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專業與自我成長:教育倫理與教學實踐教案

格式
doc
大小
71 KB
頁數
13
上傳者
cv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4-08-02,离现在 21 85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授課教師:蘇國榮老師

班級:學程二幼

組員:9061013 王桂瑛、9061024 葉宜儒、9061040 林盈均

壹、前言
近十幾年來,教育專業化一直是各國為提昇教育所努力的方向,原因是在社會的各行業中,專業人員享有最高的社會地位,雖然如此,在教育的發展過程中仍有許多人不斷質疑「教師」是否屬於專業工作的問題。
教師專業與醫生、律師等一般公認的專業人員最大的不同點在於:教師不能「以量制價」,且教育的影響層面與教育的結果,並非輕易能在短時間內看見,不若醫生與律師工作可在短期內見效,此即為教師專業經常受到質疑與挑戰的原因。
「教師」這一工作,在學者的爭執中,仍在專業與半專業間擺盪,但「專業」的定義頗為分歧,細加分析不外乎包括下列四項因素:專業知能、專業精神和倫理、專業組織和專業成長。
Wise認為要鞏固教師的專業形象,必須從建立在職進修制度、重組學校組織、改革教師專業團體及改善教學效能等四方面努力。
綜觀多位學者對「教師專業成長」所下的定義,歸納出其中主要的意涵:教師藉由參與各種正式與非正式的活動,進行自我反省,以提高教學品質與技巧。

由這個定義中可以看出,學者們以參與各種活動作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最終目的在於提昇教學品質,使學生受益。所以政府教育部門廣開學歷之門,增闢進修的管道,密集的舉辦各項研習活動,目的都是為了增進教師的專業知能。

貳、教師專業倫理
在教育領域之中,也發生一些問題,引起各界注目。茲舉幾個案例說明:

  案例一:台北市某國小教師因情緒不穩,體罰學生過當使學生受傷,經醫師診斷後,由家長會出面處理。

  案例二:台北市某國小女教師因精神疾病,個人情緒起伏很大,不但影響上課且常處罰全班學生。最後學校以教學不力停聘。

上述的案例涉及到教師的教學評量,教材自立、管教方式及個人身心健康,而與教師專業倫理有密切的關係。這些教育問題,不僅傷害到學生的福祉,也危及到教師的專業形象與社會地位。所以,如何建構教育專業倫理內涵,訂定合宜倫理信條,是項不容忽視的課題。
事實上,隨著整個社會變遷快速,價值觀念混淆不清,致使原本極富倫理規範的校園環境,也受到政治、金錢或是暴力之侵蝕,而影響其應有的倫理教化功能。因此,在一個講求效率的科層組織及功利主義盛行的社會上,如何重建校園倫理,讓教師深入體認教育職責,實是當務之急。

綜觀而論,教師專業倫理之重要性如此之大,那麼教育專業倫理的內涵,究竟包含哪些呢?

  一、教學方面

  教學是教師的首要工作之一。教師應本著專業的理念,發揮「傳道、授業、解惑」之功能。從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評量整個歷程,都要秉持專業精神從事教學,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追求知識的能力。

  二、輔導方面

  學校教育除了知識傳授外,對於學生人格陶冶、正確價值觀的建立,更是一項重要職責。教師從事輔導工作之時,要本著人性尊嚴和真誠的人際關係,善用同理心、關懷、理解,以發揮輔導功能。

  三、研究方面

  教育是一項知識傳授的行業。教師必須從事教育研究,以促進教育之進步及發展。因此,各種實驗、測驗、個案資料運用,都要秉持嚴謹的態度,遵守研究倫理。

  四、人際方面

  學校是一個正式組織,必須靠全體成員分工合作來達成其目標。所以教師應本著相互尊重與互助合作之原則,與同事維持和諧的人際關係。尤其教師之間,是以知識與學術為基礎,而非現實利益交換,透過學術研究、專業對話,以營造智性氣氛。

  五、社會方面

  學校教育要成功,有賴於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合作。教師具有專業的知能,可以協助各項社會服務工作,及推展親職教育。

  以上五大項目,是教師專業倫理內涵的理想,大體上包括了個人、工作、社會三大範疇。當然,徒法不足以自行,教師倫理信條僅是書面條文,最重要的是能將各項倫理信條內化到每個成員的價值體系之內,每個教師都能有專業判斷能力,知行合一,確實遵守履行,才能建立教師專業地位,提昇教師專業素養。

