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能力測驗國文考科考試說明

pdf
487.53 KB
24 頁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學科能力測驗
國文考科考試說明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九月
版權所有
學科能力測驗國文考科考試說明
目 錄
測驗目標........................................................................................................... 1
測驗內容........................................................................................................... 2
試題舉例........................................................................................................... 4
附錄一 九五課綱測驗內容命題原則高中國文教師座談會相關問題說明..... 16
附錄二 學測國文與指考國文的區隔................................................................. 18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國文考科
1
學科能力測驗
國文考科考試說明
學科能力測驗(簡稱「學測」)是定位在大學校系初步篩選學生的門檻。以現行的「甄
選入學制」為例大學校系可以依其性質需要先訂定一個學科能力測驗成績標準(門檻)
只有達到此一標準並且在一定人數倍率以內的考生,才可以參加該系第二階段的指定項目
甄試,進而擇優錄取。另外,在「考試入學分發制」中,某些大學校系亦會以學科能力測
驗成績作為篩選標準,只有達到此一標準的考生,才能進一步以指定科目考試成績參加該
系的分發。簡單來說,大學校系不是以考生學科能力測驗成績的高低,作為其是否能進入
該系就讀的唯一依據,因此考科設計以檢測高中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知能為主。其中,國文
考科著重測驗高中學生的基本語文能力、基本文學知識、基本文化知識及基本語文表達能
力。
本說明旨在提供學科能力測驗國文考科(簡稱「學測國文」)之命題理念原則與規範,
期能使大學各校系、高中教師、應考學生充分了解,有所依循、參考。茲依測驗目標、測
驗內容、試題舉例等項分述如下:
壹、測驗目標
學科能力測驗國文考科係以教育部所公布「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本文簡稱「九
五課綱」)高一高二國文必修課程為依據側重評量考生經由學校教育生活經驗等陶養、
涵融後所具備之語文學習知識與能力測驗目標包括檢測高中學生四方面的基本能力()
語文理解與應用能力、()文學知識與鑑賞能力、()文化知識與體悟能力、()語文表達
與應用能力。各項目標的子目如下:
一、測驗學生的語文理解與應用能力
A1.字形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A2.字音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A3.字義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A4.詞語、成語意義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A5.詞性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A6.修辭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A7.文法結構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A8.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國文考科
2
二、測驗學生的文學知識與鑑賞能力
B1.重要文學流派的常識
B2.重要文學體裁的特質
B3.重要作家的地位與成就
B4.重要作品的內涵與價值
B5.重要作品的鑑賞與評析
三、測驗學生的文化知識與體悟能力
C1.重要學術思想的形成、內涵、特質及影響
C2.重要國學及文化常識
四、測驗學生的語文表達與應用能力
D1.遣詞造句能力
D2.篇章組織能力
D3.構思選材能力
D4.場合應對能力
貳、測驗內容
學科能力測驗國文考科的測驗內容,係以教育部所公布之九五課綱高一、高二國文必
修課程為測驗範圍。由於學科能力測驗著重考核高中生之學科基本知能,並結合生活或整
合不同學習領域,評量理解與應用等能力,故測驗內容以課程綱要為基礎,除適當反映教
材內容,亦兼及日常語文資訊與學生之生活與學習經驗。學測國文(含指考國文)測驗內容
命題原則如下:
一、文言文與語體文之命題方向與取材比例原則
1. 命題應兼顧語文、文學、文化之不同層次。文言文試題應重視內容之理解,語體文
試題則應兼顧語文能力之測驗。
2. 命題應參酌九五課綱之基本精神,文言文與語體文之試題取材比例應大致相當,其
差距以不超過 5%為原則。
3. 學測、指考定位不同,在試題難易程度上應有所區隔。
【說明】
1. 文言文與語體文命題取材比例之計算,僅限選擇題及非選擇題中非作文之題型,不
包含作文。
2. 學測之命題取材範圍,以至高二下為原則;指考之命題取材範圍,以至高三下為原
則。其文言文與語體文之取材比例,由命題委員依本原則第一項第二條之說明斟酌
處理。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國文考科
3
3. 學測主要評量考生之學科基本能力,難度應為「中偏易」;指考主要檢測考生是否
具備校系指定之學科進階能力,難度應為「中偏難」。命題時應有所區隔。
4. 試題之難易程度,不全繫於文言文與語體文之差異,尚涉及命題之取材、方式與技
巧等因素,命題委員可斟酌處理。
二、教材選文之命題取材比例原則
