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論文撰寫指南:從選題到研究方法的完整流程

格式
doc
大小
87.5 KB
頁數
12
上傳者
王開府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2-09-24,离现在 23 34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如何寫學術論文(92) 12

如何寫學術論文

王開府91.4.10初稿,92.7.15修訂

一、準備階段(Stage I: Preparation約佔十分之四時間。)

() 選擇研究的主題、對象與範圍

1. 是否合於自己之研究興趣?2. 是否太冷僻,不易蒐集資料及研究?

3. 是否資料太多,不易消化?4. 是否超過自己之研究能力?

5. 是否有研究價值?6. 是否很多人研究過,不易有新的成果?

7. 是否不易獲致研究結論?8. 必要時徵求師友意見。

使所處理的問題單純化。範圍太小,施展不開;範圍太大,流於空泛。必須確定有一待處理的問題,在研究與撰寫過程,常常問自己:「我是不是在回答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是什麼?」讓自己有從容的時間自由思索這問題(主題) ,隨時記下自己的靈感。

() 蒐集資料

1. 資料之類別

(1) 依直接、間接分類

a. 直接資料(一手):原始著作、語錄、信函、詩文、行狀、碑銘、傳記等。

b. 間接資料(二手):史傳、後人之研究等。

(2) 依編製性質分類

a. 一般資料

(a) 古籍

(b) 當代叢書

(c) 當代專書

(d) 論文︰期刊論文、會議論文、學位論文、論文集論文、其他未出版論文。

(e) 工具書︰字典、辭典、書目、索引、類書、百科全書、年鑑、年表、中西曆對照表、年譜、地圖、名錄、手冊、法規彙編、統計資料、手冊、便覽等。

(f) 史料︰史籍、方志、傳記、遊記、官方文獻、檔案、碑銘、造像、遺跡、出土文物等。

b. 電子資料︰網路資料、電子出版品(電子經典、個人光碟、辭典光碟、電子期刊、電子報等。)

2. 資料之選擇:須考慮資料之來源之可信度、立場之客觀性、內容之正確性完整性。一手資料越早越好,後人之研究越新可能越有參考價值。

3. 資料之線索(1) 網路資源[如國家圖書館、中央研究院、故宮博物院、各學術機構等網站] (2) 圖書目錄(3) 論文索引(4) 專著或論文[尤其是博碩士論文] 後附之「參考文獻」(5) 辭典(6) 諮詢有關學者或師友

4. 資料之所在(1) 圖書館(2) 網路資源(3) 資料中心[如政治大學社會科學資料中心,有全國學位論文及國科會研究報告等] (4) 史料館(5) 光碟(6) 其他任何收藏之場所

() 整理及閱讀資料

1. 影印建檔:影印重要資料分類存檔,成立個人資料庫。可利用電腦之資料夾存檔。

2. 閱讀資料:閱讀各種專著及論文,作成劄記。可用活頁紙或電腦,進行分類儲存。

3. 製作卡片:用資料卡,或用電腦中之活頁簿、資料表分類建檔(可用ExcelAccess建立活頁簿或資料庫)

(1) 可就專著或單篇論文作卡片,對其內容作提要(用自己的文字作)引錄(引錄原作之文字,不可更改文字或標點符號,但可用刪節號刪去不引之部分)解義。若對該內容有自己之心得或評論,可用「按語」作記錄。分別用略符代表,S代表Summary (提要)Q代表Quotation (引錄)P代表Paraphrase (改寫或釋義)N代表Note (按語)

(2) 可依專著或論文原有的章節段落次第作卡片。

(3) 或依概念、問題為主題來作卡片,將所有資料中關於同一概念或問題的卡片匯集在一起,有利於分析、比較與探討。對同一概念或問題,不同的研究者之意見在比對下,也可以作深入的討論。

(4) 可把資料中的外文譯成中文,抄入卡片中備用。

(5) 卡片標記資料出處之項目:作者、書名(或篇名)、出版地(或期刊名,卷號)、出版(或出刊) 年月、版次、頁次等。如同一出處製作多張卡片,則於首張卡片標明出處,其他則依序編號。