參、專業自主教師的角色意涵

一、教師的個人價值與專業實踐
(一)教師是一「真正的人」
教師雖然面對的是一強調道德取向的工作,但是未必盡然是一
個完美的「道德人」。教師在教室生活中仍不可避免,處處表
        現出自身的目的性動機。教育改革的先決條件,應還原給教師
是「道德人」之角色內涵,從教師是「人」的觀點,對有效的
        教學、教師專業能力、專業發展及教師與同儕間的關係,進行
重新界定,實是奠定成功的教育改革之基礎。

(二)教師專業真實生活的形貌
教師在教學過程,確實能察覺到自己是一個「普通人」,教
         學過程也常出現個人的「真實面目」,擁有自己獨特的情緒
表現方式,而未必是一種經過高度道德性修飾、或社會所界
         定的「教師角色」之呈現。教師對於本身角色之界定,呈現
了高度的「個人主義」,與社會或傳統所認定之教師角色內
         涵並不甚一致。因為教學行為級內涵普遍受到內化於個人人
格的價值(如宗教)本身的意念、動機及人格特質等所影
         響。因此,教學行為乃教師個人價值的反映,不盡然是普遍
專業規範的信仰者。

二、教師是專業活動中的主體
雖然傳統的教師角色,一直不知不覺的在學校文化中,被社會化為一「被動的客體」,但教學的真實內涵乃關涉著不斷的改變與進步,主要內容是活生生的師生之互動,不管是環境或人,都不斷隨著時空的改變,而產生外顯或內隱的變化。教師的專業主體性,在實際的教學生活內處處可見,因此,教師的「不平凡」與「個別化」不但應得到尊重,亦應允許這些沉默者的知識,在學術與政策爭辯中到合法的地位。教師的主體性得到肯定,專業自主及專業自律之發展,才有實現的可能。

三、教師是創造知識的人
卜特等人說明教師知識的性質,認為教師是教師真實中的有識之士,他們擁有一種特殊型態的知識,此類型的知識身受麥落與情境的影響而不斷更新與重建。

教師專業自主性之確立,賦予教師一適當而確切的角色意涵,實是目前我國正積極尋求教育鬆綁,師資培育邁向多元化,強化師資品質之同時,必當先行確認之條件。因為唯有教師專業角色界定,建立在真實的專業生活之上,從「教師是人」,也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之觀點,才能理解教師專業行為的發生。因此,凡所有教育改革之設計,都應基於此種兼顧教學之現實面與本質面之考量,採執改革者與教師「雙贏」的立場,以同時滿足教師個人目的與解放的認知興趣,進行審慎的評估與規劃。

肆、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專業發展?

偉登的專業發展(1987):1改進教學技巧的訓練活動2學校改革的整體氣氛,促進個人成長及提高效果3增進教師對工作及活動的了解4協助教師在受支持的氣氛中促成個人的專業成長。偉登認為教師是改革的中心,改革須以教師的工作及教師的改革為起點,強調「學校本位」的專業發展。另外Blackman(1989)認為教師角色的定位也影響了專業發展的意義。

為什麼要專業發展?

  1. 課程和知識基礎的增加

課程和教學及學校活動的研究日益增多,提供了豐富的新知識,為學校改革帶來新的途徑,學校層次的專業成長正是運用這些專業知識的最好方式。

二、教師的自我革新需求的需要

  知識日新月異,教師需要不斷的成長和發展。社會的極速變化促使教師從知識的分配者轉為研究者,所以教師更是必須要不斷的成長和發展自己。

三、社會對學校教育的要求及不滿增大

大眾對學校教育的效果日漸要求提升,所以只有加強學校層次的專業發展才  

  能使教育改革落實,才能滿足大眾的要求。

如何加強專業發展?

  1. 加強教師的職前教育

專業發展始於職前教育,經導入教育階段而進入在職教育,所以要在職前教育及導入教育奠定基礎,專業發展才能落實。

  1. 發揮導入教育的功能

實習是導入教育的核心,實習的本質是引導教師不斷開展其自我長成、批判思考或反省的教學智慧,為一種能同時融合理論與實務的辯證性行動。

  1. 加強質的研究

質的研究有別於量的研究,是探究問題在脈絡中的複雜性,從研究對象本身的架構來了解行為,他們強調走進田野,參與正在進行的活動,觀察發生的事情;所以質的研究是很適合教師使用的。

四、落實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

傳統的教育是以國家為本位,近年來開始以學校作為教育的主要單位,所以學校的課程實施決定了課程發展的成敗,近來的學校課程發展重視學校在課程發展中的角色,學校的校長、主任、教師、學生、家長及社會人士經由討論計畫研究出適合各校的課程策略。

