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服×決策×思辨--《左傳.燭之武退秦師》學習單.教師版 | |||||||
【學習單分段】依據翰林版高中國文第三冊第一課,同東大版高職國文第三冊第一課 【學習單內容】分為「課前.英雄啟示;課中.文章深論;課後.延伸閱讀」三部份 | 【學習單版面】採A3,橫式,2欄位設計 【學習單編者】國立臺南高商陳盈州教師 | ||||||
零 | |||||||
國文老師設計〈燭之武退秦師〉桌遊,列印時卻忘記將人物牌卡寫上角色名稱。請你閱讀課本題解後,參考牌卡右側文字提示,回答牌卡人物各自是誰,並將答案填寫於【 】中。 | 【人物參考選項】:1晉文公、2秦穆公、3鄭文公、4佚之狐、5燭之武。 | ||||||
←他,曾不得重用。最終憑其謀略、分析利弊。勸服敵軍,名留青史。他,是誰?【 燭 之 武 】
| ←他,曾試圖東進稱霸中原。故與他國聯盟,後權衡利弊,率軍離去。他,是誰?【 秦 穆 公 】
| ←他,曾無禮於出亡的諸國公子,導致多年後對方出兵。使國家陷危。他,是誰?【 鄭 文 公 】
| ←他,曾流浪十九年,返國繼位後,護周、敗楚。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他,是誰?【 晉 文 公 】
| ←他,曾名不經傳,卻在國危之際,獻策、薦舉適合人才,化解危機。他,是誰?【 佚 之 狐 】
| |||
課前.英雄啟示 P.02 一、晉文公的行難之路 P.02 二、秦穆公的霸者之路 ◆設計目的: 藉由春秋兩大霸主事紀,使學生對於春秋歷史、兩大霸主生平能有更全面的理解。 課前閱讀霸主事紀,除加深對兩位霸主的理解,更有助於理解〈燭之武退秦師〉一文時代背景,及前後相關戰役,理解春秋局勢的瞬息萬變。 此外,一般文本設計著重於燭之武說服技巧,然綜觀晉文公、秦穆公一生,精彩亮麗,亦值得關注,可供學生借鑒。 | 課中.文章深論 P.03 三、心智繪圖.文本探索(訊息檢索) P.04 四、文本深究(統整解釋) ◆設計目的: 藉由PISA閱讀策略,從訊息檢索到統整解釋,由簡至難,增強學生對於文本的理解。並試以淺顯易懂的心智圖模式,統攝全文意涵,使學生能在自學、複習時更快掌握文意。見樹又見林。 ◆使用方法: 「A類文本探索」依「訊息檢索」設計成填充題形式,「B類文本深究」則依「統整解釋、文意推論」設計成簡答題。請先寫完A類,再寫B類。 頁3結合心智圖與文本探索,完成「A類文本探索」提問時,課文心智圖也隨之完成。頁3心智圖後方有B類題號圖示,意在使學生理解二者關係。為免雜亂,「B類文本深究」置於頁4作答。 | 課後.延伸閱讀 P.05 五、決策5C--鄭國解危背後的完美決策 ◆設計目的: 臺大呂世浩教授將培養思辨能力分成四步驟:「設身處地、揣摩通透、體貼入微、洞見表裡」,藉此方可掌握學習歷史的大用:了解人性,啟發智慧。(內容詳見:https://goo.gl/v3MjN9 )因此試將課文文本結合決策、說服理論,期盼學生能以史為用。 秦晉圍鄭,為化解危機,鄭國內部勢必進行決策。如以亞倫.巴克「決策5C」理論進行分析鄭國決策過程,或許能詮解出別於「傳統見解」--將說服勸退秦穆公之功,歸於燭之武一人的新意。
|
一 | 二 | ||||||||||||||||||||||||||||||||||||||||||||||
