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學年指考國文考試說明

pdf
1.25 MB
33 頁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指定科目考試
國文考科考試說明
107 學年度起適用-
中華民國 1059
著作權屬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所有,僅供非營
利目的使用,轉載請註明出處。若作為營利目的使用,應事
前經由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書面同意授權
指定科目考試國文考科考試說明
壹、測驗目標 ........................................................................................................... 1
貳、測驗內容 ........................................................................................................... 2
參、試題舉例 ........................................................................................................... 4
附錄一:107學年度起國文考科相關問題說明 ................................................... 14
附錄二:學測國文(選擇題)與指考國文的區 ............................................. 18
指定科目考試考試說明 國文考科
1
指定科目考試
國文考科考試說明
教育部 103 626 日核定招聯會所報之「大學招生及入學考試調整方案」 107
學年度起,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正式獨立施測、學科能力測驗(簡稱「學測」)與指定科
目考試(簡稱「指考」)國文考科改為全部選擇題;學測國文、學測英文增加測驗範圍至
高中第五學期。又,依據招聯會 104 326 103 學年度第 2次會員大會通過、教育
104 427 日核定之 107 學年度「大學多元入學方案」「自 107 學年度起學科能力
測驗國文(含國語文寫作,惟國語文寫作分節施測)」,本中心規劃:自 107 年起,學測
國文包含「國文(選擇題)」與「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簡稱『國寫』)」;指考國文全
卷皆為選擇題。學測國文(選擇題)、指考國文均依據 101 學年度實施之「普通高級中學
課程綱要」之「國文課程綱要」(簡稱「101 課綱」)命題。
1
指考之目的,主在檢測考生是否具備校系要求的能力,是大學考試入學招生管道的主
要依據。而國文考科則為甄別特具語文潛能與學習成就的學生,著重測驗高中學生進階的
語文、文學及文化素養。
本考試說明內容歷經試題研發、研究用測試、座談會等程序,並參酌教學現況與歷年
指考國文實施成效等研議而成。茲分就測驗目標、測驗內容、試題舉例等三項加以說明
壹、測驗目標
指考國文係以「101 課綱」高一至高三國文必修課程為依據,藉以評量考生經由學校
教育、生活經驗等陶冶涵融後,具備之進階語文、文學及文化素養。
測驗目標包括三個面向:一、語文理解與應用能力;二、文學知識與鑑賞能;三、
文化素養。各項目標之子目列舉如下:
1
107 學年度起學測國文(選擇題)、指考國文本應依據自 104 學年度正式實施之修正「普通高級中學課
程綱要」之國文課程綱要(簡稱101 課綱微調」103 210 日發布)命題,唯教育部於 105 5
31 日正式公告廢止101 課綱微調並自 105 學年度起回復實施101 課綱」100 714 日發布)
而「101 課綱微調」101 課綱」內容差異極微 107 學年度起學測國文(選擇題考國文仍依據
101 課綱」命題。
國文考科 指定科目考試考試說明
2
一、測驗學生的語文理解與應用能力
A1.字形的辨識與應用
A2.字音的辨識與應用
A3.字義的辨識與應用
A4.詞語、成語意義的辨識與應用
A5.語法的辨識與應用
A6.修辭的辨識與應用
A7.文法結構的辨識與應用
A8.作品的理解與評析
二、測驗學生的文學知識與鑑賞能力
B1.具備重要文學流派的知識
B2.瞭解重要文學體裁的特質
B3.瞭解重要作家的地位與成就
B4.瞭解重要作品的內涵與價值
B5.重要作品的鑑賞與詮釋
三、測驗學生的文化素養
C1.掌握重要學術思想的形成、內涵、特質及影響
C2.掌握重要國學及文化知識
貳、測驗內容
指考國文著重考核高中生之學科進階知能,測驗內容以課程綱要為基礎,除適當反映
教材內容,亦兼及文學作品之理解與鑑賞,命題原則如下:
一、文言文與語體文之命題方向與取材比例
1. 命題應依據「101 課綱」之基本精神,兼顧語文、文學、文化諸層面。
2. 文言文試題應重視內容之理解,語體文試題應兼顧整體語文能力。文言文取材比例
45%65%為原則。
2
3. 學測、指考定位不同,試題難易應有區隔。
2
依據教育部 100 714 日發布修正「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之「國文課程綱要部分」,「參、課程
配置」所列「語體範文與文言範文之比率」訂定。
指定科目考試考試說明 國文考科
3
【說明】
1. 指考國文之命題取材,以學生至高三下應具備之知識與能力為原則;學測國文(選
擇題)之命題取材,以學生至高三上應具備之知識與能力為原則。
2. 指考國文主要檢測考生是否具備校系指定之學科進階能力,難度應為「中偏難
學測國文(選擇題)主要評量考生之學科基本能力,難度應為「中偏易」。命題時
應有所區隔。
3. 試題之難易程度,涉及題材、命題方式與技巧,不全繫於文言文與語體文之差異。
二、教材選文之命題取材比例
1. 命題應適當反映教材內容。
2. 教材選文按選錄版本之多寡分 ABC三類並訂定命題取材比例上限以符合公
平原則。
3. A 類為四至五家版本之共同選文,B類為二至三家版本之共同選文,C類為一家版
本之選文。
4. C 類試題之總占分比例,以不高於教材選文試題之 10%為原則;B類試題之總占分
比例,以不高於教材選文試題之 40%為原則;A類試題不受上述比例之限制。
5. 指考之命題取材,以各版本教材一至六冊為依據;學測之命題取材,以各版本教材
一至五冊為依據。
【說明】
1. ABC三類選文之訂定原則以應屆考生所習之歷年教材版本及選文情形為依據
各版本之延伸教材與教科書內之附錄等,不列入統計。
2. 學測之測驗範圍,為兼顧各版本篇次先後之個別歧異,故上述之分類情形,統計至
各版本第五冊止指考之測驗範圍則毋須考慮篇次先後問題一律統計至第六冊
三、教材選文以外試題之命題原則
1. 與九年一貫教材相關之語文、文學、文化之知識與能力,應視為高中學生之基礎能
力,命題時可據此加強試題的廣度與深度。
