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服、決策與思辨:燭之武退秦師的智慧啟示

格式
docx
大小
681.36 KB
頁數
8
上傳者
sanctuary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8-02-05,离现在 7 262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說服×決策×思辨--《左傳.燭之武退秦師》學習單.教師版

【學習單分段】依據翰林版高中國文第三冊第一課,同東大版高職國文第三冊第一課

【學習單內容】分為「課前.英雄啟示;課中.文章深論;課後.延伸閱讀」三部份

【學習單版面】A3,橫式,2欄位設計

【學習單編者】國立臺南高商陳盈州教師

、角色登場,初步印象

國文老師設計〈燭之武退秦師〉桌遊,列印時卻忘記將人物牌卡寫上角色名稱。請你閱讀課本題解後,參考牌卡右側文字提示,回答牌卡人物各自是誰,並將答案填寫於【      】中。

【人物參考選項】:1晉文公、2秦穆公、3鄭文公、4佚之狐、5燭之武。

他,曾不得重用。最終憑其謀略、分析利弊。勸服敵軍,名留青史。他,是誰?【 燭 之 武 

 


他,曾試圖東進稱霸中原。故與他國聯盟,後權衡利弊,率軍離去。他,是誰?【 秦 穆 公 

 


他,曾無禮於出亡的諸國公子,導致多年後對方出兵。使國家陷危。他,是誰?【 鄭 文 公 

 


他,曾流浪十九年,返國繼位後,護周、敗楚。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他,是誰?【 晉 文 公 

 


他,曾名不經傳,卻在國危之際,獻策、薦舉適合人才,化解危機。他,是誰?【 佚 之 狐 

 


課前.英雄啟示

P.02 一、晉文公的行難之路

P.02 二、秦穆公的霸者之路

設計目的:

藉由春秋兩大霸主事紀,使學生對於春秋歷史、兩大霸主生平能有更全面的理解。

課前閱讀霸主事紀,除加深對兩位霸主的理解,更有助於理解〈燭之武退秦師〉一文時代背景,及前後相關戰役,理解春秋局勢的瞬息萬變。

此外,一般文本設計著重於燭之武說服技巧,然綜觀晉文公、秦穆公一生,精彩亮麗,亦值得關注,可供學生借鑒。

課中.文章深論

P.03 三、心智繪圖.文本探索(訊息檢索)

P.04 四、文本深究(統整解釋)

設計目的:

藉由PISA閱讀策略,從訊息檢索到統整解釋,由簡至難,增強學生對於文本的理解。並試以淺顯易懂的心智圖模式,統攝全文意涵,使學生能在自學、複習時更快掌握文意。見樹又見林。

使用方法:

A類文本探索」依「訊息檢索」設計成填充題形式,「B類文本深究」則依「統整解釋、文意推論」設計成簡答題。請先寫完A類,再寫B類。

3結合心智圖與文本探索,完成「A類文本探索」提問時,課文心智圖也隨之完成。頁3心智圖後方有B類題號圖示,意在使學生理解二者關係。為免雜亂,「B類文本深究」置於頁4作答。

課後.延伸閱讀

P.05 五、決策5C--鄭國解危背後的完美決策


設計目的:

臺大呂世浩教授將培養思辨能力分成四步驟:「設身處地、揣摩通透、體貼入微、洞見表裡」,藉此方可掌握學習歷史的大用:了解人性,啟發智慧。(內容詳見:https://goo.gl/v3MjN9 因此試將課文文本結合決策、說服理論,期盼學生能以史為用。

秦晉圍鄭,為化解危機,鄭國內部勢必進行決策。如以亞倫.巴克「決策5C」理論進行分析鄭國決策過程,或許能詮解出別於「傳統見解」--將說服勸退秦穆公之功,歸於燭之武一人的新意。

 




、晉文公的行難之路--逆境重生,讓重耳從庸君變明主

、秦穆公的霸者之路--仁義、重益、知錯、剛愎的複雜人性

時間

晉文公行難之路大事紀

 

