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測社會考科考試說明(定稿)

pdf
959.85 KB
24 頁
eing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學科能力測驗
社會考科考試說明
(地理及公民與社會適用於 99 課綱、
歷史適用於 101 課綱)
中華民國 102 9
版權所有
學科能力測驗社會考科考試說明
目 錄
壹、測驗目標 ............................................................................................................................ 1
貳、測驗內容 ............................................................................................................................ 3
參、試題舉例 ........................................................................................................... 3
一、歷史 ........................................................................................................... 3
二、地理 ......................................................................................................... 10
三、公民與社會 ............................................................................................. 16
四、整合題 ..................................................................................................... 20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社會考科
1
學科能力測驗
社會考科考試說明
民國 104 年開始,「學科能力測驗社會考科」之地理、公民與社會部分,依據 99
年度實施之「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簡稱「99 課綱」)命題;歷史部分則將依據 101
學年度實施之「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歷史課程綱要」(簡稱101 課綱」命題。
社會考科包括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三個學科。歷史知識的學習目標是培養高中生
對歷史的認識與分析能力;地理知識的學習目標是使高中生理解自然與人文因素如何形塑
地理空間,並學習分析地理議題及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公民與社會的學習目標則是提升
學生具備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應有的公民資質學習社會文化道德法律經濟、
永續發展等多面向的公民基本知識,建立高中生多元價值觀與關懷心。
社會考科以人文社會相關學科基礎知識與技能為主要命題內容,歷史、地理、公民與
社會三科試題題數依據課程標準分配。以下針對測驗目標、測驗內容、試題舉例等加以說
明。
壹、測驗目標
社會考科之測驗目標分為三大項:(一)測驗考生是否明瞭社會學科的基礎知識,主
要測驗各學科的基本事實、概念、理論,這些是高中生學習社會學科的基礎,故考生應當
要了解重要的基本概念,並能加以分析與指認;(二)測驗考生是否了解社會學科的基本
分析方法並具備基本分析技能考生面對各種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時須能透過對於資(史)
料性質的了解,有邏輯性地蒐集與分類資料,並能分析資料;(三)測驗考生是否具備社
會學科基本的解釋、評論及生活應用能力,著重評量考生對於所呈現的資料與事實能夠了
解並應用,包括資料的評論與發展、區域環境特色的解釋說明、環境問題解決的程序與方
法等。三大目標又分為如下細項目標:
社會考科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2
一、測驗考生是否明瞭社會學科的基礎知識1
H1a 能明瞭某一時期在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特色及所形成的時代風貌
H1b 能理解過去歷史中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延續和變遷
H1c 能理解特定歷史(事件或現象)發展的原因及影響
G1a 能知道或記憶重要的地理事實及名詞
G1b 能理解或應用重要的地理事實、名詞、概念、原則和理論
G1c 能以地理概念、原則和理論分析重要的地理事實
S1a 能理解公民與社會課程範圍內的主題知識
S1b 能掌握公民與社會各單元不同主題知識的關聯
二、測驗考生是否了解社會學科的基本分析方法並具備基本分析技能
H2a 能明瞭歷史文本的內容與意旨
H2b 能分析歷史文本的形式與論證
H2c 能由歷史脈絡解讀歷史文本的意義
H2d 能分辨資料的形式、性質及其特點與侷限
H2e 能指出資料與歷史論證之間的對應關係
