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力拔山兮的霸者與悲歌英雄

格式
pdf
大小
825.03 KB
頁數
10
作者
黃至渝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pdf,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2-05-29,离现在 3 147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PDF 加载中...
background image

 

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贊》學習單       

錦和高中 黃至渝 

 
他是黑夜中/陡然/迸發起來的/一團天火/從江東熊熊焚燒到阿房宮/最後自火中提煉出/一個
霸氣磅礴的/名字 

──淡瑩〈楚霸王〉 

課前學習單 

一、暖身活動

 

※請根據圖片,寫出和項羽有關的成語:

 

圖片

 

答案

 

提示(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史書中記載項羽能【

 

  扛鼎拔

  】現用以形容人力氣很大。

 

1、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
弟皆已憚籍矣。

 

2、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
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鉅鹿之戰中,項羽以【

 

  破釜沉

  】宣示必勝決心,最終大敗

秦軍,一戰成名。

 

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

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項羽進入咸陽後,火燒阿房宮

沒有想建設關中的野心,被譏

為【

 

  沐猴而冠

  】。現用來比

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也可諷

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

 

項王見秦宮室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

「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

者曰:

「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項羽被劉邦軍隊追擊,夜間,漢

軍大聲唱著楚國民歌。後人用

 

  四面楚歌

  】比喻陷入四

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

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

「漢

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二、何謂「本紀」?

 

1、

《史記》的體例分為五種:本紀、表、書、世家、列傳。請依說明完成連連看:

 

本紀

 

 

司馬遷首創。專記歷史上的重要人物,及各類特殊類別的相關事跡,
如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的社會各階層代表

 

列傳

 

 

系時事,以時間為中心,用表格譜列歷史大事、人物活動。綜合記錄
當時發生的各種歷史事件

 

世家

 

 

記諸侯,記載世代相傳諸侯國國君,及時勢主宰者的事跡

 

 

 

序帝王,記載歷代帝王的世系和國家大事

 

 

 

詳制度,分類記述政治、經濟、天文、地理、典禮等方面的制度沿革

 

2、下列人物,列入《史記.本紀》的有:

 

□孔子

(世家)

        ■秦始皇               □越王句踐

(世家)

 

     ■漢高祖       

■五帝                □匈奴

(列傳)

       ■呂后                  ■漢文帝

 

 

background image

 

三、論贊

 

※請閱讀下列關於「論贊」的說明,回答 1-3 題:

 

論贊

 

史傳末所附的評論,用意在補軼事、記經歷、言去取、述褒貶。歷代史書許多都有論

贊,最知名的例子如漢朝司馬遷《史記》的「太史公曰」、班固《漢書》、南朝宋范曄《後

漢書》的「贊」、晉朝陳壽《三國志》的「評」,漢朝荀悅的《漢紀》則稱「論」,其名

雖殊,義則一致。唐朝劉知幾的《史通》一書,總稱為「論贊」,今皆沿用。 

(改寫節錄自漢典,論贊條目 https://www.zdic.net/hant/%E8%AB%96%E8%B4%8A) 

1、 根據上述說明,下列符合論贊特點的選項是:

 

■能夠展現作者的觀點                       ■在不同的史書中可能有不同的稱呼 

■通常出現於史傳結尾,有總結全篇的作用     ■將這類筆法稱為「論贊」

,始見於《史記》 

□通常出現於史傳開頭,引導讀者理解全文       □將這類筆法稱為「論贊」

,始見於《史通》 

2、 請在下列文字中,畫出符合「論贊筆法」的句子:

 

齊人有好詬食者,每食必詬其仆,至壞器投匕箸,無空日。館人厭之,忍弗言,將行,贈之以狗,

曰:

「是能逐禽,不腆以贈子。」行二十里而食,食而召狗與之食。狗嗥而後食,且食而且嗥。主人

詬於上,而狗嗥於下,每食必如之。一日,其仆失笑,然後覺。郁離子曰:

「夫人必自侮,而後人侮

之。」又曰:

「飲食之人,則人賤之。」斯人之謂矣。

(劉基《郁離子․詬食》

) 

3、 請根據引文,說明你畫出這些句子的判斷依據是:

 

答:

具評論性質、出現在文章末尾

 

 

四、作者

 

1、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一文中提到:

 

僕竊不遜,近自託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

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根據引文,司馬遷撰寫史記的目的是:

   

答: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2、楊照在《史記的讀法》中提到: 

《史記》是一部通史,也就意味著是人類有意識、有經驗以來的總和。通史是時間的完整呈現,

司馬遷要從開天闢地、人怎麼來、人的社會怎麼來、人的歷史怎麼來開始寫起。通史不會有真正的

終點,因為時間要繼續流下去,不過在現實上,司馬遷只能把歷史寫到自己那個時代。 

在這個時候,歷史取得了一種整體性,不再是一塊塊、一段段的。一個人一輩子發生了什麼事,

或者稍微長一點,一朝一帝或者從一個家族的建立到滅亡,這都是一段一段的歷史。我們有看待這

些片段的眼光,但司馬遷用他的著作讓我們認識到,當我們把歷史當作一個整體時,所看到的歷史、

從裡面學到的內容,以及因此認識到的世界與道理,是完全不一樣的。

 

※根據楊照的說法,

《史記》的誕生具有突破性的意義,楊照認為其特殊性與意義是?此說法呼應了

司馬遷什麼主張:

50 字以內) 

楊照觀點

 

呼應司馬遷主張

 

司馬遷從整體宏觀的角度撰寫《史記》

,有別於歷代以事件為主,僅

是記載史事而欠缺史識。

 

□究天人之際

 

■通古今之變

 

■成一家之言

 

background image

 

課中學習單 

一、課文概覽:

請先閱讀原文,理解文義。

(為方便理解,以下切分為小段落)

 

【原文】

 

太史公曰:

「吾聞之周生 ○

1

曰:

『舜目

蓋重瞳子 ○

2

。』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

其苗裔 ○

3

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 ○

4

,陳涉首難 ○

5

,豪傑蠭起 ○

6

,相與並爭,

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 ○

7

之中,三年,遂將 ○

8

五諸侯 ○

9

滅秦,分裂

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

位雖不終,近古 ○

10

以來,未嘗有也。及羽

背關懷楚 ○

11

,放逐義帝 ○

12

而自立,怨王侯

13

叛己,難矣 ○

14

!自矜 ○

15

功伐 ○

16

,奮其私

智而不師古 ○

17

,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 ○

18

經營 ○

19

天下,五年 ○

20

卒亡其國。身死東城

21

,尚不覺寤 ○

22

而不自責,過 ○

23

矣!乃引

24

『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豈不謬 ○

25

哉?」

 

【註釋】

 

1

E

A

周生:漢時儒者,生平事蹟不詳。

 

A

2

E

A

重瞳子:一個眼珠有兩個(層)瞳孔。

 

A

3

E

A

苗裔:後代子孫。

 

A

4

E

A

秦失其政:秦政治動亂不安。始皇暴虐,人民怨恨。及二世
即位,趙高弄權,內政混亂,四方英豪揭竿而起。

 

A

5

E

A

陳涉首難:陳涉最早起事。陳涉於秦二世元年,與吳廣起
義,不久自立為將軍。首難,最先興兵起事者。

 

A

6

E

A

蠭起:蠭,音ㄈㄥ,同「蜂」

。蜂擁而起,形容極多。

 

A

7

E

A

隴畝:田野。此指民間。

 

A

8

E

A

將:音ㄐㄧㄤˋ,率領。

 

A

9

E

A

五諸侯:指齊、燕、韓、趙、魏。項羽曾率諸侯之兵破秦將
章邯大軍於鉅鹿。

 

A

10

E

A

近古:近代。此指戰國及秦楚之際。

 

A

11

E

A

背關懷楚:放棄關中而東歸楚地。背,離開。關,指關中。
懷楚,懷念楚國。

 

A

12

E

A

義帝:指楚懷王之孫。項梁立為懷王,項羽入關,尊為義
帝,後徙之長沙,暗中命人擊殺於江中。

 

A

13

E

A

王侯:指韓廣、劉邦等。

 

A

14

E

A

難矣:是很困難的。

 

A

15

E

A

矜:誇,誇耀。

 

A

16

E

A

功伐:功勛。功、伐二字同義。

 

A

17

E

A

奮其私智而不師古:運用一己之才智,不肯效法古代聖王以
行仁政。奮,發揚,此處有施展、運用的意思。

 

A

18

E

A

力征:武力征伐。

 

A

19

E

A

經營:治理營謀。

 

