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校長面對倫理兩難情境的決策歷程研究

格式
doc
大小
596 KB
頁數
39
上傳者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0-10-17,离现在 15 9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國民小學校長面對倫理兩難情境決定歷程之研究

壹、前言

在學校的真實現場裡,校長既要承擔極大的責任又必須經常面對兼具複雜與挑戰性的工作內容,其實是難為而且辛苦的。范熾文(2001)認為:學校各項教育問題是充滿著脈絡性、歷史性、不確定與倫理性的,忽略了這些脈絡與倫理議題,也常造成學校問題不斷地再製。而學校組織是由校長以及教職員工、學生,乃至家長、社區人士等人員所組合而成,在學校中發生的問題並不能僅遵法令規章或上級指示即可順利解決的,需要考慮的層面往往繁多而且複雜,特別是必須更加重視人際互動與倫理的部分。所謂的「倫理兩難情境」即衍生自複雜的人際互動與倫理關係中,在達成學校組織發展與確保學校教育品質的目標下,倫理議題不應被漠視,相對地,它是深具探究的必要與價值的。

謝文全(2007)認為:「教育行政是開始於決定,亦終止於決定,做出正確合理的決定是教育行政的核心工作」。學校行政的運作是不能不做決定的,對於例行性、事務性的決定通常不會造成行政人員太多的負擔,但是有關倫理的議題,特別是倫理兩難情境的問題,往往造成決策者極大的壓力與困擾。林明地(2005)認為,學校是一道德機構,校長的所作所為均具有道德或倫理的意義。換言之,校長的倫理決定即是其道德倫理的展現與教育理念的實踐。此外,受到後現代思潮的衝擊,道德的時空性更為明顯,因此學校行政倫理的合理性也有重新思考的必要(溫明麗,2008)。

詹靜芬(1998)認為,公共管理者必須有足夠的智慧,知道如何促進更具正面性、更具前瞻性目標的倫理行為。要達到此目的,實應先釐清領導者所秉持的信念與原則為何?是否合乎倫理的要求?要瞭解這些「內在控制」的機制,須從探究其「倫理決定的歷程」著手。因此,當學校領導者都能對這些倫理價值深植於心,並且融為自己的處事智慧時,學校行政人員的倫理實踐才有更大的可能性。

基此,本研究之目的即在於:1)瞭解目前國民小學校長所面對的倫理兩難情境;(2)瞭解國民小學校長面對倫理兩難情境時決定的影響因素;(3)探究國民小學校長面對倫理兩難情境的決定歷程,進而依據研究結果與發現,提供國民小學校長在面對及處理倫理兩難問題時的一些思考方向與建議。

貳、文獻探討

為建立本研究之理論基礎,文獻探討部分乃就倫理兩難情境的意涵、倫理兩難情境的主要類別、倫理兩難情境決定的影響因素、倫理兩難情境決定的歷程與模式等方面加以論述。

一、倫理兩難情境(ethical dilemma)的意涵

吾人從不同的倫理角度思考所產生的看法,其實都具有某種說服力,而決策之取捨有時並不僅是根據合法與否或效益多寡的判斷,也可能是來自上級的關切與指示,於是便引發了個人倫理上的兩難情境。在這些情況下,問題已由「這麼做對不對」的層次,提升至「怎麼做才適當」的層次。

詹靜芬(2003)認為,現代管理實務常常存在各自正確但相互矛盾的價值標準或倫理原則。所謂倫理兩難情境,便是經常在這種存有兩種或兩種以上倫理標準或價值衝突的現場中產生;Cooper1990)也提出倫理困境(ethical dilemma)大都來自於個體本身的權威(authority)、角色(role)及利益(interest)上的衝突的看法。Ethical Dilemma一詞,在中文通常譯作「倫理困境」、「倫理兩難情境」或「道德兩難情境」。相關研究對於這方面的定義並不多,Banks認為倫理兩難情境是指:在兩種有關人類福祉相對等但又不被接受的選項中做選擇的情境... A choice between two equally unwelcome alternatives relating to human welfare...(引自Beckett & Maynard, 2005)。SharmaBhal2004則將倫理兩難情境的定義為:一種具有非單一倫理價值選擇以做為問題解決方式的情境。胡中宜(2005)認為,所謂的道德兩難係指一種問題的情境或是問題無法獲得滿意解決的情況,必須由兩個相近的選擇或在相等的價值之間作二選一的困境;張鏸文(2007)對倫理兩難的定義是: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相互衝突價值的情況之下,當事人很難決定該採取或表現哪一種行為或該下哪一項決定。此外,StrikeHallerSoltis1998)也提出倫理困境的特徵:它必須與公平公正有關,而且是兩種道德原則的相互衝突,並非只是對錯的問題。

綜合上述學者定義,研究者認為倫理兩難情境的意義可界定為:當事人面對具有兩種或兩種以上各自正確卻又相互矛盾的價值衝突時,在對與對之間難以取捨,卻又不得不做出抉擇的處境。

二、倫理兩難情境的主要類別

倫理兩難情境的產生來自於廣大的社會脈絡,也牽涉到個人價值、組織目標與內外在情境因素,不同的環境背景與個人特質牽動著倫理兩難情境的生成。目前學者在行政人員面對兩難情境的分類上並不多見、看法也不盡相同,主要的分類項次整理後如表1所示。

表1 倫理兩難情境的主要類別

研究者

年代

主 要 分 類

Kidder

2005

兩難情境的四個典型:(1)事實與忠誠之間的取捨;(2)個人與群體之間的取捨;(3)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之間的取捨;(4)公正與仁慈之間的取捨。

傅寶宏

2002

學校行政可能引發的五項倫理議題:採購及招標、募款活動、公共關係、志工管理、支持教師進修與促進教師合作。

蔡進雄

2005

學校行政面臨的兩難困境類別:(1)科層體制與專業自主;(2)組織目標與個人需求;(3)傳統與創新;(4)教育市場化與教育專業堅持;(5)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6)個人主義與社群主義;(7)考核與績效;(8)活動與學業;(9)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等九項。

胡中宜

2005

依照發生層面的同而把倫理難分成四大類:(1價值的難(valuedilemmas);(2 義務的難(duty dilemmas);(3)德行的難(virtue dilemmas);(4)結構的難(structure dilemmas)。

林立武

2005

現今國民小學教育現場,較易發生道德難題之倫理困境的層面:(1) 以學生為對象方面;(2)以教師同僚為對象方面;(3)以家長及社區為對象方面;(4)以教育主管機關為對象方面。

許慶泉

2006

行政人員所面臨的倫理困境,共有:(1)問題教師職務安排;(2)學生編班;(3)設備與事務難分;(4)與主管看法不同;(5)對政策認知不同;(6)作業批改查閱;(7)學生秩序與安全控管;(8)校長命令模稜兩可;(9)學生意見處理;(10)家暴學生;(11)行政團隊聲譽;(12)事務採購;(13)工友管理;(14)帳目清查等十四種。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本研究探討對象為國民小學校長,居學校行政之首席,故面對之倫理兩難情境與上述研究分類有其相似性,但校長所經常面對之倫理兩難情境與主要類別為何,則有待進一步探討。

三、倫理兩難情境決定的影響因素

學校行政人員在行政運作過程中,常會遇到各種令人困擾及左右為難的倫理議題,所以學校行政人員面對各種倫理議題時,必須融入適切的倫理及道德考量,才能做出審慎且明智的決定,這也就是倫理決定。

