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學年度起適用學測國文考科考試說明

pdf
2.64 MB
58 頁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學科能力測驗
國文考科考試說明
111 學年度起適用-
108 9
著作權屬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所有,僅供非營
利目的使用,轉載請註明出處。若作為營利目的使用,應事
前經由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書面同意授權
學科能力測驗國文考科考試說明
國文考科考試說明
壹、測驗目標 ............................................................................................................. 1
貳、測驗題型 ............................................................................................................. 2
參、測驗時間 ............................................................................................................. 2
肆、成績計算 ............................................................................................................. 2
國文(一):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
前言 .......................................................................................................................... I-1
壹、測驗目標 .......................................................................................................... I-1
貳、測驗內容 .......................................................................................................... I-2
參、試題舉例 .......................................................................................................... I-3
附錄一: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相關問題說明 .................................................... I-19
附錄二:試題舉例【例題 20】原題 ................................................................... I-21
國文(二):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
前言 ......................................................................................................................... -1
壹、測驗目標 ......................................................................................................... -2
貳、測驗內容 ......................................................................................................... -3
參、試題舉例 ......................................................................................................... -5
附錄一: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相關問題說明 ................................................... -23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國文考科
1
學科能力測驗
國文考科考試說明
111 學年度起,大學入學考試之學科能力測驗國文考科(以下簡稱「學測國文」
包含「國文(一):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與「國文(二):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
學測國文依據 108 學年度實施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
高級中等學校語文領
國語文」( 簡稱「國語文課」) 命題。
1
國語文課綱以「核心
素養」為課程發展主軸,並且揭示國語文教育係從語文能力的培育、文學與文化素質的涵
養著手培養學生表情達意解決問題與反省思辨的能力以涵育國語文的核心素養
依據111 學年度起適用之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學科能力測驗旨在評量考生的基本核心能
以部定必修課程為測驗範圍
2
因此學測國文將以國語文課綱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部
定必修課程為依據,測驗考生的語文能力、文學與文化素養。
壹、測驗目標
學測國文之測驗目標如下:
一、測驗考生認知、應用國語文知識的能力
二、測驗考生理解、詮釋各類文本的能力
三、測驗考生欣賞、評析各類文本的能力
四、測驗考生說明事理、表達思想與情感的寫作能力
1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語文領域
國語文」,係由教育部於
107 125 日發布並自 108 學年度依照不同教育階段國民小學民中學及高級中等學校一年級
起)逐年實施。
2
111 學年度起適用之大學多元入學方案」係由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於 108 328 召開 107 學年
度第 1次會員大會修正通過,並經教育部於 108 521 日臺教高()字第 1080061017 號函備查。
國文考科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2
貳、測驗題型
國文(一):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以下簡稱「國綜」包含選擇題型(單選題、多選
題)混合題型(兼含選擇題與非選擇題)國文(二)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以下簡稱
寫」)為非選擇題型。
參、測驗時間
國綜考試時間為 90 分鐘,國寫考試時間為 90 分鐘。日後考試時間如有調整,將依照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之公告為準。