A

20

E

A

五年:自項羽殺子嬰滅秦,至烏江自刎共五年,項羽失去天
下共主地位。

 

A

21

E

A

東城:今安徽省定遠縣東南。項羽於垓下之戰,突圍至此僅
剩二十八騎,雖奮戰三勝,終自刎於烏江。

 

A

22

E

A

寤:通「悟」

,覺悟、醒悟。

 

A

23

E

A

過:錯誤。

 

A

24

E

A

引:援用。

 

A

25

E

A

謬:錯,引申為不實的、荒唐的。

 

語譯:

 

 

  太史公說:

「我聽周生說:

『舜的眼珠有兩個瞳孔。』又聽說項羽也是兩個瞳孔。項羽難道是舜

的後代嗎?不然為何會興起得這麼快呢?秦代政治動亂不安,陳涉最早起事,英雄豪傑蜂擁而起,
相互爭奪天下,不勝枚舉。然而項羽沒有尺寸封地,趁著時勢由民間興起,僅僅三年的時間,就率
領五國諸侯消滅秦國,劃分天下,分封王侯,天下政令都由項羽發布,自稱『西楚霸王』

。他的王位

雖然不能堅持到最後,卻是近代以來所不曾出現的。直到項羽放棄建都關中而東歸楚地,又驅逐義
帝而自立為王,自己先背叛了義帝再怨恨諸侯王背叛自己,有如此作為卻想稱王天下,是很難的啊!
自誇功勛,只是運用一己的才智一意孤行,而不效法古代聖王實行仁政,認為自己完成的是霸王功
業,想用武力征伐來治理營謀天下,短短五年,終至亡國。最後被逼自刎於東城,到死還不覺悟,
也不知道責怪自己,真是大錯啊!竟然引用:

『這是上天要滅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過錯』為理

由,這種想法不是荒唐至極嗎?」

 

 

 
 
 

background image

 

二、文義理解與分析:

 

全文從司馬遷的角度,評論項羽興起之因、興起時的局勢,肯定項羽的功績和歷史地位,並且

歸納項羽失敗的原因。為了便於理解文義,以下分成將文章分成三個部分進行分析:

 

第一部份:項羽興起之因

 

太史公曰:

「吾聞之周生曰:

『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 

1.  下列「暴」字,與「何興之暴也」的「暴」意思相符合的是: 

■終風且「暴」

,顧我則笑。

(迅疾)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生者也。

(曬) 

□「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空手搏鬥)

 

□戴仁而行,抱義而處;雖有「暴」政,不更其所。

(專制暴虐)

 

2.  為了達成完整、有說服力的推論,議論文結構通常包含論點、論據、結論三要素: 

 

本文雖然不是議論文,但是在第一部份的原文裡,司馬遷為解釋項羽快速興起的原因,也有一

番自己的推論,請整理他的推論過程:

 

論點

 

論據

 

論據來源

 

結論

 

項羽可能是舜的後人

 

□民間傳聞 

□項羽自述 

■生物特徵 

□後人考證

 

周生、傳聞

 

項羽興起速度很快

 

3.  承上題,議論文的內容是否紮實、具可信度,論據十分重要。你認為司馬遷的推論是否具有可

信度,請說明看法:

50 字以內) 

立場

 

理由

 

□具可信度

 

□不具可信度 

學生可就自己的論點發揮,只要能言之成理。不過,若想讓學生了解論

據的寫法,可以提醒學生:司馬遷此處的論據來源僅依靠傳言,證據力

較薄弱。

 

 

4.  參考下文太史公的說法,推論司馬遷對項羽興起的解釋,其背後的思維邏輯最可能是: 

太史公曰:舜之德可謂至矣!禪位於夏,而後世血食者歷三代。及楚滅陳,而田常得政

於齊,卒為建國,百世不絕,苗裔茲茲,有土者不乏焉。至禹,於周則杞,微甚,不足數

也。楚惠王滅杞,其後越王句踐興。盛德之祀,必及百世。

《史記·陳杞世家》

) 

語譯:太史公曰:舜的道德可謂達到極點了!讓位給夏,而以後經歷夏商周三代仍享受祭祀。楚國滅掉陳國之
後,田常又取得了齊國政權,終於還是一個封國,百代不絕,後代子孫著盛,被封賜土地的人很多。至於禹,
在周時其後代就是杞國之君,很弱小,不值得一說。楚惠王滅掉杞以後,禹的後代越王勾踐就振興起來。