2. 教材選文以外之試題,以學測或指考時高中學生應具之能力為考試範圍。
【說明】
1. 教育具有延續性及一貫性,學測與指考應承襲九年一貫教材之內容與精神,深化試
題內容,拓展取材面向。
2. 為全面考核高中學生應有的語文、文學、文化之知識與能力,宜避免過於細瑣之記
憶性試題。
國文考科 指定科目考試考試說明
4
參、試題舉例
一、測驗學生的語文理解與應用能力
A1.字形的辨識與應用
【例題1
下列各句中沒有錯別字的是:
(A)選舉過程中,運用各種手段攏絡人心進而贏得選票是不足取的做法
(B)教練乍聞球隊已嚐敗蹟,怔了半晌,球場內的喧譁聲,他已聽若罔聞
(C)世人執迷某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已達根深柢固的地步,想要改變,實難一蹴而幾
(D)事故發生後他迅速趕赴現場坐陣指揮直到所有受難者都獲得適當的處理才離開
參考答案:C
說明:
本題目的在測驗考生辨識正確字形的能力。字形辨識為基本的語文能力,為區隔
指考國文與學測國文,此類題型在指考國文可提高檢測的難度。
A2.字音的辨識與應用
【例題2
下列「」中各字讀音皆正確的選項是
甲、「揆」情度理:ㄎㄨㄟˊ 乙、「猝」不及防:ㄘㄨˋ
丙、「鎩」羽而歸:ㄉㄨㄢˋ 丁、「鏗」然有聲:ㄐㄧㄢ
戊、緣「慳」一面:ㄑㄧㄢ 己、鄙吝寒「傖」:ㄔㄨㄤˋ
(A)甲乙戊 (B)乙丙己 (C)丙丁戊 (D)丁戊己
參考答案:A
說明:
本題目的在測驗考生辨析正確字音的能力。字音辨識為基本的語文能力,為區隔
指考國文與學測國文,此類題型在指考國文可提高檢測的難度。
指定科目考試考試說明 國文考科
5
A3.字義的辨識與應用
【例題3
下列各組「」內的字,前後意義相同的是:
(A)南北百里,東西一「舍」/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B)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客至未嘗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過七行
(C)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
(D)五十步笑百步不可「直」不百步耳/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
(E)夫子喟然嘆曰「與」點也/「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
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參考答案:DE
說明:
本題部分選項取自高中國文教材選文,分別列舉使用相同字詞的文句,要求考生
比較字詞意義之異同,可以鑑別考生的課內學習成效。字義題除著眼於同一字詞在不
同文句中意義異同的橫向比較外,也注重同一字詞於古今不同時空中意涵轉變的縱向
差異。無論何者,只要考生能正確理解選項文句的意思,應能掌握其中關鍵字詞的意
義。
A4.詞語、成語意義的辨識與應用
【例題4
古人行文常以某些特定詞語代稱「年齡」下列「」中的詞語皆為年齡代稱若由少至
長依序排列,正確的選項是:
甲、顏淵未及「強仕」之年,猝然辭世,孔子哀痛逾恆
乙、蘇東坡年逾「耳順」,猶因新舊黨爭,遭貶海南,客死異鄉
丙、劉基早年隱居著書,「知命」之年,始出山襄助朱元璋一統天下
丁、余光中雖年逾「古稀」,依然創作不輟,誠可謂老而彌堅者也
戊、張愛玲年甫「及笄」,即以短篇小說馳譽文壇,其作品直至今日依然膾炙人口
(A)戊甲丙乙丁 (B)戊乙甲丙丁 (C)甲丙戊乙丁 (D)甲戊丙乙丁
參考答案:A
說明:
本題選用代稱「年齡」的詞語,測驗考生是否具備正確理解詞語的能力。此類題
型包括詞語(成語)意義判讀詞語(成語)誤用辨識詞語(成語)填空詞語(成
語)比較異同、量詞使用等等。
國文考科 指定科目考試考試說明
6
【例題5
古今語詞常因時代變遷而產生意義上的轉變,下列文句「」中的語詞,意義並未轉變
的選項是:
(A)《資治通鑑》:張昌遂據江夏,造妖言云:當有聖人出為「民主」「民主」精神
是現代國民所應具備的基本素養
(B)《孟子‧告子》: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為人子女,應潔身自愛,
不好勇鬥狠,才能讓雙親「放心」
(C)《孟子‧公孫丑》當今之世,「舍我其誰」哉/每逢棘手案件發生,該員警總是
表現出一夫當關、「舍我其誰」的奮進精神
(D)葉紹翁《遊園不值》應嫌屐齒印蒼苔,小叩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
「紅杏出牆」來/某議員因「紅杏出牆」,釀成家庭破碎的悲劇,令人唏噓不已
參考答案:C
說明:
本題目的在測驗考生辨識詞語古今意義的能力。本測驗目標之試題除測驗考生對
詞語、成語的理解與使用適切與否外,亦可針對詞語、成語古今意義之轉變命題。
A5.語法的辨識與應用
【例題6
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選項是:
(A)無論多複雜的維修工作,他總能輕鬆寫意,迅速用好
(B)他進隧道做了一個檢查之後,其他人便隨後魚貫而入
(C)春天時節,一樹樹的櫻花林美不勝收,讓人流連忘返
(D)鯨魚歌聲雖能傳達複雜的訊息,但還遠遠不能和人類的語言相提並論
參考答案:D
說明:
本題目的在測驗考生辨析文句措詞適切與否的能力。常見試題類型尚有詞性活用、
時間副詞辨識、程度副詞辨識、代名詞辨識、同一字在不同語境中的詞性辨識等等。
指定科目考試考試說明 國文考科
7
A6.修辭的辨識與應用
【例題7
「借代」是一種修辭手法,使用相關的名稱或語詞來代替原事物。例如「天下已定,
金革已平」「金革」的本義為兵器,此處借代為「戰爭」。下列文句「」,借代描述
正確的是:
(A)肉食謀何失,「藜藿」緬縱橫/黎民百姓
(B)「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珠寶衣飾
(C)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規矩
(D)五十年間萬事空,懶將白髮對「青銅」/鏡子
(E)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銅鑼
參考答案:ACD
說明:
本題目的在測驗考生對於「借代」修辭手法的辨識能力。此類試題並非要求考生
記憶修辭學知識,因此除了「譬喻」「轉化」等常見的修辭手法外,不會直接出現修
辭格術語而是透過題幹的舉例及說明幫助考生理解試題要求進而判讀選項對錯
此外,修辭題也常以填入語詞的方式,考察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美感體會。考生可藉由
深入體悟作品意蘊、考察上下文意,選出最適切或最優美的詞語。
A7.文法結構的辨識與應用
【例題8
下列是一段古文,依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
