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大學歷史學系《中國通史》(1) 課程綱要
課程編號:BHI 10101
課程名稱:(中文)中國通史(1)
(英文)Chinese General History(1)
授課老師:徐泓
開授年級:大學部一年級
學分:4
選別:必修
先修課程:無
上課時間與教室:周一5.6, B616;周三3.4, B619。
課程目標:通過閱讀、討論和講解,增強學生閱讀與理解能力,使學生對中國史發展大勢及重要問題有一概括了解,並引發學生研習中國史的興趣。
成績考核:平時表現20%、作業30%、期中考20%、學期考試30%
授課大綱及主要参考讀物
一、緒論
何謂「中國」?何謂「通史」?
*全國幹部培訓教材編審指導委員會編寫,《从文明起源到現代化---中國歷史25講》(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頁31-52,〈「中國」名稱和中國歷代疆域的演變〉。
王家範,《中國歷史通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台北:五南,2002),頁1-20,〈緒言﹕對《中國歷史通論》的考慮〉。
岸本美緒,〈「中國」とは何か〉收入尾形勇、岸本美緒編,《中國史》(東京﹕山川出版社,1998),頁3-23。
費正清著,薛絢譯,《費正清論中國》(台北:正中,1994),頁1-22,〈理解中國歷史的方法〉。
中國歷史分期與特質。
*雷海宗(雷伯倫),〈中國文化的兩週〉《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台北﹕萬年青書店,1971),頁160-202。原名〈斷代問題與中國歷史的分期〉《清華社會科學》2:1(1936),另收入吳相湘等主編《中國近代史論叢》第一輯第一冊《史料與史學》(台北﹕正中書局,1956),頁271-304。
*宮崎市定著、邱添生譯,《中國史》(台北﹕華世出版社,1980 。東京﹕岩波書店,1977),頁25-83,〈時代區分論〉〈何謂古代〉〈何謂中世〉〈何謂近世〉〈何謂最近世〉。
Chang, Chun-Shu(張春樹).“The Periodization of Chinese History, A Survey of Major Schemes and Hypothesis.”《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5:1(1973) 。
*余英時,〈關於中國歷史特質的一些看法〉,見《中國史論集》、《中國通史論文選集》。
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第一卷)•導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頁81-89,〈歷史的分期〉。
李祖德,〈中國古史分期問題討論綜述〉,收入朱紹侯主編《中國古代史研究入門》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頁453-489。
林文勛(2006),〈中國古代史的主線與体系〉《史學理論研究》,2006:2,頁30-38。
林黎明,〈中國古代史分期問題〉,收入趙儷生、鄭寶琦主編《中國通史史論辭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頁63-65。
傅樂成,《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77),頁339-382,〈唐型文化與宋型文化〉。
逯耀東,《中共史學的發展與演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79),〈从五四到中國社會史大論戰〉〈中共的上古史分期問題〉。
劉家和,〈古代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見文史知識編輯部(編),《中國歷史百題(第一分冊)》(北京:中華書局,1992)。
研習中國通史的態度。
*錢穆,《國史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凡讀本書請先具下列諸信念〉,頁1-29〈引論〉。
介紹幾部《中國通史》。
*許倬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台北:漢聲出版社,2006)。
*趙毅、趙軼峰主編,《中國古代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樊樹志,《國史十六講》(北京﹕中華書局,2006)。
Fairbank, John King(費正清). China: A New Histor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薛絢譯,《費正清論中國》(台北:正中書局,1994)。
