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概覽

格式
doc
大小
305 KB
頁數
125
上傳者
施富元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0-06-04,离现在 25 147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皇帝制度…………………………………………………………… 1

宮廷制度…………………………………………………………… 22

宦官制度…………………………………………………………… 27

宗藩制度…………………………………………………………… 33

內閣制度…………………………………………………………… 39

決策體制…………………………………………………………… 45

中央體制…………………………………………………………… 47

宗教管理…………………………………………………………… 50

民族管理…………………………………………………………… 58

地方體制…………………………………………………………… 68

戶籍管理…………………………………………………………… 74

司法制度…………………………………………………………… 81

監察制度…………………………………………………………… 86

軍事制度…………………………………………………………… 90

學校制度…………………………………………………………… 97

科舉制度……………………………………………………………104

人事管理……………………………………………………………111

胥吏制度……………………………………………………………119









皇帝制度

專書

丁永安,《明太祖評紀》,台北:今日建設雜誌社,一九八五年六月初版。

刁書仁、趙興元,《明帝列傳──成化帝》,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一版一刷。

方志遠,《成化皇帝大傳》,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八月一版一刷。

王天有,《明代國家機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九月一版一刷。

王天有、許大齡,《明朝十六帝》,北京:紫禁城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三月北京一版一刷。

王崇武,《明靖難史事考證稿》,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一九九二年十月景印一版。

王壽南,《中國歷代創業帝王》,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一九六四年八月初版。

王德金,《明太祖朱元璋》,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二月一版一刷。

王劍英,《明中都》,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出版。

王 熹,《明帝列傳──建文帝、永樂帝》,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一版一刷。

王樹卿,《紫禁城通覽》,北京:紫禁城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十月一版一刷。

中國古都學會編,《中國古都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出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明清北京城圖》,北京:地圖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六月北京一版一刷。

毛佩琦、李焯然,《明成祖史論》,台北:文津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七月初版。

毛佩琦,《永樂皇帝大傳》,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八月一版一刷。

毛新宇,《朱元璋研究》,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一版一刷。

北京大學歷史系《北京史》編寫組編,《北京史》,北京:北京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出版。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編,《北京與中外古都對比研究》,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二月北京一版一刷。

白新良、王 琳、楊效雷,《明帝列傳──正統帝、景泰帝》,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一版一刷。

白 鋼主編,杜婉言、方志遠著,《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第九卷‧明代》,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一版一刷。

朱誠如主編,《中國皇帝制度》,武漢:武漢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十二月第一版,一九九八年四月第二刷。

朱 鴻,《明成祖與永樂政治》,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之一七,一九八八年二月初版。

李治安、杜家驥,《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古代行政管理及官僚病剖析》,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一月北京一版一刷。

李治亭、林 乾主編,《明代皇帝秘史》(1─4),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一月一版一刷。

李 洵,《正德皇帝大傳》,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一版一刷。

李福泉,《古代帝王歷史隨筆》,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七年六月一版一刷。

李夢之,《明帝列傳──弘治帝》,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一版一刷。

李潔萍編,《中國古代都城概況》,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出版。

,《朱元璋傳》,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一九六五年二月第一版,一九七九年四月北京第三刷。

、費孝通等,《皇權與紳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三月一版一刷。

呂景琳,《洪武皇帝大傳》,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八月一版一刷。

何寶善,《嘉靖皇帝‧朱厚》,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三月北京一版一刷。

何寶善,《永樂帝》,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北京一版一刷。

何寶善、韓啟華、何滌塵,《萬曆皇帝.朱翊鈞》,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一九九○年七月北京一版一刷。

何寶善、韓啟華、何滌塵,《明神宗與明定陵》,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一月北京一版一刷。

何顯華、王 洪、周季平,《泰昌皇帝 朱常洛》,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三月北京一版一刷。

林延清,《嘉靖皇帝大傳》,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一版一刷。

林金樹、高壽仙,《天啟皇帝大傳》,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二月第一版,一九九四年九月第二刷。

林金樹,《明帝列傳──萬曆帝》,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一版一刷。

林 乾,《明帝列傳──嘉靖帝、隆慶帝》,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一版一刷。

岳南‧楊仕,《風雪定陵:從萬曆到文革──地下玄宮洞開之謎》,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六年四月十六日初版一刷。

周良霄,《皇帝與皇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四月一版一刷。

姜守鵬,《明帝列傳──洪熙帝、宣德帝》,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一版一刷。

胡漢生,《明十三陵大觀》,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六月一版一刷。

胡漢生,《明十三陵》,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一月北京一版一刷。

苗 棣,《明帝列傳──崇禎帝》,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一版一刷。

高 陽,《明朝的皇帝》(上、下),台北:臺灣學生書局,一九九三年三月初版二刷。

高樹森、邵建光編,《中國皇城‧皇宮‧皇陵》系列叢書‧南京卷,《金陵十朝帝王州》,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五月一版一刷。

秦進才主編,《中國帝王后妃大辭典》,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三月一版一刷。

孫文良,《明帝列傳──洪武帝》,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一版一刷。

晏子友,《明清帝王及其陵寢》,北京:台海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四月一版一刷。

晁中辰,《明成祖傳》,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九月一版一刷。

徐 凱,《明帝列傳──泰昌帝、天啟帝》,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一版一刷。

梁 德主編,楊 暘副主編,《皇權興衰通鑒》(上、下),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四月一版一刷。

商 傳,《永樂皇帝》,北京:北京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三月一版一刷。

郭厚安,《弘治皇帝大傳》,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八月一版一刷。

曹子西主編,賀樹德撰著,《北京通史》第六卷,北京:中國書店,一九九四年十月一版一刷。

曹國慶,《萬曆皇帝大傳》,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八月一版一刷。

曹硯農,《古代帝王陵寢實錄》,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七年六月一版一刷。

張仁忠,《明帝列傳──正德帝》,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一版一刷。

張玉興,《明帝列傳──南明諸帝》,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一版一刷。

張德信、譚天星,《崇禎皇帝大傳》,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一版一刷。

張德信,《明帝列傳──明朝典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一月一版一刷。

張 薇,《明代的監控體制──監察與諫議制度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月一版一刷。

陶希聖、沈任遠,《明清政治制度》,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六七年八月初版。

陳梧桐,《朱元璋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一版一刷。

陳愛平,《古代帝王起居生活》,長沙:岳麓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六月一版一刷。

陳橋驛主編,《中國六大古都》,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出版。

陳學霖,《劉伯溫與哪吒城──北京建城的傳說》,台北:東大圖書公司,一九九六年三月出版。

莊 練,《中國歷史上最具特色的皇帝》,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一年五月初版。

揚‧哲文,《中國歷代帝王陵寢》,台北:明文書局,一九八七年二月初版。

黃冕堂、劉 鋒,《朱元璋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一版一刷。

單士元,《故宮札記》,北京:紫禁城出版社,一九九○年六月一版一刷。

賈虎臣,《中國歷代帝王譜系彙編》,台北:正中書局,一九七四年七月台四版。

楊 寬,《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一版一刷。

楊樹藩,《明代中央政治制度》,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七年七月三版。

鄒元初編著,《中國皇帝要錄》,北京:海潮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六月第一版,一九九○年五月第二刷。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著,許永全譯,《北京的城牆和城門》,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出版。

趙中男,《宣德皇帝大傳》,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八月一版一刷。

趙 毅、羅冬陽,《正統皇帝大傳》,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一版一刷。

鄭克晟,《明代政爭探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十二月第一版。

樊樹志,《萬曆傳》,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二月第一版,一九九四年四月北京第一刷。

樊樹志,《崇禎傳》,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十一月一版一刷。

劉渝龍、金身佳,《古代帝王巡游記實》,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七年六月一版一刷。

劉瑞方編著,《中國皇帝史》,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八月一版一刷。

劉 毅,《明清皇室》,北京:紫禁城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十月一版一刷。

劉德岑,《古都篇》(《中國歷史地理叢書》),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出版。

劉德增,《皇帝的一天》,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一版一刷。

閻崇年,《北京史話》,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二年出版。

謝敏聰,《中國歷代帝王陵寢考略》,台北:正中書局,一九七九年五月增訂再版。

謝敏聰,《明清北京的城垣與宮闕之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一九八○年六月初版。

謝敏聰,《宮殿之海紫禁城》,台北:世界地理雜誌社、龍田出版社,一九八三年三月出版。

謝敏聰,《北京的城垣與宮闕之再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一九八九年三月初版。

謝敏聰,《北平──九重門內的宮闕》,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九八九年十月出版。

謝貴安,《明實錄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一月初版。

鄺士元,《國史論衡》第二冊,台北:里仁書局,一九八○年台二版。

懷效鋒,《嘉靖專制與法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八月第一版。

羅冬陽,《明太祖禮法之治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一版一刷。

學位論文

朱 鴻,《「大禮」議與嘉靖初期的政治》,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七八年。

吳行健,《明英宗朝權力之研究》,台北: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九年。

吳榮發,《神道設教天下服──中國古代君權的發展》,台南: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七年。

程似錦,《明世宗崇奉道教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四年六月。

蕭慧媛,《明代的祖制爭議》,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九年六月。


一般論文

于倬雲,〈紫禁城宮殿的營建及其藝術〉,《明報月刊》,十七卷九期,一九八二年九月。

于倬雲,〈故宮三大殿形制探源〉,《故宮博物院院刊》,一九九三年三期。

小 隱,〈明孝陵〉,《春秋》,五八八期,一九八二年一月。

王文寶,〈從民間傳說探尋北京城的建置──讀陳學霖《劉伯溫與哪吒城──北京建城的傳說》〉,《民間文學論壇》,一九九八年一期。

王天有,〈論明代皇帝〉,《第四屆國際明史學術討論會》,一九九一年八月。

王止峻,〈建文遜國與燕王奪位〉,《醒獅》,十三卷七期,一九七五年七月。

王建華,〈胡惟庸黨案與明初的皇權相權之爭〉,《河北學刊》,一九九六年二期。

王春茂,〈天壇齋宮〉,《紫禁城》,十三期,一九八二年。

王春茂,〈圜丘壇〉,《紫禁城》,十三期,一九八二年。

王桐齡,〈北京在國史上的地位〉,《晨報副刊》,一九二六年十二月。

王恩厚,〈明代的廷杖與皇權〉,《文史知識》,一九九四年四期。

王崇武,〈論皇明祖訓與明成祖繼統〉,《東方雜誌》,四十三卷七期,一九四七年。

王偉杰,〈論明北京內城與元大都城的關係〉,《史苑》,二輯,一九八三年七月。

王煥鑣,〈明孝陵志(一)〉,《國風半月刊》,一卷六期,一九三二年十月。

王煥鑣,〈明孝陵志(二)〉,《國風半月刊》,一卷八期,一九三二年十一月。

王煥鑣,〈明孝陵志(三)〉,《國風半月刊》,二卷三期,一九三三年二月。

王煥鑣,〈明孝陵志(四)〉,《國風半月刊》,三卷九期,一九三三年十一月。

王銘珍,〈紫禁城裏的防火機構〉,《紫禁城》,二十一期,一九八三年。

王劍英、王 紅,〈論從元大都到明北京宮闕的演變〉,《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一輯,一九九七年九月。

王璞子,〈三宮六院〉,《紫禁城》,二十三期,一九八四年。

王 熹,〈試論朱棣由藩王到君主的矛盾歷程〉,《第一屆兩岸明史學術研討會》,一九九六年七月。

王樸子,〈燕王府與紫禁城〉,《故宮博物院院刊》,一九七九年一期。

王鴻江,〈論明初皇權專制的加強〉,《南開學報》,一九八一年一期。

尹選波,〈試論景泰帝朱祁鈺〉,《明史研究》,三輯,一九九三年七月。

未 齊,〈紫禁城中的寡婦院──慈寧宮〉,《紫禁城》,十四期,一九八二年。

古 樸,〈評《洪武皇帝大傳》〉,《史學集刊》,一九九四年八期。

田 澍,〈論正德十六年皇位空缺時期明廷政局的走向〉,《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一九九七年二期。

白品海、鹿諝慧,〈論明代監察制度對皇權與相權的制約〉,《文史哲》,一九九八年二期。

白 麗,〈西六宮的平面佈局〉,《紫禁城》,二十三期,一九八四年。

白麗娟,〈淺談故宮古建築基礎〉,《故宮博物院院刊》,一九九三年三期。

包鴻謀、高其德,〈永定河與北京城〉,《地理知識》,一九九三年八期。

吉 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十三陵〉,《文物》,一九七七年三期。

兆 基,〈記明成祖墓〉,《春秋》,五五七期,一九八○年九月。

朱子彥,〈論永樂帝遷都北京〉,《上海大學學報》(社科版),一九八九年一期。

朱沛蓮,〈南京城及城門之沿革〉,《中央日報》,一九六五年五月二日。

朱沛蓮,〈六百年古都金陵〉,《中央日報》,一九六五年九月十九日。

朱玲玲,〈明初兩京制度〉,《中國史研究動態》,一九七九年四期。

朱誠如,〈論明代洪武年間的封建專制統治〉,《遼寧師院學報》,一九八○年三期。

朱 鴻,〈明太祖誅夷功臣的原因〉,《師大歷史學報》,八期,一九八○年五月。

朱 鴻,〈美‧范德《明初兩京制度》評介〉,《明史研究專刊》,三期,一九八○年九月。

朱 鴻,〈從南京到北京──明初定都問題的討論〉,《師大學報》,三十三期,一九八八年六月。

朱 鴻,〈論明仁宗監國南京之宮僚及其篤念舊人之政〉,《國立編譯館館刊》,二十一卷二期,一九九二年十二月。

朱 鴻,〈論明仁宗的求言納諫〉,《教學與研究》,十七期,一九九五年六月。

朱 鴻,〈朱棣──身兼祖宗的皇帝〉,《鴻禧文物》,創刊號,一九九六年二月。

朱 鴻,〈赤裸裸的武力奪國──明代君位繼承制度與「靖難」事件〉,《國文天地》,一九九六年十二期。

朱 顏,〈偶憶明孝陵〉,《春秋》,六四五期,一九八四年五月。

沈振輝、楊志剛,〈皇帝制度與中國社會──《中國皇帝制度》讀後〉,《學術月刊》,一九九七年十期。

言 廡、趙仲華,〈乾清門廣場上的值房小院〉,《紫禁城》,二十期,一九八三年。

言 廡,〈東華門移建過嗎?〉,《紫禁城》,二十八期,一九八四年。

李天佑,〈論明清的封建專制〉,《學術月刊》,一九八○年一期。

李天佑,〈明代的內閣內監與君主專制〉,《歷史教學》,一九八一年一期。

李天佑,〈再論明清的封建專制〉,《東岳論叢》,一九八一年二期。

李全慶、劉建業,〈皇城防火瑣談〉,《紫禁城》,二十一期,一九八三年。

李居一,〈謁永曆皇帝陵〉,《南風》,一九九七年二期。

李 洵,〈「大禮議」與明代政治〉,《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一九八六年五期;收入氏著《下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八月一版一刷)。

李 洵,〈明代內閣與司禮監的結構關係──明代官僚政治研究專題之一〉,收入氏著《下學集》。

李 渡,〈試論明代皇權的政治基礎〉,《史學集刊》,一九九三年十一期。

李 渡,〈明代皇權與宦官關係論略〉,《中國史研究》,一九九五年三期。

李 鋒,〈中國古代宮城概說〉,《中原文物》,一九九四年二期。

李龍華,〈末代皇帝與內閣──兼論崇禎朝內閣的特色〉,《明史國際研討會》,一九九五年十二月。

李燮平,〈明清官修書城北京與都北京記載獻疑〉,《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一輯,一九九七年九月。

李燮平,〈明初徐達築城與元大內宮殿的拆毀──「明代北京營建始末」之辨析〉,《故宮博物院院刊》,一九九七年二期。

吳相湘,〈明清帝王的生和死〉(上),《暢流》,二卷八期,一九五○年十二月。

吳相湘,〈明清帝王的生和死〉(下),《暢流》,二卷九期,一九五○年十二月。

,〈胡惟庸黨案考〉,《燕京學報》,十五期,一九三四年六月。

,〈明代靖難之役與國都北遷〉,《清華學報》,十卷四期,一九三五年十月。

吳智和,〈九重禁地宮闈多故的明代皇帝與后妃〉(上),《文藝復興》,一三七期,一九八二年十一月。

吳智和,〈九重禁地宮闈多故的明代皇帝與后妃〉(下),《文藝復興》,一三八期,一九八二年十二月。

吳智和,〈明代祖制釋義與功能試論〉,《史學集刊》,一九九一年三期。

吳緝華,〈明代建文帝在傳統皇位上的問題〉,收入氏著《明代制度史論叢》(台北:臺灣學生書局,一九七一年二月初版)。

吳緝華,〈論明代廢相與相權之轉移〉,收入氏著《明代制度史論叢》。

吳緝華,〈論明初建都南京與江淮財賦──兼論中國史上國都遷徙與政治地理形勢的轉移〉,《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四期,一九八六年三月。

呂士朋,〈明初建都問題〉,《中央日報》,一九五八年四月二十二日。

余三東,〈嚴嵩與北京外城的建設〉,《明史國際研討會》,一九九五年十二月。

余才忠,〈明清政治體制的基本特徵〉,《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一九九六年一期。

余興安,〈論朱元璋的政治藍圖及其對明朝政治的影響〉,《雲南社會科學》,一九九四年三期。

何 鵬,〈論明代的君主專制〉,《東方雜誌》,四十卷十四期,一九四四年七月。

何寶善,〈論明代帝陵的更制與嬗變〉,《第七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一九九七年七月。

何寶善,〈陵制與山水相稱的藝術傑作:吳中規畫設計明長、獻、景三陵〉,《明人文集與明代研究學術研討會》,二○○○年四月。

孟廣軍,〈從嘉靖朝大禮議等事看閣權對皇權的制約〉,《北方論叢》,一九九五年三期。

邵啟富,〈明代中央集權的特點及其弊端〉,《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一九九七年三期。

奉 寬,〈燕京故城考〉,《燕京學報》,五期,一九二九年六月。

林仁川,〈論永樂帝〉,《北方論叢》,一九八二年四期。

林廷清,〈嘉靖帝對內閣的強化、完善與控制〉,《南開學報》,一九九六年四期。

林金樹,〈試論明光宗朱常洛〉,《明史研究專刊》,十一期,一九九四年十二月。

卓克華,〈謝敏聰《明清北京的城垣與宮闕之研究》評介〉,《明史研究專刊》,四期,一九八一年十二月。

(日)岡安勇著,胡發貴譯,〈中國古代皇帝座位的朝向問題〉,《東南文化》,一九九三年二期。

非 繁,〈北京外城創建考略〉,《北平晨報藝圃》,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十三、十五日。

邱仲麟,〈評陳學霖著《劉伯溫與哪吒城──北京建城的傳說》〉,《新史學》,八卷一期,一九九七年三月。

金世緒、王秀玲,〈崇禎帝自縊與思陵〉,《紫禁城》,三十三期,一九八六年。

金耀基,〈從洪武罷相說到宰相與中國傳統政治〉,《民主憲政》,十八卷八期,一九六○年八月。

周蘇琴,〈明代的三座午門〉,《紫禁城》,十七期,一九八三年。

姜守鵬,〈論宣德帝〉,《明史研究專刊》,十二期,一九九八年十月。

姜舜源,〈明清東朝東宮對紫禁城建築的影響〉,《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一輯,一九九七年九月。

姜舜源,〈明清北京城風水〉,收入王春瑜主編《明史論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十月一版一刷)。

姜曉萍,〈明代的司法制度與君主專制〉,《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一九九二年四期。

封曉白,〈南京今昔〉,《城市建設》,一九五九年七期。

胡 凡,〈立儲之爭與明代政治〉,《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一九九七年四期。

胡漢生,〈北京故宮交泰殿創建年代考〉,《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一輯,一九九七年九月。

柯建中,〈明清封建專制特權與超經濟強制〉,《四川大學學報》,一九八二年四期。

南炳文,〈明代君主專制批評〉,《南開史學》,一九八○年二期。

韋慶遠,〈論隆慶〉,《史學集刊》,一九九三年二期。

韋慶遠,〈論萬曆早年〉,《明史研究專刊》,十二期,一九九八年十月。

范子昌,〈「都城九門」〉,《北京日報》,一九六二年十二月十五日。

范沛濰,〈略論明代的皇位繼承〉,《史學月刊》,一九九○年六期。

(美)范德,〈論明之移都北京〉,《明史研究》,四輯,一九九四年十二月。

(美)范德著,萬明譯,〈明代開國皇帝的社會整合──作為權威功能的正統觀念〉,《明史研究》,五輯,一九九七年。

侯仁之,〈關於古代北京的幾個問題〉,《文物》,一九五九年九期。

侯仁之,〈歷史上的北京城〉,《光明日報》,一九六二年一月十七日。

侯仁之,〈元大都城與明清北京城〉,《故宮博物院院刊》,一九七九年三期。

侯仁之,〈紫禁城──回顧與前瞻〉,《紫禁城》,一期,一九八○年。

侯 ,〈明成祖永樂時期改修北京的史實如何〉,《歷史教學》,一九五六年四期。

段熙仲,〈龍蟠虎踞古金陵(江蘇風土志)〉,《新華日報》,一九六一年八月二十日。

風 子,〈金陵明故宮考〉,《北平晨報藝圃》,一九三六年十月六、七、九、十二日。

高壽仙,〈寫一人之史,繪時代圖卷──《宣德皇帝大傳》評介〉,《史學集刊》,一九九五年十一期。

容肇祖,〈明太祖的「孟子節文」〉,《讀書與出版》,一九四八年四期,後收入氏著《容肇祖集》(濟南:齊魯書社,一九八九年九月一版一刷)。

馬良懷,〈皇帝與乳母、師傅關係發微〉,《華中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一九九一年六期。

馬楚堅,〈讀史劄記之論洪武廢相〉,《文史學報》,十一期,一九七五年五月。

袁俊卿,〈明南京城垣〉,《紫禁城》,二十三期,一九八四年。

孫竟昊,〈朱元璋的君主專制與民本思想〉,《探索與爭鳴》,一九九二年五期。

孫與常,〈明宣宗對監察職官的考核與黜陟〉,《社會科學戰線》,一九八九年一期。

晁中辰,〈明成祖篡逆綜合症〉,《歷史月刊》,一一一期,一九九七年四月。

茹競華,〈三大殿的左輔右弼〉,《紫禁城》,二十七期,一九八四年。

徐兆奎,〈明代的南京〉,《中央日報》,一九四六年十二月二日。

徐 泓,〈明初南京的都市規畫與人口變遷〉,《食貨》,十卷三期,一九七○年。

徐 泓,〈明初南京皇城宮城的規劃、平面佈局及其象徵意義〉,《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七期,一九九三年十二月。

徐道鄰,〈明太祖與中國專制政治〉,《清華學報》,新八卷一、二期,一九七○年八月。

梁立文,〈明成祖政治中心之北移及南北轉運之建立〉,《輔大史苑》,二十五期,一九七六年一月。

梁希哲,〈論明代皇權與皇位繼承〉,《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一九九二年四期。

梁思成,〈北京城〉,《(上海)大公報》,一九五一年三月一日。

商 傳,〈永樂遷都與三大殿火災〉,《紫禁城》,十五期,一九八二年。

許以林,〈紫禁城內的河與橋〉,《紫禁城》,二十八期,一九八四年。

許以林,〈乾清門廣場〉,《紫禁城》,二十期,一九八三年。

許以林,〈紫禁城後三宮〉,《紫禁城》,二十一期,一九八三年。

許以林,〈東華門‧西華門‧神武門〉,《紫禁城》,二十八期,一九八四年。

許以林,〈乾東五所〉,《紫禁城》,二十九期,一九八五年。

許以林,〈奉先殿〉,《故宮博物院院刊》,一九八九年一期。

許振興,〈論明太祖的家法──《皇明祖訓》〉,《明清史集刊》,三卷,一九九七年。

郭厚安,〈「靖難之役」及其對明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影響〉,《西北師院學報》,一九八二年一期。

郭厚安,〈關於明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高度強化的問題〉,《西北師院學報》,一九八三年四期。

郭厚安,〈略論仁宣時期中樞權力結構的變化〉,《明史研究》,二輯,一九九二年十二月。

郭厚安,〈也談明代的祖制問題〉,《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一九九三年五期。

張正祥,〈明祖陵〉,《考古》,一九六三年八期。

張 全,〈奇妙的排水措施〉,《紫禁城》,一期,一九八○年。

張 全,〈紫禁城的內金水河〉,《紫禁城》,三期,一九八○年。

張治安,〈明代廷議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二十七期,一九七三年五月。

張奕善,〈明太祖帝王之道與中書省內部鬥爭考〉,收入氏著《朱明王朝史論文輯──太祖、太宗篇》(台北:國立編譯館,一九九一年九月初版)。

張奕善,〈明成祖政治權力中心北移的研究〉,收入氏著《朱明王朝史論文輯──太祖、太宗篇》。

張奕善,〈明成祖的繼承權位風波論〉,《台大歷史學報》,十九期,一九九六年六月。

張英聘,〈試論明代的經筵制度〉,《明史研究》,五輯,一九九七年。

張哲郎,〈從明代皇帝之即位詔及遺詔論明代政權之轉移〉(上),《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十四期,一九九七年五月。

