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6
,离现在 0
年 289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1
〈天才夢〉學習單
設計者:桃園市立內壢高中 方淑美
實習教師 洪儷芸
壹、
引起動機
〈天才夢〉是少女張愛玲的自我剖析之作,在這篇自傳性質濃厚的散文裡,張愛玲對「我」
的個性、專擅的領域及個人短處,以生花妙筆精準地描述。請聆聽下列兩首歌曲,結合歌詞
內容,判斷出兩首歌曲裡的「我」
,分別具有什麼樣的性格特色。
ㄧ、蔡依林的【我】
(一)
根據歌詞,外人眼中的蔡依林是:
答:
(參考答案)有著光鮮亮麗的外表,接受眾
人掌聲的舞台明星。
(二)
根據歌詞,蔡依林的內心世界是:
答:
(參考答案)膽怯又軟弱,需要別人愛與肯
定的小女孩。
二、張國榮的【我】
(二)結合下列歌手資料,推測歌詞中「孤獨的沙漠」和「顏色不一樣的煙火」有何涵義?
張國榮(1956~2003 年)
,香港歌影壇巨星,為華語娛樂圈的傳奇
人物。他於 1980 年代以其獨特的音樂風格和魅力,迅速贏得大眾喜愛,
並成為第一位享譽韓國樂壇的華人歌手,他的舞台風格前衛而極富震撼
性,勇於突破性別藩籬。2010 年在美國 CNN 舉辦的「過去五十年聞名全
球的五大指標音樂人」選拔中排名第三。在影視成就方面,張國榮主演
了許多影響深遠的電影,如《阿飛正傳》
、
《霸王別姬》
、
《春光乍洩》
、
《東
邪西毒》等,獲得國際影壇認可,並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等多個獎項。
他的表演細膩、有層次且深具感染力,2010 年被美國 CNN 選為「史上最
偉大的 25 位亞洲演員」之一。
在感情生活方面,早年曾有幾段異性戀情,但都無疾而終。後與同性戀人維持長期穩
定的情感關係,直至 2003 年因憂鬱症離世。
答:
(參考答案)
「孤獨的沙漠」可能是指周圍的人都不理解他,也不支持他。資料中提到在
當時他的舞台風格前衛,勇於突破性別藩籬,而且他的性取向也與大多數人不同。
「顏色不一樣的煙火」則是歌手對自己的肯定,不管是表演風格或個人感情生活,歌手都
勇於面對自己,堅持每個人存在的價值就像是煙火,只是他的顏色跟別人「不一樣」而已。
請掃 QR Code 或點選下方短網址:
(一)在歌詞中,歌手將自己比擬成的物品形象
有:
(多選)
■煙火 □天空 ■海中泡沫 □琉璃屋
□沙漠 ■薔薇花 □葡萄 □向日葵
請掃 QR Code 或點選下方短網址:
2
貳、
知人論事──認識作者
一、請觀看影片後,勾選出每題最適當的答案。
1.
李鴻章是張愛玲的:■外曾祖父 □外祖父
2.
將原名「張煐」改為張愛玲的緣由是:□父親重男輕女 ■雙語小學入學要求
3.
張愛玲將他們家形容為「古墓」,其用意是:■死氣沉沉 □古老寧靜
4.
張愛玲母親留洋的時間點為:
□婚後尚未生子,決定進修 ■孩子出生後,與丈夫感情失和
5.
張愛玲 14 歲時創作的小說名為:■〈摩登紅樓夢〉 □〈現代紅樓夢〉
6.
張愛玲與父親反目的原因有:(多選)
■繼母挑撥離間 □看到弟弟被虐待 ■出國留學被反對
7.
張愛玲把被父親軟禁、生病與而後來逃走的經過寫在:□〈傳奇〉 ■〈私語〉書中
8.
下列三個時期,屬於張愛玲創作的巔峰期是: ■上海時期 □香港時期 □美國時期
9.
影片提到,張愛玲善用意象描述女性的心理狀態,下列符合的是:(多選)
■月亮 □太陽 ■蝴蝶 □蜂鳥 □燕子
10.
下列最適合用來形容張愛玲的小說風格的句子是:
□萬花叢中過,片葉不粘身 ■華麗而蒼涼 □短的是生命,長的是磨難
二、請閱讀下列資料後,回答問題。
只憑散文,也足以使她躋身二十世紀最優秀的華文作家之列
如果說張愛玲的小說是舊時代的總結,那麼,她的散文就是新時代的開啟。她的散文以
富於現代性的蒼涼美學及大量的警句獨樹一格,特色如下:
(1)筆法機警,書寫人生的蒼涼
張愛玲散文的表現手法,最大特點是機警,多以語錄、隨筆形式呈現人生的機趣和蒼涼。
取材多元,生活瑣事、生命感思皆能入文,她下筆力避感傷,喜歡使用諷刺筆法,有時會略
顯尖刻,她會說:
「顧明道死了,我非常高興,理由很簡單,因為他的小說寫得不好。」
(〈詩
與胡說〉
)
。又如寫自己的弟弟:
「有這麼豐富的選擇範圍而仍舊有人心甘情願地叫秀珍,叫子
靜,似乎是不可原恕的了。」
(
〈必也正名乎〉
)然而張愛玲也並不過度尖刻,她認為高明的諷
刺須含蘊情感,因此她的筆法機警卻不尖刻,所書寫的人生百態,正凸顯了生命的蒼涼況味。
(2)書寫生活瑣事,趣味盎然
※ 熱線追蹤 2013-01-15 pt.2/5 張愛玲
請掃 QR Code
或點選短網址:
(14 分 46 秒)
3
張愛玲曾說:「人生的所謂『生趣』全在那些不相干的事。」
(〈燼餘錄〉
)。因此,她的
散文多描寫日常細瑣事務,而且能寫得趣味盎然。例如寫小孩騎車:
「一個小孩騎了自行車衝
過來,賣弄本領,大叫一聲,放鬆了扶手,搖擺著,輕倩地掠過。在這一剎那,滿街的人都
充滿了不可理喻的景仰之心。」她描繪出一幅動態的畫面,還能神來一筆的下結語:
「人生最
可愛的當兒便在那一撒手吧?」
(
〈更衣記〉
)
。談起跳舞,她寫到:
「裝扮得很像樣的人,在像
樣的地方出現,看見同類,也被看見,這就是社交。」
(
〈談跳舞〉
),跳舞原本是生活中的尋
常事,她能就姿態與心態,寫出關於男女交際的新穎理解。她在散文中談吃、談穿、談錢、
談自己,常有令人捧腹叫絕之語,流露出她對世俗生活的精細觀察與特有體會,並在細微處
見出人生的深刻。
(3)精緻文字織就傳神警句
張愛玲的散文,不重結構設計,卻著力於文字經營。她創造了一座錦簇的文字花園,就
像春日裡雜花生樹,四處璀璨得令人目不暇給,如寫民間戲曲,說它們是唐詩中的「銀釧金
釵來負水—是多麼華麗的人生」
(《華麗緣》)。她的文句往往呈現詩化的精緻講究,使得文
章處處有警言佳句。這些警句在文章不經意處出現,便具有吸睛效果。如:
〈天才夢〉末句「生
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
;
〈公寓生活記趣〉
:
「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
,句句精彩
絕倫。是以現代作家中被引用的名言數量,張愛玲是名列前茅的。
(4)巧用雙關、摹寫,呈現獨特美感藝術
張愛玲善用「雙關」技巧,呈現多重指涉的意趣。例如:她的散文集《流言》
,意指寫在
水上的字,它不持久,又如謠言一般傳得快。又如「張看」
,意指張愛玲張望她的外在世界,
亦是外界對她好奇的張望與窺視。無論書名、篇名,她總能巧用雙關,指涉多重意涵,引發讀
者的想像空間。此外,張愛玲的散文喜歡將聲音、顏色、氣味等感官摹寫與譬喻、形象等技巧
錯置使用,例如:「回憶這東西若是有氣味的話,那就是樟腦的香,甜而穩妥,像記得分明的
快樂,甜而悵惘,像忘卻了的憂愁」
(
〈更衣記〉
)
。這種獨特的摹寫方式,不僅營造出一種豐饒
感,也展現獨特美感藝術。
(資料整理自:周芬伶〈在豔異的空氣中—張愛玲的散文魅力〉
;張瑞芬〈張愛玲的散文系
譜〉
;龐淑娟〈張腔散文系譜研究〉
;鍾正道〈張愛玲散文研究〉
)
1.
