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和論」學習單
壹、課文賞讀
第一段
一、背景分析
每篇文章都有其寫作的背景。鄭用錫創作〈勸和論〉,也有它的時空因素。以下三段文字皆出自「臺灣大百科」,請判斷哪一則史事是〈勸和論〉的寫作背景,並在( )中打勾。
打勾欄 | 史 事 |
( ) | 清代臺灣第一起大規模的民變。事件主導者朱一貴,福建漳州長泰縣人,1714年(康熙53年)來臺,在大目丁(今高雄市田寮區)種田與養鴨為生。1720年福建巡撫呂猶龍,題參臺灣知府王珍等虧空官銀15萬兩。王珍為彌補財政上的漏卮,令兒子代攝鳳山知縣,因勒索地方、強徵銀兩,而引起民怨。羅漢門(今高雄市內門區)庄民黃殿,認為朱一貴若標榜明朝後裔來號召鄉里,歸順者必眾。5月14日,朱一貴與同夥52人焚表結盟,砍竹為尖槍,旗旛上書寫「激變良民」、「大明重興」、「大元帥朱」字樣,聚集群眾千餘人在羅漢門豎旗。(撰稿者:許毓良) |
(V) | 清代閩粵漢人來臺灣打天下,因同鄉語言、生活技能相近而聚居在一起,在臺灣形成漳州、泉州、客家三大移民社群,也是臺灣漢人社會特殊的籍貫分布局面。康熙年間,已形成下淡水溪之客家人聚落,乾隆年間中部地區已有漳山泉海之分。不同分類之間在開墾時爭地搶水引發的衝突,更加助長分類對立氣息。 分類械鬥大多發生在不同籍貫之間,如閩粵械鬥、漳泉械鬥。語言的差異是分類械鬥的主要因素,如閩南的汀州府一部分講客家話者依附粵籍,粵屬的潮州府一部分講閩南話者依附閩籍。康熙年間朱一貴事件則是閩籍福老語系的朱一貴結合粵東三陽福老語系的杜君英對抗粵籍鎮平、閩籍汀州的客家語系。也有因商業競爭加上地緣語言因素而引起者,如艋舺(今萬華)的頂下郊拼,是泉州府晉江縣、南安縣、惠安縣的頂郊,與泉州府同安縣的下郊之間的火拼。(撰稿者:林偉盛) |
( ) | 臺灣總督府壓制「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的政治事件,稱為「治安警察法違反事件」,簡稱治警事件。因林獻堂等人在東京發起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受到臺灣總督府的阻撓與壓制,為加強運動推展,蔣渭水等人認為有成立一政治社團的必要。1923年(大正12年)1月30日依據「治安警察法」第一條規定,石煥長為主幹、發起人41名,以「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之名向臺北北警察署提出申請,3日後被拒。請願運動的第三次請願委員蔡培火、蔣渭水、陳逢源於2月7日赴日,16日在東京牛込區「臺灣雜誌社」召開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籌備會,決議以林呈祿為負責人向早稻田警察署提出政治結社事前申請,未被禁止;21日在臺灣雜誌社召開成立大會,選出理事林呈祿等16人。 12月16日早晨,總督府針對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突然發動全島性的大逮捕,會員及有關人士49人被拘押,受警察搜索家宅及傳訊者50人,同時封鎖新聞報導與臺灣對外通訊,臺灣政治社會運動人士人人自危。(撰稿者:陳翠蓮) |
二、文意理解
(一)解決問題時必須挖掘問題產生的根源,才能對症下藥,治本而不只是治標。在〈勸和論〉一文中,鄭用錫認為臺灣械鬥嚴重的問題根源是什麼?請在下列這段原文中,將此一問題的答案劃上底線。
甚矣!人心之變也,自分類始。而其禍倡於匪徒,後遂燎原莫遏,玉石俱焚,雖正人君子,亦受其牽制,而或朋從之也。
