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考科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18
參考答案:C
測驗內容:永續的經濟發展
說明:
(1) 本題評量考生有關公民與社會課程中對於「永續的經濟發展」相關主題知識的理解。
(2) 選項(A)無法由表中得知國民所得提升與能源的關係。選項(B)由瑞典的情形可知,減少
二氧化碳排放與提升國民所得可以兼顧。選項(C)我國每人的碳排放偏高,須有效提升
能源的使用效率,故正確。選項(D)國民所得成長可以持續,碳排放則可以限制而有止
盡。
測驗目標:S3b 能理解並反思具公民內涵的知識基礎
【例題 24】
政府為何不應該付費給民營報紙,由記者利用新聞報導的形式,替政府進行政策說明或者
宣導?以下敘述何者符合「媒體識讀」知識的要求?
(A)因為接受政府出資,媒體所擁有的言論自由空間也被政府所直接剝奪
(B)因為此項協議內容,涉及納稅人經費的使用,所以必須經過立法院的事前審查同意
(C)因為混淆了宣傳與真實,製造出資訊不對等的情形,進而扭曲了公共議題的討論空間
(D)因為很難避免媒體可能自行做誇大不實的報導,導致政府政策的原始用意可能被扭曲的問題
(100 年度研究用試卷)
參考答案:C
測驗內容:媒體識讀
說明:
(1) 本題評量考生有關公民與社會課程中「媒體識讀」的相關內容。
(2) 選項(A)媒體雖然接受政府資金,部分言論可能被影響,但政府畢竟沒有直接經營、管
理該媒體,因此媒體的言論自由空間不會被直接剝奪。選項(B)政府付費給媒體的舉動
不符合民主價值,無論是否經過立法機關同意,均非正確做法。選項(C)政府刻意製造
的資訊,可能誤導公民,因而也扭曲公共討論空間,故選項(C)正確。選項(D)不符合媒
體識讀的意旨,故錯誤。
測驗目標:S2b 能解釋人文社會科學慣見的資料呈現方式
【例題 25】
題組
粵語是中國廣東省、港澳地區最普遍的語言,甚至比「普通話」人口還多。2010 年11 月
亞運會在中國大陸廣東省舉行。為迎接亞運,以及很多外地訪客的須要,廣東省一位官員
建議政府要減少當地的用粵語播報的新聞與頻道,增加普通話的新聞時間與頻道。此一提
議激發廣東各界的保護粵語的反彈聲浪,認為這是「推廣普通話、廢除粵語」的危機。因
為民意反彈聲浪很大,促使中國大陸政府不得不極力澄清,並否認存在削弱粵語的語言政
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