背景:晉獻公(晉文公之父)晚期寵愛驪姬,驪姬有意廢嫡立庶,讓兒子奚齊繼位。最終太子申生為驪姬所害,公子重耳、夷吾亦因驪姬迫害離晉避難。

B.C.656

至狄。重耳至母親狄族尋庇護。此時,重耳43 歲。

B.C.650

晉獻公死後,大臣里克殺驪姬、奚齊。又至梁國迎重耳之弟夷吾繼位,夷吾疑里克別有居心,遂遊說秦穆公,願割河西之地,換取協助返晉登位,是為晉惠公。

B.C.644

至齊。齊桓公宰相管仲去世,重耳至齊欲為桓公效勞,並藉此得到齊國幫助、保護。齊桓公將宗族之女齊姜許配給重耳。至此生活安逸,放棄恢復君位之願。

B.C.639

齊桓公四年前去世,其後齊國漸亂。齊姜勸重耳離齊,重耳不肯。舅父狐偃、臣下趙衰設計灌醉重耳,連夜離齊。重耳醒後憤怒不已,以戈追殺狐偃,未成。

B.C.638

至宋。初,楚宋爆發泓水之戰,宋大敗。後晉文公經曹國,國君曹共公無禮窺視重耳。後轉至宋國。宋襄公款待重耳,並送他二十輛馬車。

B.C.637

至鄭。鄭國大夫叔詹勸王兄鄭文公禮遇重耳,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予禮遇。叔詹再勸殺重耳以免遺患,文公亦不從。

至楚。楚成王款待重耳,並問如送其返晉,將如何回報楚國。重耳不願損害晉國利益,遂言:「如晉、楚兩軍交爭,願退避三舍(九十里)」展現賢君風範。

至秦。秦穆公東進路線受晉惠公父子所阻。聞重耳於楚,遂遣人接重耳至秦熱烈接待。並將親生女兒懷嬴等五位女子許配予重耳。

B.C.636

秦穆公護送重耳回晉國。重耳即位,稱晉文公,此時重耳62 歲。

B.C.635

護周。周襄王之弟王子帶為亂,周襄王逃至鄭國,向晉文公請求援助。晉文公欲當霸主,不顧晉國方定,決意拯救周天子。率軍敗王子帶,護送周襄王回京城。

B.C.632

稱霸。即位後,先攻曹國以報曹共公於重耳經過曹國時無禮之舉。後楚國欲成霸業再攻宋國。為報宋襄公禮遇之恩,晉文公率兵救宋。又為報楚國在重耳流亡至楚之禮遇,下令軍隊退避三舍。後於衛國城濮大敗楚軍。史稱「城濮之戰」。後晉文公主持「踐土之盟」,成為繼齊桓公、宋襄公之後的春秋霸主。

B.C.630

復仇。為報鄭國當初不禮遇,且於「城濮之戰」助楚擊晉,晉文公邀秦穆公組成復仇者聯盟攻鄭。因鄭國燭之武巧其辭令勸退秦穆公,並派兵協防鄭國。晉文公感於秦穆公之恩不願擊秦,後送於晉為質的鄭國世子子蘭回鄭、與鄭國立盟後亦退兵。稱霸從此之路受阻。

B.C.628

崩殂。冬,12 月。晉文公去世,其子晉襄公即位。

Q1、重耳流亡各國時,各國國君或禮遇或冷落。試問鄭文公、宋襄公、楚成王三人,誰禮遇重耳?誰不禮遇重耳?(勾選)無禮的原因是?(援引原文)晉文公後來如何一一回報他們?這展現晉文公的個性是什麼?(簡答)

1禮遇重耳(ˇ)、2無禮重耳(×):×鄭文公、ˇ宋襄公、ˇ楚成王

3承上,無禮原因:「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

4重耳繼位為君後,在宋楚之戰助宋擊楚;於城濮之戰,退避三舍禮讓楚軍。後聯秦擊鄭。展現晉文公有恩報恩,有仇報仇的個性。

 Q2、讀完晉文公、秦穆公生平事紀,請分別說明秦晉聯合出兵擊鄭,晉文公的目的是什麼?秦穆公的目的又是什麼?

