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指考國文第3題答案爭議回覆

pdf
718.42 KB
9 頁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1
110 指考國文考科試題或答案之反映意見回覆
題號:3
題目:
3. 依據右框康培寫給王晉輝的書信敘述最適當的是
(A)由全文可推知二人為年齡相近的長官與下屬
(B)康培表示因延誤就使病況加重且瘄疹增多
(C)康培寫這封信的目是拜託王晉輝代為請假
(D)對王晉輝的信末結尾問候語,也可用「福安」
意見內容:
公布答案為選項(A)但題中書信提稱語「左右」,用於平輩之間的書信往來,而結尾
問候語「道安」是用於師長,可以推知兩人關係非平輩,文意前後矛盾。雖然在其他三選
項都有明顯錯誤的狀況下,選項(A)是最勉強的選項,但若題目本身設定錯誤,選項(A)
認定為正確答案。試 本身設定有誤不符合命題原則難認有正確解答建議應一律給分
保障考生權益。
意見回覆:
由書信格式判斷,使用提稱語「左右」表示二人為平輩,結尾問候語「道安」適用於
教育界而由書信內容「希賜休暇為幸」可知是康培生病希望晉輝能准予請假歸納以
上訊息,晉輝與康培二人年齡相近,而晉輝為康培的長官。選項(A)敘述正確。
晉輝先生左右:前天不
原因今日
一星期內不能外出受風,
希賜休暇為幸。
敬請
道安 康培謹上
2
題號:10
題目:
9-10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9-10題。
景公問於晏子曰:「忠臣之事君也何若?」晏子對曰:有難不死出亡不
。若
故忠臣也者, 。」()
10. 若將現代職場的上下關係,想像、對應於文中的君臣關係,下列上司與下屬的
態度或作為,最符合晏子看法的是
上司
下屬
(A)
照顧員工,提供良善工作環境
能為主管涉風險,一旦出事不頂罪
(B)
身先士卒,提振團隊工作效率
上下一體無分別,誓與長官同進退
(C)
充分授權,讓下屬展現創造力
理念相合才盡心,道不同不相為謀
(D)
接受建言,追求公司穩定發展
盡心力出謀獻策,但求問心能無愧
意見內容:
選項(D)的確有出謀畫策,但從文章也看不出只求問心無愧(後半句),全文只提及忠臣
如何事君,未提及忠臣的心態。
意見回覆:
依據引文,晏子認為臣子應努力進言獻策,使國君免於危難,國家能穩定發展;而國
君則應尊重人才聽從建,使國家平治反過來說如果國君「言不用」「謀不從」,那
麼臣子就可以「君有難不死,出亡不送」,若「有難而死之」「出亡而送之」,反而「是詐
偽也」。言外之意是只要臣子已經盡了「言「謀」之責,就無須有心理負擔。因此若將
現代職場的上下關係想像對應於文中的君臣關係最符合晏子看法的是「上司接受建
言,追求公司穩定發展,下屬盡心力出謀獻策,但求問心無愧」
3
題號:13
題目:
12-15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12-15題。
王玉英家進門有一個狹長的門道三面是牆一面是油坊堆棧的牆一面是
夏家的牆一面是她家房子的山牆南牆盡頭有一個小房門裡面才是她家的
從外面是看不見她家的房屋的這是一個長方形的天一年四季照不進
太陽正面的山牆腳下密密地長了一排晚飯花玉英就坐在這個狹長的天井裡
坐在晚飯花前面做針線。
李小龍每天放學都經過王玉英家的門外他都看見王玉英晚飯花使
往外開發瘋一樣,喊叫著把自己開在傍晚的空氣裡濃綠的多得不得了的
。沒
有一點聲音。在濃綠濃綠的葉子和亂亂紛紛的紅花之前,坐著一個王玉英。
這是李小龍的黃昏。要是沒有王玉英,黃昏就不成其為黃昏了。
張畫。
王玉英已經許了人家她的未婚夫是錢老五大家都叫他錢老五不叫他的
章,但性。教學,又者。他裕,
卻打扮得像個闊少爺。交了許多「三朋四友」風流浪蕩不務正業都傳說
他和一個寡婦相好,有時就住在那個寡婦家裡,還花寡婦的錢。
這些事也傳到了王玉英的耳朵裡過王玉英倒不怎麼難她有點半信半
疑。而去,的。她五,她才。
錢老五有一所小房在臭河邊他成天不在家老是鎖著李小龍知道錢
老五在哪裡住他放學每天經有時扒在門縫上往裡裡面有三間房,一
個小院子有幾棵樹王玉英也知道錢老五的住處她路過時看看兩邊沒有人
也曾經扒在門縫上往裡看過。
有一天一頂花轎把王玉英抬走了從此這條巷子裡就看不見王玉英了
晚飯花還在開著。
李小龍放學回家路過臭河邊看見王玉英在錢老五家門前的河邊淘米
看見一個背影。她頭上戴著紅花。
李小龍覺得王玉英不該出嫁,不該嫁給錢老五。他很氣憤
這世界上再也沒有原來的王玉英了。(改寫自汪曾祺〈晚飯花〉)
13.