Q1、重耳流亡各國時,各國國君或禮遇或冷落。試問鄭文公、宋襄公、楚成王三人,誰禮遇重耳?誰不禮遇重耳?(勾選)無禮的原因是?(援引原文)晉文公後來如何一一回報他們?這展現晉文公的個性是什麼?(簡答) 1禮遇重耳(ˇ)、2無禮重耳(×):×鄭文公、ˇ宋襄公、ˇ楚成王 3承上,無禮原因:「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 4重耳繼位為君後,在宋楚之戰助宋擊楚;於城濮之戰,退避三舍禮讓楚軍。後聯秦擊鄭。展現晉文公有恩報恩,有仇報仇的個性。 Q2、讀完晉文公、秦穆公生平事紀,請分別說明秦晉聯合出兵擊鄭,晉文公的目的是什麼?秦穆公的目的又是什麼? |
Q3、綜觀秦穆公、晉文公事紀,試問為何秦穆公想拉攏晉國?秦晉之間的恩怨為何? A1:秦穆公一直想壯大秦國,擴展東方勢力,成為霸主。故當晉國因「驪姬之亂」國力大衰,諸公子流落在外時,先後助夷吾、重耳返國,試圖藉此控制晉國、擴展東方勢力。 秦晉之恩:先有秦助夷吾返晉、輸粟之恩;後有嫁女予重耳、助其返晉繼位之恩。 秦晉之仇:先有晉惠公悔諾、饑荒擊秦之仇;後有晉文公死後,殽山殲滅秦軍之仇。 秦晉先合作、後分裂,深究原因在於兩國利益衝突。從此也可一窺春秋諸國之間「有利為盟友,見害成寇讎」國家利益至上的思想。
| ||||||||||||||||||||||||||||||||||||||||||||||
三 |
A、文本探索(訊息檢索&廣泛理解)
一段
1. 請說明秦晉圍鄭的兩項原因?從此可知擊鄭應由誰主導?(填寫於A1後方表格以下類推)
2. 承上,秦晉各於何處駐軍?
二段
3. 佚之狐在鄭國處於何種情勢下,所以薦舉誰?薦舉原因是相信他可以?(請以「因為鄭國……所以薦舉……相信他可……」句型回答)
4. 面對鄭文公請求前往遊說秦君,燭之武推辭的表面原因是什麼?(引課文原文)
5. 面對燭之武推辭,鄭文公的回應可分兩層敘說,請引原文說明。又,這兩層回應其語氣態度各是如何?
三段
6. 燭之武說服秦穆公時,提出「一利三害」策略,請依據原文,結合下列策略選項:「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許之以利、挑之以仇、威之以勢、說之以害、責之以義、喻之以憂」,選出相對應的說服策略。
四、五段
7. 秦穆公決意與鄭結盟的原因,是他發現亡鄭最後會如何?(引課文第三段原文)
8. 晉文公不願擊秦的原因是因為秦穆公曾如何待他,從此可知晉文公的人格特質是?
9. 從晉文公退兵話語,可知他以何標準自許?
四 |
B、文意深究(統整解釋&比較分析)
一、二段
1、試問一段中,晉軍函陵,秦軍氾南,秦晉如此安排有何策略優勢?而這優勢卻被佚之狐發現可趁之機,反為鄭國提供何種優勢?(想想第二段,佚之狐的獻策)
P.S.秦晉駐軍於鄭國北方,秦晉兩軍相距約40公里。函陵距新鄭(鄭國國都)約8公里。方位約如下:
1:從秦軍行軍佈局策略考量,在鄭國北方駐軍,一南一北駐紮
,可能是想切斷鄭國北方求援的機會,或在雙方交戰時採取分進夾擊
之策略,在晉鄭交戰之際,秦軍側擊鄭軍的可能性。
(部份參考書寫駐軍二處,可見秦晉聯軍只是貌合神離,並未同心。可備參考。但此處提問「優勢」,故此說不可寫。)
此一分兵進擊之勢,如主將者為同一人則可行。而今秦晉分兵,各自領軍。遂給予鄭國可遣燭之武遊說秦穆公的機會。
2、承上,為何佚之狐選擇由燭之武遊說秦君,而非晉君?(結合A1,並推論首段所透露出來的秦、晉、鄭三國之恩怨)
2:從首段鄭國「無禮於晉,且貳於楚」可知出兵擊鄭是晉鄭之間的新仇舊恨。而秦鄭並無宿怨。在「秦鄭無怨、晉鄭有恨」情況下,自然該向秦君而非晉君遊說。
3、燭之武拒絕鄭文公,表面是年老無能為力,實際上推辭的真實原因可能是什麼?又,此一說法運用何種修辭,這樣委婉表達的目的及好處是?