1. 教材選文,按選錄版本之多寡,分 ABC三類。四至五家版本之共同選文為 A
二至三家版本之共同選文為 B僅一家版本之選文為 C類。C類試題之總佔
分比例,以不高於教材選文試題之 10%為原則;B類試題之總佔分比例,以不高於
教材選文試題之 40%為原則;A類試題不受上述比例之限制。
2. 學測之命題取材,以各版本教材一至四冊為依據;指考之命題取材,以各版本教材
一至六冊為依據。
【說明】
1. 學測與指考,旨在評量高中學生的語文、文學、文化之知識與能力。為考核學生之
學習效果,命題委員應在試題上適當反映教材內容。
2. 教材選文分 ABC三類,並訂定命題取材比例上限,以符合公平原則。
3. ABC三類選文之訂定原則以應屆考生所習之歷年教材版本及選文情形為依據
各版本之延伸教材與教科書內之附錄等,不列入統計。
4. 學測之測驗範圍,為兼顧各版本篇次先後之個別歧異,故上述之分類方式,統計至
第四冊止。
三、教材選文以外試題之命題原則
1. 與九年一貫教材相關之語文、文學、文化之知識與能力,應視為高中學生之基礎能
力,命題時可依此能力而加強其廣度或深度。
2. 教材選文以外之試題,以學測或指考時高中學生應具之基本能力為考試範圍。
【說明】
教育具有延續性及一貫性,九年一貫教材為學生研習高中教材之基礎,而學測與
指考評量高中學科知能,應承襲九年一貫教材之內容與精神,並根據國文科九五課綱
之修訂理念,深化其內容,拓展其視野。學測、指考均可綜合學生以往學習成果,作
全面性考核,以切實評量高中學生應有的語文、文學、文化之知識與能力,命題時應
避免過於細瑣之記憶性試題。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國文考科
4
參、試題舉例
一、測驗學生的語文理解與應用能力
A1.字形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例題1
下列文句中,有關「生」與「身」二字的使用,完全正確的選項是:
(A)小林的父母在那場空難中幸運身還,遭遇了終生難忘的經歷
(B)在二次大戰中,不少猶太人為了人身安全,不得不隱瞞自己的生世
(C)雖然出身不佳,他仍努力向上,終於獲得許多人畢生難求的工作機會
(D)老李誤信算命而自怨身不逢時,久久抑鬱難平,竟因此輕生,令人惋惜
參考答案:C
說明:
本題為 95 年學測第 1題,旨在測驗學生能否正確使用「生」「身」二字。本題
選擇聲音接近、意義容易混淆的「生」「身」二字,透過四個選項,呈現不同的應用
情形,學生需配合文意,以判斷用字是否恰當。除此之外,常見的字形測驗題型,尚
有:錯別字辨識、空格填字、由注音判斷字形……等。
A2.字音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例題2
下列各組「」內的字,讀音完全相同的選項是:
(A)「狙」擊/崩「殂」 (B)結「痂」/「袈」裟
(C)標「籤」/一語成「讖」 (D)「溽」暑/深耕易「耨」
參考答案:B
說明:
本題為 94 年學測第 1題,旨在測驗學生對日常用語字音的辨識能力。命題者所
選取的字,皆屬日常用語中的形聲字。形聲字的聲符與該字的正確讀音,有的相同,
有的相近,也有的因時代音變而與當今的讀法有相當的距離。本題當可糾正學生「有
邊讀邊,沒邊讀中間」、不求精確的弊病。除此之外,常見的字音測驗題型,尚有:
直接判斷字詞讀音、分析「合音連讀」語音現象、多音字讀音辨識、諧音詞辨識、同
音字辨識……等。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國文考科
5
A3.字義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例題3
下列文句「」內字義相同的選項是:
(A)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孟子滕文公下》/聖人「作」而萬物睹《易
經•乾卦文言傳》)
(B)「濟」而夕設版焉〈燭之武退秦師〉/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易
經•繫辭上傳》)
(C)仰矚俯映,「彌」習彌佳《水經•江水注》/離宮別館,「彌」山跨谷(司馬
相如〈上林賦〉)
(D)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論語•公冶長》「賦」性愚直好談古今得
失(蘇轍〈為兄軾下獄上書〉)
參考答案:A
說明:
同一個字,隨其出現的語境不同,常常可有不同的詮釋。本題為 90 年學測第 3
題,即在素材上提供完整的語境,以測試學生能否依據上下文意,正確地判讀「」內
的字義,同時評量學生的記憶、理解及應用能力。除了辨識一字多義的情形外,常見
的字義測驗題型尚有直接判斷字義部首與字義關係辨識古今字義差異辨識……
等。
A4.詞語、成語意義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例題4
下列文句「」中的詞語,與今日口語慣用的詞義相同的選項是:
(A)「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岑參〈逢入京使〉)
(B)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
(C)臣聞改前轍者則車不傾,革往弊者則政「不爽」(《晉書•忠義傳•嵇紹》)
(D)宿昔不梳頭,絲髮被兩肩。婉伸郎膝上,何處不「可憐」(南朝〈子夜歌〉)
參考答案:B
說明:
本題為 93 年學測第 2題,測驗學生對詞語意義的掌握能力。由於許多今日口語
中的詞彙來自古代的詩詞文章,而其意義,有延續不變者,亦有產生變化而不盡相同
者。本題即從比較古今詞語異同,測驗學生是否了解詞語的承襲與變化關係。除此之
外,本測驗目標常見的試題題型,尚有:成語意義判讀、成語填空、成語誤用辨識、
詞語意義辨識、量詞使用……等。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國文考科
6
A5.詞性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例題5
《史記•魏公子列傳》:「魏王見公子,相與泣,而以上將軍印授公子,公子遂將。
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諸侯。諸侯聞公子將,各遣將將兵救魏。」
上引文字中的五個「將」字,作動詞用的有:
(A)二個 (B)三個 (C)四個 (D)五個
