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逐客書》學習單:李斯選擇與說服策略探究教案

格式
doc
大小
82 KB
頁數
6
上傳者
Iris Lan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9-02-18,离现在 6 248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諫逐客書】學習單設計者:建國中學李榮哲

選擇與行動──從〈諫逐客書〉談說服的真正戰場

課前學習單

一、李斯的選擇

每個人的行動都代表一種選擇,選擇的背後必有其動機,請閱讀以下素材回答相關問題。

(一)「鄭國渠」事件

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秦國頒布了「逐客令」,其導火線為「鄭國渠」事件。而身為秦國客卿的李斯該如何自處?

甲、

  而韓聞秦之好興事,欲罷之,毋令東伐,乃使水工鄭國閒說秦,令鑿涇水自中山西邸瓠口為渠,并北山東注洛三百餘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覺,秦欲殺鄭國。(《史記•河渠書》)

乙、

  會韓人鄭國來閒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覺。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游閒於秦耳,請一切逐客。」李斯議亦在逐中。(《史記•李斯列傳》)

Q1:韓國派遣工程師鄭國前往秦國的動機是什麼?(請以原文回答)

答:欲罷之,毋令東伐

Q2:當鄭國身分被揭露後,是誰主張要秦王驅逐客卿?理由是什麼?(請以原文回答)除了「鄭國渠」事件外,這樣的主張可能反映出秦國內部怎樣的政治氛圍?

答:



Q3:如果你是李斯,是否會接受秦國的逐客令而離開秦國?請說明理由。

答:

如果我是李斯

做出此選擇的理由






(二)李斯的選擇

根據史實,李斯並沒有選擇接受逐客令,而是選擇上書勸諫秦王。請閱讀《史記•李斯列傳》的兩段敘述後,回答相關問題:

甲、

  (李斯)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學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國皆弱,無可為建功者,欲西入秦。辭於荀卿曰:「斯聞得時無怠,今萬乘方爭時,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稱帝而治,此布衣馳騖之時而游說者之秋也。處卑賤之位而計不為者,此禽鹿視肉,人面而能閒行者耳。故詬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惡利,自託於無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將西說秦王矣。」(《史記•李斯列傳》)


乙、

  說秦王曰:「自秦孝公以來,周室卑微,諸侯相兼,關東為六國,秦之乘勝役諸侯,蓋六世矣。今諸侯服秦,譬若郡縣。夫以秦之彊,大王之賢,由灶上騷除,足以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今怠而不急就,諸侯復彊,相聚約從,雖有黃帝之賢,不能并也。」秦王乃拜斯為長史,聽其計。(《史記•李斯列傳》)

Q1:一個人的行動,往往是評估「內在動機」與分析「外在環境」的交互結果。請根據甲文《史記•李斯列傳》中李斯離開齊國前往秦國的段落,完成以下的表格。(請以原文回答)

答:

個人內在動機的評估

(李斯前往秦國的個人因素)

外在環境的分析

(李斯前往秦國的外在因素)

李斯的行動

詬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惡利,自託於無為,此非士之情也。

1.度楚王不足事。

2.六國皆弱,無可為建功。

3.今秦王欲吞天下,稱帝而治,此布衣馳騖之時而游說者之秋也。


欲西入秦

Q2:從乙文《史記•李斯列傳》中的相關敘述,李斯來到秦國遊說秦王的主要訴求是什麼?而秦王面對李斯的遊說,其選擇與內在想法是什麼?

答:

李斯的訴求

秦王的選擇

推論

秦王的內在想法

夫以秦之彊,大王之賢,由灶上騷除,足以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

秦王乃拜斯為長史,聽其計。

秦王想一統天下

Q3:請從你從Q1Q2所整理的訊息,推論李斯在面臨「逐客令」時,為何選擇上書勸諫?而哪一個論點有可能是他說服秦王的核心論點?

答:

(1)李斯當初來到秦國,不僅單純追求個人生涯的發展,同時也是他衡量國際局勢之後的決策。正因為秦國是最有機會一統天下的國家,接受逐客令不僅意味著李斯要放棄個人生涯發展的機會,同時也是將自己的生命置之死地。因此李斯才會有強烈的動機上書勸諫秦王。

(2)李斯當初以「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讓秦王接受自己成為客卿,因此勸諫時也當以此做為核心論點。



課中學習單

二、說服的力量

在〈諫逐客書〉中,我們看見李斯逐步引導秦王進行選擇,請依序完成以下的提問,一探李斯如何發揮說服的力量:

(一)第一段客卿與宗室大臣的對決

甲、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諫逐客書〉)

乙、

其實外國人士是不是間諜,根本就不是重點。重點是,歷代秦王不斷重用外國人,這些秦國的本土勢力早就深懷不滿。這些大臣們表面提出的理由是,只要不是土生土長的秦人,就不會愛秦國,更不可能真心效忠秦國,當然應該把這些外來人趕走。實際上,如此一來,所有的權位自然都會回到秦國本土勢力的手中。(呂世浩《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3:敵我之間》)

Q1:請根據上述的兩段素材,思考李斯在上書勸諫秦王時,為何以「臣聞吏議逐客」開頭,而不是用「臣聞王下令逐客」?

