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課 出師表 歐陽宜璋老師
一課前引導
一、背景:鑑往知來
名垂千古的抒情名篇:前、後〈出師表〉,是諸葛亮分別在蜀漢建興五年和七年之春,蜀軍伐魏之前,向後主劉禪陳述的理念──前表憂於國中,後表慮在境外;二文同為感念先帝殊遇而發,而〈前出師表〉(以下多簡稱〈出師表〉)尤以老臣兼師保之口,諄諄告誡後主,展現出動人的君子風範和貞亮死節。
教師除了帶領同學進入這個詭譎多變的時代,可以作進一步的情境假設:假設有朝一日,你(妳)將帶領一個弱勢團體在夾縫中求生存,要怎麼贏得共識,一展長才?又如何去洞燭機先,轉危為安?「疾風知勁草,板盪識忠貞」,養成迎接未來世界的關鍵能力,就從蜀漢的這一場龍爭虎鬥開始!
二、形式與張力:表的文體和章法布局
「表」是古代臣子上書的類型之一。在講述本課的題目時,可以略舉南朝梁劉勰的《文心雕龍.章表篇》,使學生對於古代上書的體裁稍有認識:
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說明:漢代定上書的格式為「章」、「奏」、「表」、「議」四種:「章」是用來謝恩的;「奏」是用來彈劾,即揭發別人的;「表」是用來陳述請求的;「議」是用來表示不同意見的。後代使用的範圍稍改變。)
當我們讀這篇名作時,要留心孔明如何運用「表」這種文體,不卑不亢的向嗣位的幼主陳述事理、標明主張,並提出祈願。
文章的表現策略,採用主副雙線,分而後合。先以「大我」為主軸開啟忠臣的諍言,在前三段勸勉後主,再從第四段延伸「小我」副線,展開自我受到先帝知遇的回顧和期許。最後將小我收束於大我,備增全文力度。
三、從閱讀中引導思辯
為何宋代謝枋得的《文章軌範》中,會引述安子順對〈出師表〉的極度推崇:「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若非設身處地的感受其人其事,現代學子在讀過課文的敘述後,可能只看到治國的謀略和個人的經歷,而不易感受強大的歷史撞擊和情緒張力。
由於三國故事的相關資訊頗為豐富,教師在教授時可以因勢利導,拓展諸葛亮的《後出師表》,以及其他有關諸葛亮事蹟的文章,如〈諸葛亮受遺詔〉、杜甫(蜀相)等,在課堂教學的奠基後,延伸學生的史觀和視野,讓學生自主地感知和探究,不再只是依據概念去分析課文,而讓學生自主式的養成歷史與現實的思辯。
二活動設計
三國風雲:過關斬將 活動說明:活動的設計動機,是想讓學生假想自己置身於風雲變幻的三國戰場,飾演曾經單騎救主的大將趙雲(字子龍),在出師伐魏之際,展現勇氣與長才。 進行方式:將班級分成數組,每一組提供五大關卡的競賽項目、競賽內容和把關者,由各組分派闖關的二人組(趙雲、鄧芝)闖關作答。過關的內容以三國和孔明的相關常識為主,各組通關時間各五分鐘,其中答題率最高的組別獲勝,受封為「極品將軍」。 演義背景:話說七十老將趙子龍於建興五年春,孔明伐魏之際,身先士卒,單槍匹馬迎戰西涼八萬大軍,進退從容。不料馬謖大意失街亭,再加上孔明積勞成疾,而功敗垂成。 |
「勇氣之罐」:超級大轟炸 活動說明:這個活動,可以搭配班級經營,在剛上過〈出師表〉後,在班會中透過團隊激勵與考驗,讓學生體會身為領導者時,面對諫言的勇氣與擔當。 進行方式:1.