「飢者甘食,渴者甘飲,
甲、人心亦皆有害
乙、豈惟口腹有飢渴之害
丙、人能無以飢渴之害為心害
丁、是未得飲食之正也,飢渴害之也
則不及人不為憂矣。」《孟子‧盡心》
(A)甲丁乙丙 (B)乙甲丁丙 (C)丙甲乙丁 (D)丁乙甲丙
參考答案:D
說明:
本題目的在測驗考生根據文意判斷原作順序的能力。試題常以保留首尾文句,而
打亂中間文句排列順序的命題方式,要求考生推敲文章脈絡,探查因果關係,辨識文
句原本的排列順序。取材則古典、現代皆可,但現代詩的文法結構、語言邏輯可以打
破傳統規範,命題時會謹慎考量。
國文考科 指定科目考試考試說明
8
A8.作品的理解與評析
【例題9
〈虬髯客傳〉「絲蘿非獨生願託喬木」紅拂女技巧性地以借喻來表現託付終身的意
願。下列文句皆用譬喻以示寄託,說明不正確的是:
(A)〈鴻門宴〉「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指自己任人宰割
(B)〈虬髯客傳〉「聖賢起陸之漸,際會如期。虎嘯風生,龍吟雲萃,固非偶然也」
聖君賢臣即將遇合
(C)〈廉恥〉「然而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彼眾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
人也」─君子處亂世不改其志
(D)〈典論論文〉「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咸自騁驥騄千里仰齊足而
並馳」─七子貴遠賤近,彼此相輕
參考答案:D
說明:
本題目的在測驗考生閱讀理解文意的能力。閱讀理解題型為歷來國文科試題的要
項,無論題數或占分比例,皆居首位。此類題型多選錄古今文獻中的段落文字,考察
學生是否能理解引文意涵、文章旨趣、作者用意或言外之意等等。試題形式有以單題
設計者,亦有以題組呈現者。
【例題10
1-2為題組
閱讀下列文字,回答1-2題。
數日陰雨,苦甚。至雙清莊,天稍霽。
莊在山腳,諸僧留宿莊中。僧房甚精,溪流激石作聲,徹夜到枕上。石簣夢中誤
以為雨,愁極,遂不能寐。
次早山僧供茗糜邀石簣起。石簣嘆曰「暴雨如此將安歸乎?有臥遊耳
曰:「天已晴,風日甚美,響者乃溪聲,非雨聲也。」
石簣大笑,急披衣起,餟茗數碗,即同行。(袁宏道〈初至天目雙清莊記〉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
與杏桃相次開發尤為奇觀石簣數為余言「傅金吾園中梅張功甫玉照堂故
物也急往觀之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
彌漫二十餘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於堤畔之草,艷冶極矣。
然杭人遊湖,止午、未、申三時﹔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
始出夕舂未下始極其濃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
此樂留與山僧遊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指定科目考試考試說明 國文考科
9
1. 依據二文文意,敘述正確的是:
(A)天目山氣象變化大,數日間由陰雨、稍霽轉為晴朗
(B)遊山行程受暴雨阻斷,一群人只好在榻上神遊天目山水
(C)西湖水氣經由春陽折射,水氣蒸騰,化為或綠或紅的煙霧
(D)作者遊湖的時間異於杭人,因為他喜愛朝煙、夕嵐與月景
(E)藉寫石簣「急披衣起」「急往觀之」,凸顯自己的悠閒態度
參考答案:AD
2. 就文學表現而言,敘述正確的是:
(A)二文皆由自然景物寫起,繼而寫人述事,終以評論作結
(B)甲以溪流激石的聲響反襯山中寧靜;乙以歌吹、粉汗、羅紈正面勾勒豔冶
(C)甲以得遊或不得遊的心緒起伏烘托風日之美乙雖言待月但月景僅以虛筆略
為點染
(D)甲以山僧對顯凡俗傳達作者渴望出世乙以園中古梅鋪墊湖畔桃花傳達西湖
春景秀麗
(E)甲側重寫描寫外在景物與人事而隱藏作者自我感受乙拈出特殊的觀景角度
獨抒作者性靈
參考答案:BCE
說明:
本題選用袁宏道的兩篇文章(其中一篇為教材選文設計成多選題測驗考生理
解文意與分析文學表現手法的能力。閱讀題組會視文字量多寡以及篇旨的豐富度,
2~5 個小題,分別測驗考生擷取與檢索文本訊息、統整與理解文意,以及分析與推
論篇旨或作者言外之意等語文思辨能力。
國文考科 指定科目考試考試說明
10
二、測驗學生的文學知識與鑑賞能力
B1.具備重要文學流派的知識
【例題11
依據下文旨意,敘述正確的是:
甲、「楊柳岸曉風殘月「大江東去」總為詞人極致然畢竟「楊柳」為本色「大
江」為別調也。蓋《花間》、《草堂》為中晚詩家鏤冰刻玉、綿脂膩粉之餘響,
與壯夫彈鋏、列士擊壺,何啻河漢!(姚希孟《姚希孟詩話》)
乙、蘇東坡「大江東去」,有銅將軍、鐵綽板之譏,柳七「曉風殘月」,謂可令十七
八女郎按紅牙檀板歌之。此袁綯語也,後人遂奉為美談。然僕謂東坡詞自有橫槊
氣概,固是英雄本色;柳纖艷處,亦麗以淫耳。(徐釚《詞苑叢談》)
(A)甲之「別調」即乙之「纖豔」,備受詞論家批評
(B)甲謂正統詞體源自中晚唐詩集《花間》《草堂》二書
(C)甲之「壯夫彈鋏」「列士擊壺」指涉的詞風,同乙之「橫槊氣概」
(D)甲、乙皆將宋詞風格二分,以蘇軾、柳永為代表,視纖艷為詞體本色
參考答案:C
說明:
本題透過詩話、詞論,測驗考生對宋詞發展特色及其重要流派的相關知識。此類
試題多取材自文學史上重要的流派且須為各版高中國文教材的共同內容避免冷僻
瑣碎的題材。
B2.瞭解重要文學體裁的特質
【例題12
下列敘述均與「近體詩」格律有關,正確的是:
(A)近體詩押平聲韻,故每句最後一字皆為平聲
(B)律詩是最精緻的文學形式,對格律要求甚嚴,每聯皆須對仗
(C)近體詩以「平、上、去、入」定聲調,「入聲字」即今國語的「輕聲字」
(D)「律詩」與「絕句」皆要求一韻到底,意即整首詩偶數句之末字即其韻腳
參考答案:D
說明:
本題目的在測驗考生對近體詩格律的相關文學知識重要文學體裁如古文駢文
古體詩、近體詩等知識,皆是高中國文課程教學的重要內容。
指定科目考試考試說明 國文考科
11
B3.瞭解重要作家的地位與成就
【例題13
臺灣文學除指出生與移居臺灣之作家的文學創作,也包含表現臺灣歷史經驗、風土民
情、社會精神的文學作品。下列文類、作者、作品的組合適合編入《臺灣文學檢索手
冊》的是:
(A)小說類 魯迅/孔乙己、洪醒夫/散戲
(B) 徐志摩/再別康橋、鄭愁予/錯誤
(C) 郁永河/裨海紀遊、陳列/玉山去來
(D)小說類 賴和/一桿稱仔、連橫/臺灣通史序
參考答案:C
說明:
本題目的在測驗考生對文學史重要作家的瞭解本測驗目標常與B1.具備重要文
學流派的知識」B4.瞭解重要作品的內涵與價值」等測驗目標互涉往往合併評量
此類貫通多種知識的測驗,不但能考察學生的學習成就,並能提醒學生知識系統化的
重要性。
B4.瞭解重要作品的內涵與價值
【例題14
梁蕭統《昭明文選‧序》「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書豈可重以芟夷加之剪裁?