參考答案:B
說明:
本題為 92 年學測第 3題,屬於語文能力中的詞性測驗,以一段《史記•魏公子
列傳》文中的五個「將」字,測試學生辨識漢語詞類的能力。「將」字有作動詞解,
有作名詞解。學生應掌握上下文意,予以辨析。除此之外,常見的詞性測驗題型,尚
有:時間副詞辨識、程度副詞辨識、代名詞辨識、詞性活用等……。
A6.修辭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例題6
() 蔣碧月身上那襲紅旗袍如同一團火焰,一下子明晃晃的□到了程參謀的身上,程
參謀衣領上那幾枚金梅花,便像火星子般,跳躍了起來
() 竇夫人回轉身便向著露臺走了上來錢夫人看見她身上那塊白披肩在月光下,
像朵雲似的□□著她。一陣風掠過去,週遭的椰樹都沙沙的鳴了起來,把竇夫人
身上那塊大披肩吹得姍姍揚起
() 一條寬敞的石級引上了樓前一個弧形的大露臺,露臺的石欄邊沿上卻整整齊齊的
置了十來盆一排齊胸的桂木,錢夫人一踏上露臺,一陣桂花的濃香便□□過來了
上引白先勇〈遊園驚夢〉中的文句,□中的字最適合填入的選項是:
(A)映/包圍/遊移 (B)燒/簇擁/侵襲
(C)照/伴隨/漂浮 (D)燃/籠罩/掩蓋
參考答案:B
說明:
本題為 89 年學測第 6題,取材自白先勇的小說作品,以填入語詞的方式,考查
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美感體會及譬喻、轉化修辭的認知能力。學生必須深入體悟作品意
蘊,根據上下文意,結合美學鑑賞,選出正確且最具文學美感的詞語。此種以選用詞
語考查修辭能力的方式,取代修辭格與冗長的敘述說明,頗能測驗學生細膩掌握文學
語言的能力。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國文考科
7
A7.文法結構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例題7
下列引文,依文意推敲,□□中最適合填入的選項是:
「然則冷靜須與同情相輔相成方不偏失入冷漠『史記』一書之恆常感人處,
正在於字裡行間每每有司馬遷個人的生命感思湧動,它絕不只是一堆死寂刻板的文字
而已!□□,我則又逐漸了悟,□□寫學術論文,□□不能完全抹煞情感;□□冷靜
與同情之間的斂放不踰矩,又委實是此類文章的高層次標的了。」(林文月〈我的三
種文筆〉)
(A)近來/即使/仍然/至於 (B)而且/所以/仍然/其實
(C)因此/至於/其實/即使 (D)所以/近來/因此/而且
參考答案:A
說明:
本題為 93 年學測第 4題,測驗學生運用關係詞的能力,屬語法題。關係詞的使
用,關乎語言邏輯能力的強弱,是重要的寫作能力;而閱讀文章時,透過關係詞的輔
助,才能真切了解作者的思想。反過來說,若學生了解作者的文意,應即可為缺空處
找到適當的關係詞。因此作答本題,學生可以先閱讀全文,了解各事理的關係及其語
意層次,比如以常識判斷,「學術論文」往往是理性的論述,不帶感情,因此「寫學
術論文」「不能完全抹煞情感」兩句之間有轉折的關係宜使用「即使」「仍然」
除此之外,重組題要求學生依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也是常見的語法題。
A8.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例題8
甲、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獻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請曰:「此野人之寶也,願
相國為之賜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為寶,我以不受為寶。」故宋國之長
者曰:「子罕非無寶也,所寶者異也。」(《呂氏春秋.紀部.異寶》)
乙、解扁為東封,上計而入三倍,有司請賞之。文侯曰:「吾土地非益廣也,人民非
益眾也,入何以三倍?」對曰:「以冬伐木而積之,於春浮之河而鬻之。」文侯
曰:「民春以力耕,夏以強耘,秋以收斂;冬間無事,又伐林而積之,負軛而浮
之河是用民不得休息也民以敝雖有三倍之入將焉用之?」《淮南子.
人間訓》)
下列敘述,符合上述故事中人物形象的選項是:
(A)子罕:清廉高潔/文侯:愛惜民力 (B)子罕:口是心非/文侯:信口開河
(C)野人:野人獻曝/解扁:開源節流 (D)野人:營蠅狗苟/解扁:虛己受人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國文考科
8
參考答案:A
說明:
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為國文考科重要的測驗目標,在歷年試題中,題數常居
各測驗目標之冠,其題材遍及古今各種文類,試題類型則包括文句意義的判讀、段落
文意的辨識、篇章旨意的掌握等。本題為 93 年學測第 13 題,測驗學生透過閱讀理解
掌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從《呂氏春秋》引子罕語云:「子以玉為寶,我以不受為
寶」,能看出子罕的「清廉高潔」;而從《淮南子》述文侯拒絕有司為解扁請賞之由為
解扁「用民不得休息」,可見文侯之「愛惜民力」
二、測驗學生的文學知識與鑑賞能力
B1.重要文學流派的常識
【例題9
漢代與唐代同為中國歷史上文治武功皆有可觀的時期,下列關於漢唐文學的說明,敘
述正確的選項是:
(A)漢代散文的代表是《史記》,唐代散文的代表是傳奇
(B)〈古詩十九首〉出現於漢末,代表五言詩的正式成熟
(C)漢代樂府詩富有寫實精神,唐代新樂府運動亦關注社會現實
(D)近體詩完成於唐代,形式精整,表現古典詩的對稱美、聲律美
(E)高適、岑參為唐代邊塞詩的代表作家,王維、孟浩然為自然詩的代表作家
參考答案:BCDE
說明:
本題為 95 年學測第 19 題,測驗學生對於漢唐文學史若干要點能否具備正確認
識,試題素材涉及《史記》、唐傳奇、古詩、樂府詩、近體詩、邊塞詩、自然詩,綜
合評量文學史的基本概念五個選項中僅有選項(A) 「漢代散文的代表是《史記》
唐代散文的代表是傳奇」有誤漢代散文可分歷史散文與議論散文前者有《史記》
《漢書》後者有西漢陸賈賈山賈誼鼂錯……等人的上書及東漢王充《論衡》
仲長統《昌言》等;唐代散文則是以古文家所稱「古文」為代表,重要作者有韓愈、
柳宗元等。至於唐人「傳奇」,是由魏晉南北朝志怪、志人小說進化而來,由片段記
