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逐客書】學習單設計者:建國中學李榮哲
◎選擇與行動──從〈諫逐客書〉談說服的真正戰場
課前學習單
一、李斯的選擇
每個人的行動都代表一種選擇,選擇的背後必有其動機,請閱讀以下素材回答相關問題。
(一)「鄭國渠」事件
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秦國頒布了「逐客令」,其導火線為「鄭國渠」事件。而身為秦國客卿的李斯該如何自處?
甲、 而韓聞秦之好興事,欲罷之,毋令東伐,乃使水工鄭國閒說秦,令鑿涇水自中山西邸瓠口為渠,并北山東注洛三百餘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覺,秦欲殺鄭國。(《史記•河渠書》) 乙、 會韓人鄭國來閒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覺。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游閒於秦耳,請一切逐客。」李斯議亦在逐中。(《史記•李斯列傳》) |
Q1:韓國派遣工程師鄭國前往秦國的動機是什麼?(請以原文回答)
答:欲罷之,毋令東伐
Q2:當鄭國身分被揭露後,是誰主張要秦王驅逐客卿?理由是什麼?(請以原文回答)除了「鄭國渠」事件外,這樣的主張可能反映出秦國內部怎樣的政治氛圍?
答:(1)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游閒於秦耳。」
(2)秦國有本土宗室大臣與外來客卿兩派的矛盾。
Q3:如果你是李斯,是否會接受秦國的逐客令而離開秦國?請說明理由。
答:
如果我是李斯 | 做出此選擇的理由 |
接受逐客令 | 秦王下達全面性的逐客令,代表他已不再信任外來客卿,即使強留在秦國也無法再受到秦王的重用。 |
如果我是李斯 | 做出此選擇的理由 |
拒絕逐客令 | 逐客令是由宗室大臣所策動,非秦王本意,因此應該極力去遊說秦王。 |
(二)李斯的選擇
根據史實,李斯並沒有選擇接受逐客令,而是選擇上書勸諫秦王。請閱讀《史記•李斯列傳》的兩段敘述後,回答相關問題:
甲、 (李斯)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學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國皆弱,無可為建功者,欲西入秦。辭於荀卿曰:「斯聞得時無怠,今萬乘方爭時,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稱帝而治,此布衣馳騖之時而游說者之秋也。處卑賤之位而計不為者,此禽鹿視肉,人面而能閒行者耳。故詬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惡利,自託於無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將西說秦王矣。」(《史記•李斯列傳》) 乙、 說秦王曰:「自秦孝公以來,周室卑微,諸侯相兼,關東為六國,秦之乘勝役諸侯,蓋六世矣。今諸侯服秦,譬若郡縣。夫以秦之彊,大王之賢,由灶上騷除,足以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今怠而不急就,諸侯復彊,相聚約從,雖有黃帝之賢,不能并也。」秦王乃拜斯為長史,聽其計。(《史記•李斯列傳》) |
Q1:一個人的行動,往往是評估「內在動機」與分析「外在環境」的交互結果。請根據甲文《史記•李斯列傳》中李斯離開齊國前往秦國的段落,完成以下的表格。(請以原文回答)
答:
個人內在動機的評估 (李斯前往秦國的個人因素) | 外在環境的分析 (李斯前往秦國的外在因素) | 李斯的行動 |
詬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惡利,自託於無為,此非士之情也。 | 1.度楚王不足事。 2.六國皆弱,無可為建功。 3.今秦王欲吞天下,稱帝而治,此布衣馳騖之時而游說者之秋也。 | 欲西入秦 |
Q2:從乙文《史記•李斯列傳》中的相關敘述,李斯來到秦國遊說秦王的主要訴求是什麼?而秦王面對李斯的遊說,其選擇與內在想法是什麼?
答:
李斯的訴求 | 秦王的選擇 | 推論 秦王的內在想法 |
夫以秦之彊,大王之賢,由灶上騷除,足以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 | 秦王乃拜斯為長史,聽其計。 | 秦王想一統天下 |
Q3:請從你從Q1與Q2所整理的訊息,推論李斯在面臨「逐客令」時,為何選擇上書勸諫?而哪一個論點有可能是他說服秦王的核心論點?