() 資料之研討

除自行根據所閱讀的資料、所作的劄記、卡片作研究外,並與有關學者或師友討論所讀的資料,自己的心得以及所遭遇的問題。

() 研究法舉例

1. 文獻學研究法:目錄、版本、校勘、註釋、語文、文法、文獻發展史等。

2. 史學研究法:傳記、人物、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實況等。

3. 哲學研究法(1) 發生研究法︰研究某種哲學思想、觀念、概念,發生或逐步形成、發展的歷史;或某位哲學家之思想由青年、中年至晚年演進的歷程或變化的軌跡。

(2) 解析研究法:解析某種思想所用的詞語意義,及論證之過程。

(3) 系統研究法:系統展現某種思想或知識的理論架構。

4. 文學研究法:研究文體類型、風格、結構、寫作技巧、鑑賞、文學批評等。

5. 比較研究法:不同文化、信仰、思想、概念、地區、時代、學派、人物、作品、方法之比較。

二、寫作階段(Stage II: Writing,約佔十分之五時間。)

() 草擬論文題目及大綱

透過對資料的熟悉、比較與深入思考後,可以確定研究的範圍及主要內容、項目,而草擬論文的題目及大綱。

1. 題目:單篇學術論文的題目宜儘可能縮小,最好是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小題大作,避免大題小作。如:



諸子考→先秦諸子考→先秦諸子中的道家思想→莊子思想的研究

莊子的自然思想→逍遙遊研究→釋逍遙



2. 大綱:大綱一般形式如次頁:(前言、本論、結論三者,合稱「正文」,非必要之項目加[*] 號。)



() 標點、符號、大小寫、標題

1. 書名、期刊名用《(雙尖號),論文、短篇作品及書中章節名用〈(單尖號),古籍書名連篇名時,如《論語.學而篇》。西文書名、期刊名用斜體字,單篇論文名不用斜體字,可加引號如:“……,”

2. 段落編號如用阿拉伯數字、英文字母或括弧,其後不可再加頓號(),英文沒有頓號,可加英文之句號( . )。如用括弧,其後也不可再加頓號。段落編號後空一或二格。中文段落編號後如加頓號,可不再空格。

3. 引號內如為一句,句末標點放在引號內;如為一字或一名詞,標點放在引號外。英文標點一律放在引號內。

4. 破折號(dash) () 不可用連字符號(hyphen) (-) 代替。如找不到破折號,可用兩小橫(--)代替。如48間用破折號,不用連字符號。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5. 不宜在大小標題後加冒號()

6. 圖的標題(名稱) 放在圖的下方;表的標題(名稱) 放在表的上方。

7. 英文縮寫的點(.) 不可漏。如et al., 不可作et. al., et al, et al. 是拉丁文之「等人」或「等地」,et 即英文之and,非縮寫,al. alius 之縮寫,即英文之another)

8. 英文標題、書名、篇名的第一字及主要字字首用大寫,冠詞、介詞、連詞用小詞。書名、篇名也有只在第一字字首用大寫。如排成兩列以上須換列時,onand the 等「虛字」應排在列尾。

9. 數學符號(= + ×÷< >) 前後空一格。其他如貨幣符號、百分率、溫度符號等(如$ %) 之前,及括弧、引號之內不空格。單位用 mcmkmgkgmg,不用大寫及複數,公升用L,以免用小寫l時與阿拉伯數字1相混。單位前後空一格。又,70年代英文作1970s,可縮寫為70,不可作1970’s 70’s



論文題目(Title)

姓名(Author’s name)

作者職稱、所屬機構(Affiliation)

電子信件帳號* (E-mail address)

提要:(Abstract,二百至三百字,必要時附英文提要。)

關鍵詞:(Key words,五至十個。)

* (Contents)

一、前言

二、……

三、……

四、……

五、結論



一、前言(Introduction,即「緒論」部分,內容可包含:研究動機、目的、重要性、範圍、重要資料、過去研究成果及缺失、研究方法、步驟、假設、預期結果、全文旨趣、全文結構等。)

