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入學考試素養導向命題簡介

pdf
2.16 MB
79 頁
MCLio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大學入學考試素養導向命題簡介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2018/04/22
著作權屬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所有,
僅供非營利目的使用,轉載請註明出處。
新課綱與大學入學考試精進方向
「大學多元入學方案(111學年度起適用)
招聯會於會員大會通過方案後新聞稿 (106.03.29)
「精進入學考試命題,建立新世代面對世界挑戰的能力;大
學入學命題將逐漸朝向綜整與基本能力素養而非片斷的記憶
性知識,強調新課綱素養及跨領域之精神。本項命題之精
由權責單位積極規劃推動,並建置該型試題題庫,逐年增加
使用比率。」
教育部核定方案之說明 (106.04.19)
「持續精進改善入學考試命題,呼應核心素養與學習內涵。」
1
核心素養是什麼?
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未來挑戰,所應具備
的知識、能力與態度。
素養是一種能夠成功回應個人或社會的生活需求,包括使用
知識、認知與技能的能力,以及態度、情意、價值與動機等。
核心素養承續過去課程綱要的基本能力、核心能力與學科知
識,但涵蓋更寬廣和豐富的教育內涵。不以學科知識為學習
的唯一範疇,強調其與情境結合並在生活中能夠實踐力行的
特質。
核心素養關照學習者可整合運用於生活情境,強調其在生活
中能夠實踐的特質
(核心素養發展手冊,國家教育研究院,104.7)
2
綱中素養的三面九項架構
學生能夠依三面九
項所欲培養的素養,
以解決
因應生活情境之
快速變遷
者。
3
幾點思考與說明 (1)
重視素養並沒有否定知識的重要性,因為知識是素養
的基本,只是素養更強調知識要能被應用於解決生活
與學術探究情境中的問題。
新課綱與現行課綱之間並沒有斷裂,而是學習重點與
教學方法的調整,因為依照現行課綱,學校所教的知
識本來就應該能在生活情境與終身學習中被應用,而
這也反映在目前公布的大考測驗目標中。
建議不要將「知識題」與「素養題」對立(因為知識
是素養題中不可或缺的成分),而是依照情境入題與
否區分成「基本題」與「情境題」,後者也就是大考
中的素養導向試題。
4
幾點思考與說明 (2)
以情境題來辨識素養導向試題,可以說是一種狹義的
定義。因為廣義的素養還包括知識、技能、態度的培
養。無論如何,情境題強調知識、技能在生活與學習
情境中的運用,符合核心素養的定義。另一方面,如
果採用廣義的素養定義來辨識素養試題,幾乎會涵蓋
目前的絕大多數題目,素養試題的特徵會不容易辨識,
對同一題的素養內涵詮釋容易因人而異,而命題者之
間也不容易有比較可以溝通的共通性命題方式。
大學入學考試為短時間的大規模紙筆測驗,題型與閱
卷有其侷限,因此以評量素養中的知識及技能面為主,
而態度、情意、價值面的評量,則需交由其他形式的
校內外評量,於學習歷程檔案中呈現。
5
素養導向的測驗設計
考生應能將知識整合運用日常與校園生活情境以及課程與
學術探究情境
語文:
應能結合人文與自然,以生活觀察與經驗或課程學習,對文本擷取
訊息廣泛理解,發展統整解釋,並對內容與形式進行反思與評價
數學:
在演算、推理、解題之外,應能以數學觀念,運用數學符號進行邏
輯思考,處理真實世界的問題,並用以呈現關係,表示問題內涵等。
自然及社會學科:
應能對廣泛與跨領域、跨學科的主題有所認識,如全球化、永續發
展、環境與能源、生物多樣性等,能運用所學處理這些主題在不同
面向上的問題,並能了解這些議題的不同觀點或論述。
6
精進素養導向命題的三大重點方向
情境化試題素材引用生活情境或學術探究情境。
整合運用能力:考察學生是否能夠整合運用知識與技
能以處理真實世界或學術探究的問題,包括閱讀理解、
邏輯推論、圖表判讀、批判思考、歷史解釋辨析、資料
證據應用等。
跨領域、跨學科考察學生是否能夠融會貫通,善用
不同領域或學科所學來處理一個主題中的相關問題。因
為一項情境所面對的問題,通常不是單一領域或學科知
識就能解決而一個有趣、有意義的問題,也往往是跨
學科的
7
對一些問題的釐清 (Q1)
Q1素養導向試題是否應在新課綱實施後才開始
於大考中入題?
