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考國文科,在於檢測考生應具備的學科知識,為了達到高中選才的命題需要,
準備範圍依據「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語文學習領域/本國語文(國語
文)/國中階段能力指標,測驗目標歸納為下列四項:
大致而言,準備國文的方式是:每一個字的意義、詞性,每一句的作用、修辭,
每一段的段落大意、主旨,每一篇課文的寫作背景,作者寫作的目的、心情等,以及
鍛鍊好自己隨時上場的作文能力。
選擇題必考題型
1. 基礎形音義:針對國中六冊相關課文、延伸字詞,多分辨、背誦,尤其是在
分冊語文練習中,有大量的相似字音、字形區別練習。考前快速翻閱國文課
文注釋及翻譯,對於題目的理解及判斷甚有幫助。
2. 成語題型:出題頻率高,大多為課文相關成語或是日常生活中常用成語,過
於冷僻的成語較不會成為命題,注意近年來成語考題不斷重複,考古題熟悉
會如虎添翼。
3. 句型修辭:出題頻率穩定,「修辭格判斷」皆有給出明確的定義、清楚的例
句,不用死背繁瑣或各出版社定義不同的修辭名詞,藉著題目給予的說明指
示,冷靜判斷選項中相似的語句即可。敘事句、有無句、判斷句、表態句,
「四大句型結構」考前亦要熟習。以下為句型舉例:
4. 文意分析:針對各類文本中的短句類型,歸納推論、詮釋整合、評估判斷的
能力訓練、立意分析、詮釋語解讀、作品與作者之間的隱含意義。學生必須
深入體悟作品意蘊,根據上下文意,結合美學鑑賞,選出正確且最具文學美
感的詞語。此種以選用詞語考察修辭的方式,頗能測驗學生細膩掌握文學語
言的能力。」也就是說,所考察的仍是「閱讀」能力。
5. 白話閱讀:題材取自生活中廣泛的文字訊息,形式多元包括散文、敘事、論
述、廣告文宣、官方文件或聲明、故事寓言、報告表單等。評量重點在於對
文章「擷取資訊」、「解讀資訊」及「思考判斷」的能力。
國文科 考前總整理 曾正國文師資團隊 提供

6. 文言閱讀:掌握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差異,理解文言詞語具有一詞多義的特
性、分辨文言文中常用的實詞與虛詞,認識文言文中簡單的省略句及基本句
式。以下為歷屆試題舉例:
「晉中行寅將亡,召其太祝簡欲加罪。曰:『子為我祝,齋戒不敬,使吾國
亡。』太祝簡對曰:『今舟車飾,賦斂厚,民怨謗詛多矣。苟以為祝有益於國,
則詛亦將為損。一人祝之,一國詛之,一祝不勝萬詛,國亡不亦宜乎,祝其何
罪?』」文中太祝簡所言的主要涵義應為下列何者?
(A)表達國之存亡繫於施政,非關祝者
(B)辯解祝者力寡,禱詞難以上達天聽
(C)批評主政者只重視享受,疏於齋敬
(D)說明亡國乃因上位者迷信怪力亂神
由太祝簡的回答:「一人祝之,一國詛之,一祝不勝萬詛,國亡不亦宜
乎,祝其何罪?」可知國家的存亡,不在太祝是否誠敬地祭祀祈禱,而在施
政者施政內容是否可得民心,故選(A)。
袁枚說:「《漫齊語錄》曰:『詩用意要精深,下語要平淡。』余愛其言,每作一詩,
往往改至三五日,或過時而又改,何也?求其精深,是一半工夫;求其平淡,又
是一半工夫,非精深不能超超獨先,非平淡不能人人領解。」根據這段文字,可
知他的文學創作主張為下列何者?