載發展為完整優美的小說型態,故「傳奇」之誕生,象徵中國小說之成熟。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國文考科
9
B2.重要文學體裁的特質
【例題10
下列是一段有關古典詩歌發展的敘述,其中對 處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先秦時期有北方的《詩經》與南方的《楚辭》,前者句型以
(a) 為主自有莊重之音後者則以帶有 (b) 字的語氣詞構句,別成曼妙之調。
(c) 五言詩的寫作已臻於成熟由一群佚名文人所作的 (d) 即為此時的代表
作。到了 (e) 七言詩也日益流行,並漸漸注重聲韻格律迄唐代繼承前代句型與
聲律的實驗成果,終於確立近體詩的規範。」
(A) (a) 應填入「四言」
(B) (b) 應填入「兮」
(C) (c) 應填入「西漢末期」
(D) (d) 應填入「古詩十九首」
(E) (e) 應填入「東漢初期」
參考答案:ABD
說明:
本題為 91 年學測第 20 題,AB選項測試學生對於《詩經》《楚辭》外在形式
特徵的基本認識選項 CDE則測試學生對於中國古典詩歌體裁發展的基本觀念。
本題選項設計單純明確,學生只需具備詩歌發展史的重要概念,即可判斷選項敘述正
確與否。此類貫通各層知識的縱向測驗,不但能考察學生的學習成就,並能提醒學生
將知識系統化的重要性。
B3.重要作家的地位與成就
【例題11
一貫以「回憶」為主題,表現親情的溫暖與人性的美好,從而樹立其特殊風格,奠定
其散文史地位的女作家是:
(A)琦君 (B)林海音
(C)林文月 (D)張秀亞
參考答案:A
說明:
本題為 91 年學測第 6題,旨在測試學生對現代散文重要作家作品風格的認識能
力,屬文學常識題。學生於國中階段多已讀過現代散文名家琦君〈故鄉的桂花雨〉一
文,又經高中時期的接觸(各家版本多選錄其文),於其寫作主題與風格有所認識,應
能了解琦君始終以憶舊之筆寫作,表現親情的溫暖與人性的美好,從而奠定其散文史
地位。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國文考科
10
B4.重要作品的內涵與價值
【例題12
下列短文有三個空格,請就參考選項中選出最恰當者填入各空格內。
「『托物起興』、『寓情於景』一直是中國文人的重要寫作傳統,許多作家即藉由自
然景象或亭臺樓閣的描寫建構一個思維空間以呈現他們的生命觀與審美觀 1
2 雖皆作於貶謫之後,但仍舊堅持儒家仁民愛物的理想:前者表現了願為天下承擔
憂患的自我期許,後者則表現了樂民所樂的仁厚胸襟。」
參考選項:
(A)陶淵明〈桃花源記〉
(B)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C)范仲淹〈岳陽樓記〉
(D)歐陽修〈醉翁亭記〉
(E)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參考答案:CD
說明:
本題組改寫自 86 年學測,以「托物起興」「寓情於景」為主題,整合教材相關
課文,評量學生是否確實掌握作品的內涵與價值。此命題理念,與純粹記誦文章主旨
或章法結構大異其趣考生必須掌握全文重心了解文章命意結合作者的思想背景,
才能深刻體認作品所呈現的精神。
B5.重要作品的鑑賞與評析
【例題13
文學創作使用具體物象設喻,往往可使讀者對被描寫的事物獲致更鮮明的印象。下列
詩句,運用這種技巧的選項是:
(A)香煙攤老李的二胡/把我們家的巷子/拉成一綹長長的濕髮(洛夫〈有鳥飛過〉)
(B)我的妝鏡是一隻弓背的貓/不住地變換它底眼瞳/致令我的形象變異如流水(蓉子
〈我的妝鏡是一隻弓背的貓〉)
(C)風/像一個太悲涼了的老婦緊緊地跟隨著/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著行人的衣襟
(D)山寺的長檐有好的磬聲/江南的小樓多是鄰水的/水面的浮萍被晚風拂去/藍天
從水底躍出(李白鳳〈小樓〉)
(E)黃昏的林子是黑色而柔和的/林子裡的池沼是閃著白光的/而使我沉溺地承受它
的撫慰的風呵/一陣陣地帶給我以田野的氣息(海登〈黃昏〉)
參考答案:ABC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國文考科
11
說明:
本題為 91 年學測第 22 題,以物象設喻之寫作技巧為題,測試學生文學欣賞的能
力。選 A將巷子中的二胡聲喻為長長的濕髮將抽象的胡琴聲形象化為視覺印象
令讀者更能體會琴聲縈繞不絕而幽咽悲涼的滄桑感選項 B喻妝鏡為弓背的貓詩人
的形象在神祕的貓眼中不斷變化的過程躍然紙上選項 C將風喻為悲涼的老婦冰冷
的指爪彷彿能立即揪住讀者的心。三者皆有具體的「喻依」,合乎「使用具體物象設
喻」的條件。DE 選項則未使用比喻的技巧而純然描寫景物,讓景象隨著平順的敘寫
鋪展在讀者的眼前。
【例題14
文學作品中「空間」的安排,常具有特別的意義。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項脊軒志〉藉由庭中原本相通,日後卻設籬築牆、東犬西吠的重重改變,顯示
親族隔閡日深
(B)
〈桃花源記〉中漁人經過狹窄的山洞才進入桃花源作者即用此一山洞區隔現實世
界與理想世界
(C)〈始得西山宴遊記〉以西山居高臨下,不與培塿為類的地勢暗喻國君剛愎自用,
放逐賢臣
(D)〈岳陽樓記〉藉由晴天、雨天兩種不同面貌的洞庭湖,比喻仁人有「居廟堂之高,
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兩種心態
(E)〈與元微之書〉「憶昔封書與君夜金鑾殿後欲明天今夜封書在何處?廬山庵裡
曉燈前」,藉由金鑾殿後、廬山庵裡的空間變化顯示其遭逢貶謫
參考答案:ABE
說明:
本題為 90 年學測第 19 題,評量學生對於文章中「空間」象徵意涵的理解與鑑賞
分析。選 C乃以西山「居高臨下不與培塿為類」喻柳宗元獨立不群不與其他小
人為類的心境選項 D則以晴雨兩種不同面貌的洞庭湖比喻一般遷客騷人常有「雨
悲」「晴喜」的心態,而「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因此亦非正確選項。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國文考科
12
三、測驗學生的文化知識與體悟能力
C1.重要學術思想的形成、內涵、特質及影響
【例題15
先秦諸子的思想與文章各有其特色,請推斷下列敘述中的甲、乙、丙、丁各指何人?