肆、成績計算
國文考科包含國綜(滿分 100 分)與國寫(滿分 50 分),兩部分成績各占 50%
計算公式如下:
國文考科原始得分=(國綜得分 × 0.5)+國寫得分
國文(一):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
考試說明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國文(一):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
-1
學科能力測驗
國文(一):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前言
「學測國文(一)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簡稱「國綜」依據國語文課綱注重核心素
養的課程精神,評量考生的語文、文學與文化素養。除延續既有的題型,以及長文、多元
文本的取材方向外,為引導考生深入理解文本,評量考生的思考歷程及表達說明能力,增
加「混合題型」,其為兼有選擇題與非選擇題的題組。
茲分就測驗目標、測驗內容、試題舉例三項,說明如下。
壹、測驗目標
測驗目標係參採國語文課綱中第五學習階段之「學習重點」與「教材編選」原則,側
重評量考生經由學校教育、生活經驗等陶冶涵融後,具備之語文、文學及文化素養。測驗
目標包括兩個面向:一、國語文知識的認知與應用;二、文本的理解與探究。兩個面向測
驗的能力如下:
一、國語文知識的認知與應用
A1.字形、字音、字義的辨識與應用
A2.語詞、成語意義的辨識與應用
A3.語法的辨識與應用
A4.表現手法、表述方式的辨識與應用
A5.具備重要文學作家、作品、體類、流派的知識
A6.具備重要學術思想、文化的知識
二、文本的理解與探究
B1.訊息的檢索與擷取
B2.文意的理解、比較、分析、統整
B3.內容的延伸與反思
B4.形式的推究與分析
B5.結合文學、文化知識的詮釋與鑑賞
國文(一):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Ⅰ -2
貳、測驗內容
測驗內容參採國語文課綱核心素養、學習表現、學習內容的敘述,綜整如下:
一、取材範圍:符合普通高中學生程度、對應國文教材內容的古今各類文本。
二、命題重點:
(一)字詞語法知識字形字音字義六書基本原則語詞意義與結構詞性
句型等。
(二)文學知識:作家、作品、體類、流派的基本知識。
(三)文本涵義:
1. 文句的邏輯與意義(包含深層意涵與象徵意義)
2. 段落篇章的主旨、結構、寓意、分析與評述。
(四)寫作方式、手法:各類文本的寫作方式或表現技巧。
(五)文化內涵:各類文本所反映的物質文化、社群文化、精神文化內涵。
三、取材原則:
(一)兼顧文言文與白話文之素
1. 國語文課綱第五學習階段必修課程之教材編選原則:文言文「除中華文化基
本教材外,課數比率須符合 3年平均 35%45%。國綜文言文命題取材比
率,參酌此原則。
2. 文言文與白話文之範圍,以國語文課綱為依據。
(二)適度反映各家版本之選文內容
1. 教材選文按選錄版本數之多寡 ABC三類A類為四至五家版本之共
同選文,B類為二至三家版本之共同選文,C類為一家版本之選文。
2. ABC三類選文之訂定原則以應屆考生所習之歷年教材版本為依據
版本之延伸教材與附錄等,不列入統計。
3. 各類教材選文試題之總占分比率原則:C類以不高於教材選文試題之 10%
原則;B類以不高於教材選文試題之 40%為原則;A類試題不受上述比率之
限制。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國文(一):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
-3
參、試題舉例
一、國語文知識的認知與應用
A1.字形、字音、字義的辨識與應用
【例題1
下列文句,完全沒有錯別字的是:
(A)如此東遮西掩,益發顯得事情不單純、欲蓋彌張
(B)近年來,各方少年棋士爭出頭,真可謂英雄備出
(C)經過他的巧手佈置,這棟屋齡五十年的宿舍頓時渙然一新
(D)累積了紮實的基層工作經驗,他逐漸成為公司的中流砥柱
107 學測國文參考試卷第 4題)
參考答案:D
說明:
本題選用日常生活中經常誤用的字,測驗考生辨識正確字形的能力。字形題常以判斷
文句中有無錯別字的形式命題,多會選用讀音或字形相近,且經常誤用的字為命題素材。
常見的題型尚有:空格填字、由注音判斷字形等。
【例題2
下列各組「」內的字,讀音前後相同的是:
(A)笑「靨」迎人/夫晉,何「厭」之有
(B)緣「慳」一面/甲上冰霜迸落,「鏗」然有聲
(C)繁星熠「燿」/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
(D)「躊」躇不決/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
(改自 107 學測國文參考試卷第 1題)
參考答案:D
說明:
本題取材自教材選文與生活用語中形體相近的字,測驗考生辨識讀音的能力。字音題
常選用偏旁相同或形體相近的字為命題素材,讓考生辨識每一個字的讀音異同。常見的題
型尚有直接判斷字詞讀音分析「合音連讀」語音現象辨識多音字讀音辨識諧音詞
辨識同音字等。
國文(一):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Ⅰ -4
【例題3
下列各組文句「」內的詞,前後意義相同的是:
(A)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B)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
(C)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持五十金,涕泣「謀」於禁卒,卒感焉
(D)虎嘯風生,龍吟雲萃,「固」非偶然也/道士笑曰:我「固」謂不能作苦,今果然
(E)常人貴遠賤近,「向」聲背實/始悟「向」之倒峽崩崖,轟耳不輟者,是硫穴沸聲也
107 學測國文第 36 題)
參考答案:BCD
說明: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辨識同一字在不同文句中意義異同的能力。字義題原則上會提供完
整的語境,讓考生藉由閱讀上下文意,判讀「」內的字義。除了辨識一字多義的情形外,
常見的題型尚有:直接判斷字義、辨識部首與字義關係、辨識古今字義差異等。
A2.語詞、成語意義的辨識與應用
【例題4
下列文句畫底線處的成語,運用最恰當的是:
(A)演說中,他落落大方的儀態、天花亂墜的言語,令聽眾印象深刻
(B)評審委員經過一次次地品頭論足,終於決定了文學創作獎的得主
(C)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須前仆後繼地送醫急救,把握黃金治療期,打通阻塞的冠狀動脈
(D)研究者一遇到「起源」問題就一籌莫展,舉凡宇宙、生命、思維的起源,莫不皆然
(改自 107 學測國文參考試卷第 6題)
參考答案:D
說明:
本題目的在測驗考生於不同情境中運用成語的能力。語詞、成語題以測驗考生能否正
確判讀其意義,以及能否運用於適切的情境為主。常見的題型尚有:判讀成語意義、辨識
成語誤用、成語填空、辨識語詞意義、比較語詞或成語的古今意義、量詞使用等。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國文(一):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
-5
A3.語法的辨識與應用
【例題5
〈馮諼客孟嘗君〉「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也」後句有「縱使……卻依然……」
的語意邏輯關係,意指「孟嘗君固辭不往」這件事,縱使「梁使三反」也不會改變。下列