G2a 能運用適當方法,觀察重要地理現象與獲取地理資料
G2b 能處理與歸納地理資料
G2c 能分析與解釋地理資訊
S2a 能運用人文社會科學各領域知識解釋社會現實議題
S2b 能解釋人文社會科學慣見的資料呈現方式
三、測驗考生是否具備社會學科基本的解釋、評論及生活應用能力
H3a 能掌握資料或歷史敘述中所呈現的「歷史解釋」
H3b 能比較兩種或多種歷史解釋所運用的資料和推論
H3c 能由時代背景、證據性質、個人意向等,分析和分辨某一段過去的不同歷史解釋
H3d 能根據問題和資料推斷出合理的論述
G3a 能分析地理現象的空間特性
G3b 能解釋人類與環境間的相互關係
G3c 能分析自然與人文因素,以解釋區域特色、區域差異與互動
G3d 能解釋影響地理議題的各種因素,及分析因素之間的關聯
G3e 能指出地理議題對於區域的意義及影響
G3f 能掌握解決地理問題的程序與步驟
G3g 能提出地理問題的解決方案
S3a 能判斷出最符合公民素養的選項
S3b 能理解並反思具公民內涵的知識基礎
1 本頁各細項大寫字母:H表示歷史學科;G表示地理學科;S表示公民與社會學科。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社會考科
3
貳、測驗內容
測驗內容涵蓋高中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的高一、高二必修課程(如表一),以教
育部公布的 99101 課綱主要概念及具體目標為準,並依據社會考科測驗目標設計試題。
表一 學測社會考科測驗內容
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
通論地理、區域地理
公民與社會 自我、社會與文化;政治與民主;道德與法律規範;
經濟與永續發展。
參、試題舉例
一、歷史
測驗目標H1a 能明瞭某一時期在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特色及所形成的時
代風貌
【例題 1
某一政治活動中,許多民眾要求:政府必須保障非武裝之集會、結社的自由;政府應當保
障言論、出版、罷工的自由;憲兵僅能管理軍人,不得隨意逮捕人犯;政府應當撤銷貿易
局、專賣局。他們同時希望能保障生活必需品的供應。這是:
(A)1789 年的法國革命 (B)1830 年的七月革命
(C)1947 年的二二八事件 (D)1966 年的文化大革命
(102 學年度學測)
參考答案:C
測驗內容:台灣史 第四單元 中華民國時期:當代臺灣
說明: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對於二二八事件背景與過程的認識。行政長官陳儀來臺之後,基於
大陸仍未擺脫戰爭狀態(國共內戰),在臺灣實施統制經濟。除持續日治時期的專賣制度之
另設立貿易局幾乎壟斷所有民生必需品貿易使物價高漲人民生活深受影響1947
年查緝私煙事件之後,全臺出現動亂,陳儀宣布戒嚴,對於集會、言論自由做了限制,並
出現憲兵四處捕人的情況。三月初臺籍精英即在行政長官陳儀許可下成立「二二八事件處
理委員會」並提出「三十二條要求」,建議臺灣進行政治改革題幹所述即是「處委會」
所提「三十二條要求」的部分內容,因此答案為(C)
社會考科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4
測驗目標:H1b 能理解過去歷史中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延續和變遷
【例題 2
一座城市中,居民熱烈討論即將重建的大教堂建築樣式,他們對常見的哥德式建築並不滿
意。因為古代建築廢墟隨處可見,他們鼓勵競標的建築師從古代建築中尋找靈感。經過幾
十年的努力,一座覆以圓頂的長方形教堂,終告竣工。這座城市是:
(A)羅馬帝國時期的耶路撒冷 (B)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斯
(C)十八世紀中期的聖彼得堡 (D)十九世紀初期的墨西哥市
(修改自 102 學年度學測)
參考答案:B
測驗內容:世界史 第二單元 近代世界的轉變
說明: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對於歐洲中古至文藝復興時期建築風格的轉變。十二世紀以後歐洲
普遍流行哥德式建築,尖拱穹窿的尖塔教堂四處可見。十五世紀的義大利興起復古風,他
們從四周的羅馬建築遺跡取得靈感,批判哥德式建築,興建圓拱圓頂古典風格的新教堂。
題幹所述即是十五世紀以降義大利地區的轉變,因此答案為(B)
測驗目標:H1c 能理解特定歷史(事件或現象)發展的原因及影響
【例題 3
民國四十年代,主管臺灣經濟的官員提倡多吃麵粉,少吃白米。希望透過宣傳,改變國人
的飲食習慣。這種作法的最主要原因為何?
(A)根據科學研究,希望推廣營養價值較高的麵食,以改善國人的體質
(B)為了發展農業,推廣產量較高的小麥種植,以滿足國內糧食的需求
(C)為因應大量大陸移民的飲食習慣,必須在臺灣推廣華北的麵食消費
(D)消化美國援助臺灣的小麥,減少稻米消費,以便外銷稻米賺取外匯
參考答案:D
測驗內容:台灣史 第四單元 中華民國時期:當代臺灣
說明:
1950 年代的臺灣之所以會提倡多吃麵粉少吃白米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當時製成麵
粉所需的原料──小麥是來自於美援所以麵粉成本價格相對較低且供應充足另一方
面,臺灣當時所產白米的品質較好,若出口至其他國家便可賺取外匯。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社會考科
5
測驗目標:H2a 能明瞭歷史文本的內容與意旨
【例題 4
戰爭期間,飛機丟下一份以中、日文書寫的文
書,指出:太平洋上兩大國家聯合,將日軍驅
逐以後,臺灣人民便可以恢復自由。我們如何
瞭解這份文件?
