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北投 國民中學 110 學年度彈性學習課程計畫
課程名稱 | 面對未來──跨界閱讀力(一) | 課程類別 | █統整性主題/專題/議題探究課程 □社團活動與技藝課程 □特殊需求領域課程 □其他類課程 | ||
實施年級 | □ 7年級█8年級 □ 9年級 | 節數 | 每週一節第 1/2 學期共40 節 | ||
設計理念 | 【核心理念】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面對不同的課題,難免都有迷惘、徬徨、無助的時候,從個人自省到家庭關係、同儕網絡到社會參與、課堂學習到生涯探索……等,我們常常是從懵懂無知的過程中慢慢摸索,從失敗挫折中累積成長的經驗值,進而蛻變成「我們」的樣貌。 現今乃至未來,是一個威權解構、價值多元、資訊燦斕紛呈的世界,青春期的孩子,在堆疊的課業中,面對「未來」,是否已經準備好足夠的能力因應了呢?抑或仍舊在渾沌茫然的成長漩渦中踽踽獨行? 【設計主軸】 依循上述理念的反思,本課程將以「議題探究」方式呈現,捻擬數個與「面對未來」息息相關的跨域課題,聚焦探討。因此,課程起始將有系統地編撰生活情境化文本,並落實在課堂教學活動,期待能藉由這樣脈絡化的課程設計,一方面延續七年級彈性課程所學的基礎閱讀策略能力,精讀並理解不同文類文本,增進學生的學習視野;另一方面,在閱讀及討論的過程中,發展出學生對議題的探究興趣,進而從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思考相關議題。 | ||||
核心素養 具體內涵 | J-A1具備良好的身心發展知能與態度,並展現自我潛能、探索人性、自我價值與生命意義、積極實踐。 J-A2具備理解情境全貌,並做獨立思考與分析的知能,運用適當的策略處理解決生活及生命議題。 J-C3具備敏察和接納多元文化的涵養,關心本土與國際事務,並尊重與欣賞差異。 國-J-A1透過國語文的學習,認識生涯及生命的典範,建立正向價值觀, 提高語文自學的興趣。 國-J-A2透過欣賞各類文本,培養思辨的能力,並能反思內容主題,應用於日常生活中,有效處理問題。 社-J-A2覺察人類生活相關議題,進而分析判斷及反思,並嘗試改善或解決問題。 | ||||
學習重點 | 學習 表現 | 國文: 5-V-3大量閱讀多元文本,探討文本如何反應文化與社會現象中的議題,以拓展閱讀視野與生命意境。 5-IV-4應用閱讀策略增進學習效能,整合跨領域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 5-IV-5大量閱讀多元文本,理解議題內涵及其與個人生活、社會結構的關聯性。 社會: 社2b-IV-1感受個人或不同群體在社會處境中的經歷與情緒,並了解其抉擇。 社2b-IV-2尊重不同群體文化的差異性,並欣賞其文化之美。 | |||
學習 內容 | 1.能運用閱讀策略,檢索並擷取文本訊息,正確理解各類文本的邏輯、主旨、寫作手法。 2.透過字詞辨識、句意理解、統整解釋、推論理解、分析評鑑、圖表判讀等,認識不同議題的文本內容,進而觀想我們 的生存環境、生活現象,解釋深層意涵,提出自我主張與遷移運用的能力。 3.能理解文本中有關飲食、情感、藝術、傳媒行銷、公民議題、科普自然、資訊科技……等文化內涵。 4.透過書寫、繪畫、攝影、發表等不同形式,將閱讀融入生活。 | ||||
課程目標 | 1.從記敘、抒情、論說、應用、非連續等類型文本編撰教材,增進學生閱讀視野。 2.從閱讀引導與思辨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能夠勇於發表個人對主題的詮釋與想法,有條不紊地表達自我意見。 3.能應用並落實在日常生活中,重新對生活周遭抱有好奇心、同理心與尊重多元價值。 | ||||
表現任務 (總結性評量) | 第一學期 任務名稱:「好‧攝」 任務要求:(1)從本學期探討的議題中,選擇一個主題,進而從生活周遭發想相關的人事物,拍下一張照片,並以50字內闡述觀點、想法。 (2)公開展示與觀摩分享。 總結性評量:(一)主題明確簡練。 (二)文圖相符。 (三)語意表達清晰,觀點陳述有條理。 第二學期 任務名稱:「報‧攝」 任務要求:(1)全班以3-4人為一小組,從本學期探討的海洋文學中,選擇一個相關子題,進而從生活周遭發想相關可延伸的人事物,拍下一張照片,撰寫400字內文字說明,並編製設計成海報。 (2)公開展示與觀摩分享。 總結性評量:(一)主題明確簡練。 (二)文圖相符。 (三)語意表達清晰,觀點陳述有條理。 | ||||