文句畫 處,具有相同語意邏輯關係的是:
(A)天地有好生之德,人心無不轉之時
(B)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繆公用之
(C)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
(D)(連)橫不敏,昭告神明,發誓述作,兢兢業業,莫敢自遑
(E)朱鮪涉血於友于,張繡剚刃於愛子,漢主不以為疑,魏君待之若舊
108 學測國文第 37 題)
參考答案:BDE
說明:
本題目的在測驗考生辨識正確句法的能力。為了引導考生辨識字詞的詞性或文句的語
法結構語法題多會於題幹中舉例說明測驗方向避免直接使用文法術語命題常見的題
尚有辨識詞性活用詞辨識時間副辨識程度副辨識代名詞辨識被動句等
A4.表現手法、表述方式的辨識與應用
【例題6
右圖是一則戒菸廣告,「持槍」的剪影用來類比「持菸」的手勢,意
謂兩者同具危險性下列文句分號的前後具有類似表意方式
的是:
(A)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B)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
(C)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D)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E)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彼眾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
(改自 105 學測國文第 17 題)
參考答案:BCE
說明:
本題藉由一則具類比手法的戒菸廣告,連結教材選文,測驗考生辨析文句表意方式的
能力。此類題型不會只出現修辭格術語,而是透過舉例與說明,引導考生作答。
國文(一):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Ⅰ -6
【例題7
章回小說多由說書人的底本增潤而成情節敘述往往摻雜說書人的解釋或評論下列文句
具有此一特色的選項是:
(A)玄德訪孔明兩次不遇,欲再往訪之。關公曰:「兄長兩次親往拜謁,其禮太過矣。想諸
葛亮有虛名而無實學,故避而不敢見。兄何惑於斯人之甚也?」
(B)巨靈神回至營門,徑見托塔天王,忙哈哈跪下道「弼馬溫果是神通廣大!末將戰他不
得,敗陣回來請罪。」李天王發怒道:「這廝剉吾銳氣,推出斬之!」
(C)孔明曰「亮夜觀天象劉表不久人世劉璋非立業之主久後必歸將軍玄德聞言
頓首拜謝。只這一席話,乃孔明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真萬古之人不及也
(D)當時林沖扳將過來,卻認得是本管高衙內,先自手軟了。高衙內說道:「林沖,干你甚
事!你來多管!」原來高衙內不認得他是林沖的娘子,若還認得時,也沒這場事
(E)八戒道「哥哥說得有理你去你去若是打敗了這老妖還趕將這裡來等老豬截住
殺他。好行者,一隻手提著鐵棒,一隻手拖著死虎,徑至他洞口。正是:法師有難逢
妖怪,情性相和伏亂魔
96 學測國文第 22 題)
參考答案:CDE
說明:
本題測驗考生辨識章回小說情節的表述方式。表現手法、表述方式的文本,可涵蓋記
敘、抒情、說明、議論及應用文等文本,此類題型透過一段舉例或解釋,引導考生作答。
A5.具備重要文學作家、作品、體類、流派的知識
【例題8
下列有關唐宋文人創作特色及其歷史地位的敘述,正確的是:
甲、白居易詩求平易,與元稹時相唱和,世稱「元白」
乙、歐陽脩為北宋深具影響力的文壇領袖,以倡導古文自任
丙、李白才情洋溢,其詩大多具有方外遊仙的思想,故世稱「詩仙」
丁、蘇軾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赤壁賦〉表現他豁達自適的人生體悟
戊、韓愈倡導樸實的駢文,蘇軾說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
(A)甲乙丙 (B)甲乙丁 (C)乙丙丁 (D)丙丁戊
(改自 107 學測國文參考試卷第 12 題)
參考答案:B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國文(一):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
-7
說明:
本題目的在測驗考生對重要作家的認知程度。此類題型所選取的重要作家,以各版本
高中國文教材選文的作者,或極富文壇聲譽的當代作家為主。考生只要用心閱讀高中國文
教材,並略為留意日常藝文消息,便能應付裕如。
【例題9
下文使用的典故,皆出自古典小說。其涉及的小說,依文中出現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一抬頭已是康熙年間且把兄弟肝膽十萬軍機都換它一計空城沽酒去與孔明對酌
他怡怡然撫琴,拂塵的童子已睡,只聽得他頻頻頷首,道:天機至此甚明;那青埂峰下的
石頭合該煉得一身靈秀了!這世間躲不過一場情劫。待要請問這劫之一字如何了法?他一
指豎在嘴前只說:噓,你聽聽,林沖正夜奔。」(簡媜〈章回小說〉)
(A)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 (B)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
(C)水滸傳/聊齋志異/紅樓夢 (D)聊齋志異/西遊記/紅樓夢
(改自 107 學測國文參考試卷第 13 題)
參考答案:A
說明:
本題目的在測驗考生對重要古典小說內涵的認知程度。此類題型所選取的作品,以各
版本高中國文教材的共同選文或文學史重要作品為主考生可透過閱讀課本或課堂聽講
認識重要作品的內涵與價值。
【例題10
「臺灣文學」除指出生與移居臺灣之作家的文學創作,也包含表現臺灣歷史經驗、風土民
情、社會精神的文學作品。下列文類、作者、作品的組合適合編入《臺灣文學檢索手冊》
的是:
(A)小說類 魯迅/孔乙己、洪醒夫/散戲
(B)新詩 徐志摩/再別康橋、鄭愁予/錯誤
(C)散文 郁永河/裨海紀遊、陳列/玉山去來
(D)小說 賴和/一桿稱仔、連橫/臺灣通史序
(改自 107 指考國文參考試卷第 11 題)
參考答案:C
說明:
本題目的在測驗考生對臺灣文學中重要文類、作家及其作品的瞭解。此類貫通多種知
識的測驗,不但能評量考生的學習成就,也能提醒考生知識系統化的重要性。
國文(一):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Ⅰ -8
【例題11
下列關於古典文學的常識,敘述正確的是:
(A)先秦諸子散文風格多樣,《墨子》樸質、《孟子》雄辯、《莊子》恣肆,風貌各異
(B)西漢史傳代表作《史記》深受〈離騷〉影響,駢散兼行,世稱「無韻的離騷」
(C)魏晉南北朝重視聲律和諧,講究對仗工整,追求詞藻華麗,駢文創作逐漸盛行
(D)唐宋歷經韓愈、柳宗元的改革,及歐陽脩等的繼承發展,古文遂成文章正宗
(E)明清公安派、桐城派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影響所及,小品文盛行
(改自 107 學測國文參考試卷第 39 題)
參考答案:ACD
說明:
本題目的在測驗考生是否具備古典文學發展脈絡及其重要流派的常識。此類題型多擇
取文學史上重要的體類與流派命題,但會避免過於艱深、冷僻的文學知識。
A6.具備重要學術思想、文化的知識
【例題12
下列甲、乙、丙引文,可分別歸屬三家思想學派,此三家依序是:
甲、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今也以君為主,天下
為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
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業,曾不慘然!