(A)牡丹社事件時,清軍對日本的招降文書
(B)甲午戰後,臺灣民主國軍隊對日軍喊話
(C)霧社事件時日軍對山地青年的心戰宣傳
(D)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軍對臺灣招降傳單
參考答案:D
測驗內容:台灣史 第三單元 日本統治時期
說明:
分析題幹的敘述:此文書「以中、日文書寫」,目的在「將日軍驅逐」,使「臺灣人
民」恢復自由則此文書的對象必是臺灣人而非日本人首先可淘汰(A)對日本的招降、
(B)對日軍喊話;至於(C)日軍對山地青年的心戰宣傳不會以「將日軍驅逐」為目的,故以
(D)美軍對臺灣招降最符合題旨之所以要以中日文書寫乃因當時臺灣人在日本統治下
受日本教育之故。
測驗目標:H2b 能分析歷史文本的形式與論證
【例題 5
東晉的孫盛討論《三國志》與《世語》有關袁紹出兵人數的差異。《三國志》寫到:「袁
紹簡精卒十萬,騎萬匹,將攻(曹操根據地)許」。《世語》則記載:「袁紹僅有步卒五
騎八千孫盛指出「根據曹操曾對崔琰說冀州戶籍中有人口三十萬再加上幽、
青等州更是不少袁紹用兵必然大舉出動所以他出兵十萬攻打曹操應屬可信
上述孫盛所說的內容,在歷史學中稱為:
(A)敍事 (B)考證 (C)褒貶 (D)史論
(102 學年度指考)
參考答案:B
測驗內容:中國史 第二單元 秦漢至隋唐
社會考科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6
說明:
本題旨在測驗學生對史學方法的運用與理解。從題幹引文中可知,孫盛根據曹操對崔
琰所說的話,來判定《三國志.袁紹傳》中對於袁紹兵力的記載是可信的,同時也就點出
了《世語》的不可信。曹操掌握北方,實力強大,對當時的局勢必然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孫盛引用曹操的說法作為判斷的依據,判定有關袁紹實力的記載較《世語》可信,他的推
論方法正是史學方法中「考證」史實的作法由上可知孫盛的作法並不只單純的「敘事」
也沒有稱讚或批判的言論,所以也不是「褒貶」或「史論」。因此(B)考證應是正答。
測驗目標:H2c 能由歷史脈絡解讀歷史文本的意義
【例題 6
漫畫往往反映出時代的背景,下列這幅漫畫所批判的是:
(A)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在臺灣實施的專賣政策優於大陸的三民主義政策
(B)臺灣光復初期,長官公署的官僚主義及專賣政策有違三民主義的原則
(C)1960 年代,國營事業經營成效不彰、人事浮濫,引起知識分子的批判
(D)1970 年代,黨外人士批評國民黨政府壟斷資源,違反三民主義的精神
參考答案:B
測驗內容:台灣史 第四單元 中華民國時期:當代臺灣
說明:
分析漫畫所透露的訊息:漫畫中人頭戴官帽,說明他具有官員的身分,他一手拿著面
具,一手指向投票箱,意指其表面上附和人民,其實卻是雙面人作風,他的手指向三民主
義、自由、平等、大同世界,實際上卻是立足於「獨家專制」、「官僚主義」之上,右邊
一行字,則點出漫畫家認為此時最嚴重的問題是「官僚病」。什麼時期臺灣在施政上標榜
三民主義,強調人民有權、照顧民生,實際上卻官僚主義橫行,專賣、壟斷與民爭利呢?
四個選項中(B)光復初期最為明顯當時政府一方面宣示要建設三民主義的新臺灣使
民權發達,民生富強,一方面卻延續日治時期的專賣政策,對物資的產銷採嚴格管制;這
是戰後臺灣政治、社會問題的根源,也是二二八事件的背景。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社會考科
7
測驗目標:H2d 能分辨資料的形式、性質及其特點與侷限
【例題 7
課堂上同學進行有關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專題報告時,討論起照片和繪畫兩種資料的價值。
以下哪位同學的觀點最合理?
甲:照片是科技產品,不會造假,是過去的真實翻版
乙:繪畫是畫家所作,只要不虛構,便是過去的重現
丙:照片和繪畫若非為當時人留下的作品,都不可信
丁:照片和繪畫都不等於過去,而是通往過去的路徑
(A) (B) (C) (D)
(101 學年度指考)
參考答案:D
測驗內容:世界史 第四單元 世界霸權的爭奪與衝突
說明:
本題旨在評量考生對照片和繪畫兩種不同性質之史料的運用與認識。甲:照片是科技
產品,因此有造假的可能,甚至因拍攝者刻意選擇性的拍攝照片,也會導致不同的影響,
所以不一定是過去的真實翻版;乙:繪畫是畫家所作,無法認定是否為虛構,也無法判定
是否是過去的重現;丙:照片應是當時人留下的作品,繪畫則有可能是後來的畫家根據事
件紀錄所畫,唯其與是否可信並無一定關聯;丁:照片和繪畫都不等於過去,但透過對作
者及其創作背景、內容的追索,可以做為通往過去的路徑,是較合理的說法,所以正確答
案為選項(D)
測驗目標:H2e 能指出資料與歷史論證之間的對應關係
【例題 8
一位學者指出有一個朝代《史記》〈殷本紀〉作為記載此一朝代歷史的篇章「商」
字實已出現於較《史記》更早的古本《竹書紀年》中。在甲骨刻辭中,「大邑商」也出現
了不只一次,但卻從未出現過「殷」這個字。根據上述分析,這位學者主張此一朝代的人
應自稱為:
(A)殷人 (B)商人 (C)殷人或商人 (D)中國人
(101 學年度指考)
參考答案:B
測驗內容:中國史 第一單元 先秦時代
說明:
本題旨在評量考生閱讀比對資料的能力《史記》是漢代司馬遷所作《竹書紀年》
成書於戰國時代,雖然早於《史記》,但兩者都是後人的記載;甲骨文則是商朝時所使用
的文字,題目問當時人自稱為何,應是出現於甲骨文中才是正確的說法,因此正確答案為
選項(B)
社會考科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8
測驗目標:H3a 能掌握資料或歷史敘述中所呈現的「歷史解釋」
【例題 9
有人認為:工廠工人的薪資只要能維持其生計即可,如果工資過高,工人生活改善,就會
多生小孩人口隨之增加如此一來勞動力便增加工資隨之下降甚至低於先前水準。
我們應如何理解這種說法?