(二)鄭用錫在〈勸和論〉中表明,族群分類為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禍害,牽連甚廣,玉石俱焚。當代政治人物有時也會煽動、挑撥族群意識,製造隔閡與衝突,從中謀取個人或政黨的利益。但也有人認為族群意識可以凝聚族群內部的向心力,並非完全沒有優點。族群分類的意識對人們而言是否只有害處而沒有好處呢?族群分類意識是否應該存在?請就你的思考與觀察,在下表中填入你的意見。
族群意識 | 好處 | 凝聚弱勢族群向心力、協助弱勢族群對抗不公不義、保障弱勢族群不被強勢族群併吞……等 |
害處 | 造成不同族群間的隔閡、加深不同族群間的裂痕、撕裂社會、阻礙國家團結……等 | |
人們是否應該具有族群意識? □應該 □不應該 □看情況 理由:我認為族群意識本身並沒有絕對的好處或害處,端視存有此種意識的人是用於追求公平正義,或是用於追求個人利益。就像是一把菜刀,廚師用來切菜,完成一桌美味的料理,它便對眾人有益;但若有歹徒拿來砍人,它就變成了殘害生命的凶器。 |
三、字形辨析
以下( )內的字都具有一個相同的偏旁,請你將( )內的字填入:
共同的偏旁 | 讀音 | 詞語 | 意 義 |
尞 | ㄌㄧㄠˊ | (燎)原莫遏 | 像熊熊烈火燃燒草原一樣,難以遏止。比喻情勢迅速擴大 |
ㄌㄧㄠˊ | 煮字(療)飢 | 賣文維生 | |
ㄌㄧㄠˊ | 眼花(撩)亂 | 形容眼睛昏花,心緒迷亂 | |
ㄌㄧㄠˊ | 青面(獠)牙 | 臉色青綠,長牙外露。形容面貌非常凶惡可怕 | |
ㄌㄧㄠˇ | (瞭)如指掌 | 比喻對事情了解得非常清楚 |
四、成語辨析
※請依據解說,填入( )的成語:
成語 | 釋 義 |
(玉石俱焚) | 語出《書經》。原指美玉和石頭一同被燒毀。後指不論賢愚、善惡、好壞,同時受害,盡皆毀滅。 義近:玉石同燼、玉石同沉、玉石俱燼、玉石俱摧、蘭艾同焚。 反義:兩全其美。 |
(燎原莫遏) | 像熊熊烈火燃燒草原一樣。比喻情勢迅速擴大,難以遏止。 義近:燎原之火、如火燎原、星火燎原。 反義:纖介之禍。 |
第二段
一、文意理解
(一)一篇好的論說文常會有周嚴的論證。鄭用錫〈勸和論〉從三個層面來論證人不應該存有「分類」之心。請在下引原文中,將屬於同一論點的文字劃上底線,並分別以1、2、3標示出這三個論點。
夫人與禽各為一類,邪與正各為一類,此不可不分。1.乃同此血氣,同此官骸,同為國家之良民,同為鄉閭之善人,無分土,無分民,即子夏所言「四海皆兄弟」是也,況當共處一隅?2.揆諸出入相友之義,即古聖賢所謂同鄉共井者也。3.在字義,「友」從兩手、「朋」從兩肉,是朋友如一身左右手,即吾身之肉也。今試執塗人而語之曰:「爾其自戕爾手!爾其自噬爾肉!」鮮不拂然而怒,何今分類至於此極耶?
(二)鄭用錫在〈勸和論〉一文中提到,共處一隅、同鄉共井的臺灣人,都是兄弟,都是左右手、身上肉,不應再有所區分。鄭用錫的看法與下文中寇謐將所提出的「新臺灣認同」,是否有相同之處?請簡要說說你的看法。
新台灣認同 今天的台灣人已經超越了「種族」── 本省人、外省人、客家人、原住民。台灣這個國家有著多元文化,國民意指那些親自參與民主實驗的人。 因此,一個人可以在種族上或文化上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根據政大國關中心民調,這些人約有3.3%),但也同時認為自己是台灣人。這樣子的國民定義,和西方多元國家(美、加和英國)的情況類似;台灣對國家的定義因此有很大一部份來自西方傳統。