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課綱學測國文考試說明

pdf
1.08 MB
27 頁
user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學科能力測驗
國文考科考試說明
(適用於 101 課綱)
中華民國 1029
版權所有
學科能力測驗國文考科考試說明
壹、測驗目標 ........................................................................................................... 1
貳、測驗內容 ........................................................................................................... 2
參、試題舉例 ........................................................................................................... 4
附錄一:101課綱測驗內容命題原則相關問題說明 ........................................... 16
附錄二:學科能力測驗國文考科與指定科目考試國文考科的區隔 ................. 18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國文考科
1
學科能力測驗
國文考科考試說明
民國 104 年開始,「學科能力測驗國文考科」(簡稱「學測國文」)依據 101 學年度
實施之「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之「國文課程綱要」(簡稱「101 課綱」)命題。
1
學科
能力測驗主要作為大學校系初步篩選學生的門檻,旨在測驗考生是否具有接受大學教育的
基本學科能力。因此,學測國文著重測驗高中學生的基本語文能力、基本文學知識、基本
文化知識及基本語文表達能力。本考試說明內容係依據 101 課綱之內涵、精神,參酌教學
現況與歷年學測國文實施成效等研議而成,以下分就測驗目標、測驗內容、試題舉例等加
以說明。
壹、測驗目標
學測國文係以「101 課綱」高一、高二國文必修課程為依據,側重評量考生經由學校
教育、生活經驗等陶養涵融後所具備之基本語文知識與能力。
測驗目標包括檢測高中學生四方面的基本能力:(一)語文理解與應用能力(二)
學知識與鑑賞能力(三)文化知識與領悟能力(四)語文表達與應用能力。各項目標的子
目列舉如下:
一、測驗學生的語文理解與應用能力
A1.字形的辨識與應用
A2.字音的辨識與應用
A3.字義的辨識與應用
A4.詞語、成語意義的辨識與應用
A5.語法的辨識與應用
A6.修辭的辨識與應用
A7.文法結構的辨識與應用
A8.作品的閱讀與理解
1
101 學年度實施之「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於民 100 714 日發布,係由 95 學年度實施之「普通
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簡稱「95 暫綱」)修訂而成。
國文考科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2
二、測驗學生的文學知識與鑑賞能力
B1.具備重要文學流派的常識
B2.認識重要文學體裁的特質
B3.認識重要作家的地位與成就
B4.認識重要作品的內涵與價值
B5.重要作品的鑑賞與評析
三、測驗學生的文化知識與領悟能力
C1.認識重要學術思想的形成、內涵、特質及影響
C2.認識重要國學及文化常識
四、測驗學生的語文表達與應用能力
D1.基本的語文表達能力
D2.認知的統整判斷能力
D3.情意的感受抒發能力
D4.理性的詮釋議論能力
貳、測驗內容
學測國文的測驗內容,係以教育部所公布之 101 課綱高一、高二國文必修課程為測驗
範圍。由於學科能力測驗著重考核高中生之學科基本知能,並結合生活或整合不同學習領
域,評量理解與應用等能力,故測驗內容以課程綱要為基礎,除適當反映教材內容,亦兼
及日常語文資訊與學生之生活與學習經驗。學測國文(兼及指考國文)測驗內容命題原則
如下:
一、文言文與語體文之命題方向與取材比例原則
1.命題應依據 101 課綱之基本精神,兼顧語文、文學、文化之不同層面。
2.文言文試題應重視內容之理解,語體文試題則應兼顧語文能力之測驗。文言文試題之
比例以 45%65%為原則。
2
3.學測、指考定位不同,在試題難易程度上應有所區隔。
2
依據教育部民國 100 714 日發布修正「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之「國文課程綱要部分」中,「參、
課程配置」所列「語體範文與文言範文之比率」訂定。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國文考科
3
【說明】
1.學測之命題取材,以學生至高二下應具備之知識與能力為原則;指考之命題取材,
學生至高三下應具備之知識與能力為原則。
2.文言文與語體文命題取材比例之計算,僅限選擇題及非選擇題中非作文之題型,不
含作文。
3.學測主要評量考生之學科基本能力,難度應為「中偏易」;指考主要檢測考生是否
備校系指定之學科進階能力,難度應為「中偏難」。命題時應有所區隔。
4.試題之難易程度,涉及命題之取材、方式與技巧等因素,不全繫於文言文與語體文之
差異,命題委員可斟酌處理。
二、教材選文之命題取材比例原則
1.為考核學生之學習效果,命題應在試題上適當反映教材內容。
2.教材選文,按選錄版本之多寡,分 ABC三類,並訂定命題取材比例上限,以符合
公平原則。
3 A 類為四至五家版本之共同選文B類為二至三家版本之共同選文C類為一家版本之
選文。
4 C 類試題之總占分比例,以不高於教材選文試題之 10%為原則;B類試題之總占分比
例,以不高於教材選文試題之 40%為原則;A類試題不受上述比例之限制。
5.學測之命題取材,以各版本教材一至四冊為依據;指考之命題取材,以各版本教材
至六冊為依據。
【說明】
1 ABC三類選文之訂定原則,以應屆考生所習之歷年教材版本及選文情形為依據。
各版本之延伸教材與教科書內之附錄等,不列入統計。
2.學測之測驗範圍,為兼顧各版本篇次先後之個別歧異,故上述之分類情形,統計至
版本第四冊止;指考之測驗範圍,則毋須考慮篇次先後之問題,一律統計至第六冊。
三、教材選文以外試題之命題原則
1與九年一貫教材相關之語文文學文化之知識與能力應視高中學生之基礎能力,
命題時可依此能力而加強試題的廣度與深度。
2.教材選文以外之試題,以學測或指考時高中學生應具之基本能力為考試範圍。
【說明】
1.教育具有延續性及一貫性,九年一貫教材為學生研習高中教材之基礎,而學測與指
應承襲九年一貫教材之內容與精神,深化試題內容,拓展取材面向。
2.學測、指考可綜合學生以往學習成果而作全面性考核,為切實評量高中學生應有的
文、文學、文化之知識與能力,命題時應避免過於細瑣之記憶性試題。
國文考科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4
參、試題舉例
一、測驗學生的語文理解與應用能力
A1.字形的辨識與應用
【例題1
下列文句中,完全沒有錯別字的選項是:
(A)教育下一代最好的方法就是父母要以身作責
(B)不肖商人利慾薰心,竟將塑化劑摻入果汁中販售
(C)在老師提綱切領的說明之後,所有問題都獲得解答
(D)公司仍在草創階段,人力短缺,經費不足,只好因漏就簡
參考答案:B
說明:
本題為 101 年學測國文第 2題,選用日常生活中經常誤用的字,測驗學生辨識正
確字形的能力。字形題常以判斷文句中有無錯別字的形式命題,多會選用讀音或字形
相近,且經常誤用的字為命題素材。常見的題型尚有:空格填字、由注音判斷字形等
等。
A2.字音的辨識與應用
【例題2
下列文句「」內文字的字音,依序與哪一選項文字的字音完全相同?