A2:晉文公伐鄭目的,在於復仇。鄭文公曾在晉文公流浪時,不予禮遇,且於晉楚城濮之戰時幫助楚國而非晉國。秦穆公目的:趁機擴展東方勢力,為成就霸業準備。

時間

秦穆公稱霸大事紀

B.C.648

仁義之風。晉國饑荒,使人乞糴(ㄉ一ˊ,買進穀物)於秦,因晉惠公反悔「割地焦瑕」承諾。臣子皆反對。秦穆公:「其君是惡,其民何罪?」遂「輸粟於晉」。

B.C.646

三百壯士。秦國大旱,求救於晉,晉惠公見死不救,更趁機擊秦。秦晉決戰於韓原。晉眾秦寡,危急之刻,歧下三百野人聞秦穆公之難,競相奔死解救秦穆公,穆公得以解危,最後生擒晉惠公。

初,秦穆公亡失善馬,為岐下三百野人(居住於國城之外之人)得而食之,後野人被官吏逮捕,欲繩之法,秦穆公:「君子不以畜產害人。」赦免野人之罪,更賜以酒食。三百野人感戴穆公恩德,而有韓原之解圍。

B.C.630

見益忘義。晉文公邀請秦穆公共擊鄭國。為拓展東方勢力,秦穆公慨然應允。後經燭之武巧其辭令,知伐鄭之害,轉與鄭國盟。並協助鄭國防備晉國。

B.C.628

利令智昏。冬,晉文公亡。適逢「鄭國將北門,交與秦國將領杞子防守」。穆公得此消息,欲趁晉文公之亡,偷襲鄭國,以擴展東方領域。

B.C.627

殽山敗戰。行軍前,秦國謀臣蹇叔極言伐鄭之害,穆公不聽。蹇叔哭師於郊。

行軍中,至周。王孫滿觀秦軍輕佻、無禮,斷言秦軍之敗。後鄭愛國商人弦高於滑國見秦軍,知鄭國有滅亡之虞,遣人傳訊回鄭,並款待秦軍,使秦誤認鄭國已有防備。秦軍見鄭已有防備,不得已退兵並滅滑而回。

至晉。秦、晉兩軍決戰殽山,秦軍全軍覆沒,百里孟明、西乞術、白乙丙三將軍遭俘。在晉太后(秦穆公之女、晉文公之后)請求下,晉襄公釋放三將軍回秦。

回秦。當三將軍回至秦郊,秦穆公身著素服,明己過罪。

B.C.624

王者復仇。殽之戰,秦國大敗。兩年後「彭衙之戰」再為晉所敗。三年後,秦穆公再命百里孟明伐晉,秦軍濟河焚舟,置之死地而後生,秦軍勢如破竹,攻取晉國王官、郊二地,晉人出。後秦軍至殽地祭拜當年亡魂,堆土立墳。

B.C.623

稱霸西戎。因東進長期為晉國阻撓,遂轉而西向用兵,攻打蜀國、綿諸等西方諸國。最終「兼國十二,稱霸西戎」,為秦國日後統一天下奠定基礎。

B.C.621

昏庸禍國。穆公崩殂,死前要求活人殉葬。殉葬者達一百七十七人,包括著名的子輿氏三子奄息、仲行、針虎。國人對此悲痛萬分,賦〈黃鳥〉之詩:「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譯:蒼天啊!怎麼將這麼善良的人給殉葬了?如果可以贖命,我們寧願出一百條命將他們換回來!)

秦人因秦穆公殉葬之舉,人心惶惶,國力大衰。秦國霸業,延緩兩百餘年。

秦穆公諡號之「穆or繆」:《諡法解》:「布德執義曰穆。」(譯:實施仁德、秉持義理稱穆),穆為美諡。《史記.蒙恬列傳》:「蒙毅曰:『秦穆公殺三良而死,罪百里奚而非其罪也,故立號曰「繆」。』」(譯:從穆公殺死三位良臣為他殉葬,判處百里奚以不應得之罪。因此死後諡號為「繆」);蔡邕〈獨斷〉:「名實相反為繆。」(譯:名聲與實際作為不符,諡號為「繆」) ,繆為惡諡。

3、綜觀秦穆公、晉文公事紀,試問為何秦穆公想拉攏晉國?秦晉之間的恩怨為何?

