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學習單 編者:江伊薇
壹、〈蒹葭〉地圖索引
一、沿途見聞:〈蒹葭〉的段析、結構與生難字詞
全詩意旨與解詩觀點 |
語譯:這首詩是用來諷刺秦襄公的。因為他不能用周禮來教化民眾,所以無法讓他的國家穩固。
語譯:秦處於周原來的土地上,那裡的百姓受周朝文化教化已久。今天秦襄公新城為諸侯,並未熟習周的禮法,所以國人並不服其統治。」
語譯:秦朝沒有推尊賢人、愛好德性的風氣,又沒有男女淫奔的風俗,難道是朋友互相思念而創作本詩的嗎?
語譯:伊人,藉此詩的文字,以指周文、武王的神靈。
「詩無達詁」→在〈蒹葭〉一詩中,「伊人」的意涵依主題的不同,會有不同的答案。請依下列主題區別「伊人」的身份:
(✽小補充:「詩無達詁」語出漢‧董仲舒《春秋繁露》,意指詩無確切的訓詁或解釋。) | ||||||||||||||||||||||||
全詩風景概述→王國維評曰:「詩〈蒹葭〉一篇,最得風人(詩人)深致。」 | 第一段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 語譯:在一個深秋的凌晨,詩人來到河邊,目的是追尋思慕的伊人,而出現眼前地卻是一片茫茫的蘆葦叢,呈現冷寂與落寞之感,詩人所苦苦期盼的人究竟在哪裡呢?只知道在河水的另外一邊。但這是一個確定性的存在嗎?從下文來看,答案是否定的。究竟是詩人根本就不知道伊人的居處,還是伊人居無定所,這也無從知曉。這種毫無希望但卻充滿誘惑的追尋在詩人腳下和筆下展開。在〈蒹葭〉中,詩人一番艱勞「溯洄」、「溯游」的上下追尋後,伊人彷彿在河水中央,周圍流淌著波光,依舊無法接近。《周南·漢廣》中詩人也因為漢水太寬無法橫渡而不能求得「游女」,可見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加深著渴慕的程度。詩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隱約縹緲的,或許根本上就是詩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覺。 | |||||||||||||||||||||||
第二段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 以下兩章只是對首章文字略加改動而成,這種僅對文字略加改動的重章疊唱是《詩經》中常用的手法。 效果: 1.改動在韻腳上:首章「蒼、霜、方、長、央」屬陽部韻,次章「淒、唏、湄、躋、坻」屬脂微合韻,三章「采、已、渙、右、濁」屬之部韻,如此而形成各章內部韻律協和而各章之間韻律參差的效果,給人的感覺是:變化之中又包涵了穩定。 2.改動造成語義的往復推進:如「白露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夜間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氣溫升高而融為露水,露水在陽光照射下蒸發,表明了時間的延續。 | ||||||||||||||||||||||||
第三段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 |||||||||||||||||||||||||
章節結構分析 | 聚焦點 | 層次感 | |||||||||||||||||||||||
寫景 |
| 由文意判斷,此處聚焦點為何?答: ✽判斷關鍵: 白露為霜→未晞→未已,描寫露濃霜重,乃至將乾、未乾的三種狀態,表現從天剛破曉到天亮之際的時間推移,寫出詩人始終不變的追尋與執著。 | 1.蒹葭: 蒹葭是最能渲染深秋淒涼氣氛的景物,詩中反覆形容它蒼蒼、萋萋與采采,植物的茂盛,反而更烘托出淒迷之感。 2.白露: 詩中白露的變化,從為霜→未晞→未已,代表著時間的層層推移,露水也由濃轉乾。 | ||||||||||||||||||||||
