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樣教國文」教師研習系列活動實施計畫
壹、計畫依據
107年度國文學科中心工作計畫。
貳、研習簡介
一、本中心組織資源研發小組,培訓種子教師,針對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寫作教學、差異化教學、有效教學及補教教學進行教材教法設計,拍攝教學影片或設計教案。
二、研發小組以高中國文範文及課外閱讀材料為文本,內容涵蓋古典及現代文學,以共同備課的方式進行討論與實作,分析教材、教法和評量成果,完成系統性、整體性的單元教學設計,聚焦於新課綱的加深加廣課程及選修課程設計。
三、為提供教師專業導向之進修,並有效利用學科中心資源,請各校依教學現場所需提出研習申請,由本中心提供講師及教材,分享教學設計並示範教法,期能引動國文教學現場更多的討論、思考與實踐。
参、辦理單位
一、指導單位: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二、主辦單位:教育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國文學科中心
肆、辦理方式
一、申請期限:107年1月2日(週二)至107年2月27日(週二)止(郵戳為憑)。
二、研習辦理期間:107年3月12日至107年6月8日止。
三、研習時數:每場次約2或3小時(依場次主題而定)。
四、申請場次:
(一)全國共80場。
(二)依報名順序先後決定場次。
五、經費支應項目:
(一)國文學科中心支付講師鐘點費及差旅費。
(二)承辦學校自行負擔講義印製費、場地費及茶水費。
六、申請辦法:請填寫申請表(詳見附件一),經申請學校國文科召集人及教務處主管核章,郵寄正本至國文學科中心。
七、課程主題及研發團隊:
編號 | 課程性質 | 課程主題 | 研習 時數 | 研發教師團隊 |
1 | 閱讀理解策略教學 | 閱讀教學Easy Go ──以〈桃花源記〉為例 | 3 (含實作) | 景美女中 陳嘉英、中山女高 莊溎芬 北一女中 陳麗明、永春高中 葉淑芬 |
2 | 閱讀理解策略教學 | 閱讀理解策略(詮釋、推論、摘要) ──以〈師說〉為例 | 3 (含實作) | 北一女中 陳麗明、臺南女中 張珮娟 北一女中 梁淑玲、北一女中 徐千惠 馬公高中 林麗芬、平鎮高中 陳玉嘉 大理高中 許碧惠、木柵高工 張素靜 高師大附中 許靜宜 |
3 | 寫作教學 差異化教學 | 寫作,原來這麼簡單 ──以空間書寫為例 | 3 (含實作) | 景美女中 陳嘉英、中山女高 莊溎芬 北一女中 陳麗明、永春高中 葉淑芬 中和高中 蔣錦繡 |
4 | 寫作教學 差異化教學 | 新詩創作教學 ──從〈錯誤〉出發 | 3 (含實作) | 北一女中 陳麗明、北一女中 梁淑玲 北一女中 徐千惠、北一女中 徐秋玲 北一女中 鄭元傑、北一女中 林琬茹 |
5 | 範文教學 差異化教學 | 今心慧眼讀典論 | 3 (含實作) | 永春高中 葉淑芬、大理高中 許碧惠 成功高中 鄭美瑜、金山高中 鄭敬儀 木柵高工 張素靜 |
6 | 範文教學 差異化教學 | 給屈原一個生命的出口 ──〈漁父〉之思辨與表達 | 3 (含實作) | 嘉義女中 卓翠鑾、臺南女中 張珮娟 平鎮高中 陳玉嘉、竹東高中 詹敏佳 |
7 | 範文教學 差異化教學 | 教少學多的小說課 | 3 (含實作) | 景美女中 陳嘉英、中正高中 鄭宜芬 大理高中 郭文菁、大同高中 莊嘉薰 景美女中 黃郁博、景美女中 江家慧 景美女中 黃美琦 |
