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學習單
設計者:聖心女中 簡均儒
壹、課前預習部分
一、國學常識──樂府
(一)樂府詩概述 1.釋義 (1)樂府,為官府的名稱,職掌是採集各地的民歌或文士所寫的詩加以配樂,作為朝廷典禮、宗廟祭祀以及君臣宴飲時所用的詩歌。 (2)「樂府」之官名,秦時已有之。 (3)漢代樂府更張,立為官署,則始於漢武帝時。 2.性質 (1)樂府詩,本指「樂府署」所採集製作的樂歌。 (2)文人仿作之詩亦稱樂府詩。 (3)樂府是合樂的詩歌,是音樂和詩各佔一半的「音樂文學」。 (4)其後凡是合樂的詩,都稱為「樂府」。於是宋人長短句的詞,元人的散曲小令,也可稱為樂府。例如:北宋蘇軾的詞集稱為《東坡樂府》,元張可久的散曲稱為《小山樂府》。「樂府」的名義還擴大到詞、曲的範圍。 3.特色──內容取自民間、文字樸質 4.體製 (1)大多可披之管絃(翻成白話:
),句法參差,以敘事為主。命題多用歌、行、引、吟、曲、調、辭、怨等字。 (2)句數不限、句法參差,以「五言」較為突出。 (3)用韻平仄皆可,偶數句需押韻,可以換韻。
範例:投影片( 一 ) 判斷依據:主題與講者放在第一頁 | 投影片( 五) 判斷依據:圖片有樂器演奏、五言詩和紅字標示的韻腳,所以是第4部分的「體製」。 |
投影片( 二) 判斷依據:出現了皇帝的圖像,應該是漢武帝。敘述中有出現皇帝的線索,應該是第1部分「釋義」。 | 投影片( 四) 判斷依據:本圖為農村,表示「民間」、「樸質」,應該是第3部分的「特色」。 |
投影片( 三) 判斷依據:畫面上有「官署」、「文人創作」和「音樂」的元素,應為第2部分的「性質」。 |
活動二:「樂府」的作用與重要意義
請閱讀下列資料後,回答問題:
(二)王維 息夫人 莫以今時寵,能忘舊時恩。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 兩個小故事 甲.息夫人 息媯(ㄍㄨㄟ),又名「桃花夫人」,息夫人本是春秋時息國君主的妻子。公元前680年,楚王滅了息國,將她據為己有。她雖在楚宮裡生了兩個孩子,但默默無言,始終不主動和楚王說一句話。楚王問她為什麼不說話?她答道:「吾一婦人而事二夫,縱不能死,其又奚言!」 乙.唐.孟棨《本事詩》 寧王憲(玄宗兄)貴盛,寵妓數十人,皆絕藝上色。宅左有賣餅者妻,纖白明晰,王一見屬目,厚遺其夫取之,寵惜逾等。環歲,因問之:『汝復憶餅師否?』默然不對。王召餅師使見之。其妻注視,雙淚垂頰,若不勝情。時王座客十餘人,皆當時文士,無不淒異。王命賦詩,王右丞維詩先成,云云(按:即〈息夫人〉詩)。王乃歸餅師,使終其志。 |
1.依據乙文的故事,王維在作詩時採用息夫人的典故,請判斷他的目的有:(多選)
□表達賣餅者妻與息夫人相同,均為身不由己的可憐人
□暗示寧王即使能奪取賣餅者妻,也無法得到她的心
□暗示賣餅者妻與息夫人相同,是亡國禍水應盡快送回,以免遭禍
□稱讚寧王善於察言觀色且有情有義,願意將賣餅者妻送還餅師
2下列樂府詩的特質敘述,能呼應乙文故事的寓意的有:(多選)
□其所以用於郊廟朝廷,以接人神之歡者,其金石之響,歌舞之容,亦各因其功業治亂之所起,而本其風俗之所由。
□其意以樂府者,蓋古聖王採天下之詩,欲以觀民風之美惡,而被之管弦,以為訓戒。
□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 聞之者足以戒。
□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諭也。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
貳、課文內容
一、全文摘要
※請摘要〈陌上桑〉故事發生的經過(濃縮在五十個字以內):
美貌的羅敷出外採桑,遭到太守的搭訕、調戲;然而,她憑藉著勇敢機智的應答,成功 |
使太守知難而退。 |
二、分段解析
第一段:「日出東南隅」至「但坐觀羅敷」
採(側面烘托)的手法,以羅敷的(配飾、衣著)和(他人反應)來描寫她光彩奪目的美麗形象。
資料項目 | 對照原文 | 分析 |
主角的名字 | 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 女主角的姓名叫羅敷 |
主角的職業/身分 | 羅敷喜蠶桑,採桑城南隅 | 主角的人物設定為農家女、採桑女 |
主角的衣著、器物 | 青絲爲籠系,桂枝爲籠鉤。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爲下裙,紫綺爲上襦。 | 以衣著器物材質,來側面烘托法描寫主角的美麗 |