做決定時個人的風格通常扮演了重要的角色(Palestini, 2001),根據SharmaBhal2004)的研究,個人的倫理意識(ethical ideology)在面對倫理兩難情境時,足以影響個人的決定;個人的倫理思考架構與決定行為的關係,在特定倫理兩難情境中確有相關。Nix2002)的School Leadership: An Ethical Dilemma研究中亦指出學校社會科層化的存在確實影響學校領導者的決定歷程。在倫理兩難情境下,不管是倫理思考架構的選擇或最後決定,情境因素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許慶泉(2006)分析學校行政人員倫理決定時,將影響因素分為個人因素、環境因素及群體因素等三項;胡中宜(2003)指出,社會工作倫理決策的脈絡的六大因素為:情境因素、機構內因素、機構外因素、同僚因素、決策者因素及案主因素;蕭武桐(2002)曾以個人特質及環境因素來解釋倫理決策,在個人特性方面包括:認知道德的發展、控制範圍、性別及其他的個人變項;在環境的變項方面則包含:獎懲結構、重要人物、組織政策及倫理行為守則與高階管理的承諾;周百崑(2004)將國民小學校長倫理決定之影響因素分為內部控制及外部控制兩大因素,而個人因素傾向內部控制,環境因素傾向外部控制。內部控制包含「道德發展」和「控制定向」兩個層面,外部控制包含「行政結構」和「倫理氣氛」兩個層面;蘇芊遐(2007)將個人和組織環境的因素,視為影響倫理決定者進判斷時的重要因素,個人方面包括:認知道德發展、性別、知(教育程)、價值信、態、決定風格及直覺習慣的影響;而組織環境方面則受到工作環境、獎懲制、內部人際和諧、外部環境壓及法規的影響。

范熾文(2000)指出倫理決定主要影響因素有二:其一是個人特性:包括認知道德的發展、知識、價值、態度;其二是環境變項:包括獎懲結構、重要人物、組織政策及高階管理承諾;鄭新輝(2005)指出當決定者面臨兩難困境時,會因為其個人因素以及環境變數的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決定行為。個人因素包含知識、性別、價值信念、決定風格和直覺習慣;環境因素則是組織的慣性、內部人際和諧、外部環境壓力、組織對外的承諾和法規。

蔡進雄(2008)認為,影響校長倫理決定的因素有三:(1)個人因素、(2)組織環境因素、(3)行政倫理決定歷程因素。個人因素包含校長的價值觀、決策風格及人格特質等;組織環境因素包括學校內部因素、學校外部因素等;行政倫理決定歷程則包括相關資料的蒐集、分析、決定及後續的評估等。

基本分類上,學者傾向將倫理決定的影響因素分成個人因素與情境因素居多,研究者認為:個人或情境的內、外在影響因素多變且複雜,特別是對個人影響因素的部分,不能僅以個人表現於外在的行為來加以認定,而必須將個人置於整體社會情境之內作整體考量。有關學者對倫理決定影響因素的分析,整理後如表2所示

表2 倫理決定影響因素分析表

研究者 年代

個人因素

環(情)境因素

決定歷程因素

其 他

Nix2002

ˇ

ˇ



范熾文(2000

ˇ

ˇ



胡中宜2003

ˇ

ˇ


尚有:機構內因素、機構外因素、同僚因素及案主因素。

蕭武桐2002

ˇ

ˇ



周百崑(2004

ˇ

ˇ


內部控制與外部控制

鄭新輝(2005

ˇ

ˇ



許慶泉(2006

ˇ

ˇ


群體因素

蘇芊遐(2007

ˇ



組織因素

蔡進雄(2008

ˇ

ˇ

ˇ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影響倫理決定的因素可謂錯綜複雜,研究者認為影響校長倫理決定的因素,分別是個人、組織內部與外部及決定的歷程等四個因素,如圖1所示。個人因素包含校長的價值觀、知識背景、人格特質及經驗等;組織內部因素包括學校內部人員、經費、制度、組織氣氛、文化慣習等;外部因素包括家長、社區、上級、民意代表、傳播媒體、法令規章等;決定的歷程因素則包括對情境相關資料的蒐集與分析、做決定的時間壓力、法令的修訂、情境關係的轉變以及對結果的再評估等。

圖1影響校長倫理決定的因素分析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繪製

四、倫理兩難情境決定的歷程與模式

(一)倫理兩難情境決定的歷程

Fried2003)認為沒有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倫理決定過程,大部分的方式都有一些共同特點,包括:小心地蒐集資料,分析、諮詢之後再做決定。Cottone認為倫理決定不能只用特定的價值觀去判斷,決定過程必須建立在一個意見一致的社會相關團體中,行動之前定出優先順序的標準,過程包括(引自Fried, 2003):

1.蒐集與問題相關的資訊,判斷與誰有關,哪些人影響倫理決定。

2.評估所有環節的關聯性,是否有衝突、敵對的關係或是共同的價值。

3.諮詢社群中的同事或專家,且再次複習倫理標準與規範的內容。

Josephson2002)在Making Ethical Decisions一書中提到,要作出更合適的決定有七個步驟分別是:(1)停下腳步仔細思考(stopand think);(2)釐清目標(clarify goals);(3)決定事實(determine facts);(4)發展多重機會(develop options);(5)思考結果(consider consequences);(6)選擇(choose);(7)監看且修正(monitor and modify)。

Brown1996)提出的倫理決定的五個重要方法,分別是:

1. 初步計畫:說明該做的是什麼?

2. 觀察:描述可能的發展為何?

3. 價值判斷:重大決定基於何種信念?

4. 提出假設性方案:事情會怎麼發展?

5. 根據觀察、評估與假設,研擬替代性方案。

倫理行動的過程始於初步計畫,並以後續的觀察為支柱,進而找到價值判斷的準據,最後則是對假設的可行性與正當性加以揭露,如圖2所示。















圖2倫理行動的過程

資料來源:Brown199612

CoreyCoreyCallanan所提出的倫理決定歷程共有七個步驟為(轉引自蔡進雄,2008):(1釐清問題與困難所在;(2)考慮可能牽涉的問題;(3)參考相關的倫理準則;(4)尋求其他專業者的意見;(5)蒐尋可能採取的行動;(6)評估不同決定可能造成的後果;(7)選擇最適當的行動。

許孟祥、黃貞芬和林東清(1996)提出倫理導向之決策制定架構,他們認為倫理導向的決策步驟為:(1)倫理議題的界定;(2)倫理議題的分析;(3)倫理理論的導入;(4)倫理導向之決策實施;(5)決策的回顧等五個階段。而謝文全2007認為,決定的歷程至少包括七個步驟:(1)認識問題界定目標2)設定前提或判斷標準;(3)蒐集有關資料;(4)研擬可行方案;(5)選擇最佳方案;(6)決定的合法化;(7)實施並評鑑改進等步驟。

(二)倫理兩難情境決定的模式

校長在面對倫理兩難情境時,需多方考量以作出倫理決定,從以往的研究中,就其決策過程提出分析,將有助於校長的倫理決定,以下為具有代表性的倫理決定模式:

1. Trevino個人情境互動型

Trevin的個人情境互動模式(引自蔡進雄,2008如圖3所示,是將個人的認知道德發展做一最重要的變項,主要是用以解釋組織中倫理及不倫理決定行為。倫理決定流程是當決定者意識到有倫理兩難的存在時,決定者產生一個倫理判斷的過程,判斷的評估結果會影響行為,倫理判斷的過程會受到個人和情境等兩個中介變項的影響。

Trevino清楚的解釋倫理行為中認知過程的重要性,使我們了解倫理兩難情境中的道德認知發展,在倫理決定過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圖3 組織中倫理決定的互動模式

資料來源:蔡進雄(200876

2. Rest的認知道德四成分模式

Rest發展出一種認知道德的過程,提出四種認知過程以瞭解道德行為或心理歷程。Rest 認為要歷經四種心理認知的過程,才會產生倫理的行為,這四種過程為(引自蕭武桐,2002):