下列關於張愛玲散文風格的描述,敘述不恰當的是:
■張愛玲散文最大的特色是機警,常用諷刺到尖刻的筆法,無情地凸顯出人生的蒼涼
□她的散文多取材於日常生活瑣事,從中流露出其對世俗的細膩觀察及獨特見解
□她的文句像詩一般精緻,因而警言佳句不斷,相形之下較不重篇章結構經營
□張愛玲散文的獨特美感藝術,多建立在文字技巧上,如雙關及感官摹寫等
2.
下列內容節錄自張愛玲散文集《華麗緣.道路以目》一文,請閱讀過後,判斷能充分呈現
上文所述張愛玲散文特色的是:
(多選)
隔壁的西洋茶食店每晚機器軋軋,燈火輝煌,製造糕餅糖果。雞蛋與香草精的氣
味,氤氳至天明不散。在這「閉門家裡坐,帳單天上來」的大都市裡,平白地讓我們
享受了這馨香而不來收帳,似乎有些不近情理。我們的勞鄰的蛋糕,香勝於味,吃過
便知。天下事大抵如此——做成的蛋糕遠不及製造中的蛋糕,蛋糕的精華全在烘熔時
期的焦香。
□筆法機警,書寫人生的蒼涼 ■書寫生活瑣事,趣味盎然
□精緻文字織就傳神警句 ■巧用雙關、摹寫,呈現獨特美感藝術
4
3.
張愛玲散文的特色之一是常有「警言佳句」,並能呈現人生的機趣和蒼涼。請判斷下列敘
述的警言佳句最能透顯張愛玲蒼涼特質的是:
□屋頂花園裡常常有孩子們溜冰,興致高的時候,從早到晚在我們頭上咕滋咕滋挫過來
又挫過去,像瓷器的摩擦,又像睡熟的人在那裡磨牙,聽得我們一粒粒牙齒在牙齦裡
發酸如同青石榴的子,剔一剔便會掉下來。
(
〈公寓生活記趣〉
)
(呈現愉快的心情)
□英格蘭三個宇使我想起藍天下的小紅房子,而法蘭西是微雨的青色,像浴室的瓷磚,
沾著生發油的香,母親告訴我英國是常常下雨的,法國是晴朗的,可是我沒法矯正
我最初的印象。
(〈私語 〉
)
(呈現獨特的美感觀察)
□若是女人信口編了故事之後就可以抽版稅,所有的女人全都發財了。你向女人猛然提出
一個問句,她的第一個回答大約是正史,第二個就是小說了。
(
〈談女人〉
)
(呈現雙關的
趣味)
■好人愛聽壞人的故事,壞人可不愛聽好人的故事。因此我寫的故事裡沒有一個主角是個
「完人」。
(
《流言》
)
(呈現對好人與壞人的人性觀察,透顯蒼涼特質)
三、課文前哨站
張愛玲〈天才夢〉的發表時間可追溯自民國三十一年。當時上海的一家通俗暢銷雜誌《西
風》徵文,題目廣義地規定為「我的生活」。應徵者能以「我的──」為題,書寫個人生活
的愉悅與艱辛,而張愛玲寫的,則是她被人贊美為「天才」後所肩荷的種種痛苦。
著名「張學」研究者水晶,先後於〈張愛玲的處女作〉、〈張看〈天才夢〉等文章,闡
述自身對於〈天才夢〉一文的見解。請在閱讀以下文字後,回答相關問題。
甲
〈天才夢〉一文大概兩千字還不到。當我初讀時,已經把張女士的全部作品(只差一
部《半生緣》
)看熟了,仍然感到震驚不已!她的確是不出山則已,一出山便是一記殺手鐧!
〈天才夢〉是一個敏感的少女,有關自己早熟早慧的一篇自白。然而,很奇怪地,隔著作
者三十多年的創作生活來看,當今仍然具備 X 光那種透視作用,如果讀者有意研究張氏的
全部作品,這篇處女作仍然不容錯過。滿溢的天才,恰如一位天潢貴胄,卻謫居在尋常布
衣家,那種痛苦與挫磨,也就非常人可比了。
乙
通篇〈天才夢〉
,張是用一種反諷體(Parody)的筆調,來訴說自己的不幸,是貶抑,
也是一種揄揚,因為幽默,大大削減了作者在背面對於自己的吹捧。讀完《天才夢》
,我不
禁要懷疑地反問一句:作者果然是多愁善感、〇〇〇型的才女嗎?
因為張愛玲懂得嘲笑自己,所以我認為她不是。〇〇〇只會自傷,絕不懂得自嘲,〇
〇〇只懂得嘲笑別人,是沒有什麼幽默感的。
《紅樓夢》中,真正具有幽默的人,只有一個,
那是大家意想不到的:劉姥姥。
張愛玲當然不是劉姥姥,更不是〇〇〇,她性格中世故複雜的一面,是月亮的背面,
她是下定決心,不讓讀者看到的了。
1.甲文中,水晶提及:「當今仍然具備 X 光那種透視作用
⋯⋯。」是指張愛玲〈天才夢〉所
具有的特色是:
□篇幅簡練,讀來意猶未盡
□文字華麗且尖銳,批判社會現況
■行文風格獨特,已然透顯日後才華
□內容具有預知性,彷彿能夠預言社會未來發展動向
5
2.乙文中,將張愛玲的才華與性格對應於《紅樓夢》中的角色,請問「〇〇〇」所指人物是:
□賈寶玉 □薛寶釵 ■林黛玉 □劉姥姥
3.水晶認為〈天才夢〉是「一個敏感的少女,有關自己
早熟早戀的一篇自白」,其中所謂「自白」強調此作
的自傳性質。請閱讀右側「自傳文學」的相關資料,
找出上述文字中呼應「當在傳中觸及羞於啟齒之事
時,刻意淡化那些事件」的描述是:
□因為幽默,大大削減了作者在背面對於自己的吹捧
□她的確是不出山則已,一出山便是一記殺手鐧!
