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2:人人都有受教權
兒童權利公約(CRC)影片及課程設計
教學領域 | 社會領域 / 公民科 | 教學單元 | 人人都有受教權 | |||||
適用年級 | 7-9年級 | 教材來源 | CRC影片第(7)集 | |||||
教學時間 | 45分鐘 | 其他媒材 | ()兒童權利公約逐條釋義 ()宣導簡報與講義 ()兒童版手冊《小於18》及有聲書等 ()網路媒材 | |||||
教案設計者 | 陶秀英 | |||||||
教 學 研 究 教 學 研 究 | 設計理念 | 教育可以協助個人追求自我實現,透過教育更能探索自我的無限可能。部分國中階段學生視教育為義務,將教育侷限在於學校教育,認為僅是為升學考量,忽略教育的目的在使兒童之人格、才能以及精神、身體之潛能獲得最大程度之發展,並培養對人權、基本自由等基本原則之尊重等。學生的學習權、受教育權皆依法受國家保障,我們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朝夢想一步一步前進! 本教學設計藉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製作之「小孩子、大夢想」影片引發學生回想自己的夢想開始,從馬拉拉冒死力爭教育權的故事中體會教育對個人生涯發展的重要,重新思考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關係,進而認識兒童權利公約對於教育權的保障,最後透過小組共同協作,運用曼陀羅思考法,練習規劃安排欲達成自己夢想的教育準備。 | ||||||
人權教育 實質內涵 |
| |||||||
對應總綱核心素養 |
| |||||||
學習目標 |
| |||||||
教學活動 | 教學資源 | 時間 | 評量 | |||||
(每組4人,共計7組)
2. 引起動機。 3. 教師播放簡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製作之「小孩子、大夢 想」影片(1分24秒)促進學生聯想起自己兒時的夢想。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ERFQ-D_3DI
(每組4人,組內兩兩配對分享)
學分享。(學生:想當醫生、網紅、空服員、消防員…)
(學生:接受教育、考證照、多練習…)
(感到生氣、害怕、擔心、快樂……)
(學生自由發表)
(學生:只能跟當地習俗期待的女孩一樣,主要工作是煮 飯和生孩子,沒有其他選擇)
(因為這是基本人權,人人都該享有的)
附註:影片來源:衛福部CRC資訊網影音專區http://crc.sfaa.gov.tw/crc_front/index.php?action=video
(學生自由發表)
例如:為取得相關學歷或能力可以怎麼做?為了具備相關特質,可以怎麼做?
(回家後可繼續蒐集相關資料修正補充) (教師可以先舉一個夢想當作示例,帶領學生共同完成一 份,協助學生清楚如何進行)
(分享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討論不同夢想所需的條
教育可以協助個人追求自我實現,透過教育更能探索自我的無限可能。學生的學習權、受教育權皆依法受國家保障。我們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朝夢想一步一步前進! | 單槍、電腦 網路影片 教學簡報 便利貼 附件一:馬拉拉文本 教學簡報 教學簡報 教學簡報 附件二報導 (附件二供教師參考) 教學簡報 教學簡報 教學簡報 教學簡報 CRC影片 教學簡報 教學簡報 附件三:學習單 教學簡報 | 1 5 15 12 11 1 | 能專心觀看 能踴躍分享 能認真閱讀並參與討論 能踴躍參與討論並分享 能踴躍參與討論並分享 能踴躍參與討論並分享 能踴躍參與討論並分享 能認真聆聽 能用心觀看 能踴躍參與討論並分享 能與小組成員合作,充分參與討論並完成學習單 | |||||
教 學 省 思 及 學 生 學 習 評 估 | 或許是因為面臨升學的壓力,學生常把教育視為辛苦的義務,認為教育就是到學校上學,日復一日的念書,小學、國中、高中、大學,甚至有些人念研究所只是因為還不知道能做什麼,未曾好好思索為何需要教育?教育跟自己有何關係? 國中(八年級)公民課談憲法保障時,課本提到受教育是權利也是義務,經常有學生對於受教育是一種權利相當不解,認為僅是義務,何來權利可言? 『人人都有受教權』這堂課,希望引導學生對『教育權』有多一些思考。國中學生已較少發表自己的夢想,先播放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製作之『小孩子大夢想』影片作為引起動機,促發孩子們回憶並說出自己的夢想。