旁人對主角的看法 | 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 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 | 用第( 三)者的行為,來側面烘托羅敷的美麗 |
※描寫美女的三種方法(用曹植的〈洛神賦〉為例)
1 | 直接描寫法 | 又稱為正面描寫,把描寫對象直接、具體地描繪出來,例如描寫對象的形狀、顏色等。 |
穠纖得衷(中),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脣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瓌姿豔逸,儀靜體閒。柔情綽態,媚於語言。 →以上詩詞直接利用哪些身體部位表現女性的美,請圈選出來: | ||
2 | 側面烘托法 | 又稱間接描寫,不直接描繪要描寫的對象,而是通過其他人或周圍的環境烘托出描寫對象的特質。 |
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 →以上詩句間接利用哪些物件烘托女性的美,請圈選出來: | ||
3 | 比喻想像法 | 就是將人物想像成另一種「特色相似」的事物,讓人物形象變得更生動,更具聯想感。 |
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鬆。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 →以上詩句利用比喻事物以烘托女性的美,請圈選出來: |
「素養」一下:請試著用三種方式描述一下你心目中覺得最帥(或最美)的人:
1.直接描寫法:
2.側面烘托法:
3.想像比喻法:
第二段:「使君從南來」至「寧可共載否」
寫(使君)覬覦羅敷的美色,進而調戲她。而羅敷的勇敢還擊,則刻畫了羅敷的美好品格。
1.「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顯示出的重點有:(多選)
□使君為羅敷所吸引,因而停下馬車
□羅敷之美,連馬也為之著迷
□使君尸位素餐,以訪查民情為由天天外出獵豔
□作者以使君的馬側面烘托使君性好漁色的個性
□作者暗示使君自南來可能不熟悉北方中原文化
2.依據文本,羅敷的年紀為:
□12-15歲 □15-20歲 □16-20歲
3.作者特別提示羅敷年紀的可能原因為何?
□以顯示出羅敷的勇敢,無懼威嚇 □顯示出羅敷年少無知,不諳禮儀
□暗示羅敷與使君的年齡差異過大 □暗示羅敷年紀已到,卻尚未婚配
第三段:「羅敷前置辭」至「皆言夫婿殊」
寫羅敷假稱自己有丈夫,且詳述丈夫的( 官場威儀 )和( 相貌 ),一來為了折服太守,一來表現了羅敷的聰明機智,而其堅貞自守的品格,不貪慕權勢的氣質躍然紙上。
第三段再細分小段落 | 分析 |
羅敷前置辭:使君一何愚 | □顯示出羅敷的勇敢直率 □顯示出羅敷的焦慮不安 □顯示出羅敷的不懂禮貌 |
東方千餘騎,夫婿居上頭。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青絲繫馬尾,黃金絡馬頭;腰中鹿盧劍,可值千萬餘。 | □顯示出羅敷夫婿武藝高強,使君絕非其對手 □顯示出羅敷夫婿身分尊貴,威勢更盛於使君 □顯示出羅敷夫婿與羅敷心有靈犀,品味相同 |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 | □顯示出羅敷夫婿性格務實,朝中無人援引 □顯示出羅敷夫婿平步青雲,深諳官場之道 □顯示出羅敷夫婿文武雙全,能力備受肯定 |
爲人潔白皙,鬑鬑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 | □描寫羅敷夫婿的相貌威嚴,氣質高雅 □側面烘托使君的相貌醜陋,粗鄙猥瑣 □暗示羅敷的擇偶標準,使君應知難而退 |
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 (多選) | □藉用他人言語以證明羅敷夫婿的優秀,更顯公正客觀 □用以暗示使君,夫婿人緣極佳,使君千萬不要得罪他 □藉由誇婿以拒絕使君的追求,展現羅敷的機智和堅貞 |
1.閱讀完本段,請問羅敷在表達自己的想法時,使用了哪些方法?(多選)
□直接拒絕使君,展現女性的自主與尊嚴
□運用對比和誇飾手法,使太守知難而退
□委婉使用譬喻,巧妙暗示兩人身分差異
□利用年齡的層遞,以譏諷使君年事已高
2.閱讀完本段,請統整出羅敷的夫婿有哪些勝於使君之處?