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12卷42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999)。
伊藤道治(等著),吳密察(等譯),《中國通史》(台北:稻鄉出版社,1990)。
呂思勉,《中國通史》2冊(上海:開明書局,1952)。1939
呂濤主編,《中華文明史》10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尾形勇、平勢隆郎編,《世界の歷史》30卷(中國史占9卷)(東京﹕中央公論社,1998)。
尾形勇、岸本美緒編,《中國史》(東京﹕山川出版社,1998)。
查時傑編,《中國通史集論》(台北:華世出版社,1980)。
范文瀾主編,《中國通史》10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宮崎市定(著),邱添生(譯),《中國史》(台北:華世出版社,198
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6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台北:五南,2002)。
逢甲大學歷史教學研究會主編,《中國通史論文選集》(台中:逢甲大學出版組,1983)。
傅樂成,《中國通史》2冊(台北:大中國圖書,1975)。
彭衛等主編,《20世紀中華學術經典文庫‧歷史學‧中國古代史卷》3冊(蘭州:蘭州大学出版社,2000)。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台北:聯經,1993)。
劉岱主編,《中國文化新論》(台北:聯經,1983)。《根源篇》、《學術篇》、《思想篇》1-2、《制度篇》、《社會篇》、《經濟篇》、《文學篇》1-2、《藝術篇》、《科技篇》、《宗教禮俗篇》。
劉煒主編,《中華文明傳真》10冊(香港:商務印書館,2001)。
鄭學檬、陳支平主編,《新編中國古代史參考資料》3冊(厦門:厦門大学出版社,2003)。含原始資料、論著摘要及論著目錄索引。
翦伯贊、鄭天挺(主編),《中國通史參考資料》8冊(北京:中華書局,1979-1983)。
翦伯贊主編,《中國史綱要》2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蕭黎、李桂海主編,李學勤、林劍鳴等著,《中國古代史導讀》(上海:文滙出版社,1991)。
錢穆,《國史大綱》2冊(台北:國立編譯館,1984)。
韓復智編,《中國史論集》3冊(台北:茂昌圖書有限公司,1989)。
程光裕、徐聖謨主編,《中國歷史地圖》2冊(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1-1984)。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8冊(上海:地圖出版社,1982)。
二、東方的曙光﹕中國史前文化與文明起源
全國幹部培訓教材編審指導委員會編寫,《从文明起源到現代化---中國歷史25講》,頁1-30,〈中國史前文化與文明起源〉。
呂濤主編,《中華文明史》第一卷《史前》。
張光直,《古代中國考古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
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先秦卷》,第一章〈中國的遠古人類和文明起源〉﹔第二章〈古文献記述的遠古社會〉。
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頁1-20,王子今〈中國文明起源的科学探索〉。
*劉宗緒主編,《歷史學科專題講座》(長沙﹕岳麓書社,2003),頁1-3,〈人之初﹕我國境內發現的重要猿人遺址〉﹔頁3-6,〈人之初﹕我國境內發現的重要猿人遺址〉﹔頁7-10,〈怎樣看待傳說中的上古帝王系統〉﹔頁10-15,〈中國文明起源討論的近期進展〉。
劉煒主編,趙春青、秦文生著,《中華文明傳真1‧原始社會﹔東方的曙光》(香港:商務印書館,2001)。
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北京:三聯書店,1999)。
*許倬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頁1-46,〈古代以前:中國地區考古略說〉。
*趙毅、趙軼峰主編,《中國古代史》,第一編〈中國文明的起源〉。
樊樹志,《國史十六講》(北京﹕中華書局,2006),頁1-14,〈從「大同」到「小康」〉。
三、神權的變革﹕考古發現與夏商周文明
*許倬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頁47-90,〈中國文化的黎明〉。
*趙毅、趙軼峰主編,《中國古代史》,第二編〈夏商周:中國文明的古典時代〉,第四章〈夏文化與夏王朝〉、第五章〈商:輝煌的青銅時代〉。第四章〈西周:系統國家理念確立的時代〉。
王家範,《中國歷史通論》,頁18-41,〈部族時代〉。
