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危機:樊噲闖帳怒斥項羽 以勇氣震懾權威

格式
doc
大小
75.5 KB
頁數
2
上傳者
Ivy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5-11-05,离现在 9 355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鴻門宴〉學習單 編者:楊棣娟

壹、〈鴻門宴〉各段重點檢索與分析

  1. 故事序曲─一觸即發的衝突情勢

  1. 找出項羽兩次大怒的原因和採取的作為,試以原文作答


第一次大怒

第二次大怒

原因

聽聞沛公已破咸陽

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

採取

作為


使當陽君等擊關


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你認為項羽的性格是:□不形於色 □喜怒無常 形於辭色〈單選題〉

  1. 找出雙方兵力和駐紮地,試以原文作答


項羽

沛公

兵力


兵四十萬



兵十萬


駐紮地


在新豐鴻門


在霸上

比較項羽和沛公的戰力:楚強漢弱,漢雖先入關但兵力不及楚軍

  1. 比較沛公入關前後態度,試以原文作答


入關前

入關後

財貨


貪於財貨


財貨無所取

女色


好美姬


婦女無所幸

范增認為沛公態度改變的原因為:表示其志不在小

二、意外插曲─楚軍間諜化解僵局

〈一〉找出沛公兩次「為之奈何」的原因與張良的建議,試以原文作答


第一次「為之奈何」

第二次「且為之奈何」

原因


良乃入,具告沛公〈項羽欲攻打沛公〉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

沛公

態度

沛公大驚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張良的應對與

建議


張良曰:「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張良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

比較兩次「為之奈何」的語氣:第二次有「且」字,語氣較第一次舒緩

〈二〉找出沛公輸誠的方法,試以原文作答

對項伯→拉攏關係


1.以兄禮事之2.約為婚姻


對項羽→

使用謙卑語詞輸誠


1.秋毫「不敢」2.「待」將軍

3.日夜「望」將軍至4.「豈敢」反乎


解釋遣將

守關之因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沛公輸誠的結果:項伯以「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說服項羽罷兵

三、壓軸好戲─鴻門宴上四次危機的智勇角力,試以原文作答


第一次危機

第二次危機

第三次危機

第四次危機

起因


項羽發怒,欲擊沛公


范增召項莊舞劍以殺沛公


樊噲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


樊噲指責項王欲誅有功之人,是亡秦之續耳


化解者

沛公

項伯、張良、樊噲

項羽

項羽

化解方式


1.不自意能先

入關破秦,得

復見將軍於

2.今者有小人

之言

1.項伯亦拔劍

起舞,常以身

翼蔽沛公

2.張良至軍

門,見樊噲

3.噲即帶劍擁

盾入軍門

1.項王按劍而

2.項王:「壯士!賜之卮酒」、「賜之彘肩」

項王未有以應,曰:「坐」


四、曲終戲散─鴻門宴散,沛公尿遁回營

〈一〉找出沛公逃回軍營的始末,試以原文作答

樊噲力勸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沛公行動

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

時機掌握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張良善後


1.沛公不勝桮杓,不能辭

2.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

3.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中


〈二〉找出項羽和范增對張良贈禮的反應,可用口語作答


項羽

范增

對禮物

的處置

受璧,置之坐上

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

態度

不以為意

憤怒至極

范增對未來形勢的預測: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貳、楚、漢陣營主要人物對比〈從優缺點做分析〉,可用口語作答


楚     軍

漢     軍

人物

人物個性特質與事蹟

人物

人物個性特質與事蹟

主帥

項羽


剛愎自用,恃勇無謀,直率而胸無城府,惜有婦人之仁


沛公

工於計謀,忍辱負重、能屈能伸,善聽建言,善於機變

謀臣

范增


能深謀遠慮,且能隨機應變獻奇計,但不通人情且個性褊狹急躁


張良

足智多謀、沉著冷靜、謙恭對上

武將

項莊


忠心,聽從范增的指揮刺殺沛公


樊噲

粗曠忠勇,具智謀與當機立斷的魄力

內奸

項伯


接納沛公的說詞,以「義」游說項羽善待沛公,項羽接納其建言。鴻門宴上多次翼蔽沛公


曹無傷

使人向項羽傳達沛公有稱王之心,最後被劉邦誅殺


2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