□恰如一位天潢貴胄,卻謫居在尋常布衣家
■月亮的背面,她是下定決心,不讓讀者看到的了
參、文本分析
(以下選文取材自龍騰版課文)
一、起──總說
一
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然而,
當童年的狂想逐漸褪色的時候,我發現我除了天才的夢之外一無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
乖僻缺點。世人原諒瓦格涅
○
1
的疏狂,可是他們不會原諒我。
【註釋】
○
1
瓦格涅 華格納(即瓦格涅,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1883)是德國歌劇史上的重量級人物,承接
莫札特、貝多芬的歌劇傳統,開啟了理查.史特勞斯等後浪漫主義歌劇作曲潮流,他的作品都是自己寫劇本、
作曲,甚至擔任指揮,代表作有《尼貝龍根指環》
。華格納把德國歌劇更加發揚光大,也被稱為是歌劇的改革者。
華格納曾因躲避債務逃到倫敦,返回德國後參加革命,因革命失敗而被通緝,此後十二年在巴黎等地流亡。此
外,他的作品曾被評論家認為:存在德國種族主義、反猶太主義以及違背基督教教條。因此,他也是歐洲音樂
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
第一段段旨:總括題目的「天才」、
「夢碎」破題
1.
第一段即開宗明義直指「天才」與「夢碎」,請寫出作者發現自己夢碎的轉折句是:
答:
我發現我除了天才的夢之外一無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點
2.
對比德國偉大歌劇家瓦格涅,為什麼張愛玲自嘲自己只有「天才的夢」?請完成下列表格。
瓦格涅
張愛玲
同
(1)個性【
乖僻、 疏狂、 有缺點
】
(2)擁有天賦(天才)
異
(1)已有偉大作品傳世
(2)是社會上有成就的人
(1)
【
尚無可傳世的作品
】
(2)自己尚名不見經傳
二、承──分述一
二
加上一點美國式的宣傳
○
2
,也許我會被譽為神童。我三歲時能背誦唐詩。我還記得搖
搖擺擺地立在一個滿清遺老
○
3
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
4
,眼看
著他的淚珠滾下來。七歲時我寫了第一部小說,一個家庭悲劇。遇到筆畫複雜的字,我常
6
常跑去問廚子怎樣寫。第二部小說是關於一個失戀自殺的女郎。我母親批評說:如果她要
自殺,她決不會從上海乘火車到西湖去自溺,可是我因為西湖詩意的背景,終於固執地保
存了這一點。
三
我僅有的課外讀物是《西游記》與少量的童話,但我的思想並不為它們所束縛。八歲
那年,我嘗試過一篇類似烏托邦的小說,題名《快樂村》
。快樂村人是一好戰的高原民族,
因克服苗人有功,蒙中國皇帝特許,免征賦稅,並予自治權。所以快樂村是一個與外界隔
絕的大家庭,自耕自織,保存著部落時代的活潑文化。
四
我特地將半打練習簿縫在一起,預期一本洋洋大作,然而不久我就對這偉大的題材失
去了興趣。現在我仍舊保存著我所繪的插畫多幀,介紹這種理想社會的服務、建築、室內
裝修,包括圖書館、
「演武廳」
○
5
、巧格力店、屋頂花園。公共餐室是荷花池裡一座涼亭。
我不記得那裡有沒有電影院與社會主義
○
6
──雖然缺少這兩樣文明產物,他們似乎也過得
很好。
五
九歲時,我躊躇著不知道應當選擇音樂或美術作我終身的事業。看了一張描寫窮困的
畫家的影片後,我哭了一場,決定做一個鋼琴家,在富麗堂皇的音樂廳裡演奏。
六
對於色彩、音符、字眼,我極為敏感。當我彈奏鋼琴時,我想像那八個音符有不同的
個性,穿戴了鮮艷的衣帽攜手舞蹈。我學寫文章,愛用色彩濃厚,音韻鏗鏘的字眼,如「珠
灰」
、
「黃昏」
、
「婉妙」
、
「splendour」
○
7
、
「melancholy」
○
8
,因此常犯了堆砌的毛病。直到
現在,我仍然愛看《聊齋誌異》與俗氣的巴黎時裝報告,便是為了這種有吸引力的字眼。
【註釋】
○
2
美國式的宣傳 指誇大、幽默的宣傳
○
3
遺老 前朝舊臣
○
4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歌女無法體會亡國的悲痛,隔著江水依然唱著〈後庭花〉
。商女,歌女。
〈後庭花〉
,原為南朝陳後主所作的樂府,唐代成為教坊曲名,歌詞輕佻,曲調哀怨,後用來比喻亡國之音。
語出杜牧〈泊秦淮〉。
○
5
演武廳 操練武藝的地方
○
6
社會主義 一種思想或體制,主張個人的一切行動皆以公共為目的,所有生產與經濟勞務的物資、工具皆
為公有。
○
7
splendour
英文,華麗、燦爛
○
8
melancholy
英文,憂鬱、哀傷
第二~六段段旨:依序述說自己在文學、繪畫、音樂方面的天才表現
1.
從第二段中張愛玲描述三歲在滿清遺老前背唐詩,七歲寫了兩部小說的主題,可窺見她的
家庭狀況或時代背景是:
(多選)
■當時改朝換代不久 ■家庭頗具傳統文化底蘊
□當時流行美國式宣傳 ■家庭氣氛壓抑不和諧
2.
作者八歲時創作的小說《快樂村》,寄託她對未來的幻想及對理想家園的嚮往。然《快樂
村》小說的設定有矛盾處,請依據下表提示,結合課文透露的訊息,完成表格內容。
矛盾點
①
快樂村人既是好戰的高原民族,為何又會是一個【
與外界隔絕
】的大家庭?
矛盾點
②
快樂村既然是【
自耕自織
】的社會,保存部落時代的文化,又何須向外征伐?
7
矛盾點
③
在描繪快樂村的插畫中,既有圖書館、巧克力店、屋頂花園等現代商店,也有【
演
武廳
】等古代設施?
3.
張愛玲在第六段裡,提及自己寫作時偏好的字眼,共分為色彩濃厚和音韻鏗鏘兩類,請在
下列表格中,填入這兩類字眼的舉例:
色彩濃厚的字眼
【
珠灰、黃昏
】
音韻鏗鏘的字眼
【
婉妙、splendour、melancholy
】
4.
根據文中所述,下列文句最可能符合張愛玲喜愛的文字風格的是:
□老殘隨著人瑞到上房裡來。看是三間屋子,一個裡間,兩個明間。堂屋門上掛了一個大
呢夾板門簾,中間安放一張八仙桌子,桌子上鋪了一張漆布。
(用語平易地敘述主角的行
動與周圍的環境、房內布置,與上文所述不符。劉鶚《老殘遊記》
)
□至學舍,北向端拱立,長揖,乃就坐。又徐徐以手開書冊,低聲讀,讀一句,視他人殆
三四句者。
(形容人的行為舉止舒緩,語言平易,沒有色彩豔麗的詞語,與上文所述不符。劉
大櫆〈下殤子張十二郎壙銘〉
。語譯:他到了學舍,向北端正地拱手站立,長揖之後才入座。
又緩緩地以手打開書本,低聲讀書,讀一句的速度大概是別人讀三、四句的速度)
■逾夕,果偕四姐來。年方及笄,荷粉露垂,杏花煙潤,嫣然含笑,媚麗欲絕。生狂喜,
引坐
。
(有「荷粉」
、
「煙潤」
、
「媚麗欲絕」等詞語,符合上文所述:
「愛用色彩濃厚、音韻鏗
鏘的字眼」
。蒲松齡《聊齋誌異.胡四姐》
。語譯:隔一晚,她果然偕同四姐一起過來。四姐的
年紀剛滿十五歲,長得像含露的粉荷,也像被煙霧潤澤的杏花,嫣然含著笑意,嬌媚美麗到了
極點。書生看了欣喜若狂,牽引她坐下)
□南望朱雀門,北望宣德樓,皆舊御路也。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
(用語平
易的亡國之思,沒有色彩豔麗的詞語,與上文所述不符。范成大〈州橋〉
。語譯:向南可以看到
朱雀門,向北可以看到宣德樓,這都是以前皇帝所行之路。州橋的南邊和北邊都是京城中的街
道,其中的百姓父老年年都在等天子的車駕回來)
5.