其中「非常熱鬧,但又很淒清」所暗示的意思,最適當的詮釋是
(A)
王玉英正值花樣年華但心境已老
李小龍對王玉英情感強烈卻壓抑
(B)
王玉英心懷渴望但只能守分靜候
李小龍憤於王玉英的際遇卻無奈
(C)
王玉英心懷渴望但只能守分靜候
李小龍對王玉英情感強烈卻壓抑
(D)
王玉英正值花樣年華但心境已老
李小龍憤於王玉英的際遇卻無奈
4
意見內容:
1. 目中「非常熱鬧,但又很清」的意思,選項(B)和選項(C)王王英部分的詮釋皆相
但對於李小龍部分的詮釋選項(B)「憤於王玉英的際遇」和選項(C)「對王玉英情感
強烈」皆為「非常熱鬧」的詮釋,而選項(B)「卻無奈」相較於選項(C)「卻壓抑」對於
「又很淒清」的意思詮釋得更適當。
2. 關於本題本人是選擇了選項(A)雖然再次閱讀全文後理解了選項(C)「心懷渴望」
應是指渴望錢老五接回王玉英所以為標準答案而本人在作答時關於本題劃底線處
本人是試想在此轉換以李小龍為第一人稱視角,描寫晚飯花的景象。如果「晚飯花使勁
地往外開……」可以想像為王玉英的花樣年華而最後的「但又很淒清」本人是想像
若是以李小龍的視角的話,淒清像是李小龍對於王玉英接受了被許配,而且男方的名聲
並不好的婚事而不去追求屬於自己的愛情的感慨(本人在此也想像了李小龍期待王玉
英追求愛情的話就會有自己(李小龍)的機會了)另李小龍感嘆王玉英心境已老,而自
己(李小龍)也只能壓抑自己的感情了。本人沒有自信這樣的解讀是合理的,希望老師
(們)可以撥冗解答本人的疑問。而若是這樣的解讀尚稱合理的話,希望大考中心能夠
考慮本題是否得以開放選項(A)若真是錯得離譜的話真的非常對不起讓老師(們)
笑了……。
意見回覆:
1. 作答本題須體會引文中劃線處對晚飯花的描寫所暗示的小說人物心情。劃線處對晚飯花
的描寫為濃綠殷紅多得不得了非常熱鬧但又很淒清「晚飯花」成為表達李小龍
與王玉英二人內在情感的意象「非常熱鬧但又很淒清」的晚飯花一方面暗示李小龍對
王玉英的感情強烈,卻始終壓抑,故王玉英未曾察覺;另一方面,王玉英是待嫁女兒
心懷渴望但婚期未定只能安靜守候。因此詮釋最適當的是選項(C)「王玉英心懷渴望
但只能守分靜候,李小龍對王玉英情感強烈卻壓抑」
2. 依據引文「李小龍覺得王玉英不該出嫁,不該嫁給錢老五。他很氣憤」、「這世界上再也
沒有原來的王玉英了」可知李小龍雖然氣憤但不是「憤於王玉英的際遇」也沒有「無
奈」情緒。故選項(B)詮釋不正確。
3. 出嫁之前,王玉英期待婚事,對婚姻有信心;出嫁之後,王玉英在河邊淘米,頭上戴著
紅花通篇之中,王玉英的形象都是安靜認分看不出心境滄桑年老故選項(A)詮釋不
正確。
5
題號:20
題目:
18-20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18-20題。
行的儀式聖化即將進入靈界之人方法是在胸部加上紅色符號其形狀就稱
「文。此一符號描畫的是生命象徵─心臟的形狀,心臟之形又常省略為像
V」、「 X」等
朝的王名中,有冠上文字的,如文丁。(改寫自
排灣族圖紋內涵分成兩個部分其一是圖紋本身的圖案元其二是這些元
素的排列方式前者在早期的研究文獻和目前的排灣族耆老身上都還能訪得
否生過小孩而有不同的圖紋排列方因此圖紋意義比男生的複雜目前許多
年輕女孩紋在手背的圖案僅靠互相模仿或只知有哪些基本圖案而不知正確
排列順序生多半是以百步蛇象徵祖靈用來保佑自己並表徵自己的社會
位。對於圖紋本身的圖案元素可以請部落耆老回憶畫出圖紋來對於圖紋已
經散失的部落頭目或可召開會議決定屬於該部落的社會階級圖紋這可能是
頭目在復興傳統圖紋上應扮演的角色若要恢復紋身的傳統精神年輕人得回去
來觀看。
臺灣做為南島語系族群的起源語言和太平洋諸島嶼有相符之處而紋身也
臺灣和其他國家的南島語族一樣有深厚豐富的紋身文化只可惜尚未被世
界看見。(改寫自阿桂〈將族群歷史寫在身上〉)