乙、凡將立國,制度不可不察也,治法不可不慎也,國務不可不謹也,事本不可不摶也。
制度時,則國俗可化,而民從制。治法明,則官無邪。國務壹,則民應用。事本摶,
則民喜農而樂戰。
丙、處大國不攻小國,處大家不篡小家,強者不劫弱,貴者不傲賤,多詐者不欺愚。此必
上利於天,中利於鬼,下利於人。三利,無所不利,故舉天下美名加之,謂之聖王。
(A)法家/道家/墨家 (B)法家/儒家/道家
(C)儒家/法家/墨家 (D)儒家/墨家/道家
(改自 107 學測國文第 11 題)
參考答案:C
說明:
本題選取三段與思想學派有關的文字,測驗考生對於其學派歸屬的辨析能力。此類題
型所選取的重要學術流派,以中國思想史上卓然成家者為主,例如儒家、道家、墨家、法
家。由於國語文課綱規定高中國文課本每冊應選一課文化經典教材,而中華文化基本教材
也納入部定必修課程,因此本題型選材範圍包含《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墨
子》《韓非子》等,考生可由課堂或課本中習得相關知識。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國文(一):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
-9
【例題13
題辭是中國人婚喪喜慶時不可或缺的贈語,下列「祝賀用語」用法適當的是:
(A)賀人訂婚可用「緣訂三生」,賀人結婚可用「天賜遐齡」
(B)賀人生子可用「宜室宜家」,賀人生女可用「明珠入掌」
(C)賀人當選民代可用「眾望所歸」,賀人書法優勝可用「龍飛鳳舞」
(D)賀人喬遷新居可用「里仁為美」,賀人新店開張可用「貨殖流芳」
(改自 107 學測國文參考試卷第 7題)
參考答案:C
說明:
本題目的在測驗考生對應用文中「題辭」用途的了解。此類題型除書信格式、題辭等
應用文常識外,還包含對聯、節令、典故等其他重要文化常識。此類題型多以生活中常用
者為主要命題內容,儘量避免冷僻、艱深的文化知識。
二、文本的理解與探究
B1.訊息的檢索與擷取
【例題14
下列是仁欣醫院在進行手術治療前,提供給患者的麻醉風險等級表,依據表中的資訊,敘
錯誤的是:
級別
1
健康
0.060.08%
2
有輕微的全身性疾病,但無功能上的障礙
0.270.4%
3
有中度至重度的全身性疾病,且造成部分功能障礙
1.84.3%
4
有重度的全身性疾病,具有相當程度的功能障礙,且
時常危及生命
7.823%
5
瀕危無論是否接受手術治療預期在 24 小時內死
9.451%
(A)12級死亡率約為0.06%0.4%,可見麻醉雖有風險但危險程度低
(B)34級風險程度增高,乃因病人患有全身性疾病,且伴隨功能障礙
(C)5級死亡率可高達1/2,但在不開刀的情形下,可能一天內結束生命
(D)麻醉風險與患者的健康狀況密切相關,死亡率由高至低依序為15
107 學測國文第 6題)
參考答案:D
國文(一):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Ⅰ -10
說明:
本題選用醫院提供給患者的說明文件,測驗考生據此檢索與擷取訊息的能力。此類題
型會要求考生依據問題要求或指明的特點,找出文本中的訊息。
B2.文意的理解、比較、分析、統整
【例題15
關於下文對「說話」一事的看法,敘述最適切的是:
年紀輕的時候,倒是敢說話,可是沒有人理睬他。到了中年,在社會上有了地位,說
出話來有相當分量,誰都樂意聽他的,可是正在努力的學做人,一味的唯唯否否,出言吐
語,切忌生冷,總揀那爛熟的,人云亦云。等到年紀大了,退休之後,比較不負責任,可
以言論自由了,不幸老年人總是嘮叨的居多,聽得人不耐煩,任是入情入理的話,也當
耳邊風。這是人生一大悲劇。(張愛玲〈論寫作〉
(A)年輕人與老年人都較敢表達意見,但也不耐聽他人意見
(B)中年人處世多權衡利害輕重,常不願說出與眾不同之論
(C)說話者地位越高、年齡越長,越能得到聽眾喜愛與信任
(D)「說者無意,聽者有心」的差距,形成「人生一大悲劇」
(改自 103 學測國文第 9題)
參考答案:B
說明:
本題目的在測驗考生閱讀理解文學作品的能力。閱讀與理解作品多涉及綜合、比較
分析與統整等能力,為國文考科重要的測驗目標,在歷年試題中,題數往往居冠,其題材
遍及古今各種文類,題型則包括判讀文句意義、辨識段落文意、掌握篇章旨意等,也會視
素材文字量多寡以及篇旨的豐富度,設計成單題或題組。
【例題16
閱讀下文,回答 1-4 題。
隨著蔣勳低沉的嗓音,楊牧、黃春明、陳育虹等詩人一行行描繪島嶼的文字,緩緩地
在空白的投影背幕中浮現,如長軸畫般悠悠捲動。影像中因排版所產生的字句間距,時而
停頓時而流暢宛若詩人的呼吸與語氣也如劇場中被舞者的移動所拉開又聚合的空間
在舞者身後流動蔓延的漢字,特別選用印刷體,而不再是「行草三部曲」中的書法。
改用印刷體林懷民所在意的已不是《行草》中永字八法的氣韻、《 狂草》那不拘於形的
酣暢淋漓,而是空間
那在每一筆每一劃之間,直的、橫的、尖的、各式線條所構成的
空間。影像設計周東彥將筆劃之間的空間,變化、拆解,逐漸讓可辨的文字成為非文字的
抽象圖像,讓每個筆劃彷彿都有著獨立的意志。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國文(一):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
-11
字可以小如星辰,也會被放大到失真,好比那偌大的「麗」字吧,就如同一個巨人
坐在地板,從地面爬到背幕,當舞者昂揚地站在最上方「一」的末端,彷彿就站在凸起
小丘陵瞭望遠方那一刻機械印刷的字體竟滲出山水文人畫的味道在機械裡產生「人」
的有機,是林懷民的堅持。於是人景之間,總在《關於島嶼》裡相互映襯,有著寧靜山水
的悠遠,也存在山崩地裂的震懾:一個個文字落石從空中轟然墜落,舞者在地面被擊沉、