星期日中午,健民到餐廳點了清炒「莧」菜、糖醋「鯛」魚片這兩樣他最喜歡的菜。
健民正吃得開心沒想到一不留神魚肉掉在褲子上留下一片污「漬」儘管如此,
他還是覺得美味的佳餚令人「吮」指回味。
(A)件/稠/眥/楯 (B)件/凋/嘖/允
(C)現/稠/嘖/允 (D)現/凋/眥/楯
參考答案:D
說明:
本題為 96 年學測國文第 1題,透過選取一段短文中若干字,並與選項各字字音
對應的方式,測驗學生辨識正確讀音的能力。字音題常選用偏旁相同或形體相近的字
為命題素材讓學生辨識每一個字的讀音異同常見的題型尚有直接判斷字詞讀音、
分析「合音連讀」語音現象、多音字讀音辨識、諧音詞辨識、同音字辨識等等。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國文考科
5
A3.字義的辨識與應用
【例題3
下列各組文句,「」內字義相同的選項是:
(A)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B)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C)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願「假」東壁輝,餘光照貧女
(D)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也/彼眾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
(E)「庸」奴!此何地也?而汝來前/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參考答案:AC
說明:
本題為 101 年學測國文第 20 題,選用出自高中國文教材選文與其他詩文作品的
同一個字,測驗學生依據不同語境,辨識字義異同的能力。字義題原則上會提供完整
的語境讓學生藉由閱讀上下文意判讀「」內的字義除了辨識一字多義的情形外,
常見的題型尚有:直接判斷字義、部首與字義關係辨識、古今字義差異辨識等等。
A4.詞語、成語意義的辨識與應用
【例題4
下列文句「」內成語的運用,正確的選項是:
(A)這兩個投機份子「沆瀣一氣」,聯手犯下令人髮指的滔天罪行
(B)前輩苦心孤詣獲致的研究成果,足以作為我們的「前車之鑑」
(C)他畢生致力於改善社會風氣,這種「矯俗干名」的作為,深受世人肯定
(D)新聞畫面中,落網歹徒個個橫眉豎目、「頭角崢嶸」,讓人看了不寒而慄
參考答案:A
說明:
本題為 102 年學測國文第 2題,選用高中國文教材選文出現過或生活常用的成
語,測驗學生於不同情境中運用成語的能力。詞語、成語題以測驗學生能否正確判讀
其意涵,以及能否運用於適切的情境為主。常見的題型尚有:成語意義判讀、成語填
空、成語誤用辨識、詞語意義辨識、詞語成語古今意義比較、量詞使用等等。
國文考科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6
A5.語法的辨識與應用
【例題5
「飛魚季」「天才夢」兩個詞,是由「飛魚+季」「天才+夢」所構成,「飛魚」
對「季」、「天才」對「夢」都具有限制和界定作用。下列選項中,兩者皆屬於上述
構詞方式的是:
(A)錯誤;下棋 (B)種地瓜;談友誼
(C)問候天空;再別康橋 (D)荷塘月色;蕃薯地圖
參考答案:D
說明:
本題為 99 年學測國文第 5題,選用高中國文教材選文篇目,測驗學生對詞語構
詞方式的掌握。為了引導學生辨識字詞或文句的詞性或語法結構,語法題多會於題幹
中舉例說明測驗方向,避免直接使用文法術語命題。常見的題型尚有:詞性辨識、
性活用、時間副詞辨識、程度副詞辨識、代名詞辨識、被動句辨識等。
A6.修辭的辨識與應用
【例題6
閱讀下文,依序選出最適合填入□□內的選項:
甲、小個子繼續跑,我繼續追;激湍的河面□□著一線白光,很像是球,在另一端與
我競速賽跑。(張啟疆〈消失的球〉)
那段日子裡每當我的思念□□得將要潰堤時竟是書中許多句子和意象安慰我、
幫助我平靜下來。(李黎〈星沉海底〉)
此刻我獨自一人□□對望雨洗過的蒼翠山巒與牛奶般柔細的煙嵐四顧茫茫,
樹下哪裡還有花格子衣的人影?(陳義芝〈為了下一次的重逢〉)
(A)浮滾/洶湧/蕭索 (B)映照/沖刷/悠然
(C)浮滾/沖刷/蕭索 (D)映照/洶湧/悠然
參考答案:A
說明:
本題為 101 年學測國文第 5題,選用三則現代散文或小說,以填入語詞的方式,
測驗學生體會文學作品的美感,選擇適切用詞的能力。學生必須深入體悟作品意蘊,
根據上下文意,結合美學鑑賞,選出正確且最具文學美感的詞語。此種以選用詞語考
察修辭的方式,頗能測驗學生細膩掌握文學語言的能力。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國文考科
7
A7.文法結構的辨識與應用
【例題7
下列是一段現代小說,請依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
平安戲院前面的場地空蕩蕩的,不是散場時間,也沒有三輪車聚集。
甲、一回頭卻見對街冉冉來了一輛,
