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試卷 第 6 頁
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卷一) 共 11 頁
19-21 為題組
閱讀甲、乙二文,回答 19-21 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
『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
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
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
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
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
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節選自《論語.先進》)
〈莫春篇〉指的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
乎舞雩,詠而歸。」……讀者會在〈莫春篇〉中感到一種愉悅的氣氛,此本出於作者心
境的直接投射;也就是作者把審美意念成功形象化的結果。……這種愉悅,或謂之樂,
則是與德性修為不可分的。在孔子心目中,善和美雖然各具不同意涵,但卻非此疆彼界,
互不相涉。……孔子是否從曾點的鼓瑟與答語中先已感受到其中韻律之美,無法明確肯
認。而〈莫春篇〉則確是以它和諧旋律與悠然意象,超越、轉化了對特定善的表相的執
著,顯現出「萬物靜觀皆自得」之美。(改寫自張亨〈《論語》中的一首詩〉)
19. 依據甲文,有關孔子師生的描述,最適當的是:
(A)孔子對學生亦師亦友、推心置腹,不以教師自居且不恥下問
(B)子路個性直率,治國目標明確,富國強兵為優先,禮法次之
(C)冉有量力務實,滿足人民生活需求,唯禮樂推動須另聘高明
(D)公西華謙虛自謹,盼能繼續當孔子學生,持續學習治國良方
20.下列敘述,不符合乙文觀點的是:
(A)從曾點演奏瑟曲與〈莫春篇〉之中,孔子皆能領略至情大美
(B)藉由〈莫春篇〉的文字,可看出曾點對美善合一境界的嚮往
(C)曾點以「浴沂、風雩」等體現審美意念,傳達出愉悅的氣氛
(D)〈莫春篇〉裡所描繪的和樂世界,超越特定形式的道德善行
21. 根據乙文所述,甲文中孔子說「吾與點也」,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曾點善於體會孔子的隱逸之志,所以可跳脫前三子的回應格局
(B)曾點體現了如詩般的和諧悅樂之境,符合孔子期待的有道世界
(C)曾點不立即回答問題而繼續鼓瑟,顯現出優游自得於音樂之境
(D)曾點真誠而不矯飾地以審美感受回應孔子,展現開闊多元精神
子路:仲由,字子路
曾皙:曾點,字皙
冉有:冉求,字子有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