 

□有德之人必能得到上天眷顧 

□英雄興起與否,操之在天命 

■祖先的德行能庇蔭後代子孫 

論點

作者的主張、立場及
看法

論據

作者用來佐證論點的
根據

結論

評論或建議

background image

 

 
第二部份:項羽的功績

 

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蠭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

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

也。 

5.  根據司馬遷的說法,項羽興起時處於什麼時機點,其特出之處是: 

時機點

 

原文

 

司馬遷認為項羽特出之處

 

□陳涉首先對項羽發難

 

□陳涉因秦國遭難殞命

 

□豪傑的勢力太過強大

 

■天下的豪傑俱起相爭

 

陳涉首難,豪傑蠭起,相與

並爭,不可勝數。

 

□項羽沒有豪傑相助,卻能力壓群雄

 

□項羽沒有出眾身高,卻能脫穎而出

 

■項羽沒有絲毫封地,卻能順勢崛起

 

□項羽沒有先發優勢,卻能後發制人

 

6.  承上題,司馬遷又進一步肯定項羽崛起後,建立哪些功績: 

原文

 

功績

 

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

 

□三年的時間,就讓姓五的諸侯消掉秦國 

□三年的時間,就用五位諸侯消滅了秦國 

■三年的時間,就率領五國諸侯消滅秦國 

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

出,號為『霸王』

 

■分封王侯並割裂天下為封地

 

□使群雄割據天下而獲封王侯

 

■所有政令都由項羽發布,自號「霸王」 

□政府人事都由項羽任命,自封「霸王」 

7.  根據引文,找出司馬遷對項羽功績的評價內容,完成白話解釋,並判斷司馬遷此處的態度: 

評論(原文)

 

白話解釋(圈出正確的翻譯)

 

態度

 

位雖不終,近古以來,

未嘗有也。

 

王位雖然不能堅持到【

  終點/最後  】,卻是近

代以來所不曾【

  擁有/存在  】的。 

■肯定 

□否定 

□難以判斷

 

 
第三部份:項羽失敗之因

 

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

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

兵之罪也』

,豈不謬哉?」 

8.  根據引文,司馬遷認為項羽「背關懷楚」是其失敗的原因之一。請參考《史記》的記載,推論

項羽、劉邦對定都關中的看法或作法,展現兩人的差異是:

 

甲 

人或說項王曰:

「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

(可在此定都以成就霸業)

。」項王見

秦宮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

(回到東邊的楚地)

,曰:

「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

(穿著

華麗的衣服在夜間行走)

,誰知之者!」說者曰:

「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

(烹殺)

說者。

《史記·項羽本紀》

) 

乙 

background image

 

高起、王陵曾說「項羽妒賢嫉能」

,所以失去天下。這點說得很

好,不過吾能善用張良、蕭何、韓信三位人才,才是吾能取得天
下的關鍵。項羽明明有范增,卻不願接受他的良策,最後才會被
我所制服呀!(改寫自〈高祖本紀〉

 

高祖欲長都

(定都)

雒陽,齊人劉敬說,乃留侯勸上

(漢高祖劉邦)

入都關中,高祖是日

(當天)

駕,入都關中。

《史記·高祖本紀》

) 

■項羽一心欲衣錦還鄉,目光短淺 

□劉邦擅於審時度勢,能廣納建言 

□項羽殺伐果斷,劉邦有容人雅量 

□項羽胸懷故里,劉邦則個性急躁 

 
9.  下表是史記中關於項羽、義帝(楚懷王)關係之記載,請閱讀原文後,依序排列事件順序: 

時間點

 

事件原文

 

209  

(項梁、項羽起

事初期)

 

(范增)往說項梁曰:

「……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
君起江東,楚蜂午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
(項梁)乃求楚懷王孫心民閒,為人牧羊,立以為楚懷王。

〈項羽本紀〉 

207  

(鴻門宴後,項

羽入關中) 

項羽怨懷王不肯令與沛公俱西入關,……乃曰:

「懷王者,吾家項梁所立耳,

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約!本定天下,諸將及籍也。」乃詳尊懷王為義帝,實
不用其命。

〈高祖本紀〉 

206  

(項羽自封霸

王,欲歸楚地) 

項羽出關,使人徙義帝。曰:

「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義

帝長沙郴縣,趣義帝行,群臣稍倍叛之,乃陰令衡山王、臨江王擊之,殺義
帝江南。

〈高祖本紀〉 

排列順序:

【 

A

 】→【 

G

 】→【 

C

 】→【 

F

 】→【 

D

 】→【 

B

 】→【 

E

 】→【 

H

 】

 

A 范增提議立楚王後裔為王 
B 雖尊懷王為義帝,但實為傀儡王 
C 項梁以故楚懷王孫為王 
D 項羽認為懷王沒有功業 

E 項羽將義帝趕到長沙 
F 項羽認為懷王的調度導致使劉邦先入關中,懷恨於心 
G 范增認為陳涉的敗因在自立為王,欠缺大義名分 
H 項羽命人暗殺義帝 

10.  根據項羽背叛義帝等行為,推斷項羽的性格可能有什麼缺點: 

□目光短淺

   □居必擇鄉   ■言而無信   □欠缺雅量   □好大喜功 

11.  承上題,根據史傳記載,此時正是項羽勢力如日中天之時,然而司馬遷卻認為這正是項羽失敗

的原因之一,請找出司馬遷對這些行為的評價,並搭配〈高祖本紀〉中劉邦的說法,嘗試說明

司馬遷做出這個評價的原因:

80 字以內) 

評論

 

原因

 

■困難

 

□錯誤

 

□荒謬

 

從項羽的決策模式,可知他充滿自信,比較相信自己的決定而非聽取他人意見。

可見項羽缺乏深謀遠慮的能力,加以暗殺義帝可謂過河拆橋之舉,難免令人心

寒。故司馬遷認為項羽要稱霸是困難的。

 

劉邦 

 

 

background image

 

12.  根據引文,司馬遷又提出許多項羽失敗的原因,請完成表格: 

失敗原因

 

原文

 

評論

 

 

自誇

     】功勛 

自矜功伐

 

□困難

 

■錯誤

 

□荒謬

 

運用一己才智,而不效法古代聖王行仁政

 

奮其私智而不師古

 

認為用【

   

武力

 

  】征伐便可治理國家 

欲以力征經營天下

 

最後自刎於東城,到死還不【

   

覺悟

 

不責怪自己

 

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

 

 
13.  根據上表,推論項羽的缺點可能還有:(多選) 

□目光短淺

   □居必擇鄉   □言而無信   □欠缺雅量   □好大喜功   ■迷信武力 

□囿於成見

   ■師心自用   ■自取敗亡   □寧死不屈   □爭功諉過   ■不知反省 

 
14.  根據引文,整理出項羽如何看待自己的失敗,司馬遷對此有何評斷,符合的是: 

 
     

 

 
 
 
 
 

三、 全文統整:

 

1.  根據全文,司馬遷從項羽可能是舜的後代立論,暗示項羽先人必有至德,故能崛起於亂世之

中,然而後文卻陳列了項羽諸多缺失,其中反映出司馬遷的史觀是:

(多選)

 

□時勢造就英雄

               ■先人的德行可能造福後代子孫 

■性格決定命運

               ■後天的成就由個人負責 

□上天只幫助有德之人

         ■可以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 

 

2.  下文出自〈項羽本紀〉,描述項羽為漢軍圍困之情境,根據引文,符合項羽形象的是: 

(為漢軍追擊)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

曰:

「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

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

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漢軍圍之數

重。項王謂其騎曰:

「吾為公取彼一將。」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於是項王大呼馳

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

馬俱驚,辟易數里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項王乃馳,

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

「何如?」騎皆伏曰:

「如大王言。」……(項羽拒絕烏江亭長的建議,放棄渡江重整兵力後,棄馬)步行,持短

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

《史記•項羽本紀》) 

□暴虐無道

      ■一騎當千    □算無遺策      ■以寡敵眾      ■浴血奮戰 

 

項羽觀點 

原文

 

歸因

 

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天意安排

 

□他人問題

 

□決策錯誤

 

□才氣不足

 

司馬遷觀點 

評論項羽觀點

 

歸因

 

□困難

 

□錯誤

 

■荒謬

 

□天意安排

 

□他人問題

 

■決策錯誤

 

□才氣不足

 

background image

 