A1:素養導向試題符合大考現行測驗目標。
如前所述,課綱之間並沒有斷裂。素養導向命
題的原則,已經反映在大考中心目前公布的測
驗目標中。例如學測整體測驗目標三即明言
「測驗考生能否結合生活知能整合不同領
的學科知識」,而目標四則為「測驗考生是否
具備理解及應用學科知識的能力」。
8
對一些問題的釐清 (Q1)
舉例而言,學測國文101課綱的測驗目標即強調
「評量考生經由學校教育、生活經驗等陶養涵融
後所具備之基本語文知識與能力」。同時在文學
與文化之外,語文應用能力與其包含之閱讀理
統整判斷詮釋議論都列為獨立的測驗目標。學
測社會99/101課綱的考試說明將生活應用能力
為測驗目標,而學測自然99課綱微調考試說明
測驗目標中也明列「學生能夠將所學過的原則
理論,運用到新奇的、特殊的或具體的情境」、
「能根據科學定律、模型,解釋日常生活現象」。
9
對一些問題的釐清 (Q2)
Q2:新課綱實施後,大考是否都以素養題為主?
A2:比例會明顯提升,但基本題仍在。
大考組卷必須依照不同層次的測驗目標,適當平衡
各類型題目。因此在新課綱實施後,111大考在組
卷中還是會有相當比例的基本題,但是當然情境題
的比例會比目前更為明顯提高,以呼應新課綱調整
教學與學習重點的精神。
無論如何,各科視其學科特性與大學學習需求,在
情境題所側重的命題方式,以及在組卷中所佔的比
例上會有所差異。
108下半年至109上半年預計公布的參考試卷中,
將會具體呈現111大考的組卷原則。
10
對一些問題的釐清 (Q3)
Q3:素養導向試題強調閱讀理解,那麼一道試題是
否可能成為閱讀測驗題,考生只需從情境陳述中即可
尋找答案,而不須太多的學科知識背景?
A3:學科先備知識仍然非常重要。
素養導向試題的確強調閱讀理解,但是不在試題陳
述中明白提供的學科先備知識 (prior knowledge)
經常就是解題關鍵。例如要解決一道自然或社會考
科中的素養試題,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與先備知識
往往缺一不可。事實上,因為考生必須能在情境中
靈活應用先備知識,其學習與理解會需要更為深入。
11
對一些問題的釐清 (Q3)
語文考科的情況較為特殊,如果其測驗重點就是閱
讀理解能力,試題基本上不會要求學生太多的學科
先備知識,例如語文考科中的科普閱讀題(如107
學測國文選擇第27-30題,107測英文第53-56
題,見後面舉例)。但是語文考科當然也可以整合
閱讀理解與學科先備知識,例如在國文試題中整合
桌遊說明書與國學常識,即屬於此類試題(107
測國文第17-18題,見後面舉例)。
無論如何,試題也可能本身就是挑戰學生—甚至教
科書—的先備知識或固有成見(如107學測國文選
擇第21-24及第27-30題,見後面舉例)。此類試題
通常以長題幹詳細說明,為終身學習情境的表現。
12
對一些問題的釐清 (Q3)
對於非語文考科而言,其主要目標一般為測驗學生
能否在情境中整合運用先備知識以解決問題,閱讀
理解能力為學生理解情境所需,但並非主要測驗目
標。在這種情形下,會盡量設法提高題幹文本的可
讀性。例如避免複雜長句、利用表格說明關鍵訊息、
或在設問中明白指出關鍵訊息於文本中所在位置。
無論如何,研究文獻指出,科學素養與閱讀素養為
高度正向相關,特別是閱讀理解需要分析推論能力,
而大考的學生實際表現也呈現此一現象。此外,進
入大學後的學習,許多非語文學科都需要良好的閱