甲、強調民貴君輕,其文表現出氣勢浩然的風格。
乙、主張以嚴刑峻法治國,筆鋒峻峭犀利,論說透徹精闢。
丙、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善於運用排偶句法議論,邏輯周密。
丁、追求逍遙的境界,善於寓哲理於寓言之中,想像玄妙,說理高超。
(A) 莊子 孟子 韓非子 荀子
(B) 孟子 韓非子 荀子 莊子
(C) 莊子 孟子 荀子 韓非子
(D) 孟子 韓非子 莊子 荀子
參考答案:B
說明:
本題為 96 年學測第 11 題,測驗學生對於先秦諸子思想內容及文章風格的認識。
題幹甲的敘述為孟子特色;除了「民貴君輕」的觀念,孟子也說:「我善養吾浩然之
氣」《孟子.公孫丑》,而其文如長江大河,浩浩湯湯,不可羈遏,最具氣勢。題幹
乙的敘述為韓非特色;韓非集法家之大成,其文結構嚴密,文詞犀利,說理深入。題
幹丙的敘述為荀子特色;荀子主張「隆禮」「重法」,強調學習與教育的重要,其文
引譬連類繁富生動多用排偶句為後世駢文家所推崇題幹丁的敘述為莊子特色;
莊子擅於譬喻透過一則一則寓言的組合托出其思想與情感想像玄妙說理高明。
學生研讀高中國文文化經典教材,應可了解各家思想要義與文風特色,釐清孟子、荀
子、韓非與莊子思想內容與文章風格的異同。
【例題16
儒家著重德行、理想的追求,反對物質生活的耽溺,下列《論語》引文中,並非陳述
此種意旨的選項是:
(A)君子憂道不憂貧
(B)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C)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D)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國文考科
13
參考答案:C
說明:
本題為 94 年學測第 5題,測驗學生能否正確理解選項各段引文的內涵,選取其
「並非」表達追求德行與理想、反對耽溺於物質生活的選項選項A「君子憂道
不憂貧」、選B「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選D「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
食者未足與議也」,各句中「道」字即為理想亦即道德的實踐「憂貧」「懷居」
「恥惡衣惡食」均指對物質條件的關切而皆為君子所不取者。唯選項C,討
是「(不孫)」與「()之間的比較與選擇不涉及對「道」的追求與執著所陳
述的意旨與題幹不同。
C2.重要國學及文化常識
【例題17
如果我們把古代五經博士或經學專家請到現代社會,以其專業知識提供協助,就經書
內容與職務作最適切組合的考量,下列安排適合的選項是:
(A)請「尚書」博士擔任駐外大使
(B)請「春秋」博士擔任國史館館長
(C)請「易經」博士擔任法務部部長
(D)請「儀禮」專家擔任警政署署長
(E)請「爾雅」專家擔任國語辭典編纂顧問
參考答案:BE
說明:
本題為 93 年學測第 21 題,以國學知識為評量目標,另結合現代生活常識,命題
出入古今,深具創意。各選項所列現代社會中的職銜身份,其性質極為顯明,考生只
需略知各部經典的內涵,即可作答。《尚書》為中國的古史及文化總集,其內容尤重
治國之道,與「外交」無關;《春秋》是春秋時代魯國史書,相當於「國史」《易經》
為古代筮術占卜之書,其內容涉及人間事理,與「法務」不相涉;《儀禮》是古代禮
儀之書,與「警政」無關;《爾雅》為辭書,相當於現代的「國語辭典」。綜上所述,
僅有選項 BE配對正確。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國文考科
14
四、測驗學生的語文表達與應用能力
具體測驗目標為:
一、遣詞造句能力(包括用字、遣詞、造句基本規則的掌握及靈活運用)
評量考生是否能以合乎語法規則的方式遣詞造句,進而運用優美生動的修辭技
巧。
二、篇章組織能力(包括表達內容的剪裁、分段及思路的聯貫性)
評量考生是否能以清晰的條理組織意義完整、首尾聯貫的段落或篇章。
三、構思選材能力(包括辨識題目的要求、事物的觀察、分析、聯想、推理等)
評量考生是否能依照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需求,選取合適的素材。
四、場合應對能力(包括訴求的場合、對象)
評量考生是否能配合特定的場合或對象,適當調整表意方式。
學測國文非選擇題,可分為三大類型,各類型試題及所考核的能力重點,條列、說明
如下(例題請參見歷年學測國文非選擇題)
A如命題作文創作接龍閱讀寫作(抒情記述類)……等偏重文學創作成分的題型。
主要考核指標為:
1.主旨:能清晰地傳達寫作主旨,能達成命題所設定之寫作要求。
2.結構:能建立完整且嚴謹的結構,使文章具張力與動能。
3.觀點能找出最有利的敘述觀點綜攬全局或能遵守命題所要求之觀點(人稱)進行寫作。
4.時空:能設計一或多組時空單位,且靈活切換、剪接,或能遵守命題之時空要求。
5.人事景物情理:無論刻劃人物、記述事件、描繪景物、抒情寓理,既能觀察入微、馳騁
想像,又能符合行文邏輯、輕重得宜,達到深刻動人的效果。
6.修辭(文字)能力初級者能做到文字淺顯通順流暢辭意明白中級者具駕馭文字能力
能避俗套、去浮詞爛語、見鍛鍊之功,能用質地頗佳的文字盛載前五項
(主旨、結構)要求。高級者,營造意象情境出神入化,具個人風格。
7.總體印象:(1)寫作技巧是否有新意?
(2)思想深度如何?是否提出獨到見解?