答:
三、寫作手法的學習
1.當我們描寫人物時,應著重在人物的特色上,就〈陌上桑〉而言,請判斷古人寫人物時常描哪些部份?(多選)
□身體部位(頭髮、眼睛、嘴唇、手足、腰、鬍鬚)
□儀態舉止(走路、坐姿、微笑)
□他人對人物的看法(稱讚、喜愛)
□衣著配件(衣著配色與材質、馬匹、隨從數量等)
□言談用語(慣用語、特殊語氣、情感)
2.「側面烘托法」是本課的學習重點之一,請舉出三句使用了側面烘托法描寫人物的詩句?
答:青絲爲籠系,桂枝爲籠鉤。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爲下裙,紫綺爲上襦。
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青絲繫馬尾,黃金絡馬頭;腰中鹿盧劍,可值千萬餘。
參、課後延伸學習
國學常識:超級比一比
一、請依據下列敘述,完成表格中的提問與勾選(V)。
1.《樂府詩集》是郭茂倩輯唐、五代的樂府歌辭編纂而成,是目前所能看到最早且最完備的樂府詩總集。
2.《玉臺新詠》是南朝徐陵所編,收錄上自漢、魏,下迄梁代的詩,內容多纖巧艷麗之作。
3.《昭明文選》選錄先秦至齊、梁的文學作品,是昭明太子蕭統所編,為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詩文總集。
Q:提問 | 《樂府詩集》 | 《玉臺新詠》 | 《昭明文選》 |
作者 | [宋]郭茂倩 | [南朝]徐陵 | [南朝.梁]蕭統 |
成書年代最早 | 勝V | ||
選錄作品的朝代跨度最大 | 勝V | ||
選錄文類最豐富 | 勝V | ||
能保留許多民間歌謠(多選) | 勝V | 勝V |
二、請判斷以下特色屬於「樂府」還是「古詩」,並填入適當的欄位中:
多士大夫作品 多民間作品 多長短句 多五、七言 多敘事 多言情 入樂可歌 不入樂,可誦 風格遒勁*(強勁有力。常用來描述文章、書畫的風格、筆法) 風格溫雅*(溫和高雅) | ||
項目 | 樂府 | 古詩 |
作者 | 多民間作品 | 多士大夫作品 |
句法 | 多長短句 | 多五、七言 |
內容 | 多敘事 | 多言情 |
音樂 | 入樂可歌 | 不入樂,可誦 |
風格 | 風格遒勁 | 風格溫雅 |
肆、延伸閱讀
※請閱讀下列資料後,回答問題:
甲、 宋康王舍人韓憑娶妻何氏,美,康王奪之。憑怨,王囚之,論為城旦。妻密遺憑書,繆其辭曰:「其雨淫淫①,河大水深,日出當心。」既而王得其書,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臣蘇賀對曰:「其雨淫淫,言愁且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來也。日出當心,心有死志也。」 俄而憑乃自殺。其妻乃陰腐其衣,王與之登台,妻遂自投台,左右攬之,衣不中手而死。遺書於帶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願以屍骨賜憑合葬。」 王怒,弗聽,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王曰:「爾夫婦相愛不已,若能使冢合,則吾弗阻也。」