讀理解能力,因此大考理應反映此一學習銜接需求。
13
107學測國文長文閱讀題的平均答對率
長文閱讀題(皆單選題)的難度不只沒有較
高,其平均答對率還大幅高於其他單選題的
平均答對率,高出了10個百分點。
題目類型 題數 平均答對率
長文閱讀題 876%
其他單選題 26 66%
14
107學測國文生活科普題的平均答對率
生活科普題(皆單選題)的難度並未較高,
其平均答對率還明顯高於其他單選題的平
均答對率,高出了4個百分點。
題目類型 題數 平均答對率
生活科普題 971%
其他單選題 25 67%
15
兩種類型考生的生活科普題平均答對率
國文前標以上考生和自然前標以上考生,兩
者在生活科普題的平均答對率都比其他單選
題的平均答對率要高。國文前標以上考生為
高出4個百分點,自然前標以上考生則是高
5個百分點。
題目類型
題數
國文前標以上
考生平均答對率
自然前標以上
考生平均答對率
生活科普題
986% 84%
其他單選題
25 82% 79%
16
對一些問題的釐清 (Q4)
Q4:素養導向試題是否都需要以長題幹或題組形式
命題,而且應該要包含完整的高層次認知評量?
A4:不一定。
情境題意味著至少評量「應用」層次,但不必然每
一道情境題都要包含分析、綜合、評鑑等的高層次
認知評量,而是依組卷設計,平衡不同評量強度的
情境題。無論如何,能夠應用知識,在素養教育上
就有重要意義。
素養導向試題不必然以長題幹或題組的方式命題,
不過較高強度的素養試題的確會傾向於以此種方式
命題,同時將來在題組上也預計將會混合選擇題與
非選擇題,以更能完整評量考生能力。
17
對一些問題的釐清 (Q5)
Q5:素養題中的情境是否都應是生活中的真實情境?
A5:不一定。
運用生活中的真實情境是一種重要的情境入題方式,
但情境題也應包括:經過調整但仍接近真實情境的
「準真實情境」,以及經過設計以貼近真實或具有
真實意涵的「設定情境」。
在生活情境之外,學術探究情境(如文學評論、科
普文章、研究說明、實驗探究、學科新知等)也應
是重要的情境題材。此類試題可彰顯素養的終身學
習精神,並契合銜接大學入學學習的大考測驗目標。
18
107學測縣市間國文平均答對率之差距
類別 長文閱讀 生活科普
非長文閱讀
非生活科普
六都與非六都 3.61% 3.19% 3.62%
六都與縣 4.46% 4.09% 4.53%
(含六都
與省
轄市)與縣 4.38% 4.06% 4.46%
離島離島 1.16% 0.56% 2.07%
縣市之間以生活科普題的平均答對率差距最
小,而非長文閱讀非生活科普題的平均答對
差距最大。非離島縣市與離島縣之間在
活科普題的平均答對率幾乎一樣。
19
從「情境教學」到「情境命題」(I)
情境導向的教學,常常會透過「以情境舉例」,讓學
生知道所學知識與某些情境能夠產生關聯,或能夠以
所學來解釋這些情境。
但是情境導向的命題最好在情境舉例之外,還能夠明
確「讓情境入題」,否則太複雜的情境說明反而可能
成為對於緊張作答者的干擾。
20
從「情境教學」到「情境命題」(II)
具體的檢查方式,可以在命題時注意:「作答時是否
需要運用情境陳述中提供的訊息?」、「除了必要的
背景說明外,情境陳述中是否包括太多與作答無關的
訊息?」
無論如何,基於「評量即學習」的理念,命題者還是
可以對於有些題目的真實情境背景略作說明,只是如
果這些情境背景說明並非解題所需,敘述就需要盡量
精簡易懂。另須注意,運用此一例外原則時確定引