全國幹部培訓教材編審指導委員會編寫,《从文明起源到現代化---中國歷史25講》,頁53-83,〈考古發現的商周文明〉﹔頁84-104,〈从城邦國家到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權國家〉。
伊藤道治著、江藍生譯,《中國古代王朝的形成:以出土資料為主的殷周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
呂濤主編,《中華文明史》第二卷《先秦》。
張光直,《古代中國考古學》,頁309-390,〈最早的文明﹕夏商周三代〉﹔頁391-436,〈“三代”以外的最早文明〉。
張光直著,張良仁等譯,《商文明》(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先秦卷》,第三章〈夏商周的更替與華夏族的形成〉﹔第四章〈商周王權的發展與政治制度〉﹔第五章〈商周的社會經濟〉﹔第六章〈商周的社會生活〉﹔第七章〈商周的宗教思想〉﹔第八章〈商周的自然知識與文化藝術〉。
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十五講》,頁21-39,〈中國古代社會與朝代更替〉。
許倬雲,《西周史》(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
楊寬,《西周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
劉宗緒主編,《歷史學科專題講座》,頁15-18,〈夏商周斷代工程〉﹔頁18-21,〈“二里頭文化”與夏史探討〉﹔頁21-24,〈甲骨文的發現與商史分期新說〉﹔頁24-25,〈等級隸屬制﹕觀察西周分封制的一个視角〉。劉煒主編,尹盛平著,《中華文明傳真2‧商周﹔神權變革一千年》(香港:商務印書館,2001)。
*許倬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頁47-90,〈中國文化的黎明〉。
*趙毅、趙軼峰主編,《中國古代史》,第二編〈夏商周:中國文明的古典時代〉,第四章〈夏文化與夏王朝〉、第五章〈商:輝煌的青銅時代〉。第四章〈西周:系統國家理念確立的時代〉。
樊樹志,《國史十六講》,頁15-26,〈早期中華文明的輝煌〉。
四、爭霸圖強﹕春秋戰國的劇变
*許倬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頁47-90,〈中國文化的黎明〉。
*葛兆光,《古代中國社會與文化十講》(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第三講〈國家與儒家學說〉,第八講〈古代中國家的道家:從老子到莊子〉。
*趙毅、趙軼峰主編,《中國古代史》,第二編〈夏商周:中國文明的古典時代〉,第七章〈春秋時代國家制度的嬗變與精神文化的探索〉、第八章〈戰國:一個變革的時代〉。
*樊樹志,《國史十六講》,頁31-42,〈老子、孔子與諸子百家〉。
王家範,《中國歷史通論》,頁42-68,〈封建時代〉。
伊藤道治(等著),吳密察(等譯),《中國通史》,第四章〈走向统一之路〉﹔第五章〈社会的激動與思想〉。
朱淑瑤等,《春秋戰國史話》(台北:木鐸出版社,1986)。
杜正勝主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台北:華世出版社,1979)。
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第一卷《古代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先秦卷》,第九章〈諸侯爭霸到秦的统一〉﹔第十章、第十一章〈春秋戰國的政治變革〉﹔第十二章〈春秋戰國的經濟〉﹔第十三章〈春秋戰國的社會生活〉﹔第十四章〈春秋戰國的各族關係〉﹔第十五章〈春秋戰國的學術文化〉﹔第十六章〈春秋戰國的科技文明和文化藝術〉。
楊寬,《戰國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
劉宗緒主編,《歷史學科專題講座》,頁26-29,〈從“弭兵”看春秋爭霸戰爭〉﹔頁29-31,〈戰國的社會矛盾與變法運動的主要內容〉。
劉煒主編,劉煒、何洪著,《中華文明傳真3‧春秋戰國﹔爭霸圖強的時代》(香港:商務印書館,2001)。
五、大一統帝國的拓建與古典中國文化的形成﹕秦漢帝國
*沈剛伯,〈秦漢的儒〉,見《沈剛伯先生文集(上)》(台北:中央日報出版社,1982)。
*邢義田,《秦漢史論稿》(台北:東大,1987),〈試釋漢代的關東、關西與山東、山西〉,見氏著。
*許倬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頁91-142,〈中國的中國〉。
*傅樂成,《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1977)〈西漢的幾個政治集團〉。
*勞榦,《勞榦學術論文集甲編》(台北:藝文,1976)〈論漢代的內朝與外朝〉。
*雷海宗,〈皇帝制度之成立〉,見《中國通史論文選輯》。
*趙毅、趙軼峰主編,《中國古代史》,第三編〈秦、漢:國家政治的大一統時代〉。