(A)反映出中古時期行會對工資的看法
(B)代表法國大革命前夕保守派的觀點
(C)反映出十九世紀英國資本家的態度
(D)代表二十世紀初俄國共產黨的主張
(101 學年度指考)
參考答案:C
測驗內容:世界史 第三單元 歐美國家的變革
說明:
本題旨在評量考生對十九世紀初英國經濟學家李嘉圖所提出的政治經濟學說(工資鐵
律)的理解。從題幹中「工廠工人的薪資」可以推出此應為工業革命以後的現象。因工業
革命而壯大的資本家,經由投資、設廠而累積資本,再賺取更多的利潤,這種資本主義經
濟在十九世紀後期臻於全盛狀態。雖然資本主義特別強調私有財產的保障、追求個人經濟
活動的自由與競爭原則的維持,但這些主張只適用於資本家,對於勞工階級而言,反而是
受到不合理的剝削。從題幹所述的說法判讀,此正是資本家面對勞工階級提出提高工資要
求時,所作出的不合理回應說法。
測驗目標:H3b 能比較兩種或多種歷史解釋所運用的資料和推論
【例題 10
以下是有關古巴危機的兩份資料。
資料一1980 年出版的歷史著作提到「甘迺迪贏了!蘇聯政府退讓同意拆除飛彈基地
並移回蘇聯危機發生三個月後美國也拆除土耳其和義大利領土的所有飛彈
資料二1971 出版的《赫魯雪夫回憶錄》寫到:「我們告訴美國人我們同意拆除飛彈
提是總統要保證不會入侵古巴。最後甘迺迪讓步了。這是蘇聯外交政策的一大勝
利,無需一槍一彈的傲人成就。」
這兩份資料對最後哪方獲勝有不同看法,我們應如何解讀?
(A)資料一的論述較正確,因記載的內容都是歷史事實
(B)資料二的論述較正確,因出版時間與古巴危機較近
(C)兩份資料沒有相同的訊息,可見兩份資料均為造假
(D)兩份資料的論點不同,但都有他們各自論述的目的
(修改自 101 學年度指考)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社會考科
9
參考答案:D
測驗內容:世界史 第五單元 從對立到多元世界
說明:
本題旨在評量考生處理多元歷史論述的能力1959 年古巴政變後左傾的卡斯楚Fidel
Castro1926 ~)反美親蘇,雙方於 1961 年斷交後,美國於同年 4月派兵登陸豬玀灣,但
為卡斯楚擊潰。之後蘇聯在古巴首都哈瓦那等地建立飛彈基地。美國除了以海軍封鎖古
巴,並向聯合國安理會呼籲,要求蘇聯拆除並撤走飛彈。最後在蘇聯要求美國不得攻擊古
巴後才同意拆除飛彈解除此次危機(A)資料一中的內容包含歷史解釋故不能選(B)
資料出版的時間與發生事件相近並不能做為論點為真的依據(D)兩份資料有共同訊息
使無共同訊息也不能以此論證其造假,故不能選;(D)為正確選項。
測驗目標:H3c 能由時代背景、證據性質、個人意向等,分析和分辨某一段過去的不同歷
史解釋
【例題 11
兩位學者各自根據其閱讀史料,提出對漢代社會型態的看法。甲學者認為漢代社會是地緣
社會,聚落內部的血緣聯繫不強;乙學者則認為漢代是血緣社會,聚落內部同姓的力量強
大。我們應如何理解兩位學者意見的差異?
(A)甲學者的主張符合古代宗族瓦解後的形勢,較為合理
(B)乙學者的看法反映出古代社會的延續性,較具說服力
(C)兩位學者立場相反,正可說明歷史解釋缺少合理基礎
(D)古代地域社會間差異甚大,不應該只有一種社會型態
(99 學年度學測)
參考答案:D
測驗內容:第二冊 一、華夏世界的形成(遠古、三代至秦漢)
說明: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是否了解漢代社會及歷史研究的差異性。甲學者認為漢代社會是地
緣社會聚落內部的血緣聯繫不強乙學者認為漢代是血緣社會聚落內部同姓力量強大。
此應是兩學者的著眼點不同,因此有不同的結論,無法在選項中看出誰對誰錯。血緣社會
指的是「宗族社會」,彼此間有血統關係。地緣社會是村落組織,彼此間不是以血緣為連
結的關鍵。漢代社會中有「血緣社會」及「地緣社會」兩種模式,即宗族社會與村舍組織
在漢代是並存的,故選(D)
社會考科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10
1
供應地
居民移動距離
測驗目標:H3d 能根據問題和資料推斷出合理的論述
【例題 12
王元規是太原人,父親過世後,母親帶他回娘家。當地一位富豪,欲將女兒嫁給他。母親
考慮自己的貧困處境,有意結此親事,當時才十二歲的王元規卻哭著說:「古人講究門當
戶對我們不能因為暫時住在這裡就不顧身母親覺得有道理就婉拒了這門親事。
這則故事反映出什麼樣的社會觀念?