老莊之作、管孟之流,蓋以立意為宗,不以能文為本。今之所撰,又以略諸。若其贊
論之綜緝辭采序述之錯比文華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故與夫篇什雜而集之
遠自周室,迄於聖代,都為三十卷,名曰文選。」根據上述編纂原則,下列篇什不可
見於《昭明文選》的是:
(A)荀子〈勸學〉 (B)莊子〈逍遙遊〉 (C)曹丕〈典論論文〉
(D)王羲之〈蘭亭集序〉 (E)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參考答案:ABE
說明:
本題目的在測驗考生對重要文學作品的認識。本測驗目標最常見的試題是直接判
斷各選項敘述是否正確。其次,亦常提供一段引文,要求考生判斷該引文所描寫的作
品。除了考察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認知程度,有時並涉及對作品所呈現精神的體認。
國文考科 指定科目考試考試說明
12
B5.重要作品的鑑賞與詮釋
【例題15
下列有關岳陽樓的唐詩,與范仲淹〈岳陽樓記〉一文對照參看,說明正確的是:
倚樓高望極展轉念前途晚葉紅殘楚秋江碧入吳雲中來雁急天末去帆孤
明月誰同我,悠悠上帝都。(江為〈岳陽樓〉)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迴。(李白〈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A)兩詩各寄懷抱,甲詩抒悲情,乙詩記喜情
(B)兩詩皆有點明季節之句,甲詩寫秋景,乙詩寫春景
(C)甲詩表達「遷客騷人」的憂思,乙詩展現「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襟懷
(D)甲詩寫景近似「薄暮冥冥,虎嘯猿啼」,乙詩寫景近似「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參考答案:A
說明:
本題目的在選用有關岳陽樓的唐詩結合高中國文教材共同選文〈岳陽樓記〉
驗考生鑑賞詩作的能力。此類試題常以文本的寫作技巧、創作手法為焦點,考察作者
刻意使用的語言、意象,以及由此形成的風格、凸顯的作品旨趣等等。
三、測驗學生的文化素養
C1.掌握重要學術思想的形成、內涵、特質及影響
【例題16
有關諸子百家學術,敘述正確的是:
(A)墨家倡兼愛,主張「愛人若愛其身」「視人之國若視其國」
(B)名家論名理,辨別名實異同,重在正名,惠施、公孫龍屬之
(C)道家貴自然之道,以為「仁」是失道失德以後所標榜的行為規範
(D)儒家主張「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乃由己及人、由近至遠的等差之愛
(E)法家尚法主張無論親疏貴賤一斷於法,故親親尊尊之恩絕為最積極入世的救
世學派
參考答案:ABCD
說明:
本題目的在測驗考生對先秦諸子學術主張的認識。本測驗目標最常見的試題,
採取引文與各家思想一一對應的命題方式,亦常直接測驗考生對孔、孟、老、莊等等
言論意涵的理解程度。只要考生能確實理解高中國文課程所選錄的文化經典教材,
能把握此一題型。
指定科目考試考試說明 國文考科
13
C2.掌握重要國學及文化知識
【例題17
下列文句中的「君子」,含有「道德意涵」的是:
(A)《論語‧雍也》: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B)《詩經》: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
(C)《莊子‧山木》「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小人甘以絕
(D)《論語‧里仁》「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
沛必於是
(E)〈訓儉示康〉「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
用,遠罪豐家
參考答案:ABCD
說明:
本題目的在測驗考生辨識「君子」意涵的能力。本測驗目標除涵蓋典故、楹聯等
重要文化常識外,還包括書信寫作格式、對聯常識、祝賀語或悼念語等應用文知識。
命題時會儘量避免冷僻、艱深的文化知識。
國文考科 指定科目考試考試說明
14
附錄一:107 學年度起國文考科相關問題說明
107 學年度起國文考科的測驗內容及施測方式,適用於民國 104 9月以後入學的高
中學生。茲將相關問題與回應整理如下,提供高中師生參考。
Q1107 學年度起學測國文(選擇題)的測驗範圍為什麼要增加至第五學期?
A1學測主要測驗考生是否具備基本學科能力以高中共同必修為測驗範圍目前學測各
考科測驗範圍均為高一及高二的必修課程而學測成績主要提供各大學「繁星推薦入
學」與「個人申請入學」招生管道採用。近年來,隨著「繁星推薦入學」與「個人申
請入學」招生名額比例擴增導致高中學生更加忽視高三課程為舒緩高三教學問題
並順應強化語文能力評量的目標在維持學測於高三寒假辦理的前提下,招聯會與教
育部決議自 107 學年度起將學測國文(選擇題)英文考科的測驗範圍增加至共同必
修課程第五學期。國文、英文考試皆屬能力型測驗,而語文能力是逐年累積的,且命
題依據課綱內涵學生依各學期之進程內容學習,應不會因改變測驗範圍而大幅增加
考生應考負擔。
Q2.學測國文(選擇題)與指考國文全卷選擇題的測驗方向,與現況有何不同?
A2國文考科全卷選擇題主要考察學生閱讀不同素材不同篇幅文本的能力現行國文考
科試題,不論學測國文或指考國文,均同時包括選擇題與非選擇題而相對於需要較
多寫作時間的非選擇題選擇題的題數與取材篇幅均受到限制。因此當選擇題部分獨
立成卷時,「長文閱讀即為首要強化的測驗方向。其次,試題取材亦將納入各種社
會、科學、文化和藝術等跨領域素材,使語文學習與生活密切結合,同時考察考生理
解和欣賞不同風格文章的能力。另為豐富閱讀題型形式,並適度增加難度未來也將
增加「多選題題組」的設計,唯考量其難度較高,較適合指考國文,學測國文(選擇
題)之題組題仍以單選為原則。
Q3.「長文閱讀題」的選文篇幅限制為何?
A3經過研究用測試、問卷調查與座談會等程序反覆研議,「長文閱讀題」選文字數擬以
1,500 字為上限組卷時另會考量整卷總字數與各題型配置情況斟酌「長文閱讀題」
的數量。
指定科目考試考試說明 國文考科
15
Q4107 學年度起學測國文(選擇題)、指考國文的考試時間與題量為何?
A4為涵蓋多元素材,擴展命題廣度,保留命題空間,學測國文(選擇題)與指考國文考
試時間均為 80 分鐘題量暫定 4045 題。為研議 107 學年度起國文考科的試題研發
方向、考試時間與題量,104 年與 105 年基於不同研究目的,組成多份研究用試卷,
以蒐集考生對不同試卷的作答反應。唯研究用試卷測試後仍需集思廣益,多方修改,
方臻成熟,故正式考試之參考試卷,預定於 106 年公布。
Q5107 學年度起國文考科依據「101 課綱」命題,而 104 9月入學的高一學生第一學
年所使用的高中國文教科書係依據101 課綱微調」編纂101 課綱」101 課綱
微調」的課綱內涵有何不同?是否會影響國文考科的命題方向?