教師準備一個充滿「勇氣」的易開罐(可以在清潔的空罐中預置花香氣) 3. 請班上同學就該生的日常表現,隨機的給予「你很□□,但是你很□□,所以請你□□」的評論(記得要先褒後貶,再給建議)。 4. 請兩位同學在轟炸完畢後,給予真誠的回饋。 課後回饋:1. 藉由這個活動,因勢利導學生去分辨真正的「勇氣」,讓學生了解小我投身時代洪流時的因應進退之道。最後再返回三國的臨場情境,總結良臣進諫和賢君納諫的立場與作風。
2.一位名列學校十大問題學生的男孩,在這次課堂活動後,經由作文透露 |
量身訂作「我們的班規」:宜與不宜之辨 活動說明:基於劉備臨終叮嚀其子劉禪「勿以善小而為之,勿以惡小而不為」,因而前〈出師表〉中,孔明放心地諄諄寄語「宜」與「不宜」的各項事宜。同學在了解文義之後,可以依此原則,由全班共同形塑班級的常規。 活動方式:1. 分成小組對班級的優缺點加以檢討 2. 身為國文老師或導師,可以和同學分享「從自己作起」的喜悅與成就感;因為「刮別人的鬍子之前,先要刮好自己的鬍子。」 |
三教學大補帖
【補充教材】
一、課文相關名言
成 語 | 含 意 |
危急存亡之秋 | 國家瀕臨滅亡的緊要關頭。 |
妄自菲薄 | 任意看輕自己。 |
陟罰臧否 | 賞善罰惡。 |
貞亮死節 | 貞節信實,能為節義而死。 |
三顧茅廬 | 三次到草廬中探視我。 |
斟酌損益 | 衡量事理而加以興革。 |
不知所云 | (因感傷而)不知所言為何。(今義變成:表達含混不清) |
(小笑話) | 老師改作文的評語是:出師表的最後一句。(答案:不知所云) |
二、本課相關資料
(一)作者相關行誼──在講授〈出師表〉中孔明自述身世的段落,為求忠於史實,可酌予補充《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第五》中孔明的相關事蹟,可擇要補充於第三段「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的部分(節錄自北京.中華書局《三國志》),使學生除了《三國演義》的戲劇化敘述外,更能回歸歷史的真實情境。下文【中括號】部分為〈出師表〉原文,後附說明;其餘的引文是《三國志》的記錄。
1. 【三顧臣於草廬之間】因徐庶的推重諸葛亮為劉備分析天下大勢,決定東聯孫權,北拒曹操,保有荊益的三分之勢,也因而備受劉備器重。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2. 【諮臣以當世之事】跨有荊益,外結孫權──諸葛亮為劉備分析天下大勢,決定東聯孫權,北拒曹操,保有荊益的三分之勢,也因而備受劉備器重。
(承上引文)因屏人曰:「漢室傾頽,姦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計將安出?」亮答曰:「……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若跨有荊益……外結好孫,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3. 【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赤壁之戰,遊說孫權聯吳抗曹──劉備敗走之際,孔明主動至吳遊說孫權,使孫權重視劉備的才能,了解聯劉制魏的利益,因而欣然接受聯軍的建議。
先主至於夏口,亮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亮說權曰:「……曹操之眾,遠來疲弊,……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今將軍誠能命猛將數萬,與豫州(此指劉備)協規同力,破曹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彊,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於今日!」權大悅,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井力拒曹公,曹公敗於赤壁。
4.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劉備因孔明謹慎忠貞,故臨終托孤寄命
(先主)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後主)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
5. 【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孔明在托孤受命後的具體作為
(後主建興)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五年,率諸軍北駐漢中,臨發上疏。(即〈出師表〉)
6. 補充:師出斜谷,木牛流馬
(建興)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即司馬懿)對於渭南。
(二)孔明的名句:出處及意涵
1. 危急存亡之秋:出自〈前出師表〉,以國勢危急,警惕後主劉禪勤政尊賢。
2.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出自〈前出師表〉,請後主尊賢納諫。
3.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出自〈後出師表〉,彰顯北伐的合理與必然性。
4. 鞠躬盡力(後引用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出自〈後出師表〉,表現至死為國的忠貞。
5. 澹泊明志,寧靜致遠:出自《諸葛亮集.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翻譯)君子的行事,藉由寧靜來提昇修養,以節儉培養品德。若不恬靜寡欲就無法明心見性,不寧靜悠閒就無法達成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於學習。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志向就不能使學習有所成就。放縱懶散就不能振奮精神,冒險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光飛馳,意志隨歲月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往往落得不諳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困於寒舍,那時再後悔又怎麼來得及呢?
(三)歌詠孔明的名句
1.
唐.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2. 南宋.陸游〈書憤〉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3. 南宋.文天祥〈正氣歌〉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四)三國故事的經典名句(後方括號部分為敘述者)
1.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開卷語)
2.