在二至六段的描述中,可推論出張愛玲的性格特質,請勾選出下列敘述正確者:(多選)
■由於家庭氣氛不和諧,導致內心黑暗悲傷,但仍可看出對浪漫的堅持
■天才早慧,個性執著,小說中不夠周延的構思流露出孩童天真的一面
□因為對繪畫更有興趣,所以八歲時的小說未完成,決定朝畫家之路努力
■從九歲時立定的志向,可見張愛玲很小就體認到物質及經濟條件的重要
■同時喜愛古典的《聊齋誌異》和俗氣的時裝雜誌,可見張愛玲雅俗皆賞
※
補充閱讀:杜牧的《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
○
1
近酒家
○
2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
(語譯:煙霧及月色籠罩著寒冷的江水和沙灘,晚上把船停靠在秦淮河邊的酒家附近。那些賣唱的歌女不能
體會國家滅亡的痛苦悲哀,所以隔著江水,依然唱著〈後庭花〉這種醉生夢死、亡國的樂曲。)
【注釋】
○
1
秦淮:秦淮河,相傳是秦始皇南巡時為疏通淮水而開鑿。
○
2
酒家:秦淮河穿過建康城,兩岸酒家林立,是許多豪門貴族、官僚士大夫享樂遊宴之所。
※閱讀本詩後,請勾選出下列表格敘述正確處:
(多選)
詩意解說
■首句寫景,用兩個「籠」字聯繫煙、水、月、沙,融合成一幅朦朧冷清的水邊夜色,用
強烈的視覺效果渲染氛圍。
8
■次句點題,承上啟下,「夜泊秦淮」點出時間、地點,「近酒家」又引出「商女」
、「後庭
花」等繁榮浮華的歌舞昇平景象,為後文的感慨萬千埋下伏筆。
□後二句由一曲〈後庭花〉引發無限感慨,以亡國之時猶唱樂曲,暗喻人生需把握光陰,
及時行樂的哲理。
(
〈後庭花〉為亡國之音,非指亡國之時唱樂曲,也無及時行樂之哲理)
■「猶唱」二字意味深長,巧妙地將歷史、現實和想像中的未來聯為一體,表現出詩人對
國家命運的關切和憂慮。
□本詩兼含景、事、情、理,語言風格凝練而含蓄,其中蘊含深厚哲理,引人深思,被譽
為唐人絕句中的精品。
(未含哲理)
■這是一首即景生情之作,通過寫夜泊秦淮河所見所聞的感受,揭露了晚唐統治者沉溺聲
色,醉生夢死的腐朽生活。
三、轉──分述二
七
在學校里我得到自由發展。我的自信心日益堅強,直到我十六歲時,我母親從法國回
來,將她睽隔
○
9
多年的女兒研究了一下。
「我懊侮從前小心看護你的傷寒
○
10
症,」她告訴我,
「我寧願看你死,不願看你活著使
你自己處處受痛苦。」
八
我發現我不會削蘋果。經過艱苦的努力我才學會補襪子。我怕上理髮店,怕見客,怕
給裁縫試衣裳。許多人嘗試教我織絨線,可是沒有一個成功。在一間房裡住了兩年,問我
電鈴在哪兒我還茫然。我天天乘黃包車
○
11
上醫院去打針,接連三個月,仍然不認識那條路。
總而言之,在現實的社會裡,我等於一個廢物。
九
我母親給我兩年的時間學習適應環境。她教我煮飯,用肥皂粉洗衣,練習行路的姿勢,
看人的眼色
○
12
,點燈後記得拉上窗簾,照鏡子研究面部神態,如果沒有幽默天才,千萬別
說笑話。
十
在待人接物的常識方面,我顯露驚人的愚笨。我的兩年計畫是一個失敗的試驗。除了
使我的思想失去均衡外,我母親的沉痛警告沒有給我任何的影響。
【註釋】
○
9
睽隔 分離。暌,音ㄎㄨㄟˊ,同「睽」,分開。
○
10
傷寒 病名。症狀為發燒、腹痛等,可能引起腸胃出血、肺炎等併發症。
○
11
黃包車 上海方言,指人力車。
○
12
眼色 用眼睛示意的動作
第七~十段段旨:敘述自己在生活常識以及待人接物上的笨拙,與前文的才華洋溢形成對比
1.
從前文的天才展現一直到此段,讓作者感受到自己從天才變成廢物的關鍵轉折點是:
答:
母親說:
「我寧願看你死,不願看你活著使你自己處處受痛苦。」
2.
總結八、九兩段的描述,可知作者發現自己欠缺生存能力,主要顯現在生活常識及人際相
處上。請根據文中所述,將符合張愛玲缺點的描述,以代號填入下列表格內。
(A)不會煮飯、洗衣服 (B)不會削蘋果、織絨線 (C)不會看別人的眼色
(D)找不到房間的電鈴 (E)點燈後忘記拉窗簾 (F)怕上理髮店、怕見客
(G)怕補襪子及做衣裳 (H)不會寫筆畫複雜的字 (I)沒有幽默感
9
生活常識的低能
人際相處的笨拙
(A)
、
(B)
、
(D)
、
(E)
(C)
、
(F)
、
(I)
3.
結合前文內容,推測在第十段中,作者認為母親的兩年培訓計畫:「使我的思想失去均衡」,
原因可能是:
□感嘆自己生不逢時,因為沒有美國式的宣傳,所以無法被譽為神童
■本自詡為天才卻發現一堆乖僻缺點,內心備感衝突,以致矛盾不安
□無法得體地待人接物,達到母親要求成為淑女,內心感到慚愧自卑
□躊躇著要當畫家或鋼琴家,卻發現連作家都當不成,否定自我才華
四、合──結論
十一
生活的藝術,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領略。我懂得怎麼看「七月巧雲」
○
13
,聽蘇格蘭兵吹
bagpipe○
14
,享受微風中的籐椅,吃鹽水花生,欣賞雨夜的霓虹燈,從雙層公共汽車上伸出手
摘樹顛的綠葉。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這種
咬嚙性的小煩惱,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
【註釋】
○
13
七月巧雲 七月奇巧變換的雲彩。農曆七月七日,女子登樓或出戶,看天上彩雲而乞巧,俗稱看巧雲。
○
14
bagpipe
英文,風笛,一種木管樂器。
第十一段段旨:以自我接納與生命感悟作結
1.
張愛玲在文末提到自己能領略生活的藝術,這些生活意境所呈現出的美感與喜悅,分別屬
於五感中的哪些感官描寫?
生活的藝術
配合的感官描寫
(1)看「七月巧雲」
【
視
】覺
(2)聽蘇格蘭兵吹 bagpipe
【
聽
】覺
(3)享受微風中的籐椅
【
觸
】覺
(4)吃鹽水花生
【
味
】覺
(5)欣賞雨夜的霓虹燈
【
視
】覺
(6)雙層公共汽車上伸出手摘樹顛的綠葉
【
觸、視
】覺
2.