說明:
A類型試題係指文學成分較高的試題。寫作時務須符合題幹限定的敘事觀點、時空條
件,不可混淆、錯亂;如題幹未加以限定,也應以最適切的觀點書寫,或妥善剪接切換時
空。由於此類型試題多要求完成一篇完整文章,故考核重點較多、且較全面,包括學生是
否能賦予文章完整嚴謹的結構,並使之具有張力、動能;在人事景物情理方面,是否處理
得當;在文字運用的表現上,是否妥貼或出眾……。此外,文章是有機結構,在分項觀察
學生表現之後,還須從整體觀點加以考量,如考生是否具備創意或獨到見解,其思想深度
如何等。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國文考科
15
B型:如改寫、譯寫、重整等小型題目。
主要考核指標為:
1.理解能力
2.修辭能力
說明:
B類型試題考察範圍較小主要著眼於考察學生遣詞鍊句及分段釐清層次的能力。
可能的題型有:修改潤飾、文章摘要、文章縮寫、文章擴寫、文句改寫、資料重整、翻譯
等。此類試題大抵提供篇幅不一的文字材料,或要求學生改寫為通順、精確的書面語,或
要求學生摘出文章旨意,或要求學生將數段錯落的資料組合為語意完足的文章等。無論題
型如何變化,要以寫作內容不背離題幹資料意旨為原則。因此,學生能否正確理解題幹文
字進而加以擴寫縮寫改寫譯寫又是否具備基本的遣詞造句能并為考察的重點。
C型:資料匯整、社會現象(議題)評論、圖表判讀等側重說理論述的題型。
主要考核指標為:
1.能理解資料、圖表意涵,並加以歸納、分類、轉化。
2.能精確地找到議題切入點,或能依命題要求展開論述。
3.邏輯力強,引據(轉化)資料得當,能強化論述而非流於抄襲、堆砌。
4.文字緊密,辭意明晰,理路清楚,闡述酣暢。
5.能理據周備,自圓其說,一氣呵成,提出獨到見解。
說明:
C類型試題係指理性論述型的試題。此類試題取材範圍甚廣,題材從新聞內容、公共
議題到科技新知,不一而足。其共同點,是題幹所提供的資料屬性較具客觀性或科學性,
除了文字敘述外,有時也可能提供圖表(如地圖、示意圖、統計圖表等),要求考生判讀;
而命題作文中屬理性論述題者,亦為此類試題。值得注意的是,試題內容不應涉及特殊專
業知識,學生僅需憑藉日常累積的相關概念或常識,就主題篩選、歸納可用的資料,並針
對題目要求作清楚、聯貫的表達即可。此類試題除了測驗學生能否歸納、理解資料,找出
最適合的切入點為文同時亦考察學生融會貫通的能力(是否能轉化引據資料進而強化自
己的論述)。至於文字上的要求,較強調清晰度與邏輯性,言簡意賅勝於堆砌辭藻。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國文考科
16
附錄一:九五課綱測驗內容命題原則高中國文教師座談會相關問題說明
九五課綱測驗內容命題原則—學測國文與指考國文
高中國文教師座談會相關問題說明
民國 95 9月至 97 9月入學的高一學生,為「九五課綱測驗內容命題原則學測
國文與指考國文」(以下簡稱「本原則」)的適用對象。茲將 96 39日、96 519
日、96 526 日三次高中國文教師座談會之相關意見整理如下,提供高中師生參考。
Q1:請說明本原則文言文與語體文命題取材比例的意涵。
A1:學測國文與指考國文參酌九五課綱的精神,文言文與語體文的命題取材比例大致相
當,其差距以不超過 5%為原則。換言之,文言文與語體文的命題取材比例約為
50%:50%,但也可能是文言文試題的佔分稍多,或是語體文試題的佔分稍多,其差距
以不超過 5%為原則。
Q2:上述文言文與語體文命題取材比例之計算,是否包含作文?
A2:文言文與語體文命題取材比例之計算,僅限選擇題及非選擇題中非作文之題型(如簡
答題)不包含作文其原因有二作文試題題幹的表述方式並不拘於文言文或語體
(如民國 91 年學測情境寫作「老人日誌」,日誌內文即以文言文撰成),且歷來考生
作文,無論以文言文或語體文作答,閱卷委員均以相同的評分標準給分,所以作文不
應列入文言文或語體文的比例計算之中。此外,依目前學測與指考之作文佔分比例極
重,無論作文計入文言文或語體文佔分比例,均嚴重擠壓選擇題之文言文、語體文試
題之命題空間。
Q3:能否舉例說明教材選文之命題取材比例原則?
A3目前依九五課綱編纂而審定合格的教科書版本共有五家為考量命題的公平性四至
五家版本之共同選文(A類選文),既為大多數考生所共同修習,故不限制其命題取
材比例;而三家以下版本之選文(B類與 C類選文),則因所習人數較少,故其命題
取材比例應有所限制:B(二至三家版本之共同選文)試題之總佔分比例,以不高於
教材選文試題之 40%為原則;C(僅一家版本選文)試題之總佔分比例,以不高於教
材選文試題之 10%為原則。
舉例而言,若某年度學測國文取材自教材選文的試題總佔分為 30 分,則其中出自 B
類選文的試題,以不高於 12 (30 分的 40%)為原則;出自 C類選文的試題,以不高
3(30 分的 10%)為原則。
若將來教科書版本有所增減,再依此原則彈性調整。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國文考科
17
Q4:為提高學生學習國文的意願,出自教材選文的試題,能否有固定且較高的佔分比例?
A4本原則第二項說明一已特別指出「為考核學生之學習效果,命題委員應在試題上適
當反映教材內容。」但不宜規定出自教材選文試題之佔分比例。理由有二:一、教育
的目的,不應只是局限於教材之中,命題雖應反映教材內容,但也須給予學生更多學
間;二、國語文知能的鑑別不宜制僵化應賦予命題委員較大的命題空間。
Q5:關於選修課程,是否也會納入考試範圍?