試教不同年段學生反應不一,國一的學生較能輕易說出夢想,倒是國三學生,可能較謹慎、也可能升學壓力大,下筆寫出夢想花了點時間,還有學生問:達不到的可以寫嗎?(在意料之中)接著讓學生閱讀並討論馬拉拉勇敢追夢的故事,馬拉拉的受教育之路幾經波折,甚至差點送了性命,仍冒著生命危險倡議教育,雖然17歲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仍積極爭取透過教育,選擇自己的人生,這段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逐夢故事,許多學生很有感受(孩子對於文章提及巴基斯坦女孩只能在家洗衣服、生小孩乙事,相當有感!),也藉此了解教育可以協助個人追求自我實現、探索自我的無限可能! 然而,影響孩子教育的因素很多,前述馬拉拉的故事更凸顯國家角色的重要,透過衛福部製作的兒童權利公約動畫認識兒童權利公約對於教育權的保障,孩子們感受到自己的教育受到國家級的保護,似乎也更能理解教育為什麼是權利而愈加珍惜了! 最後的小組協作,孩子們都能積極參與討論,練習評估夢想達成所需條件及作為,雖然時間不多、手邊可供查詢資料亦不足,小組協作後的討論相當重要,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討論不同夢想所需條件的相同與不同之處,如何找到相關資源?如何備齊這些條件?自己需要怎樣的教育?並鼓勵學生課後可以試著以多元管道蒐集相關資料,完成自己的學習單。 | |||||||
參考資料與附件:
https://udn.com/news/story/6904/2667111
http://crc.sfaa.gov.tw/crc_front/index.php?action=video
|
《附件一》閱讀單
勇敢的巴基斯坦女孩馬拉拉
撰文/陳達萱
文章來源:中小學國際教育資訊網http://www.ietw.moe.gov.tw/GoWeb/include/index.php?Page=1-3-7
三聲槍響震驚全世界
2012年10月9日,15歲的巴基斯坦女孩馬拉拉(MalalahYusafzay)和往常一樣,搭著校車回家。這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午後,馬拉拉一邊看著窗外熟悉的風景,一邊如常和好朋友聊著天,非常快活。不料校車卻在途中被人攔下,有兩個男子上了車,其中一人一面往車尾走,一面問走道兩邊:「誰是馬拉拉?」車上的學生都被這命令式的語氣震懾住,有好幾個女孩看向馬拉拉─她是唯一沒有用面紗蒙臉的女孩─這個歹徒舉起槍對著馬拉拉的頭連開三槍,「砰!砰!砰!」第一槍射中馬拉拉的左眼眶,子彈從她的左耳飛出,馬拉拉往前倒下,第二槍和第三槍射傷了她的兩個同學。
案發後証實這起槍殺案為塔利班組織所為,這個事件震驚全世界,各國相繼譴責暴行,很多人都在問:「誰是馬拉拉?這麼年輕的女孩到底做了什麼,竟會引發如此兇殘的暗殺?遭受槍擊案後的馬拉拉怎麼樣了呢?」
父親的支持鼓勵造就馬拉拉勇於發聲的個性
馬拉拉是一個 1997 年7月12日誕生於巴基斯坦西北史瓦特縣的女孩。史瓦特是一個狹長的山谷地,風景優美,馬拉拉就是和雙親與兩個弟弟一起生活在這美麗的世外桃源。馬拉拉和很多孩子一樣,也會和弟弟打打鬧鬧,和好朋友談論偶像的新歌與穿著,不同的是身在重男輕女的文化中,女子受到的限制與輕視實在不少。
馬拉拉所出身的巴基斯坦是個有著根深蒂固性別規範的地方。當地習俗認為女性是男性的附屬品,主要工作是煮飯和生孩子;女子出門時一定要用面紗蒙臉,而女子向男性表達愛意,則是一件讓家族蒙羞的事,馬拉拉一位美麗的朋友西瑪就因此被家人毒死了。
幸運的是,馬拉拉的父親並不這樣想。馬拉拉的父親特別重視女性的權益,不僅大小事都會與妻子商量,而且成立了學校,讓女子和窮人、孤兒都能有受教育的機會。馬拉拉的父親鼓勵馬拉拉多看各式各樣的書籍,也會和她討論國家大事;馬拉拉在父親的默許下,也是朋友中唯一可以不用蒙臉的。他的父親甚至不顧家中老人反對,堅持在家族的族譜中放上馬拉拉的名字,因為他要馬拉拉知道:女生和男生一樣重要。
「父親總說:『我會捍衛妳的自由,繼續追求夢想吧,馬拉拉。』」馬拉拉在自傳中提到:馬拉拉在父親強壯的羽翼下成長,像小鳥一樣自由的飛翔。
用筆寫心聲揭露塔利班政權的恐怖生活
然而,馬拉拉快樂自由的時光,卻在塔利班政權入侵下被迫結束。巴基斯坦本來就是個擁有諸多不平等戒律的地方,而塔利班政權對性別、宗教、娛樂都有著更嚴苛的規範,他們規定男人必須蓄鬚,女人必須蒙面,同時禁止電影電視,嚴控娛樂活動,也不允許婦女接受教育和就業,違者將受到宗教警察嚴厲的懲罰。這些宗教警察甚至可以因為婦女的面紗掉落,就當街鞭打婦女,使得史瓦特的人民生活得更加戰戰兢兢。
由於反對女子受教育,塔利班政權也開始放火燒女子學校,馬拉拉除了感到恐懼,更感到難過,因為這意味著她可能必須放棄自己最喜歡的事──上學。馬拉拉雖然年紀小卻仍一直想著:我可以做些什麼來改變現狀嗎?