總結前文內容,可以剖析少女張愛玲擅長及不擅長的事,請將行為對照張愛玲的特質進行
連連看。
行為或能力描述
張愛玲的特質
(1).
洗衣服、煮飯
不擅長的技能
(2).
織絨線、削蘋果
(3).
欣賞雨夜的霓虹燈
(4).
有幽默感,會講笑話
(5).
喜歡上理髮廳及見客
(6).
享受生活中的小確幸
擅長的能力
(7).
很會認路及看人臉色
(8).
從小就會寫小說及畫插畫
(9).
對色彩、音符、字眼極為敏感
10
3.
根據末段,張愛玲說明自己所「懂得的事」,你認為她所想表達的是:
答:
(參考答案)雖然自己欠缺日常生活的技能,在人際相處上也很笨拙,但懂得體會生活中
的美好意境,懂得如何與自己獨處,這是她對自我特質的認識,也是她對自己的肯定。
4.
請分析張愛玲所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文句,有何寓意?
原文
寓意
華美的袍
生命是華美而精彩的,天才對生命歡愉的品味與獨處的自在
蝨子
生活低能,天才的乖僻及不懂待人接物的煩惱
肆、全文統整
1. 從文本中,作者書寫母親時出現了三次,請問這三次的出現分別凸顯作者的個性與特質是:
母親的出現
凸顯作者的個性與特質
我母親批評說:「如果她要自殺,她決不會從
上海乘火車到西湖去自溺」
作者藉母親的批評凸顯性格中的【
固執
】
母親自法國回來研究了下女兒,無奈的說:
「我
寧願看你死,不願看你活著使自己處處受痛
苦。」
作者藉母親的話側面凸顯自己【
生活中格
格不入的痛苦
】。
母親的兩年計畫及沉痛警告宣告失敗、無效
作者藉母親的計畫凸顯對自己除了發展天
才,但缺乏【
自理
】能力備感衝突
2.從文本中可知,促使張愛玲意識到自己能力不足的另一面,母親是相當關鍵的角色。從寫
作手法的角度分析,張愛玲母親在文中產生的作用是:
□提醒張愛玲天才夢的不切實際 □凸顯出親情支持對夢想的重要
□鼓勵張愛玲努力成功融入社會 ■對比出張愛玲社會化上的缺失
3.張愛玲在〈自己的文章〉中曾提到:
「我喜歡參差的對照的寫法,因為它是較近事實的。」
請分析在本文〈天才夢〉中,她如何運用對照筆法闡述自身特質:
對比元素
描述
【
天才
】的乖僻 vs. 童年夢想
文章開頭提到作者被目為天才,但隨著童年的狂想褪
色,發現只有天才的乖僻缺點。
【
瓦格涅
】 vs. 作者
對比相較已有成就的瓦格涅,自身不被世人包容理解。
理想社會 vs. 現實社會
作者創造的理想社會【
快樂村
】與她在現實社會中的
不適應形成對比,理想社會充滿活力,而現實中她感到
無能為力。
學校自由發展 vs.【
母親
】 失望
作者在學校受到肯定,變得自信,但母親卻對她的未來
感到失望,斷定她日後必定受苦。
生活藝術 vs.
【
待人接物
】
作者能欣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但在生活常識和待人接
物方面卻顯得愚笨,母親的教導無法改變這一點。
【
華美的袍
】 vs.【
蝨子
】
生命被比喻為一襲華美的袍,卻爬滿了蝨子,象徵華麗
外表下隱藏的煩惱與不安。
11
4.張愛玲的散文有如下風格,請對照課文中的文句,填入適當的代號。
(A)參差對照的自我調侃及荒涼的頹廢感
(B)文字華麗,意象鮮明,是文字煉金師
(C)融合雅俗的市民精神,書寫生活瑣事
特色
課文文句
(B)
(C)
我懂得怎麼看「七月巧雲」
,聽蘇格蘭兵吹 bagpipe,享受微風中的籐椅,吃
鹽水花生,欣賞雨夜的霓虹燈,從雙層公共汽車上伸出手摘樹顛的綠葉。
(A)
當童年的狂想逐漸褪色的時候,我發現我除了天才的夢之外一無所有——所
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點。
(B)
我學寫文章,愛用色彩濃厚、音韻鏗鏘的字眼,如「珠灰」
、
「黃昏」
、
「婉妙」、
「splendour」
、
「melancholy」
,因此常犯了堆砌的毛病。
5. 以下均為張愛玲的名言,請問哪一句最能呼應本文?並請說明原因。
甲、
「人性」是最有趣的書,一生一世看不完。
(
《張愛玲語錄》
)
乙、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你會原諒現在的我。
(
〈傾城之戀〉
)
丙、我喜歡錢,因為我沒吃過錢的苦。不知道錢的壞處,只知道錢的好處。
(
〈童言無忌 錢〉
)
丁、像我們這樣生長在都市文化中的人,總是先看見海的圖畫,後看見海,先讀到愛情
小說,後知道愛。
(
《童言無忌.穿》
)
戊、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
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的問一聲:
「噢,你也在
這裡嗎?」
(
〈愛〉
)
答:
(參考答案)乙。認識從前的我,知道是什麼生活經歷造就了我的性格與專長,就會原諒
現在的我,能力不足及性格缺失之處,恰能符應張愛玲在〈天才夢〉這篇自傳體散文中,剖
析自己從小至成年的性格特質與生活經歷。
伍、延伸應用──探索張愛玲
一、多元智能
哈佛大學心理發展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Earl Gardner)於 1983 年提出多元智
能理論,他認為人類的智能不僅僅是透過智商測試的方式來衡量的,而是由多個互相獨立的
智能組成,加德納在他的書籍《多元智能》
(Multiple Intelligences:New Horizons )中
共提出了八種智能。請依據下列多元智能理論說明表,搭配課文內容,推論並說明張愛玲擅
長哪些智能?又缺乏哪些哪些智能。
智能類別
說明
語言
能夠有效地使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理解語言的能力。
邏輯數理
能夠處理邏輯和數學問題的能力,對科學的新發展有興趣。
空間
分為形象的空間智能和抽象的空間智能兩種能力,前者對於色彩、線條、
形狀、形式的敏感性高,後者對於視覺空間及空間認識的感覺準確。
音樂
對節奏、旋律和音調較敏感,能辨別和還原聲音細微的差異。
肢體動覺
較好的身體協調、控制和身體感覺能力,並
運用雙手靈巧生產或改造事物。
自省
包括自我了解和明白自己的情緒、想法和動機,有很強的自我反省能力、
12
自我感知和清楚自己的優缺點及目標。
自然辨識
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和分類能力很強,例如辨別不同物種、識別自然界的模
式和了解生態關係等。
人際關係
包括有效地了解別人和與他人互動的能力,有一種能明白他人的情緒、意
向和動機、能讓氣氛和睦和建立友好關係的能力。
1.
推論並說明張愛玲擅長哪些智能?又缺乏哪些哪些智能。
分析張愛玲
項目
理由說明
擅長的智能
語言、音樂、自省及
形象的空間智能。
(參考答案)張愛玲自言對色彩、音符、字眼極為
敏感,因此對形象的空間智能,音樂及語言智能
很有天賦。又有很強的自我反省能力,清楚自己
的優缺點及目標,因此也擅長自省智能。
不擅長的智能
抽象的空間、人際關
係及肢體動覺智能,
(參考答案)在課文中提到,張愛玲在一間房裡住
了兩年,還找不到電鈴;接連三個月走同一條路,
還不認識路,可見缺乏抽象的空間智能。不會削
蘋果和織絨線,很辛苦才學會補襪子,可見肢體
動覺智能也不強。作者自承「在待人接物的常識
方面,我顯露驚人的愚笨。」,可見也缺乏人際
關係智能。
2.