A1:秦穆公一直想壯大秦國,擴展東方勢力,成為霸主。故當晉國因「驪姬之亂」國力大衰,諸公子流落在外時,先後助夷吾、重耳返國,試圖藉此控制晉國、擴展東方勢力。

秦晉之恩:先有秦助夷吾返晉、輸粟之恩;後有嫁女予重耳、助其返晉繼位之恩。

秦晉之仇:先有晉惠公悔諾、饑荒擊秦之仇;後有晉文公死後,殽山殲滅秦軍之仇。

秦晉先合作、後分裂,深究原因在於兩國利益衝突。從此也可一窺春秋諸國之間「有利為盟友,見害成寇讎」國家利益至上的思想。

 



、〈燭之武退秦師〉心智繪圖:文本探索×文意深究



A、文本探索(訊息檢索&廣泛理解)

一段

1. 請說明秦晉圍鄭的兩項原因?從此可知擊鄭應由誰主導?填寫於A1後方表格以下類推

2. 承上,秦晉各於何處駐軍?

二段

3. 佚之狐在鄭國處於何種情勢下,所以薦舉誰?薦舉原因是相信他可以?(請以「因為鄭國……所以薦舉……相信他可……」句型回答)

4. 面對鄭文公請求前往遊說秦君,燭之武推辭的表面原因是什麼?(引課文原文)

5. 面對燭之武推辭,鄭文公的回應可分兩層敘說,請引原文說明。又,這兩層回應其語氣態度各是如何?

三段

6. 燭之武說服秦穆公時,提出「一利三害」策略,請依據原文,結合下列策略選項:「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許之以利、挑之以仇、威之以勢、說之以害、責之以義、喻之以憂」,選出相對應的說服策略。

四、五段

7. 秦穆公決意與鄭結盟的原因,是他發現亡鄭最後會如何?(引課文第三段原文)

8. 晉文公不願擊秦的原因是因為秦穆公曾如何待他,從此可知晉文公的人格特質是?

9. 從晉文公退兵話語,可知他以何標準自許?

 


、〈燭之武退秦師〉文意深究

B、文意深究(統整解釋&比較分析)

一、二段

1、試問一段中,晉軍函陵,秦軍氾南,秦晉如此安排有何策略優勢?而這優勢卻被佚之狐發現可趁之機,反為鄭國提供何種優勢?(想想第二段,佚之狐的獻策)

P.S.秦晉駐軍於鄭國北方,秦晉兩軍相距約40公里。函陵距新鄭(鄭國國都)約8公里。方位約如下:

1:從秦軍行軍佈局策略考量,在鄭國北方駐軍,一南一北駐紮
,可能是想切斷鄭國北方求援的機會,或在雙方交戰時採取分進夾擊
之策略,在晉鄭交戰之際,秦軍側擊鄭軍的可能性。

(部份參考書寫駐軍二處,可見秦晉聯軍只是貌合神離,並未同心。可備參考。但此處提問「優勢」,故此說不可寫。)

此一分兵進擊之勢,如主將者為同一人則可行。而今秦晉分兵,各自領軍。遂給予鄭國可遣燭之武遊說秦穆公的機會。

2、承上,為何佚之狐選擇由燭之武遊說秦君,而非晉君?(結合A1,並推論首段所透露出來的秦、晉、鄭三國之恩怨)

2:從首段鄭國「無禮於晉,且貳於楚」可知出兵擊鄭是晉鄭之間的新仇舊恨。而秦鄭並無宿怨。在「秦鄭無怨、晉鄭有恨」情況下,自然該向秦君而非晉君遊說。

 3、燭之武拒絕鄭文公,表面是年老無能為力,實際上推辭的真實原因可能是什麼?又,此一說法運用何種修辭,這樣委婉表達的目的及好處是?

3:燭之武如真年老無力,只要說「今老矣!無能為也」則可。但卻在此前,先說一句「臣之壯也,猶不如人。」,隱約可想見燭之武怨懟當初鄭文公並未重用自己的感慨。

此一委婉表述,使用「婉曲」修辭。目的於今藉此委婉表達自己年輕不得重用的遺憾、以及鄭文公危急之刻才欲重用自己的暗諷、挖苦。婉曲的好處則是不直接回應,避免言語激烈得罪對方。

三段

4、燭之武以「利/害」說服秦穆公。針對害處,分別從晉國「過去、現在、未來」對秦國造成的傷害分析。請分別寫下晉國的舉措對秦國造成何種危害?