20. 在甲文或乙文中,藉由紋身文化可以印證的知識,最適當的是:
(A)確認語系與族群的發展緊密相關 (B)了解「文」的字形結構和字義演變
(C)建立歷史觀,用以考察君王封號 (D)認識圖紋生物的習性,以避免災禍
意見內容:
甲文和乙文都看不出字形結構的演變吧!而且甲文、乙文對「文」的解釋主要都在紋
身,單一句「為求聖化而加上的紋身之美也可以理解為人們內在德行的象徵」就說是字
義的演變也很牽強。
意見回覆:
本題要求依據甲文或乙文,選出藉由紋身文化可印證的知識。由甲文提及「文」字的
甲骨文字形、字體結構,以說明「紋身」的內涵,而後論述「文」由符號變為紋理,再演
變為抽象的德行象徵,即屬字義演變。甲文由「文」字的字形結構發端,在紋身文化中印
證字義演變的相關知識,故本題正確答案為選項(B)
6
題號:28
題目:
28-32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28 -32題。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 大人
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
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
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
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禮記‧禮運》)
夫大道之行,天下為公而與人;大道既隱,天下為家而與子。與人、與子固
出於天聖人所以順天而趨時其為公者非不家之以為公者為主為家者
非不公
;各
選賢與能講信脩睦,六君子非不由之禮義以為紀堯舜非不用之;特其有所
輕重淺深煩簡之不一耳蓋上世之選賢則一於德而後世之選賢有及
於勇知上世之信,則出於精誠之中而後世之信則見於作誓作會之際上世
睦,則餘;後睦,則足。上綱,
而不止於禮義之紀;後世則禮義以為而有失於道德之綱也(衛湜《禮記集
說》
28. 關於甲文的解說,最 的是:
(A)
句與
句的「此」,均指「禮義」或「禮」
(B)
句,強調「六君子」共通處
(C)
均指
句的「六君子」
(D)
句藉假設情境,凸顯「禮」是評判依據
意見內容:
處應是指以禮做為執政依據,且評判後方無受詞不知是評判什麼,考生恐以為是
指以禮評判六君子。
意見回覆:
句意為「若有不依照禮義治理國家者在位者將被罷黜人民視之為禍害」以假設
情境(原文「如」)凸顯禮是評判(國君施政的)依據。選項(D)敘述正確,但本題要求選
出最不適當的選項,故選項(D)不是本題的答案。
清代孫希旦認為「故謀用是
作,而兵由此起」應前移至
此處
7
題號:36
題目:
36. 「遂以十稔之間,撰成《臺灣通史》,句中的「撰成」成」在動詞「」之
後,用來補充動作的結果。下列文句「」內,屬於此種用法的是:
(A)陰風怒號,濁浪排「空」 (B)文非一體,鮮能備「善」
(C)公閱「畢」,即解貂覆生 (D)斟酌損益,進「盡」忠言
(E)
意見內容:
選項(B)「鮮能備善」「備善」的意思在《漢語大辭典》 1595 頁第 11595 之意義
為盡善,合乎題幹描述之意義。
意見回覆:
1. 選項(B)「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根據教材,「 備」是副詞為「 完全全部」「善」
是動詞為「 擅長精通」本題要求選出在動詞之後用來補充動作結果者選項(B)
「善」是副詞後的動詞,故不是正確選項。
2. 《漢語大辭典》對「備善」的釋義是「盡善」,「 盡善」的「盡」是副詞,表「全部」的
意思可知「備」「盡」在此用法相同都是副詞因此無論是「備善」或「 盡善」,