張哲郎,〈從明代皇帝之即位詔及遺詔論明代政權之轉移〉(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十五期,一九九八年五月。

張紹祥等,〈朱元璋罷相與宦官專權〉,《南開史學》,一九八○年二期。

張德信,〈明成祖遷都述論〉,《江海學刊》,一九九一年三期。

張德信,〈博大渾厚活潑清新──評呂景琳著《洪武皇帝大傳》〉,《東岳論叢》,一九九五年三期。

張德信,〈祖訓錄與皇明祖訓比較研究〉,《第一屆兩岸明史學術研討會》,一九九六年七月。

張德信,〈一部北京城垣與宮闕研究的力作──《北京的城垣及宮闕之再研究》評介〉,《史學集刊》,一九九七年一期。

張憲博,〈從《大誥》看朱元璋對人身依附關係的強化〉,《明史研究》,五輯,一九九七年。

張 薇,〈論明代監控系統對皇權的制衡〉,《第四屆國際明史學術討論會》,一九九一年八月。

張顯清,〈明嘉靖「大禮議」的起因、性質和後果〉,《史學集刊》,一九八八年四期。

陸燕貞,〈儲秀宮〉,《紫禁城》,十二期,一九八二年。

陳玉華,〈英華殿〉,《紫禁城》,二十六期,一九八四年。

陳高華,〈從《大誥》看明初的專制政治〉,《中國史研究》,一九八一年一期。

陳捷先,〈明清帝位繼承制的因襲與創新〉,《歷史月刊》,一一六期,一九九七年九月。

陳梧桐,〈論朱元璋強化封建專制中央集權的統治〉,《中央民族學院學報》,一九八○年二期。

陳梧桐,〈明大誥與朱元璋封建專制的強化〉,《法律史論叢》,總三期,一九八三年。

陳梧桐,〈明成祖為何遷都北京〉,《文史知識》,一九八四年三期。

陳寒鳴,〈「布衣天子」朱元璋的政治思想〉,《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一九九六年二期。

陳 肇,〈紫禁城過去的火災〉,《紫禁城》,二十五期,一九八四年。

陳鳴鐘,〈略論洪武年間的中央集權政策〉,《史學月刊》,一九五七年九期。

陳懷仁、夏玉潤,〈朱元璋的鄉土情〉,《第五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一九九三年八月。

陳寶良,〈明代皇帝與明代文化〉,《史學集刊》,一九九二年三期。

莊 練,〈滄桑帝王陵〉,《暢流》,六十三卷二期,一九八一年三月。

馮 輝,〈歷代帝王駕馭功臣的策略〉,《北方論叢》,一九八八年四期。

游特夫,〈明太祖評傳〉,《遺族校刊》,二卷四、五期,一九三五年六月。

曾唯一,〈朱元璋的集權與明中後期的政治腐敗〉,《四川師院學報》,一九八五年三期。

斯 人,〈明建文帝〉,《春秋》,六○三期,一九八二年八月。

黃玉齋,〈崇禎帝諡議考──附弘光帝諡號小考〉,《台灣風物》,六卷三、四期,一九五六年四月。

黃希明、言 廡,〈社稷江山金殿〉,《紫禁城》,二十一期,一九八三年。

黃希明,〈紫禁城建築中的墻和門〉,《故宮博物院院刊》,一九九六年三期。

黃 茅,〈略論崇禎皇帝〉,《人物雜誌》,四卷一期,一九四九年一月。

黃 培,〈明代後期君主〉,《簡牘學報》,十六期,一九九七年一月。

黃細嘉,〈中國古代帝王陵寢制度〉,《文史知識》,一九九七年四期。

黃復聰,〈「宮殿之海」末代皇城之興衰(1)──故宮的歷史沿革與規劃〉,《土木技術》,一卷一期,一九九八年三月。

黃復聰,〈「宮殿之海」末代皇城之興衰(2)──宮闕規制〉,《土木技術》,一卷二期,一九九八年四月。

黃復聰,〈「宮殿之海」末代皇城之興衰(3)──明清北京城的營建技術與佈局〉,《土木技術》,一卷三期,一九九八年五月。

黃復聰,〈「宮殿之海」末代皇城之興衰(4)──皇城和林園〉,《土木技術》,一卷四期,一九九八年六月。

黃復聰,〈「宮殿之海」末代皇城之興衰(5)──保存豐富藝術價值的紫禁城〉,《土木技術》,一卷五期,一九九八年七月。

黃復聰,〈「宮殿之海」末代皇城之興衰(6)──透視建築中輝煌燦爛的中國文化思想〉,《土木技術》,一卷六期,一九九八年八月。

賀善徽,〈北京的舊「皇城」〉,《紫禁城》,十一期,一九八二年。

單士元,〈北京明清故宮的藍圖〉,《科技史文集》,五輯,一九八一年。

景戎華,〈朱元璋的右文政策及其對明代政局的影響〉,收入氏著《追思‧俯察‧展望──景戎華論文集》(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一版一刷)。

景戎華,〈明孝宗散論〉,收入氏著《追思‧俯察‧展望──景戎華論文集》。

華 繪,〈明代定都南北兩京的經過〉,《禹貢半月刊》,二卷十一期,一九三五年二月。

華 繪,〈明陵肇建考略〉,《禹貢半月刊》,二卷十二期,一九三五年二月。

焦 木,〈崇禎帝后之葬〉,《北平晨報藝圃》,一九三六年六月二十六日。

傅秉全,〈堆秀山〉,《紫禁城》,十六期,一九八二年。

傅連興,〈三大殿及其建築藝術〉,《紫禁城》,十九期,一九八三年。

傅連興、許以林,〈養心殿建築〉,《紫禁城》,二十二期,一九八三年。

傅連興、許以林,〈慈寧宮建築群〉,《紫禁城》,二十六期,一九八四年。

舒 敏,〈內閣與司禮監──明代皇權平衡的兩個砝碼〉,《文史知識》,一九九七年五期。

無 園,〈明代的常朝御門〉,《紫禁城》,十八期,一九八三年。

源 駿,〈沉沒湖底又復出的明祖陵〉,《中國旅遊畫報》,六十八期,一九八六年二月。

溫知新,〈皇帝的教科書〉,《大成》,一六四期,一九八七年七月。

賈俊英,〈協和門與熙和門〉,《紫禁城》,十八期,一九八三年。

雷飛龍,〈皇位繼承與漢、唐、宋、明的黨爭〉,《國立政治大學學報》,十三期,一九六六年五月。

楊乃濟,〈明清之際幾個外國人眼目中的紫禁城〉,《紫禁城》,三十二期,一九八六年。

楊乃濟,〈一個波斯使臣所見到的紫禁城誕生與三大殿火災〉,《紫禁城》,三十三期,一九八六年。

楊文概,〈北京故宮乾清宮東西五所原為七所辨證〉,《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一輯,一九九七年九月。

楊向奎,〈紫禁城上的角樓和天安門前的華表〉,《紫禁城》,十五期,一九八二年。

楊雲萍,〈明熹宗朱由校試論〉,《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四期,一九七七年五月。

楊業進,〈明代經筵制度與內閣〉,《故宮博物院院刊》,一九九○年二期。

萬 明,〈明代兩京制度的形成及其確立〉,《中國史研究》,一九九三年一期。

萬 明,〈論傳統政治文化與明初政治〉,《史學集刊》,一九九五年一期。

董郁奎,〈試論崇禎皇帝的歷史地位〉,《浙江學刊》,一九九五年二期。

(美)愛德華‧L法默爾(范德),〈明王朝初期(1350-1425)的政體發展〉,《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一九八二年七月。

寧 可、蔣福亞,〈中國歷史上的皇權和忠君觀念〉,《歷史研究》,一九九四年二期。

趙中男,〈十一種《明帝列傳》述評〉,《明史研究專刊》,十二期,一九九八年十月。

趙中男、高壽仙,〈宏闊的視野,細緻的描繪──《隆慶皇帝大傳》評介〉,收入柏樺主編《慶祝王鐘翰教授八十五暨韋慶遠教授七十華誕學術論文合集》(合肥:黃山書社,一九九九年六月一版一刷)。

趙令揚,〈朱高熾、高煦兄弟爭位淺議〉,《明清史集刊》,一卷,一九八五年。

趙軼峰,〈票擬制度與明代政治〉,《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一九八九年二期。

趙 毅、羅冬陽,〈朱元璋廢丞相述論〉,《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一九九六年一期。

爾 泗,〈午門和廷杖〉,《紫禁城》,一期,一九八○年。

爾 泗,〈明清皇宮的幾場大火〉,《紫禁城》,二期,一九八○年。

爾 泗,〈在「冷宮」中出生的皇帝〉,《紫禁城》,八期,一九八一年。

綠 齋,〈養心殿附屬建築的使用〉,《紫禁城》,二十二期,一九八三年。

潘谷西、陳 薇,〈明代南京宮殿與北京宮殿的形制關係〉,《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一輯,一九九七年九月。

鄭天挺,〈明代的中央集權〉,《天津社會科學》,一九八二年二期。

鄭志海,〈紫禁城的五重門〉,《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一輯,一九九七年九月。

鄭孝燮,〈紫禁城布局規劃淺探〉,《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一輯,一九九七年九月。

鄭定謨,〈北京建都考〉,《地學雜誌》,七卷三期,一九一六年。

鄭振鐸,〈朱翊鈞的「地下宮殿」〉,《人民日報》,一九五八年八月三十一日。

鄭連章,〈明清紫禁城的守衛〉,《紫禁城》,九期,一九八一年。

鄭連章,〈紫禁城宮殿的總體布局〉,《故宮博物院院刊》,一九九六年三期。

鄭連章,〈紫禁城宮殿總體布局的繼承與發展〉,《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一輯,一九九七年九月。

歐志培,〈北京故宮始建于永樂十五年〉,《故宮博物院院刊》,一九八一年二期。

樊樹志,〈帝王心理:明神宗的個案〉,《學術月刊》,一九九五年一期。

蔣博光,〈紫禁城排水與北京城溝渠述略〉,《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一輯,一九九七年九月。

蔣贊初,〈南京城的歷史變遷〉,《江海學刊》,一九六二年十二期。

蔡泰彬,〈明代泗州與祖陵之水患及整治〉,《第一屆兩岸明史學術研討會》,一九九六年七月。

蔡 電,〈元明清三代帝陵〉,《古今談》,二十八期,一九六七年六月。

劉東興,〈各司其職的北京城門〉,《歷史學習》,一九九四年六期。

劉真武,〈嘉靖初年大禮之爭與皇權的強化〉,《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一九八九年三期。

劉盈修,〈永樂宮之遷移重建〉,《道心》,四期,一九八一年。

劉恩祥,〈明代中都殘垣〉,《紫禁城》,二十七期,一九八四年。

劉恩祥、王幼生,〈鳳陽明中都罷建原因初探〉,《第五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一九九三年八月。

劉敦楨,〈明長陵〉,《中國營造學社匯刊》,四卷二期,一九三三年六月。

劉 靖、趙中男,〈一生功過,重予評說──《弘治皇帝大傳》讀後〉,《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一九九五年三期。

劉曉東,〈監閣共理與相權游移──明代監閣體制探賾〉,《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一九九八年四期。

劉蘭霞,〈(教材圖畫說明)明代北京盛況的真實反映──<皇都積勝圖>〉,《歷史教學》,一九九六年十一期。

燕 民,〈帝后結婚的洞房〉,《紫禁城》,二期,一九八○年。

駱芬美,〈論影響明洪武朝四輔官設立廢除的因素〉,《明史研究專刊》,九期,一九八九年十二月。

閻崇年,〈朱棣與北京〉,《學習與研究》,一九八三年十期。

戰繼發,〈隆武新評〉,《明史研究專刊》,十二期,一九九八年十月。

盧秀菊,〈明代南北兩京建置之經過〉,《史繹》,四期,一九六七年六月。

學 津,〈《嘉靖皇帝大傳》簡評〉,《史學集刊》,一九九五年五期。

謝玉明,〈明代的太液池〉,《紫禁城》,六期,一九八一年。

謝敏聰,〈明清北京建制的思想淵源〉,《中央日報》,文史一○四期,一九八○年五月四日。

謝敏聰,〈明清北京皇城建置的寓意〉,《中央日報》,文史一○七期,一九八○年六月十日。

謝敏聰,〈九重門內的宮闕(紫禁城)〉,《時報周刊》,一四七期,一九八○年十二月。

謝敏聰,〈聞名中外的十三陵〉,《時報雜誌》,七十一期,一九八一年四月。

謝敏聰譯,〈光華燦爛的北平紫禁城〉,《華學月刊》,一三四期,一九八三年二月。

謝敏聰,〈紫禁城的規建與沿革及其評價〉,《明史研究專刊》,六期,一九八三年六月。

謝敏聰,〈帕魯登《明代的皇陵》評介〉,《明史研究專刊》,七期,一九八四年六月。

謝敏聰,〈陳學霖《劉伯溫與哪吒城──北京建城的傳說》評介〉,《明史研究專刊》,十二期,一九九八年十月。

謝景芳,〈假皇帝與代管家──朱元璋廢相後的明代閣權之爭及其批判〉,《齊魯學刊》,一九九六年二期。

謝景芳,〈致君堯舜與強權政治──論明代士大夫與專制皇權的衝突〉,《第八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一九九九年八月。

薛明揚,〈資料翔實脈絡清晰──讀《中國皇帝制度》〉,《史林》,一九九七年四期。

魏玉清,〈營建長陵與遷都北京〉,《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一輯,一九九七年九月。

羅冬陽,〈勘合制度與明代中央集權〉,《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一九九七年一期。

羅冬陽,〈中國古代的極權主義──明初政治分析〉,《明史研究專刊》,十二期,一九九八年十月。

羅炳綿,〈明太祖的文字統治術〉,《中國學人》,三期,一九七一年六月。

蘇同炳,〈洪武初年的君權與相權──明代相權問題研究之一〉,《反攻》,二二三期,一九六○年十月。

F. W. Mote著,馬德程譯,〈明初南京城的變遷(西元一三五○~一四○○)〉(上),《明史研究專刊》,六期,一九八三年六月。

F. W. Mote著,馬德程譯,〈明初南京城的變遷(西元一三五○~一四○○)〉(下),《明史研究專刊》,七期,一九八四年六月。

(史博二,87066106,蔡嘉麟)




宮廷制度

專書

霜、向斯,《中國帝王宮廷生活》,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一九九二年二月第一版。

朱子彥,《後宮制度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一月第一版。

李紹平,《古代帝王東宮漫談》,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七年一月第一版。

周良宵,《皇帝與皇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四月第一版。

姚偉鈞,《宮廷飲食》,武昌: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十月第一版。

張德信,《明帝列傳——明朝典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一月第一版。

誠、王培華,《東宮文華——宮廷教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五月,第一版。

郭群一,《帝王宮廷生活》,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十二月第一版。

董家遵等,《中國古代婚姻史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九月初版。

熊賢君,《雕龍刻鳳盼成器——皇子教育》,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第一版。

趙雲田,《明清宮廷秘史》,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一九九○年四月初版。

齊逸民,《中國古代宮闈百態》,上海:東方出版中心,一九九七年六月一版一刷。

劉 毅,《明清皇室》,北京:紫禁城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十月第一版。

謝和耐,《中國社會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九月第一版。

謝貴安,《皇室娛樂》,武昌: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十月第一版。

譚天星,《宮廷飲食》,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五月第一版。

龔 斌,《宮廷文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月第一版。


一般論文

孔今谷,〈明代郊祀儀制雜闡〉,《說文月刊》,二卷十一期,一九四一年二月。

王 雲,〈明代女官制度探析〉,《齊魯學刊》,一九九七年一期。

王 誠,〈昔日皇宮怎樣取暖〉,《紫禁城》,五期,一九八一年。

王佩琦,〈中國后妃制度評述〉,《中國人民大學學報》,一九九○年六期。

王逸樵,〈明懿后正傳〉,《北平晨報藝圃》,一九三六年三月三~四日。

王殿英,〈明代開國皇后——馬后〉,《歷史大觀園》,七期,一九八六年。

王樸子,〈三宮六院〉,《紫禁城》,二三期,一九八四年。

如 華、田貴生,〈宮內袪暑〉,《紫禁城》,二十期,一九八三年。

朱 鴻,〈明代永樂朝皇太子首度監國之研究〉,《師大歷史學報》,十二期,一九八四年元月。

朱子彥,〈略論中國皇后政策〉,《上海大學學報》,一九九七年四期。

朱希祖,〈再駁明成祖生母為碩妃說——答吳、傅、李三君〉,《東方雜誌》,三三卷十二期,一九三六年六月。

朱希祖,〈明成祖生母疑辯〉,《東方大學文史學研究所月刊》,二卷一期,一九三三年十月。

佚 史,〈一代賢后馬皇后〉,《中報月刊》,二一期,一九八一年十月。

,〈明代的殉葬制度〉,《大公報‧史地周刊》,一九三五年一月十一日。

,〈明成祖生母考〉,《清華學報》,十卷四期,一九三五年十月。

吳智和,〈明代祖制釋義與功能試論〉,《史學集刊》,一九九一年三期。

呂 堅,〈明末清初宮廷費用之比較〉,《紫禁城》,三一期,一九八五年。

忍 盧,〈崇禎之子與弘光之妻〉,《越風》,十三卷,一九三六年五月。

李光璧,〈明武宗生母記疑〉,《中國留日同學會季刊》,四期,一九四三年六月。

李晉華,〈明成祖生母問題彙證〉,《史語所集刊》,六卷一期,一九三六年三月。

李晉華,〈明懿文太子生母考〉,《史語所集刊》,六卷一期,一九三六年三月。

亞 杰,〈聖后艱貞紀略〉,《北平晨報藝圃》,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四日。

周文英,〈略論中國古代的女官制度〉,《遼寧大學學報》,一九六六年三期。

周石公錄,〈田妃外傳〉,《中央日報》,一九四六年十二月九日第六版。

周石公錄,〈田妃外傳續〉,《中央日報》,一九四六年十二月十日第十一版。

林金樹,〈明代嘉禮中文武百官的「以品序立」〉,《史學集刊》,一九九四年四期,

林金樹,〈試論明光宗朱常洛〉,《明史研究專刊》,十一期,一九九四年十一月。

金世緒,〈明代妃嬪的歸宿〉,《紫禁城》,二九期,一九八五年。

胡 凡,〈明代的宮廷教育〉,《江漢論壇》,一九九○年七期。

胡 凡,〈明代東宮臣僚集團與明代政治〉,《明史研究專刊》,十一期,一九九四年十一月。

胡 凡,〈論儒教對明初宮廷祭祀禮制的影響〉,《明史研究專刊》,十二期,一九九八年十月。

范沛濰,〈略論明代的皇位繼承〉,《史學月刊》,一九九○年六期。

范沛濰,〈朱元璋對諸子的教育和培養〉,《史學月刊》,一九九五年六期。

范植清,〈明朝皇室的嫁俗與楚王朱華奎嫁女〉,《史學月刊》,一九八九年二期。

若 貽,〈鳳陽父老談朱皇帝與馬皇后〉,《春秋》,五九四期,一九八二年四月。

師 里,〈明代禁宮人殉葬考〉,《東北師大學報》,一九九二年四期。

高木森,〈明朝宮廷藝術品味的開發與完成〉,《美育》,八○期,一九九七年二月。

高木森,〈明朝宮廷品味與這將派之建立〉,《美育》,八五期,一九九七年七月。

常景宗,〈明代女官制度〉,《北平晨報藝圃》,一九三五年七月一~三日。

張 掞,〈略述馬皇后〉,《揚州師院學報‧社科版》,一九八六年四期。

張海鵬,〈馬皇后評述〉,《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一九八一年一期。

梁希哲,〈論明代皇權與皇位繼承〉,《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一九九二年四期。

郭福祥,〈明代帝后閑章淺述〉,《故宮文物月刊》,一九九四年九期。

陳 瑞,〈明代中後期社會生活中越禮逾制現象探析〉,《安徽史學》,一九九六年二期。

陳定榮、林友鶴,〈婁妃之父辯〉,《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一九九一年一期。

陶元珍,〈明烈皇第五子焯靈王事考〉,《中央日報文史副刊》,一九三七年四月十八日。

傅斯年,〈明成祖生母紀疑〉,《史語所集刊》,二卷四期,一九三二年。

傅樂淑,〈孝純御容考──明思宗之母孝純皇后〉,《故宮季刊》,十一卷二期,一九七六年冬。

焦 木,〈崇禎帝后之葬〉,《北平晨報藝圃》,一九三六年六月二十日。

無 圍,〈明代宮史〉,《紫禁城》,十期,一九八一年。

童 煦,〈明太祖馬皇后〉,《中國后妃列傳》,一九七五年出版。

童 煦,〈明嘉靖帝后妃〉,《中國后妃列傳》,一九七五年出版。

馮爾康,〈尊師重法的馬皇后〉,《紫禁城》,二十期,一九八三年。

黃彰健,〈讀《皇明典禮》〉,《史語所集刊》,二十九本,一九五八年十一月。

楚 南,〈明太祖的良內助——馬皇后〉,《文史知識》,一九八四年一月。

楊 成,〈明代皇室與勛臣通婚狀況抉微〉,《中國使研究》,一九八四年一期。

溫知新,〈皇帝的教科書〉,《大成》,一六四期,一九八七年七月。

萬 依,〈嘉靖宮闈三題〉,《紫禁城》,一期,一九八○年。

葉佩蘭,〈皇帝和蟋蟀〉,《紫禁城》,六期,一九八一年。

雷大受,〈「奉聖夫人」客氏〉,《紫禁城》,八期,一九八一年。

綠 齋,〈皇后採桑處〉,《紫禁城》,六期,一九八一年。

劉 潞,〈天啟皇后〉,《紫禁城》,八期,一九八一年。

劉桂林,〈宮廷養鳥〉,《紫禁城》,十一期,一九八二年。

劉鎮偉,〈皇明典禮述略〉,《文物》,一九九五年十一期。

燕 民,〈帝后結婚的洞房〉,《紫禁城》,二期,一九八○年。

謝正光,〈崇禎帝、田貴妃、翔鳳琴〉,《立報月刊》,一九八一年七期。

謝剛主,〈宮苑雜談〉,《紫禁城》,二期,一九八○年。

韓大成,〈明代帝后搜括珠寶述略〉,《紫禁城》,十五期,一九八二年。

魏連科,〈明代宗室婚嫁制度述略〉,《明清史》,一九九○年十二期。

(史博一,88066029,蕭慧媛)























宦官制度

專書

易,《明代特務政治》,北京:群眾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出版。

王天有,《明代國家機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九月一版一刷。

王春瑜、杜婉言,《明朝宦官》,北京:紫禁城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十二月一版一刷。

王春瑜,《中國宦官史》,台北:文津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出版。

余華青,《中國宦官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一版一刷。

東,《被閹割的守護神.宦官與中國政治》,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年出版。

棣,《魏忠賢專權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一版一刷。

張式苓,《中國古代的宦官之禍》,北京:北京科學科技出版社,一九九五年第一版。

陳新華,《中國歷代宦官大觀》,深圳:海天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爵,《明末太監魏忠賢》,台北:黎明文化公司,一九九五年十月初版。

溫功義,《明代的宦官和宮廷》,重慶:重慶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三月一版一刷。

劉顯棟,《風流太監》,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五月一版一刷。

衛建林,《明代宦官政治》,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一月一版一刷。

韓大成、楊欣所,《魏忠賢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韓索林,《宦官擅權概覽》,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一九七六年出版。

顧蓉等,《霧橫帷牆.古代宦官群體的文化考察》,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二年第一版。