A5國文科101 課綱微調」101 課綱」之差異(參見下表)僅有兩項一是課程目標
增加「中華文化」二是文化經典教材選文範圍擴充增加《楚辭》《荀子》《史
記》三書然前者因國文課程中本即含有對中華文化的認識與體悟後者則因101
綱」中已選取分屬前述三者的〈漁父〉、〈勸學〉、〈鴻門宴〉,故國文科「101
綱」與 101 課綱微調」差異極小,整體而言,對國文考科試題無實質影響。
普通高級中學國文科課程綱要微調修正對照表
現行課程綱要
微調修訂課程綱要
說明
壹、課程目標
藉由文化經典之研讀
與當代環境對話,以理解
文明社會之基本價值,尊
重多元精神,啟發文化反
思能力。
壹、課程目標
藉由文化經典之研讀
與當代環境對話,以理解
中華文化與文明社會之基
本價值尊重多元精神
發文化反思能力。
文化經典之研讀亦當增進
對中華文化基本價值之瞭
解。
參、課程配置
一、範文
5.每冊應選一課文化經典
教材,選材範圍包括《詩
經》《左傳》《禮 記》《論
語》《孟子》《老子》《莊
子》《墨子》《韓非子》等。
參、課程配置
一、範文
5.每冊應選一課文化經典
教材,選材範圍包括《詩
經》《楚辭》《左傳》《禮
記》《論語》《孟子》《荀
子》《老子》《莊子》《墨
子》《韓非子》史記》等。
為期使文化經典教材的選
材範圍能夠涵蓋傳統經史
子集各部分,以更具代表
性,在不影響教科書選文
總數的原則下增加楚辭
荀子與史記。
資料來源:國家教育研究院
國文考科 指定科目考試考試說明
16
Q6.請說明國文考科文言文與語體文命題取材比例的意涵。
A6學測國文(選擇題)與指考國文依據「101 課綱」的精神,文言文與語體文的命題取
材比例以 45%65%為原則學測指考定位不同在試題難易度上應有所區隔
試題難易度,涉及題材、命題方式與技巧等因素,不全繫於文言文與語體文之差異。
Q7.能否舉例說明教材選文之命題取材比例原則?
A7目前依「101 課綱」編纂而審定合格的教科書版本共有五家,為考量命題的公平性,
四至五家版本之共同選文(即 A類選文)既為大多數考生所共同修習故不限制其
命題取材比例而三家以下版本之選文(即 B類與 C類選文)則因修習人數較少
故其命題取材比例應有所限制B(二至三家版本之共同選文)試題之總占分比例
以不高於教材選文試題之 40%為原則;C類(僅一家版本選文)試題之總占分比例,
以不高於教材選文試題之 10%為原則。
舉例而言,若某年度指考國文取材自教材選文的試題總占分為 30 分,則其中出自 B
類選文的試題,以不高於 12 分(30 分的 40%)為原則;出自 C類選文的試題,以不
高於 3分(30 分的 10%)為原則。
若將來教科書版本有所增減,再另行研議調整。
Q8.為提高學生學習國文意願,出自教材選文的試題,能否有固定且較高的占分比例?
A8命題原則第二條第一項已特別指出「命題應適當反映教材內容」但不宜規定出自教
材選文試題之占分比例。理由有二:一、教育的目的,不應局限於教材之中,命題雖
應反映教材內容但也須給予學生更多學習空間國語文知能的鑑別不宜制式
僵化,應賦予命題委員較大的命題空間。
Q9.選修課程是否也會納入考試範圍?
A9學測國文(選擇題)的測驗範圍,限定於高一至高三上學期必修課程;而指考國文的
測驗範圍,則延續慣例,僅限高一至高三國文必修課程。
101 課綱」的國文教學除必修課程外另設五門選修科目包括中華文化基本教
材、區域文學選讀、小說選讀、國學常識、語文表達及應用。各校是否開設選修課
其所開設課程為何情形不一為符合考試公平原則選修課程不宜明文規定納
入考試範圍。
指定科目考試考試說明 國文考科
17
Q10.「中華文化基本教材」除了是選修科目,也是範文中的文化經典教材,命題時會如
何處理?
A10「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包含《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其中《論
語》《孟子》是文化經典教材《詩經》《左傳》《禮記》《老子》《莊
子》《墨子》《韓非子》相同均涵蓋於測驗範圍之內命題時如果取材自各
版教材選文則須符合 ABC三類教材選文的命題取材比例原則如果取材於各
版教材選文之外,則無比例限制,但宜考量高中學生應具備之相關基本能力。
國文考科 指定科目考試考試說明
18
附錄二:學測國文(選擇題)與指考國文的區隔
學測主要評量考生是否具有接受大學教育的基本學科能力,試題難度為「中偏易」,
國文考科命題取材範圍包括高中國文第一~學期必修課程。指考主要評量考生是否具備
校系指定的學科進階能力,試題難度為「中偏難」,國文考科命題取材範圍包括高一、高
二、高三國文必修課程。為了充分發揮學測的「基本檢定」測驗效能,以及指考的「進階
篩選」測驗功能,二者有以下區隔:
一、試題的生活化素材比例不同:
學測國文擇題)試題的活化材比高,指考的比較低
【學測例題】
1. 文學作品或廣告文案常會仿擬眾人熟知的文句,並且抽換部分詞語以獲致新的趣
,如「大風起兮裙飛揚」,即是模仿劉邦〈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而有所
創新。下列文句,屬於此種仿擬手法的是:
(A)花開堪賞直須賞,莫要折花空賞枝
(B)人不在高,有財則名;學不在深,有貨則靈
(C)友誼誠可貴,道義價更高,若為金錢故,兩者皆可拋
(D)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邊的烏煙撲滅了,那邊的瘴氣卻又冉冉上升
(E)年齡一天天增加,讀的書也一天天多起來,所謂學然後知不足,真是一點也不
參考答案:ABC
2. 報刊雜誌的「標題」具有提綱挈領指引內容的效果故標題寫作除強調修辭趣
味以吸引讀者外仍須留意與事件評論內容的緊密結合「哈日風潮新新人類
的次文化」「日系藝人訪臺 引爆哈日風潮」相較前者便帶有評論性質後者
則傾向敘述事件。下列「標題」,比較帶有評論性質的選項是:
(A)有錢 未必能辦好教育
(B)流感肆虐 高雄考慮以停課因應
(C)美國道瓊效應 臺北股市爆量大漲
(D)春節假期 交通部長承諾六個小時臺北到高雄
參考答案:A
指定科目考試考試說明 國文考科
19
【指考例題】
1. 「借代」是一種修辭手法使用相關的名稱或語詞來代替原事物例如「天下已定
金革已平」「金革」的本義為兵器,此處借代「戰爭」。下列文句「」內,
代描述正確的選項是:
(A)肉食謀何失,「藜藿」緬縱橫/黎民百姓