3:燭之武如真年老無力,只要說「今老矣!無能為也」則可。但卻在此前,先說一句「臣之壯也,猶不如人。」,隱約可想見燭之武怨懟當初鄭文公並未重用自己的感慨。
此一委婉表述,使用「婉曲」修辭。目的於今藉此委婉表達自己年輕不得重用的遺憾、以及鄭文公危急之刻才欲重用自己的暗諷、挖苦。婉曲的好處則是不直接回應,避免言語激烈得罪對方。
三段
4、燭之武以「利/害」說服秦穆公。針對害處,分別從晉國「過去、現在、未來」對秦國造成的傷害分析。請分別寫下晉國的舉措對秦國造成何種危害?
過去,晉曾過河拆橋悔諾,忘恩負義,不可信任;現在,秦晉擊鄭,事後鄭國將成晉國領土,更顯強大,晉強相對秦弱;未來,晉國野心無窮,將會侵略、掠奪秦國。凡此,皆表明晉國,實是秦國大敵,而非盟友。
5、承上,請分析燭之武能順利說服秦穆公,是因為他洞悉秦穆公的何種心態?(試從一利、三害分析,利與害的利弊推想秦穆公的心理)
「闕秦利晉」是燭之武能打動秦穆公的關鍵。這也暗示燭之武洞悉秦穆公野心是稱霸中原,想成為號召天下的諸侯領導,自不願讓晉國壯大。以此分析「一利、三害」可發現:
鄭國許之以利,表面是使者往來,可供其乏困,深思一層更可能是秦軍之往來可供其乏困。此後,秦國東進相關補給、情報偵探,皆由鄭國提供,利不可謂不大。
燭之武所言三害,在於秦晉相爭霸主之位,東進之路長期為晉國阻擋,如再讓鄭併入晉國、壯大晉國,實是闕秦利晉之舉。
簡言之,燭之武以「一利三害」告訴秦穆公:欲霸天下,晉為阻力;欲王中原,鄭可助力」。站在秦穆公的立場思考,遂能層層打動秦穆公的心。
四、五段
6、秦穆公在與鄭盟之後,除退兵外,還有哪些佈署?這些佈署可能有哪些用意?
秦穆公退兵後,使杞子、逢孫、楊孫戍鄭,助鄭協防晉國。實踐秦、鄭聯盟的承諾。
此外,秦軍以協防名義,駐軍留守於鄭國。亦可確認/逼迫鄭國成為東道主的承諾。此後,這支戍鄭秦軍,更可趁機派兵往東方各國探取相關軍情,以便為未來秦軍東進展開佈署也說不定。
7、承上,晉文公感念秦恩,並以三德自許後,便退兵離去。晉文公對臣下所言是真是假?他考量的可能是什麼?(試分析當時情勢,如不退兵,堅持伐鄭可能會如何……)
晉文公以不仁、不智、不武拒絕子犯擊秦提議,看似感念秦穆公恩德。也不願瓦解秦晉的友好關係,顧全大局。
更重要的是如依當時情勢來看,秦鄭既已聯盟,如晉文公堅持擊秦,一旦與秦穆公軍隊交戰,協防鄭國的三位秦將恐將聯合鄭軍從後偷襲,如此一來晉軍將因前後夾擊而大敗。
兼此一旦開打,秦晉確定分裂,秦晉一旦分裂,未來晉軍如想擴展勢力,便要顧忌西方秦國趁機攻擊晉國。在種種考量中,可見晉文公所言半真、半假。
真的是不願分裂秦晉關係,假的是不論勝敗都對晉國造成傷害:勝,秦國以後也將成為晉國隱憂;敗,則打擊軍隊士氣。如此,不如以三德自許,展現仁義風範,既能提昇形象、又能維持情勢。
全篇
8、閱讀全文,試就晉文公、秦穆公、鄭文公三位國君形象,任選一人加以分析其形象。(需以事例佐證,形象可正可反,不必拘泥於題解、賞析等補充資料。)
晉文公:
從決意擊鄭,以報當初無禮、親楚叛晉之仇,以及感念秦穆公助其返晉繼位,因此拒絕子犯擊秦建議,可見晉文公是恩仇必報、恩怨分明的人。
再從聯合秦國擊秦,避免勢單力薄,以及不願秦晉分裂、以亂易整,可見其深思熟慮、顧全大局的明君風範。
從另外一方面來看,攻擊鄭國,「親楚叛晉」只是表面上的理由。實際只為當初流落對自己的無禮。拒絕擊秦是怕秦晉分裂,秦國從此成為後方隱憂,而非感念秦穆公恩德。可見晉文公擅長於形象包裝。看似堂皇冠冕的理由,實則老謀深算。符合孔子所言「譎而不正」形象。
秦穆公:
為展東方勢力,應允晉文公之請聯合圍鄭。卻因燭之武巧言而退兵,更遣將協防鄭國。此一行為,呈現秦穆公見益忘義、背信毀諾的小人形象。但如宏觀來看,秦穆公所謀向來是秦國最高利益。與晉擊鄭是為了秦國勢力的擴展,遣將戍鄭也是為了秦國勢力的擴展。可以說秦穆公是雖不忠於盟約道義,但卻忠於國家大義,行大事不拘小節的霸主。
鄭文公:
從不禮遇重耳,可知他不在意與他國結怨,自以為是。城濮之戰親楚叛晉,戰後才親晉謝罪。可知他的牆頭草性格。從初期不重用燭之武,可見他無法知人善任。從燭之武推辭,先謝罪、隨後曉之以害,可知他雖引咎自責,但又非真心致歉,只是政客手段。而「鄭亡,子亦有不利焉!」更像暗藏威脅。綜上,鄭文公就像是欺善怕惡的標準小人。
五
、決策5C--鄭國解危背後的完美決策
亞倫.巴克提出決策的「5C」觀念,分成「思考、諮詢、溝通、承諾、檢討」五個面向(此五面向並無優先順序,可同時進行),幫助我們做出睿智抉擇、聰明決策。
1、反覆思考(considering):
亞倫巴克提出一套比直線思考,更有效用的循環思考模式:
「確認問題→發掘選擇方案→篩選方案→確認方案。」各種解決方案並無什麼「正確」答案,只有較好或較糟的差別而已,在獲得一個滿意的決定前,可能需要反覆思考循環許多次。
2、進行諮詢(consulting):
單獨決策有一廂情願、考慮欠周或過於武斷的風險。此時必須諮詢他人以獲得完善決策。
3、不斷溝通(communicating):
事前經過諮詢,決策之後的溝通也會相對容易。
4、承諾實踐(committing):
亞倫.巴克認為承諾是決策的中心。因為承諾標誌了目標,也決定了你要負起的責任。對這決策承諾的強度,也相當程度決定了這決策成功與否。
5、檢討過程(checking):
檢討所有決策過程。檢討是避免讓決策流於抽象的意識形態,唯有依靠客觀的檢核,才能具體掌握決策目標與實際達成的落差。
--「決策5C」觀點、論述,改寫自〈做好決策的關鍵5C〉,《經理人月刊》,2007年1月3日、陳竫詒:〈完美決策的5要領〉,《天下雜誌特刊:30招打造A+主管》
◆「鄭國決策5C」提問設計:
兩千六百年前,當「秦晉圍鄭」時,鄭國也曾做出一次完美決策,化解亡國危機。結合「決策5C」論點,寫下鄭文公、佚之狐、燭之武如何運用「5C」概念,做出完美決策:
〈燭之武退秦師〉第二段,實是燭之武能成功說服秦穆公的關鍵,原文如下: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夜縋而出。
編者以為當中將有兩次決策過程:
鄭文公與佚之狐對話屬第一次決策會議,討論如何化解鄭國危機;燭之武夜縋而出前,鄭文公、佚之狐、燭之武等君臣,應再度召開決策會議,商議如何成功說服秦穆公。
限於篇幅,僅就第二次鄭國決策5C鄭文公、佚之狐、燭之武三人決策設計提問,如:
檢討:鄭、佚、燭三人是否在決策過程中有檢討過程?他們可能檢討什麼?
→鄭國內部可能在溝通完成後,不斷檢討是否已正確掌握秦穆公心態。並一再推演成功說服秦穆公的方法。最可能的是燭之武在說服秦穆公前,必須先說服鄭文公。
Q1諮詢:鄭文公諮詢燭之武時,鄭文公的態度應該是如何?諮詢是否順利?不順利該如何作才能使燭之武應允?
Q2思考:燭之武應允之後,請問鄭國三人,反覆思考的可能會是什麼?
Q3溝通:燭之武應允之後,鄭國三人應該會做何種溝通?(這是最重要的部份。當燭之武前往說服秦穆公時,他就必須想好所有對策……除此之外,他們還要思考什麼?)
Q4承諾:燭之武說服秦穆公前,鄭文公必須承諾何事?
請將所有可能想到的聯想,以條列式寫在下方,並以心智圖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