學位論文

王文景,《明宦官王振之研究》,台中: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七年。

武,《明代宦官禍國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六年。

吳行健,《明英宗朝權力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九年。

吳紹開,《明代廠衛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四年。

黃文信,《明正德時代廠衛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六八年六月。

蔡慶順,《明代宦官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三年。


一般論文

丁 易,〈明代臣僚進退與宦官之關係〉,《知識與評論》,九、十、十一期,一九四七年九月。

丁 易,〈明代宦官之干政〉,《新中華》,六卷一七期,一九四八年八月。

方弘仁,〈明代之尚寶司和尚寶監〉,《明史研究專刊》,三期,一九八○年。

方弘仁,〈劉瑾的崛起〉,《慶祝王恢教授九秩嵩壽論文集》,一九九七年五月。

方志遠,〈明代知識宦官〉,《文史知識》,一九九一年七期。

方教遠,〈明代的鎮守中官制度〉,《文史》,四○輯,一九九四年。

王世華,〈論魏忠賢專權〉,《安徽師大學報》,一九八○年四期。

王宏志,〈明朝的宦官與廠衛〉,《文史知識》,一九八二年三期。

王抱沖,〈明朝的太監與女人〉,《宇宙風》,一九三六年二九期。

王春瑜、杜婉言,〈明代宦官與江南經濟〉,《學術月刊》,一九八四年六期。

王恩厚,〈略論明代閹宦擅權及禍害〉,《天津師專學報》,一九八三年三期。

王崇武,〈明代宦官權勢的演進〉,《北平晨報藝圃》,一九三五年一月、二月。

王崇武,〈明代宦官生活概況〉,《北平晨報藝圃》,一九三五年三月。

王崇武,〈明代宦官與自宮禁令〉,《北平晨報藝圃》,一九三五年三月、四月。

水 清,〈魏忠賢的黑名單〉,《大公報》,六版,一九四八年八月三一日。

古 懽,〈魏忠賢時代之官吏〉,《進步雜誌》,九卷六期,一九六四年。

何冠彪,〈宦官通稱太監孝〉,《漢學研究》,八卷二期,一九九○年二月。

宋元魅,〈從張敏談到明代的宦官〉,《暢流》,三六卷一期,一九六七年。

冷 東,〈明清兩代宦官專權與封建制的關係〉,《汕頭大學學報》,一九八五年二期。

冷 東,〈明初三楊與宦官關係論略〉,《汕頭大學學報》,一九九二年二期。

冷 東,〈宦官監軍制度述略〉,《汕頭大學學報》,一九九四年三期。

冷 東,〈明代政治家與宦官關係論略〉,《廣東社會科學院學報》,一九九五年二期。

冷 東,〈葉向高與宦官關係略論〉,《汕頭大學學報》,一九九五年二期。

,〈明代的錦衣衛與東西廠〉,《吳文集》,三卷,一九八八年。

吳緝華,〈明仁宣時期內閣制度之變與宦官僭越相權之禍〉,《史語所集刊》,三一本,一九六○年。

李樹桐,〈明代的宦官〉,《時代精神》,五卷一期,一九四二年。

李紹張,〈論儒臣與宦官鬥爭對明代政局的影響〉,《煙台師範學院學報》,一九九三年四期。

李 渡,〈明代皇權與宦官關係論略〉,《中國史研究》,一九九五年三期。

杜婉言,〈明代宦官與浙江經濟述論〉,《杭州浙江學刊》,一九八八年六月。

杜婉言,〈明代宦官與明代經濟〉,《中國史研究》,一九八二年二期。

周裕興,〈明代宦官與南京〉,《江蘇社會科學院學報》,一九九五年三期。

周曉光,〈論明代崇禎年間的宦官〉,《學術月刊》,一九九二年一期。

侯虎虎等,〈試析明代宦官財富來源〉,《西北民族學院學報》,一九九五年三期。

段無染,〈魏忠賢生祠興建簡表〉,《中央日報》,十二版,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四日。

韋 驥,〈宦官意識和宦官現象〉,《北京當代思潮》,一九九二年四期。

唐力行,〈王直〉,《徽洲社會科學》,一九九一年一期。

唐玉萍,〈明代的錦衣衛和東西廠〉,《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一九八四年一期。

徐玉虎,〈論明代廠衛制度之流弊〉,《出版與研究》,四三期,一九七九年。

徐連達,〈明代錦衣衛權勢的演變及其特點〉,《復旦學報》,六期,一九九二年六月。

孫文良,〈礦稅監高淮亂遼述略〉,《明史研究論叢》,一輯,一九八三年。

孫衛國,〈論明初的宦官外交〉,《天津南京學報》,一九九四年二期。

馬良懷,〈中國宦官制度生存原因試探〉,《中國史研究》,一九九二年三期。

馬楚堅,〈明代權閹之由來〉,《文史學報》,一九七六年十二期。

馬肇延,〈從明代內臣制度談到法門寺之幽默〉,《世界日報》,一九三六年一月二日。

夏宗漢,〈廠衛亡明論──兼析明代特務權力過於龐大的原因〉,《中國人》,二卷七期,一九八○年。

袁國林,〈「法門寺」劉瑾有五張臉──紀念侯喜瑞老師逝世三周年〉,《大成》,一四七期,一九八六年。

張存武,〈說明代宦官〉,《幼獅學誌》,三卷二期,一九六四年四月。

張治安,〈明代宦官權勢之發展及其內閣之關係〉,《張金鑑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一九八二年十二月。

張興吉,〈明代鄉宦的經濟活動與個人生活〉,《海南師院學報》,一九九一年二期。

梁紹杰,〈明代宦官教育機構的名稱和初設時間新證〉,《史學集刊》,一九九六年三期。

陳清泉、金成基,〈略論明代中後期的宦官擅權〉,《歷史教學》,一九八○年三期。

陳學霖,〈明永樂朝宦官探索──黃儼奉使朝鮮事蹟考釋〉,《第一屆全國歷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九九六年六月。

黃才庚,〈明代司禮監專權對奏章制度的破壞〉,《故宮博物院院刊》,一九八二年二期。

郭厚安,〈假皇權以肆虐的奴才(論明代的宦官)〉,《甘肅師大學報》,一九八○年一期。

傅同欽,〈明代的特務機構──廠衛〉,《百科知識》,一九七九年四三期。

傅同欽、克晟,〈明代大太監劉瑾〉,《故宮博物院院刊》,一九八○年二期。

游子安,〈論明代宦官之出身與其政治表現之關係〉,《新亞書院歷史系系刊》,六期,一九八三年。

程宗銓,〈明季宦官之禍〉,《東南日報》,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八日。

馮天瑜,〈明代宦官干政考略〉,《武漢師院學報》,一九七九年三期。

馮天瑜,〈明代宦官干政及其對明代文化的影響〉,《明清文化史散論》,一九八四年二月。

商 傳,〈永樂十八年始設東廠說不確〉,《中國史研究》,一九八三年二期。

菊 生,〈明代宦官勢力之消長〉,《西北論衡》,五卷一期,一九三七年一月。

賀 凱,〈蘇州與魏忠賢朋黨〉,《人文科學研究所成立二十五周年紀念論文集》,一九二六年。

黃才庚,〈明代的司禮監專權對奏章制度的破壞〉,《故宮博物院院刊》,一九八二年二期。

黃彰健,〈論皇明祖訓錄所記明初宦官制度〉,《史語所集刊》,三二本,一九六一年七月。

趙 奇,〈內閣和司禮監(明王朝的兩套秘書班子)〉,《汕頭大學學報》,一九九二年一期。

趙令揚,〈說明代之宦禍〉,《聯合書院學報》,三期,一九六四年。

蔣 豐,〈洪武年間委權宦官考實〉,《南開學報》,一九八二年一期。

熊夢飛,〈記劉瑾水牢考釋〉,《北平師大月刊》,一九三四年十四期。

齊如山,〈談炒木須飯及明朝太監〉,《暢流》,二三卷六期,一九六一年五月。

翦伯贊,〈論明代閹宦及閹黨政治〉,《中國史論集》,一九四七年五月。

歐陽琛,〈明內府內書堂考略——兼論明司禮監和內閣共理朝政〉,《江西師範大學學報》,一九九一年三期。

鍾德榮,〈明代二宦官(劉瑾、魏忠賢)〉,《讀書劄記》,一九六八年二期。

薩斯人,〈明代的宦侍禍國(明史話之四)〉,《雜誌》,十二卷六期,一九四四年三月。

薛后寒,〈說明代宦官詩〉,《中國史研究》,一九八七年二期。

簾外風,〈明朝亡於「太監政治」前車可鑑:清初諸帝最怕太監弄權干政〉,《春秋》,七二七期,一九八七年。

懷效鋒,〈明代中葉的宦官與司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學報》,一九八五年六期。

蘇同炳,〈劉瑾與康海〉,《人物與掌故叢談》,一九七三年十二月。

欒成顯,〈論廠衛制度〉,《明史研究論叢》,一輯,一九八三年。

欒成顯,〈洪武時期宦官考略〉,《明史研究論叢》,二輯,一九八四年。

(史博二,87099021,趙太順)












宗藩制度

專書

王劍英,《明中都》,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初版。

邢兆良,《朱載堉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一版一刷。

姚品文,《朱權研究》,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初版。

陳萬鼐,《朱載堉研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一九九二年一月初版。

蔣孝,《明代的貴族莊田》,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一九六九年六月初版。


一般論文

勾利軍、汪潤元,〈明初分封藩王的原因及歷史作用〉,《河南師大學報》,一九八九年三期。

王佑民,〈潞簡王及其有關的幾個問題〉,《史學月刊》,一九八三年一期。

王守稼,〈試論明代的宗室人口問題〉,《中國史研究》,一九九○年一期。

王 晟,〈明代開封周王府〉,《河南大學學報》,一九八六年一期。

王春瑜,〈棄物論〉,《明清史散論》,一九九六年。

王崇武,〈明內庭規制考〉,《中國社會經濟史集刊》,七卷一期,一九四四年六月。

王 璞,〈福王朱常洵〉,《人物雜志》,二卷九期,一九四七年二月。

王毓銓,〈明代的王府莊田〉,《明代社會經濟史論集(二)》,一九八六年十月。

王興亞,〈朱載堉生平事略若干問題的探討〉,《鄭州大學學報》,一九八七年六期。

孔憲易,〈明周藩小札——周定王朱橚〉,《華東師大學報》,一九八六年二期。

白新良、趙秉忠,〈清兵入關與明朝宗室〉,《遼寧大學學報》,一九九○年一期。

左文學,〈明代莊田制度之研究(上)〉,《政理學報》,一九八一年一期。

左文學,〈明代莊田制度之研究(下)〉,《政理學報》,一九八二年二期。

何光岳,〈長沙明藩王府考〉,《湖南日報》,一九八○年七月二十四日。

何健民,〈明代皇莊論〉,《中國經濟》,二卷三期,一九四五年三月。

吳緝華,〈論明代封藩與軍事職權之轉移〉,《明代制度史論叢》,一九七一年二月。

吳緝華,〈明代皇室中的洽和與對立〉,《明代制度史論叢》,一九七一年二月。

吳雲端,〈明代之莊田〉,《中央日報》,一九五八年七月二十三日。

李三謀,〈明初莊田經濟的性質〉,《晉陽學刊》,一九八八年四期。

李文治,〈晚明封建地主掠奪土地的幾種方式〉,《進步日報史學周刊》,一九六三年七月十一日。

李 槐,〈明代王府莊田的來源〉,《雲南教育學院學報》,一九八七年歷史專輯。

李國華,〈明代的宗藩〉,《江西師大學報》,一九八五年一期。

李葉霜,〈明代諸王的譜系問題〉,《東方雜誌》,四○卷二期,一九八一年八月。

余同元,〈明代衡王府莊田〉,《煙台大學學報》,一九九四年四期。

昌彼得,〈明藩刻書考(一)〉,《學術季刊》,三卷三期,一九五五年三月。

昌彼得,〈明藩刻書考(二)〉,《學術季刊》,三卷四期,一九五五年六月。

周致元,〈明代的宗室犯罪〉,《安徽大學學報》,一九九七年四期。

周積明,〈封藩制與初明軍權的轉移〉,《湖北大學學報》,一九八六年一期。

典 權,〈寧靖王〉,《台南文化》,創刊號,一九五一年十月。

若 亞,〈明代諸王府規制述略〉,《明史研究》,三輯,一九九三年七月。

范沛濰,〈朱載堉和他的《醒世詞》〉,《河南大學學報》,一九九二年二期。

胡 凡,〈八十年代明代宗藩研究述略〉,《明代史研究》,二十號,一九九二年三月。

施正康,〈明代南方的安陵皇莊〉,《明史研究論叢》,三輯,一九八五年五月。

范植清,〈明朝皇室的嫁俗與楚王朱華奎嫁女〉,《史學月刊》,一九八九年二期。

秦佩珩,〈朱載堉與《樂律全書》〉,《人民音樂》,一九六三年四期。

高言弘,〈桂林靖江王〉,《學術論壇》,一九八二年五期。

陸 敏,〈朱載堉和他的十二平均律––介紹一位明代音樂理論家〉,《安徽日報》,一九五七年十二月一十九日。

陸 敏,〈明代音樂家朱載堉〉,《安徽史學》,一九六○年二期。

章廣發,〈同室操戈的悲劇:寧王府與明中央政權之矛盾與鬥爭〉,《江西方志》,一九九二年一期。

許廷長,〈明代南京皇室藏書史述〉,《中國典籍與文化》,一九九四年四期。

都 樾,〈明代宗室的文化成就及其影響〉,《學術論談》,一九九七年三期。

陳 江,〈明代藩王婚配制度考略〉,《東南文化》,一九九一年一期。

陳新權,〈朱元璋分封藩王與靖難之變〉,《上海師大學報》,一九九○年一月。

郭孟良,〈一顆曾被湮沒的文化巨星:明代音樂家和科學家朱載堉傳〉,《南都學報》,一九八八年一期。

郭厚安〈靖難之役及其對明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影響〉,《西北師院學報》,一九八二年一期。

郭豫才,〈明代河南諸王府之建置及其襲封統系表〉,《禹貢》,三卷九期,一九三五年七月。

張奕善,〈奪國後的明成祖與諸藩王關係考〉,《台大文史哲學報》,三一期,一九八二年十二月。

張海瀛,〈明代莊田地主及其對土地買賣的影響〉,《晉陽學刊》,一九八五年四期。

張海瀛,〈明代的賜田與歲祿〉,《明史研究論叢》,四輯,一九九一年五月。

張偉國,〈明代的封建——歷代封建制度探討之四〉,《鵝湖月刊》,九六期,一九八三年六月。

張德信,〈明代諸王分封制度述論〉,《歷史研究》,一九八五年五期。

張德信,〈明代宗室人口俸祿及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東岳論叢》,一九八八年一期。

張德信,〈明代諸王與明代軍事〉,《河北學刊》,一九八九年一期。

張德信,〈明代諸王與明代社會政治〉,《遼城師範學院學報》,一九八九年三期。

張顯清,〈明代親藩由盛到衰的歷史演變〉,《社會科學戰線》,一九八七年二期。

智夫成,〈明代宗室人口的迅猛增加與節制措施〉,《中州學報》,一九九○年四期。

覃延歡,〈明代藩王經商芻議〉,《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一九九三年二期。

覃延歡,〈略論靖江藩王與桂林文化〉,《廣西師大學報》,一九八八年四期。

單錦珩,〈論「靖難之役」〉,《浙江師大學報》,一九八五年四期。

黃明蘭,〈明朝伊藩王世系補正〉,《河南師大學報》,一九八○年三期。

黃彰健,〈讀皇明典禮〉,《中研院史語所集刊》,二九本下,一九五八年十一月。

黃彰健,〈論皇明祖訓錄頒行年代并論明代初封建諸王制度〉,《中研院史語所集刊》,三二本,一九六一年七月。

楊桂珍,〈明代封建之鉅深流弊「宗藩祿廩」研究〉,《輔大史苑》,二六期,一九八七年六月。

萬國鼎,〈明代莊田考略〉,《金陵學報》,三卷二期,一九四四年十一月。

趙中男,〈略論高煦之變明代第二次爭奪皇位的鬥爭〉,《安徽史學》,一九八八年一期。

趙全鵬,〈明代宗藩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河南師大學報》,一九九四年五期。

趙 毅,〈明代宗室人口與宗祿問題〉,《長春師範學院學報》,一九八六年二期。

趙 毅,〈明代宗室政策初探〉,《東北師大學報》,一九八八年一期。

趙 毅,〈明代宗室的商業活動及社會影響〉,《中國史研究》,一九八九年一月。

趙 毅,〈明代宗藩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河南師大學報》,一九九四年五期。


劉 復,〈十二等律的發明者朱載堉〉,《蔡元培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一九三三年一月。

暴鴻昌,〈明代宗藩特權的演變〉,《北方論叢》,一九八四年五期。

暴鴻昌,〈高煦之叛辯〉,《歷史研究》,一九八八年二期。

暴鴻昌,〈明代藩禁簡論〉,《江漢論壇》,一九八九年四期。

鄭克晟,〈明代皇莊的設置與管理〉,《南開大學學報》,一九七九年二期。

鄭克晟,〈關於明代皇莊的幾個問題〉,《文史》,一九八○年十期。

鄭克晟,〈明代公主莊田〉,《史學集刊》,一九八二年二期。

鄭克晟、付同欽,〈明代的秦王及其王府莊田〉,《南開史學》,一九八三年二期。

蔣大樁,〈明代最早的皇莊〉,《社會科學戰線》,一九八二年二期。

蔣兆成,〈明代宗藩制度述評〉,《中國經濟史研究》,一九八八年三期。

蔣祖緣,〈明代中後期藩王的大土地占有〉,《明史研究論叢》,四輯,一九九一年五月。

瞿宣穎,〈讀明史小記(一)明代皇室用費、賄賂、外國官吏、政制之弊、官俸、致仕官、奴婢、徙民、江浙人民不得為戶部精微文書、文臣親戎 、明代官音、浣衣〉,《中和月刊》,二五卷三期,一九五五年五月。

鞠清遠,〈皇莊起源論〉,《中國經濟》,二卷三期,一九四五年七月。

薛向陽,〈明初靖江王就藩的特殊性〉,《廣西師大學報》,一九八八年四期。

韓大成,〈明代的官店與皇店〉,《故宮博物院刊》,一九八五年四期。

懷效鋒,〈宗藩的犯罪與處罰〉,《政法論壇》,一九八八年三期。

顧 成,〈明代的宗室〉,《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一九八二年。

魏連科,〈明代宗室婚嫁制度述略〉,《文史》,三二期,一九九○年三月。

蘇德榮,〈明代藩王墓出土文物綜述〉,《中國文物報》,一九八九年四月二十一日。

蘇德榮,〈潞王府的莊田店業考述〉,《明史研究論叢》,五輯,一九九一年五月。

蘇德榮,〈明代宗室文化及其社會影響〉,《河南師大學學報》,一九九六年四期。

(史碩二,87106132,呂進貴)


























【內閣制度】

專書

王其,《明代內閣制度史》,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九年一月第一版。

李 洵,《下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八月第一版。

李 俊,《中國宰相制度》,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九年九月重排一版。

杜乃濟,《明代內閣制度》,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六七年八月初版。

吳緝華,《明代制度史論叢》,台北:作者自印,一九七一年二月初版。

陶希聖、沈任遠,《明清政治制度》,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六七年八月初版。

張德信,《明朝典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一月第一版。

張治安,《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一九九九年四月初版。

楊樹藩,《明代中央政治制度》,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七年七月三版。

關文發等,《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五月第二版。

譚天星,《明代內閣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六月第一版。

蘇同炳,《明史偶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年六月初版。


學位論文

朱 鴻,《「大禮」議與明嘉靖初期的政治》,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七八年四月。

張治安,《明代內閣制度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一九七○年七月。

駱芬美,《三楊與明初之政治》,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二年七月。

一般論文

王 侃,〈明代內閣制度初探〉,《法律史論叢》,一九八一年一期。

王興亞,〈張居正究竟何時始任內閣首輔〉,《史學月刊》,一九八六年五期。

王德金,〈略論明代內閣及其特點〉,《天津教育學院學報》,一九九二年三期。

王建華,〈胡惟庸黨案與明初的皇權相權之爭〉,《河北學刊》,一九九六年二期。

卞 利,〈嘉靖至萬曆初年內閣首輔的爭權鬥爭〉,《安徽大學學報》,一九九二年三期。

方志遠,〈明代內閣的票擬制度〉,《江西師範大學學報》,一九八七年四期。

田 澍,〈明代內閣新論〉,《北方論叢》,一九九○年五期。

田 澍,〈明代內閣的政治功能及其轉化〉,《西北師大學報》,三一卷一期,一九九四年一月。

江心力,〈明朝內閣官僚群體形成因素析論〉,《史學集刊》,一九九六年三期。

朱子彥,〈論明代的內閣與黨爭〉,《明清史月刊》,一九九六年三月。

朱金甫,〈明清內閣票擬制度的來歷與演變〉,《歷史檔案》,一九八一年一期。

杜婉言,〈論明代內閣制度的特點〉,《中國史研究》,一九九二年四期。

李天佑,〈明代的內閣內監與君主專制〉,《歷史教學》,一九八一年一期。

李天祐,〈明代的內閣〉,《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一九八二年七月。

李 渡,〈論明代的閣權〉,《文史哲》,一九九五年六期。

李 洵,〈大禮議與明代政治〉,《東北師大學報》,一九八六年五期。

沈任遠,〈明朝的內閣制度〉,《中央日報》,一九五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沈任遠,〈明代的內閣〉,《銘傳學報》,二三期,一九八六年三月。

吳緝華,〈明仁宣時內閣制度之變與宦官僭越相權之禍〉,《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三十一本,一九六○年十二月。

吳緝華,〈明內閣大學士李賢加官太子少保考〉,《大陸雜誌》,一八卷五期,一九五九年三月。

吳緝華,〈明代四輔官考〉,《大陸雜誌》,一九卷五期,一九五九年九月。

吳緝華,〈論明代廢相與相權之轉移〉,《大陸雜誌》,三四卷一期,一九六七年一月。

林紹明,〈略論明代的內閣〉,《華東師大學報》,一九八二年三期。

林延清,〈嘉靖帝對內閣的強化、完善與控制〉,《南開學報》,一九九六年四期。

林 樺,〈略論明代翰林院與內閣的關係〉,《史學月刊》,一九九○年三期。

林麗月,〈閣部衝突與明萬曆朝的黨爭〉,《師大歷史學報》,一○期,一九八二年六月。

孟廣軍,〈從嘉靖大禮議等事看閣權對皇權的制約〉,《北方論叢》,一九九五年三期。

徐一士,〈內閣談〉,《中和》,一卷六期,一九四○年六月。

徐 彪,〈明初廢除丞相制度淺議〉,《新疆師範大學學報》,一九九○年二期。

徐復觀,〈明代內閣制度與張江陵(居正)的權奸問題〉,《民主評論》,一七卷八期,一九六六年八月。

梁希哲,〈明代內閣與明代的官僚政治〉,《史學集刊》,一九九二年二期。

馬楚堅,〈論明代內閣制度之形成〉,《文史學報》,一○期,一九七四年三月。

馬楚堅,〈明代丞相職權之演變〉,《珠海書院文史學報》,一三期,一九七七年十二月。

陳 文、胡 彤,〈簡評三楊與明內閣〉,《上饒師專學報》,一九八八年一期。

陳莁泰,〈明代的內閣制度〉,《西北論衡》,九卷十一期,一九四一年十一月。

陳輝明,〈明代內閣制度〉,《讀史札記》,二期,一九六八年四月。

黃彰健,〈論明史所記四輔官事——附論明初殿閣大學士之設置及東宮官屬之平駁諸司啟事〉,《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三十本下,一九五九年十月。

曾資生,〈明代內閣與內監間的政權鬥爭〉,《和平日報》,一九四七年一月九日。

曾祥鄒,〈明清時期的內閣制〉,《歷史知識》,一九八四年六期。

傅顯達,〈明代翰林院之組織與職權〉,《中國行政》,三○期,一九八○年十二月。

張治安,〈明代內閣的票擬〉,《政治大學學報》,二四期,一九七一年十二月。

張治安,〈明代廷議之研究〉,《政治大學學報》,二七期,一九七三年五月。

張治安,〈明代翰林院之組織與職權〉,《政治大學學報》,三二期,一九七五年十二月。

張治安,〈明代閣臣之任用〉,《慶祝朱建民先生七十華誕論文集》,一九七八年四月。

張治安,〈明代宦官權勢之發展及其與內閣之關係〉,《張金鑑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一九八二年十二月。

張治安,〈明代閣臣出身經歷及籍貫之研究〉,《政治大學學報》,五五期,一九八七年五月。

張治安,〈明代閣臣年齡之統計分析〉,《東方雜誌》,二一卷一期,一九八七年七月。

張曉寧,〈明朝的內閣制度〉,《新疆教育學院學報》,一九八八年二期。

張德信,〈明代中書省、四輔官、殿閣學士廢立述略〉,《史學集刊》,一九八八年一期。

張德信,〈明翰林院設立時間及最初設置〉,《明史研究》,一九九三年三期。

湯承業,〈略論明代之內閣〉,《政治大學學報》,四○期,一九七九年十二月。

楊業進,〈明代經筵制度與內閣〉,《故宮博物院院刊》,一九九○年二期。

楊樹藩,〈明代的內閣〉,《政治大學學報》,一八期,一九六八年十二月。

愛德華‧L法默爾(范德)著,王占梅、蔡麗文譯,〈明王朝初期(1350~ 1425)的政體發展〉,《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一九八二年七月。

