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立中壢國民國中課程自主評鑑表

格式
docx
大小
63.4 KB
頁數
11
上傳者
吳璧純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1-10-21,离现在 4 2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資料二

評鑑指標建構(參考)


一、桃園市立中壢國民中學單一課程自主評鑑表

課程名稱

課程設計人員

教材

適用年級

課程類別

課程目標

總綱素養

校本素養

總結評量

項目

評鑑指標

評鑑結果

(越高分者符合程度越高)

課程設計自我評估敘述

5

4

3

2

1

社群運作

成立課程共備發展社群

成員定期設計與討論

諮詢專家學者或有外部檢核

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對應課綱素養

課程目標對應校本素養指標

課程目標包含認知歷程、能力與態度

課程縱向和橫向連結明確

項目

評鑑指標

評鑑結果

(越高分者符合程度越高)

課程設計自我評估敘述

5

4

3

2

1

評量設計

評量任務明確對應課程目標

具多元評量設計

評量任務設計貼近生活真實情境

評量指標和檢核方式明確

評量指標可以客觀完成

兼重形成性與總結性評量設計

課程設

課程內容符合教學目標

課程難易度適合學生能力

課程份量適合授課節數

課程設計提供學生自主學習需求

課程設計提供補教教學需求

提供教學媒體與教具應用

教學方

教學方法符合教材性質

運用適當且具多元性

能考量學生個別差異

提供學生互動交流機會

課程試行

課程具有試作具足夠規模和時程

課程試作過程具有討論及反思

課程經歷完整修訂歷程

教學評量與學生回饋納入設計

改善



二、新北市立鳳鳴國民中學學年度 部定/校訂課程 課程效果評鑑表

領域/課程名稱


實施年級


填寫時間

年 月 日

填寫人


品質原則

評鑑結果

補充說明

1.課程核心素養達成之成效符合預期

優□良□可□差


2.課程學習重點精熟之成效符合預期

優□良□可□差


3.課程計畫內容能與實務教學進程相符

優□良□可□差


4.教學進度安排能與實務教學進程相符

優□良□可□差


5.教科書/教材使用能切合學習需求

優□良□可□差


6.特色課程實施適切可行(表一)

優□良□可□差


7.議題融入適切可行(表二)

優□良□可□差


8.教學資源應用適切可行

優□良□可□差


9.教學實施成效符合預期

優□良□可□差


10.教學評量方法適切可行

優□良□可□差


11.學生學習過程符合學校願景

優□良□可□差


12.學生學習表現符合課程目標

優□良□可□差


13.學生學習結果具持續進展之成效

優□良□可□差


14.其他補充說明






領域召集人

簽名


年 月 日















【評鑑工具二】 新北市立鳳鳴國中學校本位課程總結性評鑑表 (總體課程)


參考指標

內 涵 說 明

檢核結果(勾選)


非常

符合

符合

不符合

非常不符合

簡要文字說明

A

A-1

課程計畫

結 構

A-1-1能展現校本課程的發展需求






A-1-2 能展現學校所在區域的特性






A-1-3 計畫內容能符應核心素養的三面九項內容






A-2

課程計畫

內 容

A-2-1 校本課程發展規畫能連結學校願景和課程願景及目標






A-2-2 規劃周詳且內容能展現部定與校訂的總體課程經驗






A-2-3 建立具體可操作的素養導向學習評量






B

B-1

行政組織

支持系統

B-1-1 成立校本課程發展組織並提出實施策略






B-1-2 妥善規劃校本課程的實施期程並提出實施策略






B-1-3訂定共備觀議課計畫並促進校本課程發展






B-2

課程實施

支持系統

B-2-1 規劃合宜的專長師資與可行的課程實施策略






B-2-2 規劃適切多元課程實施情境及資源整合策略






B-2-3 訂定明確的課程品質管制與回饋機制






C

C-1

校本課程

教學成效

C-1-1 教師能運用校本課程展現部定與校訂課程的教學成果






C-1-2校本課程發展能促進教師協同教學與跨領域課程統整設計能力






C-1-3 校本課程發展能促進教師參與素養導向教學的專業社群成長






C-2

校本課程

學習成效

C-2-1 校本課程的實施能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C-2-2 校本課程的實施能協助學生展現溝通互動的素養