1)倫理察覺(ethical perception------ 倫理情境的察覺。

2)倫理判斷(ethical judgment------- 判斷倫理行為的正確性。

3)選擇(selection----------------------- 選擇符合道德價值的行動。

4)實行(implementation--------------- 道德行動的實踐。

3. FerrellFraedrichGresham等人的五階段倫理決定模式

五階段倫理決定依次為:倫理議題的察覺(awareness)、認知道德發展(cognitive moral development)、道德判斷(moral judgment)、意圖(intention)及行動(action)。在模型中前四段受到組織文化、機會及個人因素等中介變數的影響。FerrellFraedrich Gresham等人的五階段倫理決定模式,指出道德發展會直接影響個人如何處理道德問題,亦符合Kohlberg的觀點:個人會因為道德層級發展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道德判斷及行為。

4. Thomas Jones倫理決策議題的權變模式

此模式強調倫理議題本身的特性,並以個人的價值出發(本身即是一個倫理議題的起始),接下來才有倫理判斷和意圖,所強調的是在個人決定的部分。該模式中包含了一個重要的變數:道德強度(moral intensity)。Jones認為道德強度會影響倫理決定的每一個元件,決定行為是權變的,視決定者所面對的倫理議題而定,先前的決定模式都沒有明顯的說明這個因素,因此特別提出道德強度當作一種多面向的建構。

5. Tymchuk的八段倫理決定模式

Tymchuk列舉了八個步驟做為倫理決定的參考架構(牛格正,1991),這八個步驟為:

1)情境分析:蒐集與問題關係人的相關資料,予以統整分析。

2)界定關鍵問題:從資料中找出最具關鍵性的問題。

3)參閱倫理規範:參考有關的專業倫理規範,以查知有助於解決問題的規定。

4)評估有關個人及團體的權益、責任和福利。

5)擬定解決每一個問題的方法。

6)預估每一決定可能產生的後果。

7)分析考量每一決定可能產生的利弊。

8)做決定。

6. Cooper的倫理決定模式

這是由「察覺到一個待解決問題的存在」開始的一連串步驟,如圖4所示,此步驟包括:察覺倫理問題的存在、描述情境、界定出倫理的關鍵、確認方案選項、規劃、選擇行動方向與結果(邱瑞忠,2001)。


圖4倫理的決定模式

資料來源:蔡進雄(200877

7. 蔡進雄的倫理決定模式

蔡進雄(2008)的倫理決定模式共分為六個步驟,如圖5所示,分別為:(1)面臨倫理議題;(2)相關倫理問題的資料蒐集;(3)研擬各種倫理決定方案;(4)選擇較佳的方案;(5)倫理決定後的執行;(6)倫理決定執行之後的評估。

圖5教育行政倫理決定模式

資料來源:蔡進雄(200880

上述倫理決定模式各有其重點,歸納而言,必須重視個人與情境因素、兼顧決定之心理歷程及階段性,並重視議題本身引發的個人道德意識強度以及相關規範對決定的影響力,對於本研究所欲探討的倫理兩難情境決定模式,甚具參考價值。

叁、研究設計與實施

一、研究構念

研究者依據研究動機與目的,蒐集相關文獻資料進行探討,以作為本研究之理論依據,並根據研究問題提出研究構念,對所欲探討問題彼此的關聯性加以說明圖6

圖6 研究構念

二、研究流程

本研究文獻資料的蒐集及整理、擇取研究方法與工具、研究對象的選定、進行訪談、資料建立與分析歸納結果及撰寫研究報告等流程如圖7所示。圖7 研究流程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使用之研究方法為「訪談法」與「歸納法」,研究者利用預擬之「半結構式訪談大綱」進行訪談錄音,以獲得研究所需資料,並以歸納法進行資料的分析與詮釋。

四、研究工具

(一)研究者

LincolnGuba1985)認為以人作為主要的研究工具,是基於質性研究中充滿不確定性和可變性,只有研究者本身做為研究工具,才能順應這種多變的研究情境。

(二)訪談大綱

本研究所使用的訪談大綱(如附錄一)即為研究者根據研究目的與問題所欲探究的內容,經過文獻的閱讀與整理並衡量研究對象可能的回應方式之後逐步修正、發展而成。研究者在進行訪談之前,先與受訪者確定訪談重點,以期透過訪談蒐集更深入的資料。

五、研究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一)資料的建檔與整理

研究者進行資料建檔與整理過程分為1)仔細聆聽,並將複本內容去除明顯偏離的部分後,訪談;(2訪談逐字稿者,檢核後對有疑義的內容以討論或修正,以確認合受訪者原意,內容如涉及敏感人事議題,予以適當隱晦處理;(3訪談錄與蒐集文件,對照訪談進行主題類屬理過後資料依研究問題的範疇加

上述半結構式訪談整理後之文本資料,經由檢核、劃記、初步歸類、類屬主題之後與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研究題相符的意義單元與類屬主題資料,整理成可進行歸納分析之檔案

研究者為建立本研究之分析資料文本,在資料建立與初步整理的階段即加以編碼,對於資料類型、編碼代號和說明詳如表3所示。這是一個將資料打散,再賦予概念的過程,每一個概念背後皆代表原始資料所欲彰顯的意義。在進行分析前,研究設立場,而是根據研究目的,訪談蒐集來的資料中,反閱讀、思聚焦,以期能有系統、有組織研究結果

表3 資料類型、編碼轉譯代號及說明

資料類型

代號

代 號 說 明

提問

研究者提問

回應

受訪者回應

訪談對象

A~I

AA校校長,BB校校長

訪談紀錄

ID

IDA-090312 代表A校長訪談紀錄,

訪談日期為20090312

注釋資料符號

( )

~

...

()表情、動作、研究者之補充說明

~ 語氣延長

... 思考、沉默

意義段落

A-01

A校長訪談逐字稿文本劃記的第一個譯碼意義段落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二)歸納分析

本研究歸納分析的方式主要有類屬分析和情境分析兩種,「類屬分析」指的是在資料中尋找反覆出現的現象,以及可以解釋這些現象的重要概念的過程,相同屬性的資料被歸為同一類,並被一定的概念予以命名;「情境分析」指的是將研究資料置於原處情境中思考,按照故事發生的時序,對有關人物和事件進行描述性分析,強調對事物做完整的呈現,並從資料尋找敘事結構的關鍵線索。

本研究資料之歸納分析透過上述歸類方法與分析策略進行,以情境脈絡為本,在資料的分類與比對上注意類屬分析與情境的分析需要,並適度結合二者,以避免無謂的切割與拼湊;在資料的分析上,謹守不涉入個人價值判斷的立場,讓資料自己說話,避免過度詮釋,並尊重當事人意見及彰顯資料背後所代表的意義。

六、研究信實度的檢核

為提高本研究的信實度,研究者採取之作法為:

1)研究對象的擇取以能提供較佳的資料飽和度者為考量,研究者選擇基準為:性別比例、學校規模(班級數)大小、校長年資深淺、與研究者的熟識程度等,以期能獲取更均衡而豐富的研究資料。

2)在訪談前,研究者透過致電或親自拜訪受訪者,簽署研究同意書之後,郵寄或親送一份訪談大綱給受訪者。除與受訪者保持良好互動關係之外,訪談前將再次確認訪談重點,同時配合對方認為適宜的時間與地點進行訪談。

3)訪談時全程錄音,並以檢核表註記、適度重點摘要、記下關鍵字句等方式,確認訪談資料的完整並留下日後分析的線索。為避免遺忘與疏失,逐字稿的謄錄最遲於四日內完成建檔,並儘速請受訪者確認內容是否符合原意,如有所誤解或疑慮時,也在彼此討論後予以修正、保留或刪除。