8 | 補救教學 | 不只是「聽‧說」 ──從主題式報告的補救教學出發 | 3 (含實作) | 鳳新高中 鄧若梅、馬公高中 林麗芬 鳳山高中 陳子梅、高師大附中 許靜宜 |
9 | 選修課設計 | 經典課文改編歌曲及MV製作──以「郁離子選」、「莊子選」關鍵字為例 | 3 (含實作) | 楠梓高中 洪滿山 |
10 | 選修課設計 | 敘事工場 ──小說創作與戲劇入門 | 3 (含實作) | 高師大附中 許靜宜 |
11 | 選修課設計 | 「國文ON AIR」廣播節目──從文本到生活情境的〈范進中舉〉 | 3 (含實作) (須使用電腦教室) | 北一女中 鄭元傑 |
12 | 選修課設計 | 「『我們賴以維生的抒情』:抒情詩與抒情傳統」課程計畫 | 2 | 師大附中 吳承和 |
13 | 選修課設計 | 「愛是你,愛是我」 ──牌卡與古典/現代詩的交會 | 2 | 彰化高中 曾馨霈 |
14 | 選修課設計 | 藝遊魏晉──世說新語抒情美學初探 | 2 | 臺南高商 陳盈州 |
15 | 選修課設計 | 魔術方塊旋轉詩 ──真善美的交集 | 2 | 大理高中 許碧惠 |
16 | 選修課設計 | 老師,什麼時候還有作文課──學習共同體在高中寫作教學上的運用(意象經營篇) | 2 | 海山高中 張玲瑜 |
17 | 選修課設計 | 人生如夢,戲如人生 多元選修課程分享 ──以「戲說紅樓夢」為例 | 2 | 景美女中 江家慧 |
18 | 選修課設計 | 迎向多元的藍海 ──從張愛玲出發 | 2 | 景美女中 黃淑偵 |
19 | 選修課設計 | 聽見孩子們的笑聲 ──從卡其色兒童實驗劇團之《神獸來啦》談起 | 2 | 臺南一中 梁佳雯 |
20 | 選修課設計 | 你所不知道的桃花源 ──劇本改編與創作 | 2 | 鳳新高中 張耕華 |
21 | 加深加廣設計 | 小說教學心法──閱讀〈夜奔〉‧創作〈林沖〉 | 2 | 彰化高中 楊姍錚 |
22 | 加深加廣設計 | 我讀‧我寫‧我演 戲(繫)在一起 | 2 | 木柵高工 張素靜 |
八、課程介紹:
(一) 閱讀教學Easy Go──以〈桃花源記〉為例
該如何有效提問呢?該如何進行討論教學呢?運用閱讀理解策略以設計有順序的提問便是好方法。隨著「檢索訊息」、「統整解釋」及「省思評鑑」等閱讀歷程的廣受重視,實踐於教學現場的策略運用及執行方法更有五花八門的搭配。本課程將閱讀理解策略化繁為簡,系統化、邏輯化操作步驟,以實作形式帶領大家一步步梳理文本,設計提問,希望能透過簡單好用的學習單與教學活動,引導課堂中的學生深入地思辨討論。例如「檢索訊息」時採用五種不同的方法,引導學生有順序而完整地閱讀;「統整解釋」細分為八種模式,關注學生核心能力的發展;「省思評鑑」則從多元面向來思索文本及發想,引導學生型塑自己的觀點。 本課程所使用的方法簡單易學,成效顯而易見,提問模式適用於各類文本,可以廣泛運用。有效的閱讀理解教學,可以讓國文教學不僅是藝術,也是科學。 |
(二)閱讀理解策略(詮釋、推論、摘要)──以〈師說〉為例