乙、老遠的就看見把手上拴著一隻紙紮紅綠白三色小風車,
丙、她正躊躇間,腳步慢了下來,
丁、車夫是個高個子年輕人,在這當口簡直是個白馬騎士,
見她揮手叫,踏快了大轉彎過街,一加速,那小風車便團團飛轉起來。
(張愛玲〈色.戒〉)
(A)甲丙丁乙 (B)乙甲丙丁 (C)乙丙丁甲 (D)丙甲乙丁
參考答案:D
說明:
本題為 97 年學測國文第 5題,選用熱門電影〈色.戒〉的本事,以重組形式測
驗學生閱讀理解文學作品與辨識文法結構的能力。重組題取材不拘古典或現代作品,
常以保留前後句,打亂中間文句的排列方式命題。學生可閱讀引文各句,從中掌握文
意脈絡、語言邏輯或因果關係,辨識出文句原本的排列順序。
A8.作品的閱讀與理解
例題8
閱讀以下金庸《射鵰英雄傳》文字,根據文意、情境,依序選出最適合填入____的選
項:
黃蓉道:「做這篇文章的范文正公,當年威震西夏,文才武略,可說得上並世無
雙。」郭靖央她將范仲淹的事跡說了一些,聽她說到他幼年家貧、父親早死、母親改
嫁種種苦況,富貴後儉樸異常,處處為百姓著想,不禁油然起敬,在飯碗中滿滿斟了
一碗酒,仰脖子一飲而盡,說道:「____,大英雄大豪傑固當如此胸懷!」(第 26
回)
黃蓉道:「當面撒謊!你有這許多女人陪你,還寂寞甚麼?」歐陽克張開摺扇,
搧了兩搧,雙眼凝視著她,微笑吟道:____。」黃蓉向他做個鬼臉,笑道:「我不
用你討好,更加不用你思念。」(第 12 回)
甲、心曠神怡,寵辱偕忘
乙、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丙、悠悠我心,豈無他人?唯君之故,沉吟至今
丁、日暮長江裏,相邀歸渡頭。落花如有意,來去逐船流
(A)甲丙 (B)甲丁 (C)乙丙 (D)乙丁
參考答案:C
國文考科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8
說明:
本題為 101 年學測國文第 10 題,以金庸小說結合高中國文教材選文(范仲淹〈岳
樓記,一學生力,面也學生對課內教材的精熟程
度。閱讀與理解作品多涉及綜合、比較、分析與統整等能力,為國文考科重要的測驗
目標,在歷年試題中,題數往往居冠,其題材遍及古今各種文類,題型則包括文句意
義的判讀、段落文意的辨識、篇章旨意的掌握等,另也會視素材文字量多寡以及篇旨
的豐富度,設計成單題或題組。
二、測驗學生的文學知識與鑑賞能力
B1.具備重要文學流派的常識
【例題9
漢代與唐代同為中國歷史上文治武功皆有可觀的時期,下列關於漢唐文學的說明,敘
述正確的選項是:
(A)漢代散文的代表是《史記》,唐代散文的代表是傳奇
(B)〈古詩十九首〉出現於漢末,代表五言詩的正式成熟
(C)漢代樂府詩富有寫實精神,唐代新樂府運動亦關注社會現實
(D)近體詩完成於唐代,形式精整,表現古典詩的對稱美、聲律美
(E)高適、岑參為唐代邊塞詩的代表作家,王維、孟浩然為自然詩的代表作家
參考答案:BCDE
說明:
本題為 95 年學測國文第 19 題,測驗學生對於漢唐文學史若干要點能否具備正確
認識,試題素材涉及《史記》、唐傳奇、古詩、樂府詩、近體詩、邊塞詩、自然詩,
綜合評量文學史的基本概念。試題擇取文學史上重要的文學流派,並考量學生至高中
階段的認知程度命題,避免過於艱深、冷僻的文學知識。
B2.認識重要文學體裁的特質
【例題10
下列是一段有關古典詩歌發展的敘述,其中對 處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先秦時期有北方的《詩經》與南方的《楚辭》,前者句型以
(a) 為主自有莊重之音後者則以帶有 (b) 字的語氣詞構句別成曼妙之調。
(c) ,五言詩的寫作已臻於成熟,由一群佚名文人所作的 (d) ,即為此時的代
表作。到了 (e) ,七言詩也日益流行,並漸漸注重聲韻格律。迄唐代繼承前代句
型與聲律的實驗成果,終於確立近體詩的規範。」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國文考科
9
(A) (a) 應填入「四言」
(B) (b) 應填入「兮」
(C) (c) 應填入「西漢末期」
(D) (d) 應填入「古詩十九首」
(E) (e) 應填入「東漢初期」
參考答案:ABD
說明:
本題為 91 年學測國文第 20 題,測驗學生對於中國古典詩歌體裁發展的基本觀
念。本題選項設計單純明確,學生只需具備詩歌體裁及其發展的認識,即可判斷選項
敘述正確與否。此類貫通各年代詩歌體裁特質的測驗,不但能考察學生的學習成就,
並能提醒學生知識系統化的重要性。
B3.認識重要作家的地位與成就
【例題11
臺灣近五十年來名作家輩出,其中不少作家吸收古典文學之美,融會貫通後,創造出
個人獨特的風格例如詩人 將文化中國當作母親表現濃厚的鄉愁在現代詩、
現代散文、文學批評及翻譯上也都有相當成就。而 將古典詩詞的語彙和意象融
入現代詩的情境當中,一首〈錯誤〉有著典雅細膩的浪漫情調,被人廣為傳誦。至於
女作家 均善用古典詞語寫出精緻動人的散文,前者多以懷舊憶往的題
材為主,在平凡無奇中涵蘊至理,充滿中國倫理色彩;後者寫作風格以多樣著稱,有
