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學習單─掌握溝通與說服的技巧
編者:楊棣娟
一、事件的危機與處理
危機 與起因 | 危機事件:晉侯、秦伯圍鄭 | ||||
起 因 | 1.以其無禮於晉 | ||||
2.貳於楚也 | |||||
處理 | 形式判斷 | 國危矣 | |||
建言 | 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 ||||
結果 | 公從之 |
二、處理危機過程的難題
難 題 | (燭之武)辭 | 推辭說法: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 ||
克服 | 策略一 | 引咎自責: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 ||
策略二 | 曉以利害: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 |||
結果 | (燭之武)許之。夜縋而出。 |
三、秦、晉、鄭三國間關係:
國與國間的關係分析 | |
秦 與 晉 | 線索一:晉侯、秦伯圍鄭 →兩國為姻親關係的盟國 |
線索二: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兩國間的信任關係不深厚 | |
線索三:(晉)許(秦)君焦、瑕,(晉)朝濟而夕設版焉 →晉曾忘恩背信於秦 | |
仇恨 關係 | 有 |
晉 與 鄭 | 線索一:以其無禮於晉→重耳出亡時過鄭,鄭文公對其無禮之事 |
線索二:貳於楚也→鄭伯對晉懷有二心而私近於楚 | |
仇恨 關係 | 有 |
秦 與 鄭 | 無 |
仇恨 關係 | 無 |
分析 | 此為晉、鄭之間的宿怨,與秦無涉,秦並非主動出兵 |
結論 | 三國間的相互關係成為燭之武能見縫插針,勸說秦君成功退兵的伏筆 |
四、燭之武游說秦君的技巧
攻 打 鄭 國 | 燭之武說詞 | 說服的技巧 | 關於秦國的利害分析 | |
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 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 動之以情 | 有害 | ||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 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 說之以理 | 有害 | ||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 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 | 挑撥離間 | 有害 | ||
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 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 晉,惟君圖之! | 挑撥離間 | 有害 | ||
不攻 鄭國 |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 乏困,君亦無所害。 | 誘之以利 | 有利 | |
結論 | 攻打鄭國對秦而言,百害而無一利 | |||
效果 | 達到目的:(秦師)乃還 | |||
意外收穫:秦伯悅,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 |
五、事件完美落幕
結尾 插曲 | 子犯請擊之 | |||
晉文公權衡得失 |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 | 不仁 | →晉文公不願與秦 為敵 | |
失其所與 | 不知 | |||
以亂易整 | 不武 | |||
結果 | (晉師)亦去之 |
六、課文文意深究
(一)
原文語句 | 引申的涵義 |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 對自己先前未被鄭伯重用的怨懟之語 |
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 覆巢之下無完卵 |
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 | 舉歷史教訓以挑起秦、晉之宿怨 |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 以假設方式警告秦,晉之野心不可輕忽 |
(二)
1.燭之武的說辭中,其中有移花接木,假意嫁禍之處,請問是指:【把晉惠公背
信之事移到晉文公身上 】
2.文中,燭之武在說服秦君的過程中,曾經八次重複提到哪一個字?【 君 】
3.承上題,其作用為?【 處處為秦著想,而不為鄭謀 】
4.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指的是那件史事:
【因為秦穆公的幫助,重耳返晉為君而稱雄 】
5.晉文公以哪三個原因拒絕子犯攻打秦國?【 不仁、不知、不武 】
6.從晉文公拒絕子犯攻打秦國的建議,可看出晉文公的個性特質為何?
【能忍小忿以就大謀,能為大局而考慮周詳 】
7.全文透過事件的過程與對話刻劃出人物的特色:【 佚之狐 】知人善任,【 鄭
文公 】接納諫言、勇於認錯,【 晉文公 】考量道義、顧全大局,更凸顯出【 燭
之武 】有勇有謀、縱橫捭闔的能力。
8.〈燭之武退秦師〉ㄧ文說服之關鍵為何?【 利害 】
七、《左傳》資料補充
作者 | 相傳春秋時魯國太史【左丘明】所撰 |
名稱 | 【《春秋》】三傳之一,亦名左氏春秋、【春秋內傳】、【春秋左氏傳】 |
根據 | 【孔子】據【魯史】作春秋,多所褒諱貶損,左丘明論輯本事而為之傳 |
內容體例 | 【編年】紀事體,以【魯史】為中心,旁及同時代諸國之事 |
時間 | 起自魯隱公元年,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凡歷十二公,二百五十五年 |
價值成就 | 其書詳於【記事】,特別擅長描寫【戰事】,語言生動簡潔,富有文采 |
八、延伸閱讀與學習
了解人性,從對方利益出發
因此,說服的第一步就是必須「了解人性」。人性都是在追求獲利和規避風險,一方面想要升職,但是又覺得當主管太累了;想要賺更多錢,又擔心會有更多壓力、工作時間更長,所以人性中就有矛盾。
「這在談判學裡叫做『誘因』跟『反誘因』,也就是胡蘿蔔與棍子,賞就是誘因,懲就是反誘因。」王時成指出,誘因就是讓對方覺得合作有好處而想合作,所以要從對方利益出發,像是「給我30分鐘,我給你全世界」、「6分鐘護一生」、「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但有時也要給對方壓力,點出「如果不合作,就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這就是反誘因,像是「別讓孩
子輸在起跑點上」、「不要問國家為你做了什麼,要問你為國家做了什麼」。
換句話說,就是要從對方利益來說服對方。《與成功有約》(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作者史帝芬‧柯維(Stephen Covey)就指出,如果我們能充分了解想要溝通的對象,就更能夠被對方了解。《求歡式說服術》(The Art of Woo)一書也強調,在說服別人時,如果採取「自我導向」立場,就會強調自己的信用、觀點與熱忱;如果採取「他人導向」就比較會顧慮對方的需求、觀點與感受。 事實上,說服的本質就是在分配利益,只是一方是物質金錢的利,一方是精神心靈的利,舉個例子,比如顧客買了500cc的飲料,老闆說,「買700cc比較划算喔,才貴兩塊,」顧客心想,「多了200cc划得來。」所以顧客獲得了更多的量,解決了口渴的問題;然後老闆多做了兩塊錢生意,各得其利。因此,引導對方合作,然後各得其利,才是說服的真正目的。
原文節選自李捷〈成功說服三部曲 60%靠態度、40%是技巧〉
◎問題討論ㄧ:請問上面引文中所提到的「胡蘿蔔」與「棍子」,如果對照〈燭之
武退秦師〉中的說服內容,分別是指什麼?
答案:胡蘿蔔→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棍子→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問題討論二:請問〈燭之武退秦師〉中燭之武所採用的說服立場是「自我導向」
或是「他人導向」呢?
答案:他人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