3.  承上題,司馬遷認為項羽至死不能悔悟自己的缺點、適時改正作法,是其失敗的主因。然而,

項羽自刎前奮戰的描述,似乎也能讓人理解項羽為什麼對自己充滿自信。你認同司馬遷對項羽

的評價嗎?請提出自己的觀點:

50 字以內) 

司馬遷觀點

 

說明理由

 

□認同

 

□不認同 

學生可就自己的論點發揮,只要能言之成理。 

 

課後學習單 

一、項羽列在「本紀」的原因

 

請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甲 

項羽崛起,爭雄一朝,假號西楚,竟未踐天子之位,而身首別離,斯亦不可稱本紀,宜降為

世家。

(司馬貞《史記索隱》

 

乙 

史法,天子稱本紀者,蓋祖述史遷之文,馬遷之前,固無所謂本紀也。馬遷之意並非以本紀

非天子不可用也,特以天下之權之所在,則其人係天下之本,即謂之本紀。若秦本紀,言秦未得

天下之先,天下之勢已在秦也;呂后本紀,呂后固亦未若武氏之篡也,而天下之勢固在呂后,則

日本紀也。後世史官以君為本紀,臣為列傳,固亦無可議者,但是宗馬之史法而小變之,固不得

轉據後以議前也。索隱之說謬矣。

(張照〈殿本史記考證〉

) 

語譯:撰寫史書的原則中,天子稱為本紀,乃是承繼司馬遷  史記的寫法,司馬遷之前,本來就沒有本紀之
稱。司馬遷的意思並不是認為本紀一定要天子才能用,只是認為天下的權柄在誰身上,那麼這個人就是天
下的根本,就是所謂的本紀。像是秦本紀,乃是說秦還沒統一天下之前,天下的權勢已經在秦了;呂后本
紀,呂后本來就沒有像武則天那樣篡位,但天下的權柄本在呂后身上,故稱本紀。後代的史官認為天子才
是本紀,臣子則是列傳,這本來沒什麼爭議,只是遵循司馬遷  史記的寫法而稍有改變,本來就不能用後來
的狀況反過來議論以前的情形。史記索隱的說法是錯的。 

1.  根據甲文,作者認為項羽不能列在本紀的原因,符合的有:(多選) 

■項羽沒有登上天子之位

    □項羽只是偽稱西楚霸王    ■列於本紀,不符合體例 

2.  甲文認為項羽「宜降為世家」之說,根據乙文的內容來看,作者的看法是:(50 字以內) 

立場

 

說明理由

 

□贊成

 

■不贊成

 

因為本紀是「以天下之權之所在」

,項羽掌握了實質的影響力,宜在本紀不宜降

為世家。

 

3.  承上題,關於司馬遷將項羽列入「本紀」的作法,你贊同嗎?你支持甲文還是乙文的說法,請

說明理由:

80 字以內) 

項羽列入本紀

 

說明理由

 

□應該

 

□不應該

 

甲文認為項羽沒有登上天子之位,應該從本紀改列世家。

 

乙文則認為項羽雖未稱帝,卻掌握實質權力,列於本紀並無不可。

 

學生可就甲、乙擇一立場說明立場,能言之成理即可。

 

background image

 

二、項羽在詩人心中的形象

 

※請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杜牧〈題烏江亭〉

) 

語譯:戰爭的勝敗是很難預料的,能夠經受失敗、挫折等羞辱的考驗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江東的子弟中
藏龍伏虎,人才濟濟,如果當年西楚霸王重返江東,再整旗鼓,然後捲土重來,勝負仍不可預期呀!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王安石〈烏江亭〉

 

語譯:經過多次戰事,疲憊的壯士心中感覺非常的悲哀,中原一敗之後,大勢難以挽回。即便江東的子
弟現在還依舊在,但是,誰能保證他們為了項羽肯捲土重來?