台灣年輕人對於這種多元文化下的國民定義已經內化,比先前的世代都更能了解這種定義。 去年太陽花運動的成員組成,以及前年本省籍台灣人為華光社區外省榮民權益發聲,都是很好的例證。這是因為將人們和中國之間的連結早已不存在,或只存在於老一代之中。 所以事情是這樣的,對台灣年輕人而言,中國可能是他們先輩出生之處,但這種連結的影響力就只有──以擁有加拿大國籍的我為例,我的祖先來自愛爾蘭和法國──那麼點大。 這是為什麼許多第二代和第三代外省人實際上已經成為真正的台灣人,即使有些人自己不清楚或不敢說出口。無論是挺藍或挺綠,他們和中國人之間的差距愈來愈大。 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中國並不是這樣理解國民和民族主義的。對中國而言,民族主義是國民責任,它超越國界,所以無論這個人在那裡,都是一個對祖國有責任和義務的中國人。這是為什麼你會發現許多中國僑民積極又大聲的在外放送著國家的主權宣示──圖博、新疆、香港和台灣。這和台灣僑民大為不同,台灣僑民大多已成為移居國的國民,台灣人則是第二身份。(寇謐將〈讓世界在乎台灣的五個策略〉) |
參考答案:
我認為鄭用錫的觀點與寇謐將所提出的「新臺灣認同」具有相似之處。他們都認為可以用土地的認同來化解差異,而土地的認同也可以超越血緣或文化的認同。同在臺灣,就是臺灣人,不要再有所區分。
二、說文解字
鄭用錫〈勸和論〉一文中提到「朋」、「友」二字的造字意義:「在字義,「友」從兩手、「朋」從兩肉。」他的說法是否正確?請依據古人對這二個字的解說,評論鄭用錫的說法:
字 | 解說 | 評述 |
友 | 1.許慎《說文解字》:「同志為友,從二又(手),相交友也。」 2.高鴻縉《中國字例》:「(友)字從二又(手)合作,原為動詞,周末漸與朋字同稱,遂為名詞。」 | 鄭用錫對「友」的解說是否恰當? V適當 □不適當 理由:鄭用錫的說法與許慎、高鴻縉相同,都認為友字從二手。 |
朋 | 1.許慎《說文解字》:「鳳:神鳥也。天老曰:『鳳之象也,鴻前麐後,蛇頸魚尾,鸛顙鴛思,龍文虎背,燕頷雞喙,五色備舉。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翺翔四海之外,過崐崘,飲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風穴。見則天下大安寕。』从鳥凡聲。朋,古文鳳,象形。鳳飛群鳥從以萬數,故以為朋黨字。」 2.王國維《說玨朋》:「殷時玉與貝皆貨幣也……其用為貨幣及服御者,皆小玉小貝而有物焉以系之。所系之貝、玉,於玉則謂之玨,於貝則謂之朋。」 | 鄭用錫對「朋」的解說是否恰當? □適當 V不適當 理由:根據許慎的說法,朋是「鳳」的古文;依據王國維的說法,朋字是用線串起來的小貝。二人說法皆與鄭用錫不同。 |
註:同學們可以再進一步找找金文、甲骨文的資料,綜合更多證據比較看看誰的說法比較合理。
第三段
一、文意理解
(一)若想解決一個問題,必須先認清問題的內容、樣貌、狀態。在〈勸和論〉一文,鄭用錫認為臺灣的族群分類問題可區分為哪些種類?請將(A)(B)(C)三選項分別填入下表最適當的空格中。
備選項目:(A)省籍區分 (B)府籍區分 (C)縣籍區分
種類 | 〈勸和論〉原文 |
( A ) | 自林逆倡亂以來,有分為閩、粵焉……。閩、粵以其異省也… |
( B ) | 自林逆倡亂以來,…有分為漳、泉焉。…漳、泉以其異府也。 |
( C ) | 矧更同為一府,而亦有秦越之異!是變本加厲,非奇而又奇者哉? |
(二)鄭用錫在〈勸和論〉一文所提到臺灣族群區分的種類,現在是否仍然存在?就你的觀察,現在的臺灣社會存在著哪些族群類別?