答:
(1)李斯當初來到秦國,不僅單純追求個人生涯的發展,同時也是他衡量國際局勢之後的決策。正因為秦國是最有機會一統天下的國家,接受逐客令不僅意味著李斯要放棄個人生涯發展的機會,同時也是將自己的生命置之死地。因此李斯才會有強烈的動機上書勸諫秦王。
(2)李斯當初以「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讓秦王接受自己成為客卿,因此勸諫時也當以此做為核心論點。
課中學習單
二、說服的力量
在〈諫逐客書〉中,我們看見李斯逐步引導秦王進行選擇,請依序完成以下的提問,一探李斯如何發揮說服的力量:
(一)第一段:客卿與宗室大臣的對決
甲、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諫逐客書〉) 乙、 其實外國人士是不是間諜,根本就不是重點。重點是,歷代秦王不斷重用外國人,這些秦國的本土勢力早就深懷不滿。這些大臣們表面提出的理由是,只要不是土生土長的秦人,就不會愛秦國,更不可能真心效忠秦國,當然應該把這些外來人趕走。實際上,如此一來,所有的權位自然都會回到秦國本土勢力的手中。(呂世浩《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3:敵我之間》) |
Q1:請根據上述的兩段素材,思考李斯在上書勸諫秦王時,為何以「臣聞吏議逐客」開頭,而不是用「臣聞王下令逐客」?
答:
李斯熟悉秦王身邊的勢力糾葛,因此很清楚知道這道逐客令背後不僅有秦王的意志,更有龐大秦國宗室大臣集團的力量。倘若李斯將矛頭直接指向秦王,將會使自己墮入萬丈深淵,而此刻唯一能解救自己的方式,就是直接向龐大的宗室集團回擊。
李斯上書時先用「吏議」二字,將逐客令定調為由宗室大臣所倡議的政策,這樣的敘述一方面免除自己陷於直斥君王的險境,另一方面也為秦王更改決策預留臺階,顧全了秦王的面子。而「議」字之精妙,則是將逐客令拉回到「可以討論」的階段,任何事情一旦回到討論階段,就有轉圜的空間。
李斯破題的這句話其實在暗示秦王,自己上書的目的就是要秦王重新仔細思考:「客卿」與「宗室大臣」,何者對於秦國「統一天下」是有利的?(資料來源:〈提問X思辨X素養:
從〈諫逐客書〉談說服的真正戰場〉,翰林文苑天地79期。)
(二)第二段:歷史的力量
在論辯時要說明自己所支持的論點,或要駁倒對方的論點,最有力的武器莫過於「事實」。而眾所皆知的「歷史」,正是最有利的事實,它往往也是人們決策時所仰賴或恐懼的關鍵因素。換言之,歷史是人們內心極具影響力的強大敵人。
昔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彊,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彊。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彊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彊大之名也。(〈諫逐客書〉) |
Q1:請根據上述的內容,完成以下的分析表格後,並說明李斯提及秦國過去的歷史發展中,「客卿」扮演怎樣的角色?而李斯提出這樣的訴求是想提醒秦王什麼事情?
答:
(1)分析表格一:(秦國過去國君的部分請以原文回答)
時間 | 秦國君王 | 面對人才的方式 (請找出動詞) | 重用的外來人才 | 結果 |
過去 | 秦繆公 | 求、取、得、迎、來 | 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孫支 | 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
秦孝公 | 用 | 商鞅 | 舉地千里,至今治彊 | |
秦惠王 | 用 | 張儀 | 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 |
秦昭王 | 得 | 范雎 | 彊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 |
現在 | 秦王嬴政 | 逐 | 李斯等客卿 | 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彊大之名也 |
(2)分析表格二:
李斯的論述 | 「客卿」扮演的角色 (請以原文回答) | 提醒秦王的事情 (請以原文回答) | 驅逐客卿的後果 |
皆以客之功 | 客何負於秦哉? | 使得「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彊大之名也」,離統一天下的夢想將會更遠。 |
(三)第三段:暗示性的語言
在〈諫逐客書〉中,李斯不斷透過許多事實形塑暗示性的語言。「淺度的暗示性語言」是說話者性格或願望的流露。說話者有意或無意向對方傳遞某種信息,但不論怎樣都只是在表達自己的意圖,選擇權還是放在對方手裡。然而,「深度的暗示性語言」就不同了。它完全是說話者的有計劃的行為,目的是隱藏意圖以及操控對話者。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於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諫逐客書〉) |
Q1:在此段落中,李斯從哪幾方面提出「事實」,讓秦王察覺自己在選擇與動機之間的矛盾?
答:
事實面向 | 選擇 | 動機 |
珍寶 | 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 樹靈鼉之鼓 |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
美女 | 鄭、衛之女╱ 佳冶窈窕趙女 | |
音樂 | 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 | |
人才 | 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 | 所輕者在乎民人也 |
Q2:此段(第三段)與上一段(第二段)有何關聯性?