A5學測各考科的測驗範圍限定於高一與高二必修課程;而指考國文的測驗範圍則延
續慣例,僅限高一至高三國文必修課程。
九五課綱的國文教學除必修課程外,另設四門選修科目:包括區域文學選讀、小說選
讀、《論》《孟》選讀語文表達及應用各校是否開設選修課程其所開設課程為何,
情形不一。為符合考試公平原則,選修課程不宜明文規定納入考試範圍。
Q6:《論》、《孟》除了是選修科目,也是範文中的文化經典教材,命題時會如何處理?
A6《論語》《孟子》是高一的文化經典教材,與《墨子》《韓非子》《老子》《莊子》
相同,均涵蓋於測驗範圍之內。命題時,如果取材自各版本教材選文,則須符合 A
BC三類教材選文的命題取材比例原則;如果取材於各版本教材選文之外,則無比
例限制,但宜考量高中學生應具之相關基本能力。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國文考科
18
附錄二:學測國文與指考國文的區隔
由於語文能力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能力,因此學測國文與指考國文所要求的語文知識和
能力,應有 50~75﹪的比例互相重疊,例如重要的文學史知識即是二者皆重視的。為了
充分發揮學科能力測驗的「基本檢定」測驗效能,以及指定科目考試的「進階篩選」測驗
功能,二者可有以下之區隔:
1.試題的外在形式不同:
學測國文已推行多年,試題呈現的形式漸趨固定,故而指考國文可以試著改變試題的
設計方式,讓試題的外在形式多一些變化,使二者有所區隔。
【學測例題(93學測國文第6)
下引文字,請依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
「在十一月的玉米田裡製造音樂的風是匆忙的。
甲、隨風上下移動
乙、當雁群在遠方天空變模糊時
丙、我聽到最後的鳴叫
丁、聚集又分開
戊、雁群從低垂的雲朵間出現
那是夏天的熄燈號。」(李奧帕德《沙郡年記》)
(A)乙丙戊丁甲 (B)丙戊甲丁乙 (C)丁丙甲乙戊 (D)戊甲丁乙丙
參考答案:D
【指考例題(91指考國文第9)
下列是一段古文,但其中有一句與「有巢氏」無涉,請剔除此句,再依文意選出排列
順序最恰當的選項: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 (
) 而民悅之, (
) 有聖人作,
() 人民不勝禽獸蟲蛇, (
) 鑽燧取火以化腥臊, (
) 使王天下,
() 搆木為巢以避群害, 號曰有巢氏。」(《韓非子•五蠹》)
(A)乙甲丙戊己 (B)乙甲戊丙己 (C)丙乙己甲戊 (D)丙丁己甲乙
參考答案:C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國文考科
19
2.生活化試題比例不同:
學測國文生活化的試題(如多用媒體材料)比例較高指考國文生活化的試題比例較低
【學測例題(91學測國文第19題】)
文字在使用時,常由字面原本的意義,轉變為另外的意義,例如「他幾度上籃,都被
對方蓋火鍋」句中「蓋火鍋」即非字面「蓋上火鍋」之意而是指「籃球被拍下」
下列文句「」內的詞,亦屬此類的選項是:
(A)車多擁擠時,十字路口仍應保持「淨空」,以避免交通阻塞
(B)選前最後一夜,各政黨輔選明星忙著陪候選人「掃街」拜票
(C)面對恐怖份子再度發動攻擊的傳言不斷,白宮忙著「消毒」以安人心
(D)他曾飽受流言的困擾又同時面對失業的打擊但如今都已安然度過總算是「雨
過天青」
(E)部分百貨業以開架銷售的方式刺激化妝品的買一天的營業額竟高達數百萬元,
同業無不「跌破眼鏡」
參考答案:BCDE
【指考例題(95指考國文第20)
古書裡的語詞,經歷時間的變化,有時會產生詞義擴大的現象。如《論語.子罕》:
「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文中的「河」原專指「黃河」,後來則擴
大為泛指所有的河流,如「井水不犯河水」。下列各組文句「」中的語詞,依前後次
序,也具有詞義由小而擴大現象的選項是:
(A)(項)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B)《說文》:「瓦」,土器已燒之總名/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C)誰云江水廣,一葦可以「航」/ 現今「航」海、「航」空科技發達,使得人們在
交通上節省了不少時間
(D)蔡邕《獨斷》「朕」我也古代尊卑共之貴賤不嫌/《史記秦始皇本紀》
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
(E)《爾雅》:穀不熟為饑蔬不熟為饉,果不熟為「荒」/儘管現代科學昌明,一旦
遭遇糧荒、水荒、石油荒等各種災「荒」,也未必能應付裕如
參考答案:ACE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國文考科
20
3.題型不同:
學測國文中較基本或較常見的題型,例如字音、字形測驗等,指考國文可能會加以避
免;或者改變此類題型之測驗型態,如字形辨識,即可改為非選擇題的測驗方式,要求考
生在辨識錯別字後進一步加以改正,增加試題難度。此外,學測國文與指考國文在非選擇
題的題型方面有較明顯的區隔,學測國文的非選擇題較生活化與通識化,而指考國文的非
選擇題較學科專業化。
【學測例題(92學測國文第2)
下列文句中由注音符號所代替的字,正確的字形依序是:
「小籠包抱著ㄕˋ死如歸的決心對泡麵說:「別以為你燙了頭髮,我就不認識你!我