二、……(以下為「本論」部分)

() (如果本節不分段,就不必再用段落編號。)

1. ……

(1) ……

a. …… (或甲、……)

(a) …… [() ……]

三、……

四、……

五、結論(Conclusion[s],或結語,最好用列舉方式,指出本研究的成果、創見、主要心得、限制或不足、未來的展望或後續的研究。)

誌謝* (Acknowledgements) 或附誌*

附註(FootnotesNotes)

1. ……

2. ……

略語表* (AbbreviationsList of Abbreviations)

附錄* (Appendix。如不祇一種,可以再編序。也可加「附圖」「附表」「書目」「年譜」「原始資料」「書影」等項,均應有標題、編號,必要時附有體例之說明,及註明出處。如涉及版權部分,應取得原作者或出版者書面同意。「附圖」「附表」也可插入正文間。)

參考文獻* (ReferencesBibliography of cited works,「參考書目」「引用文獻」。)

() 字型大小、引文縮排、年代與數字

1. 一般論文用新細明體1112號字,附註用10號字。使用數目字,除行文中用國字及直行排版外,儘量用阿拉伯字。阿拉伯數字及英文一般用Times New Roman體。

2. 獨立引文(方塊引文):引文較長,不宜在行文間「隨文引用」時,可另行抄錄,每行縮排三格。首尾不必加引號。縮排之獨立引文用楷體,可比正文小一號字。引文前後各空一列()

3. 全文註記年代時,如在正文或當頁註中可用統一用西元年代,用國字或阿拉伯數字皆可,但全文須一致。如用中國年代(或日本年代),宜再夾註西元年代,此時西元年代用阿拉伯數字。在參考文獻中註記出版年月日時,採西元並用阿拉伯數字;但中日古籍可採中日年代,並用國字數字。章、節用國字。參考文獻中其他使用數字之場合,則統一用阿拉伯數字。



() 附註的功能、類型與寫法

1. 功能:註明資料來源;必要之校讎與註釋;補充、擴大、引申、討論正文相關之論點或資料;糾正前人研究之錯誤;提示或推荐讀者進一步參考之訊息。

2. 類型

(1) 引證式(Citation notes):註明資料來源;或直接引用原文、外國原文;或引錄正文提及之理論與意見。可分「明引」與「暗引」二種。

(2) 解釋式(Explanatory notes):提供進一步釋義、補充資料;或作比較、討論、批評;訂正前人或文獻之錯誤;或推荐有關資料供讀者參考;銘謝資料或觀點的提供者。

(3) 交參式(Cross reference notes):前已附註過者,指引讀者參閱,彼詳此略。

3. 寫法

(1) 夾註:在正文中所要附註之文字後,直接用括弧略註。

a. 中文譯名第一次出現時,註其外文原名。

b. 年代註記,如(100 B.C. ~ 75 A.D.)

c. 略記資料出處,如(楊惠南1991a: 861991b: 142) (《太虛大師全書》21: 254) (Hayes 1988: 250, n. 5) (T.45.707c ~ 710b) (此略符指《大正新修大藏經》卷45,頁707下欄至710中欄,有關略符之說明,宜於第一次出現時加當頁註)。夾註出處之完整訊息,應列於「參考文獻」中。

(2) 當頁註:在本頁之頁末加註腳。

a. 引證式之「明引」用「見……。」「暗引」或參考用「參……。」該論文末不列「參考文獻」時,當第一次引用時,應註明出處之完整訊息。如:



見冉雲華《宗密》,第四章,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頁154

參黃國清〈宗密和會禪宗與會通三教之方法的比較研究〉,《圓光佛學學報》,3期,1999年,頁119 ~ 120



b. 外文之引證式,書名、期刊名用斜體字,單篇論文名也可加引號“……,”,如:



Peter N. Gregory, Tsung-mi and the Sinification of Buddhism, Princeton: 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 1991, v.11, pp.295 ~ 301.