滾落與翻騰,文字與身體,成了被肢解的山林與肉塊,在山崩中一同碎解成骸。
林懷民曾說「正如文字不能取代舞蹈舞蹈也不該受到文字意義的牽制然而文字
的魔障並不易走出《白蛇傳》《薪傳》之後林懷民用了廿年洗去文字所承載的敘事性
讓身體從文句意義和角色故事的轉譯,轉變成墨色的濃淡、行筆的走勢與氣韻的流轉。從
字義到字意,林懷民開展了文字與身體之間多重層次的映照關係,卻也始終將身體圍繞著
「字」身體在「行草三部曲」中無疑是物質性的臺上的雲門舞者總是如雲如風如水如
墨,而不見其七情六慾與生命故事,他們總是向內觀照,也鮮少對望。
爾後,雲門又過了一輪歲月,經歷《花語》《稻禾》《微塵》數個舞作,而在《關於
島嶼》裡,出現了雲門少見的動作:舞者們將手牽起,一同踏著類似原住民舞蹈的舞步;
舞者們圍坐成半圈圈內的兩人互視其中一人衝向前去兩人僅僅藉由軀幹的互相抵禦
給予彼此重心移動;舞者們如獸般扭打;舞者們如常地行走。在這些動作裡,舞者已不再
是「行草三部曲」中的書法墨跡與行筆留痕,而滲出了「人」味,更準確地說,是集體的
「人」所構成的島民群像。
事實上從林懷民對《微塵》的描述便可窺見他對待身體的轉變「你會發現這裡頭
沒有程式化的動作,我們不需要做雲手或馬步,因為整個傳統肢體的訓練已經變成舞者身
體裡的自然。」動作的解放讓舞者不再是字的化身,在《關於島嶼》裡,人與字,已是兩
個獨立的主體。( 改寫自吳孟軒〈在文字山河間 舞動島民群像
林懷民與《關於島嶼》
PAR 表演藝術雜誌》2017.11
1. 文中提及林懷民對於「布景文字」不再重視字的氣韻與走勢轉而看重空間的展演
寫出《關於島嶼》在影像設計上呈現此看法的兩項具體作法並分項書寫(建議作答
字數:合計30-40字)
參考答案
1. 以印刷體文字取代行書草書。
2. 將字形縮小放大到難以辨識或失真。
3. 拆解文字為筆劃線條。
4. 影像中的文字因排版所產生的字句間距,時而停頓,時而流暢。
國文(一):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Ⅰ -12
給分*
2
1
0
*本題以2分作為示例,實際配分及評分級距,將視全卷狀況調整。
2. 依據上文,符合《關於島嶼》這部舞作呈現形式的敘述是:
(A)楊牧、黃春明、陳育虹等人均以聲音參與演出
(B)書寫島嶼的文學作品,漸次投影在背景布幕上
(C)舞者藉畫軸的拉開與聚合,創造出空間的移動
(D)舞者的情慾歛藏不外顯,彼此之間亦極少互動
參考答案:B
3. 依據上文,不符合林懷民《關於島嶼》創作理念的敘述是:
(A)機械之中蘊藏人文,二者相容不互斥
(B)舞蹈藉文字豐富意蘊,但不受其牽制
(C)舞者轉譯布景文句意義,述說島嶼故事,具現島民群像
(D)去除程式化動作,讓傳統肢體訓練,自然透過身體呈現
參考答案:C
4. 本文認為在林懷民舞作中,舞者身體與布景文字間的映照關係,呈現三階段的轉變。請
據本文所述,依序填寫ABC的答案,完成下列圖表。(建議作答字數:AC各約20
字)
A
‧代表作:《白蛇傳》《薪傳》
C
‧代表作:《關於島嶼》
身體是字的化身,呈現墨色的濃淡、
行筆的走勢與氣韻的流轉
‧代表作 B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國文(一):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
-13
A:參考答案
身體為文句意義和角色故事的轉譯。
身體轉譯文字的敘事性。
評分原則
給分*
答案完整正確
2
答案部分正確或不完整
1
未作答或答案完全錯誤
0
*本題以2分作為示例,實際配分及評分級距,將視全卷狀況調整。
B:參考答案
行草三部曲
《行草》《狂草》
評分原則
給分*
答案正確
1
未作答或答案完全錯誤
0
*本題以1分作為示例,實際配分及評分級距,將視全卷狀況調整。
C:參考答案
身體與字是兩個獨立的主體,相互映襯。
評分原則
給分*
答案完整正確
2
答案部分正確或不完整
1
未作答或答案完全錯誤
0
*本題以2分作為示例,實際配分及評分級距,將視全卷狀況調整。
107 學測國文研究用試卷)
說明:
本題組選用表演藝術領域的評論文章,設計成兼採選擇題與非選擇題的混合題型,有
層次地測驗考生閱讀理解與表達說明的能力。本題組設計成 4小題,第 1小題要求考生擷
取文本訊息 23小題要求考生依據文意判斷《關於島嶼》的舞作形式與創作理念
4小題統整分析林懷民三階段舞作創作理念與代表作。
國文(一):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Ⅰ -14
混合題型會視文字量多寡以及篇旨的豐富度,設計若干小題,分別測驗考生擷取與檢
索文本訊息、統整與理解文意、分析與推論篇旨或作者言外之意等語文思辨能力;另會依
據測驗層次與設問方向,適度設計成選擇題或非選擇題。
B3.內容的延伸與反思
【例題17
1-3 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 1-3 題。
便
非置身物外,棄絕百事,而孤行其意,雖遊猶弗遊也。余覽往昔諸名人遊記,驗諸
目覩身經,知其皆嘗一臠,披一節,略涉門庭,鮮窺閫奧。……霞客之遊,在中州
者無大過人;其奇絕者,閩粵楚蜀滇黔,百蠻荒徼之區,皆往返再四。其行不從官
道,但有名勝,輒迂迴屈曲以尋之;先審視山脈如何去來,水脈如何分合,既得大
勢後,一丘一壑,支搜節討。登不必有徑,荒榛密箐,無不穿也。……記文排日編
次,直敘情景,未嘗刻畫為文。……故吾於霞客之遊,不服其闊遠,而服其精詳;
於霞客之書,不多其博辨,而多其真實。……霞客果何所為?夫惟無所為而為,故
志專;志專,故行獨;行獨,故去來自如,無所不達。意造物者不欲使山川靈異久
祕不宣,故生斯人以揭露之耶?(潘耒〈徐霞客遊記序〉
1. 下列敘述不符合文意的是:
(A)便遊、群遊與淺遊,屬嘗一臠披一節式的遊覽
(B)欣賞徐霞客的邊疆描繪,更勝於他的中原敘寫
(C)徐霞客按日期先後記錄,真實與精詳是其優點