閱讀理解的方法林林總總,但方法並不等同於策略。所謂的「策略」,是針對理解某篇文本時,斟酌出較適切的幾種方法作為新的組合。能針對文本特性建構一套步驟清楚、容易操作,又能提升閱讀理解成效的教學模組,才是對學生最實質的幫助。 本設計以文言篇目〈師說〉為主要文本,在數種閱讀理解策略的類別中,選取「詮釋」、「推論」與「摘要」三種策略,嘗試建構議論類文言文的閱讀教學模組。本研發團隊從上述三種策略中,選擇「斷句」、「圈難點」、「換句話說」、「釐清難句」、「推論文意」及「摘要重點」六個步驟來建立教學模組,引領學生解讀文本,期望能讓學生從適應模組、熟練模組,到逐漸將操作步驟內化為直覺,提升其閱讀理解的成效與信心,而後盼能協助學生靈活移轉這些方法於其他議論類文言文篇章,達成有效的類推學習。 本課程設計除了介紹閱讀理解策略,並援引大考試題作為相關說明或實作材料,不僅能有效提醒教師如何準確命題,也可藉此驗證閱讀理解策略的實用性。 |
(三) 寫作,原來這麼簡單──以空間書寫為例
寫作可以教嗎?該怎樣教才能讓作文變簡單? 與其直接給學生魚,不如教導他釣魚的方法。本課程由學科中心多位研究教師共同研發的寫作教學,以差異化教學為主軸,以空間書寫為範例,設計了多層次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自然學會寫作的方法。 學生常易遇到的寫作瓶頸為生活範圍狹隘、無法擴展材料及表述技巧薄弱,有時視作文為畏途。本課程以下列步驟逐次開展,分別是:「拋點子」、「觀摩名家作品」、「第一階段寫作與互評」、「精進技巧」、「第二階段寫作」及「回饋與分享」,希望藉由多重的寫作步驟,有效解決學生在審題取材、造語創意方面的窘境。 本課程在教學內容、教學流程、教學成果與討論模式方面以更彈性的方式呈現,重視每個學生的可塑性及獨特性。課中教材僅以空間書寫為例,然教學的流程模式同樣適用於其他類型的書寫或材料。期待關注差異化的作文課堂能讓學生書寫自己的存在,抒發自己的喜怒哀樂,讓他們感受如呼吸般自然的寫作心情,自由地馳騁想像,找到字裡行間的無窮樂趣。 |
(四) 新詩創作教學──從〈錯誤〉出發
本教學團隊試圖以鄭愁予的現代詩〈錯誤〉為文本,以意象為課程重點,透過讀詩、寫詩兩個面向,將課程分為意象的「發想」、「篩選」、「解讀」與「成形」四個單元。 本組研發聚焦於意象,提供可參考的方法與步驟,引導學生掌握詩的質素。教學中以「拼圖討論法」讓每位學生有信心地參與討論,言之有物;以「共同創作」鼓勵學生親身體驗,學習如何營造詩語言的陌生與活潑。其實,人人心裡都有一首詩,意象飽滿而完足,只要教學者願意耐心陪伴與引導,學生將會發現:新詩的學習與創作一點也不難。 |
(五) 今心慧眼讀典論
您覺得《典論‧論文》好教嗎? 您相不相信有一套方法,可以讓《典論‧論文》的教學變得簡單、有趣、有效、又創新! 讓我們為您示範論說文的教學模式,以及差異化教學的可行策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設計以下三個教學主軸:
|
(六)給屈原一個生命的出口──〈漁父〉之思辨與表達
屈原投江,是歷史上的一樁憾事,它牽扯著千古騷人「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愁,點撥著百代墨客出處、仕隱、生死等價值的取捨抉擇。屈原的一根傲骨終結了自己人生未來,卻也在文學史樹立了一座豐碑巨塔,自此,文學史上正式出現了「詩人」的名,「屈原」變成了華夏詩國亙古的象徵。〈漁父〉篇,彷如一幀寫真畫,為我們留下屈原最後的身影,也為我們揭示愛國詩人窮途末路時的內心世界。屈原面對生死是坦然的,因為沒有比固守美政信仰更重要的事;屈原面對生死也是篤定的,因為沒有比人格風骨更值得堅持。但是,以今觀古,屈原真的非死不可嗎?屈原死與不死,各自需要堅實的理由來支持,因此,屈原死與不死是可以思辨的。思辨詩人之死,重在引導莘莘學子省思「死」的莊嚴與「生」之美好。 本課程特色:
|
(七) 教少學多的小說課
擺盪在真實與虛構之間的小說,因為真實而讓讀者看見自己,透達人性;因為虛構而可以納乾坤於須彌,觀照社會百態及作者寄託其中的旨趣。是以藉由小說教學能激發學生分析思考,有效升化學習層次,拓展閱讀視野能力。 本教學特色︰
|
(八)不只是「聽‧說」──從主題式報告的補救教學出發
您曾要求學生根據某一主題做過報告嗎?是否有明確的策略導引學生? 與您分享我們的經驗,由:聽──「蒐集資料」,說──「詮釋報告」兩個方向著手,讓做報告不再漫無方法。 本設計緣於鳳山高中某年度的寒假作業,原作業要採訪親族長輩,了解他們的愛情故事及維繫婚姻之道,內容包含口說訓練、採訪能力,也要求文字表達,但是學生表現不如預期,於是我們設計了這個補救教學課程。教學方法上,先引導「人事時地物」的要素,拓展蒐集面向。再透過範文閱讀,設想文本情境,向作者深入提問。另外,我們邀請導師受訪,讓學生練習採訪技巧。最後,將採訪所得整理編排,設定主題與標目來詮釋報告。實施補救課程後,重交作業時,我們看到了學生的進步。 從補救課程出發,我們期望,它也適用在語文表達課程中,而不只是補救課程。 |
(九) 經典課文改編歌曲及MV製作──以「郁離子選」、「莊子選」關鍵字為例
以活化課程為主,希望能藉由經典課文改編歌曲及MV製作,透過五階段的課程設計,包含:歌詞改編、歌曲錄製、MV分鏡、MV製作及成果發表,藉以增進學生的學習動機,進而將學習內容運用圖像記憶轉換成長期記憶,展現學生的多元智能,建立學習成就。 本課程之設計特色以學生實際生活體驗為主體,透過歌詞撰寫體驗及戲劇動態演出活動,寓教於樂,增強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動機。融合Facebook社群網站、Line聊天室軟體、Youtube影片網站協助教學,讓資訊科技融入國文教學,加速同學互相學習交流、成就彼此,完成共同創作的能力。 課程活動的規劃並不針對單一文本設計,可以放在平時課堂上實施,也可以放入多元選修課程實施,只要有涉及文本討論的課程,例如:電影文學、詩詞欣賞、旅遊文學、寓言文學等等,這一套課程活動設計,都可以作為課程活化的補充參考。 |
(十) 敘事工場──小說創作與戲劇入門
小說、劇本,以及戲劇,都是敘事能力的展現。透過課程設計,讓學生從各角度切入文本研究。選修課程中,分為兩個架構:前八堂課從課本出發,讓學生透過課文看見小說的四個重要元素,進而進行創作。後八堂課則是聲音、肢體及戲劇演出的訓練,讓學生在窺探了基礎舞臺技巧後,能以廣播劇、四幕劇及舞臺演出的方式,呈現另一種「敘事」方式。最後目標,是能讓學生善用一學期以來所學,演出自己創作的劇本,統合整個系列的課程。願透過一整個學期的訓練,讓學生擁有說故事的能力,再將目光落回課本裡,感受每篇文章的文字力量,進而與作者進行對話,提升自我境界。 課程的訓練元素皆從課本的文本出發,是以可以作為一整學期的選修課設計,亦可拆開,擷取某些元素,做某一課程的延伸教學。 |
(十一) 「國文ON AIR」廣播節目──從文本到生活情境的〈范進中舉〉
想要打破長文的冗長枯燥嗎?除了耗費周章準備道具、看一齣匆促上場的學生表演之外,有沒有比戲劇表演更好的方式?本課程除了幫您解決這個問題,也讓國文老師具有科技應用技能! 本課程選用長篇選文,設計一套不枯燥又具備聽說讀寫的教案,讓學生以生活情境發揮創意結合課文,讓文本化為立體聲音。本課程以〈范進中舉〉為例,設計各類小主題,將文本化整為零,變化成各廣播單元。學生分組合作閱讀文本、編寫廣播劇內容、分配聲音演員,運用手機錄音及免費聲音編製軟體audacity,錄製十分鐘以內之單元。教師收齊所有單元後,化身為節目主持人,也運用audacity後製錄音串起每單元,完成一集廣播節目。因此,從閱讀課文進入到成果產出是師生合作的,扣合文本又延伸情境,完成作品更可長久保存。 |