入之真實情境確有學習新知意涵,以避免缺乏實質入
題意義之「表面情境化」。
21
情境入題的幾種可能方式
出題者在題目中直接引用真實情境訊息(如數據、
資料等)作為答題者作答所需訊
答題者需從題目的情境陳述中擷取作答所需訊息
答題者需對於題目所引情境中的資訊進行分析推論,
以獲得作答線索
答題者必須對題目情境進行廣泛理解、發展解釋、
或進行反思評價後,方能作答
探究與實作情境:配合探究方法、實作經驗、過程
原理、結果詮釋等,可引入方法論、技術性、理論
性等問題
以上幾種方式可結合運用
22
出題運用真實情境的數據或資料
出題者在題目中運用真實情境的數據或資料,而解答
通常具有真實情境的意涵。(如果為了簡化計算或易
於說明而調整數據或資料,則可視為接近真實情境的
「準真實情境」。)
題目不一定以長題幹的方式敘述情境,較短題幹一般
用於從記憶、理解到應用的評量
不一定需要運用圖表,但使用圖表(圖片)可進一步
考查學生閱讀非連續文本的能力
不一定為計算題,但如為計算題,可能需要計算機配
合方能使用貼近真實的數據。
23
例:106學測社會第48
3為某地區的氣候資料(雨量單位:mm,溫度單位:
oC),請問盛行於該氣候區的主要農業類型為何?
(A)放牧業 (B)酪農業
(C)熱帶栽培業 (D)地中海型農業
3
月分
十一
溫度 24 23 21 18 16 13 12 14 16 17 20 23
月雨量 5 5 15 40
120
160
162
140
90 60 20 18
24
例:107學測社會第46
西班牙南部某家紅酒商最近希望擴大其紅酒的產區,
他打算選擇一個文化、語言和氣候與本國相似的地
區作為投資的對象,請問下列哪個地區最適合這家
紅酒商的投資?
(A)智利中部 (B)澳洲西南部
(C)菲律賓南部 (D)哥倫比亞北部
25
思考:從基本題到情境題
如果將前兩個問題「還原」成基本題的話,會是
甚麼樣子?(這兩個問題在情境題的強度光譜上,
算是與基本題靠得比較近的題目。)
同樣的知識,以基本題或情境題來考,在教學上
有甚麼對應的意涵?
前兩個問題評量的是主要是記憶到應用的層次,
如果我們要提升評量的層次,可以怎麼改?(長
題幹?題組?混合選擇題與非選題?跨學科?)
這些改動對於教學與學習的意涵又是甚麼?
26
例:107學測社會第1
依據教育部頒布的「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
通常學校行政人員或老師不能搜查學生身體與私人物品,
除非發現特定學生涉嫌犯罪或攜帶違法物品,或為了避
免緊急危害等特殊情況,才能進行搜查。對於此種管教
行為的約束,最主要是基於哪一個理由?
(A)保障學生的財產自由權
(B)保障校園的秩序與安全
(C)保障學生尊嚴與人格權
(D)保障校園師生倫理和諧
27
例:107測數學第2
一份試卷共有10單選題,每題5個選項,其中
只有一個選項是正確答案。假設小明以隨機猜答的
方式回答此試卷,且各題猜答方式互不影響。試估
計小明全部答對的機率最接近下列哪一選項?
(1)10-5 (2)10-6 (3)10-7 (4)10-8 (5)10-9
28
例:106學測數學多選第11
最近數學家發現一種新的可以無縫密舖平面的凸五邊形
其示意圖如下。關於這五邊形,請選出正確的選項。
29
收藏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