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定科目考試考試說明 國文考科
23
2-4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2-4題。
1980 年,大興安嶺發現石室與太平真君四年(西元 443 年)石刻祝文。祝文内容
與《魏書‧禮志》所載相符,從而確認該處爲鮮卑先祖舊居石室。1982 年,歷史學家
曹熙發表〈木蘭詩新考〉,以為石刻祝文與〈木蘭詩〉之內容頗有相符之處。其一,
兩篇作品對君主稱呼既稱可汗(可寒),又稱天子,為他處少見。考證可汗稱呼最早
出於柔然汗國社侖,以其征服高車諸部,雄據漠北,自號豆伐可汗。據《通鑒》所記
拓跋部先世酋長也稱可汗。對照石室刻文,可見拓跋部稱其皇祖為先可寒(汗),皇
妣為先可敦。鮮卑族君主自稱或百姓通稱其君主為天子,則是魏太武帝拓跋燾在位
開始。在石刻祝文中拓跋燾自稱天子,蓋以其於西元 439 年統一北方,受到各族擁護
而稱天子。〈木蘭詩〉作者稱「可汗大點兵」、「可汗問所欲」;凱旋歸來,眾將士
面見君王則稱天子,可汗、天子互見,正與此相應。曹熙以為花木蘭確有其人,籍
隸北魏鮮卑,本名「穆蘭」,「花」姓為後人所加,約西元 412 年出生於「河南地」,
今鄂爾多斯市一帶。自鄂爾多斯市河南地至黃河邊約莫一天路程,從黃河邊到昆都
侖河谷之北陰山亦為一天路程,正與〈木蘭詩〉「朝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旦
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相符。黑山頭即今天包頭昆都侖河谷北之陰山。
其二,石刻祝文、〈木蘭詩〉所述與太武帝當政之史實相符:東部戰場滅馮氏燕
國,降伏高句麗,恢復東北各郡縣領導權,致有烏洛侯國朝獻,石室祝文產生。根
據史料考證,花木蘭代父從軍乃參加北魏對柔然的戰爭。木蘭之父為列入編戶之鮮
卑人,故言「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鮮卑人所遷居之河南地,秦漢時期已經開
墾,史稱「新秦」、「新秦中」(意為寶貴之地),農業經濟已有相當發展,亦為木
蘭「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的現實依據。
據史實記載,鮮卑軍事結構為兵民合一,每家年齡在十五至六十五歲的男性均
屬丁口,平時在家生產,戰時二丁抽一丁,三丁抽二丁,自備鞍馬兵器,召之即來,
來則能戰。花木蘭市鞍馬,帶駿馬參軍,在軍中擔任函使一職,詩中所述「萬里赴戎
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即是函使公務寫照。作為函使不須與
其他士兵吃住一起,亦有助於瞭解花木蘭身分何以能長久不被發現。(改寫自曹熙
〈木蘭詩新考〉)
2. 根據文中所考證的史實,敘述正確的是:
(A)帶馬參軍讓花木蘭獲得函史一職,身分得以不被發現
(B)《通鑑》稱部落酋長為可汗,故拓跋燾統一北方後自稱天子
(C)自花木蘭的家鄉到包頭昆都侖河谷北之陰山,約是二天路程
(D)鮮卑人先打敗高車諸部,其後打敗柔然,逐步統一塞外各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