*樊樹志,《國史十六講》,第四講〈中華帝國的初建〉,第五講〈經學、讖緯、清議、玄學〉。
*余英時,〈東漢政權之建立與士族大姓之關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
王家範,《中國歷史通論》,頁69-94,〈大一统帝國時代〉。
田餘慶,〈論輪台詔〉,見洪煥椿(主編),《大學中國史論文選讀(第一冊)》(江蘇:江蘇古籍,1986)。
伊藤道治(等著),吳密察(等譯),《中國通史》第六章〈统一帝國的完成〉。
呂思勉,《秦漢史》(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69)。
呂思勉,《秦漢史》(香港:太平書局,1962)。
呂濤主編,《中華文明史》第三卷《秦漢》。
林劍鳴等,《秦漢社會文明》(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85)。
金發根,〈東漢黨錮人物的分析〉,《史語所集刊》第34本。
崔瑞德(Denis C. Twitchett)(編),楊品泉(等譯),《劍橋中國秦漢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崔瑞德(Denis C. Twitchett)(編),楊品泉(等譯),《劍橋中國秦漢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秦漢魏晋南北朝卷》,第一編〈秦朝的興亡〉﹔第二編〈西漢王朝與王莾的新朝〉﹔第三編〈東漢王朝的興衰〉﹔第五編〈秦漢三國的社會生活〉。
曹道衡,〈漢代的「經今古文學」〉,見《中國歷史百題(第一分冊)》。
許倬雲,〈西漢政權與社會勢力的交互作用〉,見《求古編》。
劉宗緒主編,《歷史學科專題講座》,頁31-34,〈怎樣看待秦王朝的歷史地位〉﹔頁34-40,〈從“焚書坑儒”到“獨尊儒術”〉﹔頁40-43,〈西漢“郡國並行”体制及其演變〉﹔頁43-45,〈東漢豪族勢力的興起〉﹔頁45-47,〈進取與開放﹕漢王朝走向世界的步伐〉。
劉煒主編,劉煒著,《中華文明傳真4‧秦漢﹔開拓帝國之路》(香港:商務印書館,2001)。
錢穆,《秦漢史》(台北:三民書局,1969)。
瞿林東,〈說漢初的基本國策〉,見《中國歷史百題(第一分冊)》。
顧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上海:群聯,1955)。
六、分裂動蕩、胡漢混合、梵華同化及門閥貴族時代﹕魏晋南北朝
*許倬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東亞的中國〉,頁143-177。
*葛兆光,《古代中國社會與文化十講》,第四講〈佛教傳來的途徑:以及關於古代中國交通渠的猜想〉,第五講〈佛教的東傳及其對中國人的影響〉,第六講〈從觀世音菩薩的故事說到佛教中國人化〉。
*趙毅、趙軼峰主編,《中國古代史》,第四編〈三國兩晉南北朝:各民族間的衝突與融合〉。
*樊樹志,《國史十六講》,第六講〈胡人漢化與漢人胡代的時代〉。
*沈剛伯,〈論文化蛻變兼述我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文化大革新〉,見氏著《沈剛伯先生文集(上)》(台北:中央日報出版社,1982)。
*劉宗緒主編,《歷史學科專題講座》,頁48-49,〈九品中正制的形成與影響〉﹔頁49-54,〈民族衝突與民族融合﹕魏晉南北朝的時代特色之一〉﹔頁54-56,〈從曹魏“屯田”到北魏“均田”〉。
文史知識編輯部編,《佛教與中國文化》(北京﹕中華書局,1992) 。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略論稿〉,《史語所集刊》第47本第3分。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1980)。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伊藤道治(等著),吳密察(等譯),《中國通史․世界帝國之形成》第一章〈古代世界之解体〉﹔第二章。〈邁入新時代前的摸索〉﹔第三章〈胡漢二世界〉﹔第四章〈貴族和國家〉﹔第五章〈邁向中國再统一之途〉。
余遜,〈南朝北士之地位〉,《輔仁學誌》第12卷1、2期。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香港:太平書局,1962)。
呂濤主編,《中華文明史》第四卷《魏晉南北朝》。
李澤厚,〈佛佗的世容〉,見中國通史教學研討會編印《中國通史論文選》(台北:中國通史研討會,1989)。
周一良,〈南朝境內之各種人及政府對待之政策〉,《中國通史論文選輯》(上)。
金發根,《永嘉亂後北方的豪族》(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4)。
唐長孺,〈九品中正制度試釋〉,見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三聯,1978)。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三聯,1955)。