裴普賢:蒼蒼,深青之色,狀蘆荻之盛多。 《毛傳》:蒼蒼,盛也。萋萋,猶蒼蒼也。采采,猶萋萋也。 →修辭: 、
(✽小補充:「白露」一語點出季節,朱熹:「蒹葭未敗,而露始為霜,秋水時至,百川灌河之時也。」意指露水開始凝結為霜,正是秋天的季節)
(✽小補充:「興」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即「 聯想法 」。此處由秋水旁茂盛的蒹葭起興,而懷想意中人。)
(✽小補充:「白露為霜」為露水濃重,進而凝結成霜的情景,約是天剛破曉的景況) | |||||||||||||||||||||||||
過程 |
| 由文意判斷,此處聚焦點為何?答: ✽判斷關鍵:點出意中人所在的空間位置,用以表達難以追尋的縹緲之感,所以著重在描繪伊人與自己的距離感。 | 1.伊人: 以伊人所在的空間位置,水一方→水之湄→水之涘,表達出伊人行蹤縹緲,只可遠觀的距離。 | ||||||||||||||||||||||
《 《說文解字》:涘,水厓也。
(✽小補充:「賦」即敷陳直敘,是所謂「 直敘法」,此處文字皆直敘其義。)
| |||||||||||||||||||||||||
| 由文意判斷,此處聚焦點為何?答: ✽判斷關鍵: 此處提出了道路,表面寫景,實則是透過道路,描寫這條情感之路,有多麼漫長與艱辛,故道路意指詩人在追尋過程中,遭遇的困境與挑戰。 | 1.道路: 追尋的道路從長→躋→右,困難程度慢慢提升,從漫長、升高,再加上曲折,道路的艱難,越發顯現詩人追尋之意的濃烈。 | |||||||||||||||||||||||
《爾雅·釋水》:溯洄,逆流而上曰泝洄。
(✽小補充:「賦」即敷陳直敘,是所謂「 直敘法」。)
| |||||||||||||||||||||||||
| 由文意判斷,此處聚焦點為何?答: ✽判斷關鍵: 此處的重點在於地點的移動,顯現伊人的行蹤依舊飄忽不定。 | 1.水: 從水中央→坻→沚,透過地點的轉換,將意中人撲朔迷離之感呈現出來。 | |||||||||||||||||||||||
《爾雅.釋水》:小洲曰渚、小渚曰沚、小沚曰坻。
(✽小補充:「賦」即敷陳直敘,是所謂「 直敘法」。) | |||||||||||||||||||||||||
聚焦大考 | 〔91學測〕:下列是一段有關古典詩歌發展的敘述,其中對( )處敘述正確的選項是:「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先秦時期有北方的《詩經》與南方的《楚辭》,前者句型以((a))為主,自有莊重之音;後者則以帶有((b))字的語氣詞構句,別成曼妙之調。((c)),五言詩的寫作已臻於成熟,由一群佚名文人所作的((d)),即為此時的代表作。到了((e)),七言詩也日益流行,並漸漸注重聲韻格律。迄唐代繼承前代句型與聲律的實驗成果,終於確立近體詩的規範。」 (A)((a))應填入「四言」 (B)((b))應填入「兮」 (C)((c))應填入「西漢末期」 (D)((d))應填入《古詩十九首》 (E)((e))應填入「東漢初期」。 答案:(A)(B)(D) 解析:(C)應填入「東漢末期」。五言古詩由樂府而來,到後漢班固〈詠史詩〉,五言詩可謂正式成立。而到東漢末期,五言詩的寫作已臻於成熟。(E)應填入「南朝」。七言詩也是受樂府的影響,但漢代樂府中,還沒有純粹的七言。真正的七言詩,要算漢末魏初曹丕的〈燕歌行〉,到這時七言詩才算成立,而到南朝,七言詩日益流行,並漸漸注重聲韻格律。 〔95學測〕:斟酌下引文字,□中最適合填入的選項是: 六經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是故,□也者,志吾心之陰陽消息者也;《書》也者,志吾心之紀綱政事者也;□也者,志吾心之歌.