既生瑜,何生亮(周瑜)
3.
寧可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曹操)
4.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
5.
(關羽)大意失荊州(諸葛亮)
6.
欲破曹公,需用水攻;萬事具備,只欠東風!(諸葛亮為周瑜看病的藥方)
7.
上……雖在軍旅,手不釋卷(曹丕)
8.
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三國演義中蜀軍語)
9. 虎父無犬子(先主劉備稱讚關羽之子關興)
10. 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三國故事的諧後語)
11. 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由孔明引申的俗諺)
【歷屆考題匯集】
(A)1.選出下列「」中該字字形及音義解釋皆正確的選項: (A)子之病「革」矣:「ㄐㄧˊ」,危急 (B)鄰牛方鬥,不可「擘」:「ㄆㄛˋ」,分開 (C)諮「諏」善道:「ㄓㄡ」,謀畫,訪問 (D)帶「挈」你中了個相公:「ㄑㄧˋ」,提。
(89年日大)
(AE)2.下列各組文句「」內的詞語,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天地「盈虛」,與時消息/消息「盈虛」,終則有始 (B)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元帝好之,欲考其「異同」 (C)令有「緩急」,故物有輕重/一旦有「緩急」,寧足恃乎 (D)趨走不足以逃「利害」,天下莫若也 (E)「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下以忠事上,上以義接下,故「上下」能相親也(93年指考補考)
(AC)3.語文中常見以「人體部位」為喻的詞彙,取義各有不同。例如「他是我的心肝」,是以「心肝」比喻「珍視、疼惜的人」。下列文句「」內的人體譬喻詞,是取「距離極近」的選項是: (A)段考已經迫在「眉睫」,他還忙著玩樂 (B)這件事進行到現在,總算是有點「眉目」了 (C)沒想到是他的秘書陷害他,真是變生「肘腋」 (D)憑著他高明的「手腕」,總算平息公司內部的紛爭 (E)劉備視諸葛亮為「股肱」大臣,軍國大事都向他諮詢(92年學測)
(EDG)4. 第14~16題為題組(此題組有關諸葛亮傳遞訊息的方式,煩請補上)
現代人溝通常以電話為媒介,古人與皇帝溝通則多以書面奏疏為媒介。在溝通的過程中,「傳送者」應先分析「接受者」的特質,以便決定說服策略。例如(14) 和(15),同樣是與皇帝溝通,前者便以前朝老臣自居,試圖藉先帝的殊遇來爭取認同;後者則以淒涼的身世博取同情,試圖延緩出仕的時間。至於「訊息」的安排,也關係著溝通能否達成目的。而最具說服力的訊息,應該莫過於「利害」了。以(16) 而言,重申前期君主因厚招天下之士而成就霸業,固然言之成理,但真正讓接受者警覺的,恐怕還是「卻客不納」、「虛己資敵」可能引發的嚴重後果吧!
參考選項:
(A)蘇軾〈教戰守策〉 (B)蘇洵〈六國論〉 (C)左傳〈宮之奇假諫道〉(D)李密〈陳情表〉 (E)諸葛亮〈出師表〉 (F)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G)李斯〈諫逐客書〉 (H)歐陽脩〈縱囚論〉 (I)方孝孺〈指喻〉
(88年學測)
(AC)5.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諸葛亮〈出師表〉所謂「開張聖聽」即指「廣開言路」 (B)蘇軾〈赤壁賦〉所謂「滄海之一粟」即指「滄浪遺珠」 (C)白居易〈與元微之書〉所謂「方守甚安」即指「內心安泰」 (D)蘇轍〈黃州快哉亭記〉所謂「蓬戶甕牖」等同於「儉以養廉」 (E)韓愈〈師說〉所謂「不恥相師」與「君子不齒」,「不恥」與「不齒」意義相近(91年指考)
(ABCE)6.下列文字是《三國志.蜀書》有關「劉備託孤於諸葛亮」一事的記載,仔細閱讀後,選出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A)本段文字有三個人物,主角是劉備 (B)後主在文中完全沒有對話,可說僅是整個事件的一個道具而已 (C)劉備告訴諸葛亮:「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可能是真心話,也可能是一個權謀 (D)先主薨後,諸葛亮的作為堪稱符合孔子所說「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 (E)讀歷史不僅是看故事而已,還應培養在文字背後尋找真相的能力。上列引文看似單純敘事,實深寓言外之意。(91年學測)
(A)7.傳統建築常懸掛楹聯,以凸顯建物主題,增添人文情趣。下列各選項中的楹聯,何者與建物主題配置不當: (A)松聲竹聲鐘磬聲,聲聲自在;山色水色煙霞色,色色皆空──用於書院 (B)真實不虛,大慈悲,度一切苦厄;意識無界,空色相,現五蘊光明──用於觀音祠 (C)望重南陽,想當年羽扇綸巾,忠貞扶季漢;澤周西周,愛此地浣花濯錦,香火擁靈祠──用於諸葛亮祠 (D)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該留一二奇峰,棲吾道友;世間好語佛說盡,誰識得五千妙論,出我仙師──用於道觀。(95年指考)
【學習單】
一、孔明的〈出師表〉條理分明、先後有序,請依次列舉文中說理的層次和重心:
1.首揭「開張聖聽」,以打開進言之路。
2.