承上題,根據張愛玲擅長的多元智能,配合目前大學選才與高中育才輔助系統平台 collego!
上的分類,張愛玲較適合申請下列哪些學群?(多選)
□管理學群 ■藝術學群 □遊憩運動學群 ■外語學群
□教育學群 □大眾傳播學群 □法政學群 ■文史哲學群
□社會心理學群 □財經學群 ■建築設計學群
二、周哈里窗
社會心理學家 Joseph Luft 和 Harry Ingham 提出「周哈里窗(Johari Window)
」概念,
將自己和他人對於自己的想法交織出四個區域。藉由周哈里窗,我們能夠持續不斷地更了解
旁人與自己。請參照下圖圖示,回答下列問題。
1.張愛玲三歲會背唐詩,七歲開始寫
小說,並為小說繪製插畫,這部分的
天才表現,屬於周哈里窗的:
■開放我 □盲目我
□隱藏我 □未知我
2.母親在張愛玲十六歲時回國,點出
她在生活常識上的低能,及人際相處
上的笨拙。站在張愛玲的立場,得到
母親給她的反饋,是她了解
的開始。依據周哈里窗理論,畫底線
的部分宜填入:
□開放我 ■盲目我
□隱藏我 □未知我
13
圖一
3.結合課文描述,你認為張愛玲的「隱藏我」(自己知道但別人不知道的部分)
,最可能展現
在課文的哪一部分敘述?
答:
(參考答案)課文末段,由「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及前
面描述所領略到生活的藝術可知。
※同場加映 1 :
張愛玲〈天才夢〉:你覺得自己是天才嗎?國文課本裡難得一見,抒發
青春煩惱的選文
文章連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99032
※同場加映 2 :蘇慧倫〈真面目〉歌曲 連結網址:
陸、課後閱讀
一、張愛玲生前最後出版著作──《對照記──看老照相簿》
《對照記──看老照相簿》自 1993 年 11 月起在《皇冠》雜誌
連載,連載期間張愛玲一再修正,成書前又校對了一個多月,於 1994
年 6 月出版單行本。1995 年 9 月 8 日中秋節,張愛玲在洛杉磯寓所悄
然辭世,《對照記》便成為她生前出版的最後遺作。《對照記》收錄
54 幀照片,包含張愛玲四歲到五十八歲的攝像,以及親人、友人的
留影。有意思的是,每幀照片都附有張愛玲的圖說。《對照記》 採
用「圖文互照」的方式寫成,並於 1994 年出版《對照記》甫出,同
〈私語〉、 〈童言無忌〉、〈燼餘錄〉等篇一樣,被視為書寫「張
愛玲傳」最重要的資料之一。
父母
《對照記》中,父親的形象是年輕、幼小的,父親的生活範圍
窄,是書房裡抽菸、背書川流不息的「籠中獸」;而母親的形象是
豐富的「學校迷」,身影遍及北京、西湖、倫敦、法國,一雙半大
腳走遍歐洲,《對照記》中,張愛玲所有的親戚照片最多的無疑是
她母親,單獨照有 7 張,但沒有一張是母女合照。她穿著時髦,在
倫敦的一張還著了色,在法國的兩張更像是一個法國婦人(特別是
內中戴項珠的一張),在海船上的一張是側影(圖一),甚有浪漫
氣息。
姑姑
《對照記》收錄最早的兩幀張照片,拍攝時間大約在 1923 至 1924 年,張愛玲三到四歲
左右,一幀是獨照,一幀是合照。值得注意的是,相較於母親的獨照,張愛玲選擇她和姑姑、
堂姪女的合照作為卷首。《對照記》中,姑姑是唯一和張愛玲合照的家族長輩,一共有三幀
合照,張愛玲的表情和笑容正如姑姑說的「很自然」(圖一)。張愛玲筆下的姑姑是明理而
14
圖二
獨立的:從小被祖母打扮著男裝、稱毛少爺,二十三歲出洋留學,回國後支持嫂嫂離婚、和
同父異母的哥哥打官司。
二任丈夫
張愛玲與第一任丈夫胡蘭成相識相戀的起點,是 1943 年 11 月《天地》月刊第二期登載
的張愛玲〈封鎖〉,兩人在 1944 年 8 月結婚,1947 年 6 月離婚。《對照記》中與此時期交
集的照片約有十四張,卻不見胡蘭成的蹤影。
1955 年張愛玲赴美,1956 年 3 月在亨亭頓•哈特福
(Huntington Hartford)文藝營認識賴雅,8 月結婚,婚後
兩人生活簡約但溫馨甜蜜,根據賴雅的日記:1958 年 10 月 1
日是張愛玲的農曆生日,兩人一起看了電影,張愛玲告訴賴
雅,這是她有生以來最快樂的生日。1959 年 8 月 14 日是他們
的第三個結婚紀念日,兩人一起看電影、享用餐點,度過愉
快的一天。11 月張愛玲收到入籍通知書,為了要用照片,張
愛玲特地照了一張相片(圖二) 。
——整理自:郭璉謙〈整構、渡引與詮釋——90 年代以來的《張愛玲
傳》〉、黃安琪〈張愛玲的自畫像 ──《對照記》的圖文展演〉、李
歐梵〈看張愛玲的《對照記》〉
1.請對照上文的敘述,增補下述「張愛玲生平簡表」中,空格甲、乙、丙、丁相對應的年份。
甲____, 乙____, 丙____, 丁____
1944
1947
1959
1995
15
2.張愛玲在《對照記》中選擇哪一幀照片作為卷首,其代表的意義是:
首卷照片
闡釋意義
□獨照
□和母親的合照
□和父親的合照
■和姑姑、堂姪女的合照
參考答案:
張愛玲與姑姑的感情較好,也十分重視彼此的關係,因此相較
將父母或自身獨照的置於卷首,選擇將與姑姑、堂姪女的合照
作為《對照記》開篇第一幀照片。
3.根據上文的描述,張愛玲《對照記》有刻意淡化的人物是母親與第一任丈夫胡蘭成,她是
如何呈現人物的照片及相關描述的?