趙子富,〈明代的翰林院與內閣〉,《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一九八八年六期。

趙 奇,〈內閣和司禮監:明王朝的兩套秘書班子〉,《樂山師專學報》,一九九○年二期。

趙軼峰,〈票擬制度與明代政治〉,《東北師範大學學報》,一九八九年二期。

趙 毅、羅冬陽,〈朱元璋廢丞相述論〉,《明清史月刊》,一九九六年三月。

蔡泰彬,〈由夏元吉備顧問時期探論明初六部與內閣權力之消長〉,《史學集刊》,一五期,一九八三年五月。

暴鴻昌,〈明代內閣組合類型述略〉,《明史研究專刊》,一○期,一九九二年十月。

歐陽琛,〈論明代閣權的演變〉,《明清史月刊》,一九八八年一月。

劉禮芳,〈關於明代內閣建置的幾個問題〉,《南昌職業技術師範學院學報》,一九九一年二期。

濟 風,〈明清二代的相位與相權〉,《民主潮》,九卷一九期、二○期,一九五九年十月。

駱芬美,〈論影響明洪武朝四輔官設立廢除的因素〉,《明史研究專刊》,九期,一九八九年十二月。

謝景芳,〈假皇帝與代管家:朱元璋廢相後的明代閣權之爭及其批判〉,《明清史月刊》,一九九六年四月。

關文發,〈試論明朝內閣制度的形成和發展〉,《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一九八二年七月。

蘇同炳,〈洪武初年的君權與相權——明代相權問題研究之一〉,《反攻》,二二三期,一九六○年十月。

蘇同炳,〈明代的內閣——明代相權問題研究之二〉,《反攻》,二二五期,一九六○年十二月。

蘇同炳,〈明代宰輔職權之演變〉,《反攻》,二三○期,一九六一年五月。

懷效鋒,〈名亡實存的宰相:明代中、後期的內閣〉,《文史知識》,一九九三年一期。

羅麗馨,〈明代內閣制度之研究〉,《中興史學》,三期,一九七五年九月。

羅麗馨,〈明代內閣制度〉,《文史學報》,五期、六期,一九七六年六月、十二月。

(史博一,88066061,趙國光)


























決策體制

專書

王天有,《明代國家機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九月第一版。

王興亞,《明代行政管理制度》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七月第一版。

袁庭棟,《古代職官漫話》成都:巴蜀書社一九八九年十月第一版。

張治安,《明代政治制度》台北:五南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四月第一版。

陶希聖,《明清政治制度》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六七年八月第一版。

陳茂同,《歷代職官沿革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三月第一版。

曾小華,《中國政治制度史論簡編》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九月第一版。

曾繁康,《中國政治制度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一九九二年九月第一版。

楊雪峰,《明代的審判制度》,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七八年四月第一版。

楊國楨、陳支平,《明史新編》台北:昭明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第一版。

楊樹藩,《明代中央政治制度》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七年七月三版。

蒲 堅,《中國古代行政立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年十月第一版。


學位論文

張榮林,《明代吏部文選清吏司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一九七六年六月。


一般論文

尹亞孟,〈明朝官吏選拔和人才舉荐制度的得失及思考〉《山東教育學院學報》一九九六年三期。

朱耀廷〈明朝文官升遷制度對人才的影響〉《河北學刊》一九九一年四期。

桑國東、徐舜堯〈明代官吏員制淺探〉《遼寧師範大學學報》一九九七年三期。

張治安〈明代廷議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二七期一九七三年五月。

張治安〈明代廷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二九期一九七四年五月。

張榮林〈掣籤法考〉《大陸雜誌》五七卷五期一九七八年十一月。

張榮林〈明洪武朝之吏部職掌〉《大陸雜誌》五九卷三期一九七九年七月。

潘麗真〈試論明清人事行政制度〉《廈門大學學報》一九九三年三期。

劉長江〈略論明代科道官參與廷議之得失〉《山東師大學報》一九九八年六期。

劉長江〈略論明代科道官的「風聞言事」〉《貴州文史叢刊》,一九九九年一期。

劉渝龍〈明代文職大臣廷推制度探略〉《湘潭大學學報》一九九二年一期。

劉渝龍〈明代文官揀選制度考徵〉《安徽師大學報》一九九八年三期。

劉渝龍〈明代文官揀選制度考述〉《煙台師範學院學報》一九九九年一期。

(史碩二,87106311,鄒信勝)








【中央體制】

專書

王天有,《中國古代官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四年五月初版。

王天有,《明代國家機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九月初版。

王興亞,《明代行政管理制度》,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七月初版。

史仲文等,《中國全史‧中國明代政治史》,《中國全史》,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四月初版。

吳緝華,《明代制度史論叢》,台北:作者自印,一九七一年二月初版。

李治安、杜家驥,《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一月第一版。

李 洵,《下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八月第一版。

孟 森,《明代史》,台北:國立編譯館,一九九三年四月第四版。

張治安,《明代政治制度》,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一九九九年四月初版。

張奕善,《朱明王朝史論文集——太祖、太宗篇》,台北:國立編譯館,一九九一年九月初版。

張晉藩主編,《中國官制通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十月第一版。

張德信,《明帝列傳——明朝典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一月第一版。

張 薇,《明代的監控體制——監察與諫議制度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月初版。

陳茂同,《歷代職官沿革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三月第一版。

陶希聖、沈任遠,《明清政治制度》,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六七年八月初版。

曾小華,《中國政治制度史論簡編》,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四月初版。

楊雪峰,《明代的審判制度》,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七八年四月初版。

楊樹藩,《明代中央政治制度》,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七年七月三版。

蒲 堅,《中國古代行政立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年十月第一版。

樓勁等,《中國古代文官制度》,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十月第一版。

黎東方,《細說明朝》,台北:傳記文學雜誌社,一九九○年七月再版。

錢 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三年九月第九版。

龍韶華,《明代司法初考》,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十一月第一版。

關文發、顏廣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五月二版。


學位論文

張榮林,《明代吏部文選清吏司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一九七六年元月。


一般論文

不注撰者,〈明代的行政機構〉,《文史知識》,一九八四年三期。

林麗月,〈閣部衝突與明萬曆朝的黨爭〉,《師大歷史學報》,十期,一九八二年六月。

徐 泓,〈明北京行部考〉,《漢學研究》,二卷二期,一九八四年十二月。

崔 勇,〈明清官制之比較〉,《經濟與管理》,一九九三年三期。

張其成,〈明代官制概要〉,《考銓月刊》,六二期,一九五六年六月。

張治安,〈明代六科之研究〉,《政治大學學報》,三一期,一九七五年五月。

張治安,〈明代翰林院之組織與職權〉,《政治大學學報》,三二期,一九七五年十二月。

張榮林,〈明洪武朝之吏部職掌〉,《大陸雜誌》,五九卷三期,一九七九年九月。

張 薇,〈六科給事中制及對明代政治體制的監控和調節〉,《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一九八九年四期。

許大齡,〈明朝官制〉,《中國古代官制講座》,一九九五年十一月。

陳寶良,〈論明代的科道〉,《中州學刊》,一九九二年五期。

黃開華,〈明政制上並設南京部院之特色〉,《明史論集》,一九七二年二月。

楊樹藩,〈明代的文官制度〉,《中華文化復興月刊》,三卷一期,一九六九年七月。

萬 明,〈明代兩京制度的形成及其確立〉,《中國史研究》,一九九三年一期。

詹尊泮,〈談明代政治制度〉,《丘海學術研究彙編》,一九七八年十月。

鄭天挺,〈明代的中央集權〉,《天津社會科學》,一九八二年二期。

鄧嗣禹,〈唐宋元明清中樞官制之研究報告〉,《鄧嗣禹先生學術論文選集》,一九八○年一月。

顏廣文,〈明代官制與吏制的區別及其影響〉,《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一九八九年二期。

顏廣文,〈明代觀政進士制度考略〉,《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一九九二年二期。

(史博一,88066045,陳冠至)



宗教管理

專書

王見川、蔣竹山編,《明清以來民間宗教的探索》,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七月第一版。

何其敏,《中國明代宗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一月第一版。

林國平,《林兆恩與三一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二月第一版。

姜 生、郭 武,《明清道教倫理及其歷史流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五月第一版。

馬西沙、韓秉方,《中國民間宗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張曼濤主編,《中國佛教史論文集(六)—明清佛教史篇》,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一九七七年十一月初版。

郭 朋,《中國佛教思想史》下卷《宋元明清佛教思想》,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郭 朋,《明清佛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

陳 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六二年七月第一版。

陶希聖等,《明代宗教》,臺北:臺灣學生書局,一九六八年。

喻松青,《明清白蓮教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四月第一版。

鄭志明,《明代三一教主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一九八八年八月初版。

鄭志明,《無生老母信仰溯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一九八五年七月初版。

戴玄之,《中國秘密宗教與秘密會社》,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年十二月初版。

濮文起,《中國民間秘密宗教》,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謝重光、白文固,《中國僧官制度史》,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年八月第一版

釋明復,《中國僧官制度研究》,臺北:明文書局,一九八一年。

釋聖嚴,《明末佛教研究》,臺北:東初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學位論文

連瑞枝,《錢謙益與明末清初的佛教》,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二年。

程似錦,《明世宗崇奉道教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五年。

廖肇享,《明末清初遺民逃禪之風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三年。

釋見曄,《明末佛教之發展研究—以晚明四大師為中心》,嘉義: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一九九八年。

釋見曄,《洪武時期佛教發展之研究》,嘉義: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四年。


一般論文

山,〈中國佛教寺院制度的演變及其前途〉,《獅子吼》,一八卷七期,一九七九年七月。

山,〈僧官制度之研究(一、二)—僧官制度之產生、早期的僧官與僧官制度〉,《中國佛教》,二四卷七期,一九八○年四月。

山,〈僧官制度之研究(三)—僧官制度的確立與發展〉,《中國佛教》,二四卷八期,一九八○年五月。

山,〈僧官制度之研究(五)—僧官制度的窳敗與消減〉,《中國佛教》,二四卷一○、一一期,一九八○年七、八月。

山,〈僧官制度之研究(四)—僧官制度之定型與蛻變〉,《中國佛教》,二四卷九期,一九八○年六月。

王 煜,〈明末淨土宗蓮池大師雲棲株宏之佛化儒道及其逼近耆那教與反駁天主教〉,《新亞書院學術年刊》,一九期,一九七七年九月。

王 靜,〈明代民間宗教反政府活動的諸種表現與特徵〉,《南開學報》,一九八七年二期。

王 靜,〈明代民間宗教反叛性探討〉,《明清史論文集》,二輯,一九九一年八月。

王崇武,〈論明太祖對於紅巾態度之轉變〉,《中央日報》,九版,一九四七年六月十六日。

王崇武,〈論明太祖與紅巾〉,《東方雜誌》,四三卷一三期,一九四七年七月。

王崇武,〈明太祖與方士〉,《社會經濟集刊》,八卷一期,一九四九年一月。

王崇武,〈明太祖與佛教〉,《社會經濟集刊》,八卷一期,一九四九年一月。

田光烈,〈我國歷代僧官制度略述〉,《內明》,二二六期,一九九一年一月。

白文固,〈明清的番僧僧綱司述略〉,《中國藏學》,一九九二年一期。

矢野仁一(日)、楊鐵夫譯,〈關於白蓮教之亂〉,《人文》,六卷一、二期,一九三五年二、三月。

石衍豐,〈明世宗崇尚道教之特色〉,《宗教學研究》,一九九一年一、二月。

朱 鴻,〈明太祖與僧道—兼論太祖的宗教政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一八期,一九九○年六月。

江燦騰,〈「明代佛教經濟問題之探討」研究計劃〉,《獅子吼》,二六卷二期,一九八七年二月。

江燦騰,〈晚明佛教叢林衰微原因析論〉,《諦觀》,七一卷,一九九二年十月。

江燦騰、王見川,〈讀馬西沙、韓秉芳著中國民間宗教史〉,歷史月刊》,七五期,一九九四年四月。

牟潤孫,〈崇禎帝之撤像及其信仰〉,《輔仁學誌》,八卷一期,一九三九年六月。

作 ,〈南明永曆朝皇太后、皇后與皇太子皈依天主教〉,《紫禁城》,二九期,一九八五年。

,〈明教與大明帝國〉,《讀史劄記》,一九五六年二月。

吳季晏,〈明清政權更迭與臺灣玄天上帝信仰〉,《道教學探索》,七期一九九三年十二月

宏 揚,〈中古時代的僧官制度〉,《香港佛教》,三三七期,一九八八年六月。

李世瑜,〈民間秘密宗教史發凡〉,《世界宗教研究》,一九八九年一期。

李向德,〈明清時期土族地區的宗教僧綱制度〉,《青海民族學院學報》,一九九六年一期。

李守孔,〈明代白蓮教考略〉,《文史哲學報》,四期,一九五二年十二月

李孝悌,〈明清的統治階層與宗教:正統與異端之辨〉,《近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劉廣京院士七十五歲祝壽論文集》,一九九八年。

李建軍,〈明世宗與道教〉,《雲南師範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報》,一九九二年五期。

步近智,〈晚明時期佛學的演變與影響〉,《中國史研究》,一九八九年一期。

汪兆翔,〈中國秘密會社中的宗教〉,《文社月刊》,二卷三期,一九二六年一月。

來 緣,〈從一衣一缽到萬里江山——話說朱元璋〉,《廣東佛教》,一九九二年一期。

周 齊,〈試論明太祖的佛教政策〉,《世界宗教研究》,一九九八年三期。

東 方,〈《明史‧僧道服》正誤二則〉,《史學月刊》,一九九一年四期。

林子青,〈明代佛教〉,《中國佛教》,一輯,一九九一年四月。

邵循正,〈秘密會社、宗教和農民戰爭〉,《中國封建社會農民戰爭問題討論集》,一九六二年。

邵循正,〈秘密會社、宗教和農民戰爭〉,北京大學學報(人文科學、哲社版),一九六一年三期。

邱敏捷,參禪與念佛——晚明袁宏道的佛教思想,《獅子吼》,三二卷五期,一九九三年五月。

南炳文,〈明代的寺觀經濟〉,《南開學報》,一九九一年四期。

柯毓賢,〈明王信仰之再考察〉,《東方宗教研究》,五卷七期一九九六年十月

洪美華,〈明末秘密宗教思想信仰的流變與特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一八期一九九○年六月

胡寄塵,〈明代的民間宗教團教及其叛變〉,《福建社會科學》,四卷四期,一九四八年十二月。

孫中曾,〈明末禪宗在浙東興盛之緣由探討〉,《國際佛學研究》,二期,一九九二年十二月。

孫楷第,〈評《明季滇黔佛教考》(陳垣著)〉,《圖書季刊》,新二卷四期,一九四○年十二月。

馬 濤,〈論呂坤對世俗迷信的批判〉,《史學月刊》,一九九二年一期。

馬西沙,〈略論明清時代民間宗教的兩種發展趨勢〉,《世界宗教研究》,一九八四年一期。

馬書田,〈明成祖的政治與宗教〉,《世界宗教研究》,一九八四年三期。

馬羅維,〈明季粵佛教考〉,《菩提樹》,一八四期,一九六八年三月。

馬羅維,〈明季粵佛教考(續考)〉,《菩提樹》,一八五期,一九六八年四月。

常建華,〈明清時期的佛教信仰〉,《文史知識》,一九九一年五期。

張應超,〈明朝皇帝與道教〉,《道教學探索》,七期,一九九三年十二月。

曹仕邦,〈明成祖對佛教的政治利用〉,《國際佛學研究》,一卷,一九九一年十二月。

曹旅寧,〈宋元明清僧籍出席概說〉,《長沙水電師院學報》,一九九二年四期。

莊宏誼,〈明代道教正一派之研究〉,《明史研究通訊》,一九八六年。

莊宏誼,〈明諸帝與道教正一派之符籙齋醮〉,《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一八期,一九八六年七月。

連瑞枝,〈錢謙益的佛教生涯與理念〉,《中華佛學學報》,七卷,一九九四年七月。

郭 朋,〈明太祖與佛教〉,《世界宗教研究》,一九八二年一月。

郭熹微,〈明清天主教興衰芻議〉,《世界宗教研究》,一九九三年一期。

陳 民,〈明太祖與紅巾〉,《自由太平洋》,五卷三期,一九六一年三月。

陳 兵,〈明代全真教〉,《世界宗教研究》,一九九二年一期。

陳支平,〈明清福建的民間宗教信仰與鄉族組織〉,《廈門大學學報》,一九九一年一期。

陳玉女,〈明代中葉以前宦官、僧官與廷臣的連結關係—透過對「墳寺」與「地緣」問題的探討〉,《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二二期,一九九六年十二月。

陳玉女,〈明萬曆時期慈聖皇太后的崇佛—兼論佛、道兩勢力的對峙〉,《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二三期,一九九七年十二月。

陳其泰,〈激揚民族正氣的《明季滇黔佛教考》〉,《北京師大學報》,一九九○年五期。

陳高華,〈朱元璋的佛教政策〉,《明史研究》,一輯,一九九一年一月。

陳連營,〈試論明洪武年間對佛道二教的整理和管理〉,《史學月刊》,一九九一年三期。

陳寶良,〈嘉靖皇帝與道教〉,《北方論叢》,一九九二年三期。

陶希聖,〈明代彌勒白蓮教及其他「妖賊」〉,《食貨半月刊》,一卷九期一九三五年四月

傅 彬,〈紅巾大起義和明太祖統一中國〉,《歷史教學》,一九五三年七期。

傅貴九,〈僧道冗濫和明代的鬻僧〉,《南開史學》,一九八○年二期。

喻松青,〈關於明清時期民間秘密宗教研究的幾點意見〉,《清史研究通訊》,一九八三年一期。

喻松青,〈明清時期的民間秘密宗教〉,《歷史研究》,一九八七年二期。

嵇文甫,〈晚明佛教界的幾個現象〉,《力行》,八卷二期,一九四三年八月。

曾召南,〈明代前中期諸帝崇道淺析〉,《四川大學學報》,一九九一年四期。

曾維華、嚴耀中,〈從少林寺的幾方碑塔銘文看明代僧兵〉,《上海師範學院學報》,一九八四年二期。

黃兆漢,〈張三豐與明帝〉,《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一四卷,一九八三年。

楊立志,〈明成祖與武當道教〉,《江漢論壇》,一九九○年一二期。

楊念慈,〈明太祖與周顛仙人〉,《暢流》,十六卷十期,一九五八年一月。

楊啟樵,〈明世宗之信仰及其對於政治之影響〉,《新亞書院研究生報告題目》,一九六○年十月。

楊啟樵,〈明代諸帝之崇尚方術及其影響〉,《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第四期,一九六二年九月。

萬揆一,〈明太祖、清聖祖與入覲高僧〉,《歷史大觀園》,一九九三年十二期。

管彥波,〈明清大理僧人類型及其心態〉,《雲南師範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報》,一九九二年五期。

趙 亮,〈明代道教管理制度〉,《世界宗教研究》,一九九○年三期。

趙世瑜,〈明清時期中國民間寺廟文化初識〉,《北京師大學報》,一九九○年四期。

趙世瑜,〈寺廟宮觀與明清中西文化衝突〉,《中國史研究》,一九九二年一期。

劉真武,〈朱元璋對佛教的改造和利用〉,《湖北大學學報》,一九八八年四期。

慧 嚴,〈明末清初中國佛教的概況〉,《中國佛教》,二九卷四期,一九八五年四月。

暴鴻昌,〈明朝對僧道的管理〉,《北方論叢》,一九八六年五期。

暴鴻昌,〈明季清初遺民逃禪現象論析〉,《江漢論壇》,一九九二年三期。

樂壽明,〈朱元璋與佛教〉,《學術月刊》,一九八三年四月號。

潘鳳娟,〈從明末皇室信仰探討天主教在華傳教成功的因素〉,《史苑》,五一期一九九○年十二月

蔣竹山,〈宋至清代的國家與祠神信仰研究的回顧與討論〉,《新史學》,八卷二期一九九七年六月

蔡惠明,〈明王室與佛教〉,《香港佛教》,二九五期,一九八四年十二月。

鄭克晟,〈明代的佛教與政治〉,《淡江史學》,六期,一九九四年六月。

蕭 雨,〈明代五臺山佛教史〉,《五臺山研究》,一九八九年四月、一九九○年一月。

賴祥蔚,〈誰背叛了明教?談朱元璋對宗教的態度與運用〉,《歷史月刊》,一三三期,一九九九年二月。

龍池清,〈明太祖的佛教政策〉,《東西文化》,二二卷二期,一九六八年七月。

龍池清,〈明太祖的佛教政策〉,《海潮音》,七二卷二期,一九九一年二月。

謝宜蓉,〈明清秘密宗教源流初探—彌勒佛與無生老母〉,《道教學探索》,一○卷,一九九七年九月。

韓仰之,〈白蓮教抗元運動與大明王朝的建立〉,《大學月刊》,四卷五、六期,一九四五年九月。

藍棄之,〈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張聖嚴)〉,《佛光學報》,一期,一九七六年三月。

羅 卡,〈明太祖與道教〉,《宗教學研究》,一九八八年一月。

羅 顥,〈論僧官制度的產生〉,《內明》,二八九期,一九九六年四月。

釋見曄,〈明太祖的佛教政策及其因由之探討〉,《東方宗教研究》,新四期,一九九四年十月。

釋見曄,〈以羅祖為例管窺其對晚明佛教之衝擊〉,《東方宗教研究》,五期,一九九六年十月。

釋見曄,〈以憨山為例探究晚明佛教之「復興」內涵〉,《中華佛學研究》,二期,一九九八年。

釋寂音,〈評介江燦騰〈晚明佛教叢林改革與佛學諍辯之研究〉〉,《菩提樹》,四七○、四七一期,一九九二年二月。

釋聖博,〈明太祖與明教及白蓮教之關係〉,《內明》,一六三期,一九八五年十月。

釋聖嚴,〈明末的居士佛教〉,《華岡佛學學報》,五期,一九八一年十二月。

(史碩二,87106078,楊適菁)






民族管理

專書

田繼周等,《中國歷代民族政策研究》,西寧:青海人海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八月一版一刷。

江應樑,《明代雲南境內的土官與土司》,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八年。

余貽澤,《中國土司制度》,上海:正中書局,一九四七年。

吳永章,《中南民族關係史》,北京:民族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六月第一版第一刷。

楊紹猷、莫俊卿,《明代民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八月第一版。

劉義棠,《中國邊疆民族史》,台北:中華書局,一九八二年初版。

顧祖成,《明清治藏史要》,西藏人民出版社、齊魯書社,一九九九年三月第一版。

龔 蔭,《中國土司制度》,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六月第一版。


學位論文

陳耀祖,《土司制度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一九六四年。


一般論文

子 元,〈西藏地方與祖國的歷史關係〉,《民族研究》,一九九五年四期。

山西師院歷史系中,〈元明史上有關西藏的幾個問題〉,《山西師院學報》,一九九五年四期。

卞鴻儒,〈歷史上東北民族之研究〉,《東北叢刊》,二期,一九三○年。

尤 中,〈簡論《土司制度》〉,《學術研究(雲南)》,一九六四年五期。

王,〈明代的土司制度〉,《雲南日報》,一九八二年二月十九日。

王,〈明代雲南土官的設置〉,《雲南日報》,一九八二年四月十二日。

王,〈明代雲南的衛所〉,《雲南日報》,一九八四年五月三日。

王文成,〈近代雲南邊疆民族地區改土歸流述論〉,《民族研究》,一九九三年一期。

王文成,〈雲南邊疆土司制度的終結述論〉,《雲南學術探索》,一九九四年三期。

王叔武,〈雲南少數民族分布及其形成〉,《民族文化》,一九八○年一期。

王 忠,〈中央政府管理西藏地方的制度的發展〉,《歷史研究》,一九五九年五期。

王 忠,〈評理查遜《西藏簡史》,關於明代西藏地方歷史的謬說〉,《歷史研究》,一九六三年五期。

王 忠,〈中央政府管理西藏地方的制度的發展〉,《清史論文選集》,一九七九年。

王 桃,〈鶴慶、尋甸、瀘西的改土歸流〉,《雲南日報》,一九八二年九月六日。

王復興,〈論明成祖對蒙古的和平爭取政策〉,《齊魯學刊》,一九八五年四期。

王輔仁,〈關于西藏黃教寺院集團的幾個問題〉,《世界宗教研究》,二期,一九八○年。

王繼光,〈試論甘青土司的形成及其歷史背景〉,《社會科學》,一九八五年四期。

孔 東,〈明代衛所制度之研究〉,《文史學報》,二期,一九七六年七月。

內閣大庫檔,〈明兵部關於「奴」「夷」事件〉,《文獻叢編》,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二期。