性情者也;□也者,志吾心之條理節文者也;□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春秋》也者,志吾心之誠偽邪正者也。(王陽明〈尊經閣記〉) (A)易/詩/禮/樂(B)易/樂/禮/詩(C)詩/禮/易/樂(D)詩/樂/易/禮 答案:(A) 解析:《易經》最早卜筮之書,孔子作《十翼》後,使成為哲學之書,所以談到「陰陽消息」,非《易經》莫屬。《詩經》為最早的詩歌總集,以寫實手法表現先秦社會的人事以及各階級人物的情感,所以談到「歌咏性情」,必定指《詩經》。《禮》在儒家傳統中,一直被認為是「理」的基礎概念,而《儀禮》所記,正是社會生活中具體的禮儀規定與節文準則,所以談到「條理節文」,所指必為《禮》。荀子曾言:「夫樂者,樂也。」由此可知談到「心之欣喜和平」應指《樂》。 〔98指考〕:下列有關經典或文學常識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詩經》從性質上分,有風、雅、頌三類;從作法上分,有賦、比、興三種;合稱「六義」 (B)漢代的詩有樂府和古詩,二者原本都配樂可歌,後來與音樂的關係疏離,變成單純創作、閱讀的作品 (C)《春秋》編年紀事,《左傳》亦編年紀事,《史記》為紀傳體,《漢書》亦紀傳體,後代正史都用紀傳體 (D)「志怪」為魏晉六朝小說的重要特徵,至後代猶有繼承者,如《聊齋誌異》即其中非常著名的代表作 (E)《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談舉止的重要著作,展現孔子的思想、情懷、人生態度及其與學生的互動情形。漢代獨尊儒術,《論語》被尊為經典,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 答案:(A)(C)(D) 解析:(B)古詩原本就不可配樂而歌。(E)《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稱「四書」為宋朱熹所取,非漢代所列 〔100學測〕:下列有關經書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詩經》是中國古代南方文學的總集。 (B)《尚書》保存了秦漢之際的典章制度。 (C) 三禮指《周禮》、《儀禮》、《禮記》,其中《周禮》又稱《周 官》。 (D) 《易經》中的八卦可以代表八種不同的象,如乾卦代表天, 坤卦代表地。 (E)《春秋》有《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三傳,《左傳》 特點在詳述史事。 答案:(C)(D)(E) 解析:(A)《詩經》是中國古代北方的詩歌總集。選項中的「南方」是錯誤的,「文學」宜作「詩歌」較精確。(B)《尚書》為記錄上古政事的史書,是夏、商、周三代歷史檔案文獻彙編。陳夢家《尚書通論》︰「《尚書》記錄了距今2300年的〈秦誓〉,至3000年盤庚遷於殷,前後王室的誥命、誓言和其他大事。」其時代並無下及漢代,其內容亦非「典章制度」。 〔103指考〕:下列關於歷代文學發展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詩經》六義中的賦、比、興,為先秦詩歌形式的區別標準。 (B)樂府詩盛行於漢代,南北朝時已不流行,至唐朝則無人創作。 (C)詞源於唐代近體詩,至宋代才出現成熟的作品,故稱為「詩餘」。 (D)元代雜劇結合唱詞、賓白、動作,彰顯人物性格,推進劇情發展。 答案:(D) 解析:(A)先秦詩歌主要可分為《詩經》、《楚辭》兩種形式,區別方式有字數、篇幅及風格等。「賦」、「比」、「興」為《詩經》的寫作手法。 (B)樂府詩至南北朝時及唐代仍有不少文人即民間人士投入創作,並未衰微,如南北朝有〈子夜歌〉、〈木蘭辭〉,唐代有李白的〈長干行〉等。 (C)詞的起源不可考,但多認為是從詩演化而來。詞於晚唐五代已臻成熟,宋代時發展到高峰。 |