(B)「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珠寶衣飾
(C)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規矩
(D)五十年間萬事空,懶將白髮對「青銅」/鏡子
(E)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銅鑼
參考答案:ACD
2. 「柔弱勝剛強」《老子》中的名句其深刻意涵不僅是抽象哲理也具有現實運
用效能。下列選項皆出自《孫子兵法》,其所表達的思想,與老子相同的是:
(A)古之善戰者,勝于易勝者;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
(B)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
(C)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
(D)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
謂之神
參考答案:B
二、試題的跨學科素材比例不同:
學測國文題)跨學(如自然人文會等材比例較考國文的
比例則較低。
【學測例題】
1. 閱讀下文,選出敘述最符合引文主旨的選項:
歐洲人為什麼在十八世紀時興起喝茶的風氣呢?部分的原因與「中國風尚」
chinoiserie)的流行有關。「中國風尚」的流行是明末以來,中國與西方長期交
流下透過傳教士及歐洲知識分子對中國文明的闡釋以及中國文物在歐洲的大量
出現而使得歐洲人產生對中國人生活方式的想望喝茶是體現這種想望的方式之
而當時世界上只有中國產茶出口茶葉因為喝茶使用茶具因此中國瓷器
也普遍流行到了十八世紀中葉時不只是上流社會飲茶下至庶民也都喝茶
但有專門的茶店(teahouse),而且也有人沿街叫賣泡好的茶。歐洲原來的無酒精
飲料只有白水果汁牛奶蔗糖咖啡茶葉及巧克力的輸入大大豐富了他們
的生活情趣但是茶價最為低廉因此也就最容易普及茶葉在一時之間成為歐
洲人從亞洲進口最多、獲利率最高的商品。(改寫陳國棟《東亞海域一千年》)
(A)進口茶葉利潤高,瓷器在歐洲遂普遍流行
國文考科 指定科目考試考試說明
20
(B)茶葉和瓷器融入了十八世紀歐洲的日常生活
(C)歐洲人原有的喝茶習慣因中國茶葉的輸入而豐富了生活情趣
(D)傳教士對中國文明的解讀,主導了歐洲「中國風尚」的流行
參考答案:B
2-6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2-6題。
凡釀蜜蜂普天皆有,唯蔗盛之鄉,則蜜蜂自然減少。蜂造之蜜出山岩土穴者十居
其八,而人家招蜂造釀而割取者,十居其二也。凡蜜無定色,或青、或白、或黃、或
褐,皆隨方土花性而變。
凡蜂不論於家於野,皆有蜂王。王之所居,造一臺如桃大。王之子世為王。王生
而不採花,每日群蜂輪值,分班採花供王。王每日出遊兩度(春夏造蜜時),遊則八蜂
輪值以待。蜂王自至孔隙口,四蜂以頭頂腹,四蜂傍翼飛翔而去,遊數刻而返,翼頂
如前。
畜家蜂者,或懸桶簷端,或置箱牖下,皆錐圓孔眼數十,俟其進入。凡家人殺一
蜂二蜂,皆無恙,殺至三蜂,則群起螫人,謂之蜂反。凡蝙蝠最喜食蜂,投隙入中,
吞噬無限。殺一蝙蝠,懸於蜂前,則不敢食,俗謂之梟令。凡家畜蜂,東鄰分而之西
舍,必分王之子去而為君,去時如鋪扇擁衛。鄉人有撒酒槽香而招之者。
凡蜂釀蜜,造成蜜脾,其形鬣鬣然,咀嚼花心汁,吐積而成。潤以人小遺,則甘
芳並至,所謂□□□□也。凡割脾取蜜,蜂子多死其中。其底則為黃蠟。
凡深山崖石上有經數載未割者,其蜜已經時自熟,土人以長竿刺取,蜜即流下。
或未經年而扳緣可取者,割煉與家蜜同也。土穴所釀多出北方;南方卑濕,有崖蜜而
無穴蜜。凡蜜脾一斤,煉取十二兩。西北半天下,蓋與蔗漿分勝云。(改寫自宋應星
《天工開物》)
2006 年入秋以來美國有多達 22 州相繼傳出類似蜂群不明原因大量失蹤的事件
隨後歐洲澳洲和亞洲等地也陸續傳出稱為蜂群衰竭失調現象 1994 年起
國蜂蜜產量逐年下滑甚至在 1997 年底爆發了大量蜂群不明消失事件這群授粉工在
自然淘汰下,通常約有 20%熬不過冬天,稱為「冬損」。然而 1994 年和 2006 年的蜂
群衰竭失調,創新高的損耗率實在令人不安。訪花昆蟲與開花植物的演化歷程密不可
分,許多訪花昆蟲利用視覺來選擇牠們偏好的蜜源植物。由於蜜蜂屬於較早期演化的
類群,因此較晚演化出來的開花植物,若想得到授粉效率極佳的蜜蜂青睞,必須具備
小遺:尿液。
指定科目考試考試說明 國文考科
21
可讓蜜蜂接收的視覺訊號。膜翅目昆蟲的視覺系統在同類群內變異性不大,在共演化
的歷程中多數開花植物必須仰賴蜜蜂的授粉若視覺訊號不對很容易被自然淘汰
更顯示了蜜蜂對於開花植物的重要性。
雖然蜜蜂失蹤的真相目前仍無定論,但已有許多研究顯示,益達胺的大量使用是
失蹤的元兇之一。益達胺屬於神經毒的類尼古丁殺蟲劑,能夠影響昆蟲的神經系統。
當益達胺與昆蟲體內的尼古丁乙醯膽鹼受器結合,會導致神經系統過度興奮而麻痺致
死。由於益達胺對昆蟲的毒性遠大於哺乳動物,又具備速效與長效的特性,因而廣泛
用作殺蟲劑及貓狗的除蚤劑等。但益達胺屬於系統性藥劑,可藉由植物維管束系統輸
送而遍布整株植物,包含花粉與花蜜。
法國在1994年開始大量使用拜耳公司的高巧種子因此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與1997
年底爆發的大量蜂群不明消失事件有關。法國與義大利研究顯示,蜜蜂在接觸到相當
劑量的益達胺後會失去方向感記憶及溝通能力也會受損導致找不到正確回巢的路
因此,法國在 1999 年禁止向日葵種子施用益達胺。
對於生物體受到殺蟲劑影響的程度,通常會以半致死劑量或半致死濃度為毒性指
標。當蜜蜂取食 50 μg/L 的益達胺蔗糖溶液後,往返巢房與人工餵食器之間的時間就
會延長若濃度提高至 600 μg/L 以上 34%的蜜蜂沒有回巢,這消失現象隨著濃度
的提升而更加顯著。
在自然環境中花粉和花蜜含益達胺的濃度在 10 ppbppb 是十億分之一)左右
然而蜜蜂一天之內平均取食 9.6 次,重複取食會造成含低濃度益達胺的花粉、花蜜儲
存在蜂巢中,而超過自然環境中的殘留量。低劑量益達胺不會造成幼蟲死亡,卻可能
影響幼蟲神經細胞發育,進而導致神經系統受損,學習能力降低。當學習能力已受損
的蜜蜂外出採集時,可能因無法記憶位置與路線而無法順利回巢。(改寫自陳姵如、