c. 解釋式多用「有關……」。參閱式如:「同前註,頁6。」(或用英文Ibid.)「同註3。」(或用拉丁文op. cit. = opere citato,指出處同「前揭書」) 「參見註21。」「見上文,頁9。」等。轉引資料用「轉引自……。」

(3) 文末註:現較少用。

(4) 正文中加附註之位置:加在所註詞彙之後;句子未結束時,加在逗點之前。如為全句作註,加在句號之後;如為全段作註,加在段末句號之後。引文之出處,加在引號之後,縮排引文則加在最後句號之後。避免在論文大小標題後加註。

(5) 如須在附註中所提及或引用之文獻,再說明出處時,加括弧註明,如:



專輯成書的如:中村元編的《自我無我——思想佛教根本問題》。(京都:平樂寺書店,1970年出版)



() 「參考文獻」(或參考書目) 的功能、編排與寫法

1. 功能:在提供讀者了解有關本論文的主要參考資料(不祇是引用之資料),可用以考察作者參考資料是否充分、有否遺漏。

2. 編排:先列書目;次列論文目;再次列其他文獻目。一般來說,各類中同一作者排在一起。不同作者,則依姓氏筆畫排序,西方作者依姓氏第一個字母先後排序。同一作者之不同著作,再依著作時間先後排序。如果參考文獻很多,則可依以下各種分類法排序:圖書類別(如經、史、子、集;專書、叢書);資料語文(如中文、日文、英文);年代先後(如古代、近代或現代);學科類別(如中國哲學、印度哲學、西方哲學、思想史、倫理學等);資料來源(如直接資料、間接資料) 等。

3. 寫法

(1) 書目:古籍、當代叢書、專著等目錄。古籍可再分細類,再依成篇時代排序。古籍之記載,宜以書名居首,次列著者、注者、疏者、編者、版本等,人名前應加朝代名。古籍原刻本、古籍影印本略有不同。當代著作之記載項目依序為:作者(或編者)、出版年、書名(附譯者)、出版地、出版者。如:



《毛詩註疏》,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明崇禎三年毛氏汲古閣刊本。

《漢上易傳》,宋朱震,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冉雲華,1988,《宗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嚴耕望,1963,〈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編,卷中,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四十五。

楊惠南,1991,〈從「人生佛教」到「人間佛教」〉,《當代佛教思想展望》,台北:東大圖書公司,頁75 ~ 125

狄白瑞(de Bary, W.T.)1983,《中國的自由傳統》(李弘祺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Cockcroft, J. D., Frank, A. G., and Johnson, D. L., 1972, Dependence and Underdevelopment: Latin America's Political Economy.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and Co.1

Kant, I., 1951, The CritiqueofJudgment. Trans. by J. H. Bernard. New York: Haffner Press.

Lee, R. P. L. (李沛良) and Lau, S. K. (劉兆佳) (eds.), 1981, The People's Commune and Rural Development.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 論文目:期刊論文、學位論文、論文集論文、會議論文、報紙論文等目錄。其記載項目依序為:作者名,出刊年()、篇名(附譯者)、期刊名、卷期、頁次。(如為學位論文,則加註畢業年份、學校名、學位名。如為會議論文,則加註主辦單位、會議名稱、屆次、開會日期。如為論文集,可加論文集名,並附記編者名)。如:



a.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楊政河,1983,〈宗密大師學風研究〉,《華岡佛學學報》,第6期,頁227 ~ 276

Bunge, M., 1964, A general black box theory. Philosophy ofScience, 30, 346 ~ 358.

Yang, M. D. (楊懋春), 1967, Child training and child behavior in varying family patterns in a changing Chinese society. Journal ofSociolog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3, 77 ~ 83. (in Chinese)

Yeaton, W. H. and Sechrest, L. (in press) Use and misuse of no difference findings in eliminating threats to validity. Evaluation Review.



b. 學位論文(Graduate thesis)



洪志明,1987,《宗密及其原人論研究》,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Gump, P. V., 1944, A statistical investigation of onepsychoanalytic approach and a comparison of it with nondirective therapy. Unpublished M.A. thesis, Ohio State University.