五、實施夥伴視導

  夥伴視導是指教師及外來者組成夥伴共同研究教師的教學實際情況,加強專業對談和相互作用,以改進教學。其目的主要是對特定的教室的教學情境加以統整、解釋、探討問題所在。

六、培養批判的反省能力

傳統的師範教育紙培育了被動保守的教師,缺乏批判性的探討,無法達到專業自主和生涯發展。因此加強教師的批判的反省能力,才能使教師成為一個積極的作用者。

伍、教師成長的途徑

成長是個人的過程,也是團體的過程,教師的成長可以由自我發展和相互學習兩種途徑。

自我發展途徑

一、培養開放的態度:教師自我成長,首先要培養開放的態度。關心不同的層面的訊息;願意嚐試新的做法和革新。傳統上,學校和教是不夠開放,造成教師的孤立,因此教師要有五種突破:(1)腦開放:突破意識形態的束縛(2)新開放:接受別人的思想和意見(3)手的開放:不論校務或研究都多參與(4)門戶開放:(5)空間開放:不分時間及空間,教學不受限制。

二、加強敏感性的培養:教師長期再職場中,易失去敏感性,所以要從多種方面培養敏感性,如:從反面看問題,製到問題加以質疑等等。

三、擬定生涯發展計畫:教師自己要生涯規劃,促進專業發展,因此要擬定生涯發展計畫,包括進程與時間。

四、加強書寫活動:書寫是促進批判的反省的重要工具,也是提升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方法,他的類型很多,包括反省日記、田野調查、個人史等等。書寫可使教師覺知實際,探究潛在的問題。

五、實施教學研究:可增進思考,也可就教學實際及隱含的問題共同思考,表達關於師生的行動、思考、信念、和感情,談談自己的經驗、挫折、焦慮或成就。

相互學習的途徑

教師及師生間相互學習

一、相互對話:對話的方式有閒聊,經驗談、會談等等。經驗談是比較不正式的對話,但經驗談可以顯示教對其教學實際加以反省的過程,經驗談較無禁忌;會談就比較正式,但可可透過這類正式的對話,教師可以學習多方犯的意見,也可學習做決定。

二、畫像法:教師相互觀察,並將觀察結果記錄下來,共同討論、對話,分享意見。

三、同輩指導:教師和教師同輩間構成夥伴,形成合作的團體關係,相互觀摩,共同討論;其優點是同輩間構成一個學習社區,立於平等的基礎上,能暢所欲言,真正參與。

四、合作學習:學習者之間組成一個一個教育社區,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專業的對話,知識協商。其特質有三:1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者,師生一起協商,共創知識。2學習者間要相互傾聽,相互挑戰,提出不同的觀點,容忍不正確的判斷。3重視教師間的專業對話,更重視師生間的合作協調。

五、合作教學研究:教師可和學者、專家合作,實施教學研究,彼此成長。合作研究可使交施學習研究方法,增加對教育問題的敏感性,了解教學過程及其影響因素,建構自己的教學理論。

陸、國小教師在職進修教育的檢討與改進

我國師資培育一向採封閉制,由師範院校單獨培養,但八十三年二月「師資培育法」公佈實施。新法規定,任何大學或院校,只要設有教育院、系、所或教育學程,都可培養師資,因此,師資培育多元化的時代已經來臨。

近年來,國內也很重視教師在職進修教育,小學教師進修已蔚為風氣,但大部分的進修方案仍然是由上而下的,教師被動參加。進修結果或許有助於教師觀念的改變,但甚少促進課程或教學的實踐的改革。因此,今後小學教師的進修教育除了量的增加之外,更要注重質的提升,例如:使教師能生涯規劃,能自我成長,由此奠定教育革新的基礎,共同促進教育的改革。唯有加強教師專業發展,才能使進修教育邁向新的境界。

我國教師進修教育的改進

一、建立完善的進修教育制度

進修應該成為教師的一種義務和權利。因此要修訂有關法令,保障教師進修機會。消極方面,廢止目前限制教師進修的法令或規定,積極方面,要將進修視為權利,將提供給大學教授的進修權也提供給教師,如休假進修、研究獎助等;進修結果亦可作為加薪、晉級、遷調,或甄選校長、主任時的參考。