時細膩溫柔,有時辛辣諷刺,並曾將古典故事改編為現代戲劇。另外, 熱愛中
國傳統文化,又嫻熟西方現代主義,曾將崑曲〈牡丹亭〉融入小說〈遊園驚夢〉中。
上文 中,依序最適合填入的選項是:
(A)甲、楊牧 (B)乙、鄭愁予 (C)丙、琦君
(D)丁、張曉風 (E)戊、白先勇
參考答案:BCDE
說明:
本題為 101 年學測國文第 18 題,測驗學生對臺灣當代文學知識和作家作品風格
的認知程度。試題所選取的重要作家,以其作品選錄於各版本高中國文課本的共同作
者,以及作品斐然可觀、極富文壇聲名的當代作家為主。學生只要用心閱讀高中國文
教材,並略為留意日常藝文消息,便能應付裕如。
國文考科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10
B4.認識重要作品的內涵與價值
【例題12
下列關於古代士人在其文章中展現襟抱的敘述,不正確的選項是:
(A) 范仲淹〈岳陽樓記〉以「遷客騷人」和「古仁人」對照,顯示自我「先天下之憂
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
(B) 歐陽脩〈醉翁亭記〉以「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陳述個
人不以貶謫為意,而能樂民之樂
(C) 蘇軾在〈赤壁賦〉中藉「蘇子」與「客」討論水與月的「變」與「不變」,申明
其濟世之志絕不因憂患而改易的態度
(D) 顧炎武〈廉恥〉藉顏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的自警自戒,與「閹然媚於世者」
對比,寄託自我處身明清易代之際的選擇
參考答案:C
說明:
本題改寫自 98 年學測國文第 23 題,以 101 課綱三十篇文言文建議選文為題材,
測驗學生對重要作品的認知程度。試題選用之重要作品,以各版本高中國文共同選文
為主,並以作品主旨、文章立意等篇章核心概念為主要命題方向。學生只要精讀高中
國文教材選文,自能掌握重要作品的內涵與價值。
B5.重要作品的鑑賞與評析
【例題13
在「寒冷將靈魂凍結/我卻還不肯熄滅」這句歌詞中,作詞者運用「化虛為實」的技
巧,將抽象的「靈魂」化為具象的水,可以被「凍結」,看似無理卻饒富妙趣。下列
歌詞「」內的兩個詞語間,使用相同手法的選項是:
(A)就算整個世界被「寂寞」「綁票」/我也不會奔跑
(B)時光隧道裡/我「擺渡」著「憂愁」/孤獨疲憊的我/又將再流浪
(C)「釉色」「渲染」仕女圖/韻味被私藏/而妳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D)當所有的花都遺忘了你睡著的臉/「群星」在我等速飛行時驚呼「墜落」
(E)有一個地方叫做故鄉/它留些「記憶」叫我「遺忘」/卻總在淚濕枕巾的午夜哦盪
參考答案:AB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國文考科
11
說明
本題為 97 年學測國文第 18 題,取材自流行歌曲的歌詞,以「化虛為實」的寫作
手法為主,測驗學生分析文學技巧的能力。文學鑑賞測驗題型常要求學生辨識作品的
文學技巧與寫作手法,題幹避免直接使用修辭術語,而以舉例說明相關技巧與手法為
宜,俾便學生應用、分析各選項文句。
【例題14
閱讀下列現代詩〈我不和你談論〉,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
我不和你談論詩藝/不和你談論那些糾纏不清的隱喻/請離開書房
廣袤的田野走走/去看看遍處的幼苗/如何沉默地奮力生長
我不和你談論人生/不和你談論那些深奧玄妙的思潮/請離開書房
廣袤的田野走走/去撫觸清涼的河水/如何沉默地灌溉田地
我不和你談論社會/不和你談論那些痛徹心肺的爭奪/請離開書房
廣袤的田野走走/去探望一群一群的農人/如何沉默地揮汗耕作
你久居鬧熱滾滾的都城/詩藝呀!人生呀!社會呀/已爭辯了很多
來鄉廣袤領略春風如何
溫柔地吹拂著大地
(A)詩的第三段,末句的「沉默」與前兩句的「談論」相對照,暗示與其爭辯不休,
默默耕耘
(B)作者不和「你」談詩藝、人生、社會,「你」代表腳踏實地而常來鄉間的都市知識
份子
(C)作者認為,「廣袤的田野」比在「書房」更能真切體會生活的內涵與生命的意義
(D)詩中藉奮力生長的幼苗灌溉田地的河水揮汗耕作的農人等展現田野的生命力
(E)這首詩間接呈現作者喜歡玄思妙想的性格,以及追求華麗辭藻艱深隱喻的寫作態
參考答案:ACD
說明
本題為 96 年學測國文第 23 題,選用現代詩測驗學生理解、鑑賞、評析詩作意涵
與作者寫作風格的能力。閱讀文學作品,除了理解其表層文意,也必須能觀照作品全
貌,分析作者的寫作手法,進而領略其所傳達的深層意涵。因此,分析作品的旨趣、
寫作技巧、表現風格與言外之意,也是文學鑑賞測驗題型常見的命題方向。
國文考科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12
三、測驗學生的文化知識與領悟能力
C1.認識重要學術思想的形成、內涵、特質及影響
【例題15
先秦諸子的思想與文章各有其特色,請推斷下列敘述中的甲、乙、丙、丁各指何人?