Bramel, D., 1960, Some determinants of defensive projection.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c. 論文集論文(或合編著作中之論文) (Book chapter)



孫得雄,1986,〈台灣地區生育態度與行為的變遷〉,《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瞿海源、章英華主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Inkeles, A. and Levinson, D. J., 1969, National character: The study of modal personality and sociocultural systems. In G. Lindzey and E. Aronson (eds.), Handbook ofSocial Psychology (2nd ed.), Vol. 4. Boston: Addison-Wesley.

Issei, T., 1985,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tent of Ming-Ch'ing local drama. In D. Johnson, A. J. Nathan, and E. S. Rawski (eds.), Popular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d. 會議論文(Conference paper)



王開府,2000527日,〈《善生經》的倫理思想----兼論儒佛倫理思想的異同〉,《華梵大學第四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25 ~ 242

McCord, J., 1984, July, Family sources of crim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Research on Aggression, Turku, Finland.



e. 報紙論文或文章(應加入出刊年月日() )



王開府,1985107日,〈儒家的憂患意識與樂道精神()〉,台北,《青年日報》,中西文化版。



f. 未出版之手稿(Unpublished manuscript)



王開府,2002,中國哲學史講義,未出版,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

Sechrest, 1984, Evaluating health care. Unpublished manuscript, University of Arizona.



(3) 檔案文件目:其記載項目依序為:文件名、時間、檔案名、收藏機構、類號、文件性質,如:



〈農工商部收漢冶平鐵廠公司總函〉(光緒34218),《農工商部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06-24-15,毛筆原件。



(4) 其他注意事項

a. 期刊有分版時,應加括弧註記於刊名後,如《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

b. 著作有二位、三位作者,則均列名,加「合著」「合編」「合譯」等字樣。有三位以上則錄第一位,加「等」字。古書如是偽作,作者題「舊題……撰」。如為輯佚之書,輯佚者名後加「輯」。如係某人點校,則在其名後加「點校」。

c. 書名、篇名再次出現時,可用簡稱。則其第一次出現時,宜註明「以下簡稱……。」

d. 出版地不加「市」「都」,為區分同名之縣市,縣名宜加「縣」。不知出版地,寫「出版地不詳」。期刊、報紙、出版者有改名者,改名前後之資料,註記之名稱不可混亂。出版者應用全銜,但「股份」「股份有限」「株式會社」字樣可省略。出版者為作者本人,則記「作者自印」,出版記年,宜統一用西元。學位論文未出版者,記其完成論文之時間。期刊、報紙,不必註記出版地、出版者。翻印本,可註「翻印本」;尚未出版之手稿,記「手稿本」或「未出版」;排印中之文獻,記「排印中」。未出版之調查資料或個人訪談、文件,引用時在正文中說明,不宜列入「參考文獻」中。

e. 必要時可列出章名、節名。

f. 頁數可作:「頁25 ~ 27」「pp.25 ~ 27」「頁36」「p.36」「頁48 ~ 61,引文見頁51。」

g. 某一參考文獻註記太長,須換行時,其第二行起應再縮排一格。

h. 「參考文獻」註記,為求版面清爽,也可以省去書名號、篇名號,及各目錄項間之標點(用空格代替逗點)。亦可把作者名先單獨列,再另起一行縮排列其所有相關著作各筆資料。同一作者之同年之各筆資料,依序在出版年後以abc等表示。如:



楊惠南

1991a,〈從「人生佛教」到「人間佛教」〉,《當代佛教思想展望》,台北:東大圖書公司,頁75 ~ 125

1991b,〈太虛之「人生佛教」和梁漱溟之「人生三路向」的比較〉,《當代佛教思想展望》,台北:東大圖書公司,頁127 ~ 171



() 誌謝附誌(非必要):內容為作者對他人之感謝,或本論文寫作或發表之有關說明。置於正文之後,參考文獻之前,宜簡短扼要。

() 論文撰寫原則

1. 「本論」部分可先寫,再寫「前言」「結論」。「本論」部分,一般先處理容易或基本的部分,再寫繁難或引申的部分,也有人反其道而行。必要時,先探討研究對象之生平、著述等基本資料。