牛 爾、楊昌文〈明初貴州「土司制度」的建立〉,《貴州日報》,一九八三年五月十六日。

冉光榮、李紹明等,〈羌族地區的土司制度與「改土歸流」〉,《四川大學學報》,一九八○年四期。

冉敬林,〈明代酉陽土司制度特點〉,《貴州文史叢刊(貴陽)》,一九九五年四期。

史繼忠,〈試論明代「水西」的政治制度〉,《貴州文史叢刊》,一九八四年三期。

申諸文,〈關於奴爾干永寧寺碑〉,《揚州師院學報》,一九八一年二期。

甘 施,〈石鍾健談土司制度問題〉,《廣西日報》,一九六二年七月二十五日。

任新建,〈明代土司考略〉,《西南民族學院學報》,一九八五年三期。

安 建,〈貴州土司現況「南龍橋土司」〉,《地學雜誌》,二期,一九一一年。

成臻銘,〈論湖南元明時期的土司:兼與新添葛蠻撫司在湖南論者商榷〉,《民族研究》,一九九六年五期。

朱祖明,〈改流前之天全土司〉,《康導月刊》,五卷九期,一九四三年十二月。

朱祖明,〈明正土司之過去與現在〉,《康導月刊》,六卷五期,一九四五年五月。

朱竟男,〈明代西南土司儒學的興起〉,《史苑》,二七期,一九七七年。

江應梁,〈雲南土司制度之利弊與存廢〉,《邊政公論》,六期,一九四七年。

江應梁,〈明代雲南境內的土官和土司〉,《人文科學雜誌》,一九五七年一期。

江應梁,〈略論雲南土司制度〉,《學術研究(雲南)》,一九六三年,五期。

余文豪,〈明太祖的民族革命及其對於蒙古色目人之待遇〉,《文史教學》,一九四一年二期。

余貽澤,〈中國土司制度〉,《圖書季刊》,新六期,一九四五年六月。

余貽澤,〈明代之土司制度〉,《禹貢半月刊》,四卷十一期,一九四七年二月。

呂士朋,〈明代西南地區統治政策之研究──從「流土合治」到「改土歸流」〉,《東海學報》,三三期,一九九二年。

呂光天,〈論明朝政府對黑龍江領域各族的管轄〉,《學習與探索》,一九八一年一期。

呂光天,〈論黑龍江流域上、中游各族與明清兩朝的隸屬關係〉,《社會科學戰線》,一九八一年二期。

呂光天,〈明清之際黑龍江下游和庫頁島的少數民族〉,《社會科學輯刊》,一九八二年六期。

李三謀,〈明代遼東都司、衛所的行政職能〉,《遼寧師範大學學報》,一九八九年期。

李方晨,〈元明烏斯藏與清代西藏()〉,《反攻》,三一六期,一九六八年。

李方晨,〈元明烏斯藏與清代西藏()〉,《反攻》,三一七期,一九六八年。

李宏澤,〈滇邊夷民與土司制度〉,《中國內政》,卷五十三期,一九五七年五月。

李 旭,〈明末遼東的軍事〉,《史地半月刊》,一卷二期,一九三六年十一月。

李晉華,〈明代遼東歸附及衛所都司建置沿革〉,《禹貢》,二期,一九三四年九月。

李霖燦,〈永寧土司的公田制度〉,《大陸雜誌》,一卷十期,一九五年十一月。

李興盛,〈努爾干都司的建立〉,《求是學刊》,一九八二年三期。

李學智,〈北疆的歷史問題(2):明代對蒙古滿洲民族之得失〉,《海外學人》,一六九期,一九八五年。

李學智,〈檢討明代對蒙古、滿州 (女真) 民族的得失〉,《中國邊政》,九八期,一九八七年。

李學智,〈釋女真〉,《宋史研究集》,三輯,一九九六年。

李龍華,〈明代土司政策析論〉,《大陸雜誌》,八七卷一期,一九九三年。

李鐵錚、扎奇斯欽,〈歷史上西藏的變遷〉,《邊疆論文集》一九六四年。

杜玉亭,〈土司職稱及其演變考釋〉,《學術研究(廣東)》,一九六三年六期。

杜玉亭,〈試論雲南土司制度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兼見教江應梁先生〉,《學術研究(雲南)》,一九六四年一期。

杜常順,〈關於明代西海蒙古的囉土蠻部〉,《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一九九一年一期。

辛法春,〈明代沐氏雲南之地方建設與衛所屯田〉,《明史研究專刊》,五期,一九八二年十二月。

沈定平,〈明代宣德年間松藩藏族人民起義論述〉,《社會科學研究》,一九八四年四期。

宋文熙、穆葯,〈略論明清白族學者對雲南文獻的貢獻〉,《昆明師院學報》,一九八二年一期。

余宏莫,〈水西彝族愛國歷史人物奢香〉,《山花》,一九七九年二月。

佘貽澤,〈明代之土司制度〉,《禹貢半月刊》,四卷十一期,一九三六年三月。

吳永章,〈明代貴州土司制度〉,《貴州社會科學》,一九八三年六月。

吳永昌,〈明代廣西土官制度略述〉,《學術論壇》,一九八三年三期。

周遠廉,〈關于16世紀40-80年代初建州女真和早期滿族的社會性質問題〉,《清史論叢》,一九七九年八期。

周遠廉、謝肇華,〈明代女真與漢族的關係——明代遼寧檔案研究之四〉,《中央民族學院學報》,一九八○年五期。

周競紅,〈明代女真與漢族的關係——明代遼寧檔案研究之四〉,《中央民族學院學報》,一九八二年二期。

周競紅,〈論明代兀良哈三衛與東西蒙古、女真的關係〉,《內蒙古社會科學(文史哲版)》,一九九二年四期。

林麗月,〈明代的民族政策與族群關係〉,《歷史月刊》,九九期,一九九六年

孟 森,〈滿洲源流所考滿洲疆域之發微〉,《史學與地學》,一九二八年十月,八期。

孟 森,〈建州衛地址變遷考〉,《國學季刊》,三卷四期,一九三二年十二月。

法 尊,〈元明間與中國有關之西藏佛教〉,《邊疆》,四期,一九四四年。

羋一之,〈青海土司制度概述〉,《青海社會科學》,一九八○年一期。

阿 昌,〈彝族〉,《西南民族學院學報》,一九七九年二期。

紀衍垣,〈說明土司制度的幾顆印〉,《文物》,一九六四年十期。

紀 孟,〈西南邊疆的土司制度(調查研究示範之一)〉,《群眾周刊》,九期,一九四四年。

胡耐安,〈明清兩代土司〉,《大陸雜誌》,十九卷七期,一九五九年十月。

胡邵華,〈試論「百夷」涵義的歷史演變〉,《中央民族學報》,一九八四年三期。

胡腊芝,〈從元明清印信論貴州土司制度〉,《貴州文史叢刊(貴陽)》,一九九四年五期。

范同壽,〈明清時期水西土司與中央政府的關係〉,《貴州社會科學》,一九八○年二期。

桃,〈土、流兼治〉,《雲南日報》,一九八二年四月二十六日。

凌純聲,〈中國邊政之土司制度(上)〉,《邊政公論》,一期,一九四三年。

凌純聲,〈中國邊政之土司制度(中)〉,《邊政公論》,二期,一九四四年。

凌純聲,〈中國邊政之土司制度(下)〉,《邊政公論》,三期,一九四四年。

夏廷安,〈明清四川涼山馬湖安氏土司興衰考略〉,《四川文物》,一九九六年五期。

徐中舒,〈明初建州女真居地遷徙考〉,《史語所集刊》,六卷二期,一九三六年。

徐曉光,〈明清之際蒙古地方政權法制概述〉,《內蒙古大學學報》,一九九六年一期。

書文宣,〈「土官」與「土司」〉,《廣西民族研究》,一九八七年六期。

秦 勇,〈明清土族地區的土司在歷史上的作用〉,《青海社會科學》,一九八五年五期。

翁家烈,〈土司制與貴州土司〉,《中國古代史()宋遼金元史》,一九八八年五期。

馬楚堅,〈近十年來中國研究明代蒙古之回顧〉,《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一九九二年六月。

高士榮,〈明代西北推行土司制度原因芻議〉,《西北史地》,一九九三年三月。

耿朝貴,〈明代皇帝給西藏楚布寺噶瑪活佛的兩件詔書〉,《文物》,一九八一年十一期。

耿朝貴,〈明朝受封西藏官員的印章〉,《文物》,一九八一年十一期。

張太湘,〈明代之黑龍江〉,《奮鬥》,一九八○年二期。

張永固,〈也談土司制度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兼向杜玉亭同志請教〉,《學術研究(雲南)》,一九六四年三期。

張永國,〈試述黔東南苗族地區土司制度〉,《西南民族學院學報》二期,一九八○年。

張捷夫,〈關於明代馬燁激變水西土司的問題〉,《民族研究》,一九八二年一期。

張開乾,〈建州女真起兵叛明之經過〉,《女師專學報》,六期,一九七九年。

張維華,〈明代遼東衛所建置考略〉,《禹貢半月刊》,一期,一九三四年六月。

莫東寅,〈明末建州女真的發展及其建國〉,《滿族史論叢》,一九五八年八月。

許公武,〈土司制度考略〉,《中國邊疆》,一期,一九四二年。

許振興,〈論明成祖對北邊蒙古民族的備御政策〉,《西北史地》,一九八六年二期。

陳去病,〈明清最近交涉史〉,《國學叢刊》,一卷四期,一九二三年八月。

陳本明,〈明代川滇黔之交彝土官制度窺影〉,《昭通師專學報》,一九八三年一期。

陳生璽,〈明代蒙古各部的分合與後金對漠南蒙古的征服〉,《南開學報》,一九八七年一期。

陳梧桐,〈明朝民族事務管理機構述略〉,《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一九九五年四期。

陳寅恪,〈高鴻中明清和議條陳殘本跋〉,《清華周報》,三七卷八期,一九三二年。

陳寄生,〈安氏土司興亡述考〉,《風土雜誌》,二卷三期,一九四八年九月。

〈試論努爾哈赤對女真各部的統一〉,《社會科學輯刊》,一九八○年五期。

陳國安,史繼忠〈試論明代貴州衛所〉,《貴州文史叢刊》,一九八一年三期。

陳權清,〈明清改土歸流述略〉,《湖南學報》,一九八三年三期。

陳耀組,〈明清兩代之改土歸流〉,《政大邊政學報》,三期,一九六四年五月。

傅朗雲、楊暘,〈明代東北少數民族和漢族的關係〉,《求是學刊》,一九八一年二期。

童振藻,〈雲南土司考略〉,《新亞細亞》,十一期,一九三六年六月。

粟冠昌,〈明代的廣西土官制度〉,《學術論壇》,一九八三年一期。

雲 生,〈雲南之土司〉,《雲南》,十四期,一九0八年。

黃開華,〈《明代土司制度設施與西南開發》自序〉,《新亞生活》,八卷七期,一九六五年十月。

黃開華,〈明代土司制度設施與西南開發()〉,《新亞學報》,六卷一期,一九六四年二月。

黃開華,〈明代土司制度設施與西南開發()〉,《新亞學報》,六卷二期,一九六四年八月。

黃彰健,〈明史廣西土司考證〉,《大陸雜誌》,六八卷一期,一九八四年。

斌,〈唐宋元明清歷代與西藏之關係〉,《開發西北》,二期,一九三四年。

斌,〈唐宋元明清歷代與西藏之關係()〉,《開發西北》,三期,一九三五年。

楊余練,〈明代後期的遼東馬市與女真族的興起〉,《民族研究》,五期,一九八○年。

楊卓如,〈明代雲龍鹽礦的開發與“改土歸流”〉《大理文化》,一九八二年一期。

楊啟樵,〈明代西藏史研究〉,《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三期,一九七○年。

楊 暘、呂 昆,〈明政權對烏蘇里江流域以東濱海地區的衛所設置和管轄〉,《社會科會輯刊》,一九七九年期。

楊 暘、傅朗雲〈關於王謹等對奴爾的巡視〉,《歷史教學》,一九八一年五期。

楊 暘,〈不朽的歷史篇章——明代弗提衛及其官員佛家奴巡撫奴爾干地區〉,《延邊大學學報》,一九八二年一期。

楊 暘,〈明代奴爾干永寧寺碑再考釋〉,《社會科學戰線》,一九八三年一期。

楊 實,〈明季滿洲蠶食蒙古方略紀要〉,《大公報史地周刊》,六六三期,一九三五年。

楊 實,〈明季滿洲蠶食蒙古方略紀要〉,《蒙藏旬刊》,一一○期,一九三六年。

葛赤峰,〈土司制度之成立及其流弊〉,《邊事研究》,九卷五期,一九三○年七月。

董彥平,〈唐元明清四朝對西藏政策〉,《國大憲政年刊》,四期,一九六七年。

鄒國彬,〈貴州土司沿革考〉,《貴州文獻冬刊》,創刊號,一九三八年五月。

鄒國郴,〈貴州土司沿革考(續)〉,《貴州文獻季刊》,二、三期合刊,一九三九年。

嘉 弘,〈試論明清封建皇朝的土司制度及改土歸流〉,《四川大學學報(社科)》,一九五六年二期。

歐潮泉,〈關于四川大小涼山的彝族土司制〉,《教學與研究》,三期,一九五八年。

璠 輯,〈土司制度(小辭典)〉,《民族團結》,一九六三年二、三期。

潘鎮球,〈明代北邊軍鎮及衛所的崩潰〉,《崇基學報》,七期,一九六七年。

滕紹箴,〈明代建州女真人〉,《中央民族學院學報》,一、二期,一九七九年六月。

滕紹箴,〈淺論明代女真與蒙古關係演變中的經濟問題〉,《遼寧師大學報》,一九八六年二期。

蔣武雄,〈明代經營奴爾干考〉,《中國邊政》,一九八○年六九期。

蔣秀松、王兆蘭,〈從永寧寺碑看明代東北各族的關係〉,《歷史教學》,一九八二年十一期。

蔣秀松,〈明代東北民族雜考〉,《中華文史論叢》,一九八三年三期。

蔣秀松,〈論女真族的興起〉,《北方民族》,一九九三年一期。

蔡志純,〈明朝前期對蒙古的民族政策〉,《西北史地》,一九八五年三期。

鄭天挺,〈明代在東北黑龍江的地方行政組織─奴爾干都司〉,《史學集刊》,一九八二年三期。

蕭振泉,〈努爾哈赤與女真各部的統一〉《歷史教學》,一九六五年八期。

薛 虹,〈明代初期建州女真的遷徙〉,《吉林師大學報》,一九七八年三期。

薛 虹,〈明代初期建州女真的遷徙〉,《清史論文選集》,十二期,一九七九年。

羅香林,〈中國族譜所見之明代衛所與民族遷移之關係〉,《大陸雜誌》,三九卷十期,一九六九年。

譚其驤,〈釋明代都司衛所制度〉,《禹貢半月刊》,三期,一九三五年

顧 峰,〈楊慎對西南民族史研究的貢獻〉,《民族團結》,一九六四年四期。

龔 蔭,〈西南諸省土司設置及演變概說〉,《民族研究》,一九九三年一期。

龔 蔭,〈元明清王朝土司制及其歷史作用與流弊〉,《貴州民族學院學報:社科版(貴陽)》,一九九三年四期。

(史碩二,87106043,林讌如)
















地方體制

專書

王天有,《明代國家機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九月第一版。

王賢德,《明末鄉村防衛之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一九八二年三月初版。

朱紹侯,《中國古代治安制度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十二月第一版。

江士傑,《里甲制度考略》,四川:重慶商務印書館,一九四四年六月第二版。

李治安主編,《唐宋元明清中央與地方關係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一月第版。

施隆民、吳宏一,《鄉射禮儀節簡釋》,台北:台灣中華書局,一九八五年九月第二版。

唐文基,《明代賦役制度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二月第一版。

真水康樹,《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研究——明兩京十三布政使司與清十八省行政系統的整頓》,北京:燕山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九月第一版。

張治安,《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六月初版。

張哲郎,《明代巡撫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一九九五月初版。

張德信,《明帝列傳——明朝典制》,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一月第一版。

梁方仲,《梁方仲經濟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九年二月第一版。

程幸超,《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十一月第一版。

雷家宏,《中國古代鄉里生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初版。

靳潤成,《明朝總督巡撫轄區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六月第一版。

聞鈞天、江士傑,《中國保甲制度》,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一九三五年四月初版。

趙秀玲,《中國鄉里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十二月第一版。

關文發、顏廣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五月二版。


學位論文

巨煥武,《明代巡按御史》,台北: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一九七○年六月。

李心怡,《明代福建里甲制度的研究》,嘉義: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四年七月。

金鐘博,《明代里甲制與賦役制度之關係及其演變》,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一九八年六月。

劉振仁,《明代總督巡撫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五年六月。


一般論文

方志遠,〈明初三司設置論考〉,《豫章學刊》,一九八六期。

王 昊,〈明代鄉、都、圖、里及其關係考辨〉,《史學集刊》,一九九一年一期。

王 昊,〈明代鄉里組織新探〉,《明史研究》,一輯,一九九一年九月。

王文山,〈明代地方行政制度之研究〉,《經世半月刊》,一卷六­~八期,一九三七年四、五月。

王日根,〈明清基層社會管理組織系統論〉,《清史研究》,一九九七月。

王世華、范玉春,〈略論明代御史巡按制度〉,《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一九八九期。

王世華,〈略論明代御史巡按制度〉,《歷史研究》,一九九○年期。

王世華,〈明代的巡按御史〉,《文史知識》,一九九一期。

王秉文,〈滿清以前中國地方政治的沿革〉,《北強》,一卷二期,一九三四年六月。

王雙懷,〈明代華南的行政體系及其對農業的管理〉,《中國歷史地理論叢》,一九九七期。

王蹻生,〈關於明清督撫制度的幾個問題〉,《歷史教學》,一九八七期。

巨煥武,〈明代巡按某處御史與巡按御史〉,《中山學術文化集刊》,三期,一九六九年三月。

巨煥武,〈明代督撫與巡按權勢之升沉〉,《思與言》,十三卷四期,一九七五年十一月。

巨煥武,〈明代巡按御史與中差御史〉,《政大學報》,三二期,一九七五年十二月。

巨煥武,〈明代巡按御史之回道考察〉,《思與言》,十三卷六期,一九七六年三月。

巨煥武,〈明代提刑按察司職掌之陵替〉,《思與言》,十四卷一期,一九七六年十一月。

巨煥武,〈明代巡按御史之點差與出巡〉,《政大學報》,三四期,一九七六年十二月。

本刊編輯部,〈明太祖成祖論守令語錄〉,《市縣行政研究》,三卷三期,一九四四年八月。

任 軍,〈中國鄉村政治制度的變遷及其對社會變革的影響〉,《天津社會科學》, 一九九四期。

朱亞非,〈明朝督撫制度淺議〉,《山東師大學報》,一九九一年增刊。

余才忠,〈明清政治體制的基本特徵〉,《東北師大學報哲社版》,一九九六期。

余興安,〈明代里老制度考述〉,《社會科學輯刊》,一九八八期。

余興安,〈明代巡按御史制度研究〉,《中國史研究》,一九九二年一期。

吳吉遠,〈試論明清時期的守巡道制度〉,《社會科學輯刊》,一九九六期。

吳景賢,〈明代地方吏治之整頓〉,《文化先鋒》,一卷十七期,一九四二年十二月。

吳智和,〈明代的縣令〉,《明史研究專刊》,七期,一九八四年六月。

吳緝華,〈承前起後的明代監察御史〉,《新社學報》,五期,一九七三年十二月。

李三謀,〈里甲制及其社會弊端〉,《文獻》,一九九五期。

李國祁,〈明清兩代地方行政制度中道的功能及其演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三本(上),一九七二年七月。

李曉路,〈明代里甲制研究〉,《華東師大學報》,一九八三年一期。

周天固,〈王陽明的南贛鄉約〉,《民主評論》,六卷五期,一九五五年。

林 乾,〈論明代的總督巡撫制度〉,《社會科學輯刊》,一九八八期。

林 乾,〈近十年來明清督撫制度研究簡介〉,《中國史動態研究》,一九九一月。

林建發,〈明太祖之里甲制〉,《政大史薈》,十一期,一九八一年。

柏 樺,〈試論明代州縣官吏〉,《史學集刊》,一九九二期。

柏 樺,〈明代知縣的關係網〉,《史學集刊》,一九九三期。

柏 樺,〈明代州縣衙署的建制與州縣政治體制〉,《史學集刊》,一九九五期。

柏 樺,〈明代州縣官的施政及障礙〉,《東北師大學報哲社版》,一九九八月。

范玉春,〈明代督撫的職權及其性質〉,《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一九八九期。

唐文基,〈試論明代里甲制度〉,《社會科學戰線》,一九八七年四期。

孫祖繩,〈明代省道制〉,《政治建設》,三卷二期,一九四○年八月。

孫祖繩,〈明代之府州縣制〉,《政治建設》,三卷三期,一九四○年月。

徐新華,〈明清內鄉縣衙職及其機構設置〉,《中州今古》,一九九一期。

袁雪,〈明代的三種地方自治制度〉,《地方自治》,一卷七期,一九四○年七月。

高春平,〈試論明代的巡按制度〉,《山西大學學報哲社版》,一九九○年期。

高春平,〈論明代的提刑按察使司〉,《晉陽學刊》,一九九二期。

張志斌,〈明清敬老制度略述〉,《學術論叢》,一九九七月。

張步天,〈明代地方行政區制度〉,《益陽師專學報》,一九九六期。

張哲郎,〈明代的地方控制與里甲制〉,《食貨月刊》,十一卷一期,一九八一年四月。

張哲郎,〈明代巡撫的創立與稱呼之演變〉,《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一九九○年一月。

張哲郎,〈明代巡撫初創時期的職掌與功能〉,《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一九九一年一月。

張興吉,〈明代鄉官的經濟活動與個人生活〉,《海南師院學報》,一九九○年期。

曹國慶,〈王守仁與南贛鄉約〉,《明史研究》,三輯,一九九三年七月。

曹國慶,〈明代鄉約推行的特點〉,《中國文化研究》,一九九七期。

梁方仲,〈論明代里甲法和均徭法的關係〉,《學術研究》,一九六三年四、五期。

陳 虹,〈明末台灣山地行政的研究〉(上),《台灣文獻》,二五卷三期,一九七四年九月。

陳 虹,〈明末台灣山地行政的研究〉(下),《台灣文獻》,二五卷四期,一九七四年十二月。

陳東林,〈明清地方官職等級結構的比較考察:介紹和田証廣關於明清吏治的定量統計研究〉,《清史研究通訊》,一九八一期。

陳柯云,〈略論明清徽州的鄉約〉,《中國史研究》,一九九○年期。

陳筮泰,〈明代縣政概述〉,《西北論衡》,九卷九期,一九四一年九月。

陳曉蘇,〈明代北京行政機構建置沿革及職官概述〉,《北京文博》,一九九八期。

陳寶良,〈明代的保甲與火甲〉,《明史研究》,三輯,一九九三年七月。

陽聯升著、張永堂譯,〈明代地方行政〉,《食貨》(復刊),五卷期,一九七六年一月。

黃 各,〈《國家政體與地方權力-明清時期的變化》簡介〉,《清史研究》,一九九二期。

楊武泉,〈明清守巡道制考辨〉,《中國史研究》,一九九二期。

葉伯棠,〈明代地方行政制度〉,《憲政評論》,九卷十一期,一九七九年十一月。

靳潤成,〈試論明朝總督巡撫轄區的形成與演變〉,《中國方域》,一九九六期。

趙中男,〈試論明代的「老人」制度〉,《東北師大學報哲社版》,一九八七期。

趙中男,〈明代巡撫制度的產生及其作用〉,《社會科學輯刊》,一九九六期。

銜 微,〈明代的里甲制度〉,《歷史教學》,一九六三年四期。

劉 偉,〈明代里甲制初探〉,《華中師院學報》,一九八二年三期。

劉秀生,〈論明代的督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一九九一期。

劉鵬九,〈中國古代縣官制度初探〉,《史學月刊》,一九九二期。

鄭振滿,〈明后期福建地方行政的演變:兼論明中葉的財政改革〉,《中國史研究》,一九九八期。

魯乙庸,〈明清的布政使〉,《新民晚報》,一九八二年三月一日。

戰繼發,〈明代里甲制淺論〉,《大慶社會科學》,一九九二期。

蕭少秋,〈明初行省制度考略〉,《歷史教學》,一九八四年十期。

賴熾昌,〈明鄭及滿清時代台灣行政考〉,《台灣省通志館館刊》,一卷三期,一九四八年十二月。

顏廣文,〈明代縣制述論〉,《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一九九○年期。

顏廣文,〈明代兩廣總督府的設立及對粵西的經略〉,《學術研究》,一九九七期。

羅冬陽,〈明代的督撫制度〉,《東北師大學報哲社版》,一九八八期。

顧 誠,〈明帝國的疆土管理體制〉,《歷史研究》,一九八九期。

欒成顯,〈明代里甲編制原則與圖保劃分〉,《史學集刊》,一九九七期。

(史碩一,88106349,詹怡娜)










【戶籍管制】

專書

于志嘉,明代軍戶世襲制度,台北:臺灣學生書局,一九八七年四月初版

王毓銓,《明代的軍屯,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六五年六月第一版

江士傑,里甲制度考略,上海:上海書局,一九九二年。

朱紹侯,《中國古代治安制度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十二第一版。

宋昌斌,《中國古代戶籍制度史稿,西安:三秦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一月第一版。

李龍潛,《明清經濟史,廣州:廣東高等教育科學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三月第一版

唐文基,《明代賦役制度史,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二月第一版

韋慶遠,《明代黃冊制度,北京:中國書局,一九六一年十二月第一版

韋慶遠,《明清史辨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七月第一版

陳學文,《明清社會經濟史研究,台北:稻禾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一月初版

陳文石,《明清政治社會史稿》(上)(下),台北:臺灣學生書局,一九九一年十一月初版

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年三月第一版。

梁方仲,《梁方仲經濟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九年二月第一版

梁方仲,《梁方仲經濟史論文集集遺》,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年七月第一版。

曹樹基,《中國移民史.明時期》,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七月第一版。

傅衣凌,《明清社會經濟變遷論,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一月第一版

劉志文,《明清廣東社會經濟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劉志文,《在國家與社會之間——明清廣東里甲賦役制度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十二月第一版

