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壹、 前言
當今學習障礙篩選工具裡,特教老師最常使用的篩選測驗包括識字量評估測
驗(洪儷瑜、王瓊珠、張郁雯與陳秀芬,2006)、閱讀理解篩選測驗(柯華葳與
詹益綾,2007)以及基礎數學概念評量(柯華葳,1999)三個測驗,分別檢測識
字、閱讀理解以及數學計算三個領域,老師們通稱為學習障礙篩選「三小」測驗。
其中,識字可能採用的替代性測驗為中文年級認字量表(黃秀霜,2001)。
測驗的常模都有其時效性,更新常模有其必要性。佛林效應(Flynn effect)
說明新世代(10 年的差距)受試者的智力測驗分數可能會比同年齡的舊世代高,
也就是都是二十歲,但 1950 年代出生的世代,會比 1940 年代出生者高(Flynn,
2009)。以佛林效應的邏輯而言,現在三年級的學生能力可能比 10 年前三年級學
生平均提升平均數為 100 的量尺分數 3分,以現在學生的表現比對當年的常模樣
本,就可能高估了學生在該世代學生表現的百分等級,這可能使得個案不符合學
習障礙裡「顯著困難」的基準。以台北市國小而言,西區特教中心基本上採用
PR<=3為研判顯著困難的基準,如果學生 PR 為10,則難以研判為學習障礙學生。
但這可能是因為比對了 10 年前的常模,所以學生的 PR 超過 3。根據佛林效應的
邏輯,這樣的狀況是非常可能發生的。這也凸顯更新常模重要性。
根據 106 學年所公告的國教以及特教統計資料,就本文作者的計算,國中小
整體身障發生率為 3.53%,學習障礙為 1.35%。所以,以 PR3 為學習障礙的「顯
著困難」基準,應該已經是非常寬鬆的標準。因為聽、說、讀、寫、算每一個領
域為 3%,則其聯集遠超過 3%。當然,除了顯著困難外,內在能力差距也是研判
的基準之一,此時,如果能夠提供比較正確的百分等級,能夠顯示出差異性,對
於鑑定也會有一定的助益。
現今各縣市在國小裡最常用的閱讀理解測驗為柯華葳教授所編製的閱讀理解
測驗。柯華葳教授曾經編製過的國小閱讀理解測驗有兩種,一個是閱讀理解困難
篩選測驗(柯華葳,1999),另一個是閱讀理解篩選測驗(柯華葳與詹益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