2. 注意全文是否有中心、各段是否有重心;各段間須有前後關聯、或轉折的語句。

3. 用簡練的白語文,避免文白夾雜。初稿不必太在意文辭之優美,宜暢其所言,言無不盡。

4. 儘量減少引文,縮短引文長度,避免超載。引文用來作為討論之助,或用來證明你的論點,不可喧賓奪主,取代你的論點。最好用你自己的話,摘要他人的說法(即「暗引」)

5. 對一般性之人物生平、著作、時代背景之介紹,思想內容之說明,如果祇是引用成說,了無新義,則應刪繁就簡。

6. 行文力求簡要易懂,避免使用自己不熟悉意義或冷僻之詞語。

7. 非必要,不用外文、專門術語。外文之中譯詞彙,首次出現時,可用括弧夾註原文。

8. 少用「我」「我們」等主觀或籠統的稱謂。避免過於主觀的論斷,如「已成定論」「毫無疑義」「鐵證如山」。

9. 避免抒情用語或排比、推砌華藻。

10. 避免過份之讚美之辭,如「當代國學大師」「空前絕後之偉構」等;或作人身攻擊、攻訐、諷刺、刻薄之語。避免個人關係之說明,如「我的朋友……。」

11. 了解別人的不同觀點。考慮別人對你的論點可能提出的質疑,預先予以化解。

12. 避免刻意突顯個人性格;或引用個人特殊之生活經驗作說明或論證。

13. 不必刻意模仿名家的寫作風格,自然會形成你自己的格調。

三、修改階段(Stage III: Revision,約佔十分之一時間。)

1. 寫完後,先放幾天再修改。

2. 要大力修改,忍痛割愛,甚至重新界定你的題目,改變你的結論,擴大前言部分,調整全文結構,更改原有段落次序,增減附註。不要把原稿看成神聖不可侵犯。

3. 改正用字、句法、文法之錯誤;年代、引文之錯誤;甚至標點之錯誤。

4. 檢查全文關心的是什麼問題?要達成的論點是什麼?論證是否穩固有效?是否輕易形成某種主張?論述的先後次序安排得是否合理?前後觀點是否一致,不相矛盾?概念之使用是否精確嚴謹?

5. 表達是否簡潔?是否可用更簡短有力的句子表達原意?表達是否太簡略、辭不達意,引起誤解?用辭是否前後重複,有否可替代的表達方式?

6. 引文是否太冗長?可否再精簡?引文是否重複出現?結論是否又有不少引文?引用資料是否切合需要?是否避免轉引二手資料?避免一段引文夾於一句子之中。避免直接引用工具書(一般辭典) 之資料。參考文獻不宜列入一般常用之工具書。常識用語不宜再加註。引文之出版資料是否重複附註?

7. 大小標題是否雷同?是否繁雜?是否忽長忽短?是否句法不一?

8. 人物之稱謂是否合宜、統一?(大師、法師、導師、和尚,老師、本師、教授、先生等) 自己之老師,稱某某某老師,或某師某某,隨後重複出現時,可省其名,稱某老師即可。同一人物,避免其本名、筆名、法號、字、別號、謚號等,交互使用,令人眼花撩亂,宜前後統一。

9. 修改後,可以出聲誦讀一遍,並請同學、師長看看,徵詢其意見,再作修改、潤飾。



沒有負擔才能做得最好,自由自在地實驗、探索、嘗試,從錯誤中學習,使工作具有趣味及挑戰性,最重要的是:以工作為榮。



The things one does best are the ones that are not a burden. So, feel free to experiment, explore, try out, learn from mistakes, and make your task interesting and challenging to yourself. Above all: Take pride in your work.

Mans D. Sluga, “A few simple hints for writing papers”

學期論文(Term paper)封面格式

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學期論文

科目名稱:

指導老師:教授

















(題目)

















撰寫人:

別:

號:

1此處西文目錄例子,引自Instructions to Contributors,《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編)52期,民847月,頁iii。下同。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