二、亂世作家張愛玲
張愛玲〈天才夢〉一文,提及三歲在晚清遺老面前背誦唐詩,以及創作缺少電影院與社
會主義等「文明產物」的理想社會作品等段落,突顯清末民初的大時代背景對張愛玲有相當
程度的影響。作家木心(1927-2011)在《同情中斷錄》一書,所收錄的〈飄零的隱士〉一文,
從戰亂時代背景,觀照張愛玲的成名原因,並兼論張愛玲的寫作特色。
※請閱讀以下文章,回答下列問題。
張愛玲的成名與戰亂時代
太平洋戰爭時期,文學雜誌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上海女作家大型座
談會頻頻舉辦,《結婚十年》暢銷再版⋯⋯興興轟轟直到日本一宣佈投降,
這些夕陽中的文學蜉蝣霎時影跡無蹤,四十年後,我到得海外,才不期
而然地逐一知悉,彼等皆有恙無恙地健在,都易名改姓久矣,唯張愛玲
仍然姓張名愛玲,足見其明智、果敢。
眼看《流言》出版(病黃封面,畫了個三姑
六婆狀的木偶,藍的)
,
《傳奇》又出版(暗綠封面,
湧起大朵青雲,即所謂「如意頭」的吉祥圖案)
,
書店裡、報攤上,到處都是張愛玲,電影院門口,今日上映「不了情」,
主演:陳燕燕、劉瓊,編劇:張愛玲。
所淡化的角色
照片及相關描述
母親
沒有母女合照,卻有 7 張母親的單獨照,相較於此,卻有不只一張與姑姑
的合照。
胡蘭成
對於胡蘭成隻字未提,亦無收錄其照片。(值得注意的是,《對照記》雖
然提及第二任丈夫賴雅,亦無收錄二人合照)
16
孤島的上海:上海文藝圈
二次大戰期間,老的、 有名的作家都到重慶或昆明,救國文學去了,另有一部分則投奔
延安,或赤區,結集意識形態,以文藝為武器志在必得天下了,上海已成「孤島」
,而文藝是
什麼東西呢,文藝是哪裡沒有人管哪裡就有文藝,如果既沒有人管又有天才降生,那就是「文
藝復興」
,如果雖然沒有人管卻實在也不出半個天才,那就江南草長群鶯亂飛一陣子,完。
「孤
島」的上海文藝界本來是屬於「草長亂飛」型的一個短時期,唯獨張愛玲寫了可圈可點的散
文和小說,連連登在報章期刊上。
才氣過盛的危機
一位翻譯家在讚賞之餘,認為張愛玲的危機正在於才氣太盛,要防止過頭而濫,此話允
推為語重心長,然則張愛玲之轟動一時,以及後來在港台海外之所以獲得芸芸「張迷」,恰
好是她的行文中枝枝節節的華彩雋趣,眩了讀者的目,虜了讀者的心,那麼這位翻譯家的話
說錯了麼,沒錯,張愛玲在小說的進程中時常要「才氣」發作,一路地成了瑕疵,好像在做
彌撒時忽然嗑起西瓜子來。當年的希臘是彩色的,留給我們的是單色的希臘。
——節錄改寫自木心〈飄零的隱士〉
1.文學產業的發展,與時代趨勢有密切關係,根據上文,描述戰亂時代裡文學活動蓬勃發展
的敘述內容是:(請具體引出相關文學活動)。
相關文學活動
文學雜誌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頻頻舉辦上海女作家大型座談會,書店裡、報攤上、電影院
門口,皆可見張愛玲的名字。
2.根據上文所述,張愛玲能在上海成名的主要原因是:
□ 上海的經濟發達,有較多人能支持文藝出版
□ 上海人民具團結精神,以文藝救國的呼聲強烈
■ 上海非政治重鎮,反倒形成適合發展文藝的自由風氣
□ 張愛玲出生並成長於上海,與在地文學團體有較強的連結
3.此文提及翻譯家認為「張愛玲在小說的進程中時常要『才氣』發作,一路地成了瑕疵,好
像在做彌撒時忽然嗑起西瓜子來。當年的希臘是彩色的,留給我們的是單色的希臘。」請嘗
試解讀此段話的文意,並選出最適當的選項:
□ 省略重要段落,留待讀者自行想像
□ 加入大量實證知識,導致讀者不易閱讀
□ 偏好戲劇化的情節,吸引讀者繼續閱讀下去
■ 講究詩意或文采之美,特意營造或保留一些不合理的情節
17
4.承上題,此段文意可對應下列〈天才夢〉中的哪個段落【
(乙)
】
〈天才夢〉段落
(甲)
我是一個古怪的女
孩,從小被目為天
才,除了發展我的天
才外別無生存的目
標。然而,當童年的
狂想逐漸褪色的時
候,我發現我除了天
才的夢之外一無所
有——所有的只是
天才的乖僻缺點。
(乙)
第二部小說是關於
一個失戀自殺的女
郎。我母親批評說:
如果她要自殺,她決
不會從上海乘火車
到西湖去自溺,可是
我因為西湖詩意的
背景,終於固執地保
存了這一點。
(丙)
我僅有的課外讀物是
《西游記》與少量的
童話,但我的思想並
不為它們所束縛。八
歲那年,我嘗試過一
篇 類 似 烏 托 邦 的 小
說,題名《快樂村》。
(丁)
生活的藝術,有一部分
我不是不能領略。我懂
得 怎 麼 看 「 七 月 巧
雲」,聽蘇格蘭兵吹
bagpipe,享受微風中
的藤椅,吃鹽水花生,
欣賞雨夜的霓虹燈,從
雙層公共汽車上伸出
手摘樹巔的綠葉。在沒
有 人 與 人 交 接 的 場
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
悅。
補充說明:張愛玲為了營造西湖的詩意背景,安排失戀女郎從上海搭火車至西湖自溺的情節,
即便母親認為不合理,仍固執保留。
三、「我」與「我」
作家盛浩偉在〈名為「我」之物〉一文中,書寫了人們在邁入社會後,如何建立起「外
界的舞臺」與「不被看見的後臺」之間的分野,並反思人際互動彼此間的意義。請閱讀下文
後,根據文章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你還記得,小學三年級的某堂下課,……下課鐘響,同學迅速奔出,你仍坐在自己的
位置上,從抽屜拿出一疊潔白的計算紙,正要畫圖。你那時下課一向畫圖,自顧自地畫圖,
不為誰,不為什麼,拿鉛筆塗來抹去,拿橡皮擦左磨右擦,完成後自己鑑賞,心滿意足,
便把紙張撕了揉成一團丟棄。自畫自讚,自成獨立循環,毋須他人參與……
「我」
,是什麼呢?
你發覺的是,
「我」有許多記號,例如姓名、年齡、血型、出生年月日乃至時分秒與星
座,以及身高、體重、膚色、三圍、穿衣尺寸、鞋子大小、個性及嗜好興趣,等等等等……
凡此種種,都讓你,還有其他人,得以指認出「我」
。但,你最大的疑問是,這些個別的記
號,都不是「我」
;這些記號的總和,也未必就等於「我」
。
「我」只不過是這些記號的擁有
者罷了……
你開始把「我」
,當成一件物品,來使用。
這是你在學校生活裡,從各種教訓和實踐裡慢慢練就的技能。你知道要讓「我」在什
麼時候,做什麼動作,就能引起他人的什麼反應……
這兩三年來,你愈來愈能掌握如何使用「我」
,清楚在哪裡可以釋放什麼、何處不能表
露什麼,在網路上與在日常生活裡皆然。面對外界的舞臺,還有那不被看見的後臺,兩者
的界線於你而言,愈加明晰。這便是技能熟練的結果。你開始注意到你和「我」的距離……
「我」
,是什麼呢?
18
造字之初,
「我」字本為象形,象兵器之形。
所以,
「我」
,是什麼?「我」自古,就是兵器,是一把活生生的兵器。你得學著如何
跟「我」相處,以便每日揮舞;且不只是你,人人也都憑自己的招法,使著自己的兵器。
於是你與「我」
,離得太遠,無以防身,靠得太近,則斲喪自己。你揮舞著「我」
,他揮舞
著「我」
,人人揮舞著「我」
;就在與其他的「我」一回又一回的過招裡,你們彼此撞擊,
產生火花,發出尖銳的聲音;時而他人承受「我」
,時而「我」承受他人,互相磨損,而「我」,
從鋒利,變得滯鈍……
「我」到底是物,抑或不是物?又為什麼古代漢字的使用者,會把武器的「我」
,假借
為人稱的「我」呢?答案,或許只不過是音聲偶然地與這個字的形象連結在一起罷了,毫
無意義,但也或許,正是這個偶然太精準地透露了殘酷的,人間的真相。
——節錄自盛浩偉〈名為「我」之物〉
1.