4)運用三角檢定、研究團隊檢證方式,檢驗研究資料的真實性與研究分析的正確性。資料正確性的部分包括:透過第三者求證訪談所提及的事件相關人事、過程上的疑義,還有對學校現況與訪談內容的對照;提高研究分析的正確性方面則透過研究同儕與受訪對象對分析內容的檢核加以進行。

5)採用厚實的敘寫,詳細描述研究的情境及完整的人事物等脈絡。包括在逐字稿中對鄉土語、自我解嘲、非口語聲音、動作的註釋,以及訪談過程中思考、沉默的反應記錄等,非訪談過程中對所知事件的完整情境及脈絡則保留在訪談歷程省思札記中,作為情境分析歸納之參考。

6)研究者經常自我省思,對於文本分析資料反覆咀嚼,甚至站在反對的立場對自己所提之論述加以質疑,以避免資料分析上的輕率、誤用或過度詮釋。



肆、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一、倫理兩難情境的類別

透過研究資料的分析歸納後發現,在學校行政制度方面有部分屬於校長可裁量、解釋的運作的空間,但往往也因此造成人情與制度上不能兼顧的兩難,還有在人際情分與法規、事理的權衡上,也是難以抉擇的。此外,校長為謀求校務穩健發展與績效,還必須兼顧各方需求與短、中、長期的發展目標,促使這些目標的達成無疑是項艱鉅的任務,而校長在面對各自正確但是卻基於不同理念與價值的選擇時,其衝突與為難將是更大的負擔。

(一)人情與制度兼顧的兩難

倫理兩難情境大部份都是與「人」有關的部分,在人情與制度上不能兼顧的情況有:科任、級任與行政兼職的安排、家長選老師、排課、教師及主任介聘、親師衝突等問題。

兩難困境大概還有一些就是要兼顧行政跟教學的問題,還有排課的問題以及分配行政工作,還有分配科級任這些,不同程度、大大小小的一些問題(A-03)。

一般會覺得比較兩難的就是在行政工作的分配,或者是學生跟老師、教師跟行政之間的問題(D-01)。

學生家長選老師,或是學校行政工作的安排、調整,還有像老師的介聘啦、主任遴聘這些,大概是人事的問題會比較麻煩(B-02)。

像是家長請託啦、要指定編到哪一個班啦,或是說,家長會的要求跟學校老師之間的認知有衝突的時候,我們要以家長的要求或以老師的專業為考量(C-07)?

在服務過的兩所學校我都碰到家長要選老師的狀況,還有家長會長直接說我想要選哪個老師,這也是很困擾的事情,處理起來很棘手(H-30)。

超額教師的問題就是很典型的兩難問題,超額教師通常都是學校裡最資淺的、新進的,目前各校的做法也大都是採取後進先出的原則(C-28)。

(二)人情與法理抉擇的兩難

校長在整個人際互動上,相關的請託或受請託的機會很多,往往形成公私之間相互糾葛而難以劃分,而對於校內人員的差勤管理是否一切照章辦事,也是一項難題。所以,人際的情份有時是處理事情的助力,但也可能是阻力,甚至礙於法規時更是一種壓力:

比方說,有人願意幫我們爭取經費,但是背後經常就是希望你配合他,像是在工程招標、工程施作上或驗收上給一點方便。這時候一方面覺得要爭取到經費很難得嘛,一方面又要考慮是不是違法或違反行政程序,這樣就會產生一個兩難的情況(C-06)。

目前讓我覺得在做決定時比較兩難的,大概有幾個點跟面向:第一個就是人跟事之間可能是難以分割的。......第三個是人跟利益之間的糾葛,有時也是讓我們感到困難的(F-02)。

上班時間,你(工友)騎車回去,萬一碰到那些開車不守規矩的、酒駕的,不小心被擦撞了,如果不幫你補簽外出,在倫理上來講,人家會說校長怎麼這麼無情,連同仁都不照顧一下...只要說是因公外出,去街上辦什麼事情就可以請公傷假,可是我如果幫你做了,就是偽造文書,那是違法的(G-17)!

(三)不同目標取捨的兩難

校長辦學有績效責任的壓力,他必須有效達成組織目標並滿足成員需求,也必須讓家長甚至社區或上級單位感到滿意,在目標的達成上要兼顧各方需求還有學校短、中、長期的發展,這必然是項難題:

在目前的社會狀況下,我所面對的兩難問題有幾個項目:一個是學生跟老師,另一個是老師跟家長,還有就是社區的期待與學校的相應配合上....E-01)。

因為配合社區活動,孩子們就空掉了課程,幾乎沒有時間給他們補課,可是你又不能每次都拒絕社區的要求,因為你每次都拒絕的話,跟社區會有一些隔閡、會疏離掉,這也不好(E-12)。

囿於人力編制因素,國小老師大多兼任導師,而導師多以任教主要基礎學科為主,所以調整任教專長科任,並非人人適合,這是我們在處理這個兩難問題上感到比較遺憾的地方(I-10)。

(四)個人立場選擇的兩難

現代校長辦學思維即是要「學生第一」、「教師優先」並「重視教育合夥人的需求」,但是實際上這些理念會牽涉到不同的立場,也可能是彼此衝突:

以前學校對於教師專業組織活動,通常會准予公假,時間和天數都會較長,我認為「教師專業發展」本來就應受肯定,可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談,「學生的受教權」也應該要受到照顧的(F-10)。

要以「家長」的立場來看這個問題,還是以「老師」的立場來看這個問題所產生的兩難呢(D-03)?

家長與老師都是校長要服務的對象,面對「顧客」與「夥伴」的衝突,總是有挺誰都不對的兩難:

有家長指控老師不關心學生,列了十大罪狀去教育局投訴,還去找記者來。校長的位置剛好就夾到了啦,一個是我的家長,是我們要為服務的對象,另一個是我自己的同仁,校長也要照顧啊(G-49)。

本研究之焦點集中在校長個人面對的倫理兩難情境上,且重視對後續決定歷程之探討,因此對於校長面對之倫理兩難情境類別的探討與分類上,與文獻探討中的研究分類仍顯有不同,取向方面也較重視以校長所認知的價值選項作為分類的依據。

二、國民小學校長面對倫理兩難情境時決定的影響因素

(一)個人因素

由於每個人的人格特質、成長與知識背景、學習經驗、價值觀念還有情緒處理的方式均不相同,吾人做決定時也必然受到這些「個人因素」的影響。在個人因素對倫理決定的影響方面ADF三位校長提出下列看法: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背景,每個人成長的背景不同,價值觀就會不同(A-18)。 ......再來就是習慣(經驗)的問題,如果這件事是沒有發生過的,敏感度就會比較高(A-22)。

對行政上處理的知識背景,也是會影響我處理的因素(A-23)。......最後就是自己的人格特質方面,一個很專制的人可能的處理方式和一個比較會充分授權的人,處理的方式也會不一樣(A-24)。

最重要是跟個人的學、經歷有關,這關係到你怎樣服人,如果你提出來的論點、想法和你的知識背景、你的作為,都是受到別人肯定的,你提任何的意見,大家都會比較容易接受(D-27)。

情緒上的問題會衍生出溝通上的問題,也會影響到最後的決定(F-12)。

(二)組織內部因素

組織內部因素與內部成員的關係最為密切,牽涉到的層面則為人際互動、人員流動率、組織氣氛、次級團體或組織、人情友誼、行政制度以及組織文化與傳統等。這些組織內部的因素多少都會對校長進行倫理決定時產生影響:

真正的決斷,我考量最多的是老師的感受(E-33)。...我會比較在意老師們的看法以及支持度,這會是我要下決定的重要影響因素(E-34)。

學校流動率如果比較大一點,新進同仁在我們的指引之下,反而比較有辦法跟上軌道(D-18)。

有些學校因為內部有教師會,而教師會是代表不是行政區塊的老師嘛,所以在下決策時是比較困難的(D-22...