C-2-3 校本課程的實施能符切提供學生社會參與的學習任務






D

永續性

D-1

整體架構

D-1-1建立校本課程發展整體課程架構與課程地圖






D-1-2 校本課程發展內容能展現跨領域統整性與跨學年連貫性






D-1-3 妥善紀錄與保存校本課程發展歷程






D-2

長期規劃

D-2-1 能持續運用校本課程評鑑的結果






D-2-2 建立明確的校本課程發展期望






D-2-3 校本課程發展能回應教育政策






評鑑總結

建議事項


評鑑委員
簽名


年 月 日



三、臺北市北投國民中學課程評鑑表(教師層級)

評鑑向度

評鑑指標

課程評鑑結果


量化結果

質性描述(具體成果、特色

、困難及待改進事項)


一、課程規劃

1.課程規劃符應核心素養、學校願景與課程目標。

5 4 3 2 1

1.符合,參見課程計畫。

2.大致符合,因為授課教 師均未參與課程核心小組,無充裕時間深入了解其他課程。


3.大致符合,因為第一年授課,還需要時間熟悉


2.課程規劃兼重各年級縱向銜接與領域間橫向統整。

5 4 3 2 1


3.重大議題適切規劃於相關課程計畫中。

5 4 3 2 1


二、課程設計

領域課

1.課程設計能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5 4 3 2 1



2.課程規劃兼重各年級縱向銜接

5 4 3 2 1


3.教學設計能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教學活動

5 4 3 2 1


4.教學設計運用多元學習策略

5 4 3 2 1


5.能選用或自編合宜之教材

5 4 3 2 1


6.教學設計能運用學校內外部教學資源。

5 4 3 2 1


7.教學設計能激勵學生持續學習的動機

5 4 3 2 1


8.學習評量方式能與課程目標相互呼應

5 4 3 2 1


9.學習評量能兼顧形成性評量與總結性評量,且方式多元

5 4 3 2 1


校訂課

1.課程設計能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5 4 3 2 1

1.符合,參見課程計畫。

2.符合,參見課程計畫及 學生學習成果(附件1

)。 3.符合,表現任務主題由學生自主選擇。


2.課程設計能考量跨領域統整與探究的內涵

5 4 3 2 1


3.教學設計能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教學活動

5 4 3 2 1




4.教學設計運用多元學習策略

5 4 3 2 1

4.符合,參見學生學習成 果(附件2)。

5.根據教師專業修改教 材教具(附件3)

6.符合,參見上課記錄

(附件4)

其他參見學生學習成果

(附件5

5.能選用或自編合宜之教材

5 4 3 2 1



6.教學設計能運用學校內外部教學資源

5 4

3 2 1

7.教學設計能激勵學生持續學習的動機

5 4

3 2 1

8.表現任務設計能涵蓋生活情境的任務探究與安排

5 4

3 2 1

9.學習評量能與課程目標相互應,兼顧形成性評量與總結性評量,且方式多元

5 4 3 2 1


三、課程實施

1.教師依據各領域或彈性學習課程計畫,擬定教學進度與具體做法

5 4 3 2 1

.本課程目標設計不易

充分滿足特教學生個別差異與興趣。


7.參見作業批閱記錄(附件6)

8.參見共備照片(附件7)

2.教學實施能運用多元教學方法,協助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5 4 3 2 1

3.教學實施能符應學生個別差異與興趣。

5 4 3 2 1

4.教學實施能善用各項校內外教學資源。

5 4 3 2 1

5.以多元評量方式評量學生學習表現,兼顧形成性評量和總結性評量

5 4 3 2 1

6.能進行合理且公平的評量規準

5 4 3 2 1

7.能蒐集學生的學習證據,給予適切回饋

5 4 3 2 1

8.能與同儕教師共同備課以解決遭遇之教學困境並調整課程設計。

5 4

3 2 1


四、課程效果

1.透過多元評量方式,檢視學生學習表現及核心素養的達成程度

5 4

3 2 1

.同時任教學科或擔任

導師時較易獲得學習遷移 佐證資料,否則取得佐證 有困難。

2.學生學習成就表現,能達到學習遷移

5 4

3 2 1

3.教師間能透過觀課、教學對話或成果分享等,提升教學成效。

5 4

3 2 1


4.教師具專業成長動能,研討教學與學生學習成效的關聯,提升課程發展效能

5 4 3 2 1

.因同時段授課,其中一 位無法進行互相觀課。

.共備及參與卯靜儒教授課程評鑑工作坊。


評鑑結果分析表(教師層級)

評鑑向度

量化結果(平均)