過去,晉曾過河拆橋悔諾,忘恩負義,不可信任;現在,秦晉擊鄭,事後鄭國將成晉國領土,更顯強大,晉強相對秦弱;未來,晉國野心無窮,將會侵略、掠奪秦國。凡此,皆表明晉國,實是秦國大敵,而非盟友。

5、承上,請分析燭之武能順利說服秦穆公,是因為他洞悉秦穆公的何種心態?(試從一利、三害分析,利與害的利弊推想秦穆公的心理)

「闕秦利晉」是燭之武能打動秦穆公的關鍵。這也暗示燭之武洞悉秦穆公野心是稱霸中原,想成為號召天下的諸侯領導,自不願讓晉國壯大。以此分析「一利、三害」可發現:

鄭國許之以利,表面是使者往來,可供其乏困,深思一層更可能是秦軍之往來可供其乏困。此後,秦國東進相關補給、情報偵探,皆由鄭國提供,利不可謂不大。

燭之武所言三害,在於秦晉相爭霸主之位,東進之路長期為晉國阻擋,如再讓鄭併入晉國、壯大晉國,實是闕秦利晉之舉。

簡言之,燭之武以「一利三害」告訴秦穆公:欲霸天下,晉為阻力;欲王中原,鄭可助力」。站在秦穆公的立場思考,遂能層層打動秦穆公的心。

四、五段

6、秦穆公在與鄭盟之後,除退兵外,還有哪些佈署?這些佈署可能有哪些用意?

秦穆公退兵後,使杞子、逢孫、楊孫戍鄭,助鄭協防晉國。實踐秦、鄭聯盟的承諾。

此外,秦軍以協防名義,駐軍留守於鄭國。亦可確認/逼迫鄭國成為東道主的承諾。此後,這支戍鄭秦軍,更可趁機派兵往東方各國探取相關軍情,以便為未來秦軍東進展開佈署也說不定。

7、承上,晉文公感念秦恩,並以三德自許後,便退兵離去。晉文公對臣下所言是真是假?他考量的可能是什麼?(試分析當時情勢,如不退兵,堅持伐鄭可能會如何……)

晉文公以不仁、不智、不武拒絕子犯擊秦提議,看似感念秦穆公恩德。也不願瓦解秦晉的友好關係,顧全大局。

更重要的是如依當時情勢來看,秦鄭既已聯盟,如晉文公堅持擊秦,一旦與秦穆公軍隊交戰,協防鄭國的三位秦將恐將聯合鄭軍從後偷襲,如此一來晉軍將因前後夾擊而大敗。

兼此一旦開打,秦晉確定分裂,秦晉一旦分裂,未來晉軍如想擴展勢力,便要顧忌西方秦國趁機攻擊晉國。在種種考量中,可見晉文公所言半真、半假。

真的是不願分裂秦晉關係,假的是不論勝敗都對晉國造成傷害:勝,秦國以後也將成為晉國隱憂;敗,則打擊軍隊士氣。如此,不如以三德自許,展現仁義風範,既能提昇形象、又能維持情勢。

全篇

8、閱讀全文,試就晉文公、秦穆公、鄭文公三位國君形象,任選一人加以分析其形象。(需以事例佐證,形象可正可反,不必拘泥於題解、賞析等補充資料。)

晉文公:

從決意擊鄭,以報當初無禮、親楚叛晉之仇,以及感念秦穆公助其返晉繼位,因此拒絕子犯擊秦建議,可見晉文公是恩仇必報、恩怨分明的人。

再從聯合秦國擊秦,避免勢單力薄,以及不願秦晉分裂、以亂易整,可見其深思熟慮、顧全大局的明君風範。

從另外一方面來看,攻擊鄭國,「親楚叛晉」只是表面上的理由。實際只為當初流落對自己的無禮。拒絕擊秦是怕秦晉分裂,秦國從此成為後方隱憂,而非感念秦穆公恩德。可見晉文公擅長於形象包裝。看似堂皇冠冕的理由,實則老謀深算。符合孔子所言「譎而不正」形象。

秦穆公:

為展東方勢力,應允晉文公之請聯合圍鄭。卻因燭之武巧言而退兵,更遣將協防鄭國。此一行為,呈現秦穆公見益忘義、背信毀諾的小人形象。但如宏觀來看,秦穆公所謀向來是秦國最高利益。與晉擊鄭是為了秦國勢力的擴展,遣將戍鄭也是為了秦國勢力的擴展。可以說秦穆公是雖不忠於盟約道義,但卻忠於國家大義,行大事不拘小節的霸主。

鄭文公:

從不禮遇重耳,可知他不在意與他國結怨,自以為是。城濮之戰親楚叛晉,戰後才親晉謝罪。可知他的牆頭草性格。從初期不重用燭之武,可見他無法知人善任。從燭之武推辭,先謝罪、隨後曉之以害,可知他雖引咎自責,但又非真心致歉,只是政客手段。而「鄭亡,子亦有不利焉!」更像暗藏威脅。綜上,鄭文公就像是欺善怕惡的標準小人。

 




、決策5C--鄭國解危背後的完美決策

 亞倫.巴克提出決策的「5C」觀念,分成「思考、諮詢、溝通、承諾、檢討」五個面向(此五面向並無優先順序,可同時進行),幫助我們做出睿智抉擇、聰明決策。

、反覆思考considering):

亞倫巴克提出一套比直線思考,更有效用的循環思考模式:

「確認問題→發掘選擇方案→篩選方案→確認方案。」各種解決方案並無什麼「正確」答案,只有較好或較糟的差別而已,在獲得一個滿意的決定前,可能需要反覆思考循環許多次。

2、進行諮詢(consulting):

單獨決策有一廂情願、考慮欠周或過於武斷的風險。此時必須諮詢他人以獲得完善決策。

3、不斷溝通(communicating):

事前經過諮詢,決策之後的溝通也會相對容易。

4、承諾實踐(committing):

亞倫.巴克認為承諾是決策的中心。因為承諾標誌了目標,也決定了你要負起的責任。對這決策承諾的強度,也相當程度決定了這決策成功與否。

5、檢討過程(checking):

檢討所有決策過程。檢討是避免讓決策流於抽象的意識形態,唯有依靠客觀的檢核,才能具體掌握決策目標與實際達成的落差。

--「決策5C」觀點、論述,改寫自〈做好決策的關鍵5C〉,《經理人月刊》,200713日、陳竫詒:〈完美決策的5要領〉,《天下雜誌特刊:30招打造A+主管》







「鄭國決策5C」提問設計:

兩千六百年前,當「秦晉圍鄭」時,鄭國也曾做出一次完美決策,化解亡國危機。結合「決策5C」論點,寫下鄭文公、佚之狐、燭之武如何運用「5C」概念,做出完美決策:

〈燭之武退秦師〉第二段,實是燭之武能成功說服秦穆公的關鍵,原文如下: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夜縋而出。

編者以為當中將有兩次決策過程:

鄭文公與佚之狐對話屬第一次決策會議,討論如何化解鄭國危機;燭之武夜縋而出前,鄭文公、佚之狐、燭之武等君臣,應再度召開決策會議,商議如何成功說服秦穆公。

限於篇幅,僅就第二次鄭國決策5C鄭文公、佚之狐、燭之武三人決策設計提問,如:

檢討:鄭、佚、燭三人是否在決策過程中有檢討過程?他們可能檢討什麼?

鄭國內部可能在溝通完成後,不斷檢討是否已正確掌握秦穆公心態。並一再推演成功說服秦穆公的方法。最可能的是燭之武在說服秦穆公前,必須先說服鄭文公。

Q1諮詢:鄭文公諮詢燭之武時,鄭文公的態度應該是如何?諮詢是否順利?不順利該如何作才能使燭之武應允?

Q2思考:燭之武應允之後,請問鄭國三人,反覆思考的可能會是什麼?

Q3溝通:燭之武應允之後,鄭國三人應該會做何種溝通?(這是最重要的部份。當燭之武前往說服秦穆公時,他就必須想好所有對策……除此之外,他們還要思考什麼?)

Q4承諾:燭之武說服秦穆公前,鄭文公必須承諾何事?

請將所有可能想到的聯想,以條列式寫在下方,並以心智圖呈現:

 




6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