與你ㄕˋ不兩立!」泡麵也不甘ㄕˋ弱地說「你若這麼愛惹ㄕˋ生非,我就奉陪到
底!」
(A)誓/勢/勢/是 (B)視/誓/示/是
(C)視/示/勢/事 (D)誓/誓/勢/事
參考答案:B
【指考例題(93指考國文非選擇題第一題)
一、改寫國字與改錯(6)
甲、請將下文「」內注音所代表的國字依序寫出:
這家全市「ㄕㄡˇ」屈一指的海鮮餐廳,其受歡迎的程度,從用餐時間民眾大排
長龍即可見一「ㄅㄢ」當一道道美食送上餐桌「ㄩˋ」的香氣不禁令人「ㄕ
ˊ」指大動。老闆說,他每天都親自挑選最新鮮的食材,並交「ㄉㄞˋ」廚房師
傅用心烹調,「ㄅㄧˋ」竟要維持口碑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參考答案:首、斑、郁、食、代、畢
乙、下列短文共有6個錯別字,請依例題方式,將錯別字挑出並予以更正(例題:集
思廣義。「義」→「益」。)
「你難道沒看見魔王索倫攻勢伶俐,前線守軍已經嚇得不省人事了!你居然還在
講『人不自私,天諸地滅』的鬼話!」「不然能怎麼辦?」「我不像你,只會在
這兒一愁莫展。我願意率領敢死隊,出奇不意的中途攔截!」「好!姑且讓你放
手一搏;若有閃失,絕不寬代!」
參考答案:伶→凌、俐→厲、諸→誅、愁→籌、奇→其、代→貸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國文考科
21
【學測例題(94學測國文第一、二題)
一、判讀(9)
穴烏( jackdaw )如果找到了一個將來可以造窩的小洞,牠就會兇狠狠地把其他穴
烏一齊趕走,不管來搶地盤的鳥地位多高,牠是再也不肯讓步的。同時牠會用又高又
尖的調子,不停地喊出「即刻,即刻,即刻」通知牠看中的雌鳥,新房子已經準備好
穴烏的這種鳥類呼喚伏窩(孵卵)的儀式在秋天裡特別頻繁每逢秋高氣爽的天氣,
這些鳥兒就會出來找窩,同時會對求偶的活動特別感興趣,「即刻、即刻」之聲幾乎
不絕於耳。到了二月、三月,大白天裡「即刻」的聲音幾乎不曾間斷;三月最後幾天
裡,牠們的情緒到了最高潮,「即刻」合唱在某個牆壁的凹窪處更是格外響亮。就在
這時從凹窪處響出來的音色變了換成一種比較深沈而豐富的調子聽起來像是「也
也卜也卜」唱到後來節拍愈快再往後就成了一串急不可辨的連音了。
於是興奮的穴烏從各個方向一齊都擠到這個小洞的旁邊,牠們把身上的羽毛抖了開
來,分別擺出威嚇的架勢,一齊加入「也卜」大合唱。
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我花了好久的時間才找出原因:原來牠們這套儀式完全是
在對付社會的罪人時才有的表現。穴烏因為適宜造窩的小洞實在太少,競爭非常劇
烈。有時一隻非常強壯的鳥為了爭地盤,會無情的攻擊一隻比牠弱小得多的同伴,這
時「也卜」反應就產生了。受侮的穴烏又急又憤,牠的「即刻」之聲逐漸提高加快,
最後終於變成「也卜」了。如果牠的妻子當時不在場,得了牠告急的訊號,就會蓬鬆
了身上的羽毛趕來助戰。如果這個挑釁者這時還不逃走,就會引起難以置信的後果,
所有聽見牠們「也卜」的穴烏都會憤怒地趕到現場,於是原先「一觸即發」的戰事在
一陣愈叫愈響,愈喊愈急的「也卜」聲中立刻化為烏有。趕來管閑事的鳥經過這樣的
一頓發洩之後,就又散開了,留下原來的地主在牠重得和平的家裡,靜靜地「即刻、
即刻」。
通常出來主持公道的鳥數目都不少,足夠使一場爭端平息。最古怪的是原來的挑
釁者也會參與「也卜」大合唱,旁觀的我們如果把人的想法投射在鳥的身上,會以為
這隻生事的鳥兒,是為了轉移大家的注意力才跟著喊「捉賊」的。事實上無論是那隻
穴烏,一聽到「也卜」的叫聲就會不由自主的加入行列。生事的鳥兒根本就不知道自
己是引起哄鬨的原因,所以當牠「也卜」的時候,牠也和別的鳥兒一樣,一邊轉,一
邊東張西望地找嫌疑犯。雖然旁觀的我們會覺得荒唐,但牠的每一個動作可都是誠心
誠意的。(改寫自勞倫茲《所羅門王的指環》)
根據上引文字,判斷穴烏所發出的「即刻」與「也卜」聲可能分別代表那些意義?
【注意】須將「即刻」「也卜」聲可能代表的種種意義分項條列敘述,
並扼要說明何以如此判讀,否則扣分。
學科能力測驗考試說明 國文考科
22
二、闡述(18 )
對上文中生事的穴烏也跟著叫「也卜」你有什麼感想或看法?而看到穴烏集體的「也
卜」行為,再對照人類在類似情況下的反應,你又有什麼感想或看法?請分別加以闡
述,文長不限。
【指考例題(91指考國文第一題)
一、問答(18%)
孟子曾說「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脩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
則兼善天下」(〈盡心上〉),標舉了知識份子在窮達之際的理想作為,但面臨生命的
重要轉折,每個人的作法會因其性格、際遇與修養而有所不同。所以,無論是憂讒畏
譏、忿懟沈江的屈原,或是不為五斗米折腰、守拙歸園田的陶潛,或是曠達自適、無
處而不自得的蘇軾,都為後世立下了不同的典範,而他們的任事態度與生命情懷,也
都反應在其作品中。以上三人,你最欣賞那一位對於出處進退的態度及其作品?為什
麼?試結合其生命情懷與作品加以說明,文不必分段,以300字為度。
4.文言文與語體文的比例不同:
學測國文的語體文試題比例可能稍高,指考國文的文言文試題比例可能稍高。不過語
體文的試題難度有時反高於文言文,此時亦可反過來思考如何命題。(詳見〈九五課綱測
驗內容命題原則—學測國文與指考國文〉〈九五課綱測驗內容命題原則—學測國文與指
考國文 高中國文教師座談會相關問題說明〉
收藏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