(D)徐霞客以華藻曲筆狀寫情景,揭露造物的奇祕
參考答案:D
2. 下列文句,最符合上文「其行不從官道」「登不必有徑」的是:
(A) 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
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B) 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彌漫二十餘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
於堤畔之草,豔冶極矣
(C)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
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
(D) 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脩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
茂林脩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參考答案:C
閫奧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國文(一):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
-15
3. 某旅行社打算推出仿徐霞客行旅的套裝行程,下列文案最接近其行遊精神的是:
(A) 一步一腳印走入隱世祕境,在人際交流中發現世界,盡嘗家與人情的味道
(B) 沿縣道公路深入風景勝地,登高盡攬海天一色,文青族、背包客一網打盡
(C) 世界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專業背包客帶您在田園裡與自我心靈對話
(D) 專攻資深背包客,不走常規景點,壯遊千里探祕勝,在冒險中尋找自我肯定
(改自 108 學測國文第 15-17 題)
參考答案:D
說明:
本題組設計了 3小題,分別測驗考生文意理解、延伸文章概念於課內選文,進而延伸
至生活情境的能力「內容的延伸與反思」指的是歸納文本中的論點或觀點延伸連結至
個人原有的知識想法和經驗,經過反思,進而依據文本內容提出自己的見解。
B4.形式的推究與分析
【例題18
關於下文敘寫「喇加多」的分析,錯誤的是:
利未亞州東北厄日多國産魚名喇加多約三丈餘長尾堅鱗
刀箭不能入足有利爪鋸牙滿口性甚獰惡色黃口無舌
用上齶食物入水食魚登陸每吐涎于地人畜踐之即仆因就食之
見人遠則哭,近則噬。冬月則不食物,睡時嘗張口吐氣(南懷仁《坤
輿圖說》
(A) 先談外形,再寫習性;習性再分「獵食」、「避敵」兩線敘寫
(B) 以「利爪」、「鋸牙」襯托「獰惡」,以「刀箭不能入」強化「堅鱗甲」特徵
(C) 以「入水」、「登陸」的活動範圍,描述其生活特性,也寫獵食對象甚廣
(D) 藉「吐涎于地」和「遠則哭,近則噬」二事揭露其獵食技倆
(改自 107 學測國文第 27 題)
參考答案:A
說明:
本題針對文本的敘寫方式設問測驗考生辨析文本寫作手法的能力「形式的推究與分
析」指的是運用自己原有的知識、想法或經驗,推究分析文本的表現手法、組織脈絡、文
體特質。「形式」是指文本的特定形態或組成方式,包含章法、格律、文體等。
利未亞州:非洲。
厄日多:埃及。
喇加多:鱷魚。
國文(一):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Ⅰ -16
B5.結合文學、文化知識的詮釋與鑑賞
【例題19
關於下列二詩的對照互讀,解說適切的是:
(A) 洛夫詩的「客人」和「他」,即李白詩的「蜀僧濬」
(B) 洛夫詩以「廊下羅列的空酒罈」比喻李白懷才不遇的落寞
(C) 李白詩的「暮」、「秋」和洛夫詩的「霜飛」,都含有對時間的感懷
(D) 李白詩的「流水」和洛夫詩的「水盆風波不息」,都形容心情的洶湧紛亂
(E) 洛夫詩借李白原詩的兩句加以延展,呈現李白的生命際遇和波折後的體悟
(改自 105 學測國文第 23 題)
參考答案:BCE
說明:
本題取材洛夫化用李白詩句的「隱題詩」(詩作每一句的首字合起來,即為詩題),與
李白原詩並列,測驗考生比較、分析與鑑賞古今詩作意涵、寫作技巧的能力。此外,考生
亦須對李白生平或詩中語詞蘊含的典故(如「流水」運用《列子‧湯問》篇琴曲〈高山流
水〉典故)有所了解,方能掌握詩中線索。此類題型意在測驗考生結合文學、文化知識,
詮釋與鑑賞文本的能力。
李白〈聽蜀僧濬彈琴〉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鐘。
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洛夫〈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鐘
贈李白〉
客人乘醉而去
心情寂寂如廊下羅列的空酒罈
洗手時驟然想起當年
流放夜郎的不甘不快以及一點點不在乎
水盆裡從此風波不息
餘年的豪情已化作煉丹爐中的裊裊
響亮的詩句如風鈴懸遍了尋常百姓的廊簷
入世出世豈在酒與月亮之辨
霜飛髮揚,最後他在
鐘聲裡找到赤裸的自己
綠綺:琴名。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國文(一):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
-17
【例題20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人工智慧無法像人一樣,解悟生命的意義和死亡的內涵;人工智慧更無法像人一樣,