學習進度 週次/節數 | 單元子題 | 單元內容與學習活動 | 檢核點(形成性評量) | ||
第一學期 | 第1週 | 預備暖身 |
| 口頭問答: 以口頭問答方式,確認學生是否能正確理解如何閱讀、閱讀資訊位階 | |
第2週 | 飲食文學 | 單元內容:何謂飲食文學? 教學活動:
| 口頭問答: 以口頭問答方式,確認學生是否能正確理解飲食文學定義、類型 | ||
第3週 | 飲食文學 | 單元內容:「判斷句」 教學活動:
| 學習單: 設計三篇飲食文學短文閱讀,並請同學從中找出文章重點。 | ||
第4週 | 飲食文學 | 單元內容:「判斷句」 教學活動:
| 學習單: 設計三篇飲食文學短文閱讀,並請同學從中找出文章重點。 | ||
第5週 | 飲食文學 | 單元內容:「轉折句」 教學活動:
| 學習單: 設計三篇飲食文學短文閱讀,並請同學從中找出文章重點。 | ||
第6週 | 飲食文學 | 單元內容:「轉折句」 教學活動:
| 學習單: 設計三篇飲食文學短文閱讀,並請同學從中找出文章重點。 | ||
第7週 | 飲食文學 | 單元內容:飲食中的五感 教學活動: ◎認識飲食文學文本中的五感描摹。 | 口頭問答: 閱讀三篇飲食文學文章,並請同學能夠找出文中的五感描摹。 | ||
第8週 | 飲食文學 | 單元內容:飲食中的情感 教學活動: ◎認識飲食文學文本中的情感描摹。 | 口頭問答: 閱讀三篇飲食文學文章,並請同學能夠找出文中的情感及判斷線索。 | ||
第9-10週 | 飲食文學 | 單元內容:創意料理編繪 教學活動: ◎創意發想一道獨一無二的美食,並簡述之 | 分享與他評: ◎每位同學上台分享自己的創意美食,並將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所有同學透過標籤貼紙,評定心中最佳的五道美食。 | ||
第11週 | 旅遊文學 | 單元內容:何謂旅遊文學? 教學活動: 1.旅遊文學定義、類型 2.文本範例舉隅與閱讀 | 口頭問答: 以口頭問答方式,確認學生是否能正確理解旅遊文學定義、類型 | ||
第12週 | 旅遊文學 | 單元內容:文轉圖、圖轉文 教學活動:
| 學習單: 設計三篇旅遊文學文章閱讀,並請同學運用「文轉圖」或「圖轉文」技巧,從中整理出文章重點。 | ||
第13週 | 旅遊文學 | 單元內容:圖表判讀 教學活動:
| 學習單: 教師設計三篇旅遊文學文章閱讀,並請同學運用課堂教授之「圖表判讀」技巧,從中整理出文章資訊。 | ||
第14-15週 | 旅遊文學 | 單元內容:從古代到現代(一) 教學活動:
徐霞客、酈道元、柳宗元、袁宏道、張岱
| 學習單:
| ||
第16-17週 | 旅遊文學 | 單元內容:從古代到現代(二) 教學活動:
余秋雨、褚士瑩、劉克襄、陳列、蔣勳、謝哲青、
| 學習單:
| ||
第18-19週 | 旅遊文學 | 單元內容:城市輕旅行 教學活動:
| 小組合作、文案設計:
| ||
第20週 | 旅遊文學 | 單元內容:我是旅遊推銷員 教學活動:
| 口頭報告、他評:
| ||
第二學期 | 第1週 | 預備暖身 | 1.本學期課程概覽介紹 2.課堂要求說明 3.破冰遊戲分組 | 口頭問答、分組:
| |
第2週 | 海洋文學 | 單元內容:臺灣四周海岸與海洋 教學活動: 1.觀賞《臺灣的海岸》、《臺灣海岸地形特色》 2.根據影片內容,小組討論,將臺灣四周海岸類型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整理成表格 3.小組上台分享 | 小組合作、分享: 組內成員能確認參與討論,以小白板整理討論結果,並派代表與全班分享。 | ||
第3週 | 海洋文學 | 單元內容:認識海洋文學 教學活動: 1.海洋文學定義、文類、主題、代表作家 2.海洋文學範文閱讀 | 口頭問答、小組討論
| ||
第4-5週 | 海洋文學 | 單元內容:寫作手法 教學活動: 1.介紹「寫作手法」判斷技巧 2.以海洋文學文本為例,整理出文章重點 | 小組討論、分享:
| ||
第6-7週 | 海洋文學 | 單元內容:親海──廖鴻基筆下的海洋世界(一) 教學活動: 1.影片欣賞:廖鴻基的海洋文學創作 2.廖鴻基的海洋文學創作背景、歷程、意識 3.《討海人》選讀 | 小組討論、分析:
| ||