(A)這應是發生在西漢初年,反映當時的門第觀念
(B)當時的世家子弟年紀雖幼,卻可自己決定婚事
(C)地方富豪有意與高門子弟聯姻,提高社會地位
(D)當時女性地位高漲,子女的婚姻全由母親決定
(101 學年度指考)
參考答案:C
測驗內容:中國史 2-3 從分裂到帝國的重建
說明:
本題旨在評量考生對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視門第觀念的理解。曹魏實施九品官人法,結
果卻導致門閥制度。世族在政治上享有仕宦的優先權和免除徭役的特權,在社會上與庶民
分屬不同階級,彼此不能交往。就算是世族本身,也有門第高低的不同,若門第不相等,
則不通婚姻;身分不相當,甚至不同坐交談,這種門閥觀念連天子都無權過問。題幹中所
提王元規是太原人,應屬於郡姓中之大姓,雖然年輕且家貧,但門第觀念卻極為強烈。綜
上所述,可知正確答案應為選項(C)
二、地理
測驗目標:G1b 能理解或應用重要的地理事實、名詞、概念、原則和理論
【例題 13
1為某地區的居民,獲得三種商品或服務的空間移動示意圖。下列有關該地居民空間移
動的說明,何者正確?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社會考科
11
(A)商品或服務的等級愈高,移動的距離愈遠
(B)商品或服務的需求愈頻繁,移動的距離愈遠
(C)供應商品或服務的地點愈多,移動的距離愈遠
(D)供應商品或服務的地點愈多,表示該商品或服務等級愈高
(改寫自 93 學年度學測)
參考答案:A
測驗內容:通論地理 九、第三級產業 1.零售業區位及其變遷—中地
說明:
本題以居民為獲得「教會」「日用雜貨」及「服飾」等商品的空間移動圖,評量考生
對於中地概念的瞭解。可從圖中判讀三種商品或服務範圍大小與其供應地數量之不同,判
斷三種商品或服務的等級關係。
測驗目標:G1b 能理解或應用重要的地理事實、名詞、概念、原則和理論
G2c 能分析與解釋地理資訊
【例題 14
蘇伊士運河東岸在 1973 10 6日當地時間 14 時發生兩聲巨響,開啟了第四次中東戰
立即影響全球的金融市場請依據圖 2各地
債券市場的營業時間圖判斷該事件對各城市衝
擊的時間先後順序︰
(A)倫敦-紐約-東京-香港
(B)倫敦-東京-香港-紐約
(C)香港-東京-倫敦-紐約
(D)香港-東京-紐約-倫敦
95 年度研究用試卷)
參考答案:A
測驗內容:通論地理 二、地圖 1.地圖概說—經緯線
說明:
全球金融市場的波動深受國際情勢影響。本題旨在評量考生閱讀全球時區圖的能力。
考生必須瞭解蘇伊士運河的位置並考量各債券市場開市時間,而推論得出此事件首先影響
倫敦市場,再依序由東向西影響下一開市市場。
2
社會考科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12
4
mm
月均溫℃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0 22 24 26 28 30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圖中阿拉伯數字為月份
測驗目標:G2a 能運用適當方法,觀察重要地理現象與獲取地理資料
G2b 能處理與歸納地理資料
【例題 15
3為網格式地理資料,顯示森林火災蔓延的相關訊息。其中鄰近起火點是指位於起火點
方格旁(相鄰及對角線方格),且位於風向吹拂的方格
範圍可能蔓延地區指位於鄰近起火點方格且位於易
燃林木的方格根據火災蔓延情形 3中甲乙丙丁的
值依序是:
(A)1001
(B)0110
(C)0001
(D)0101
91 學年度指考)
參考答案:B
測驗內容:通論地理 三、地理資訊 1.地理資訊蒐集
及處理—地理資訊內涵
說明:
空間資訊的儲存方式可分為向量模式與網格模式,本題是利用網格模式儲存並顯示地
理資訊的試題。解題線索如下:
甲=0 (鄰近起火點,但非西北風吹拂範圍)
乙=1 (鄰近起火點,且為西北風吹拂範圍)
丙=1 (鄰近起火點,且林木種類易燃)
丁=0 (鄰近起火點,但林木種類不易燃)
測驗目標:G2c 能分析與解釋地理資訊
【例題 16
4為某地多年平均的月雨量及月均溫點
散布圖。請問:
16-1. 該地最有可能位於下列哪一個緯度
帶?
(A)50°N30°N
(B)30°N10°N
(C)10°N10°S
(D)10°S30°S
參考答案:D
起火點 西北風吹拂範圍 林木種類
1:火苗位置 1:是 1:易燃
0:無火苗 0:否 0:不易燃
100 100 111
000 111 110
100 111 100
鄰近起火點 1 0
1:是 1 1 0
0:否 1 0
可能蔓延地區 1 0 0
0:可能燃燒區域 1 0
1:可能安全區域 1 0
3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社會考科
13
16-2. 該地的天然植被最可能是:
(A)雨林
(B)針葉林
(C)疏林草原
(D)常綠闊葉林
參考答案:C
16-3. 在該種類型的氣候區內,下列哪一種經濟作物的栽培最普遍?
(A)橄欖 (B)咖啡 (C)甜菜 (D)蘋果
95 學年度學測)
參考答案:B
測驗內容:通論地理 五、氣候與水文 1.氣候類型—氣候分類
六、自然景觀帶 2.生物分布、組成及其環境因素—生物區系
第一級產業(農林、漁、牧) 1.農業系統及農村景觀—農
村景觀
說明:
圖表判讀是解析地理議題的第一步。本題以月雨量及月均溫點散布圖取代傳統的雨溫
圖,評量考生能否由此圖判斷該地位置、瞭解氣候型態與天然植被之間的關係,以及考生
是否瞭解氣候型態與當地物產之間的關係。
測驗目標:G3c 能分析自然與人文因素,以解釋區域特色、區域差異與互動
【例題 17
照片 1為某一都市的照片。該都市所屬氣候區最可能出現哪一項特徵?