因高山流水而逸興遄飛,因秋風冷雨而愴然淚下,因子孫繞膝而充實溫暖,因月上中天而
感時傷懷……。所有的這些感觸,只有人類自己才能感受得到,也恰恰因為人類的生命有
使得人類每個個體的「思想」「命運」都如此寶貴如此獨特法國哲學家布萊茲
帕斯卡曾經說過「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
草,用不著整個宇宙都拿起武器來才能毀滅,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宇
宙縱使毀滅了他,人卻仍然要比致他於死命的東西更高貴得多,因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
以及宇宙對他所具有的優勢,而宇宙對此卻是一無所知。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於思想。」
人腦中的情感、自我認知等思想,都是機器所完全沒有的。人類可以跨領域思考,可以在
短短的上下文和簡單的表達方式中蘊藏豐富的語義當李清照說「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的時候,她不只是在描摹風景,更是在寄寓相思。當杜甫寫出「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
馬自輕肥」的句子時他不只是在感嘆人生遭際更是在闡發憂國之情這些複雜的思想
今天的人工智慧還完全無法理解。(改寫自李開復、王詠剛《人工智慧來了》
上文認為人類可以在簡單的表達方式中,蘊藏豐富的語義,而人工智慧還無法完全理解如
此複雜的情思。請參考下列框內文字,說明李清照「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一句,不只是
在描摹風景,更是在寄寓相思的理由。(建議作答字數:25-35 字)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李清照〈一剪梅〉
(改自 107 學測國文研究用試卷)
參考答案
李清照藉由雁歸與月圓凸顯自己形單影隻,以表達相思之情。
評分原則
給分*
能清楚說明景語中所蘊含的感情
3
能寫出景與情的關係,但說明不完整,或部分錯誤
2
僅摘出景語或情語,但內容空泛,或解釋模糊
1
未作答或離題者
0
*本題以3分作為示例,實際配分及評分級距,將視全卷狀況調整。
國文(一):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Ⅰ -18
說明:
本題節錄自 107 學測國文研究用試卷卷五的混合題組,原題組有三段選文,本題僅呈
現丙段選文及其中一道非選擇題,原題請參見附錄二。
本題就選文中的摘句與觀點,進一步提供完整的詞作,以引導考生依據設問方向,分
析、鑑賞文學作品。此類題型強調考生必須活用文學或文化知識,並且就提問所及的文本
脈絡,扼要詮釋作品。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國文(一):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
-19
附錄一: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相關問題說明
111 學年度起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簡稱「國綜」的測驗內容及施測方式適用於
民國 108 9月以後入學的高中學生茲將相關問題與回應整理如下提供高中師生參考
Q1.國綜的測驗方向,與 107~110 學年度「學測國文(選擇題)」有何不同?
A1二者最大的不同在於國綜增加兼有選擇題與非選擇題的「混合題型」藉以引導學生
深入理解文本,評量考生的思考歷程及表達說明能力。
Q2.國綜測驗目標「二、文本的理解與探究」中的「文本」所指為何?
A2:依「國語文課綱」學習重點的說明,國語文的學習內容包括:文字篇章、文本表述、
文化內涵。「文本表述」之「文本」,依其體用可分為「記敘文本」「抒情文本」「說
明文本」「議論文本」「應用文本」五項。國綜測驗的「文本」語言文字組成的
篇章外,也包含圖表、圖形、圖解、表單等等。
Q3.國綜新增混合題型的目的為何
A3研發混合題型主要是為了測知考生的閱讀理解層次讓考生在判斷選擇題正確答案之
餘,進一步在非選擇題中,用精簡的文字表述答案或說明理由,以顯露思考的過程。
如此一來,更能評量學演繹、歸納、分析、統整、說明的核心能力,具有提高試題
鑑別度的評量意義。
Q4:混合題型中的非選擇題和國寫有何差異?
A4當混合題型順著閱讀歷程來命題選擇題可以引導考生掌握文本脈絡以檢測考生檢
、理解文本訊息的能力非選擇題則可讓考生嘗試使用自己的語言,寫出對於文本
理解、分析甚至推理的結果即更深層地思考文本所傳達的概念或觀點,以檢測考生
統整解釋文本訊息的能力。
混合題型所評量的能力仍是以閱讀理解能力為主,相較於以寫作能力為核心的國寫,
答案相對較為明確、答題字數相對較少。
在非選擇題的答案書寫上,以簡單明瞭的方式解釋說明文本的內容或形式,這與國
寫要求提出個人的見解與評斷、感發與體悟,並強調文辭組織的表現,有所不同。
國文(一):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Ⅰ -20
Q5.混合題型中的非選擇題大約占多少分?
A5:本中心經過試題研發研究測試、座談會蒐集意見等程序擬定混合題型中的非選擇
題占國綜全卷 100 分中 20-28 亦即占學測國文總分 10%-14%至於試卷的題型配
置、難易分布等,請參見參考試卷。唯參考試卷僅作為示例之用,正式考試將綜合國
語文知識、試題難易、題型分布等因素,組成最適當之試卷。
Q6.出自教材選文的試題,能否有固定且較高的占分比率?