楊恩誠〈明星昆蟲:蜜蜂失蹤謎團〉)
2. 適合填入甲段□□□□內的是:
(A) (B) (C) (D)
3. 依照甲文文意,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因人工的悉心照料,所以家蜂釀蜜的產量高於野蜂
(B)蜂王出遊時,由八隻蜜蜂撐頂它的腹部和兩翼飛行
(C)「蜂反」、「梟令」皆是蜜蜂對抗外敵侵擾的方式
(D)北方多穴蜜,南方多崖蜜,西北蜂蜜產量多於東南
國文考科 指定科目考試考試說明
22
4. 依照乙文文意,有關2006年蜂群衰竭失調現象,敘述正確的是:
(A)幼蟲食用500ppm神經毒所造成
(B)出現34%的蜜蜂沒有準時回巢
(C)蜜群的折損淘汰率已超過20%
(D)成蜂受基因改造作物影響所致
5. 依據科學實驗,益達胺可能對蜜蜂產生的影響是:
(A)蜜蜂口器受損,無法順利餵食幼蟲
(B)蜜蜂導航系統受傷,難辨飛行方向
(C)蜜蜂訊號接收系統變異,無法採蜜
(D)蜜蜂膜翅變為畸形,阻礙順利飛行
6. 綜合二文文意,敘述正確的是:
(A)所謂「蜜脾」,指植物為增加視覺訊號吸引蜜蜂,而進化生長的甜美果實
(B)蜜蜂幼蟲神經細胞與系統的發育結果,會影響成蟲辨識位置與方向的能力
(C)蜂王在春夏造蜜時,每日出遊兩次,示範採蜜技巧,為早期演化的生物類群
(D)蜜蜂有分群的行為,分群期間容易遭受蝙蝠攻擊,此即蜂群「冬損」的主要原
參考答案:2.C 3.D 4.C 5.B 6.B
【指考例題】
1. 依據下文旨意,敘述正確的是:
甲、「楊柳岸曉風殘月」「大江東去」總為詞人極致,然畢竟「楊柳」為本色,
「大江」為別調也。《花間》《草堂》為中晚詩家鏤冰刻玉、綿脂膩粉之
餘響,與壯夫彈鋏、列士擊壺,何啻河漢!(姚希孟《姚希孟詩話》)
、蘇東坡「大江東去」,有銅將軍鐵綽板之譏,柳七「曉風殘月」,謂可令十
七八女郎按紅牙檀板歌之此袁綯語也後人遂奉為美談然僕謂東坡詞自有
橫槊氣概,固是英雄本色;柳纖艷處,亦麗以淫耳。(徐釚《詞苑叢談》)
(A)甲之「別調」即乙之「纖豔」,備受詞論家批評
(B)甲謂正統詞體源自中晚唐詩集《花間》、《草堂》二書
(C)甲之「壯夫彈鋏」、「列士擊壺」指涉的詞風,同乙之「橫槊氣概」
(D)甲、乙皆將宋詞風格二分,以蘇軾、柳永為代表,視纖艷為詞體本色
參考答案:C
指定科目考試考試說明 國文考科
23
2-4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2-4題。
1980 年,大興安嶺發現石室與太平真君四年(西元 443 年)石刻祝文。祝文内容
《魏書‧禮志》所載相符,從而確認該處爲鮮卑先祖舊居石室。1982 年,歷史學家
曹熙發表〈木蘭詩新考〉,以為石刻祝文與〈木蘭詩〉之內容頗有相符之處。其一,
兩篇作品對君主稱呼既稱可汗(可寒),又稱天子,為他處少見。考證可汗稱呼最早
出於柔然汗國社侖,以其征服高車諸部,雄據漠北,自號豆伐可汗。據《通鑒》所記
拓跋部先世酋長也稱可汗。對照石室刻文,可見拓跋部稱其皇祖為先可寒(汗),皇
妣為先可敦。鮮卑族君主自稱或百姓通稱其君主為天子,則是魏太武帝拓跋燾在位
開始。在石刻祝文中拓跋燾自稱天子,蓋以其於西元 439 年統一北方,受到各族擁護
而稱天子。〈木蘭詩〉作者稱「可汗大點兵」、「可汗問所欲」;凱旋歸來,眾將士
面見君王則稱天子,可汗、天子互見,正與此相應。曹熙以為花木蘭確有其人,籍
隸北魏鮮卑,本名「穆蘭」「花」姓為後人所加,約西元 412 年出生於「河南地」
今鄂爾多斯市一帶。自鄂爾多斯市河南地至黃河邊約莫一天路程,從黃河邊到昆都
侖河谷之北陰山亦為一天路程,正與〈木蘭詩〉「朝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旦
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相符。黑山頭即今天包頭昆都侖河谷北之陰山。
其二,石刻祝文、〈木蘭詩〉所述與太武帝當政之史實相符:東部戰場滅馮氏燕
國,降伏高句麗,恢復東北各郡縣領導權,致有烏洛侯國朝獻,石室祝文產生。根
據史料考證,花木蘭代父從軍乃參加北魏對柔然的戰爭。木蘭之父為列入編戶之鮮
卑人,故言「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鮮卑人所遷居之河南地,秦漢時期已經開
墾,史稱「新秦」、「新秦中」(意為寶貴之地),農業經濟已有相當發展,亦為木
蘭「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的現實依據。
據史實記載,鮮卑軍事結構為兵民合一,每家年齡在十五至六十五歲的男性均
屬丁口,平時在家生產,戰時二丁抽一丁,三丁抽二丁,自備鞍馬兵器,召之即來,
來則能戰。花木蘭市鞍馬,帶駿馬參軍,在軍中擔任函使一職,詩中所述「萬里赴戎
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即是函使公務寫照。作為函使不須與
其他士兵吃住一起,亦有助於瞭解花木蘭身分何以能長久不被發現。(改寫自曹熙
〈木蘭詩新考〉)
2. 根據文中所考證的史實,敘述正確的是:
(A)帶馬參軍讓花木蘭獲得函史一職,身分得以不被發現
(B)《通鑑》稱部落酋長為可汗,故拓跋燾統一北方後自稱天子
(C)自花木蘭的家鄉到包頭昆都侖河谷北之陰山,約是二天路程
(D)鮮卑人先打敗高車諸部,其後打敗柔然,逐步統一塞外各部
國文考科 指定科目考試考試說明
24
3. 根據〈木蘭詩〉與本文文意,推論正確的是:
(A)全詩著力描寫木蘭出征前、征途中和回家後的心理活動,不在刻畫英雄事蹟
(B)由「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可知函史負責傳遞軍機,總在戰場最前線
(C)由「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可知在漢人與遊牧民族的戰爭中,編戶的鮮
卑人也要參戰
(D)由「朝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可知花木蘭
從軍應是由北向南走
4. 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朝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與「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都在歌詠親情