就在她一籌莫展的時候,機會來了,2009 年,只有 12 歲的馬拉拉開始為英國廣播公司(BBC)寫網誌。馬拉拉以「GulMakai」為筆名,用寫日記的方式,寫下她在塔利班政權下的恐懼生活,與她一心只想上學的渴望。她在日記中寫著夜晚耳邊充滿炮火聲的可怕;痛訴她聽到街上又有人被殺的難過;抒發她班上原先有27個同學,卻因為怕被迫害,現在只剩下 11 個還沒放棄就學的無奈;坦承她堅持上學,卻在放學途中擔心會被殺害的恐懼。
這一篇篇真摯卻沉重的日記,很快的引起世界的共鳴,人們越發關注塔利班政權下人民的生活權與女子的受教權利。馬拉拉開始接受外國媒體的採訪,公開呼籲女子也有受教育的權利。塔利班政府對馬拉拉的行為非常憤怒,透過收音機、報紙、甚至臉書,多次對馬拉拉提出死亡威脅,馬拉拉卻不為所動,仍繼續鼓吹女子教育,塔利班政府怒不可抑,終於在2012 年 10 月 9 日這天槍殺馬拉拉。
走出死亡陰影堅持為兒童教育繼續發聲
馬拉拉遭到槍殺後陷入昏迷,各國紛紛提出援助,最後由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提供飛機運送,由英國提供醫療救治,世界各地的人民也聚集一起為她祈禱。由於傷勢嚴重,馬拉拉的家人甚至已經準備後事,但是昏迷了六天,開了四次刀之後,馬拉拉竟然奇蹟似的活了過來,現在居住在英國。
馬拉拉雖然遭遇到如此殘暴的槍擊,與痛苦不堪的治療過程,還差點犧牲生命,卻選擇繼續為兒童的受教權發聲。「塔利班以為子彈能讓人閉嘴,但他們失敗了,軟弱、恐懼、絕望,已離我們而去;堅強、力量、勇氣,因應而生。我仍然是擁有相同抱負的馬拉拉。」她說:「子彈打得穿我的軀殼,卻射不破我的夢想。」馬拉拉最大的願望,就是未來能回到她最愛的祖國巴基斯坦當總理,全力發展教育、改變壓迫女子自由的文化。
聯合國演說振奮人心凝聚全球力量
馬拉拉的勇氣感動無數人,她也因此榮獲多樣獎項,包括「國際兒童和平獎」、「國際特赦組織良心大使獎」、「巴基斯坦國際青年和平獎」、歐洲議會聲望崇高的「沙卡洛夫人權獎」、《Time 時代雜誌》年度風雲人物的第二名等殊榮,更在 2014 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2013 年 7 月 12 日馬拉拉16 歲生日的這一天,也是聯合國訂為「馬拉拉日」的這一天,她應邀到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對五百多名學生發表演講,這是馬拉拉遭受槍擊後第一次公開露面,雖然她的面容因為槍擊有些改變,左耳全聾,但她為兒童教育請命的決心卻絲毫沒有改變。她堅定的表示自己不會因為恐怖脅迫而停止發聲,也呼籲世界各國能支持女子受教,保護女人與兒童的權利,更可貴的是對於槍殺她的人,馬拉拉選擇原諒,因為她深信愛與和平。
在聯合國的演說中,劫後餘生的馬拉拉用充滿力量的聲音呼籲:
「親愛的兄弟姐妹們,請記得《馬拉拉日》不是我一個人的紀念日,它屬於每一個為權利發聲奮鬥的人。
我們要為每個小孩爭取學校與教育,讓所有小孩都享有光明的未來!