甲、強調民貴君輕,其文表現出氣勢浩然的風格。
乙、主張以嚴刑峻法治國,筆鋒峻峭犀利,論說透徹精闢。
丙、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善於運用排偶句法議論,邏輯周密。
丁、追求逍遙的境界,善於寓哲理於寓言之中,想像玄妙,說理高超。
(A)
莊子
孟子
韓非子
荀子
(B)
孟子
韓非子
荀子
莊子
(C)
莊子
孟子
荀子
韓非子
(D)
孟子
韓非子
莊子
荀子
參考答案:B
說明:
本題為 96 年學測國文第 11 題,測驗學生對於先秦諸子思想內容及文章風格的認
識。試題所選取的重要學術流派以中國思想史上卓然成家者為主例如儒道家、
墨家、法家。由於 101 課綱規定高中國文課本每冊應選一課文化經典教材,因此本題
型選材範圍包含《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等等,學生
可由課堂或課本中習得相關知識。
C2.認識重要國學及文化常識
【例題16
請依下列各組人物的關係,選出正確的書信「提稱語」的用法:
(A)蘇軾寫信給蘇洵,可使用「左右」
(B)李白寫信給杜甫,可使用「大鑒」
(C)曾鞏寫信給歐陽脩,可使用「知悉」
(D)左光斗寫信給史可法,可使用「鈞鑒」
參考答案:B
說明:
本題為 99 年學測國文第 8題,結合書信「提稱語」及重要古典作家人物關係(親
屬、輩份、師承等)的基本知識,測驗學生的國學常識及正確使用提稱語的能力。試
題取材自高中學生應具備之國學與文化常識,除書信格式、題辭等應用文常識外,還
包含對聯、節令、典故等其他重要文化常識。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國文考科
13
「上個禮拜六在校刊編輯會議首度看到你,就被你煞得很慘。你長得稱得上是閉
月羞花音也像鶯啼燕囀從此你在我心中音容宛在害我臥薪嚐膽容枯槁。
我老媽看不下去斥責我馬齒徒長尸位素餐不知奮發圖強道要等到名落孫山
墓木已拱才甘心嗎?我也有自知之明,這封信對你而言只是九牛一毛,你一定棄之如
敝屣。但我相信愚公移山的偉大教訓,也就是人定勝天,如果你給我機會讓我向你表
白我自己,你會恍然大悟我是個很善良的人。期待你的隻字片語,若收到回音,那一
定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一天了!」
四、測驗學生的語文表達與應用能力
D1.基本的語文表達與應用能力
【例題17
文章改寫
寫作時,適度而精確的使用口語與成語,可使文章增色,但若濫用、誤用,反不
可取。下面是一封情書,除粗陋的口語外,更充斥俗濫與錯誤的成語。請在不違背其
本意的前提下,用真切、自然的文字加以改寫。
注意:1.改寫時須保留原信的時間、地點、人物、情節。
2.不可使用粗陋的口語,並避免濫用成語。
說明:
本題為 91 年學測國文非選擇題第二題,選用一封濫用口語、成語的情書,測驗
學生運用正確、流暢的字句改寫文章的基本語文表達能力。改寫本題時,應在保留原
信時間、地點、人物、情節等條件的基礎上,跳脫其寫作框架,重行發揮,力求文字
真切、自然。
D2.認知的統整判斷能力
【例題18
閱讀框線內王家祥〈秋日的聲音〉中的一段文字,說明:(一)作者對「悲秋」
傳統有何看法?(二)作者認為萬物的心境與四季的轉換有何相應之處?(三)「真
正的聲音」從何而來?答案必須標明(一(二)(三)分列書寫。(一)(二)
(三)合計文長限150字—200字。
國文考科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14
說明:
本題為 99 年學測國文非選擇題第一題選用一段現代散文針對內容設計問項,
測驗學生理解、分析、歸納的認知統整判斷能力。試題常會提供一段文字、資料或圖
表,要求學生閱讀相關資訊後,回答問題。其實,命題者設計的問題同時也提供了學
生閱讀理解文本或圖表資料的切入角度,學生答題時只要理解題旨,自可掌握文本或
圖表資料的邏輯。
D3.情意的感受抒發能力
【例題19
引導寫作
雖然時光一去不返,但人們偶爾還是會想像回到過去。
有人想像回到從前去修改原先的決定;有人想像回到事故現場阻止意外事件的發
生;有人想像回到古埃及時期,影響當時各國間的局勢;有人想像回到戰國時代,扭
轉當時的歷史……
請以「如果當時……為題(刪節號處不必再加文字),寫一篇文章,從自己的
生命歷程或人類的歷史發展中,選擇一個你最想加以改變的過去時空情境,並想像那
一個時空情境因為你的重返或加入所產生的改變。文長不限。
說明:
本題為 97 年學測國文非選擇題第三題,屬於「引導寫作」,題目引導說明部分強
調「想像」未曾發生過的事,回到過去「改變」既定事實。時間而言過去」