在你的觀察中,臺灣現在仍存在的族群分類還有哪些?請在空格中打勾 | V省籍區分 □府籍區分 □縣籍區分 □以上三者都不存在 (此題也可勾選「都不存在」,臺灣目前也有省籍區分的族群分類,只是分類的方式與鄭用錫所處的時代不盡相同。) |
在你的觀察中,現在的臺灣社會存在著哪些族群類別?請在空格中打勾 | V閩南人 V外省人 V原住民 V客家人 □漳州人 □泉州人 □其他: (可請同學提出自己的觀察) |
(三)鄭用錫時臺灣所存在的族群分類,與今日臺灣社會並不相同,顯見族群分類並不是固定不變的。這個現象帶給我們什麼啟示?請閱讀框線內的文字,再綜合你的見解,簡要說說你個人的看法。
「族群」並不是因為有一些本質性的特質(例如血緣關係或語言文化特質),所以才存在。族群團體其實是被人們的族群想像所界定出來。有些人可以接受「族群想像」的人群分類方式,有些人則無法接受。即使接受了「族群」的人群分類,一般人對於社會中有哪些族群類屬也很難有共識。對於任何族群分類方式,總是有些人(通常是弱勢族群)會認為合理,有些人(通常是優勢族群)不會認為合理;雙方可能永遠都無法說服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所以,就分析來說,比較重要的問題是:人們會不會用這種方式去思考或理解他們和社會中其他成員的關係?如果會的話,為什麼?在什麼情況下會如此做?(王甫昌《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 |
參考答案:
族群的分類並非固定不變的,顯示族群分類並不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自然現象。族群間的「差異」並不必然就會形成族群分別的意識;也就是說,使我們意識到彼此之間存在著不同的,並不是我們真的有什麼不一樣,而是其他的因素。這就代表族群分類是人為的,是人自己造成的,並不是自然的,不是必然的,也不是不可超越的。
二、字形辨析
以下( )內的字都具有一個相同的偏旁,請你將( )內的字填入:
共同的偏旁 | 讀音 | 詞語 | 意 義 |
ㄓㄣˇ | (畛)域 | 界限 | |
ㄓㄣˇ | (診)治 | 診斷病情而加以治療 | |
ㄊㄧㄢˇ | 暴(殄)天物 | 原指殘害各種生物,後亦可喻糟蹋物力,不知珍惜 | |
ㄌㄧˋ | 百(沴)辟易 | 各種惡氣都自動退避 | |
ㄊㄧㄝˋ | 饕(餮) | 傳說中一種凶惡貪食的野獸,後比喻凶惡貪婪或貪吃的人 |
三、成語辨析
※請依據解說,填入( )的成語:
成語 | 釋 義 |
(變本加厲) | 語本蕭統〈文選序〉。原指根據本有的加以改變發展。後指改變原有的狀況而更加嚴重。 義近:肆無忌憚。 反義:循規蹈矩。 |
(同室操戈) | 語出《後漢書.卷三五.鄭玄傳》。原指同住一室的人,彼此持戈相殺。後以比喻兄弟不睦或內部的爭鬥。 義近:兄弟鬩牆、煮豆燃萁、禍起蕭牆、變生肘腋。 反義:同氣連枝、和衷共濟、讓棗推梨。 |
第四段
一、文意理解
(一)之所以要消弭械鬥紛爭,原因之一是它對人們帶來實際上不利的影響。鄭用錫在〈勸和論〉一文中,提到分類械鬥對臺灣造成了怎麼樣的傷害?請在下列這段原文中,將此一問題的答案劃上底線。
淡屬素敦古處,新、艋尤為菁華所聚之區,遊斯土者,嘖嘖稱羨。自分類興,而元氣剝削殆盡,未有如去年之甚也,干戈之禍愈烈,村市半成邱墟。問為漳、泉而至此乎?無有也;問為閩、粵而至此乎?無有也。蓋孽由自作,釁起鬩牆,大抵在非漳泉、非閩粵間耳。
(二)鄭用錫在〈勸和論〉一文中,提到臺灣人的分類械鬥對臺灣社會與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傷害,他特別強調這是「孽由自作」。賈德•戴蒙在《大崩壞》一書中則提到,太平洋上的復活節島,原本森林茂密、樹種繁多,而且至少有二十五種海鳥在此築巢產卵,是太平洋地區重要的海鳥繁殖地。但人類到來後開始砍伐森林,揮霍資源。島上的十多個氏族彼此劃分領土,相互競爭,競相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打造雄偉的平臺,樹立起高大的巨石人像。而後環境破壞殆盡,人類建立的社會也隨之崩壞。今天的復活節島已成為一片不毛之地,沒有一棵高大的樹,鳥類也已滅絕,島上僅存的人口不到全盛時期的十分之一。你從〈勸和論〉與復活節島的事例中,得到了什麼啟示?請簡要寫下你的感想。
參考答案:
在〈勸和論〉中,我看到人類為了爭奪利益,相互殘殺,破壞環境,美麗的樂土成了荒土。而復活節島的例子亦是如此。人類總是無法從歷史中學到教訓,短視近利,只以自私的眼光看世界,爭奪的結果也反噬自身,帶來人類社會的崩壞,一如鄭用錫的感慨:「孽由自作」。
二、字義辨析
字詞 | 意義 | 例 句 |
蓋 | 發語詞,無義 | 「蓋」孽由自作,釁起鬩牆,大抵在非漳泉、非閩粵間耳。鄭用錫〈勸和論〉) |