都是副詞修飾動詞,不是「動詞+補充動作結果」的結構。
8
題號:41
題目:
40-42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40-42題。
吳喬《圍爐詩話》曾以米變為飯或酒為喻,指出文與詩之異。此喻亦可借用
來形容國文試題與教材的關係。若教材選文為米,在試題中,會以米、飯、酒三
種形式出現。
飯:雖已變形,但米之形而延展性變佳。飯的面貌多元,
者的巧思而變化將教材選文重要內容與試題所取材的課外文本特定概念相連結
是最常見的方式。如110年學測21題,請學生判斷〈諫逐客書〉、〈虬髯客傳〉
109年指考第32
題,則請學生判讀教材選文中的文句,如「推赤心於天下,安反側於萬物」等,
是否符合文中「我們使用的語言也帶有身體的色彩」的概念。試題也可藉素材選
摘引關於107年指考第16-19
題,便改寫鄭毓瑜論蘭亭詩、蘭亭序的論文。
然而
米為酒之原料的事實學生解讀課外文本時必然會啟動經由國文教材學習而逐
漸積累建構的詞彙句型表現技巧等向度的知識或規律時連結相類議題或
主題的理解並整合運用適當的閱讀策略。以1107例,
全詩以「舟」喻人,強調人舟孤獨的普遍性。(甲)雖是課外素材,但文類手法
與內涵均是學過的。學生可藉由研讀紀弦〈狼之獨步〉理解「藉物喻人」手法與
孤獨況味,從而推知物、人之間可能如何連結?有哪些相似點可供詩意闡發?
語文教學的理想是「用教材教語文而不是教語文教材孫本文〈中學校之
讀文教授〉主張「課內教授僅為指導課外自讀之預備國文之主課宜於課外自讀
求之不當斤斤於課內求之也教材提供的僅是示例師生研讀時不僅要傳
/學習其中的知識概念更要以此為本教會/學會國語文的某些規律閱讀的
某些策略與特定議題所可延伸的面向,以有效遷移到陌生文本的閱讀。
110試題二篇文章提供了我們一些啟示。語言學者指出人類在學
習語言時不像鸚鵡只會人家教牠說的而是能將所習得的語言意義單位做不同
的組合。洪蘭則說明:「背景知識就像個篩網網越細密,新知識越不會流失」
並可「將新獲得的知識放在適當的位置上組合成有意義的東西」國文教材同時
提供了不同的語文意義單位和有助學生純熟運用中文的部分背景知識以甄別人
才為目的的大學入學考試試題如何可能小學大遺只考米和飯的題目?(乙)
考國文試題的命意正在檢驗學生是否能用其所讀同時寄望他們能如蜂採花而釀
蜜,消化吸收教材內容,轉變成新能量(改寫自李清筠〈酒中之米對國文升學
考試試題的一點想法〉)
41. 下列教育理念,可與文中孫本文的主張相應的是
(A)以校內課程為發端,奠定學生終身學習的基礎
(B)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能兼學生的個別需
(C)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策略,啟動自主學習
(D)引導學生妥善開展與自我、與他人的互動能力
(E)協助學生應用及實踐所學,善盡國家公民責任
9
意見內容:
孫本文主張「課內教授僅為指導課外自讀之預備國文之主課宜於課外自讀求之
當斤斤於課內求之也選項(A)應該改為奠定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或改為奠定學生學習
方式的終身基礎,而並非使學生能夠終身學習,活到老,學到老。
意見回覆:
孫本文的主張是「課內教授僅為指導課外自讀之預備國文之主課宜於課外自讀求
不當斤斤於課內求之也。」其意義為:國文課堂所教授的知識能力,是為了課外自主學習
所預備的,學生除了課堂內的學習,須拓展至課外的學習。以校內課程為基礎,由校內習
得學習的方法,「國文之主課」是學生的自學、學習遷移與日後的終身學習,故選項(A)
述正確。
收藏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