答:此段落仍舊延續上一段的論述。秦王嬴政之所以能擁有這麼多外來珍寶美女,有很多都是在前幾任君王所奠定的基礎下所享有的成果,而前幾任君王之所以有這麼豐碩的成果,原因無他,就是重用客卿使得秦國有富利之實、彊大之名。(資料來源:〈提問X思辨X素養:
從〈諫逐客書〉談說服的真正戰場〉,翰林文苑天地79期。)
Q3:此段落中,李斯透過列舉許多面向來凸顯秦王選擇人才的矛盾,而他透過凸顯矛盾想要提醒秦王什麼事情?
答:李斯指出秦王「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表示「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這是以「人」與「物」為例證,反襯「物不出於秦而秦用之,獨人才不出於秦而秦不用」的謬誤。而「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一句更是直陳核心,提醒秦王逐客將無法完成統一天下的夢想。
(四)第四、五段:敵我之間──零和競爭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者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諫逐客書〉) |
Q1:「零和競爭」也稱為「零和遊戲」(zero game),在嚴格競爭條件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著另一方的損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損失相加總和永遠為「零」,雙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請找出〈諫逐客書〉李斯暗示秦王下達逐客令,讓秦國與六國即將進入「零和競爭」的句子。(請以原文回答)
答:
(1)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2)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Q2:李斯在〈諫逐客書〉中為何透過「零和競爭」的概念來說服秦王?他想透過這樣說服達到什麼效果?
答:
(1)李斯深知秦王內心最大的慾望來就是「統一天下」,而「零和競爭」中「此消彼長」的概念正可以提醒秦王逐客之非。
(2)李斯透過這樣的蓋透過這樣的概念,一方面凸顯自己身為客卿的價值,一方面也是加諸壓力於秦王身上,進而引導秦王必須改變選擇。
課後學習單
三、秦王的選擇
(一)秦王的選擇
甲、 在這個大環境(春秋戰國)裡,人才流動頻繁且複雜,人才的吸引和挽留更難免是「利害為最大的前提了。」(劉炯朗《公民課該學的事》) 乙、 李斯再一次地說服秦始皇,不但逃過被趕走的命運,還讓自己的官運更加亨通。從這裡就可以看出,說服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清楚掌握那個人到底想要什麼。 (呂世浩《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3:敵我之間》) |
Q1:請從上述的資料說明秦始皇真正想要的事情是什麼?而這件事情與人才流動又有什麼關係?
答:秦始皇內心想要的就是完成統一天下的霸業,而「外來人才」是他完成此霸業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李斯與鄭國的命運
甲、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復李斯官,卒用其計謀。官至廷尉。二十餘年,竟并天下,尊主為皇帝,以斯為丞相。(《史記•李斯列傳》) 乙、 鄭國曰:「始臣為閒,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閼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鐘。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彊,卒并諸侯,因命曰鄭國渠。(《史記•河渠書》) |
Q:請從〈諫逐客書〉、《史記•李斯列傳》及《史記•河渠書》的敘述,請分別說明為什麼李斯與鄭國能成功翻轉自己的命運?而他們共同掌握(選擇)了什麼關鍵因素?
答:
人物 | 翻轉命運的理由 | 共同掌握的關鍵因素 |
李斯 | 勇於上書,並能掌握秦王內心的想法進行遊說 | 自己的存在能協助秦王統一天下 |
鄭國 | 能讓秦王看見自己在工程方面的價值,因此得以化危機為轉機 |
四、延伸閱讀
閱讀下列兩段文字,並回答相關問題。
甲、 李斯再一次地說服秦始皇,不但逃過被趕走的命運,還讓自己的官運更加亨通。從這裡就可以看出,說服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清楚掌握那個人到底想要什麼。秦始皇年輕時一心想要的,就是完成統一天下的歷史偉業,誰能幫助他做到這一點,他就聽誰的。不管什麼樣的阻礙,都要為這個目標讓路。(呂世浩《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3:敵我之間》) 乙、 在談判和協商的戰場上,你的話是子彈,而對方的心理弱點和需求,是唯一的目標靶;如果瞄不準靶子,或者根本看不到靶子,儘管妙語如珠、說話像機關槍,也是浪費子彈。 這時候不如找一位狙擊手,只要一顆子彈,正中靶心,勝過亂槍打鳥。 攻心,正中對方的罩門,找出對方恐懼的關鍵,滿足對方的需求,你就可以擁有想要的結果。(羅毅《讓人無法說No的攻心說話術》) |
Q:「議論文以說服人為成功」,而議論文的三大要素是:論點、論據及論述過程。根據以上兩文,說服他人最先要掌握的是什麼?理由是?
答:說服他人最先要掌握的是「論點」,也就是瞭解對方的內心的目標。理解對方未來的目標,而現在必有尚未達成的弱點與需求。明確的論點可以贏得認同,進而喚起其起而行動的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