第8-9週 | 海洋文學 | 單元內容:知海──廖鴻基筆下的海洋世界(二) 教學活動: 1.影片欣賞:〈戰浪─老船長與魚鏢的故事〉 2.討論:海上生活面面觀 3.廖鴻基〈丁挽〉閱讀 | 小組討論、分析:
| ||
第10-11週 | 海洋文學 | 單元內容:寫物創作──廖鴻基筆下的海洋世界(三) 教學活動: 1.分享:同學與寵物相處經驗 2.影片欣賞:〈公視紀錄:海〉(選擇「鯨豚」部分) 2.閱讀:廖鴻基〈奶油鼻子〉 3.討論:作者如何進行鯨豚描寫 4.創作:「描摹萬物」短文書寫 | 口頭分享、小組討論、個人創作:
| ||
第12-13週 | 海洋文學 | 單元內容:原鄉的海洋 教學活動: 1.影片欣賞:〈等待飛魚〉 2.閱讀:《等待飛魚》選讀 3.討論:「飛魚」、「海洋」與達悟族的關係與生命意義 4.分享:小組分享組內討論結果 | 小組討論、分析:
| ||
第14-15週 | 海洋文學 | 單元內容:回歸達悟──夏曼‧藍波安的海洋書寫 教學活動: 1.影片欣賞:〈大海吟唱中的夏曼‧藍波安〉 2.閱讀:《冷海情深》選讀(1) 3.討論:討論影片與文章內容 4.閱讀:《冷海情深》選讀(2) 5.討論:夏曼‧藍波安作品中的海洋與達悟文化 | 小組討論、分析:
| ||
第16-17週 | 海洋文學 | 單元內容:原漢辯證──夏曼‧藍波安的海洋書寫 教學活動: 1.檢索:達悟族特殊文化、禁忌 2.閱讀:《海浪的記憶》選讀(1) 3.影片欣賞:〈海洋的孩子〉 4.閱讀:《海浪的記憶》選讀(2) | 小組討論、分析:
| ||
第18-19週 | 海洋文學 | 單元內容:困境與重生 教學活動: 1.引起動機:透過圖片呈現目前海洋所遇到的各種汙染景象 2.影片欣賞:〈小島上撿寶特瓶的人〉 3.檢索:我們生存的島嶼、海洋遭遇到哪些資源困境與破壞的情形 4.討論:小組共同討論問題,提出可能的解決方式 | 小組討論、分析: 根據課堂議題檢索相關資料,各小組將討論結果彙整在小白板上,並派代表上台分享。 | ||
第20週 | 成果發表與分享 | 單元內容:分享學期任務 教學活動: 1.各組分享「報‧攝」成果。 2.全班個別票選自己心中最喜歡 的作品。 | 口頭報告、他評:
| ||
議題融入 | 閱 J2 發展跨文本的比對、分析、深究的能力,以判讀文本知識正確性 閱 J9 樂於參與閱讀相關的學習活動,並與他人交流。 多 J5 了解及尊重不同文化的習俗與禁忌。 多 J6 分析不同群體的文化如何影響社會與生活方式。 海 J8 閱讀、分享及創作以海洋為背景的文學作品。 海 J11 了解海洋民俗信仰與祭典之意義及其與社會發展之關係。 海 J19 了解海洋資源之有限性,保護海洋環境。 原 J11 認識原住民族土地自然資源與文化間的關係。 | ||||
評量規劃 | 檢核點及表現任務(附件一) | ||||
教學設施 設備需求 | 筆電、投影設備、大屏電視 | ||||
教材來源 | 自編教材 | 師資來源 | 八年級彈性課程教師 | ||
備註 |
附件一:表現任務-【好‧攝】、【報‧攝】
評量規準:
向度等級/評量向度 | 優異(4) | 精熟(3) | 普通(2) | 待加強(1) |
主題(一) | 傳達明確資訊與簡練的文案表明想法,畫 面表現主題深植人心,具感染力。 | 能精準掌握主題與想法, 並清楚表達,大眾能理解主題,產生共鳴與認同。 | 讓觀者清楚理 解主題,避免違和感與錯誤。 | 資訊使用偏差或誤用,主題不正確,觀者易產生誤會。 |
文圖相符(二) | 運用豐富形式,增強主題氛圍。圖形和文案能完全傳達主題內容。 | 運用圖形和文案來傳達構想和內容,能掌握主題細節。 | 圖文主題形式規則不一,傳遞信息明確性 較弱。 | 圖文內容形式不具有相關性,讓觀者產生偏差或錯誤解讀。 |
語意表達(三) | 使用三種(含)以上摹寫法,文意流暢,用字精確,詞藻優美。 | 使用兩種摹寫法,文意流暢,用字精確。 | 使用一種摹寫法,文意通順。 | 無使用摹寫法,且詞彙內容貧乏。 |
創造力與獨創性(四) | 創意的呈現獨具新意,且不流於俗套,令人印象深刻且有吸引力。 | 表現形式符合主題想法,能以多元創意來表現概念,創意明確且適切。 | 主視覺能嘗試運用創新的元素,但能引發共鳴更為適切。 | 想法常見,概念流於單調,不見新意。 |
團隊合作(五) | 態度積極,且能協助其他成員完成任務 | 態度積極,且能完成分內工作 | 能完成分內工作,但對團隊合作稍不積極 | 團隊合作參與度低,分內工作完程度低 |
課程撰寫者:葉俊慶 教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