分成短暫的個人生命歷程和人類長遠的歷史;就空間言,可以小至個人的生活環境,
大至世界各國甚至整個宇宙,取材的範圍極為廣泛。試題著重檢測學生運用文字抒發
情意的感性層面外,也強調想像、創作的能力。
雲彩,秋高氣爽似乎意味著心境的圓滿狀態。春日的新生喜悅,叨叨絮絮
到夏日的豐盈旺盛,滿溢狂瀉;風雨之後,秋日是一種平和安寧的靜心,
內心既無欲望也就聽不見喧囂的聲音,此時真正的聲音便容易出現了;
天似乎是為了靜靜等待冬日的死亡肅寂做準備,曠野上行將死亡的植物時
常給我們憂鬱的印象,所以誤以為秋天是憂傷的季節。也許秋天的心境讓
我們容易看見深層的自己,彷彿這是大地的韻律,存在已久,只是我們習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國文考科
15
D4.理性的詮釋議論能力
【例題20
闡釋與表述
閱讀框線內的對話,先依對話內容的象徵意涵,闡釋「玫瑰」與「日日春」分別
抱持哪一種處世態度,再依據自己提出的闡釋,就玫瑰與日日春「擇一」表述你較認
同的態度,並說明原因。文長限300350字。
說明:
本題為 96 年學測國文非選擇題第二題,要求學生依據題幹所引對話內容的象徵
意涵,闡釋「玫瑰」與「日日春」分別抱持的處世態度,再依據闡釋,擇一表述自己
較認同的態度,測驗學生理性的詮釋議論能力。試題除了側重學生理解、詮釋文本資
料的要求外,也特別強調學生運用文字表達個人看法的論述能力。
國文考科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16
附錄一:101 課綱測驗內容命題原則相關問題說明
民國 101 9月以後入學的高一學生,為「101 課綱測驗內容命題原則學測國文與
指考國文」(以下簡稱「本原則」)的適用對象。茲將相關問題與回應整理如下,提供高中
師生參考。
Q1.請說明本原則文言文與語體文命題取材比例的意涵。
A1學測國文與指考國文依據 101 課綱的精神文言文與語體文的命題取材比例以 45%
65%為原則。學測、指考定位不同,在試題難易度上應有所區隔。惟試題難易度,涉
及命題之素材方式與技巧等因素不全繫於文言文與語體文之差異命題委員會斟
酌處理。
Q2.上述文言文與語體文命題取材比例之計算,是否包含作文?
A2:文言文與語體文命題取材比例之計算,僅限選擇題及非選擇題中非作文之題型(如簡
答題),不包含作文。其原因有二:一、作文試題題幹的表述方式,並不拘於文言文
或語體文(如民國 91 年學測情境寫作「老人日誌」日誌內文即以文言文撰成)且歷
來考生作文無論以文言文或語體文作答閱卷委員均以相同的評分標準給分所以
作文不應列入文言文或語體文的比例計算之中目前學測與指考之作文占分比例
極重無論作文計入文言文或語體文占分比例均嚴重擠壓選擇題之文言文語體文
試題之命題空間。
Q3.能否舉例說明教材選文之命題取材比例原則?
A3目前依 101 課綱編纂而審定合格的教科書版本共有五家為考量命題的公平性四至
五家版本之共同選文(A類選文)既為大多數考生所共同修習,故不限制其命題取
材比例而三家以下版本之選文(B類與 C類選文)則因所習人數較少,故其命題
取材比例應有所限制:B(二至三家版本之共同選文)試題之總占分比例,以不高於
教材選文試題之 40%為原則;C(僅一家版本選文)試題之總占分比例,以不高於教
材選文試題之 10%為原則。
舉例而言,若某年度學測國文取材自教材選文的試題總占分為 30 分,則其中出自 B
類選文的試題,以不高於 12 (30 分的 40%)為原則;出自 C類選文的試題,以不高
3(30 分的 10%)為原則。
若將來教科書版本有所增減時,再另行研議調整。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國文考科
17
Q4.為提高學生學習國文的意願,出自教材選文的試題,能否有固定且較高的占分比例?
A4本原則第二條第一項已特別指出「為考核學生之學習效果命題應在試題上適當反映
教材內容但不宜規定出自教材選文試題之占分比例理由有二教育的目的,
不應只是局限於教材之中,命題雖應反映教材內容,但也須給予學生更多學習空間。
二、國語文知能的鑑別,不宜制式、僵化,應賦予命題委員較大的命題空間。
Q5.選修課程是否也會納入考試範圍?
A5學測各考科的測驗範圍,限定於高一與高二必修課程而指考國文的測驗範圍則延
續慣例,僅限高一至高三國文必修課程。
101 課綱的國文教學除必修課程外,另設五門選修科目,包括:中華文化基本教材、
區域文學選讀、小說選讀、國學常識、語文表達及應用各校是否開設選修課程、
所開設課程為何情形不一為符合考試公平原則選修課程不宜明文規定納入考試
範圍。
Q6「中華文化基本教材」除了是選修科目也是範文中的文化經典教材命題時會如何
處理?