我們要大聲說出自己的意見,我們要相信自己說的話是強而有力的,能夠改變世界,沒有任何人能阻止我們!
請不要忘記數百萬深受貧窮之苦的人們,請不要忘記數百萬無法上學的孩童,更不要忘記所有渴望光明和平的受苦人們。
讓我們拿起書和筆,它們是最強的武器,因為教育是唯一的解決之道。一個小孩、一個老師、一本書和一枝筆,就能改變世界!」
聽到馬拉拉懇切的邀請了嗎?擁有老師、書和筆的你們,準備好要行動了嗎?不要小看自己,快拿起書和筆,和馬拉拉一起改變世界吧!
《想一想、說說看》
你記得故事中有哪些內容?
馬拉拉的願望與夢想是什麼?馬拉拉想透過什麼方式達成?
故事中的哪些情節讓你有什麼感覺?
(我感到,生氣、害怕、擔心、快樂……)
從馬拉拉為實現夢想的作為,你學到什麼?
《附件二》
文/陳韻涵 文章來源:聯合新聞網2017-08-29https://udn.com/news/story/6904/2667111
諾貝爾和平獎最年輕得主馬拉拉要當牛津人
諾貝爾和平獎最年輕得主、20歲的馬拉拉.尤沙夫賽17日興奮宣布,她將進入牛津大學就讀!馬拉拉18日在推特上貼出牛津大學哲學、政治和經濟學程(PPE)錄取通知的照片,寫道「好興奮要去牛津!」牛津大學瑪格麗特夫人學堂(LMH)的PPE學程極富盛名,培育出許多政治家和世界領袖,包括巴基斯坦已故總理碧娜芝.布托和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翁山蘇姬。
馬拉拉去年12月獲得牛津大學邀請面談,並接受在結業考試中取得3個A的入學條件。馬拉拉形容,「那是一生中最難的面試,我只要想到那場面談就害怕。」馬拉拉在結業考試中選考歷史、數學、宗教研究和地理,她沒有公布成績,但推文寫道「所有A-Level學生都很棒。這是最辛苦的一年,祝福往後的人生」。
全英國各地的高中生17日收到結業考試成績單,用以申請大學。馬拉拉除了申請牛津大學之外,還申請了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杜倫大學和華威大學。馬拉拉曾說,學成後希望返回家鄉巴基斯坦從政,但另有傳言指出她計畫赴美深造。
2012年10月9日,年僅15歲、在巴基斯坦提倡女性受教育權的馬拉拉剛考完試,搭乘校車返家途中,遭神學士槍手開槍射擊頭部;她緊急被送往英國伯明罕的伊莉莎白女王醫院接受治療,奇蹟康復。馬拉拉一家人移居伯明罕,她在埃德巴斯頓女子高中繼續學業,並持續為第三世界的女性受教權奔走。
2014年,17歲的馬拉拉與印度的沙提雅提因為致力捍衛兒童權利,共同獲頒諾貝爾和平獎。馬拉拉說:「我只是一個堅定且固執的人,我希望看到每位兒童都平等受教,我想要看到女性擁有平等的權利,我追求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是和平的。」她認為,獲獎不是爭取平等受教權的終點,而是起點,且「教育是生命的一大賜福,也是必需品之一。」
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獎馬拉拉錄取牛津,成為她為夢想努力多年的里程碑。許多名人紛紛向馬拉拉道賀,包括《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以及LMH院長陸斯布里哲。馬拉拉的父親席奧丁對愛女錄取牛津感到無比驕傲,他推文寫道,「我的心中充滿感激。我們感謝阿拉,感謝曾經協助馬拉拉推廣教育的所有人。」
她的故事/堅持上學惹惱神學士 身中三槍沒讓她噤聲
馬拉拉11歲(2009年)起替「英國廣播公司」撰寫部落格,揭發巴基斯坦神學士暴政並鼓吹女性受教權,之後還親身參與紀錄片拍攝。2012年,馬拉拉遭神學士槍手以攻擊,緊急赴英救治後痊癒,成為最年輕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和聯合國和平大使。