(大概) | 仲尼之歎,「蓋」歎魯也。(《禮記‧大同與小康》) | |
(實在是) | 其間不能容髮,「蓋」亦已危矣。(蘇軾〈留侯論〉) | |
(車蓋) |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杜甫〈夢李白〉) | |
(傘) | 今已亭亭如「蓋」矣。(歸有光〈項脊軒志〉) | |
(通「盍」,為何) | 善哉!技「蓋」至此乎?(《莊子‧庖丁解牛》) | |
(通「盍」,何不) | 1.盍各言爾志?(《論語‧公冶長》) 2.以一服八,何以異於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孟子‧梁惠王上》) |
第五段
一、文意理解
(一)鄭用錫在〈勸和論〉一文的最後提到,他相信臺灣分類械鬥的慘況終會有改善的一天。他的樂觀與希望來自於哪些人事律則?請在下引原文中,將這些律則劃上底線。
自來物窮必變,慘極知悔,天地有好生之德,人心無不轉之時。予生長是邦,自念士為四民之首,不能與在事諸公竭誠化導,力挽而更張之,滋愧實甚!願今以後,父誡其子、兄告其弟,各革面、各洗心,勿懷夙忿、勿蹈前愆,既親其所親,亦親其所疏,一體同仁。斯內患不生、外禍不至,漳泉、閩粵之氣習,默消於無形。譬如人身血脈,節節相通,自無他病。數年以後,仍成樂土,豈不休哉!
(二)鄭用錫在〈勸和論〉一文中不只為消弭械鬥紛爭提供了理論基礎,還提出了實際解決之道。他認為該怎麼做才能化解分類械鬥的問題?請在下引原文中,將鄭用錫提出的作法劃上底線。
自來物窮必變,慘極知悔,天地有好生之德,人心無不轉之時。予生長是邦,自念士為四民之首,不能與在事諸公竭誠化導,力挽而更張之,滋愧實甚!願今以後,父誡其子、兄告其弟,各革面、各洗心,勿懷夙忿、勿蹈前愆,既親其所親,亦親其所疏,一體同仁。斯內患不生、外禍不至,漳泉、閩粵之氣習,默消於無形。譬如人身血脈,節節相通,自無他病。數年以後,仍成樂土,豈不休哉!
(三)鄭用錫在〈勸和論〉一文中提出解決族群問題的方法。你認為他所提出的方法,若運用在現代的臺灣社會,是否能真正解決臺灣的族群問題?
參考答案:
我認為鄭用錫所提出的方法並不能真正解決臺灣的族群問題。族群問題的根源並不在於文化或血緣的差異,而是在於利益或權力的不平等。鄭用錫時代所存在的漳泉分類,在今日社會已看不到。對現代人來說,雖然我們仍能找出漳州人與泉州人的若干差異,但漳泉的分別已不會有人在意。這就顯示:使我們意識到族群分別的,不是「差異」,而是利益或權力的不平等。只有實現公平正義,消除所有不平等的現象,才有可能使族群問題真正獲得解決。
二、字義辨析
※請寫出下列「」中的字詞,所具有的意思:
字詞 | 意義 | 例 句 |
休 | (美善、福祉) | 1.仍成樂土,豈不「休」哉。(鄭用錫〈勸和論〉) 2.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
(停歇、終止) | 1.下筆不能自「休」。(曹丕〈典論論文〉) 2.欲語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辛棄疾〈醜奴兒〉) | |
(不要) | 1.師父「休」要怪。(施耐庵〈花和尚大鬧桃花村〉) 2.玄德急止之曰:「『休』驚百姓!」(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 | |
(用於句尾,相當於「罷」、「了」) | 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李清照〈玉樓春〉) | |
(休息) | 負者歌於塗,行者「休」於樹。(歐陽脩〈醉翁亭記〉) |
三、成語辨析
※請依據解說,填入( )的成語:
成語 | 釋 義 |
(好生之德) | 語出《書經.大禹謨》,指愛惜生命,不嗜殺戮的美德。 義近:慈悲心腸。 反義:嗜殺成性、心狠手辣、草菅人命。 |
(洗心革面) | 語出《易經》,指除去邪思雜念,改變舊日面目。後比喻澈底悔悟,改過自新。 義近:改過遷善、脫胎換骨、痛改前非、洗手不幹。 反義:文過飾非、死不悔改、怙惡不悛依然如故。 |
四、文法辨析──祈使語氣
「祈使句」是一種表示請求、勸告、命令等語氣的句子。祈使句中常見的關鍵字詞有:願、庶、幸、請、其、唯、庶幾等。請填入下表( )中所指的字詞:
字詞 | 例 句 |
(庶幾) | 王(庶幾)改之,予日望之。(《孟子‧公孫丑下》) |