A6「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包含《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其中《論
語》《孟子》是文化經典教材《詩經》《左傳》《禮記》《老子》《莊
子》《墨子》、《韓非子》相同,均涵蓋於測驗範圍之內。命題時,如果取材自各
版教材選文,則須符合 ABC三類教材選文的命題取材比例原則;如果取材於各
版教材選文之外,則無比例限制,但宜考量高中學生應具之相關基本能力。
國文考科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18
附錄二:學科能力測驗國文考科與指定科目考試國文考科的區隔
學科能力測驗主要評量考生是否具有接受大學教育的基本學科能力,試題難度為「中
偏易」,國文考科命題取材範圍包括高一、高二必修課程。指定科目考試主要評量考生是
否具備校系指定的學科進階能力,試題難度為「中偏難」,國文考科命題取材範圍包括高
一、高二、高三必修課程。為了充分發揮學科能力測驗的「基本檢定」測驗效能,以及指
定科目考試的「進階篩選」測驗功能,二者可有以下之區隔:
1.試題的生活化素材比例不同:
文試題的材(如媒)比例較文的
【學測例題(91年學測國文第19題)
文字在使用時,常由字面原本的意義,轉變為另外的意義,例如「他幾度上籃,都被
對方蓋火鍋」句中「蓋火鍋」即非字面「蓋上火鍋」之意而是指「籃球被拍下」
下列文句「」內的詞,亦屬此類的選項是:
(A)車多擁擠時,十字路口仍應保持「淨空」,以避免交通阻塞
(B)選前最後一夜,各政黨輔選明星忙著陪候選人「掃街」拜票
(C)面對恐怖份子再度發動攻擊的傳言不斷,白宮忙著「消毒」以安人心
(D)他曾飽受流言的困擾,又同時面對失業的打擊,但如今都已安然度過,總算是「雨
過天青」
(E)部分百貨業以開架銷售的方式刺激化妝品的買氣,一天的營業額竟高達數百萬元,
同業無不「跌破眼鏡」
參考答案:BCDE
【指考例題(95年指考國文第20題)
古書裡的語詞,經歷時間的變化,有時會產生詞義擴大的現象。如《論語.子罕》:
「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文中的「河」原專指「黃河」,後來則擴
大為泛指所有的河流,如「井水不犯河水」。下列各組文句「」中的語詞,依前後次
序,也具有詞義由小而擴大現象的選項是:
(A)(項)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B)《說文》:「瓦」,土器已燒之總名/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C)誰云江水廣,一葦可以「航」 現今「航」海「航」空科技發達,使得人們在交
通上節省了不少時間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國文考科
19
(D)蔡邕《獨斷》朕」我也古代尊卑共,貴賤不嫌/《史記始皇本紀》
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
(E)《爾雅》:穀不熟為饑,蔬不熟為饉,果不熟為「荒」/儘管現代科學昌明,一旦
遭遇糧荒、水荒、石油荒等各種災「荒」,也未必能應付裕如
參考答案:ACE
2.試題的跨學科素材比例不同:
學測國文試題的跨學科(如自然、人文、社會等)素材比例較高,指考國文的比例則
較低。
【學測例題(98年學測國文第14-15題)
14-15為題組
閱讀下列短文,回答14-15題。
認識糖尿病的人,一定都知道胰島素的重要。這個激素幫助細胞儲存
醣類和脂肪以提供能量。當身體不能產生足夠的胰島素(第一型糖尿病)
或者對它有異常反應(第二型糖尿病),就會發展成許多循環系統和心臟
和神經退化性疾病有關,如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長久以來,科學家相信只有胰臟會製造胰島素,而中樞神經系統完全
沒有參與。到了1980年代中期,幾個研究團隊在大腦發現了胰島素。顯
這個激素不僅可以通過血腦障壁,大腦本身也能少量分泌。
接下來,科學家又發現胰島素對於學習和記憶很重要。例如:受試者
在注射或吸入胰島素之後,對於回憶故事情節和其他記憶能力馬上增強
了;而擅長空間記憶測試的大鼠比起慣於靜止的大鼠,腦部也含有較多的
這些 Suzanne de la
Monte)和同事聯想到:大腦的胰島素是否和阿茲海默症有關?因為阿茲
海默症會造成嚴重的記憶喪失。他們比較了健康者和阿茲海默症患者腦中
胰島素的含量,發現和學習以及記憶有關的神經區域中,健康者的胰島素
平均含量高了四倍。
根據這個結果,蒙特認為:「阿茲海默症患者也可能有一般糖尿病的
問題」,她甚至把阿茲海默症當成是「第三型糖尿病」。因為有血腦障壁
的連通,大腦胰島素的含量,其實也反映了身體其他部位的含量,故2002
年一份關於糖尿病患者的研究報告更進一步指出:
者的記憶與學習問題也比較多。(改寫自Melinda Wenner著,林雅玲譯,
〈大腦也會得糖尿病〉)
國文考科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20
三昧:借指奧祕。
14. 依據上文,1980年代中期至神經病理學家蒙特段期間,關於胰島素的科學研究進
程是:
甲、發現大腦會分泌胰島素
乙、發現糖尿病導因於胰島素分泌異常
丙、發現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大腦胰島素含量低
丁、發現記憶力好壞與大腦胰島素分泌多寡有關
(A) (B) (C) (D)
參考答案:B
15. 1980年代中期以降的科學研究基礎上,文末所述2002年關於糖尿病患者的研究報
基於「大腦胰島素的含量其實也反映了身體其他部位的含量」獲得的結論(即
文末 內)最可能是:
(A)糖尿病患者的症狀,可以透過胰島素注射獲得改善
(B)糖尿病患者的症狀,無法透過胰島素注射獲得改善