答:






(二)第二段:歷史的力量

在論辯時要說明自己所支持的論點,或要駁倒對方的論點,最有力的武器莫過於「事實」。而眾所皆知的「歷史」,正是最有利的事實,它往往也是人們決策時所仰賴或恐懼的關鍵因素。換言之,歷史是人們內心極具影響力的強大敵人。

  昔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彊,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彊。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彊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彊大之名也。(〈諫逐客書〉)

Q1:請根據上述的內容,完成以下的分析表格後,並說明李斯提及秦國過去的歷史發展中,「客卿」扮演怎樣的角色?而李斯提出這樣的訴求是想提醒秦王什麼事情?

答:

(1)分析表格一:(秦國過去國君的部分請以原文回答)

時間

秦國君王

面對人才的方式

(請找出動詞)

重用的外來人才

結果

過去

秦繆公

求、取、得、迎、來

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孫支

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秦孝公

商鞅

舉地千里,至今治彊

秦惠王

張儀

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秦昭王

范雎

彊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現在

秦王嬴政

李斯等客卿

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彊大之名也

(2)分析表格二:



李斯的論述

「客卿」扮演的角色

(請以原文回答)

提醒秦王的事情

(請以原文回答)

驅逐客卿的後果

皆以客之功

客何負於秦哉?

使得「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彊大之名也」,離統一天下的夢想將會更遠。



(三)第三段:暗示性的語言

〈諫逐客書〉中,李斯不斷透過許多事實形塑暗示性的語言。「淺度的暗示性語言」是說話者性格或願望的流露。說話者有意或無意向對方傳遞某種信息,但不論怎樣都只是在表達自己的意圖,選擇權還是放在對方手裡。然而,「深度的暗示性語言」就不同了。它完全是說話者的有計劃的行為,目的是隱藏意圖以及操控對話者。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於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諫逐客書〉)

Q1:在此段落中,李斯從哪幾方面提出「事實」,讓秦王察覺自己在選擇與動機之間的矛盾?

答:

事實面向

選擇

動機

珍寶

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

樹靈鼉之鼓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美女

鄭、衛之女佳冶窈窕趙女

音樂

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

人才

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

所輕者在乎民人也

Q2:此段(第三段)與上一段(第二段)有何關聯性?

答:




Q3:此段落中李斯透過列舉許多面向來凸顯秦王選擇人才的矛盾而他透過凸顯矛盾想要提醒秦王什麼事情



(四)第四、五段:敵我之間──零和競爭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者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諫逐客書〉)

Q1:「零和競爭」也稱為「零和遊戲」(zero game),在嚴格競爭條件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著另一方的損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損失相加總和永遠為「零」,雙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請找出〈諫逐客書〉李斯暗示秦王下達逐客令,讓秦國與六國即將進入「零和競爭」的句子。(請以原文回答)

答:




Q2李斯在〈諫逐客書〉中為何透過「零和競爭」的概念來說服秦王?他想透過這樣說服達到什麼效果?

答:




學習單

秦王選擇

(一)秦王的選擇

甲、

  在這個大環境(春秋戰國)裡,人才流動頻繁且複雜,人才的吸引和挽留更難免是「利害為最大的前提了。」劉炯朗《公民課該學的事》

乙、

  李斯再一次地說服秦始皇,不但逃過被趕走的命運,還讓自己的官運更加亨通。從這裡就可以看出,說服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清楚掌握那個人到底想要什麼。

(呂世浩《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3:敵我之間》)

Q1:請從上述的資料說明秦始皇真正想要的事情是什麼?而這件事情與人才流動又有什麼關係?

答:

(二)李斯與鄭國的命運

甲、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復李斯官,卒用其計謀。官至廷尉。二十餘年,竟并天下,尊主為皇帝,以斯為丞相。(《史記•李斯列傳》)

乙、

  鄭國曰:「始臣為閒,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閼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鐘。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彊,卒并諸侯,因命曰鄭國渠。(《史記•河渠書》)

Q:請從〈諫逐客書〉、《史記•李斯列傳》及《史記•河渠書》的敘述,請分別說明為什麼李斯與鄭國能成功翻轉自己的命運?而他們共同掌握(選擇)了什麼關鍵因素?

答:

人物

翻轉命運的理由

共同掌握的關鍵因素

李斯

勇於上書並能掌握秦王內心的想法進行遊說

自己的存在能協助秦王統一天下

鄭國

能讓秦王看見自己在工程方面的價值,因此得以化危機為轉機


延伸閱讀

閱讀下列兩段文字,並回答相關問題。

甲、

李斯再一次地說服秦始皇,不但逃過被趕走的命運,還讓自己的官運更加亨通。從這裡就可以看出,說服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清楚掌握那個人到底想要什麼。秦始皇年輕時一心想要的,就是完成統一天下的歷史偉業,誰能幫助他做到這一點,他就聽誰的。不管什麼樣的阻礙,都要為這個目標讓路。(呂世浩《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3:敵我之間》)

乙、

在談判和協商的戰場上,你的話是子彈,而對方的心理弱點和需求,是唯一的目標靶;如果瞄不準靶子,或者根本看不到靶子,儘管妙語如珠、說話像機關槍,也是浪費子彈。

這時候不如找一位狙擊手,只要一顆子彈,正中靶心,勝過亂槍打鳥。

攻心,正中對方的罩門,找出對方恐懼的關鍵,滿足對方的需求,你就可以擁有想要的結果。羅毅《讓人無法說No的攻心說話術》

Q:「議論文以說服人為成功」,而議論文的三大要素是:論點、論據及論述過程。根據以上兩文,說服他人最先要掌握的是什麼?理由是?

答:


6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