我們尊重傳統,可是傳統有時候是個包袱(E-35)。

學校的文化和氣氛,那是長久時間所形成的,但是校長進入一個新的組織中,是重新帶動或者受到質疑,都有可能會產生(F-23)。

(三)組織外部因素

相較於組織內部因素,組織外部因素的複雜度就高出許多,因為外在環境牽涉層面更廣,主要包括家長、社區人士、校友、上級長官、民意代表等:

學校情境外部關於人的因素,其實是複雜而不易掌握的,畢竟動機目的不同,處理上是比較麻煩的(I-39)。

我服務的都是比較小型的學校,一般所面對的大概是民代、媒體還有家長這些,這些因素是讓你在下決策時,比較容易造成困擾的(D-22...

校長要在一個地方經營良好,需要地方人士的支持,如果地方人士不認同你、不支持你,你很難在那個地方經營學校(G-18...

想介入的家長在社經地位上大都比較高,甚至認為出了錢在學校,就有權力介入(B-28)。

再多的決定都比不上長官的一句話,我覺得我們當行政人員就要有這個心理的調適能力,長官講的一句話可能會讓我們所有的決定全部都要做調整(E-40)。

民意代表的介入又多的話,那可能這些外在變數會增多(A-27...。曾經遇到過議員打電話到學校,要學校怎麼做、怎麼做的,直接就打來(A-28)。

民意代表會透過各種方式去要求學校做什麼事,像介紹人事或是要做什麼事情等等,你有時候會想要拒絕這種要求,可是你要付出代價(G-15)。...我就曾經碰過一個當地的議員,說是要來拜訪你、給你面子,但事實上就是壓迫、就是施壓,要影響你的決策(G-24)。

影響最大的還是民意代表的一些壓力,這些壓力我們沒有處理好,可能學校各項資源的爭取就會比較困難,或是引來一些對學校的抨擊或批評,這都會有很大的傷害(H-26)。

此外,傳播媒體、社會風氣、法令修訂、政策走向等等,都有可能會在校長進行倫理兩難情境決定時造成一定的影響:

如果說這件事情一直擴大,加上媒體炒作,可能連教育行政系統方面也都知道了,那處理起來可能就會更有難度,我們又要考量教育行政系統的壓力,另外,還有媒體的部份也會有壓力(A-25)。

因為太自由化、民主化,外面的一些聲音很快就會進來,這些東西也會阻礙到我們行政的運作(D-20)。

政策的趨勢必定會對老師產生壓力,當他不得不嚴肅去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在心裡面是必須有自我精進準備的(I-11)。

(四)決定歷程因素

根據研究者對訪談資料的整理與分析發現,校長在面對倫理兩難情境決定的歷程存在著許多不確定的因素,主要包括人際互動關係的轉變、對倫理兩難情境認知上的改變、對情境相關資料的新發現、做決定的時間壓力以及對結果的再評估等

人際互動上,你的知覺必須要打開,要多去體察別人的情緒(I-52)。

重點是個人對問題知覺的部分,如果你對這件事情覺得根本就不是問題,或是你覺得這件事很嚴重,那處理起來就會不一樣(A-21)。

可能自己的人脈也有關,因為當你能找尋更多的諮詢,在下決策的時候,會更快的找到一個決策點(D-22)。

每一個人判斷事情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會先思考事情的利害關係,看它具不具有威脅性,其次會考慮到人情、人際關係、組織氣氛這些和諧度的問題(G-39)。......我們對倫理兩難的問題還是會考慮到情、理、法的部分,但我們把人情跟事情糾葛在一起的時候,我們會很難做抉擇(G-42)。

做急迫性的思考時,想法一定是不周延的,你可以讓時間拉長的時候,會有助於事情的沉澱(G-46)。

根據相關文獻分析、探討的結果可知,形成倫理兩難情境的因素繁多,它可能來自個人或組織層面,也能來自內部與外部情境(周百崑,2004;范熾文,2000;鄭新輝,2005),而倫理兩難情境的產生必然與廣大的社會背景脈絡發生關聯,也會牽涉到個人價值、組織目標與內外在情境因素,不同的環境背景與決定者的個人特質,也勢必牽動著倫理兩難情境的形成。

根據學者的研究,做決定時個人的風格通常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與所做的倫理決定之間有顯著的關聯蘇芊遐,2008Palestini, 2001);個人的倫理意識在面對倫理兩難情境時,亦足以影響個人的決定(Sharma & Bhal, 2004)。顯見個人因素確實是校長進行倫理兩難情境決定時重要的影響因素,此與本研究歸納所得亦相當吻合。

在個人因素之外,學者通常以組織因素(蘇芊遐,2007)、群體因素(許慶泉,2006)、環(情)境因素(Nix, 2002; 范熾文,2000;胡中宜,2003;蕭武桐,2002周百崑,2004鄭新輝,2005許慶泉,2006蔡進雄,2008)、機構內外因素(胡中宜,2003)及決定歷程因素(蔡進雄,2008)等加以區分。將決定歷程本身視為影響因素的部分,目前仍少有學者論及,只有蔡進雄(2008)提出相關的看法,並認為決定歷程因素包括:相關資料的蒐集、分析、決定及後續的評估等。

研究者綜合上述學者看法並依據研究資料歸納所得,國民小學校長面對倫理兩難情境時決定的影響因素可分為:「個人因素」、「組織因素」與「歷程因素」,而組織因素包括了「內部因素」及「外部因素」。

四、國民小學校長面對倫理兩難情境的決定歷程

研究者根據九位受訪校長在倫理兩難情境決定歷程上的分析,發現其倫理兩難決定歷程有共通之脈絡性,但著重的思考面向與實際採取之作為的次序上則略有不同。在對個別校長之決定歷程加以綜合後,又大致可分成以下九個步驟:(1)對倫理兩難情境的釐清與界定;(2)思考問題可能牽涉的倫理層面;(3蒐集資料與參考相關的倫理準則;(4)尋求其他專業者的意見;(5研擬可行的解決方案;(6)評估可能的結果;(7)進行溝通取得共識;(8)決定最適當的行動方案;(9)檢討與修正。

1. A校長所採取的倫理兩難情境決定步驟

A校長認為面對倫理兩難情境必須從釐清問題開始,並且對方案的可行性評估及最後的檢討修正頗為重視,其決定步驟如下:

1)釐清問題、界定問題 →(2確定目標與規範 →(3)提出可行方案 → (4)預估結果 →(5)選擇方案 →(6)執行 →(7)檢討修正。

首先我們一定要釐清問題,界定這個問題,然後要確定目標,找出怎麼決定這個問題的規範,接著我們就可以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再來就是我們也要預測一下,預做沙盤推演,任何一個方案,執行下去可能會是怎樣的結果,去預做評估。評估出來之後,當然就知道其中的利害得失。決策方面,你就可以做一個比較客觀的選擇,知道要選擇哪個方案,選擇完再實際下去執行,對執行的結果我們要做一個檢討,以做為下次如果又遇到同樣一個類似問題的時候,可以修正處理的參考(A-29)。

2. B校長所採取的倫理兩難情境決定步驟

B校長的倫理決定步驟較偏重資料分析、研擬方案,同時重視非正式溝通,其步驟如下:

1)了解事情的真相 →(2思考問題的背景與牽涉到的倫理議題 →(3進行資料的蒐集 →(4)研擬方案 →(5)預估結果 →(6)運用非正式溝通 →(7)做選擇。

要去了解事情的真相、思考問題的背景與牽涉到的倫理議題,還有進行資料的蒐集,之後在腦筋中思考該採取什麼方案、預估成功的機率有多高,最後才做出選擇(B-19)。

要能運用非正式溝通,尋找到著力點,再藉力使力(B-20)。

3. C校長所採取的倫理兩難情境決定步驟

C校長的倫理決定步驟重視資料蒐集,而擬訂方案後會「以開會取得共識或決議」有避免一人決策、降低決策風險的考量,其步驟為:

1推敲、確認問題所在 →(2蒐集資訊 →(3請教前輩校長或他人意見→ (4)擬定方案 →(5)開會取得共識或決議 →(6)做選擇。

基本上遇到兩難情境的時候,我大概都會找一個安靜的空間,對問題做一個推敲、確認問題所在,想想要怎麼做才可以兼顧到兩方,接下來就是大量蒐集資訊,包括學校裡的檔案或過去的資料,或透過網路、書籍去蒐集其他的輔助資料。另外就是去請教前輩校長,看看他們會採取什麼樣的做法,最後還是會透過會議的方式,如果有牽涉到家長的也請家長共同開會,如果是一般校內的決定會透過校內的會議、行政會議,廣蒐大家的意見,然後再做出最佳的決定(C-09)。

我大概會先把整個問題做分析,然後去蒐集相關的資料,然後列出正反兩面處理後可能的情況,然後大部分會尋求他人的協助,徵詢同儕或其他人的意見,必要時還是透過開會(行政會議)作為一個決定的參考(C-23)。

4. D校長所採取的倫理兩難情境決定步驟

D校長的倫理決定步驟,特別提到要找出價值衝突點,而方案擬定後又加入試探的步驟,以增加該決定的可行性,決定後仍視實際情況加以修正調整,相當重視決定的周延性,其步驟為:

1)確認問題 →(2)找出價值衝突點→(3進行資料的蒐集 → (4)多互動、聽取同人意見 →(5)擬訂方案 →(6)試探、評估 →(7)做決定 →(8)修正、調整。

面臨兩難的時候,可能的話應該是每個人的說法我們都要去聽,然後大家能形成一個共識,可能對決策比較好(D-10)。

在遇到兩難問題時要先確認問題,看有哪些衝突,接著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資料蒐集的部份,搜集對這個事件有影響的資訊;第二個在這多項方案裡面,就是要多互動,你只要把問題拋出去,別人也會拋出東西回應你(D-17)。

你要掌握解說的資料、解說的方案,你可以試探這些方案哪些是比較可行性的,再選擇適合的去touch。可以很順利的面向你就去推動,有衝突的你再衡量利弊得失做調整(D-35)。

5. E校長所採取的倫理兩難情境決定步驟

E校長的倫理決定步驟,重視問題背景的考量,同樣也重視非正式溝通,決定後並進行觀察與檢討,相當重視回饋的部分,其步驟為:

1)分析問題的原因及癥結 →(2思考問題的背景 →(3)了解相關人士的看法 →(4)請教前輩或他校 →(5)進行非正式溝通 →(6)做決定 →(7)事後的觀察與檢討。

我大概會先去分析,這個問題為什麼會產生,然後確認問題的癥結所在,因為有時候衝突發生,我們會弄擰那個意思。再來我會用同理心,比如說行政人員跟老師的衝突,我用同理心去理解它(E-48)。

其他相關的人,我們要聽聽他們對這件事情的想法,有時候衝突發生了,這兩個人只是代表而已,後面各有一群支持他的人,所以我也要了解其他人是怎麼看待這件事情的(E-51)。

我會去請教有經驗的前輩,或者是問問別的學校,看他們是怎麼處理的(E-52)。

私下溝通,先喬得差不多了,再藉由正式場合做出決定(E-53)。

做完決定以後還要觀察,問題是解決了呢?還是暗潮洶湧?還是開啟了下一次的衝突(E-54)?

6. F校長所採取的倫理兩難情境決定步驟

F校長的倫理決定步驟,重視資料蒐集、非正式溝通與共識的達成;在無法取得共識時,則循行政程序解決,其步驟為:

1)了解問題的背景 →(2思考問題的牽涉到的層面 →(3進行資料的蒐集 →(4)擬定腹案 →(5)預估方案 →(6)非正式溝通 →(7)尋求外部資源及徵詢他人意見 →(8a)做決定(已有共識時)。

未有共識時,按程序解決:(8b)行政及主管會報 →(9)家長定期會討論→(10)校務會議 →(11)呈上級機關函釋。

首先我會去了解問題的背景,思考問題牽涉的層面,先有個腹案然後加以評估,接著先進行非正式的溝通,就是跟當事人先談,聽取他們的意見,然後尋求校內的主管提供相關的建議,如果還不夠完備時,我也會尋求外校、外來資源、好友意見或向自己的師長請益,建立先備經驗、掌握充足訊息之後才做決定。如果問題不適合在現階段處理時,我通常暫時不做決定(F-13)。

從正式的來說,就是先從主管會報開始,先尋求主管的想法共識,當共識沒辦法形成或是沒有一致性的意見的時候,第二個就是召開學校行政同仁的會報,如果這兩方面的想法是一致的,問題的處理方式大致就可決定,如果還是不能有解決問題的共識,我會再邀請家長會在定期的開會中,把這樣的問題放進來討論,一起來思考。如果還是不能解決,就要交付到校務會議來談,校務會議之後,如果還是跟行政的領導或是對法令的解讀上仍有疑慮時,會行文給教育主管單位做最後的解釋,這大概是比較完整的流程(F-24)。

7. G校長所採取的倫理兩難情境決定步驟

G校長的倫理決定步驟較為簡要,較重視在事前思考與計畫的部分,其步驟為:

1)把自己的想法全寫下來 →(2思考可行的方案與步驟 →(3)徵詢他人意見 →(4)進行試探、評估 →(5)做選擇。

我會先把自己能夠想到的東西都先寫出來,要宣佈的時候、有所要求的時候,我都會先把它定稿,避免講錯話,避免情緒用詞。...我會先思考有沒有可行的方案,哪些是可行的步驟,接下來我會去徵詢別人的意見,就類似放出空氣一樣,會加入一個試探的歷程,或者是中介的歷程,最後才是做決定(G-40)。

8. H校長所採取的倫理兩難情境決定步驟

H校長的倫理決定步驟較重視個人立場與價值的確認,同時兼顧正式與非正式溝通,其步驟為:

1)了解事情的真相(蒐證、查訪)→(2)確認價值與立場 →(3蒐集資料 → (4)進行正式與非正式溝通 →(5)評估方案 →(6)做選擇。

先進行蒐證、查訪,確認問題之後讓大家知道傳聞到底是真是假H-08)。

先確認自己的價值,釐清自己處理問題的立場是什麼,希望的結果是什麼,那在處理的過程中,就不能偏離這個價值跟我希望的結果。確定自己的價值跟信念,選擇之後,接下來就是蒐集資訊,去做風險評估。風險評估的同時,我們就在做很多不同的策略、不同的方案的比較,了解每個方案它可能的風險有多高?接下來在這些方案中選擇最佳的方案(H-13)。

我碰到問題的時候不會當下做決定,要先有個彈性時間,接下來就是進行溝通討論、蒐集資料,之後還要私下查訪,就是要去了解當事人的意願,有時候你從正式跟非正式溝通中會得到不同的訊息。蒐集到真正資訊的時候,我們再去想怎樣才是最佳的方案,提出方案之後,再正式回應、大家決議(H-34)。