(十二) 「『我們賴以維生的抒情』:抒情詩與抒情傳統」課程計畫
本課程之發想,乃緣起於國文學科中心104學年度種子教師培訓課程主題「抒情傳統與文學教育」。設計者於本次的研習中體會到:在「知識、技能、情意」三大面向的教學目標中,「情意」一直都是國文教學者亟欲實踐,卻常因為教學進度等現實因素,而較難詮釋、傳達與落實的層面。 在教學活動中如何就「抒情傳統」的視角出發,如何對「抒情美典」予以欣賞與探索,帶領學生從中領會中國文學的「抒情性」,是教師在國文教學中可以嘗試與拓展的方向。因此,設計者想規劃一學期兩學分之選修課程,試圖透過對「抒情美典」及其他經典作品的閱讀與討論,讓學生對「抒情」、「抒情美典」進行初步的閱讀探索。並進一步對「抒情傳統」有所體會,建立學生對「抒情」此一課題的認識,陶冶生命中「有情」的品質,並對於課程中情意的層面有更加深入的感知與體會。 |
(十三) 「愛是你,愛是我」──牌卡與古典/現代詩的交會
人們穿梭大街小巷,用一根手指捕捉「寶可夢」;在這裡,我們用一張牌卡捕獲心靈世界的詩意風景。詩語言難以掌握,因為找不到打開「意象」大門的其中一把鑰匙,本次的教學活動設計是透過牌卡的圖樣隱喻,抽析出「抽象情感」與「具體事物」,讓學生在自由聯想的過程中掌握意象。進而將古典題材作為改寫現代詩的基礎養分,融合牌卡圖像材料,使學生在創作時有所依循,甚至從自身的觀點、感受中另闢蹊徑,化舊酒為新釀。 運用四堂課、三套牌卡,帶領學生從敘事到抒情、從閱讀到創作,此教學活動設計,可以視為課本現代詩範文講述後的教學延伸,或是擴充為選修課程的小主題。當牌卡遇見國文教學,不是從遊戲中學習,而是發現原來學習的本質也可以是創意無限的遊戲。 |
(十四) 藝遊魏晉──世說新語抒情美學初探
有沒有一堂課,不以道德為主,讓學生暫時脫離「善」的世界? 有沒有一堂課,以真、美為主,讓學生領略生活中的真情與美感? 有沒有可能,「世說新語」是最貼近青少年生活的文本? 太多的道德教化,反讓學生無感。適時放鬆,或許才能讓學生反思「善」的存在意義。 「藝遊魏晉」以「情、真、美」為核心規劃相關主題,精選最能反映名士風神的篇章,藉由一學期課程的漸入與深化,在明白時代的荒謬、生活的苦悶、行徑的放縱、名士的苦衷後,由教師引領學生思索何謂正確的生活態度。 以文本引導學生將魏晉精神落實現實生活,體驗魏晉的真、美之後,藉由延伸閱讀體驗文本的良善,從而達至心性之「真」、人倫之「善」、生活之「美」之「真善美」境界。 |
(十五) 魔術方塊旋轉詩──真善美的交集
時代的列車轟轟然向前行,在國文教室的這一站,您曾有走不進十七歲年輕世界的惶惑嗎?您曾有文組理科師生無法溝通的阻礙嗎?您想讓國文課堂有手動教具的趣味性嗎? 「魔術方塊旋轉詩」是一門十六週的選修課程,有機會解決這些困擾。我們運用魔術方塊的特質,將「數學物理化學符號公式原理」及「中外古今動人繪本」與「中國傳統古典詩」作緊密結合。以「思念」為主題,揉合理性科學的真、純淨繪本的善、含蓄韻文的美,化為感性的人文小詩。再搭配兒歌、流行歌曲,用貼近生活經驗的樣貌詠唱、動態性的表演出來。這一切,魔術方塊都是重要狠角色,它讓詩人和文字、符號、顏色、圖形、數字、情意,用一種美麗隨機的方式相遇。 |