改善策略與方法

課程規劃

3.6

第一年授課,還需要時間熟悉(重大議題適切規劃於相關課程計畫中),改善策略:

  1. 強化議題相關知能的共備;

  2. 授課教師熟悉教材教法後有餘裕自行增進與學生生活有關重大議題知能。

課程設計

4.6

視學生學習基礎及課程回饋,持續修正教材及課程設計。

課程實施

4.625

本課程目標設計不易充分滿足特教學生個別差異與興趣,改善策略:

1,強化特教知能的共備;

2.透過各年級縱向銜接與領域間橫向統整,兼顧原有課程目標及學生學習成效。

課程效果

4

同時任教學科或擔任導師時較易獲得學習遷移佐證資料,否則取得佐證有困難,改善策略:

  1. 尋求教務主任在配課時給予機會;

  2. 嘗試與導師的連繫或合作關係。

因同時段授課,其中一位無法進行互相觀課,改善策略:尋求教務主任在配課時給予機會,或下學年度此因素可能自然消失。







四、跨領域彈性學習課程評鑑指標


評鑑向度

評鑑指標

課程評鑑結果

量化結果

質性描述

(具體成果、特色、困難及待改進事項)






課程

設計



統整原則


23

擇一

1.這門課的學習能對應學校課程的主軸或目標

54321


2.屬於科際整合課程(重組學科內容之概念邏輯,但仍看得出所學對象之學科屬性與界線)

54321


3.超學科的統整課程 (打破學科界線,以跨領域的問題、思考技能、情意/價值重新組織學習素材,該素材無法明確區分屬於哪個單一領域)

54321


4.有一個以上的意義主軸或課程組織中心(統整課程的黏著劑),例如感恩惜福、創造思考、解決問題、情意價值等

54321


5.除了培養知識、還會培養思考技能、探究技能、情意態度、價值

54321


探究學習原則



12

擇一



1. 使用專案、議題、問題導向學習之探究教學模式 (例如:project-based, problem-based, phenomenon-based, DFC, STEAM, big six, 設計思考……)

54321


2.使用專題、議題、主題之探究學習任務

54321


3.使用教學策略、學習策略與方法,鷹架學生學習

54321


4.引導學生覺察問題、使用方法與策略、解決問題

54321


素養導向原則

1.呼應領綱學習重點

54321


2.具素養學習目標

54321


3.安排在學科/領域情境或生活情境中的學習任務

54321


4.設計由導向素養目標的系列學習任務所組成的學習脈絡或課程脈絡

54321


5.規劃綜整的(總結的、統整的)表現任務

54321


6.使用形成性(促進學習、促進自主學習)與總結性評量

54321


課程實施

1.教師間能透過觀課、教學對話或成果分享等提升教學成效。

54321


2.教師具專業成長動能,研討教學與學生學習成效的關聯,提升課程發展效能

54321


3.善用學校資源進行課程實施。

54321


4.教材或教科書使用能因地制宜

54321


5.注重學生個別差異,調整教學。

54321


課程效果

1.透過各種評量方式,檢視學生主題素養目標達成的程度。

54321


2.教師能根據學生評量結果,進行課程調整,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54321


3.學生的學習表現,於各學習階段能持續進展。

54321


評鑑者簽名


日期


2021.09, 吳璧純



六、素養導向教學評量設計檢核表

素養導向教學與多元評量設計檢核表

學理依據

原則

內涵

做到打V

自主學習

學教翻轉

1.以學生為學習主體 (學生預習或覺察問題、提出探究問題)


2.喚起學生學習意圖:提示學習目標與學習成功的基準


使用探究教學取向

1.使用探究學習模式或策略鷹架學生學習


2.學生使用策略或方法學習


3.學生協同學習


後設認知

1.學生反思並調整學習


2.學生互評並調整學習


成效本位

素養(成效)目標

1.素養學習目標


2.素養表現基準與預期的樣貌


檢核成效的表現任務

1.對應目標的學習任務


2.對應目標的總結性表現任務


以終為始,鋪排學習任務

1.學習任務能累加或深化素養


2.導向目標的學習任務所組成的學習脈絡


與教學相呼應的多元學習評量

1.蒐集學生探究學習歷程資料的形成性評量


2.教學/形成性評量策略/工具之運用


3.蒐集學生成效證據的總結性評量


4.重要學習任務的評量規準設定


2020.08/2021.09, 吳璧純

25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