目前政出多門的進修制度應予統整,例如以縣市政府教育局為進修輔導單位,縣市政府設立教師中心,統整教師進修事宜,而以學校為進修的主要場所,以教師個人為進修的主要單位,即教師參與學校辦理的各種進修方案,並到各教師研習會(或中心)或師範院校(或大學)選修學分,達到規定的標準,即可換証或升級。

二、提供均等的進修教育管道

  1. 設立進修大學和研究所

  2. 國科會、教育部有關進修、獎助等規定,亦應開放給中小學教師,使他們也能在國內外大學研究所深造,或申請論文、著作獎助,擴充其進修機會。

  3. 各縣市設立教師中心,統籌教師進修有關事宜,偏遠地區可設立巡迴班或巡迴輔導,使他們也容易接受新知。

  4. 進修時間應有彈性,可安排於下班後,夜間、週末、日,或寒暑假,使每一位教師都有機會利用。

三、改進研習方式

研習方式除演講外,尚可利用討論、表演和實做,使教師能知能行,也能作,由行和作中驗知。尤其是書寫和對話,更是提供進修和促進專業發展的重要管道。

四、建立並參與教育社區

即教育者(教師)建立一個社區,結成同事情誼,凝聚同心,在平等、溫暖的基礎,進行專業對話。

五、加強質的研究

「教師即研究者」,實際工作者研究自己的教學實際,才能解決教師自己面臨的問題。例如,教師可利用行動研究,研究並改進教室實際,利用俗民誌或個案研究其他同事的教室。教學個案研究也能增進思考。有關教學的個案研究是教師或師院生聚集起來,就教學實際與具體上的問題共同思考,表達關於師生的行動、思考、信念和感情,談談自己的經驗、挫折、焦慮或成就。

六、發揮學校的教學視導功能

校長除利用時間巡堂,和教師討論教學問題等非正式的教學視導外,可參加觀摩教學、教學研究會,或實施教學評鑑,以協助教師改進教學。而最易實施的為伙伴視導或同輩視導。同輩視導是教師同輩構成伙伴關係,形成合作的團隊關係,共同擬定教學計畫,相互觀察,彼此回饋,能檢討或改進自己的教學決定。

柒、教師素養與專業成長

一、教育改革的希望在教師

教師要轉變角色,由消極的執行者,改變為積極的參與者、研究者。教育改革的希望在教師,教師不應再沉默,從現在起發出聲音,採取行動,作改革的先鋒。

二、加強教科書的評鑑和選擇

  1. 師資培育課程加強對教科書的認知:因此師範院校的職前課程,如「課程與教學」,「課程設計」中要加強這方面的內容。

  2. 教師要參與教科書選擇的決策過程:教科書應該由各科教學研究會決定,使教師能參與教科書選擇的決策過程。

  3. 提供充足的教科書資訊:如在各地文化中心、圖書館或適當場所展覽各版本的教科書,教育電視邀請專家分析並講評各版本的教科書,或專載教師使用某教科書後的心得等,供教師選擇的參考。

  4. 鼓勵教師參與教科書發展工作:設「教科書獎」

  5. 加強教科書的研究:可利用教學研究會或教師進修時間,共同討論教科書的問題,實施專案研究,將研究成果發表於雜誌、專刊,或在學術研討會上發表。

三、從「潛在課程」談發揚教師專業倫理的途徑

「潛在課程」有多層面的意義,最簡單的定義是:「課程設計者或教學者沒有意圖,而學習者獲得的學習經驗」。

  1. 加強「潛在課程」的研究:利用質的研究,如利用文件分析法、參與觀察、無結構性訪問等。

  2. 發揚人文精神:肯定教育的對象是「人」,人有人性,而且人性本善,能自我實現;其次強調教育對象是「個人」,老師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第三強調教育對象是一個「生長中的個人」,相信他有生長的潛能,並依據他的發展階段來施教。

  3. 教師角色的反省與批判:教師是權力和資源的分配者,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隨時影響兒童。教師要公平地分配愛、溫暖、物質的獎勵給每一位兒童,甚至眼光也不能偏心,謹記「比馬龍效應」。

  4. 覺知課程改革的陷阱:須注意「潛在課程」。

  5. 「接受」問題,也「製造」問題:要培養敏銳的觀察力,靈敏的辨識力,豐富的感性,犀利的領悟力,成為「文化人類學的陌生人」,把各種教育現象「列入括弧」,加以質疑,視為問題,加以研究。