下列關於〈名為「我」之物〉的文意理解,敘述不恰當的是:
□文中所指透露殘酷的「人間真相」
,指的是人與人之間會彼此防衛、撞擊、衝突,且磨
損精神
□「我」被外在世界所指認的「記號」
,包含可見的外在形象,以及他人眼中所反映出的
自身個性
□對於個人認知在社會中的「前臺」與「後臺」的界線,會隨著自身逐漸社會化的過程而
愈發清晰
■「我」之所以為「兵器」以及「指涉自身」
,皆自古代造字時的象形原則衍生而來,因
「我」字本就是象兵器之形
(由末段可知,
「我」之所以可「指涉自身」
,乃是自造字原則中的
「假借」原則而來)
2. 文中開頭描述了一位小學三年級學生的情境,主要是想強調在「前臺」
(人前的我)與
「後臺」
(人後的我)界線尚未明確建立前,自我認知尚處於純粹的狀態,不會在意他人
目光。下列節錄自張愛玲〈天才夢〉的文句,與此概念可互相呼應的是:
□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這種咬嚙性的
小煩惱
(對張愛玲來說,與人群接觸屬於「咬嚙性的小煩惱」
,所以她樂於躲在「後臺」
(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享受不須在意他人眼光的歡悅)
□我天天乘黃包車上醫院去打針,接連三個月,仍然不認識那條路。總而言之,在現實的
社會裡,我等於一個廢物
(說明他人目光(現實社會)對自我的評價)
□我發現我除了天才的夢之外一無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點。世人原諒瓦格涅
的疏狂,可是他們不會原諒我
(說明他人眼光(現實社會)對自我的評價)
■對於色彩、音符、字眼,我極為敏感。當我彈奏鋼琴時,我想像那八個音符有不同的
個性,穿戴了鮮豔的衣帽攜手舞蹈
19
短文寫作:我有這樣的朋友
※請閱讀下列文章,回答問題。
台裔作家徐華獲普立茲自傳文學獎 致青春和樂在其中的邊緣人
住在紐約的台灣移民二代作家徐華(Hua Hsu)以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求學與成長
歷程回憶錄《保持真實:回憶錄》
(STAY TRUE: A Memoir)
,榮獲 2023 年普立茲「自傳文
學獎」
。
出生於伊利諾州香檳-厄巴納市(Champaign-Urbana)
,在加州長大。徐華的父母因為
深造到了美國,並選擇落腳北加州。徐華回憶道,
家裡總是有音樂,麥可•傑克森的顫慄
(Thriller)不知道放了幾千幾百次,徐華一度把麥可•傑克森想成自己的朋友。超脫樂
團(Nirvana)是徐華第一個鍾愛的樂團,但主唱寇特•柯本 (Kurt Cobain)於 1994 年
自殺身亡,他的父親用坑坑巴巴的英語寫了張字條給徐華,「生命有著兩難,你必須去找
尋活著的意義,同時接受現實」。得知寇特•柯本自殺後的安慰小語,正是爸爸從台灣透
過傳真機發送到美國給他的。
移民二代的故事,大眾文本已經說了許多,尋找認同的旅程往往有些寂寥,但徐華在
《保持真實》寫到,他並不想尋求被主流文化接受,於是在柏克萊大學的青春期時代,他
大量接觸一些晦澀難懂的文化、聽一些非主流音樂,進一步把自己跟主流的白人文化切割。
青春期有個有趣之處,總覺得世界看起來遼闊,充滿著機會,但躁動的心迫切為自己下個
身分定義,精心挑選自己的好惡之後,青春的人們用穿著和音樂品味狹窄地區分出非我族
類。
徐華的日裔美籍朋友肯恩(Ken)的家庭,已經移民美國好幾代,肯恩人氣高又俊俏,
他參加兄弟會,最愛大衛馬修樂團 (Dave Matthews Band),然後看了浪子電影《求愛俗
辣》
(Swingers)後就學會了搖擺舞。徐華是什麼樣子,肯恩展現的幾乎就是相反的那一面。
肯恩穿 A&F、Polo 衫、棒球帽反戴,徐華穿老人樣式的開襟衫,還有大量的燈芯絨。唯一
共通點就是,美國文化似乎都沒有他們的歸屬。
「怎麼看都不會合拍的我們,就這樣一起探
索這個世界」
,徐華寫道,兩人經常深夜談話、駕車公路旅行,一起經歷大學日常的各種事。
肯恩想要上法學院進修,並嘗試成立多元文化學生社團,但沒有人知道肯恩能不能實
現夢想,因為大四前,肯恩在一場隨機劫車中被殺害。徐華痛心崩潰,
「隨後拿起筆,試圖
透過書寫回到過去」
,寫成了《保持真實》
。在悲傷中掙扎時,他發現了寫作的力量。
「我著
迷於寫作,把它看成一條出路,一種和解的方式,」他說。肯恩過世 20 多年了,但「寫他
就像再跟他活一次。我想直到現在有點年紀了,我才漸漸明白,縈繞不去的不該只有悲傷,
還有那些好時光。」長成大人之後,我們也似乎更難與自己南轅北轍的人做朋友,在攸關
品味、興趣,甚至政治傾向的核心議題更是傾向窩在自己的同溫層。但徐華說,自己也是
過了好久才明白,我們不僅需要人附和,更需要難對付的人來挑戰我們。
「直到長大才明白,
有個能處處挑戰你的朋友,跟事事附和你的朋友一樣重要」
。
《保持真實》英文書名 Stay true,意味著維持真我。徐華輕觸不同版本自我之間的
交互作用,微微道出自我塑造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限制。但他接受限制,並享受著,正如他
20
所著迷的觀點,
「自知身處邊緣,卻樂在其中」
。
──節錄自《天下雜誌》張詠晴編譯〈台裔作家徐華獲普立茲自傳文學獎 致青春和樂在
其中的邊緣人〉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5797?template=fashion
問題(一)
:請依據上文,說明作者徐華於青春期時,如何面對成長過程中的主流文化與自己
的定位?(文長限 100 字以內)。
參考答案:
徐華在《保持真實》提及,自身不想尋求被主流文化接受,於是在青春期接觸大量晦澀
難懂的文化及非主流音樂,並且在青春期時,常以好惡、穿著和音樂品味狹窄地區分出非我
族類,急於對個人下定義。
(89 字)
問題(二)
:自傳與回憶錄常作為回溯自身認同的媒介,文中徐華提到:
「寫他就像再跟他活
一次。我想直到現在有點年紀了,我才漸漸明白,縈繞不去的不該只有悲傷,還
有那些好時光。」可見在青春期與朋友相處,是很重要的人際互動與自我認同的
場合,誠如作者所說:「直到長大才明白,有個能處處挑戰你的朋友,跟事事附
和你的朋友一樣重要」,你有沒有這樣處處挑戰你的朋友,而你仍然與他成為好
友,彼此有相處的默契,並且能在互補互動中前行,請以「我有這樣的朋友」為
題,書寫能處處挑戰你的朋友所給你的記憶、經驗與感受,文長限 300-350 字。
教學設計由桃園市立內壢高中 方淑美老師、洪儷芸實習教師提供
「侵權舉報」
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