當時的巴基斯坦在神學士掌控之下,實行嚴格的伊斯蘭律法,禁止10歲以上的少女上學。神學士2012年開會,決定槍殺堅持上學、公然違抗神學士的馬拉拉,殺雞儆猴。
馬拉拉在自傳中寫道,2012年10月9日,神學士成員在她放學途中,攔截卡須爾學校的校車,登車高喊「誰是馬拉拉?」當時,沒有人開口,但好幾個女孩望向她,「我是唯一沒有把臉包起來的女孩」。槍手掏出手槍,朝馬拉拉開了3槍後逃逸;子彈貫穿馬拉拉的頭、頸並傷及肩部,傷勢危殆。馬拉拉遇襲震驚國際,她及時被送往英國救治,奇蹟似地康復。
馬拉拉遇劫重生後說:「子彈不會使我噤聲。」2013年7月12日,馬拉拉生日當天,受邀至聯合國演說,當天被訂為「馬拉拉日」。她說:「書本和筆,是有力的武器。一名兒童、一位老師、一支筆和一本書,就能改變世界。」時代雜誌在2013年到2015年,連續3年將她評選為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今年4月,馬拉拉成為史上最年輕的聯合國和平大使。
她想做的/創作繪本鼓舞青少年 創辦學校當做生日禮
馬拉拉持續推動女性受教權,她創立非營利的「馬拉拉基金會」、在黎巴嫩興學,還寫了傳記《我是馬拉拉》(I am Malala)且即將出版繪本《馬拉拉的神奇鉛筆》(Malala's Magic Pencil,暫譯)。
《馬拉拉的神奇鉛筆》將於10月17日上市。她說,希望藉由繪本鼓舞青少年,並為他(她)們的社群帶來正向改變。馬拉拉在月初貼出她與母親圖爾.佩卡共同閱讀繪本的照片,寫道「很高興,正在學英文的母親,是第一位讀到這本書的人。」
負責出版繪本的利特爾布朗出版社表示,《馬拉拉的神奇鉛筆》描述作者幼年希望擁有一支神奇鉛筆的願望,她希望藉著這支筆改變周遭。出版社官網概要寫道,「身為巴基斯坦的一個小孩,馬拉拉許願想要一支神奇鉛筆。她將會用它讓每個人開心,清除家鄉城市的小垃圾,並在早上多睡幾個小時。但隨著她逐漸長大,馬拉拉體會到,有更重要的事情可以許願。她看到一個亟需整頓的世界。」
除了繪本,馬拉拉大難不死後已出版傳記,並持續為女性受教權奔走。去年生日,馬拉拉透過自己的基金會在黎巴嫩貝卡谷地創辦了一所難民學校,堪稱最有意義的生日禮物。
她的家人/父親影響她至深 母親全家的核心
馬拉拉的父親席奧丁是影響馬拉拉最深的人,他2014年獲邀至TED演講時說:「在父權制的社會當中,父親通常因為兒子而出名,但我卻是少數因女兒而出名的父親,我為此感到特別驕傲。過去,她是我的女兒;現在,我是她的父親。」
席奧丁以阿富汗傳奇的普什圖族民族女英雄「馬旺德的馬拉拉」為女兒命名,可見她對馬拉拉的期許之深。席奧丁是詩人兼教育家,在巴基斯坦經營一所學校,目前則是聯合國全球教育特別顧問。
馬拉拉曾想當醫生,但席奧丁鼓勵她,醫生只能一個一個治療病患,當政治家卻能治好整個國家。於是,馬拉拉立志當巴基斯坦總理,但在神學士對馬拉拉全家下格殺令後,馬拉拉一家人逃往英國。
馬拉拉的母親圖爾.佩卡向來較少接受外界訪問,因為她恪守普什圖婦女的謙虛與節制。不過,紀錄片《他叫我馬拉拉》導演古根漢說:「她100%掌控全局,每當馬拉拉家中要做出重大決定,所有人都會徵詢她的意見。」馬拉拉還有兩個弟弟,他們一樣很努力,不讓姐姐專美於前。13歲的小弟阿塔爾說:「看著,馬拉拉,有一天我會成為太空人和偉大的運動員,人們會知道,妳是我姊姊。」
《附件三》
班級: 組別:
成員姓名:
想一想、說說看,為達成夢想或成為自己覺得理想的人,需具備哪些專業與能力?學歷?證照?相關經歷?個人特質?有哪些作為可以促進這些條件的逐步達成?
我的夢想… | ||
《附件四》
《附件五》
簡報
簡報
簡報
簡
報
簡報
簡報
簡報
簡報
簡報
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