情形 及效益簡述 (含課程、講座) | |
承辦學校對於本次 研習檢討及建議 |
教師研習照片(Ⅰ)
(請放照片) | |
活動說明 | (請簡要說明) |
(請放照片) | |
活動說明 | (請簡要說明) |
附件四
國語文學科中心109年度教師專業成長研習
「我們這樣教國文」教師研習系列活動簽到表
編號 | 學校 | 姓名 | 簽到 | 身分證字號 (核發研習時數)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編號 | 學校 | 姓名 | 簽到 | 身分證字號 (核發研習時數)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附件五 範本(共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