(A)辭主達意,不論繁簡 (B)文之為物,貴有靈氣
(C)意中有景,景中有意 (D)鍊意鍊辭,深入淺出
從「詩用意要精深,下語要平淡。」可知是「深入淺出」之意,故選(D)。
清朝的詩作大致上可以分為四大流派,沈德潛「格調說」、王士禎「神
韻說」、袁枚「性靈說」、翁方綱「肌理說」。
袁枚在文學理論方面主張「性靈說」。此說始於晚明袁宏道,即所著詩
文應「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所用詞語須「從自己胸臆流出」。至清代,袁
枚進一步發展袁宏道的基本主張,使之形成完整、成熟的理論體系。綜言
之,本題「詩用意要精深,下語要平淡。」實屬袁枚之性靈說之脈絡。

予客建業,見有畜波斯魚者,俗訛為師婆魚。其大如指,鰭鬣具五采,兩
鰓有小黑點如黛,性矯悍善鬥。人以二缶畜之,折藕葉覆水面,飼以蚓或蠅,
魚吐泡葉畔,知其勇可用。乃貯水大缶,合之。各揚鰭鬣相鼓視,怒氣所乘,
體拳曲如弓,鱗甲變黑。久之,忽作秋隼擊,水砰然鳴,濺珠上人衣。連數
合,復分。當合,如矢激弦,絕不可遏。已而相糾纏,盤旋弗解。其一或負,
勝者奮威逐之,負者自擲缶外,視其身純白云。
予聞有血氣者必有爭心。然則斯魚者,其亦有爭心否歟?抑冥頑不靈而至
於是歟?然予所哀者,豈獨魚也歟? ──改寫自宋濂〈書鬥魚〉
根據本文,兩魚相鬥的順序,下列何者正確?
(A)盤旋纏鬥→張鰭曲身→體色改變→勝負始分
(B)盤旋纏鬥→體色改變→張鰭曲身→勝負始分
(C)張鰭曲身→體色改變→盤旋纏鬥→勝負始分
(D)張鰭曲身→盤旋纏鬥→體色改變→勝負始分
1. 「各揚鰭鬣相鼓視,怒氣所乘,體拳曲如弓」(張鰭曲身)
2. 「鱗甲變黑」(體色改變)。
3. 「久之,忽作秋隼擊,水砰然鳴,濺珠上人衣。連數合,復分。當合,如
矢激弦絕,絕不可遏。已而相糾纏,盤旋弗解」(盤旋纏鬥)。
4. 「其一或負,則勝者奮威逐之,負者自擲缶外。」(勝負始分)。
5. 注意「視其身純白云。」這句話是誘導陷阱,會誤以為體色變化為最後。
作者所惋惜的對象,最不可能是下列何者?
(A)同類相殘的鬥魚 (B)好勇鬥狠的世人
(C)愚昧頑固的眾生 (D)懾於威勢的弱者
(A)由「然則斯魚者,其亦有爭心否歟」可知作者惋惜「同類相殘的鬥魚」。
(B)由「然予所哀者,豈獨魚也歟」可知作者還惋惜「好勇鬥狠的世人」。
(C)由「抑冥頑不靈而至於是歟」可知作者惋惜「愚昧頑固的眾生」。
(D)本文裡,並未提及作者惋惜「懾於威勢的弱者」。
7. 文化常識:多集中於應用文常識,如書信用語、對聯、柬帖、題辭,本題在
出題題型上是相對固定;除應用文外,還包含節令、典故、文字流變、六
書、書法、字典查找等重要文化常識,考前可翻閱國中六冊語文常識,瀏覽
重要的對聯格律、題辭判讀、書信柬帖格式等。以下為歷屆試題舉例:

相傳陰曆七月七日為天上牛郎、織女相會之期,此日婦女往往會對月引線穿
針,在庭院中祭拜,以乞求雙手靈巧,長於刺繡,此稱為「乞巧」。下列詩句何
者是在描述這項習俗?