貳、〈蒹葭〉之旅的觸動:一首詩的完成
一、旅行手札:〈蒹葭〉的寫作技法與賞析
寫作技法 | 形式 | ◎國風常則,一詩三章,章四句、句四字,〈蒹葭〉有哪些地方不合此規律? 1.在章節上,〈蒹葭〉一詩並非四句,而是寫了。 2.「」突破了全詩以四字為一句的規律。 ◎不合規律的寫作用意為何? 1.清‧方玉潤:《詩經原始》曰:「三章只一意,特換韻耳。其實首章已成絕唱。古人作詩多一意化為三叠,所謂一唱三嘆,佳者多有餘音。」→八句反覆詠嘆,加強意象。 2.姚際恆曰:「『在水之湄』,此一句已了。重加『溯洄』、『溯游』兩番摹擬,所以寫其深企願見之狀,於『在』字上加一『宛』字,遂覺點睛欲飛,入神之筆。」→多加一字,描寫企盼之情,更為傳神。 | |||||||||||
聲韻 |
| ||||||||||||
修辭 |
| ||||||||||||
重章互足 |
| ||||||||||||
伊人形象 | 可遠觀而不可親近,若即若離,更使人愛慕,更勾人魂魄。詩人創造出伊人的 。 | ||||||||||||
意象 |
| ||||||||||||
色調 | 冷色系 亮色系 | ||||||||||||
詩人情感 | |||||||||||||
主旨 | 表面涵義 重重阻礙 深層涵義 詩人堅定不移,持續追尋,展現
的精神 |
參、輕鬆一下:相關文章延伸
〈芒花與蒹葭──不遙遠的歌聲〉節錄 文/蔣勳
童年住台北近郊大龍峒,附近房舍外是大片田野水塘,可以一眼看到不遠淡水河基隆河的交會處,甚至再遠一點的觀音山,一到秋天,河岸沙洲連到山崗峰嶺,蒼蒼莽莽,起起伏伏,一片白花花的芒草風中翻飛一直連到天邊。
芒花大概是我最早迷戀的家鄉風景之一吧。那是在陳映真小說裡常出現的風景,也是侯孝賢電影裡常出現的風景,風景被敘述,被描繪,被詠嘆,成為許多人美學上的共同記憶。
童年時聽到的卻不是「芒花」,大人長輩們看著白茫茫一片芒花時,若有所思,常常會說:「蘆葦」開花了。久而久之,習以為常,很長一段時間我也跟著稱呼芒花為「蘆葦」。
長大以後被朋友糾正過:「那不是蘆葦,那是芒花……」並且告訴我,蘆葦在南方的島嶼是不容易見到的。
台灣民間常說「菅芒花」,也唱成了通俗流行的歌曲。菅芒,好像是一種極賤極卑微的植物,不用人照顧,耐風,耐旱,耐寒,一到秋天,荒野,山頭,乾涸的河床,廢棄的社區,無人煙的墓地,到處都飄飛怒生著白蒼蒼的菅芒。
台灣民間人們好像並不喜歡菅芒花,覺得它輕賤、荒涼吧?總是一些被遺棄或低賤的聯想,飛絮,蒼涼,無主飄零。鄧雨賢作曲的〈菅芒花〉也一樣是哀傷悲情的曲調。
我卻特別喜愛台灣秋天蒼茫一片開滿菅芒花的風景,覺得是不同於春天的另一種繁華繽紛,繁華卻沉靜,繽紛而又不喧譁炫耀。
「菅」這個字民間不常用,常常被人誤讀為「管」。
但是在大家熟悉的成語裡,還保留著「草菅人命」的用法。
「菅草」是這麼低卑的生命,長久以來,民間用它做掃帚,窮人用它遮蔽風雨,或者饑荒沒有東西吃的時候,啃食菅草根果腹充飢。菅草,這麼卑微輕賤的存在,這麼沒有價值,這麼容易被輕忽丟棄,像是路邊倒下去難堪到沒有人理會的餓殍,總是跟塵土垃圾混在一起,隨他人擺弄踐踏丟棄。如果,一個政權,如果,一個做官的人,如果,一個有權力的人,把人民的生命當成菅草一樣,隨意踐踏蹂躪,這就是「草菅人命」這個成語最初的記憶吧。
成語用習慣了,常常會沒有感覺,但是想到最初創造這成語的人,是不是看著眼前一群一群倒下的人,像看著一根一根被斬割刈殺踐踏的菅草,心裡忽然有畫面的聯想,菅草和人的生命就連在記憶裡成為上千年無奈荒涼傷痛的荒謬記憶。
把人的生命當成菅草一樣糟蹋,美麗的「菅芒」花開,卻隱隱讓人哀傷了。
……
因此每讀《詩經》的〈蒹葭〉,都不由自主會想到同樣讀音的「菅」。
《詩經》的註解裡都說「蒹」是蘆葦,是剛抽穗的蘆花,黃褐,灰白,在風裡搖動,河流兩岸,一片蒼蒼萋萋。