宿昔之間,便有大梓木,生於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體相就,根交於下,枝錯於上。又有鴛鴦,雌雄各一,恆棲樹上,晨夕不去,交頸悲鳴,音聲感人。 宋人哀之,遂號其木曰「相思樹。」「相思」之名,起於此也。南人謂:此禽即韓憑夫婦之精魂。今睢陽有韓憑城,其歌謠至今猶存。(干寶:《搜神記》) 註①:大雨不停的樣子 語譯:宋康王的侍從官韓憑娶了妻子何氏,長得很美麗,宋康王奪走了她。韓憑頗有怨言,宋康王就把他囚禁起來,判處他到白天守備、夜間築城的刑罰。何氏秘密地寄給韓憑一封信,信中把她的話寫成了隱語說:「那雨綿綿下不停,河流寬廣水又深,太陽出來照我心。」過了不久,信函落到了康王手中,他拿給身邊的侍從看,侍從們沒有誰能懂得這封信的含意。這時大臣蘇賀出來回答說:「『那雨綿綿下不停』,是說她憂愁很深;『河流寬廣水又深』,是說兩人不能互相來往;『太陽出來照我心』,是說她對日發誓,心中有殉情的志向。」不久韓憑就自殺了。他的妻子就暗中腐蝕了自己的衣服。有一次,宋康王和她一起登上高臺賞景,韓憑的妻子就趁機從高臺上跳下去,身旁的人去拉她,她的衣服(因為已經腐壞)無法用手拉住,就摔死了。她在衣帶上留下遺書說:「大王希望我活下來,我卻希望自己死去。懇請君王把我的屍骨和韓憑合葬在一起吧!」康王十分惱怒,派鄉里的人將她埋葬,故意使她與韓憑的遠遠相對。康王說:「你們夫妻的愛情無法停止,若你們能讓兩個墳墓合在一起,那麼我就不再阻攔你們了。」 一夜之間,便有大梓樹長在兩個墳墓上面,十來天這棵梓樹就長大到兩手合抱那麼大,兩棵樹幹彎曲著互相靠近,樹根在下面互相纏繞,樹枝在上面互相交錯。又有一對鴛鴦鳥,一雌一雄,經常棲息在樹上,從早到晚一直不離開,它們把脖子互相依偎著哀叫,叫聲讓人感動。宋國的百姓哀悼韓憑夫婦,就把那梓樹叫做「相思樹」。相思這個名詞,就是來自於這個故事。南方的人說這鴛鴦鳥就是韓憑夫婦的靈魂變的。現在睢陽縣有韓憑城,那傳頌韓憑夫婦的歌謠到今天還流傳著。 乙. 寧王憲(玄宗兄)貴盛,寵妓數十人,皆絕藝上色。宅左有賣餅者妻,纖白明晰,王一見屬目,厚遺其夫取之,寵惜逾等。環歲,因問之:『汝復憶餅師否?』默然不對。王召餅師使見之。其妻注視,雙淚垂頰,若不勝情。時王座客十餘人,皆當時文士,無不淒異。王命賦詩,王右丞維詩先成,云云(按:即王維〈息夫人〉詩)。王乃歸餅師,使終其志。(孟棨:《本事詩》) |
同學閱讀完這兩篇故事後,可以再看一遍課文,思考看看:
以上兩篇故事與〈陌上桑〉的敘述相比,何者較為貼近當時社會環境的現實情況:
□甲、乙文 □〈陌上桑〉
〈陌上桑〉的作者安排一位勇敢拒絕使君,並為自己發聲的「羅敷」,你認為理由可能是:
答:
老師的期待:
其實,在古代,權貴之家以其威勢奪人妻妾的情況並不罕見,受害者也多半無處告訴,僅能將其痛苦寄寓在文學作品中。樂府、傳奇小說乃至後代的戲曲,這類民間文學作品本就是承載這些呼喊之處,希望同學們之後若閱讀到相關的作品,可以多思考看看其中所反映的時代問題。現代的社會中,也有我們自己時代的問題,和這個時代下被犧牲的弱勢者,期待同學們在平時讀書之餘,也能多關心社會議題,若將來有機會創作,也能像這些古代作品一樣,為他們/她們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