(C)糖尿病患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比一般人來得低
(D)糖尿病患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比一般人來得高
參考答案:D
【指考例題(100年指考國文第12-13題)
12-13為題組
閱讀下列短文,回答12-13
登上這亭,在平日是可以近瞰西湖,遠望浙江,甚而至於縹緲的滄海
的,可是此刻卻不能了。離庵不遠的山嶺,僧房,竹樹,尚勉強可見,稍
外則封鎖在茫漠的煙霧裏了。
空齋蹋壁臥,忽夢溪山好。朝騎禿尾驢,來尋雪中道。石壁引孤松,
長空沒飛鳥。不見遠山橫,寒煙起林杪。(雪中登黃山)
我倚著亭柱,默默地在咀嚼著漁洋這首五言詩的□□;尤其是結尾兩
句,更道破了雪景的三昧。但說不定許多沒有經驗的人,要妄笑它是無味
的詩句呢。文藝的真賞鑑,本來是件不容易的事,這又何必咄咄見怪?自
己解說了一番,心裏也就釋然了。(鍾敬文〈西湖的雪景〉)
12. 文中「我倚著亭柱,默默地在咀嚼著漁洋這首五言詩的□□,空格當填入的詞語,
正確的是:
(A)清妙 (B)雄渾 (C)悲慨 (D)典雅
參考答案:A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國文考科
21
13. 依題意所述,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A)文藝鑑賞之難,是因為讀者欠缺移情想像的能力
(B)作者登亭而不能近瞰西湖,遠望滄海,是由於日暮
(C)「石壁引孤松,長空沒飛鳥」,是作者登亭所見之景
(D)作者認為雪景之美,在寒煙籠罩樹梢,遠近一片朦朧
參考答案:D
3.試題的呈現方式不同:
學測國文試題的呈現方式可以更為靈活變化,使之與指考國文有所區隔。
【學測例題(97年學測國文第22題)
楊中偉(地址:台中市東區新秀街11號)要寫信給他任職公司的副理陶青盈(地址:
台北市南港區星光路22號),右圖橫式信封的書寫方式,符合今日規範的選項是:
(A)寄件人地址的位置
(B)收件人地址的位置
(C)收件人的姓名與稱呼
(D)啟封詞
(E)寄件人姓名的位置
參考答案:AB
【指考例題(96年指考國文第13題)
下列關於書信用語、格式、禮儀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
為了保障自己的隱私權信封上不可寫出自己的姓名最好是連姓氏都不要輕易洩
(B) 寫信回家,稱呼自己的家人應加一「家」字,如「家嚴」「家慈」「家兄」、
「家姊」等
(C) 為求信件順利傳遞信封上收信人的郵遞區號務必正確填寫發信人的郵遞區號與
信件傳遞的速度無關,自可略而不寫
(D)
自謙而尊人是禮儀的基本精神老師對學生有所教導在書信中往往用「商量」
「討論」等語,以示謙遜;但學生仍當恪守分際,而用請教」「請益」等語,
保持敬意
參考答案:D
40101
台中市東區新秀街 11
11501
台北市南港區星光路 22
陶女士青盈副理 安啟
楊中偉寄
國文考科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22
4.試題的題型不同:
學測國文中較基本或常見的題型,例如字音、字形測驗等,指考國文可斟酌命題。
外,學測國文與指考國文在非選擇題的題型方面有較明顯的區隔,學測國文的非選擇題較
多元化,而指考國文的非選擇題則較為學科專業化。
【學測例題(96年學測國文非選擇題第二題)
闡釋與表述(占18分)
閱讀框線內的對話,先依對話內容的象徵意涵,闡釋「玫瑰」與「日日春」分別抱持
哪一種處世態度再依據自己提出的闡釋就玫瑰與日日春擇一表述你較認同的態度,
並說明原因。文長限 300350 字。
【學測例題(93年學測國文非選擇題第一題)
描寫與擬想(占14分)
下圖中人與蛙的神情、姿態十分有趣,請細細玩味後,(一)各以 50 字左右之文字
描寫他們的神情、姿態,(二)各以一、二句話擬寫他們當下內心之所想。
【注意】:神情、姿態之描寫,與各自內心之所想,二者之間應相關、呼應,不可風馬
牛不相及。
玫瑰說:「我只有在春天開花!」
日日春說「我開花的每一天都是春天!」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國文考科
23
【指考例題(101年指考國文非選擇題第一題)
文章解讀(占18分)
閱讀框內甲、乙兩段文章之後,請解釋:燭之武為了達到「言資悅懌」的遊說目的,
如何掌握「時利」、「義貞」這兩個重要原則?並分(一)「時利」、(二)「義貞」,
依序回答。(一)、(二)合計文長約 200250 字(約 911 行)。
甲、劉勰《文心雕龍論說》「說」,並不是指今人所謂「說明文」的
「說」而是指先秦時代縱橫家對君主所進行的「遊說」他讚美「燭
武行而紓鄭」(燭之武出面說服秦伯解除了鄭國的危難)
「言資悅懌」說的話要讓聽者欣然接納),要能隨機應變,解決
問題所以必須針對實際情況分析利弊,講究方法,切合事宜
「時利」(有利時勢)「義貞」(持理正大)這兩個重要原則,
才能博取君主的認同,以達到遊說的目的(改寫自王更生《文心雕
龍讀本》)
乙、(燭之武)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
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
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
以利晉,唯君圖之。」(《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5.文言文與語體文的比例不同:
學測國文的語體文試題比例可稍高於文言文,指考國文的文言文試題比例可稍高於語
體文。惟試題之難易程度,涉及命題之取材、方式與技巧等因素,不全繫於文言文與語體
文之差異,命題委員可斟酌處理。
收藏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