(A)日夜的溫差大
(B)冬夏風向相反
(C)年平均雨量高
(D)春夏多龍捲風
96 學年度學測)
參考答案:A
照片 1
社會考科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14
測驗內容:區域地理 九、西亞 1.乾燥氣候下的生活方式—乾燥氣候
說明: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對各地景觀的地理環境解讀。透過照片解讀並分析真實地表景觀,
是評量地理能力相當重要的一環。從照片中可看出,該地的傳統建築形式多為平頂樓房及
部份圓頂塔樓,且山區沒有植被覆蓋,可推知此處應為乾燥氣候區的伊斯蘭教世界。
測驗目標:G3c 能分析自然與人文因素,以解釋區域特色、區域差異與互動
【例題 18
一般而言熱帶雨林區因高溫高濕蚊蟲滋生土壤養分淋失以致農業不彰人口稀少。
然而,同屬熱帶雨林區的印尼爪哇島,卻是東南亞主要的水稻產地,人口密集。爪哇島農
業比其他熱帶雨林區發達,是當地哪項自然環境特性所致?
(A)較寬廣的海岸平原,森林被砍伐後,提供大面積的可耕地
(B)四周大洋環繞,水氣豐沛,提供足夠的雨量供作物生長
(C)覆蓋厚層火山灰,土壤養份豐富,可支持各種農作物生長
(D)氣溫終年溼熱,提供各種農作物在生長過程所需的熱量
(改寫自 93 學年度學測)
參考答案:C
測驗內容:區域地理 七、東南亞 1.多樣的自然環境—群島、熱帶氣候
說明:
熱帶地區的土壤容易受到淋溶作用而喪失養分,而爪哇島相較於其他地方,更適宜於
農業活動發展。本題旨在評量考生能否瞭解造成此種區域差異的原因。
測驗目標:G1a 能知道或記憶重要的地理事實及名詞
G3b 能解釋人類與環境間的相互關係
G3e 能指出地理議題對於區域的意義及影響
【例題 19
近代以來,許多國家因為國界糾紛,導致衝突不斷。所以有人主張「自然邊界」,強調根
據地理條件來劃定國家間的邊界,但往往有例外情況。請問:
19-1. 下列各地區中哪個地方最容易見到不依「自然邊界」的法則,而以經緯線作為劃分
國家邊界的主要依據?
(A)東歐地區 (B)東北亞地區 (C)西非地區 (D)南美地區
參考答案:C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社會考科
15
19-2. 這種劃分疆界的方式,主要是受到什麼因素的影響?
(A)受民族國家興起之影響 (B)受宗教衝突之影響
(C)受列強勢力入侵之影響 (D)受民族自決理論的影響
參考答案:C
19-3. 這類國家中,最常見到那一種問題?
(A)族群容易發生互相傾軋,衝突 (B)生產活動單調,經濟較為落後
(C)文化缺乏外界刺激,不易進步 (D)社會貧富差距過大,不易和諧
92 學年度學測)
參考答案:A
測驗內容:區域地理 一、世界的劃分 2.結盟的分區—國界
說明:
邊界是地理區的劃分界線,一般多以自然環境作為劃分依據,而人為因素可影響其劃
定。本題旨在評量考生是否能瞭解邊界對於區域內部及區域之間的影響。
測驗目標:G1b 能理解或應用重要的地理事實、名詞、概念、原則和理論
G3c 能分析自然與人文因素,以解釋區域特色、區域差異與互動
G3f 能掌握解決地理問題的程序與步驟
【例題 20
黃河河水的淤沙濃度居世界之冠,所以具有易淤、易決、易徙的特性,造成黃河流域內土
壤侵蝕劇烈、水土流失嚴重。請問:
20-1. 下列黃河流域的地理區中,那一個的單位面積土壤侵蝕量最多?
(A)青藏高原 (B)黃淮平原 (C)黃土高原 (D)山東丘陵
參考答案:C
20-2. 目前中國大陸當局在黃河中上游地區推行新的措施以保護生態環境下列那一項措
施對減緩水土流失最為有效?
(A)將耕地退至防風林的背風側 (B)減少耕作土地的時間
(C)將耕地範圍縮小至都市周圍 (D)停止耕作陡峻的坡地
參考答案:D
20-3. 黃淮平原鹽鹼土分布廣泛,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為何?
(A)海水倒灌 (B)排水不良 (C)地下水位下降 (D)未實施灌溉
(改寫自 92 學年度學測)
參考答案:B
社會考科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16
測驗內容:區域地理 十五、中國的環境 1.乾旱區沙漠化治理—土地退化
說明:
黃河流域內的土地退化是中國重要的環境議題之一,本題組在評量考生對於土壤侵蝕
及土地鹽鹼化等不同的退化情況及成因的瞭解,進而在諸多解決方案中,提出有效的水土
保持措施。
三、公民與社會
測驗目標:S1a 能理解公民與社會課程範圍內的主題知識
【例題 21
支持民主政體的李明與支持獨裁政體的李德,二人在課堂上為了不同政體間的優劣進行比
較與辯論。雙方堅持己見但是也都同意沒有一種政體可以滿足所有的目標。請問下列敘述
何者正確?