再言執法公平、親賢遠佞。
(1)執法公平:先總提「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繼而就宮中、府中兩方面分述之。分述時,又切中「開張聖聽」的精神,分析內外事務的原則。
(2)以「親賢臣,遠小人」為核心。
3. 上書背景:諸葛亮針對後主寵信宦官黃皓,無視創業功臣的實情,對症下藥;又說得入情合理。上述建言中,廣開言路是前提,執法公正是關鍵,親賢遠佞是核心。嚴密的說理,即使至愚之人也會得到啟發。
二、〈出師表〉中對後主一再提及先帝,請判斷其用法為(1)或(2):
(1)借先帝對自己的重視,樹立師保尊嚴 (2)引述遺訓使後主知所警惕 (3)陳述治國懿行,使後主心存敬慎
1.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3)
2. 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3)
3. 先帝簡拔以遺陛下──(3)
4. 先帝稱之曰「能」──(2)
5.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2)
6.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1)
7.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1)
8. 深追先帝遺詔──(2)
三、虛實之辨:以《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經典片段為例,分辨是傳記的寫實還是小說的渲染。請在後方的「三國志」或「三國演義」空格中打○。
相關敘述 | 三國志 | 三國演義 | |
1. | 亮性長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陣圖,咸得其要。亮言教書奏多可觀,別為一集。 | ○ | |
2. | 此時孔明病好多時,每日操練人馬,習學「八陣」之法,盡皆精熟,欲取中原。……孔明入陣,把羽扇一搖,復出陣前,問(司馬懿)曰:「汝識我陣否?」懿曰:「量此八卦陣,如何不識?」 | ○ | |
3. | 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鄲戰于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 | ○ | |
4. | 馬謖料守不住,只得驅殘兵殺下山西逃奔;司馬懿放條大路,讓過馬謖,背後張郃引兵趕來。趕到三十餘里前面,鼓角齊鳴!…… | ○ |
四、閱讀分析(15%)
【說明】三國鼎立時,蜀漢就地理位置、人口、資源、兵力、財政而言,都處於劣勢。而蜀漢的丞相孔明卻是一個備受尊崇的悲劇英雄!也是「託孤寄命」的儒家君子典型!請閱讀下文,試著從孔明自己的立場和儒家的「君子」觀念去分析:為何他明知事不可為,還要堅持到底?
(一)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二)諸葛亮〈後出師表〉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提示】回答時,可以引用〈出師表〉中孔明對先帝的感念,和文化教材中「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以及「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去申論君子的堅守信念和通權達變。
【我的分析】(文長約100 – 200字,15%)
(參考答案)北一女中94學年度一孝黃頌婷
何謂英雄?是戰鼓翻騰,烽火連天時披上戰袍的人;是明知機會渺茫、力量孤危卻仍得站出來的人。
一個英雄產生往往來自於時勢的捉弄,縱使「君子之於天下,無適無莫」,但往往在現實的重重夾擊之下,不得不遵循「義之與比」的精神,昂首迎擊!
英雄所慮不僅是事情的表面,而是著眼深遠,以大局之輕重為據,謀定而後動。他是一個「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的人。
知其不可而為之,並不是自不量力,反而最具自知之明。因為「時勢造英雄」──英雄的工作,就是在不可能之中爭奪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