劉翠溶,《明清時期家族人口與社會經濟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一九九二年。

欒成顯,《明代黃冊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七月第一版


學位論文

尹貞粉,《明代軍屯之研究,台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二年六月

吳振漢,《明代奴僕之研究,台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二年六月

李心怡,《明代福建里甲制度的研究》,嘉義: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四年。

金鐘博,《明代里甲與賦役制度之關係及其演變》,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一九八四年。

賴惠敏,《明代南直隸賦役制度的研究,台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二年六月

陳允成,《明代鋪戶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五年六月


一般論文

卜國群,〈試析明代蘇松地區田賦量〉,中國經濟研究史,一九八七年四期

于志嘉,試論族譜中所見的明代軍戶,《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五七本四分,一九八六年十二月。

于志嘉,〈試論明代衛軍原籍與衛所分配,《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六十本二分,一九八九年六月。

于志嘉,〈明代兩京建都與衛所軍戶遷徙之關係,《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六四本一分,一九九三年三月。

于志嘉,〈明代江西衛所的軍役演變〉,《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六八本一分,一九九三年三月。

于志嘉,〈明代江西兵制的演變,《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六六本四分,一九九五年十二月。

于志嘉,〈衛所的屯田,《歷史與言研究所集刊,六七本三分,一九九六年九月。

方志遠,〈明代的戶口食鹽和戶口鹽鈔,《江西師範大學學報,一九八六年三期。

王崇武,〈明初戶口的流亡和招撫,《益世報(天津)讀書週刊,四三期,一九三六年四月。

王崇武,〈明初之屯墾政策與井田說,《禹貢,五卷五期,一九三六年五月。

王崇武,〈明初的屯田制度導言,《華北日報,一九三六年六月。

王崇武,〈明代的商屯制度〉,《禹貢,五卷十二期,一九三六年八月。

王崇武,〈明初實施屯田的社會背景,《華北日報,一九三六年八-九月。

王崇武,〈明代的戶口消長,《燕京學報,二十期,一九三六年十二月。

王毓銓,〈明代的軍戶,《歷史研究,一九五九年六期。

王毓銓,〈明朝徭役的審編與土地,《歷史研究,一九八八年一期。

王毓銓,〈納糧也是當差〉,《史學史研究,一九八八年一期。

王毓銓,〈戶役田述略,《明史研究,一輯,一九九一年。

王毓銓,明朝的配戶當差制,《明清史,一九九一年一期。

王毓銓,〈明朝田地赤契與賦役黃冊,《中國經濟史研究,一九九一年一期。

王瑞平,明代洪武永樂年間的遷民及其影響中州學刊,一九九一年二期。

王瑞平,明代人口考黃淮月刊,一九九二年四期。

王 昊,明代鄉里組織新探明史研究,一輯,一九九一年九月。

王育民,明代戶口初探歷史地理,九輯,一九九○年。

王育民,明初全國人口考質疑歷史研究,一九九○年三期。

江太新,論預租制的發生和發展,《中國經濟史研究,一九八八年二期。

余同元,〈明太祖北部邊防政策與明代九邊的形成,《煙臺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一九九一年一期。

何維凝,〈明代鹽軍與灶勇〉,《益世報史學》,五十期,一九四八年。

何維凝,〈明代之鹽戶,《中國社會經濟史集刊一九五七年一期。

邢 鐵,〈明朝的戶等制度及其變化,《明清史,一九八九年七期。

李濟賢,〈明代蘇松常地區戶籍人口消長略述,《明史研究論叢,四輯,一九九一年五月。

李濟賢,〈明代馬戶述論,《明史研究,三輯,一九九三年。

李紹強,〈試論明代鹽商中的囤戶,《山東大學學報:哲社版,一九八八年三期。

李龍潛,〈明代民屯制度初探,《暨南學報,一九八四年一期。

李龍潛,〈明初遷徙富戶考釋-—兼論京師坊廂徭役制度,《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一九八八年三期。

李 洵,試論明代的流民問題社會科學輯刊,一九八○年三期。

李曉路,〈明代里甲制研究華東師大學報,一九八三年一期。

林建發,明太祖之里甲制政大史薈,十一期,一九八一年。

阮明道,〈明代戶籍編造所經階段試探〉,《南充師範學報.哲社版,一九八八年三期。

胡 剛,〈明代南靖縣戶役私例二證,《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一九九四年二期。

洪 沼,〈明初的遷徙富戶與糧長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一九八四年一期。

,〈元明兩代之戶匠〉,《雲南大學學報》,一期,一九四九年。

吳智和,〈明代江河船戶,《明史研究專刊,一期,一九七八年七月。

吳智和,〈明代漁戶與養殖事業,《明史研究專刊,二期,一九七九年九月。

吳智和,明代職業戶的初步研究明史研究專刊,四期,一九八一年十二月。

吳緝華,論明代宗藩人口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三一卷三期,一九七○年九月。

姜守鵬,〈《金瓶梅反映的明代奴婢制度,《史學集刊,一九九○年四期。

韋東超,〈明代廣西土司地區的編戶與賦役考略,《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一九九六年三期。

秦佩珩,明代戶口問題研究明代經濟史述論叢初稿,一九五九年十一月。

孫達人,明初戶口升降考實文史哲>,一九八○年二期。

徐 泓,明洪武年間的人口遷徙第一屆歷史與中國社會變遷研討會論文集,一九八二年六月。

徐 泓,明初的人口遷徙政策〉,漢學研究,六卷三期,一九八八年十二月。

徐 泓,明永樂年間的戶口移徙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一卷二期,一九九一年七月。

張雲波,明初之移民建國月刊,十六卷一期,一九四八年一月。

張錫綸,明代戶口逃亡與田土荒廢舉例食貨,三卷二期,一九四六年十二月。

張哲郎,明代的地方控制與里甲制食貨月刊,十一卷一期,一九八一年四月。

張正明,明代的樂戶〉,明史研究》,一輯,一九九一年九月。

張顯清,明代官申優免和庶民「中戶」的徭役負擔〉,歷史研究,一九八六年二期。

崔永紅,〈明代青海河湟地區屯田的分佈和軍戶的來源,《清海社會科學,一九八八年六期。

陳詩啟,〈明代的工匠制度〉,《歷史研究》,一九六六年六期。

陳文石,〈明代衛所的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四八本二分,一九七七年六月。

陳詩啟,〈明代的灶戶和鹽的生產,《廈門大學學報,一九八七年一期。

陳慧星,〈紹興惰民考,《大陸雜誌,八二卷四期,一九九一年四月。

梁方仲,論明代里甲法與均徭法的關係〉,學術研究,一九六三年四、五期。

梁方仲,〈明代的戶帖,《人文科學學報,二卷一期,一九四三年六月。

梁方仲,〈明代黃冊史,《嶺南學報,二期,一九五○年。

曹樹基,〈對明代初年田土數的新認識-—兼論明初邊衛所轄的民籍人口,《歷史研究,一九八六年一期。

智夫成,明代宗室人口的迅猛增長與節制措施,《中州學刊,一九九○年四期。

葛劍雄,明初全國戶口總數並非丁數中國歷史地理論叢,一九九○年四期。

銜 微,明代的里甲制度歷史教學,一九六三年四期。

劉小京,〈略論明清時期的兼業農戶,《農村經濟與社會,一九九二年一期。

劉志文,〈明代均徭中的銀差與力差,《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一九八二年二期。

劉志文,〈關於明代徭役制度的兩點商榷,《北京師範學院學報,一九八二年四期。

劉 森,〈明代茶戶的戶役與茶課,《中國農史,一九九七年二期。

劉 偉,明代里甲制初探華中師院學報,一九八二年三期。

嵇若昕,〈從嘉定朱氏論明末清初工匠地位之提昇,《故宮學術季刊,九卷三期,一九九二年九月。

蔣兆成,〈明代杭嘉湖地區役制的演變,《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一九九三年三期。

鄭振滿,〈明清福建的里甲戶籍與家族組織,《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一九八九年二月。

傅貴九,〈明清蜑民考略,《史學集刊,一九九○年一期。

羅香林,〈中國族譜所見之明代衛所與民族遷移之關係,《大陸雜誌,三九卷十期,一九六九年十一月。

羅麗馨,〈明代匠籍人數之考察〉,《食貨》,十卷一、二期,一九八八年六月。

羅麗馨,〈明代匠戶之仕宦及其意義,(上),大陸雜誌》,八一卷一期,一九九○年一月。

羅麗馨,〈明代匠戶之仕宦及其意義〉,(下),《大陸雜誌》,八一卷二期,一九九○年二月。

顧 誠,〈談明代的衛籍〉,《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一九八九年五期。

叢佩遠,〈談明代遼東軍戶的反抗鬥爭〉,《史學集刊》,一九八五年三期。

欒成顯,〈龍鳳時期朱元璋經理魚鱗冊考析〉,《中國史研究》,一九八八年四期。

欒成顯,〈弘治九年抄錄魚鱗歸戶號簿考〉,《明史研究》,一九九一年一期。

欒成顯,〈明代黃冊底籍的發現及其研究價值〉,《中國古代史(二).宋遼金元明清》,一九九四年六期。

欒成顯,〈明代土地推收過割制度之演變〉,《中國經濟史研究》,一九九七年四期。

欒成顯,〈明代黃冊制度起源考〉,《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一九九七年四期。

欒成顯,明代黃冊人口登載事項考略歷史研究,一九九八年二期。

龔劍鋒,〈明初洪武時期紹興府在籍人口消長情況試探〉,《浙江師大學報》,一九九一年三期。

(史碩二,87106248,梁賢章)















司法制度

專書

丁 易,《明代特務政治》,北京:群眾出版社,一九八三年版。

王興亞,《明代行政管理制度》,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七月第一版。

周 密,《中國刑法史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十月第一版。

高其邁,《明代刑法志注釋》,北京:法律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八月第一版。

陳顧遠,《中國法制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六八年二月臺四版。

陳國平,《明代行政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六月第一版。

張晉藩、懷效鋒,《中國法制通史.明代卷》,北京:法律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一月第一版。

勞政武,《論唐明律對官人之優遇》,臺北:萬年青書店,一九七六年九月初版。

黃彰健,《明律例彙編》,臺北:三民書局,一九七九年三月第一版。

茲賀秀三等,《明清時代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十月第一版。

楊一凡,《明大誥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十二月第一版。

楊一凡,《洪武法律典籍考證》,北京:法律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八月第一版。

楊雪峰,《明代審判制度》,臺北:黎明文化公司,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三版。

懷效鋒,《嘉靖專制政治與法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三月第一版。

懷效鋒,《明清法制初探》,北京:法律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十二月第一版。

龍韶華,《明代司法初考》,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十一月第一版。

羅冬陽,《明太祖禮法之治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十一月第一版。


學位論文

李金澤,《明清律中賭博罪》,臺北: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九年六月。

宋國業,《明清律中的竊盜罪》,臺北: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八年六月。

簡松柏,《明清律中之白晝搶奪罪》,臺北: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九年六月

蔡瑞煙,《明律之誣告罪》,臺北: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四年六月。


一般論文

丁 易,〈瓜蔓抄〉,《理想與現實》,三卷四期,一九四七年三月。

丁 易,〈明代的特務機關〉,《中華論壇》,二卷五期,一九四六年十一月。

巨煥武,〈明代律例有關化外人的犯罪規定〉,《思與言》,一四卷二期,一九七六年七月。

巨煥武,〈居喪生子罪在明代所適用的法律〉,《新時代》,一七卷二期,一九七七年二月。

巨煥武,〈明代律例有關官吏出入人罪的規定〉,《政大法學評論》,二三期,一九八一年。

巨煥武,〈明代的訴訟費用-—囚紙〉,《大陸雜誌》,六二卷四期,一九八一年六月。

巨煥武,〈明律上的費用受寄財產〉,《大陸雜誌》,六九卷三期,一九八四年九月。

巨煥武,〈明代判決書的招由及其記載方法〉,《大陸雜誌》,六八卷三期,一九八四年三月。

巨煥武,〈明代司法人員擬議罪名之原則與方法〉,《政大法學評論》,一五期,一九八八年二月。

巨煥武,〈明代律例有關犯罪自首的規定〉,《慶祝朱建民先生七十華誕論文集》,一九八九年。

巨煥武,〈「真犯死罪」與「雜犯死罪」——明代律例中的死罪(上)〉,《政大法學評論》,四九期,一九九三年十二月。

巨煥武,〈「真犯死罪」與「雜犯死罪」——明代律例中的死罪(下)〉,《政大法學評論》,五一期,一九九四年六月。

朱畸觚,〈廷杖考〉,《國學叢刊》,一一期,一九四二年十一月。

寺田浩明,〈明清時期法秩序中「約」的性質〉,《明清時代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一九九八年十月。

曲英杰、楊一凡,〈明代問刑條例的條定〉,《中外法學》,一九九○年四期。

杜婉言,〈明代訴訟制度〉,《中國史研究》,一九九六年二期。

那思陸,〈明代錦衣衛與司法審判〉,《空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四期,一九九六年四月。

那思陸,〈明代的司法制度〉,《政大法學評論》,六一卷,一九九九年六月。

肖立軍,〈明代的執法犯法及懲治措施〉,《文史雜誌》,一九九四年五期。

,〈明代的錦衣衛與東西廠〉,《燈下集》,一九六二年。

林□榮,〈唐明律的比較研究〉,《法學叢刊》,二八期,一九六二年十月。

林□榮,〈大明律與行政法法典化〉,《法學月刊》,一五卷二○期,一九六四年十月。

林□榮,〈我與薛允生先生論唐明律〉,《法商學報》,一三期,一九七七年十二月。

姚雪垠,〈明代的錦衣衛〉,《中國建設》,七卷六期,一九四九年三月。

姜曉萍,〈明代的司法制度與君主專制〉,《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一九九二年四期。

姜緯堂,〈關於明永樂二十年大布告〉,《文物》,一九九○年七期。

胡建中江憲,〈明代贖刑制度初探〉,《學術月刊》,一九八二年七期。

徐道鄰,〈自首制在唐明清律的演變〉,《東方雜志》,復刊四卷七期,一九七二年一月。

曹國慶,〈明代的廷杖〉,《史學集刊》,一九九○年三期。

島田正郎,〈明代蒙古的法習慣-北虜風俗的法制史料〉,《邊政研究所年報》,三期,一九八四年七月。

孫容軒,〈明代贖刑考(一)、(二)〉,《中國留日同學會季刊》,六期,一九六○年十二月。

陳高華,〈從大誥看明初的專制政治〉,《中國史研究》,一九八一年一期。

陳振興,〈小議明代初年的法制宣傳〉,《中國法制報》,一九八二年二期。

陳務去,〈廠衛與明代政治〉,《新中華》,復刊五卷一六期,一九四七年八月。

陳務去,〈明代的恐怖政治〉,《中建》,一卷二期,一九四八年八月。

陳鳴鐘,〈明代的廠衛〉,《新史學通訊》,一九五四年四期。

張顯清,〈從大明律和大誥看朱元璋的鋤強扶弱政策〉,《明史研究論叢》,二輯,一九八二年。

賀衛方,〈中國古代司法判決的風格與精神〉,《中國社會科學》,一九九○年六期。

張信元,〈《皇明條法事類纂》與《條例全文》的比較考述〉,《法律史論集:第一卷》,一九九八年九月。

黃 山,〈從大明律看明朝王權對宗教及涉神事務的司法管理〉,《社會科學輯刊》,一九九四年五期。

黃彰健,〈洪武二十二年太孫改律及三十年律誥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二○本下,一九四九年十二月。

黃彰健,〈大明律誥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二四本,一九五三年六月。

黃彰健,〈明洪武永樂朝的榜文峻令〉,《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四六本四分冊,一九七五年十月。

黃彰健,〈明律例匯編序〉,《大陸雜誌》,五三卷三期,一九七六年十月。

黃彰健,〈律解辯疑、大明律直解及明律集解附例三書所載明律之比較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三九本上,一九八○年一月。

楊一凡,〈明大誥初探〉,《北京政法學院學報》,一九八一年一期。

楊一凡,〈明大誥與朱元璋重典治吏思想〉,《學習與探索》,一九八一年二期。

楊一凡,〈洪武十三年大明律考〉,《學習與思考》,一九八一年五期。

楊一凡,〈論明初重典政策與讓步政策〉,《中州學刊》,一九八二年二期。

楊一凡,〈論明初的重典治吏〉,《求是學刊》,一九八二年六期。

楊一凡,〈明初重典治民考實〉,《法律史論叢》,總三期,一九八三年。

楊一凡,〈大明律修評始末考〉,《政治論壇》,一九九○年二期。

楊一凡,〈22種明代稀見法律文獻版本述略〉,《法律史論集:第一卷》,一九九八年九月。

楊雪峰,〈明律對蒙古人色目人婚姻上的限制〉,《大陸雜誌》,四一卷三期,一九七○年八月。

楊雪峰,〈明代化外人犯罪時適用之法律〉,《大陸雜誌》,四五卷四期,一九七二年十月。

鞏富文,〈中國古代法官會審制度〉,《史學月刊》,一九九二年六期。

赫曉惠,〈評朱元璋的重典治吏思想〉,《南都學壇》,一九九八年四期。

鄧嗣禹,〈明大誥與明初之政治社會〉,《燕京學報》,二○期,一九三六年十二月。

潛 齋,〈從兩種畫像略談明太祖的任刑〉,《暢流》,六卷一一期,一九五三年十一月。

適 夷,〈朱明政府的特務政治〉,《文萃》,二四期,一九四六年四月。

魯 公,〈漫談明代稗政之一:三廠、錦衣衛、鎮撫司〉,《國魂》,三九七期,一九七八年十二月。

蕪 庵,〈明代特務政治〉,《新希望》,五二期,一九九六年二月。

龍韶華,〈明代對官員犯罪的處置〉,《法律史論集:第一卷》,一九九八年九月。

濱島敦俊,〈明代之判牘〉,《中國史研究》,一九九六年一期。

懷效鋒,〈明代中葉的宦官與司法〉,《中國社會科學》,一九八五年五期。

懷效鋒,〈明代首輔與司法〉,《中國法學》,一九八七年六期。

懷效鋒,〈明代御史與司法〉,《江海學刊》,一九八八年三期。

懷效鋒,〈明代司法中的皇權〉,《現代法學》,一九八八年五期。

懷效鋒,〈嘉靖新政中的法制改良〉,《社會科學輯刊》,一九九○年一期。

(史碩二,87106116,連啟元)



監察制度

專書

王惠岩、張創新,《中國政治制度史》,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五月第一版。

王 正,《監察史話》,:大百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三月初版。

左言東,《中國政治制度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八月第一版。

白綱,《中國政治制度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三月第一版。

李進修,《中國近代政治制度史綱》,北京:求實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九月第一版。

沈任遠,《歷代政治制度要略》,台北:國立編譯館,一九八八年三月初版。

邵德門,《中國政治制度史》,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二月第一版。

邵伯岐、劉海彬、王永平,《中國監察史》,北京:中國審計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一月第一版。

林家瑞,《中國政治制度論》,:商務印書館,一九四○年七月第一版。

吳觀文,《中國古代政治與監察制度》,北京: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月第一版。

邱永明,《中國監察制度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十二月第一版。

韋慶遠,《中國政治制度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五月第一版。

姜文奎,《中國歷代政制考》,台北:國立編譯館,一九八七年五月初版。

徐式圭,《中國監察史略》,上海:上海書局,一九九六年九月第一版。

馬空群,《中國監察制度史》,台北:正中書局經銷,一九七八年十月初版。

高一涵,《中國御史制度沿革》,上海:上海書局,一九六六年二月第一版。

唐進、鄭川水,《中國國家機構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第一版。

梁希哲、孟昭信,《明清政治制度述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二月第一版。

陳國平,《明代行政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六月第一版。

陶希聖編校,《中國政治制度史》,台北:啟業書局,一九七四年八月初版。

彭 勃,《中國監察制度史》,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年五月第一版。

單遠慕、劉益安,《中國廉政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三月第一版。

張金鑑,《中國政治制度史》,台北:三民書局,一九七七年十月初版。

張 薇,《明代的監控體制——監察與諫議制度研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月第一版。

曾繁康,《中國政治制度史》,台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一九七九年七月初版。

曾 謇,《中國政治制度史》,上海:上海書局,一九九二年十一月第一版。

楊樹藩,《考試監察制度之史的演進》,台北:正中書局,一九八○年九月初版。

楊樹藩,《明代中央政治制度》,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七年七月第三版。

楊鴻年、歐陽鑫,《中國政制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三月第一版。

楊熙時,《中國政治制度史》,上海:上海書局,一九九二年一月第一版。

齊覺生,《明代監察制度之權力分配及其運用》,台北:著者自印,一九六四年初版。

鄭欣仁,《中國政治制度與政治史》,台北:稻禾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二月初版。

黎東方,《細說明朝》,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一九九○年七月第二版。

錢 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台北:東大圖書公司,一九九三年九月第九版。

關文發、顏廣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五月第二版。

關文發、于波,《中國監察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七月第一版。

儲考山、何平立、來可泓,《中國政治制度史》,上海:三聯書店,一九九三年十二月第一版。

羅冬陽,《明太祖禮法之治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十一月第一版。


學位論文

巨煥武,《明代巡按監察御史》,台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一九七○年十二月。

張治安,《明代監察制度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時間不詳。

齊覺生,《明代監察制度之權力分配及其運用》,台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六四年。


一般論文

于 登,〈明代監察制度概述〉,《金陵學報》,六卷二期,一九三六年。

巨煥武,〈明代巡按某處御史與巡按御史〉,《中山學術文化集刊》,三期,一九六九年。

巨煥武,〈明代巡按御史與中差御史〉,《政治大學學報》,三二期,一九七五年十二月。

王宏志,〈明代監察制度〉,《史學集刊》,一九九一年四期。

王世華,〈論明代地方監察制度的演進〉,《明史研究》,二輯,一九九二年。

吳緝華,〈明代御史臺制度的淵源及演變〉,《南洋商報》,三二期,一九七三年。

吳緝華,〈承前啟後的明代監察御史〉,《新社學報》,五期,一九七三年。

吳觀文,〈論明代監察制度及其作用〉,《管理世界》,一九八七年三期。

何鵬毓,〈明代監察制度〉,《東方雜誌》,四四卷二期,一九四八年。

林紹明,〈略論明代御史制度之利弊〉,《歷史教學問題》,一九八五年五期。

畢 耕,〈明代監察制度評述〉,《建設》,十卷七期,一九六一年。

馮望山,〈明代監察制度與貪污風氣〉,《新希望》,四七期,一九五五年。

張其成,〈明代官制概要〉,《考銓月刊》,六二期,一九五六年

張治安,〈明代御史之選任〉,《中山學術文化集刊》,三期,一九六九年。

張治安,〈明代六科之研究〉,《政治大學學報》,三一期,一九七五年。

張 薇,〈六科給事中制度對明代政治體制的監控和調節〉,《明清史》,一九九○年一月。

詹尊泮,〈論明代政治制度〉,《丘海學術研究彙編》,一九七八年十月。

楊樹藩,〈明代的都察院〉,《趙鐵寒先生紀念論文集》,一九七八年四月。

趙映林,〈明代的監察機構〉,《文史雜誌》,一九八七年三期。

羅輝映,〈明代都察院和監察制度〉,《檔案學論叢》,一九八七年二期。

(史碩一,88106314,楊昇龍)


軍事制度

專書

于志嘉,《明代軍戶世襲制度》,台北:台灣學生書局,一九八七年四月初版。

毛佩奇、王莉,《中國明代軍事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四月一版一刷。

王天有,《明代國家機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九月一版一刷。

王德賢,《明末鄉村防衛之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一九八二年三月初版。

鋼主編、杜婉言、方志遠著,《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第九卷明代》,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一版一刷。

吳緝華,《明代社會經濟史論叢》,台北:著者自印,一九七○年九月初版。

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貿易》,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四月一版一刷。

長江航運史編寫委員會,《長江航道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一版一刷。

洪煥樁、羅侖主編,《長江三角洲地區社會經濟史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十月一版一刷。

范中義,《籌海圖編淺說》,北京:解放軍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一版一刷。

軍事科學院主編,《中國軍事通史‧明代軍事史(上)(下)》,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一○月初版。

孫金銘,《中國兵制史》,台北:國防研究院,一九六○年一月台初版。

銳,《中國軍事史略》,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三月第一版。

薇,《明代的監控體制——監察與諫議制度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月,一版一刷。

張哲郎,《明代巡撫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九月初版。

張顯清,《嚴嵩傳》,合肥:黃山書社,一九九二年七月一版一刷。

陳文石,《明洪武嘉靖間的海禁政策》,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叢刊,一九六六年八月初版。