(A)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B)正抽碧線繡紅羅,忽聽黃鶯斂翠蛾
(C)欲教針線嬌難解,暫弄琴書性已便 (D)家人競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霄
(A) 出自杜甫〈江村〉:「妻子用紙畫成棋盤,小兒把針敲成釣魚鉤。」
(B) 出自白居易〈急樂世〉:「正抽出青綠色的線,繡在紅絲絹上,美女忽然
聽到黃鶯啼叫,便皺起了眉頭。」
(C) 出自戴叔倫〈少女生日感懷〉:「 想教你做針線活,可你還太小而不易領
會;想讓你學琴棋書畫,又怕你因此而喪失孩子的那股天真。」
(D) 權德輿〈七夕〉:「家人歡喜地爭著打開化妝用的鏡子,在月下引線穿
針,向天祭拜。」故選(D)。
由於過往女子的命運只能嫁作人婦、相夫教子,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
郎織女的傳說,並希望以織女為榜樣。
所以每逢七姐誕,她們都會向七姐獻祭,祈求自己能夠心靈手巧、獲得
美滿姻緣的節日。這也就是「乞巧」這名稱的來源。婦女亦會結綵樓,預備
黃銅製成的細針(七孔針),以五色細線對月迎風穿針,穿進了為之得久。
命題作文寫作提點
往年會考作文題目:102 年抒發成長歷程〈在成長中逐漸明白的一件事〉、 102 年
試辦會考以自身經驗論述的〈來不及〉、 103 年具體描述對己身期許為的〈面對未來,
我應該具備的能力〉104 年偏向抒情感受的〈來不及〉、 105 年反思自身經驗想法的
〈從陌生到熟悉〉, 總而言之,題目的種類圍繞在「自己的經驗與成長」,應確立題
目、掌握寫作步驟,充實作品的內容,精確的表達自己的思想。
無論類型為何,應把握共同的寫作綱領,按部就班撰文。
題目是一篇作文中心思想的集中點,在作文時,第一要務掌握題目
的核心、劃清題目的範圍、認清題目的性質,藉此決定文章的文
體,進而論述。
確立作文的主旨,迅速在腦中作一番粗略的「構思」,精確表達理
念,切勿離題。依大考作文而言,宜偏重於正面意義、教育價值。
將題目相關的作文材料加以羅列,無論是古今中外事例、名言錦
句、自身經驗談、新聞時事等,蒐集整理潤飾於文章中。
蒐集好了材料,便須加以整理,把不需要的刪除。取其精華整理歸
納,去其渣滓,以切合主題。
多半以四段論述,其中文章的首尾最為重要,重要的意旨在篇首提
出,可引起讀者的注意;結尾亦極重要,有時可重提前意,收束全
文,足以加深讀者的印象。並妥善思考開頭與結尾方法:常用的開
頭法,如開門見山法、冒題法、引用名言法、實例故事法;常用的

積字成句,積句成章,鍛字練句,不可不重。可於文章中,配合自
身真切的情感援筆成文,準確而流暢的文字勝過華麗的詞藻,亦可
運用化抽象為具體、動靜態的描寫、感官知覺的描摹、連續的對比
等文學技巧,致使文意充沛。
總結
準備考試的漫長旅途中,有很多的無奈,更有些不為人知的辛酸是無法克服的,
要試著習慣人生的起伏,蘇軾〈水調歌頭〉中所言「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人的悲離、月的陰缺,正如同挫折與苦痛,別離即是惘然。最好的祝福總是在遺忘之
間,在一切消失殆盡的灰燼之前,要盡己之力、要不枉此之生全力以赴,在待與不待
之際,展現最睿智的選擇;在緣起緣滅之中,蛻變無可無不可的態度。
青春的懵懂無知、躁動喧囂、未來的杳不可知,在青澀的天空,說不出口的虛無
與空缺,終將成為日後的懸念。人生的風浪迭起,回首過後,青春的眷戀才更顯得深
刻。挺起胸,用沛然莫之能禦的真摯,面對歲月無情的種種挑戰,迎向清澈一若碧海
藍天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