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頁 110年指考
共 11 頁 國文考科
- 11 -
全詩以「舟」喻人,強調人舟孤獨的普遍性。(甲)雖是課外素材,但文類、手法
與內涵均是學過的。學生可藉由研讀紀弦〈狼之獨步〉,理解「藉物喻人」手法與
孤獨況味,從而推知物、人之間可能如何連結?有哪些相似點可供詩意闡發?
語文教學的理想是「用教材教語文,而不是教語文教材。」孫本文〈中學校之
讀文教授〉主張:「課內教授僅為指導課外自讀之預備,國文之主課宜於課外自讀
求之,不當斤斤於課內求之也。」教材提供的僅是示例,師生研讀時,不僅要傳授
/學習其中的知識、概念,更要以此為本,教會/學會國語文的某些規律、閱讀的
某些策略與特定議題所可延伸的面向,以有效遷移到陌生文本的閱讀。
110年學測國文試題有二篇文章提供了我們一些啟示。語言學者指出人類在學
習語言時,不像鸚鵡只會人家教牠說的,而是能將所習得的語言意義單位,做不同
的組合。洪蘭則說明:「背景知識就像個篩網,網越細密,新知識越不會流失」,
並可「將新獲得的知識放在適當的位置上,組合成有意義的東西」。國文教材同時
提供了不同的語文意義單位,和有助學生純熟運用中文的部分背景知識,以甄別人
才為目的的大學入學考試試題,如何可能小學大遺,只考米和飯的題目?(乙)大
考國文試題的命意,正在檢驗學生是否能用其所讀,同時寄望他們能如蜂採花而釀
蜜,消化吸收教材內容,轉變成新能量。(改寫自李清筠〈酒中之米:對國文升學
考試試題的一點想法〉)
40. 依 據 文 意 推 論 , 符 合 本 文 看 法 的 是 :
(A)學習國文要以能釀酒、釀蜜,轉化新生為目標,不必在意基本知識的多寡
(B)
「用教材教語文,而不是教語文教材」的主張,意近於「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C)教材是通向陌生文本的橋梁,課文可做為媒介,用以統整語文規律、建構背
景知識系統
(D)文 中 有( 甲 )、( 乙 )兩 處 標 記 , 如 欲 引 述「《 雅 堂 文 集 》:『 讀 書 不 難 , 能
熟為難;熟書不難,能用為難。』」做為論據,依據文意,應插入(甲)處
(E)本題(第40題 ) 屬 於 本 文 所 謂 的 飯 類 試 題
41. 下列教育理念,可與文中孫本文的主張相應的是:
(A)以校內課程為發端,奠定學生終身學習的基礎
(B)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能兼顧學生的個別需求
(C)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策略,啟動自主學習力
(D)引導學生妥善開展與自我、與他人的互動能力
(E)協助學生應用及實踐所學,善盡國家公民責任
42. 關於運用教材所學理解右框文字的說明,適當的是:
(A)與 〈 始 得西 山 宴 遊 記 〉中 「 不與 培 塿 為 類 」相 近 ,
〈昏鏡詞〉亦 運 用 藉物 寫 人 手 法,並 隱 有 嘲 諷之 意
(B)與〈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的「序+詩」形
式 相 類 ,〈 昏 鏡 詞 ‧ 引 〉與 〈 昏 鏡 詞 〉既 能 獨立
閱讀,又能相互闡發
(C)古詩文中常見「未若……」的句型,用以表示比較,
如「未若柳絮因風起」。據此可推知詩中「謂若它
鏡明」的「謂若」有誤,當作「未若」
(D)〈 諫 太 宗 十思 疏 〉中 提 及「 慮 壅 蔽 」,點 出 障 蔽會
干 擾 我 們 對真 實 世 界 的 認知 ,可 與「 求 與 己 宜 」、
「瑕疵既不見,姸態隨意生」的內涵相連結
(E)〈 典 論 論 文 〉「審 己 以 度人 」 的「 以 」,與 〈昏鏡
詞 〉「 飾 帶 以 紋繡 ,裝 匣 以 瓊 瑛 」的「 以 」, 皆 為
連 詞 , 表 示順 承 , 相 當 於 「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