陳高華、錢海皓主編,《中國軍事制度史——軍事組織體制編制卷》,鄭州:大象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八月一版一刷。

葉驍軍,《中國都城發展史》,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五月一版一刷。

靳潤成,《明朝總督巡撫轄區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八月一版一刷。

鮑彥邦,《明代漕運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五月一版一刷。

薛連璧、張振華,《中國軍事教育史》,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五月一版一刷。

關文發、顏廣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九月一版一刷。

蘇同炳,《明代驛遞制度》,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一九六九年六月初版。


學位論文

林為楷,《明代的江防體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八年六月。

黃中青,《明代海防的水寨與遊兵—浙閩粵沿海島嶼防衛的建置與解體》,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六年六月。

羅麗馨,《明代京營之研究》,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一年六月。


一般論文

于志嘉,〈明代江西兵制的演變〉,《史語所集刊》,六六本四分,一九九五年十二月。

于志嘉,〈明代江西衛所屯田〉,《史語所集刊》,六七本三分,一九九六年九月。

于志嘉,〈明代江西衛所軍役的演變〉,《史語所集刊》,六八本一分,一九九七年三月。

于志嘉,〈明武職選簿與衛所武官制的研究〉,《史語所集刊》,六九本一分,一九九八年三月。

于志嘉,〈明代軍制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一九九二年六月。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明與後金大凌河城之戰史料片斷〉,《歷史檔案》,一九八一年一期。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明軍守衛松山等城堡的六件戰報〉,《歷史檔案》,一九八一年二期。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方裕謹編選),〈崇禎七年後金對關內的入擾(一)(二)(三)〉,《歷史檔案》,一九八二年二、三、四期。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天啟二、四年對安邦彥的用兵〉,《歷史檔案》,一九八三年四期。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崇禎十三年遼東戰守明檔選(上)(下)〉,《歷史檔案》,一九八五年一、二期。

尹章義,〈湯和與明初東南海防〉,《國立編譯館館刊》,六卷一期,一九七七年六月。

孔 東,〈明代衛所制度之研究〉,《文史學報》,一九七六年七月二期。

方弘仁,〈明嘉靖五次兵變初探〉,《明史研究專刊》,五期,一九八二年十二月。

方志遠,〈明朝軍隊的編制與領導體制〉,《明史研究》,三輯,一九九三年七月。

波,〈明朝江防制度探討〉,《江海學刊》,一九九六年三期。

波,〈洪朝選與南直隸的歷史情結〉,《洪芳洲研究論集》,一九九八年五月。

王之屏,〈明代的遼東〉,《邊政公論》,四卷二、三期,一九五六年三月。

王廷元,〈略論明代遼東軍戶〉,《安徽師大學報》,一九八一年四期。

王廷元,〈試論人心向背與明末遼東戰局〉,《安徽師大學報》,一九八四年四期。

王崇武,〈明初之用兵與寨堡〉,《史語所集刊》,八期,一九五○年。

王崇武,〈明代的疆域與明代的國防〉,《現代學報》,一卷二、三期,一九五八年三月。

伊 志,〈明代「棄套」始末〉,《禹貢半月刊》,二卷一期,一九四五年十二月。

鴻,〈從南京到北京——明初定都問題的討論〉,《師大學報》,三三期,一九八八年六月。

江應燮,〈楊一清與明代中國之西北邊疆〉,《新亞細亞月刊》,一○卷一期,一九四六年七月。

衣保中,〈關於明代軍屯制度破壞過程中的幾個問題〉,《松遼學刊》,一九八四年三期。

,〈明代的軍兵〉,《讀史劄記》,一九五六年二月。

,〈明初衛所制度之崩潰〉,《吳文集第一卷》,一九八八年月。

吳廷燮,〈論明代邊功之盛〉,《四存月刊》,一一期,一九三三年。

吳智和,〈明代的江湖盜〉,《明史研究專刊》,一期,一九七八年七月。

吳智和,〈明景帝登極守禦——居庸、紫荊兩關之佈防〉,《明史研究專刊》,五期,一九八二年十二月。

吳智和,〈明代正統國變與景泰興復〉,《史學彙刊》,八期,一九八八年八月。

吳緝華,〈明代延綏鎮的地域及其軍事地位〉,《亞洲歷史學家會議論文集》,一九七三年十月。

吳緝華,〈明初東勝的設防與棄防〉,《史語所集刊》,三四期下,一九七四年十二月。

吳緝華,〈論明代封藩與軍事職權之轉移(上)(下)〉,《大陸雜誌》,三四卷七、八期,一九七八年四月。

吳緝華,〈論明代北方邊防內移及影響〉,《新亞學報》,一九八○年一三期。

吳緝華,〈明代延綏鎮的地域及其軍事地位——兼論軍餉的消耗與長城的修築〉,《明代社會經濟史論叢》,一九八一年九月。

吳緝華,〈明代東勝的設防與棄防——邊防制度的演變〉,《明代制度史論叢》,一九八二年二月。

吳緝華,〈論明代封藩與軍事職權之轉移〉,《明代制度史論叢》,一九八二年二月。

吳緝華,〈明代最高軍事機構的演變〉,《南洋大學學報》,一九八五年六期。

宋國強,〈試論明末錦州戰役〉,《錦州師院學報》,一九八三年四期。

李 旭,〈明代遼東的軍事〉,《史地半月刊》,一卷二期,一九四七年十一月。

李文治,〈明末的寨堡與義軍〉,《文史雜誌》,三卷七、八期,一九四三年。

李光濤,〈記明季兵營之積弊〉,《大陸雜誌》,六卷一二期,一九六四年六月。

李光濤,〈記明季的鄉兵〉,《大陸雜誌》,二九卷一○期,一九七五年十二月。

李龍潛,〈明代軍戶制度淺論〉,《北京師院學報》,一九八二年一期。

李鴻彬,〈論薩爾滸之戰〉,《中央民院學報》,一九七九年一、二期。

李鴻彬,〈論明清松錦之戰〉,《遼寧師院學報》,一九八一年六期。

李鴻彬,〈論寧遠之戰〉,《北京大學學報》,一九八三年五期。

肖 許,〈明代將帥家丁的興衰及其影響〉,《南開史學》一九八四年一期。

辛法春,〈明代沐氏雲南之地方建設與衛所屯田〉,《明史研究專刊》,五期,一九八二年。

和 龔,〈試論明萬曆年間的寧夏兵變〉,《寧夏社會科學》,一九八五年一期。

周遠廉、謝肇華,〈明代遼東軍屯制初探(明代遼東檔案研究之二)〉,《遼寧大學學報》,一九八○年六期。

林世明,〈明代的鄉兵〉,《明新學報》,一九八三年三期。

林為楷,〈洪朝選與明代的江防——操江都御史的職權與江防體制〉,《洪芳洲研究論集》,一九九八年五月。

林樹惠,〈明代之北邊備禦(兵備)〉,《史學年報》,三卷二期,一九五一年十二月。

金 石,〈明朝對雲南的屯邊政策〉,《歷史教學》,一九八三年九期。

金承芝,〈薩爾滸戰前的遼東情況——從何爾健上明神宗奏疏看當時遼東的殘破〉,《漢學研究》,三卷一期,一九八五年。

南炳文,〈明初軍制初探〉,《南開史學》,一九八三年第一期。

南炳文,〈明初軍制初探(續)〉,《南開史學》,一九八三年二期。

姜開泰,〈明之工兵制〉,《經理》,二卷一期,一九四七年一月。

洪淑湄,〈明代的海防經營〉,《史學會刊》,一九期,一九八九年五月。

胡建中,〈明代火銃〉,《紫禁城》,二四期,一九八四年。

孫文良,〈論明與後金的遼瀋之戰〉,《社會科學輯刊》,一九八○年五期。

孫文良、李治亭,〈論明與清松錦決戰〉,《遼寧大學學報》,一九八二年五期。

孫祖繩,〈明代之寬旬六堡與遼東邊患〉,《東北集刊》,三期,一九五三年五月。

馬自樹,〈明代軍隊由尊到卑的變化〉,《山東師大學報》,一九八四年四期。

馬楚堅,〈明代搪報之內容及其史料舉隅〉,《梵音》,三期,一九八六年十一月。

馬楚堅,〈明代搪報之創制及其編制〉,《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一七卷,一九八六年。

張奕善,〈明成祖政治權力中心北移的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一○、一一期合刊,一九八四年十二月。

張奕善,〈明太祖的沙漠戰爭〉,《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一四期,一九八八年七月。

張耀庚,〈明代之邊患〉,《新亞細亞月刊》,九卷四期,一九四六年四月。

曹國慶,〈試說明代的清軍制度〉,《史學集刊》,一九九四年三期。

梁方仲,〈明代之民兵〉,《中國社會經濟史集刊》,五卷二期,一九四八年。

梁方仲,〈明代之民兵〉,《明史研究論叢》,一輯,一九八二年六月。

許賢瑤,〈明代的勾軍〉,《明史研究專刊》,六期,一九八三年。

郭廷以,〈東北的開拓——明清的東北經營〉,《邊疆文化論文集》,一期,一九六五年七月。

陳文石,〈明代衛所的軍〉,《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集刊》,四八本二分,一九七七年六月。

陳文石,〈明代前期(洪武四年——正統十四年)遼東的邊防〉,《史語所集刊》,三七本上,一九六七年三月。

陳寶良,〈明代鄉村的防禦體制〉,《齊魯學刊》,一九九三年六期。

喻蓉蓉,〈薩爾滸之役後遼東地區之滿漢關係〉,《世新人文學報》,二期,一九九五年一月。

喻蓉蓉,〈明熊廷弼巡按遼東與籌遼宏圖(16081611)〉,《世界新聞傳播學院人文學報》,七期,一九九七年七月。

喻蓉蓉,〈熊廷弼巡按遼東與籌遼宏圖〉,《世新人文學報》,七期,一九九七年十月。

喻蓉蓉,〈熊廷弼與遼南四衛之抗金活動——「熊氏三方布置策」之探討〉,《世新大學學報》,七期,一九九七年十月。

萬揆一,〈明代麓川之役和〈陳言征麓川略〉〉,《貴州文史叢刊》,一九八五年二期。

鼓山樵,〈明末清初時福建的海防〉,《福建文化》,三卷二六期,一九四八年十一月。

趙德貴,〈論明清戰爭之研究〉,《東北師大學報》,一九八五年四期。

劉建新等,〈一六三七年明清皮島之戰〉,《歷史檔案》,一九八二年三期。

劉選民,〈明遼東邊牆與清之柳條邊〉,《大公報史地周刊》,一○九期,一九四七年十月。

劉選民,〈明初之經營東北〉,《大公報史地周刊》,一一七期,一九四七年十二月。

潘鎮球,〈明代北邊軍政及衛所的崩潰〉,《崇基學報》,七卷一期,一九七八年十一月。

滕紹箴,〈試論明與後金戰爭的原因及其性質〉,《民族研究》,一九八○年五期。

蔣美鳳,〈由嘉靖年間蒙古人入侵情形探討長城的功用〉,《輔大史苑》,二九期,一九八九年一月。

賴家度,〈明代初期西北七衛的設置〉,《歷史教學》,一九五七年八期。

魏羅羅,〈麓川之役初探(明朝正統年間對族大土司思氏的征伐戰爭)〉,《研究集刊》,一九八一年三、四期。

羅香林,〈狼兵狼田考〉,《廣州學報》,一卷二期,一九四八年四月。

羅香林,〈中國族譜所見之明代衛所與民族遷移之關係〉,《大陸雜誌》,三九卷一○期,一九八○年十一月。

羅麗馨,〈明代京營之形成與衰敗〉,《明史研究專刊》,六期,一九八三年。

羅麗馨,〈明代京營之組織〉,《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一六期,一九八四年六月。

羅麗馨,〈明代京營之任務〉,《興大文史學報》,一五期,一九八五年。

羅繼祖,〈明季十三山村民抗後金始末〉,《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一九八二年三期。

譚其驤,〈釋明代都司衛所制度〉,《禹貢半月刊》,三卷一○期,一九四六年七月。

蘇同炳,〈明代的軍費〉,《反攻》,二一二期,一九七○年十一月。

蘇同炳,〈明末清初裁驛費史事研究〉,《史語所集刊》,三八本,一九六八年一月。

顧 成,〈談明代的衛籍〉,《明清史月刊》,一九八九年一一期。

龔 純,〈明代的軍醫制度〉,《醫學史與保健組織》,二卷二期,一九六九年六月。

(史博二,87066076,林為楷)









學校制度

專書

丁榕萍,《明代國子監教育與科舉之研究》,花蓮:華光書局,一九七五年。

尹選波,《中國明代教育史》,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王興亞,《明代行政管理制度》,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七月第一版。

吳智和,《明代的儒學教官》,台北:台灣書局,一九九一年三月初版。

李民實,《明代考選制度》,台北:考選部,一九八四年六月初版。

李 儼,《唐宋元明數學教育制度》,中國:中國科學社,一九三三年。

林麗月,《明代的國子監》,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一九七八年六月初版。

張建仁,《明代教育管理制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五月初版。

趙子富,《明代學校與科舉制度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二月第一版。


學位論文

王崇峻,《明代書院講學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三年。

王寶彩,《明代道德教養類蒙書之研究》,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八年五月。

邱世明,《王陽明兒童教育思想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碩士論文,一九九六年六月。

張心愷,《明清時代蒙學施教所啟導之文化典範與應用智能》,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八年。

張梅燕,《明太祖設置國子監及其作用》,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七八年。

詹 康,《明代的教化思想》,台北: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三年七月。

蔡嘉麟,《明代的衛學教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八年六月。

簡蕙瑩,《明代的儒學制度——浙閩粵地方教育體制的發展》,嘉義: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九年六月。


一般論文

丁榕萍,〈明代的國子監研究〉,《花蓮師專學報》,八卷,一九七六年。

于 登,〈明代國子監制度考略〉,《金陵學報》,六卷二期,一九四七年十一月。

尹亞孟,〈明朝官吏選拔和人才舉荐制度的得失及思考〉,《山東教育學院學報》,一九九六年一期。

尹選波,〈明代督學制度述論〉,《學習與探索》,一九九九年五月。

尹選波,〈明代學校生員政治活動述論〉,《求是學刊》,一九九九年四期。

文元玉,〈明王朝科舉制度中的文化專制主義之初探-兼論明初對學校教育的統治〉,《湖南師院學報》,一九八○年四期。

民,〈明清兩代北京閩中會館的教育職能及其演變〉,《教育評論》,二卷,一九九一年。

王正賢、歐多恒,〈明清時期的貴州教育〉,《貴州社會科學》,一九八四年三期。

王雲五,〈明清教學思想序〉,《東方雜誌復刊》,十二卷四期,一九七一年六月。

王新田、汪立祥,〈明清商人與教育〉,《教育評論》,一九九三年四期。

王蘭蔭,(明代的社學),《師大月刊》,二一卷,一九三五年九月。

王蘭蔭,(明代的社學),《師大月刊》,二六卷,一九三六年二月。

王蘭蔭,〈明代之鄉約與民眾教育〉,《師大月刊》,二十一卷九期,一九三五年十一月。

凱,〈明代的學風與士習〉,《史學集刊》,五期,一九七五年五月。

,〈明季杭州讀書社考〉,《國學季刊》,二卷二期,一九四○年十二月。

朱新建,〈關於明武學的若干問題〉,《廈門大學學報》,一九九二年一期。

朱靜仁,〈明代學制概況〉,《教與學》,四卷四期,一九八二年十二月。

池小芳,〈明代社學興衰原因初探〉,《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二期,一九九三年。

何靜梧,〈明清兩代的貴州書院〉,《貴州文史叢刊》,一期,一九九二年。

,〈明代的學校〉,《清華學報》,十五卷二期,一九四八年。

吳智和,〈明代儒學教官的定位與地位〉,《華岡文科學報》,十七期,一九八九年十二月。

吳智和,〈儒學教官與明代政治〉,《明史研究專刊》,九期,一九八九年十二月。

吳智和,〈明初地方儒學教育體制運作〉,《慶祝王恢教授九秩嵩壽論文集編委員》,一九九七年五月。

吳智和,〈明代提學的教育生活〉,《淡江史學》,十期,一九九九年六月。

吳智和,〈明代提學教權與社會之變遷〉,《慶祝王鐘翰教授八十五暨韋慶遠教授七十華誕學術論文合集》,一九九九年六月。

呂 達,〈元、明、清三代的社學考略〉,《上海師範大學學報》,一九八六年三期。

宋強剛,〈朱元璋的養士用人與明代之士風〉,《四川教育學院學報(成都)》,一九九五年一期。

宋強剛,〈論朱元璋的教育思想〉,《教育研究》,一九九○年四期。

李明實,〈明代文官入仕之主要途徑〉,《中國行政》,二十九期,一九七九年。

李國鈞,〈論明清之際啟蒙教育家知行結合的教學思想〉,《華東師範大學學報》,一九八二年六期。

李國鈞,〈明清數學教育的復興和發展〉,《華東師範大學學報》,一九八四年三期。

李國鈞,〈明清蒙學教育述評〉,《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一九九二年一期。

李德暉,〈貴州明清兩代建學記略〉,《貴州文獻彙刊》,一九四○年四期。

步近智,〈晚明時期儒學的演變與影響〉,《中國史研究》,一九八九年一期。

每 文,〈明代教育制度試探〉,《北方論叢》,一九八三年一期。

沈 友,〈略述朱元璋的人才政策〉,《牡丹江西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一九九五年四月。

沈海梅,〈明代雲南文化教育中心的社學〉,《思想戰線(雲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報)》,一九九九年三期。

卓金秀、李新華,〈教學參考明清之際啟蒙思想家的教育觀〉,《史學月刊》,一九九五年五期。

卓順揚,〈東林書院之剛毅樸實學風〉,《讀史劄記》,二卷,一九六八年四月。

周光慶,〈明季讀書人的啟蒙型人格〉,《武漢教育學院學報》,一九九八年一期。

周致元,〈明代徽州的教化措施及其影響〉,《安徽大學學報(哲社版)》,一九九六年二期。

邱錦昌,〈明代教育制度之研究〉,《政大學報》,四五期,一九八二年五月。

侯紹文,〈明代大學生撥歷制〉,《民主評論》,九卷九期,一九五八年五月。

侯紹文,〈東林書院考〉,《大陸雜誌》,十八卷七期,一九五九年四月。

柳詒徵,〈五百年前南京之國立大學〉,《學衡》,十三、十四卷,一九二八年一月。

洪煥椿,〈明清間之浙江三大書院〉,《讀書通訊》,一六二期,一九四八年八月。

胡 凡,〈明代的宮廷教育〉,《江西論壇(武漢)》,一九九○年七期。

胡迅雷,〈明代寧夏學校概況〉,《寧夏教育》,一九八八年六期。

徐 泓,〈明南京國子監的校園規劃〉,《慶祝王鐘翰教授八十五暨韋慶遠教授七十華誕學術論文合集》,一九九九年六月。

班書閣,〈明季毀書院考〉,《睿湖期刊》,二卷,一九三○年十月。

秦壽容,〈東林書院和明末東林黨〉,《江蘇教育》,一九八二年一期。

馬炎心,〈明代國子監述論〉,《許昌師專學報(社科版)》,一九八八年四月。

國培之,〈明太祖與國子監〉,《教育短汲》,一九四八年二期。

張 寒,〈明初重視教育〉,《光明日報》,六卷九期,一九八五年。

張大民,〈宋明代的教育改革與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教育論叢》,一九九一年一期。

張羽瓊,〈王守仁與明代書院的復興〉,《貴州師範大學學報》,一九九九年三期。

張其昀,〈源遠流長之南京國學(三)明代之國家〉,《國風半月刊》,七卷二期,一九三五年九月。

張明貴,〈明代學校體制度與生徒入仕的途徑與意義〉,《東方雜誌》,二十三卷八期,一九九○年八月。

張建仁,〈試論明代教育管理的特點〉,《華東師範大學學報》,一九九二年一期。

張毓茂,〈明代學官制度探析〉,《社會科學輯刊》,一九九四年三期。

梁甌第,〈明代的書院制度〉,《現代史學》,二卷四期,一九四六年十月。

郭培貴,〈朱元璋的興學重教及其歷史地位〉,《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一九九三年一期。

郭培貴,〈論明代監生的淹滯及其原因和影響〉,《北方論叢》,一九九六年二期。

郭培貴、趙永蘭,〈明代納貢起始時間表〉,《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漢文哲社版)》,一九九七年一期。

郭培貴,〈試述明代提學制度的發展〉,《文獻(京)》,一九九七年四期。

郭齊家,〈宋明理學道德教育思想散論〉,《北京師大學報》,一九八四年三期。

陳東原,〈明代之科舉與教育〉,《學風》,三卷一、二期,一九三三年三月。

陳連營,〈明初法制教育述評〉,《河南大學學報(社科版)》,六十五期,一九九一年四月。

陳寒鳴,〈再論洪武儒學教育〉,《河北學刊》,一九九七年五期。

陳寶良,〈明代的義學與鄉學〉,《史學月刊(開封)》,一九九三年三期。

陸鴻基,〈從《水滸傳》及《三言》看明代平民識字概況〉,《明報明刊》,一八卷一期,一九八三年一月。

傅鴻森,〈明代之國子監—規制、教育設施與學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三十三期,一九九一年六月。

喬介林,〈明代之學校〉,《師大月刊》,三十卷,一九四七年十月。

湯承業〈明代的國子監的「洪武學規」〉,《孔孟月刊》,十八卷二期,一九七九年十月。

程 運,〈明代教育政策及社會形態對於學制與學風之影響〉,《中華文化復興月刊》,三卷六期,一九七○年六月。

覃延歡,〈明清時代廣西文化教育的發展〉,《學述論壇》,一九九○年一期。

黃文樹,〈泰州學派的教育思想及其影響〉,《漢學研究》,十六卷一期,一九九八年六月。

黃文樹,〈泰州學派的教育思想〉,《哲學與文化》,二十五卷十一期,一九九八年十一月。

黃明光,〈明代譯學教育述議〉,《民族研究(京)》,一九九六年一期。

黃明光、徐書業,〈明代省級教育行政官員「提學」研究〉,《廣西教育學報(南寧)》,一九九八年二月。

黃新憲,〈明代大學(國子監)的若干特點〉,《湖北大學學報》,一九八七年六期。

楊啟樵,〈明初人才培養與登進制度及其演變〉,《新亞學報》,六卷二期,一九六四年八月。

楊暘、梁希哲,〈一本填補明史研究空白的好書—《明代的儒學教官》評價〉,《中國書目季刊》,二六卷二期,一九九二年九月。

楊樹榮,〈明代廣東三大教育家〉,《廣東教育》,二卷三期,一九四七年五月。

詹家豪,〈明代國子監生歷事制度述論〉,《史學集刊(長春)》,一九九八年一期。

趙九成,〈明初學制〉,《華北日報史學周刊》,一九三六年。

趙克王,〈明清時期的徽州教育〉,《歷史教學問題(滬)》,一九九六年二期。

趙映林,〈明代的宦官學校〉,《文史雜誌(成都)》,一九八九年六月三期。

趙華富,〈明清徽洲社會繁榮的教育因素〉,《新華文摘》,一九九一年十一月。

劉祥光,〈中國近世地方教育的發展—-徽州文人、塾師與初級教育(11001800)〉,《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二八卷,一九九七年十二月。

劉渝龍,〈明代地方學校教職選任制度考選〉,《安徽師大學報》,一九九二年二期。

歐多恒,〈再論明代貴州民族教育〉,《貴州社會科學》,一九八四年四期。

歐多恒,〈明代貴州學政探索〉,《貴州史學叢刊》,一九八五年一期。

歐多恒,〈論明代貴州民族教育〉,《貴州民族研究》,一九八八年三期。

歐陽琛,〈明內府內書堂考略——兼論明司禮監和內閣共理朝政〉,《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一九九○年三月。

黎邦正,〈明初「三途並用」選官制度述評〉,《西南師反大學學報‧哲社版》,一九九五年二期。

戰繼發,〈朱元璋興學立教的社會功能探析〉,《北方論叢》,三卷,一九九七年。

閻 忠,〈略論朱元璋的教育思想〉,《安徽師大學報(哲社版)》,一九九三年二期。

閻現章,〈論明代的地方教育管理〉,《河南大學學報》,一九八七年四期。

閻現章〈試論朱元璋懲治腐敗的重教政策及作用〉,《河南大學學報(哲社版)》,一九九一年四期。

閻愛民,〈明代南方的人口教育和人口素質〉,《歷史教學(津)》,一九九三年六期。

韓凝春,〈明清塾師初探〉,《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一九九七年三期。

羅 倫,〈明初教育制度之初步考察〉,《南京大學學報》,一九八一年一期。

(史碩一,88106331,張毓玲)