(十六) 老師,什麼時候還有作文課──學習共同體在高中寫作教學上的運用(意象經營篇)
寫作是個人的事,但是面對平時不愛動筆書寫、對國文無感的滑世代,上寫作課有沒有什麼妙招?我們是否能用簡單的方法、最少的教具、適當的規劃,讓同學間的交流與寫作教學密切結合、流暢進行,上過一兩次大家就感受到一起寫作文的樂趣與感動? 本教案由九宮格的實施方式開始琢磨發想,經實踐與推廣後,陸續開發出不同的寫作課程,期待將這樣的課程精神,藉由一二具體的教案實作,激盪更多國文教師結合自己的創意設計多樣的互動寫作課。 意象經營是文學創作的寶箱,不論是寫景、抒情、說理文字,透過精準的意象都能夠提升文字的感染力。若意象經營課程讓同學有趣、有收穫,同學可以廣泛地應用在不同題材的創作中,而最大的收穫是讓同學愛上與同學一起上寫作課的感覺,開始期待更多共同寫作的時光。 |
(十七) 人生如夢,戲如人生 多元選修課程分享──以「戲說紅樓夢」為例
人生如夢,戲如人生。在國文教學中,談到經典小說《紅樓夢》常見篇目「劉姥姥」,師生之間對於人物性格、人際關係、小說場景往往討論得樂此不疲。但礙於課程時數與進度壓力,許多值得細細品味的篇目、扣人心弦的情節與精細的場景描摹等,往往難以完整掌握。 本課程設計為一學期兩學分的多元選修課,藉由布魯納(J.S. Brunner)螺旋式教學法,結合戲劇與小說教學。課程將聚焦於小說、戲劇共同的五大元素:「人物、情節、對話、場景、主旨」,透過三階段進程「小說文本探析、小說改編劇本、完成戲劇發表」螺旋式地學習熟知、操作運用五大元素,完成十八週課程與成果發表。以戲說夢,悲歡人生將微縮再現於戲說紅樓夢。 |
(十八) 迎向多元的藍海──從張愛玲出發
嘗試跨領域結合文學與戲劇。在文本閱讀分析之外,融入學生喜愛的戲劇元素,與表演藝術老師合作開課。運用多媒體教學,以個人圖文創作、小組上臺報告、合作發想劇本、舞臺劇演出等,更多元的方式呈現學習成效。教學活動有:合作討論、分組學習創作,搭配課程引入外部資源,如專題演講及參訪。 運用pisa閱讀策略,為學生搭起學習鷹架,循序漸進達到以下幾個指標:
|
(十九) 聽見孩子們的笑聲──從卡其色兒童實驗劇團之《神獸來啦》談起
卡其色兒童實驗劇團源自六年前和高三推甄上大學的孩子們的嬉遊,原本只是教師在戲劇教案的實驗課程,不意卻成為一場課堂冒險:從課堂的戲耍到正式舞臺粉墨登場,把歡笑聲帶到偏鄉,最後,成為南一中的特色課程及傳統。 第四屆劇目《神獸來啦》這齣戲雜揉臺南在地文學《小封神》及地方廟宇文化,課程一開始教師先帶領學生從肢體的開展、不同角色的擬構、設計情節的推動到最後集體完成劇本創作。且課程內容由不同老師協力合作,再加入美術、工藝、音樂等元素,讓戲劇更加有聲有色。 在短暫的時間由師生共同創作、排演劇目的確是場挑戰,但或許可以從戲劇擷取不同的養分,融入課堂教學,如:肢體伸展、「聲」歷其境、角色擬構、對白設計、情節推動……讓戲劇為文學增添聲色。 |
(二十) 你所不知道的桃花源──劇本改編與創作
戲劇的本質是透過對話、動作及表情來呈現某個故事或情境的一種表演形式,與國文教學頗有相似之處。過往常見讓學生於課堂上以戲劇演出課文的教學方式,但國文教師畢竟大多未受過專業訓練,不熟稔表演的技巧及竅門,故亦無法對於學生的戲劇演出給予具體的建議。本課程嘗試跳脫此一過往框架,將重點拉回至戲劇演出前的先備條件──劇本。先擇定故事性強的〈桃花源記〉為文本,再提供劇本創作的原則、方式與架構,讓學生練習改編劇本,甚至嘗試創作劇本。透過文本延伸出來的改編與創作活動,希望讓學生強化語文表達能力,也期盼讓學生在實際改編或創作的過程中,得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一篇文學作品的豐富內涵,並進而嘗試將個人所見、所思、所感包裝成故事予以呈現,激發感悟力及想像力。 |