孫同勛,《拓跋氏的漢化》(台北:台大文史叢刊)。
宮崎市定著,邱添生譯,《中國史》第二篇〈中世史〉。
張大可,《三國》(北京:中國青年,1995)。
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秦漢魏晋南北朝卷》,第四編〈三國時期﹕從動亂走向新的安定〉﹔第六編〈西晋〉﹔第七編〈東晋十六國〉﹔第八編〈南北朝〉。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
勞榦,〈論魏孝文帝之遷都與華化〉,《中國通史論文選輯》(上)。
湯用彤,〈隋唐佛教之特點〉,見氏著《湯用彤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1983)。
黃烈,〈略談魏晉南北朝民族關係〉,《中國歷史百題(第一分冊)》。
逯耀東,《從平城到洛陽》(台北:聯經,1979)。
蒙思明,〈六朝世族形成的經過〉,《中國通史論文選輯》(上)。
劉煒主編,羅宗真著,《中華文明傳真5‧魏晉南北朝﹕分裂動蕩的年代》(香港:商務印書館,2001)。
劉精誠,《兩晉南北朝》(北京:中國青年,1994)。
錢穆,〈縱論南北朝隋唐的儒學〉,南京《中央週刊》第8卷12期。
繆鉞,〈清談與魏晉政治〉,《中國文化研究》第8卷。
譚其驤,〈晉永嘉喪亂後之民族遷徙〉,《燕京學報》第15期。
七、世界帝國的新秩序﹕隋唐帝國
*許倬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東亞的中國〉,頁178-208。
*趙毅、趙軼峰主編,《中國古代史》,第五編〈隋唐:中國文明的發展與整合〉。
*樊樹志,《國史十六講》,第七講〈唐:充滿活力的世界性帝國〉,第八講〈帝國的衰落與分裂〉。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台北:商務印書館,1970)。
王仲犖,《隋唐五代史》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伊藤道治等著,吳密察等譯,《中國通史․世界帝國之形成》第六章〈隋唐文化的世界〉﹔結語〈世界帝國與貴族社會〉。
伊藤道治等著,吳密察等譯,《中國通史․征服王朝的時代》序章〈中國史上的北與南〉﹔第一章〈走向滅亡的唐帝國〉。
牟潤孫,〈從唐代初期的政治制度論中國文人政治之形成〉,《注史齋叢稿》(北京:中華書局,1987)。
呂思勉,《隋唐五代史》(香港:九思出版公司,,1977)。
呂濤主編,《中華文明史》第五卷《隋唐五代》。
岑仲勉,《隋唐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
崔瑞德(Denis C. Twitchett)(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西方漢學研究課題組(等譯),《劍橋中國隋唐史(589-906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隋唐遼宋金卷》,上編〈隋唐五代〉。
張國剛,〈唐代藩鎮的歷史真相〉,《中國歷史百題(第一分冊)》。
陳寅恪,〈外族盛衰之連環性及外患與內政之關係〉,《中國通史論文選輯》(下)。陳寅恪,〈論隋末唐初所謂「山東豪傑」〉,見氏著《金明館叢稿初編》(上海:古籍,1982)。
傅璇琮,〈唐代的牛李黨爭〉,《中國歷史百題(第一分冊)》。
熊鉄基,《漢唐文化史》(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
臺靜農,〈論唐代士風與文學〉,見氏著《臺靜農文集》(台北:聯經,1989)。
劉煒主編,尹夏清著,《中華文明傳真6‧隋唐﹕帝國新秩序》(香港:商務印書館,2001)。
羅香林,〈唐代文化的新認識〉,《中國通史集論》。
相關綱址﹕
中國研究http://lcweb2.loc.gov/frd/cs/cntoc.html
史學連線http://saturn.ihp.sinica.edu.tw/~liutk/shih/
中國古代史教學研究網http://www.ldcah.com/
Benjamin A. Elman (艾爾曼)中國經典文學工具書錄及使用練習http://www.sscnet.ucla.edu/history/elman/ClassBib/
中國各朝專題介紹(英文)http://www.wsu.edu/~dee/CHEMPIRE/CONTENTS.HTM
Internet Guide for Chinese Studies
http://sun.sino.uni-heidelberg.de/igcs/ighist.htm
中西思想與文化史http://www-ms.cc.ntu.edu.tw/~history/professor/Wu/ATT00125.htm
Internet East Asian History Sourcebook
http://www.fordham.edu/halsall/eastasia/eastasiasboo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