四、社會科教師的專業成長

  1. 適應社會科教師的新角色:他不再只是文化的傳遞者,知識的接受者,秩序的維持者,他應該是一個學習者、研究者、協商者、反省思考者和有轉換能力的知識分子。

  2. 學習作一個人性化的教師:肯定教育的對象是「人」,人有人性,而且人性本善,能自我實現;其次強調教育對象是「個人」,老師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第三強調教育對象是一個「生長中的個人」,相信他有生長的潛能,並依據他的發展階段來施教。社會科教師要設計人性化的學習環境,這種學習環境有三個特質分別為:信賴、自由、尊重。

  3. 充實社會科教師知能:一為文化歸納的途徑,強調社會科教師要將社會科知識傳遞給學生,因此要研究他要教導的內容。二為教育學的觀,認為社會科教師要熟悉教學原理和方法,提高學習效果。三為批判理性的觀點,強調社會科教師要具有批判反省能力,鼓勵社會批判和社會活動。

  4. 建立並參與社會科教育社區:教育社區的概念已普遍受到重視,即教育者(教師)建立一個社區,結成同事情誼,凝聚同心,在平等、溫暖的基礎上,進行專業對話,彼此反省、批判、分享、達成共同理解。

  5. 實施社會科實際教學研究:社會科教師多使用個案研究、行動研究、俗民誌研究等,探討社會科教育問題,如如何設計多元文化教育,以因應開放社會的現實等等。

  6. 認同社會科專業倫理:如教導真理和事實,而非灌輸偏見或意識形態;重視「潛在課程」,減少教學的反功能;呈現真實社會現狀,而非隱藏現實,粉飾太平;培養學生批判思考、價值澄清、作決定等能力。以生產知識,解決問題;尊重兒童人格和尊嚴,使其自我實現等。

五、做一個有反省能力的教師

  1. 培養反省的態度:(1開放是願意傾聽不同的意見,思考來自各方面的訊息,注意各種不同的可能途徑,承認各種可能的錯誤。(2責任是教師要反省自己的作為。(3誠心是將理想付諸實踐,不怕犯錯,敢於冒險,不抗拒改革,去除恐懼感和不確定,以採取行動,。

  2. 書寫反省日記:教師(或師範生)在每日教學結束即寫下自己的經驗,加以反省,導出結論,並和指導教授、輔導教師或其他人共享這些洞見。

  3. 加強專業對話:如「畫像法」。上方已解釋過。

  4. 擴充學習管道:三人行必有我師,教師要向任何人學習。更要與學生「相互學習」,感覺到「除非與學生一起,否則無法改進教學。」

  5. 加強行動研究

捌、結語

教師專業成長需進修的東西太多了,如:有能力評鑑和選擇最適合的教科書是正用教科書的第一步,也是教師重要的教育專業能力之一,並且一個專業的老師也要有新的觀點和新的態度來面對新的爭論和問題。隨著社會的開放和多元,教育面臨著無比的壓力,教師也遭遇到更多的衝擊和挑戰。教師不能再因循、沿襲,要自我反省和檢討,而且要作批判性的檢討,以掌握社會脈動,進一步促進教育革新和社會改革,這樣才是一位專業的老師。

玖、參考文獻、書目、網頁:
1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民87教師專業成長:理想與實際。台北:師大書苑。

2歐用生著(民85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3饒見維(民85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4
教師專業倫理:一項不容忽視的課題

http://www.smps.tyc.edu.tw/adm/a1/t8.html
5、教師專業成長的理論探討

http://www.knsh.com.tw/edupaper/paper35.asp

6、教師成長的網站

http://www.bjes.tpc.edu.tw/Bjes/page/teahergrowth.php

 7、教師倫理

http://www.smps.tyc.edu.tw/adm/a1/t8.html

 8、教師專業自主與教學選擇權

http://www.naer.edu.tw/issue/j1/v15n6/1.htm

 9、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師進修

http://www.tpes.tc.edu.tw/nine/nine3/5702.htm

 10、行動研究

http://www.paes.cy.edu.tw/t/tea/research1-6.htm

 11、教師專業成長的理論探討

http://www.knsh.com.tw/edupaper/paper35.asp

 12、專業自主

http://www2.touwues.mlc.edu.tw/page4-2-3.htm

 13、以學校為本位的教師專業成長

http://www.nhps.tp.edu.tw/9year/circle_4_1_5_1_1_1_1_2_3_1_3_3_5_2_3_1_1_1.htm

http://www.rges.tpc.edu.tw/profession1/01.htm

 14、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可行做法之探討

http://www.naer.edu.tw/issue/J1/v17n2/44.htm

 15、建立教師專業發展能力指標

http://www.nioerar.edu.tw/new/1/b3.html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