 

1.  依據文意,選出甲、乙二詩對項羽「捲土重來」的看法,並說明理由:(40 字以內) 

作品 

詩人看法 

判斷理由(自己的話) 

 

■贊同

 

□不贊同

 

項羽若願意接受失敗,回到江東重整旗鼓,仍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贊同

 

■不贊同

 

項羽失敗之勢已定,江東的將士未必願意為其而戰。 

 

2.  甲、乙二詩都是針對同一歷史事件所寫的詠史之作,其議論不落窠臼又各具特色,且都能言之

成理。你認為哪一首比較好、認同哪一首?為什麼?(

100 字以內) 

答:

兩首詩只能選一首,關鍵是說出好在何處與認同的之處。

 

學生可就自己的認同發揮,只要能言之成理。

 

參考回答:

 

(1) 我認同甲詩的想法。杜詩指出勝敗乃兵家常事,好男兒應包羞忍辱,永不放棄。而胸懷壯志

的項羽,是可以東山再起的。跌倒了就爬起來,人生就要保持樂觀與積極的精神。

 

(2) 我認為乙詩好。甲詩只寫了項羽應包羞忍辱捲土重來,只寫項羽個人的悲劇。而乙詩寫出了

連年戰亂百姓的苦痛,及對人民的悲憫心,因此王安石在思想上高於甲詩。

 

 
 
 

 

background image

10 

 

短文寫作:項羽的霸王夢 

 

〈破解鴻門宴:一場霸王與帝王的時代之爭〉 

眾所皆知,項羽的外號是「霸王」

。 

這裡的「霸」是指春秋時代的霸主。霸主的地位雖然高一些,可以指揮臣服的諸侯,但大部分

事務並不插手,且允許各地高度自治,甚至只要諸侯承認霸主的地位,霸主非但不會消滅諸侯,還

要按禮制去維護諸侯的權益。 

霸主的地位透過「會盟」確立。春秋時代會盟次數超過 200 多次,其中「葵丘會盟」確立了齊

桓公、

「踐土會盟」確立了晉文公的霸主地位。 

鴻門宴其實也可被視為一次會盟的重現,在宴席之前,劉邦就自己低頭,說自己先入關中是為

了等待項羽主持大局,這就是確立項羽霸主的地位。所以項羽從原先怒不可遏,瞬間轉為有容乃大

的領袖,當他邀請劉邦入席的那一刻,其實就在變相表示「認了我當老大,我就保護你這小弟」

。 

項羽在鴻門宴後佔領關中,冊封十八位諸侯各管理一部分土地,而自己的封國位於以前楚國的

西部。接下來,無論被冊封的諸侯國發生什麼變動,只要不是反項羽政權,項羽基本就是任其發展,

例如常山王張耳被陳餘驅逐,項羽就毫無反應。項羽可謂崇尚封建的復古主義者,或許他最理想的

世界,就是回復到春秋列國的時代。 

然而,項羽忘了的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倚強凌弱處之詭道,這才是戰國乃至於秦末的生存

法則。相較之下,劉邦可謂秦國、乃至秦朝帝王之術的最佳繼承者。 

在楚漢相爭四年後,雙方呈現對峙局面,項羽和劉邦以鴻溝為楚河漢界,並約定各自退兵。這

是一個重要的會盟時刻,然而之後劉邦聽從張良建議立馬撕毀合約,趁項羽東歸戒心下滑之際,一

路窮追猛打,造成日後項羽該下大敗烏江自刎的結局。 

以個人層面來看,劉邦很無恥,但以戰術層面來看,無疑是值得效法的典範。在一統天下後,

劉邦即便懷念關東,卻聽從建議建都秦朝故地關中,實施封建郡縣併行制,繼續延續秦帝國的行政

制度。史記記載項羽八歲起兵,七十餘戰皆「未嘗敗北」

,作戰能力強悍到不可思議,最後的失敗,

很大的原因是他懷舊的霸王之夢已經不符合時代潮流。 

(改寫自金老ㄕ〈破解鴻門宴:一場霸王與帝王的時代之爭〉

) 

 

 
請分項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一)

:引文中,作者以劉邦、項羽二人的統治理念解讀他們的成敗。請根據文中的觀點,說明

劉邦、項羽對「會盟」的態度如何影響他們的成敗。

100 字以內) 

參考答案:

 

劉邦、項羽的成敗關鍵在兩人對時勢的掌握。項羽仍懷抱春秋的霸主之志,然經歷秦朝的極權

統治後,霸主制已不可行,且對對手失去戒心;而劉邦能掌握時局,延續帝王之術,故能勝過項羽。

85 字) 

 
問題(二):項羽是歷史上著名的悲劇英雄,許多人都曾評論其失敗的原因,如司馬遷認為項羽專斷

獨行、不知反省,故無法得天下;其他人則或同情、或批判。而你如何看待項羽呢?請

以「我看項羽」為題,說明你的觀點與看法,文長限

250-300 字。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