(B)「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與「將軍角弓不得控,督護鐵衣冷猶著」描寫的
情境相同
(C)「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與「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均表達
反戰思想
(D)「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與「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皆
感嘆上位者識人不清
參考答案:2.C 3.A 4.B
三、試題的題型不同:
音、字形為學測國文(擇題的基型,考國可斟題。
學測國文擇題)之題組以單為原指考國文組題多選
【學測例題】
1-2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1-2題。
數日陰雨,苦甚。至雙清莊,天稍霽。
莊在山腳,諸僧留宿莊中。僧房甚精,溪流激石作聲,徹夜到枕上。石簣夢中誤
以為雨,愁極,遂不能寐。
次早山僧供茗糜,邀石簣起。石簣嘆曰:「暴雨如此,將安歸乎?有臥遊耳。」
僧曰:「天已晴,風日甚美,響者乃溪聲,非雨聲也。」
石簣大笑,急披衣起,餟茗數碗,即同行。(袁宏道〈初至天目雙清莊記〉)
指定科目考試考試說明 國文考科
25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
勒,與杏、桃相次開發,尤為奇觀。石簣數為余言:「傅金吾園中梅,張功甫玉照堂
故物也,急往觀之。」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
霧,彌漫二十餘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於堤畔之草,艷冶極矣。
然杭人遊湖,止午、未、申三時﹔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
始出夕舂未下始極其濃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
此樂留與山僧遊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1. 依據甲文文意,敘述正確的是:
(A)行程因暴雨而受阻,一群人只好在臥舖上神遊天目山水
(B)石簣情緒受自然氣候牽動,僧人即時一語,點醒煩愁憂悶
(C)石簣夜聞暴雨嘈雜,因念歸情切,所以憂愁至極,徹夜難眠
(D)天目山氣象變化大,數日之間由陰雨、稍霽、暴雨轉而為晴朗
2. 就文學技巧而言,敘述不正確的是:
(A)二文皆由自然景物寫起,繼而寫人述事,終以評論作結
(B)甲以溪流激石的聲響反襯山中寧靜;乙以歌吹、粉汗、羅紈正面勾勒豔冶
(C)甲以得遊或不得遊的心緒起伏,烘托風日之美;乙雖言待月,但月景僅以虛筆
略為點染
(D)甲側重寫景記人隱藏自我感受乙藉遊湖時間異於杭人獨喜朝煙夕嵐
以朗現自我性靈
參考答案:1.B 2.A
3-4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3-4題。
凡選本,往往能比所選各家的全集或選家自己的文集更流行,更有作用。冊數不
而包羅諸作固然也是一種原因但還在近則由選者的名位遠則憑古人之威靈
讀者想從一個有名的選家,窺見許多有名作家的作品。所以自漢至梁的作家的文集,
並殘本也僅存十餘家,《昭明太子集》只剩一點輯本了,而《文選》卻在的。讀《古
文辭類纂》者多,讀《惜抱軒全集》的卻少。凡是對於文術,自有主張的作家,他所
賴以發表和流布自己的主張的手段,倒並不在作文心,文則,詩品,詩話,而在出選
本。
選本可以借古人的文章寓自己的意見博覽群籍采其合於自己意見的為一集
一法也,如《文選》是。擇取一書,刪其不合於自己意見的為一新書,又一法也,如
《唐人萬首絕句選》是。如此,則讀者雖讀古人書,卻得了選者之意,意見也就逐漸
和選者接近,終於「就範」了。
國文考科 指定科目考試考試說明
26
讀者的讀選本,自以為是由此得了古人文筆的精華的,殊不知卻被選者縮小了眼
界,即以《文選》為例罷,沒有嵇康〈家誡〉,使讀者只覺得他是一個憤世嫉俗,好
像無端活得不快活的怪人;不收陶潛〈閒情賦〉,掩去了他也是一個既取民間〈子夜
歌〉而又拒以聖道的迂士選本既經選者所濾過就總只能吃他所給與的糟或醨
況且有時還加以批評,提醒了他之以為然,而默殺了他之以為不然處。縱使選者非常
糊塗,如《儒林外史》所寫的馬二先生,遊西湖漫無準備,須問路人,吃點心又不知
選擇,要每樣都買一點,由此可見其衡文之毫無把握罷,然而他是處州人,一定要吃
「處片」,又可見雖是馬二先生,也自有其「處片」式的標準了。
評選的本子,影響於後來的文章的力量是不小的,恐怕還遠在名家的專集之上,
我想,這許是研究中國文學史的人們也該留意的罷。(魯迅〈選本〉)
3. 根據文章所述,符合文意的選項是:
(A)提醒認真的讀者,選本利多弊少,可據之研究中國文學
(B)提醒對文術自有看法的作家,可藉編輯選本流布自我主張
(C)選本既經選者精心選擇,讀者所收穫的自然是古人文章的精華
(D)選者名位也是選本比各家全集或選家文集更流行,更有作用的原因
4. 依據文章的中心意旨判斷,正確的選項是:
(A)閱讀歷朝歷代的名家選本可貫串成一部中國文學史
(B)閱讀《昭明太子集》無助於瞭解昭明太子的文學主張
(C)《文選》未收〈閒情賦〉乃因無助於瞭解陶淵明的真性情
(D)《儒林外史》馬二先生選錄作品也有一定的標準,顯示讀者眼界不免被選者所
限縮
參考答案:3.D 4.D
【指考例題】
1-2為題
閱讀下文,回答1-2題。
數日陰雨,苦甚。至雙清莊,天稍霽。
莊在山腳,諸僧留宿莊中。僧房甚精,溪流激石作聲,徹夜到枕上。石簣夢中誤
以為雨,愁極,遂不能寐。
次早山僧供茗糜,邀石簣起。石簣嘆曰:「暴雨如此,將安歸乎?有臥遊耳。」
僧曰:「天已晴,風日甚美,響者乃溪聲,非雨聲也。」
石簣大笑,急披衣起,餟茗數碗,即同行。(袁宏道〈初至天目雙清莊記〉)
收藏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