(二十一) 小說教學心法──閱讀〈夜奔〉‧創作〈林沖〉
透過小說教學心法,結合閱讀與寫作,深化學生閱讀力,激發創作潛能。以林沖夜奔的故事為主軸,進行四堂課程。第一堂課「閱讀思考提問」,第二堂課「輔助教材導讀」,第三堂課「創作思考分享」,第四堂課「創作成果發表」,並將相同模式運用在妙玉坐禪、金鎖記等小說,讓老師進行小說教學變得省時、省力,讓學生閱讀經典小說時思緒澎湃、欲罷不能。 |
(二十二) 我讀‧我寫‧我演 戲(繫)在一起
戲劇應用於教學,是教學現場極為常見的教學活動,除了眾所熟知的演出模式外,有無其他演出樣態?帶來的教學效果又如何呢? 筆者深感於文本搬演不該是漫無緣由的即興演出,也非少數活潑學子胡鬧嬉戲,只徒引人發笑一陣;而是藉此對作品、作家創作背景的加深了解,進而激發學生發揮想像,探析角色人物內心深處。據此,本教案以實際高職國文課程為範疇,進行數種戲劇融入的嘗試,例如現代法律劇場、廣播劇、朗讀劇場、新聞播報、獨白劇融入〈漁父〉〈元曲〉〈死去活來〉……各類文體。一方面運用閱讀策略引導學生理解各類文本,一方面結合戲劇做教學延伸活動與多元評量。 戲劇融入國語文教學,除了引發學習興味、活化教學,更是實踐有效教學的過程與方法。藉由劇本創作可訓練寫作力,表演歷程是學生肢體語言與口語表達力的好舞臺;透過文本反覆閱讀轉寫劇本創作、演繹,有助於學生對文章內涵更深刻的體悟,尤其藉由戲劇演繹引領價值判斷、情感教學以及對美的領悟、落實差異化教學,都能收到提升的成效。 |
九、各組課程教學示例影片:
各組主題 | 網址 | |
1 | 閱讀教學Easy Go──以〈桃花源記〉為例 | |
2 | 閱讀理解策略(詮釋、推論、摘要) ──以〈師說〉為例 | |
3 | 寫作,原來這麼簡單──以空間書寫為例 | |
4 | 新詩創作教學──從〈錯誤〉出發 | |
5 | 今心慧眼讀典論 | |
6 | 給屈原一個生命的出口 ──〈漁父〉之思辨與表達 | |
7 | 教少學多的小說課 | |
8 | 不只是「聽‧說」 ──從主題式報告的補救教學出發 | |
9 | 經典課文改編歌曲及MV製作 ──以「郁離子選」、「莊子選」關鍵字為例 | |
10 | 敘事工場──小說創作與戲劇入門 | |
11 | 「國文ON AIR」廣播節目 ──從文本到生活情境的〈范進中舉〉 | |
12 | 「『我們賴以維生的抒情』:抒情詩與抒情傳統」課程計畫 | |
13 | 「愛是你,愛是我」 ──牌卡與古典/現代詩的交會 | |
14 | 藝遊魏晉──世說新語抒情美學初探 | |
15 | 魔術方塊旋轉詩──真善美的交集 | |
16 | 老師,什麼時候還有作文課──學習共同體在高中寫作教學上的運用(意象經營篇) | |
17 | 人生如夢,戲如人生 多元選修課程分享 ──以「戲說紅樓夢」為例 | |
18 | 迎向多元的藍海──從張愛玲出發 | |
19 | 聽見孩子們的笑聲──從卡其色兒童實驗劇團之《神獸來啦》談起 | |
20 | 你所不知道的桃花源──劇本改編與創作 | |
21 | 小說教學心法 ──閱讀〈夜奔〉‧創作〈林沖〉 | |
22 | 我讀‧我寫‧我演 戲(繫)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