(A)民主比獨裁政治在行政上較有效率
(B)民主比獨裁政治在經濟上較有效率
(C)民主比獨裁政治在政治上較為平等
(D)民主比獨裁政治較易達成社會共識
100 年度研究用試卷)
參考答案:C
測驗內容:民主政治的意義
說明:
(1) 本題評量考生有關公民與社會課程中對於「民主政治的意義」相關主題知識的理解。
(2) 一般而言由於民主政治的政府作為需要廣大的公民參與討論並且須受在野黨以及
媒體的監督,因此運作起來會較無效率故選項(A)(B)錯誤。民主社會有憲政秩序、有
法治精神,每個人的權利都受到基本的保障,因此相對平等,故選項(C)正確。由於民
主社會人人可表達意見,且也尊重、包容各種意見,因此共識較不易達成,故選項(D)
錯誤。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社會考科
17
測驗目標:S2a 能運用人文社會科學各領域知識解釋社會現實議題
【例題 22
我國對於捕捉到的流浪動物,如果無人認領、認養,收容機構可對其進行「安樂死」。根
據統計,安樂死的流浪狗每年都多達數萬頭。台灣各地保護動物協會都曾為此抗議政府的
作法,認為還可以有其他更經濟與合理的作法,例如對流浪動物進行結紮。從「公益」與
「私益」的討論來看,以下何者正確?
(A)政府是公益的維護者,而民間團體是私益的維護者
(B)民間團體為追求公益,可以透過立法行動或遊說,嘗試改變政府的規定
(C)在此問題上兩者都是公益的維護者,如果發生衝突時,應該優先維護政府的立場
(D)動物不是人類也不可能主張自己的權利也因為如此流浪貓狗的問題並不涉及任
何公益與私益的問題
100 年度研究用試卷)
參考答案:B
測驗內容:公共利益
說明:
(1) 本題評量考生有關公民與社會課程中「公共利益」相關主題的內容。
(2) 選項(A)政府與民間團體都可以是公益和私益的維護者,因此錯誤。選項(C)政府與民間
團體為了維護公益而發生衝突但政府的立場不具有必然的優先性仍必須因議題而決
定,因此錯誤。選項(D)雖然動物無法主張自己的權利,但動物是全世界生存環境不可
或缺的一環,具備公益特質,也會與私益有關,故選項(D)錯誤。
測驗目標:S2b 能解釋人文社會科學慣見的資料呈現方式
【例題 23
下表為 2009 年各國之平均每人所得(GDP per capita)與平均每人二氧化碳排放量
2
CO emissions per capita。根據下表資料,以下陳述何者最符合永續發展的觀點?
表二
菲律賓 臺灣 南韓 瑞典 荷蘭
每人 2
CO 排放量
Metric Tons 0.74 12.66 10.89 5.58 14.89
平均每人所得(USD 1746 16423 17074 43986 48223
(A)為追求國民所得提升,一定要掌握足夠的能源
(B)為提升國民所得,不可能同時要求減少 2
CO 排放量
(C)我國需要提升能源使用的效率,減少 2
CO 排放量
(D)國民所得的成長有止盡,但是排放沒有止盡
100 年度研究用試卷)
社會考科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18
參考答案:C
測驗內容:永續的經濟發展
說明:
(1) 本題評量考生有關公民與社會課程中對於「永續的經濟發展」相關主題知識的理解。
(2) 選項(A)無法由表中得知國民所得提升與能源的關係。選項(B)由瑞典的情形可知,減少
二氧化碳排放與提升國民所得可以兼顧。選項(C)我國每人的碳排放偏高,須有效提升
能源的使用效率,故正確。選項(D)國民所得成長可以持續,碳排放則可以限制而有止
盡。
測驗目標:S3b 能理解並反思具公民內涵的知識基礎
【例題 24
政府為何不應該付費給民營報紙,由記者利用新聞報導的形式,替政府進行政策說明或者
宣導?以下敘述何者符合「媒體識讀」知識的要求?
(A)因為接受政府出資,媒體所擁有的言論自由空間也被政府所直接剝奪
(B)因為此項協議內容,涉及納稅人經費的使用,所以必須經過立法院的事前審查同意
(C)因為混淆了宣傳與真實,製造出資訊不對等的情形,進而扭曲了公共議題的討論空間
(D)因為很難避免媒體可能自行做誇大不實的報導導致政府政策的原始用意可能被扭曲的問題
100 年度研究用試卷)
參考答案:C
測驗內容:媒體識讀
說明:
(1) 本題評量考生有關公民與社會課程中「媒體識讀」的相關內容。
(2) 選項(A)媒體雖然接受政府資金,部分言論可能被影響,但政府畢竟沒有直接經營、管
理該媒體,因此媒體的言論自由空間不會被直接剝奪。選項(B)政府付費給媒體的舉動
不符合民主價值,無論是否經過立法機關同意,均非正確做法。選項(C)政府刻意製造
的資訊,能誤導公民因而也扭曲公共討論空間,故選項(C)確。選項(D)不符合媒
體識讀的意旨,故錯誤。
測驗目標:S2b 能解釋人文社會科學慣見的資料呈現方式
【例題 25
題組
粵語是中國廣東省、港澳地區最普遍的語言,甚至比「普通話」人口還多。2010 11
亞運會在中國大陸廣東省舉行。為迎接亞運,以及很多外地訪客的須要,廣東省一位官員
建議政府要減少當地的用粵語播報的新聞與頻道,增加普通話的新聞時間與頻道。此一提
議激發廣東各界的保護粵語的反彈聲浪,認為這是「推廣普通話、廢除粵語」的危機。因
為民意反彈聲浪很大,促使中國大陸政府不得不極力澄清,並否認存在削弱粵語的語言政
策問題。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社會考科
19
25-1. 從「文化位階」的討論中,我們可以判斷以下敘述何者不正確?