(願) | 1.(願)今以後,父誡其子、兄告其弟,各革面、各洗心,勿懷夙忿、勿蹈前愆。(鄭用錫〈勸和論〉) 2.(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諸葛亮〈出師表〉) 3.(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諸葛亮〈出師表〉) 4.北方有侮臣,(願)藉子殺之。(《墨子‧公輸》) 5.(願)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萬人乎?(《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6.(願)請先王之祭器,立宗廟於薛。(《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7.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司馬遷〈鴻門宴〉) 8.(願)納軍令狀:三日不辦,甘當重罰。(羅貫中〈用奇謀孔明借箭〉) |
(庶) | 1.(庶)竭駑鈍,攘除姦凶。(諸葛亮〈出師表〉) 2.幸後之人與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樓之不朽也!(王禹偁〈黃州新建小竹樓記〉) |
(幸) | 1.計之詳矣。(幸)無疑焉。(杜光庭〈虬髯客傳〉) 2.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羅貫中〈用奇謀孔明借箭〉) 3.(幸)後之人與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樓之不朽也!(王禹偁〈黃州新建小竹樓記〉) |
(請) | 1.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2.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司馬遷〈鴻門宴〉) |
(其) | 今宵最樂,然不勝酒力矣。(其)餞我於月宮,可乎?(蒲松齡〈勞山道士〉) |
(唯) | 1.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2.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傾而天下用法皆為輕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司馬遷〈張釋之執法〉) 3.(唯)大王與群臣計議之。(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
貳、綜合理解
在〈勸和論〉這篇文章裡,作者不只探究問題根源,還提出理論依據,分析問題現狀,敘述利害,提出解決之道,描繪終願景。請依據你對〈勸和論〉的理解,為這篇文章繪製一個「結構分析表」,用圖表的方式來表達本文的架構。
參、延伸思考
※知識份子的社會責任
鄭用錫面對臺灣嚴重的社會問題時,勇於挺身而出,協調勸和,發揮知識份子的社會責任。
以下二段文字展現出看待文化遺產的不同面向。當文化遺產的保存與人民的現實利益相牴觸時,身為知識份子的你該如何化解歧見,處理此一爭議?請撰寫一篇文章,說明:你認同何種立場?面對此一爭議你會如何處理?
甲、蘇花改受到「漢本遺址」考古挖掘進度影響,傳聞將延宕到一○九年通車,花蓮縣長傅崐萁昨率領地方各界至觀音隧道會勘,嚴斥「考古霸權」。「到底是活著的人命重要?還是已經成為歷史的人重要?」花蓮縣長傅崐萁說,並不是否認考古的重要性,但蘇花改工期不能再延宕了,畢竟這是花蓮人盼了很久的一條「安全回家之路」,這是人道問題、是人命關天的事情,考古若進度落後,可找多一點人手幫忙,他贊同公路總局的做法。
乙、有些知識的目的就是知識本身,也正因為它們的本質無求於、無利於並自外於一切務實和商業的考量,才能在人類的精神養成、文明與公民素質的提升等方面扮演一定的角色。然而,講求利益的結果徹底摧毀了各個知識機構(學校、大學、研究中心、實驗室、博物館、圖書館),以及各個學科(人文的和科學的),這些機構和學科的價值原本應是為了知識而知識,應獨立於任何生產直接效益、實際利潤的能力。當然,博物館或考古遺址也經常吸取可觀的利益,但它們的存在與否──和某些人試圖說服我們的相反──並不是由它們的總收入來決定的:一座博物館或一處考古工作的發掘現場,就像一間檔案館或圖書館,它們的生命,是社會群體必須不計一切代價死守的寶藏。這是為什麼在經濟危機時也不該胡作非為,無論危機如何蔓延,也不該任由樽節政策像壓路機般有系統的碾碎一切無用之物。因此,無用知識的實用性,與主流的實用性完全對立。主流的實用性為了單純經濟利益,正逐步扼殺過去的記憶、人文科學、古典語言、文化教育、研究自由、創造力、藝術、批判思考,甚至是文明的基本條件,而這些條件原本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地平線。(諾丘.歐丁《無用之用》)
(請學生自由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