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選才電子報]第190期-歷史試題面面觀七~新題型探究(一)
生表示:「每個排序排一排唸一唸就知道答案。」所以,她認為本題「簡單。根本就是
考國文不是歷史。」高分組考生有90%均能正確作答,而本題鑑別度高的原因之一,是
低分組棄答率達22%,偏高的可能原因一是題幹文字過多,二是不易從選項與題幹的敘
述找出相關的字句,簡單的說就是不易猜答。此外,低分組誤選(C)的考生也有27%,即
認為丙之後應接丁,由此可知分辨丙丁的順序比分辨甲乙的順序難度要高。從各種能力
群的鑑別度來看,其D1~D4分別是0.9、0.12、0.15、0.27,顯示本題對於各種能力群的考
生均具鑑別度。
儘管有考生反映本題是考國文,然事實上,判讀句子前後順序的可以是國文重組能力,
也可以是歷史時序能力,二者之間是相通的,不必因此而認定此種重組能力為國文專
有。分辨事物發生的先後順序,主要是由其前後史事連接的合理性、合邏輯性加以判斷
的,這與國文重組題的判斷方式相似,也是歷史科所要考察的能力。
三、「變遷概念」的考察
98指考第18題
班固說:「古代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從卿大夫到庶人,各有等差。人們遵奉並服事上
級,而在下位的人也不會有踰越的念頭。」接著又說:「五霸,三王之罪人也;六國,
五霸之罪人也;四豪(信陵君等四公子),又六國之罪人也。」從班固這兩段敘述我們可以
看到怎樣的歷史概念?
(A)因果概念,夏、商、周與春秋的結束,是由於在下位的人沒有踰越的念頭
(B)時序概念,從夏商周到春秋到六國抗秦再到戰國,時間次序不可變更
(C)證據概念,三王、五霸、六國、四豪,都是古代人們嚴守身分等差的事證
(D)變遷概念,從夏、商、周到戰國後期,呈現逐漸遠離古代理想的趨勢
本題旨在測驗學生能否掌握「試題概念」中的時序、因果、證據、變遷等「概念」。從
試題統計分析可知,全體考生答對率為73%,鑑別度為0.48,是一道難易適中且具鑑別力
的試題。根據考生問卷,疑似答錯的考生寫到:「看到第二段引文就情不自禁的把『三
王→五霸→六國→四豪』的順序排了出來(太頂真了嘛!還很以自己的邏輯自傲)」。不
過,她也表示,「其實大概看題目就OK了吧,會年代表又有些邏輯加上判斷力就好
了。」另一位考生表示,她的解題線索是「感覺是有推移的,因剩下(B)(D),而(D)感覺
較合理。好像不用上課也可以判斷吧!(本題)難易適中,因為看了三次才寫出正確答案;
有看懂就OK,應該算是答題線索明確。」
就高分組而言,只要對「變遷」概念有基本的認識,再判斷選項敘述的合理性即不難作
答,有94%的高分組考生可以正確作答。反之,低分組考生對於此類長文試題則似乎較
不易正確解讀,僅有45%答對,而從19%誤選(C)的情況看來,這些考生應該是無法掌握
這兩段資料的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