科舉制度

專書

王志東,《中國科舉故事》,台北:漢欣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五月第一版。

王道成,《科舉史話》,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八年六月第一版。

王 毅,《金榜題名大手筆》,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二月第一版。

田啟霖,《八股文觀止》,海口,海南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六月第一版。

仲光軍,《歷代金殿殿試鼎甲朱卷》,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九月第一版。

朱保、謝沛霖合編《明清進士題名錄索引》,永和:文海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五月初版。

朱崇業、臧雲浦,《歷代官制、兵制、科舉制表釋》,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四月第一版。

李雲華,《中國古代科舉與考試》,北京:北京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五月第一版。

李新達,《中國科舉制度史》,台北:文津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六月初版。

李義讓,《明代狀元楊昇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八月第一版。

李嘉球,《蘇州狀元》,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九月第一版。

車吉心,《中國狀元全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月第一版。

周亞非,《中國歷代狀元錄》,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十一月第一版。

邱遠猷、張晉藩,《科舉制度史話》,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六四年二月第一版。

金 錚,《科舉制度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年九月第一版。

胡 敏,《蘇州狀元》,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三月第一版。

徐州師院中文系編,《歷代官制、兵制、科舉制常識》,徐州:徐州師範學院出版社,一九七六年一月第一版。

徐 鬆、趙守嚴,《登科記考》,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四年四月第一版。

桂 勝、鄒紹志,《中國狀元趣話》,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九月第一版。

張希清,《中國科舉考試制度》,北京:新華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第一版。

啟 功,《說八股》,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四年十二月第一版。

曹濟平,《狀元傳》,開封:河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七月第一版。

莫雁詩、黃明,《中國狀元譜》,廣州:廣州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七月第一版。

許樹安,《古代選舉及科舉制度概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五年九月第一版。

郭紀青,《中國取士制度》,台中:宏明出版社,一九九○年十一月初版。

熊慶年,《中國古代科舉百態》,台北:東方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六月初版。

趙子富,《明代學校與科舉制度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四月第一版。

劉海峰,《科舉考試的教育視角》,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五月第一版。

鄧洪波,《中國歷代狀元殿試卷》,海口:海南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二月第一版。

魯 威,《科舉奇聞》,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年十二月第一版。

薪傳出版社編,《科舉趣聞》,台北:薪傳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八月初版。


學位論文

王文娟,《明代科舉考試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二年。

董立夫,《明代進士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一九八九年。

蔡淑娜,《科舉時代痴情女子負心漢故事之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三年。

蔡榮昌,《制義叢話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六年。

鄭邦鎮,《明代前期八股文形構研究》,臺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一九八六年。


一般論文

文元鈺,〈明王朝科舉制度中的文化專制主義之初探(兼論明初對學校教育的統治)〉,《湖南師院學報》,一九八○年四期。

文元鈺,〈論八股文源流及其歷史意義〉,《湖南師大學報》,五期,一九八五年。

田 郁,〈科舉、狀元、八股文〉,《春秋》,十五卷二期,一九七二年八月。

甲 凱,〈明代的學風與士習〉,《史學集刊》,七期,一九八六年五月。

朱沛蓮,〈明清二代福建鼎甲考〉,《福建文獻》,六期,一九七○年六月。

何忠禮,〈狀元、榜眼、探花名稱探源〉,《杭州大學學報》,一九八三年三期。

,〈明代科舉情況和紳士特權〉,《光明日報》,一九六九年八月二十六日。

李明實,〈明代文官入仕之主要途徑——科舉制度〉,《中國行政》,二十九期,一九七九年。

李 掞,〈明代粵籍進士考〉,《輔仁廣東同學會半年刊》,一卷二期,一九三四年六月。

李 鴻,〈明清科舉制度與封建專制主義〉,《內蒙古大學學報》,

一九八三年二期。

杜聯陞,〈明朝館選錄〉,《清華學報》,五卷二期,一九六三年十二月。

沈兼士,〈明代的考試制度〉,《人事管理》,二四卷八期,一九八七年

八月。

沈兼士,〈明代的考試制度〉,《人事管理》,二四卷九期,一九八七年

九月。

沈根源,〈明清兩代的考試制度〉,《考銓月刊》,八二期,一九五八年

二月。

沈根源,〈明清兩代的考試制度(續)〉,《考銓月刊》,八三期,一九

五八年三月。

沈根源,〈明清兩代的考試制度(續)〉,《考銓月刊》,八四期,一九

五八年四月。

沈根源,〈明清兩代的考試制度(續)〉,《考銓月刊》,八六期,一九

五八年五月。

沈根源,〈明清兩代的考試制度(續)〉,《考銓月刊》,八七期,一九

五八年七月。

沈根源,〈明清兩代的考試制度(續)〉,《考銓月刊》,八九期,一九

五八年九月。

沈根源,〈明清兩代的考試制度(續)〉,《考銓月刊》,九三期,一九

五九年一月。

沈根源,〈明清兩代的考試制度(續)〉,《考銓月刊》,九六期,一九

五九年四月。

沈根源,〈明清兩代的考試制度(續)〉,《考銓月刊》,九八期,一九

五九年六月。

周念行,〈明代科舉制度與初創的政黨〉,《民主憲政》,五卷八期,一

九五三年七月。

周念行,〈明代的科舉與仕途〉,《考試月刊》,四三期,一九五四年十月。

林麗月,〈宋元明的科舉制度〉,《故宮文物月刊》,八卷四期,一九九

年七月。

林麗月,〈科場競爭與天下之「公」:明代科舉區域配合問題的一些考

察〉,《師大學報》,二十期,一九九二年六月。

侯紹文,〈八股制藝源流考〉,《人事行政》,二一期,一九六六年十

二月。

侯紹文,〈八股制藝源流考〉,《人事行政》,二二期,一九六七年五月。

侯紹文,〈明代大學撥歷制〉,《民主評論》,九卷九期,一九六九年五

月。

姚樂野,〈明清科舉制與中央集權的專制主義〉,《四川大學學報》,一

九九○年一期。

洪 瑞,〈八股文研究〉,《文學》,三卷一期,一九三四年七月。

胡 雪,〈八股文沿革與形式〉,《讀書中學》,一卷二期,一九三三年六月。

凌 陽,〈明代科舉考試再探〉,《教育評論》,一九九二年二期。

夏廷域,〈關於明代考試狀況的材料〉,《中山大學語歷所週刊》,二卷

四期,一九三九年四月。

康國棟,〈明清考試制度與八股文〉,《春秋》,二一卷一期,一九七

四年七月。

康國棟,〈明清考試制度與八股文〉,《古今談》,一五六期,一九七八

年五月。

張 健,〈朱元璋與明初科舉制度〉,《安徽大學學報》,一九九二年二期。

張逢沛,〈明代科舉制度〉,《力行》,七卷五期,一九四三年十一月。

張逢沛,〈明代的科舉與仕途〉,《考銓月刊》,四三期,一九五四年十

月。

曹道衡,〈從明末清初科舉制度來看《儒林外史》〉,《光明日報》,一

九五四年十二月十九日。

許樹安,〈明朝科舉選官制(上、下)〉,《文獻》,一九八五年二、三期。

郭公鐸,〈八股時代之科名與制度(一)〉,《暢流》,三一卷十期,一

九六五年七月。

郭公鐸,〈八股時代之科名與制度(二)〉,《暢流》,三一卷十一期,

一九六五年七月。

郭公鐸,〈八股時代之科名與制度(三)〉,《暢流》,三一卷十二期,

一九六五年八月。

郭公鐸,〈八股時代之科名與制度(四)〉,《暢流》,三二卷二期,一

九六五年九月。

郭公鐸,〈八股時代之科名與制度(五)〉,《暢流》,三二卷三期,一

九六五年九月。

郭公鐸,〈八股時代之科名與制度(六)〉,《暢流》,三二卷四期,一

九六五年十月。

郭公鐸,〈八股時代之科名與制度(七)〉,《暢流》,三二卷六期,一

九六五年十一月。

郭公鐸,〈八股時代之科名與制度(八)〉,《暢流》,三二卷七期,一

九六五年十一月。

郭公鐸,〈八股時代之科名與制度(九)〉,《暢流》,三二卷八期,一

九六五年十二月。

郭公鐸,〈八股時代之科名與制度(十)〉,《暢流》,三二卷八期,一

九六五年十二月。

郭公鐸,〈八股時代之科名與制度(十一)〉,《暢流》,三二卷十期,

一九六六年一月。

郭公鐸,〈八股時代之科名與制度(十二)〉,《暢流》,三二卷十一期,

一九六文年一月。

郭寶蘭,〈明清考試之研究〉,《海洋學院學報》,四期,一九六九年

六月。

陳東原,〈明代的科舉與教育〉,《學風》,三卷一、二期,一九三三年

三月。

陳德芸,〈八股文學(一)〉,《嶺南學報》,六卷四期,一九五二年六

月。

黃開華,〈晚明科舉與士風頹敗之探討〉,《明史論集》,一九八三年七

月。

楊樹藩,〈明代科舉制度〉,《政大學報》,二十期,一九六九年十二月。

鄒蜀樵,〈八股文章的體制〉,《中央日報‧文史》,一九八○年六月十

七日。

靳潤成,〈從南北榜到南北卷(試論明代的科舉取士制度)〉,《天津師

院學報》,一九八二年三期。

趙明義,〈明清考試制度研究〉,《復興崗學報》,二二期,一九七九年

十二月。

趙洛,〈貢院——明清的考場〉,《北京日報》一九五七年十二月十八日。

趙善嘉,〈明清科舉與文學〉,《上海師大學報》,一九九二年一期。

趙廠華,〈明代河南科舉與人才消長〉,《河南大學學報》,一九九二年

一期。

齊 心、劉長工,〈進士題名碑和明清科舉制〉,《文物天地》,二期,一九八二年。

劉心星,〈八股文之害〉,《民眾日報》,一九七九年七月十九日。

蔡惠琴,〈明代中晚期「嘉靖—萬曆」士人科舉心態之探討——就「明

代登科錄」的吏治觀論之〉,《輔仁歷史學報》,九期,一九九八年

六月。

薩孟武,〈宋元明三代的考試制度〉,《教育文摘》,一七卷八期,一九

八四年八月。

羅 侖,〈明代鄉試、會試、與殿試〉,《南京大學學報》,一九八二年四期。

龔嘉英,〈從明清兩朝科舉談江西人節氣〉,《江西文獻》,一三六期,

一九八九年四月。(史碩一,88106128,曾志忠)
















人事管理

專書

王培生、賀樂民,《中國古代懲貪》,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七月一版一刷。

王興亞,《明代行政管理制度》,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七月一版一刷。

李民實,《明代的考選制度》,台北:考選部,一九八四年三月初版。

李治安、杜家驥,《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古代行政管理及官僚病剖析》,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三月一版一刷。

杜婉言、方志遠,《中國政治制度通史‧明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一月第一版。

沈星棣、沈鳳舞,《中國古代官吏退休制度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七月一版一刷。

張哲郎,《明代巡撫制度》,台北:文史哲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九月初版。

張晉藩、懷效峰,《中國法制通史‧明代卷》,北京:法律出版社,一九九九年月一版一刷。

張晉藩主編,《中國官制通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十月初第一版。

許大齡,《中國古代官制講座‧明代官制》,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五年十月一版二刷。

郭 建,《中國古代官場百態》,上海:東方出版中心,一九九七年三月一版一刷。

陳茂同,《歷代職官沿革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一版二刷。

曾小華,《中國古代任官資格制度與官僚政治》,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七月一版一刷。

楊樹藩,《中國文官制度史》,台北:三民書局,一九七六年初版。

關文發顏廣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九月第一版。

(法)讓‧德‧米里拜爾著,郭太初、張上賜、薛梓驊譯,《明代地方官吏及文官制度——關于陜西和西安府的研究》,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四月一版一刷。


學位論文

張榮林,《明代吏部文選清吏司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一九七○年元月。


一般論文

丁 易,〈明代百僚進退與宦官之關係〉,《知識與評論》,十、十一期,一九四七年九月。

尹亞孟,〈明朝官吏選拔和人才舉荐制度的得失〉,《山東教育學院學報》,一九九六年一期。

方 兢,〈論中國古代官吏腐敗與制度的關係〉《中國人民大學學報》,一九九三年五期。

王 君,〈朱元璋的廉政思想及其懲貪治腐舉措〉,《西北史地》,一九九七年一期。

王西昆,〈朱元璋用人〉,《史學月刊》,一九八三年五期。

王宗虞,〈高拱的用人思想〉,《中州學刊》,一九八六年五期。

王松安,〈明初官吏考核制度述論〉,《許昌師專學報‧社科版》,一九八六年四期。

王興亞,〈明代官吏的俸祿制度〉,《許昌師專學報‧社科版》,一九九一年三期。

王興亞,〈明代選官制度述略〉,《黃淮學刊‧社科版》,一九九○年四期。

王興亞,〈明初用人制度改革及其得失〉,《中州學報》,一九八七年二期。

王興亞,〈明代官吏的迴避制度〉,《明清史》,一九九一年四期。

王興亞,〈明代罰俸制度述論〉,《中州學刊》,一九九二年二期。

王興亞,〈明代廉政措施的得與失〉,《第二屆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一九九三年三月。

任 昉,〈明代的吏治〉,《文史知識》,一九九五年二期。

任崇岳,〈朱元璋用人思想研究〉,《史學月刊》,一九八六年四期。

成惕軒,〈張居正的用人方法〉,《人事行政》,一期,一九五一年十二月。

朱 鴻,〈明惠帝的用人政策〉,《師大歷史學報》,十三期,一九八五年。

朱 鴻,〈明代初期的官箴〉,《歷史月刊》,一二四期,一九九八年五月。

朱正倫,〈朱元璋政權中的儒生〉,《北京社會科學》,一九九○年三期。

朱耀廷,〈明朝文官升遷制度對人才的影響〉,《河北學刊》,一九九一年四期。

吳仁安,〈明清庶吉士制度拾零〉,《安徽史學》,一九八四年一期。

宋剛強,〈朱元璋的養士用人與明代之士風〉,《四川教育學院學報》,一九九五年一期。

宋剛強,〈朱元璋的養士、用士與明代之士風 上、下〉,《史學集刊》,一九九五年二、三期。

李 洵,〈論明代的吏〉,《明史研究》,第四輯,一九九三年。

李民實,〈明代文官入仕之主要途徑〉,《中國行政》,二九期,一九七九年。

李含光,〈朱元璋人才政策中的專制主義〉,《南開史學》,一九八一年一期。

李見遠,〈論明代吏治之敗壞〉,《中興評論》,三卷十期,一九五六年十月。

李新峰,〈其源清其流則不濁〉,《第五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一九九三年八月。

沈 友,〈略述朱元璋的人才政策〉,《牡丹江西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一九九五年四期。

沈星棣,〈我國封建社會官吏退休制度和權與利現實糾葛〉,《江西大學學報》,一九八八年三期。

沈星棣,〈我國歷史上的傳統心態與官吏退休制度〉,《江西大學學報‧社科版》,一九八八年三期。

周念行,〈明代的科舉與仕途〉,《考試月刊》,四三期,一九五四年十月。

周桂林,〈朱元璋與致仕官員〉,《中州學刊》,一九八六年一期。

孟昭信,〈試談張居正的「考成法」〉,《一九九三年海峽兩岸明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一九九三年二月。

孟祥才,〈朱元璋反腐敗簡論〉,《煙台大學學報‧哲社版》,一九九六年一期。

官蔚藍,〈明代之薪俸與貪污〉,《中央日報》,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十六日、二三日。

林金樹,〈論明代品官的等級特權〉,《史學月刊》,一九八一年四期。

林金樹,〈明代老年政策述論〉,《中國史研究》,一九九八年二期。

林麗月,〈明初的察舉〉,《明史研究專刊》,二期,一九六八年九月。

邱仲麟,〈點名與簽到——明代京官朝參、公座文化的探索〉,《新史學》,九卷二期,一九九八年六月。

金 戈,〈張居正的考成法〉,《安徽史學》,一九八五年五期。

侯紹文,〈明代大學生撥歷制〉,《民主評論》,九卷九期,一九五八年五月。

施宣圓,〈朱元璋與儒士〉,《北方論叢》,一九八一年三期。

柏 樺,〈明代州縣官吏〉,《史學集刊》,一九九二年二期。

柏 樺,〈明代州縣官吏懲處規芻議〉,《明史研究》,四輯,一九九三年。

柳海松,〈明代官吏考課制度的建立與演變〉,《社會科學輯刊》,一九九○年二期。

柳海松,〈論明代的朝覲制度〉,《社會科學戰線》,一九九三年四期。

胡 凡,〈明代洪武時期銓政使述略〉,《學習與探索》,一九八九年六期。

胡信田,〈朱元璋如何治吏〉,《醒獅》,十一卷九期,一九七三年九月。

桑耀東、徐舜堯,〈明代官吏員制淺探〉,《遼寧師範大學學報》,一九九七年三期。

耿清珩,〈明代庶吉士述略〉,《中國史研究》,一九九四年一期。

袁庭棟,〈退休與丁憂〉,《古代職官漫話》,一九九九年十月。

高春平〈明朝對官員的監察及其啟示〉,《晉陽學刊》,一九九五年二期。

高壽仙,〈明代官員考核標準與內容考析〉,《第五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一九九三年八月。

張丕顯,〈試論明初吏治改革〉,《遼寧大學學報》一九八年一期。

張玉彬,〈朱元璋種儒士定天下〉,《北方論叢》,一九八六年四期。

張治安〈明代御史之選用〉,《中山學術文化集刊》,三期,一九六九年三月。

張治安,〈明代廷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三二期,一九七五年十二月。

張治安,〈明代閣臣之任用〉,《慶祝朱建民先生七十華誕論文集》,一九七八年。

張海瀛,〈論張居正的考成法〉,《晉陽學刊》,一九八五年五期。

張啟成,〈明代官制概要〉,《考銓月刊》,六二期,一九五六年六月。

張逢沛,〈明代科舉制度〉,《力行》,七卷五期,一九四三年十一月。

張毓茂,〈明代學官制度探析〉,《社會科學輯刊》,一九九四年三期。

張榮林,〈掣籤法考〉,《大陸雜誌》,五七卷五期,一九七八年十一月。

張榮林,〈明洪武朝之吏部職掌〉,《大陸雜誌》,五九卷三期,一九六八年九月。

張繼義,〈明清兩代的退休制度〉,《中國勞動人事報》,一九八七年一月而二一日,第三版。

許樹安,〈明代科舉選官(上)(下)〉,《文獻》,一九八五年二、三期。

郭厚安,〈論明初的吏治〉,《甘肅師大學報》,一九八一年一期。

郭厚安,〈明初選舉制度述論〉,《西北師院學報》,一九八七年四期。

陳 振,〈中國歷史上官吏任用的迴避政策〉,《中州學刊》 ,一九八六年五期。

陳國平,〈明代官員考核制度試論〉,《中南政法學院學報》,一九九二年一期。

陳梧桐,〈朱元璋對人才的使用與摧殘〉,《社會科學輯刊》,一九八二年二期。

陳曉光,〈論明代官場貪污之風及其成因〉,《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一九九七年三期。

彭紹平、劉曙光,〈略論朱元璋的廉政建設〉,《武陵學刊‧社科版》,一九九五年五期。

程麗華,〈略論朱元璋的懲貪治贓〉,《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一九九六年五期。

黃 瑜,〈明代之薪水制度與吏治〉,《中國地方自治》,八卷五期,一九五七年二月。

楊一凡,〈論明初的重典政策與讓步政策〉,《中州學刊》,一九八二年二期。

楊一凡,〈論明初的重典治吏〉,《求是學刊》,一九八二年六期。

楊啟樵,〈明初人才培養與登進制度及其演變〉,《新亞學報》,六卷二期,一九六四年八月。

楊善群,〈評朱元璋反對貪官污吏的鬥爭〉,《齊魯學刊》,一九八一年五期。

楊愛民,〈論明代官吏的考核制度〉,《河北師院學報》,一九八三年二期。

楊樹藩,〈明代的文官制度〉,《中華文化復興月刊》,三卷一期,一九六九年七月。

節 勤,〈宋明兩代的官俸〉,《台灣新生報》,一九四八年十月十六日。

葉尚志,〈張江陵整飭吏治與用人之道〉,《中國內政》,三卷五期,一九五二年五月。

董 倩,〈明代人事迴避制度探析〉,《青海師範大學學報》,一九九五年三期。

董 倩,〈明代庶吉士制度探析〉,《社科縱橫》,一九九六年四期。

董 倩,〈明代文職升遷述論〉,《甘肅社會科學》,一九九二年一期。

詹家豪,〈明代國子監生歷事制度述論〉,《史學集刊》,一九九八年一期。

鄒長青,〈明代庶吉士制度探源〉,《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一九九八年二期。

赫曉惠,〈論朱元璋的重典治吏思想〉,《南都學壇‧哲社版》,一九九八年四期。

趙 毅,〈明代吏員和吏治〉,《史學月刊》,一九八七年二期。

趙世瑜〈明代吏典制度簡論〉,《北京師大學報》,一九八八年二期。

趙世瑜,〈兩種不同的政治心態與明清胥吏的社會地位〉,《政治學研究》,一九八九年一期。

趙世瑜〈明代國家及官員的治吏政策〉,《社會科學輯刊》,一九八九年六期。

劉秀生,〈明清時期官員隊伍的層次結構與科舉制度〉,《理論探討》,一九八七年三期。

劉清陽,〈朱元璋的人才論〉,《中國古代史論叢》,一九八五年九期。

劉渝龍,〈明代文職大臣廷推制度探略〉,《湘潭大學學報》,一九九二年一期。

劉渝龍,〈明代地方學校教職選任制度考選〉,《安徽師大學報》,一九九二年二期。

劉渝龍,〈明代遠方選制度勾沉〉,《湘潭大學學報‧社科版》,一九九六年一期。

劉渝龍,〈明代文官揀選制度考徵〉,《安徽師大學報》,一九九八年三期。

劉渝龍,〈明代文官揀選制度考述〉,《煙台師範學院學報》,一九九八年六期。

暴鴻昌,〈明代官員考察新論〉,《學習與探索》,一九九○年八期。

潘大成,〈明代之職官考課〉,《人事行政》,五十期,一九七七年十一月。

蔣長方,〈張居正的考成及其在改革中的作用〉,《學術研究》,一九八○年四期。

蔡國東,〈明代吏員制探〉,《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一九九七年三期。

黎邦正,〈明初「三途並用」選官制度述評〉,《西南師反大學學報‧哲社版》,一九九五年二期。

戰繼發,〈明代前期學官制度述論〉,《明史研究》,三輯,一九九二年。

謝景芳,〈明代仕途蹭蹬下的文人心態——「洪朝選案」的時代思考〉,《洪芳洲研究論集》,一九九年七月。

謝蓬勃,〈「明官俸最薄」芻議〉,《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一九九六年三期。

藍東興,〈論明朝中后期貪污受賄問題〉,《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一九九五年四期。

繆全吉,〈明代胥吏流品之確定〉,《思與言》,一期,一九六六年五月。

謬全吉,〈明代胥吏〉,《研究生》,一期,一九六七年五月。

謬全吉,〈明代胥吏組織與其役務〉,《中山學術文化集刊》二期,一九六八年十一月。

顏廣文,〈明代官制與吏制的區別及其影響〉,《明清史》,一九八0年八期。

顏廣文,〈明朝政府機構中的「官弱吏強」現象剖析〉,《廣東教育學院學報‧社科版》,一九九一年一期。

顏廣文,〈明代觀政進士制度考略〉,《華南師範大學學報》,一九九二年二期。

顏廣文,〈明代庶吉士制度考評〉,《華南師範大學學報》,一九九二年四期。

關漢華、孫衛國,〈試論明代監察官的考選制度〉,《中國史研究》,一九九二年二期。

蘇同柄,〈從檔案資料看明清以來簽名制度的變化〉,《中央日報》,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四日。

(史博一,88066029,蕭慧媛)


















胥吏制度

專書

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通史‧明代,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十二月第一版

李超鋼主編《中國古代官吏制度淺論》北京:勞動人事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九月第一版

李孔懷《中國古代政治與行政制度》,上海:旦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月第一版

喬,《中國的師爺》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初版

呂伯濤、孟向榮,《中國古代告狀與判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九年二月初版。

張晉藩主編《中國官制通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十月第一版

趙世瑜,《吏與中國傳統社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十一月第一版。

劉小萌《胥吏》,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五月第一版

閻平主編《中國古代官吏制度沿革》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十月第一版

繆全吉,《明代胥吏》,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一九六九年十一月初版。

學位論文

郭厚安〈論明初的吏治〉《甘肅師大學報》一九八一年一

〈明代吏員和吏治〉《史學月刊》一九八七年二期。

繆全吉〈明代胥吏流品之確定〉《思與言》四卷二期,一九六六年七月。

繆全吉〈明代胥吏組織與其役務〉《中山學術文化集刊》二期,一九六八年十一月。

繆全吉〈明代胥吏竊權原因之分析及其在政治上之作用與影響〉《中山學術文化集刊》三期,一九六九年三月。

(史碩一,88106144,容易立)

125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