(A)在某一個、或某些語言被訂為官方語言(或者「國語」之前,所有的語言,原來
都是「方言」
(B)政治人物為討好民眾,都偏好用當地語言(「方言」)進行溝通,因為這樣更符合
「高文化」的想像
(C)一般說來,方言受到官方語言的壓抑,主要是使用者所享有的權力與地位不平等
的關係
(D)強調文化的高低位階,與促進多元平等社會的理念相矛盾
參考答案:B
測驗內容:文化與位階
說明:
(1) 本題評量考生有關公民與社會課程中對於「文化與位階」相關主題知識的理解。
(2) 選項(A)某些語言被訂為官方語言之前,原來是方言之敘述正確。官方語言是一種人為
賦予的地位,在被賦予這個地位之前,都可視為某種方言。選項(B)一般而言,會把方
言視為低文化,故選項(B)錯誤。選項(C)官方語言由於具有官方地位,使用者相對而言
所享有較高的權利與地位,因而會壓抑方言,故正確。選項(D)多元社會強調各種文化
均有其獨特之處無高低之分因此若強調文化位階高低自然不利於多元平等社會之
理念,故選項(D)正確。綜上所述,本題僅有選項(B)錯誤。
25-2. 根據上文,下列敘述何者符合我們對於「多元文化」公民價值意義的反省?
(A)為了和不同族群溝通的必要,我們應該多學習不同的語言
(B)使用不同語言的人應該相互尊重,不要因為語言不同就發生政治摩擦
(C)語言不應該分高低,主要的問題在於語言是否為大多人所瞭解,為人所接受
(D)即使在強調統一的國家文化制度下,我們也要尊重並協助發展少數群體的特殊語
言文化空間
100 年度研究用試卷)
參考答案:D
測驗內容:多元文化
說明:
(1) 本題評量考生有關「多元文化」概念。
(2) 本題強調的重點在於「多元文化」公民價值意義的反省因此正確的選項必須同時具
有這些意涵才正確選項(A)強調學習與溝通選項(B)強調相互尊重選項(C)重點在於
將語言視為溝通工具。選項(D)強調尊重、協助發展少數群體的特殊語文空間,最符合
題旨,故為正確答案。
社會考科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20
四、整合題
【例題 26】歷史與地理之整合
題組
新航路暢通之後國際人口移動逐漸增加,許多地區成了移民的目標18 世紀以後出現
許多移民組成的新國家。
26-1. 一個由歐洲移民主導的國家,立法者將國內人口分成「白人」「非白人」兩類。20
世紀初年該國政府計畫制訂移民政策時打算將所有申請移民該國的人口分成「可
以」與「不可」被白人社會同化兩類。他們認定非白人屬「次等種族」,會降低該國
生活品質,必須防止非白人破壞既有的美好生活。這個國家是:
(A)澳洲 (B)美國 (C)俄國 (D)新加坡
參考答案:A
測驗內容:世界史 第四單元 世界霸權的爭奪與衝突;
區域地理 六、澳洲與紐西蘭 2.多元族群及文化
說明: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對於 18 世紀以後歐洲向外擴張與移民的認識。18 世紀末英國「發
現」澳洲之後,即將之視為罪犯流放地,一些英國的罪犯、軍人的家屬也開始移民澳洲。
1850 年代澳洲興起淘金熱潮華人與各地非白人開始大量進入澳洲當地白人開始擔心這
些非白人移民會瓜分工作機會、影響生活品質。因此 1901 年澳大利亞聯邦成立之時,即
制定「白澳政策」來限制非白人移民進入澳洲。一直到 1970 年代,澳洲政府才廢除此一
政策此題題幹所述即是澳洲的白澳政策因此答案為(A)美國雖是外來移民主導的國家
也曾歧視有色人種,但 1860 年代南北戰爭之後即已經廢除黑奴制度;「排華法案」則在
1882 年通過,而非 20 世紀初,因此(B)選項可以排除。
26-2. 這種想法應是受到何種思想影響?
(A)社會達爾文主義 (B)馬克思共產主義 (C)啟蒙運動思潮 (D)理性主義思潮
(102 學年度學測)
參考答案:A
測驗內容:世界史 第四單元 世界霸權的爭奪與衝突
說明: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對於 19 世紀帝國主義與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認識。1859 年達爾文
(Charles R. Darwin)出版《物種原始》一書,提出「進化論」的主張。其後英國思想家斯賓
(Herbert Spencer) 將之引用到社會哲學上,形成所謂的社會達爾文主義(Social
Darwinism),強調人類社會裡的競爭與「優勝劣敗,適者生存」原則。19 世紀的歐美白人
即以此原則,歧視亞非地區的有色人種。因此答案為(A)
收藏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