A6:命題應適當反映教材內容,但不宜規定出自教材選文試題之占分比率。理由如下:
十二年國教課綱強調學生能運用習得的知識與能力解決生活所面臨的問題以因應
快速變遷的環境,並成為終身學習者。語文教育培養學生聆聽閱讀、溝通、思辨的
知能,可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就國語文教學而言教材只是學習的媒介之一而能從教材習得運用國語文知識的能
力以及涵育文學、文化的素養,才是國語文教育的核心。因此,國綜試題取材涵蓋古
、現代各文類與跨領域文本而不以教材選文為限,即意在評量考生的語文能力與
文學、文化素養。換言之,為尊重教師專業自主與學生多元學習,避免教學侷限於特
定教材,故不宜規定出自教材選文試題之占分比率。
Q7.能否舉例說明教材選文之命題取材比率原則?
A7目前審定合格的教科書版本共有五家為考量命題的公平性四至五家版本之共同選
文(即 A類選文),既為大多數考生所共同修習者,故不限制其命題取材比率。三家
以下版本之選文(即 B類與 C類選文),則因修習人數較少,故其命題取材比率應有
所限制:B(二至三家版本之共同選文)試題之總占分比率,以不高於教材選文試
題之 40%為原則C(僅一家版本選文)試題之總占分比率,以不高於教材選文試
題之 10%為原則。
舉例而言,若取自教材選文的試題總占分為 30 分,則其中出自 B類選文的試題,以
不高於 12 分為原則;出自 C類選文的試題,以不高於 3分為原則。
若教科書版本數有所增減時,再另行研議調整。
Q8.加深加廣選修課程是否也會納入考試範圍?
A8:國綜以必修課程的學習內容及其能力為測驗範圍,因此「語文表達與傳播應用」「各
類文學選讀」「專題閱讀與研究」「國學常識」等加深加廣選修課程,不納入考試範
圍。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國文(一):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
-21
附錄二:試題舉例【例題 20】原題
6-9為題組
閱讀下列三段文字,回答6-9題。
在人工智慧時代程式化的重複性的僅靠記憶與練習就可以掌握的技能
將是最沒有價值的技幾乎一定可以由機器完成反之些最能體現人的
合素質的技能例如人對複雜系統的綜合分析與決策能力人對藝術和文化的
審美能力和創造性思人由生活經驗及文化薰陶所產生的直覺和常識還有基
……
智慧時代最有價值最值得培養與學習的技能而且在這些技能中大多數都是
因人而異,需要「訂製化」教育或培養不可能從傳統的「批量」教育中獲
悲觀者說人工智慧既然可以在不少具體的工作上(例如圍棋做得比人類
更好得比人類更快那麼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人工智慧既然可以在許多工
作中取代人類,那麼人類的價值又該如何體現?
回顧人類文明發展新科學新技術總會在不破不立的因果鏈條中引發社
會陣痛。賓士之父,德國人卡爾.弗里特立奇.本茨在 1885 年做出世界上第
輛馬車式三輪汽車就曾被人嘲諷是「散發著臭氣的怪物
我不算有神論者
但有時會樂觀地認為,先進技術的出現或許是「造物主」的善意或是人類集
體意識的英明決策一邊把人類從舊的產業格局和繁重勞作中解放出來一邊
鞭策或督促一般使人類做出種種變革比如人工智慧它一邊釋放巨大生
免除人類繼續從事繁冗工作之苦邊又在用可能出現的失業問題提醒人
你應該往前走了!
人工智慧無法
人一樣因高山流水而逸興遄飛因秋風冷雨而愴然淚下因子孫繞膝而充實溫
……
也恰恰因為人類的生命有限使得人類每個個體的「思想」「命運都如此寶
帕斯卡曾經說過
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用不著整個宇宙都拿起武
然而宇宙縱使
仍然要比致他於死命的東西更高貴得因為他知道自己要死以及宇宙對他
所具有的優勢而宇宙對此卻是一無所知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於思想人腦
中的情感自我認知等思想都是機器所完全沒有類可以跨領域思考
以在短短的上下文和簡單的表達方式蘊藏豐富的語義李清照說「雁字回
滿西
闡發憂國之情。這些複雜的思想,今天的人工智慧還完全無法理解。(改寫自
開復、王詠剛《人工智慧來了》
國文(一):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Ⅰ -22
6. 假如你是一位出版社編輯,正要綜合上述三段文字內容,而以「人工智慧來
了, 為標題,下列最適合填入 選項是:
(A)人類生命意義將要全部被改寫
(B)用樂觀的心態繼續走向新世界
(C)機器自動化勢必取代所有工作
(D)更應重視科學思想與技術教育
7. 依據文意,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新科學與新技術可以直接鍛鍊人的綜合素質未來「訂製化」教育將取代「批
量」教育
(B)有神論者對於未來發展總歸因於「造物者」的善意,而人類集體意識的英明
決策也抵禦不了造物者的力量
(C)布萊茲.帕斯卡藉「能思想的蘆葦」象徵人的生命雖然脆弱而短暫,但卻因
人能夠思考而獲得尊
(D)杜甫藉「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一聯,表達對於同窗好友俱已
飛黃騰達的喜悅
8. 請參考下列框內文字,說明作者為什麼認為:「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不只是在
描摹風景,更是在寄寓相思?(建議作答字數:20-30 3分)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李清照〈一剪梅〉
9. 作者認為人工智慧無法完全取代人類的價值主要理由是什麼?(建議作答字
數:40-50字,完全抄錄原文者酌予扣分)(占3分)
107 學測國文研究用試卷卷五)
收藏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