「菅」與「蒹」或有關或無關。來往於池上台北間,車窗外,縱谷的秋天,一路都是芒花相隨,浩瀚如海,無邊無際。
最近畫一件長280公分、高110公分的縱谷之秋,想記憶著秋天縱谷天上地下一片蒼蒼莽莽的白,記憶著芒花初開時新穗裡透出極明亮的銀紅,像鍛燒的銀器裡冷卻了還流動著一絲一絲火光的紅焰,映著島嶼秋天清明的陽光,閃閃爍爍,像一首唱了兩千年的歌。
我一次一次來往的縱谷,火車窗外是多麼奢侈的風景,銀亮的新紅,大概維持十天左右,金屬光的銀穗開始散成飛絮,白茫茫的,到處亂飄,在風裡搖擺,摧折,翻滾,飄零,飛揚,散落——那是島嶼的芒花,很卑微,很輕賤,彷彿沒有一點堅持,也絕不剛硬堅強,隨著四野的風吹走去天涯海角。它隨處生根,在最不能生長的地方怒放怒生,沒有一點猶疑,沒有一點自怨自艾。據說農人燒田燒山都燒不盡菅芒,它仍然是每一個秋天島嶼最浩大壯麗的風景。
讀過比較專業的論文,最終還是想丟掉論述,跟隨一名長年在古道上行走的旅人,在寒涼的季節,望著撲面而來的白花花的芒草,彷彿遠遠近近,都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美麗歌聲。
是蘆,是葦,是菅,是蒲,好像已經不重要了。在兩岸蒹葭蒼蒼或蒹葭萋萋的河之中流,彷彿看見,彷彿看不見,可以溯洄,可以溯游,迂曲蜿蜒,原來思念牽掛是這麼近也可以好遠,咫尺竟真的可以是天涯。
「葭」是蘆葦,也是樂器,讓我想到初民的蘆笛,學會了在中空的管上鑿孔,手指按著孔,讓肺腑的氣流在管中流動,悠揚出不同音階調性的旋律。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歌唱的人其實沒有太多話要說,所以反反覆覆,只是改動一個字,在水中,在水岸,在沙洲,到處都是蒹葭蒼蒼萋萋,搖舟的人,重複唱了三次。好可惜,我們現在只能看到文字,聽不到悠揚的聲音了。
《詩經》是多麼莊嚴的「經典」,但我寧可回到〈蒹葭〉只是歌聲的時代,「詩」還沒有被文人尊奉為「經」,「詩」甚至還不是文字,還是人民用聲音口口相傳的「歌」,還可以吟唱,可以詠嘆,可以有愛恨,可以憂愁,也可以喜悅,是用蘆笛吹奏,是在河岸蘆葦叢中唱出的肺腑深處的聲音。
〈蒹葭〉裡重複三次「所謂伊人」,一個字沒有更動,「就是那個人」,就是那如何也放不下的日思夜想的「所謂伊人」吧。
沒有「所謂伊人」,自然不會有歌聲。
常常會念著念著「蒹葭蒼蒼」,想像兩千多年前的歌聲,像今天在卑南許多部落裡還聽得到的歌聲,婉轉嘹亮,有那麼多的牽掛思念,讓一個秋天卑南溪兩岸溯洄溯游開滿了白蒼蒼的芒花。
〈蒹葭〉一定可以唱起來的,如果是鄧麗君,會用多麼甜美的嗓音輕柔地唱「宛在水中央」;如果是鳳飛飛,會用怎樣顫動的聲腔,唱出纏綿感傷的「溯洄從之,溯游從之」;如果是江蕙,會把「蒹葭萋萋,白露未晞」兩個閉口韻的「萋」與「晞」唱得多麼荒涼憂苦。
想在島嶼各個角落聽到更多好的歌聲,聽到更多可以流傳久遠的歌聲。
歌聲並不遙遠,可以傳唱的歌,可以感動廣大人民的歌,一定不會只是口舌上的玩弄吧。動人的歌聲,能夠一代一代傳承的歌聲,必然是肺腑深處的震動,像陽光,像長風幾萬里,像滋潤大地的雨露,傳唱在廣漠的原野上,傳唱在蜿蜒的河流上,傳唱在高山之巔、在大海之濱。數千年後會變成文字,會被尊奉為「經」,但是,我一直嚮往的只是那歌聲,兩千年前,或近在卑南部落,都只是美麗的歌聲,並不遙遠的歌聲。
作者在文中提到開車經過縱谷,眼前一片美麗的白芒,不關「蒹葭」或「菅芒」是否有關,都不重要了,漂亮的風景,撲面而來,彷彿身處在「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畫面中,眼前也聽見動人的歌聲。〈蒹葭〉源自《詩經》是中國北方的文學作品,但蔣勳在台灣的景色中,亦看見相同的感動,請妳簡單勾勒上文作者看到的畫面,並在下列空格中描繪其感受。
(圖片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