9. I校長所採取的倫理兩難情境決定步驟

I校長的倫理決定步驟較重視資源的導入,在評估成效後才進行選擇,並重視檢討修正的部分,其步驟為:

1)了解事情的原委和背景 →(2)找出造成兩難困境的原因 →(3)導入資源 →(4)成效評估 →(5)做選擇 →(6)檢討修正。

先去了解事情的原委和背景,背景因素不弄清楚,後面整個目標就會不正確,所以去瞭解兩難的原因是什麼就很重要其次就是導入更多資源,希望好的因素多一點,不利的因素少一點,接下來再作成效的評估,看看是否需要修正(I-37)。

綜合上述分析,九位受訪者所採取的倫理兩難情境決定步驟,整理如表4所示。

表4 倫理兩難情境決定之步驟分析

倫理兩難情境決定之步驟

A

B

C

D

E

F

G

H

I

情境的釐清與界定

1

1

1

1

1

1

1

1

1

思考問題可能牽涉的倫理層面

2

2


2

2

2

2

2

蒐集資料與參考相關的倫理準則


3

2

3


3


3

3

尋求其他專業者的意見



3

4

3

7

3


研擬可行的解決方案

3

4

4

5


4

2



評估可能的結果

4

5


6


5

4

4

4

進行溝通取得共識


6

5


4

6


5


決定最適當的行動方案

5

7

6

7

5

8

5

6

5

檢討與修正

6



8

6




6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依據文獻探討所得,有關倫理決定步驟之分析,國外部分有Brown1996提出的倫理決定的五個重要方法和Josephson2002年提出的做出更合適決定的七個步驟,以及HumphreyJanosikCreamer2004提出倫理決定的四個步驟,還有CoreyCoreyCallanan1988年提出的倫理決定的七個步驟等研究報告;國內部分目前只有許孟祥、黃貞芬和林東清在1996年提出倫理導向的決策制定架構的決策步驟。

本研究所歸納之倫理兩難情境決定步驟,基本上與上述學者所提出之倫理決定步驟相近,差異部分在於Brown1996)所提出的對情境或問題進行「觀察」的步驟,受訪校長多以進行「了解」為主,而「倫理理論的導入」的部分(許孟祥、黃貞芬和林東清,1996)則可能以參考相關的倫理準則做為替代。此外,對於「進行溝通以取得共識」的步驟,在相關文獻中尚未有研究者提及,這可能與當前學校組織重視民主參與、講究溝通協調、重視團隊合作,而且校長領導作為已更偏向民主式與賦權式有所關聯。



伍、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依據研究問題與研究分析結果,所得結論如下:

(一)國民小學校長面對的倫理兩難情境類別

從本研究的分析中發現,目前國民小學校長面對的倫理兩難情境主要可分成:人情與制度兼顧的兩難、人情與法理抉擇的兩難、不同目標取捨的兩難以及個人立場選擇的兩難等四個類別。

1. 人情與制度兼顧的兩難

倫理兩難情境與「人」的部分有極大的關聯,人情與制度上不能兼顧的情況有:行政兼職工作的安排、級任與科任的安排、家長選老師、教師排課問題、教師及主任遴選聘用、學校制度引發的親師衝突等問題。

2. 人情與法理抉擇的兩難

就校長的人際互動網絡而言,相關的請託或受請託的機會很多,公私利益之間相互糾葛也時有所聞,因為對法理的主張與堅持往往不能考慮私情,以免有觸法、枉法之虞,由此人情與法理即難以兩全。

3. 不同目標取捨的兩難

學校本位主義的興起與少子化趨勢影響下,校長辦學績效責任的壓力與日俱增,他必須有效達成組織目標並滿足成員需求,也必須讓家長、社區或上級單位感到滿意,在目標的達成上要兼顧各方需求還有學校短、中、長期的發展,取捨之間難免涉及倫理上的兩難。

4. 個人立場選擇的兩難

要面對倫理兩難情境並作出決定時,必然會牽涉到個人價值判斷與取捨的問題,在學生、教師與家長(教育合夥人)的需求之間,便容易產生個人立場選擇上的兩難。

(二)國民小學校長面對倫理兩難情境時決定的影響因素

有關國民小學校長面對倫理兩難情境時決定的影響因素,依據文獻探討及資料分析結果可歸類為:個人因素、組織內部因素、組織外部因素以及決定歷程因素等四項。

1. 個人因素

校長個人的決策風格與所做的倫理決定之間確有顯著的關聯,而個人的倫理意識在面對倫理兩難情境時,也足以影響個人的決定;從訪談文本資料的分析中發現,個人的因素如背景知識、經驗、人格特質、價值觀與所做的決定行為之間的關係,在特定倫理兩難情境中確有相關。

2. 組織內部因素

組織內有關人的問題是倫理兩難情境發生的根源,組織內在因素與內部成員的關係密切,牽涉到的層面則為人際互動、人員流動率、組織氣氛、次級團體或組織、團隊向心力、人情友誼、工作職務與任務結構、組織文化與傳統,還有資源分配與經費運用等。

3. 組織外部因素

外在環境因素的複雜度較高,因為外在環境牽涉層面更廣泛,包括家長、社區人士、校友、上級長官、民意代表、傳播媒體、社會風氣、政策走向乃至於廠商及宗教團體等等,都有可能對校長進行倫理決定產生一定的影響。

4. 決定歷程因素

根據研究者對資料的整理與分析,發現校長在處理倫理兩難問題的歷程中,有許多不確定因素的產生,這些因素可概稱為決定歷程因素,其中包括:人際互動關係與認知情境的轉變、相關情境資料的新發現、決定的時間壓力及對結果的再評估等。

(三)國民小學校長面對倫理兩難情境的決定歷程

研究者對所欲探討之倫理兩難情境決定歷程進行分析、歸納後發現,不同的研究對象處理倫理兩難問題的經驗不同、個人特質不同、情境因素也不同,所以九位研究對象之間並沒有完全相同的決定步驟,藉由分析掌握其處理方式與程序,所得之倫理兩難情境決定步驟共有九個,分別為:

1. 對倫理兩難情境的釐清與界定

2. 思考問題可能牽涉的倫理層面

3. 蒐集資料與參考相關的倫理準則

4. 尋求其他專業者的意見

5. 研擬可行的解決方案

6. 評估可能的結果

7. 進行溝通取得共識

8. 決定最適當的行動方案

9. 檢討與修正

其中第七步驟「進行溝通取得共識」已有五位校長將之視為重要步驟之一,這似乎說明現今的校長有更為重視溝通與權力分享的趨勢。

二、建議

根據研究結果及研究者個人的省思與體悟,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現任以及未來國民小學校長,謹提出以下建議:

(一)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的建議

學校所講求的是人際的和諧與共融,而不是權力上的競逐與展現。但在本研究中卻也發現,校長面對之倫理兩難情境有一部分即是來自上級長官的關切與指示,這對基層行政的實際運作而言必然有不良影響。此外,諸如倫理守則的遲未頒布、政策的擬定與推動未充分考慮基層教學者與行政人員的負擔等等,都會加重國民小學校長面對倫理兩難情境決定上的困難。因此,研究者建議上級教育行政機關應考慮以下作法:

1. 對於政策的相關規定,必須考量基層的實際狀況,避免增加校長的倫理負擔。

2. 尊重並信任校長對職權的行使,避免進行關說與施壓。

3. 教育部應儘速頒布教育行政人員倫理守則,以做為教育行政人員依循之準據。

4. 在校長培育、儲訓過程中能適當規劃倫理議題課程,透過案例分析加深「準校長」的倫理思考層次,為將來必須面對的倫理兩難情境預作暖身。

(二)對現任國民小學校長與未來校長的建議

在重視人際互動關係的倫理世界中,許多的問題皆無法僅以是非黑白和善惡曲直做出決定,其中存在著許多模糊的空間與價值選擇的衝突。依據本研究的發現,研究者謹提出下列四項建議供現任與未來的國小校長們作為參考:

1. 強化自身對倫理兩難情境的覺知與判斷

面對倫理兩難情境時,對情境的覺知與判斷是最基本且重要的,在一個價值互相衝突、充滿困惑與艱難的情境中,校長必須打開心靈之眼,保持對倫理議題的敏感度,細心領會倫理兩難問題的脈絡,才能進一步找出問題的癥結,進行倫理思考並做出較為適當的倫理決定以解決問題。

2. 堅守倫理信念與原則的基本立場

價值、道德與倫理是領導與行政實際的要素,細思道德、倫理與價值觀,莫不來自個人的信念,所謂境由心生也是此理,因此在處理倫理兩難問題時是不可能不需要倫理立場的。校長的基本立場即來自於其堅守的倫理信念與原則,也唯有如此才能在不同層次的衝突中採取相應之道,在現實與理想中盡量取得平衡。

3.參考倫理兩難情境決定步驟做出最適當的決定

由於日常實際的倫理兩難問題有高度的複雜性,基本上並沒有所謂的倫理範本可以做為倫理兩難情境決定的參考書,也很難有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處理模式或步驟可以套用,但這並不代表倫理決定歷程的相關步驟不具價值。校長身為學校的決策與領導者,如果能循著一定的程序或步驟進行倫理思考,當可提高倫理決定的合理性並減少錯誤決定的風險,而這九個歸納自實際現場的倫理兩難情境決定步驟,也應是頗具參考價值的。

4. 反思成為倫理實踐上源源不絕的動力

反思是讓人的思想得以再度提升與前進的動力,透過做為一個倫理實踐者的自我省思,來建立自己堅實的價值信念,是最根本也是最實際的做法。即使他日必須面對眾多壓力與煎熬,仍能堅守倫理信念與原則、平心定念地看待一波波新的倫理兩難情境的到來。















參 考 文 獻

一、中文部分

牛格正(1991)。諮商專業倫理。台北市:五南。

林立武(2005)。國民小學學校行政倫理議題之倫理決定。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明地(2005)。校長領導、權力運用與專業關懷。教育研究月刊,13259-69

周百崑(2004)。國民小學校長倫理決定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邱瑞忠(2001)。行政倫理在公共管理中的規範性作用-倫理分析與道德抉擇的途徑。東海社會科學學報,2127-44

胡中宜(2003)。社會工作人員專業倫理決策過程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胡中宜(2005)。長期照護實務的倫理議題與倫理決定。長期照護雜誌,94),308-324

范熾文(2000)。學校行政的革新取向:倫理決定。學校行政,855-67

范熾文(2001)。學校領導的倫理議題-以關懷倫理為例。中等教育,525),162-175

許孟祥、黃貞芬、林東清1996)。資訊時代中倫理導向之決策制定架構2008128日,擷取自http://ir.lis.nsysu.edu.tw:8080/ir/handle/987654321/13332

許慶泉(2006)。國民小學學校行政人員倫理困境與倫理決定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傅寶宏(2002)。倫理操作模式與學校行政倫理議題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國民小學為例。私立靜宜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張鏸文(2007)。臺北市國民小學行政人員之倫理兩難問題及其解決策略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溫明麗(2008)。教育101:教育理論與實踐。台北市:高等教育。

詹靜芬(1998)。中級主管行政倫理困境的理論分析。考銓,1688-98

詹靜芬(2003)。我國公務人員行政倫理困境之研究:以中央行政機關中級主管為研究對象。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進雄(2005)。論學校組織兩難管理。師說,18944-48

蔡進雄(2008)。教育行政倫理。台北市:心理。

鄭新輝(2005)。國民中學校長行政兩難困境與倫理決定行為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94-2413-H-024-012)。2008118日,擷取自http://grbsearch.stpi.org.tw/GRB/

謝文全(2007)。教育行政學(三版)。台北:高等教育。

蕭武桐(2002公務倫理。台北市:智勝文化。

蘇芊遐2007)。國民小學校長決策風格與倫理決定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二、英文部分

Beckett, C. & Maynard, A. (2005). Values & ethics in social work. New Delhi: Sage.

Brown, M. T. (1996). The ethical process: A strategy for making good decision. NJ: Prentice-Hall.

Cooper , T. L. (1990) The responsible administrator: An approach to ethics for the administrative rol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Fried , J. (2003). Ethical standards and principles. In S.R. Komives, D. B. Woodard Jr., & Associates, (Eds.). Student services: Handbook for the profession (pp.107-127).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osephson. M. (2002). Making ethical decision. December 14, 2008, from http://www.josephsoninstitute.org/MED-4 sevensteppath.htm

Kidder, R. M.(1995). How good people make tough choices .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e. 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s.

Nix, C. D. (2002). School leadership: An ethical dilemm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xas A & M University-Commerce, Texas.

Palestini, R. H. (2001).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Learning with mind and heart. Maryland: Scarecrow Press.

Sharma, P. & Bhal, K. T. (2004). Managerial ethics: dilemmas and decision making. New Delhi: Sage.

Strike, K. A., Haller, E. J., & Soltis, J. F. (1998). The ethics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 (2nd ed.).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附錄一

「國民小學校長面對倫理兩難情境決定歷程之研究」訪談大綱

【倫理兩難情境之定義】

係指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信念、價值相互衝突的情況下(即使主觀認定不同的信念與價值間的重要性並不對等亦然),當事人難以決定該表現何種行為或採取何種決定,而一旦作出抉擇,又無可避免的會造成某種程度的損失、矛盾或遺憾的情境。

通常面臨倫理兩難情境時,當事人會感到困惑、不安,也因為牽涉不同信念與價值的衝突,往往難以作出明快決定,即便是決定時也是感到困難而擔憂的。

<倫理兩難情境舉隅>

陳校長在下班後,接到對自己頗有提攜之情的退休校長張○○的來電,數語寒暄之後提到親戚的小孩今年在本校入學,今天已完成新生報到手續,名字叫做李○○。聽說學校的林老師和這個孩子滿有緣的,小朋友也很喜歡她,所以想請陳校長幫忙留意一下,看有沒有機會如願讓林老師教到

其實,近年來陳校長一直希望破除家長挑選老師的迷思,特別是擔任一年級的老師,都是特別考量過的,好不容易家長選老師的情況已經幾乎沒有了,如今面對昔日有恩於己的長官請託,該用什麼理由婉拒?或者只好真的留意一下”…

【決定歷程之定義】

係指個人或團體面對問題或情境時,透過一定的程序在各個擬定的備選方案中選擇的過程。

決定的歷程包括:確認問題、設定前提或判斷標準、蒐集相關資料、研擬可行方案、選擇最佳方案、實施決定方案以及評鑑改進等。

【訪談大綱】

一、當您在做決定時,通常哪些問題會讓您感到兩難?

二、可否請您對曾經面對過的倫理兩難情境舉例加以說明?

三、面對倫理兩難情境時,通常您會怎麼做?

四、在處理倫理兩難問題的過程中,您會秉持什麼樣的信念與原則?

五、您覺得哪些因素會影響您對倫理兩難問題的處理方式?

六、一般而言,您處理倫理兩難問題的程序或步驟是什麼?

七、您認為在倫理兩難情境決定的歷程中,要做出較適當的決定必須思考哪些重要的面向?

八、您對問題處理後的結果不如預期或不滿意時,您覺得原因通常出在哪裡?


如果您對於處理倫理兩難情境決定的問題還有其它補充的想法,也請您再加以說明。


39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