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學測國綜第3題「頭角崢嶸」用法爭議回覆

pdf
576.06 KB
10 頁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1
111 學測國文考科(國綜)試題或答案之反映意見回覆
題號:3
題目:
3. 下列文句畫底線處的詞語,運用不適當的是:
(A)世事變化無常,白駒過隙,總讓人感觸良多
(B)一味索求而不節制,無疑是竭澤而漁,自斷後路
(C)依循既往,墨守成規,很難在文創產業頭角崢嶸
(D)他們陷入進退維谷的狀態,心慌意亂,難以抉擇
意見內容:
選項(C)中的「頭角崢嶸」在教育部成語典中的解釋為「才華洋溢能力出眾的年輕人」
但整個題幹中並無提及特定的「年齡」因此以題目的敘述來看該題的成語也是不適用的
再者,文創產業不分年齡層皆適用,因此若單以「文創產業」隱喻年輕人,其代表
略顯不足。
此外,對於同時理解「白駒過隙」和「頭角崢嶸」之釋義的人,抑或是只知道「頭角
崢嶸」的人皆可能會產生不同的見解綜上所述我認為選項(C)也可做為該題的正確答案
意見回覆:
1. 依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頭角崢嶸」形容年輕人才華洋溢力出眾選項(C)
語境「依循既往墨守成規很難在文創產業頭角崢嶸」文句雖省略主詞但仍不妨礙
全句文意通順表達,故「頭角崢嶸」在選項(C)文句中並未運用不當。
2. 「白駒過隙」指 馬從洞孔前一下子就跑過去比喻時間過得很快不能用來比喻選項(A)
的語境「世事變化無常」,故「白駒過隙」在選項(A)文句中運用不當。
3. 本題要求選出詞語運用不適當的選項,故正確答案為選項(A)
2
題號:19
題目:
18-19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18-19題。
周厲王使芮伯帥師伐戎得良馬焉將以獻於王芮季曰「不如捐之王欲無厭
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師歸而獻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獲為不止一馬而皆求於子子無
以應之則將嘵於王王必信之是賈禍也弗聽卒獻之。榮夷公果使有求焉
遂譖諸王曰「伯也隱王怒逐芮伯君子謂芮伯亦有罪焉爾知王之瀆貨而啟
之,芮伯之罪也。(劉基《郁離子‧獻馬》)
19. 依據上文,關於文中人物對獻馬的看法,敘述最適當的是:
(A)芮季和榮夷公相同,都想從芮伯那裡獲得一匹良馬
(B)榮夷公和周厲王相同,都認為芮伯不應只獻一匹馬
(C)榮夷公和君子相同,都認為芮伯隱藏了其他的良馬
(D)芮季和君子相同,都認為芮伯之舉使王想得更多馬
意見內容:
1. (B)榮夷公和周厲王相同,都認為芮伯不應只獻一匹馬
就文章而言,榮夷公認為芮伯不應只獻一匹馬,而向芮伯求馬,求馬不得而對周厲王說
芮伯有所隱藏由周厲王逐芮伯的結果來看王最終相信芮伯有所隱藏而認為芮伯「只
獻一匹馬」是有罪的行為,故放逐芮伯。就文章結果而言,榮夷公和周厲王最終想法是
一致的,也就是認為芮伯不應只獻一匹馬。故(B)選項亦正確。
2. 雖說引文中「榮夷公果使求焉」沒有指明出是去要馬B敘述可能不佳但敝人認為因
D選項有更大的可議之處,芮季雖說明了王是貪得無厭的,但他只是說「王之左右」會
來向芮伯要求東西,「王必信之」 是指王容易聽信大臣之言,沒有「直接」說出王會
芮伯之舉而索求更多馬。雖可推論文意王可能會有此意,但恐有過度詮釋題幹之嫌,考
生應以題幹中文意直接作答。
意見回覆:
1. 從引文「榮夷公果使有求焉,弗得,遂譖諸王曰:『伯也隱。』」可以看出,榮夷公的第
一反應是向芮伯求馬,所以榮夷公並沒有認為「芮伯不應只獻一匹馬(給周厲王)。只
要設想榮夷公求馬而得馬的情況,就能判斷選項(B)敘述不當。
2. 從芮季之言「不如捐之王欲無厭而多信人之言」可知芮季勸芮伯勿獻馬以免讓周
厲王變得更貪婪;從君子的評論「君子謂芮伯亦有罪焉。爾知王之瀆貨而啟之,芮伯之
罪也」,可知君子認為芮伯獻馬開啟了王的貪慾。故選項(D)「芮季和君子相同,都認為
芮伯之舉使王想得更多馬」敘述適當。本題要求選出敘述最適當的選項,故正確答案為
選項(D)
3
題號:23
題目:
23-25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23-25題。
《論語》原文
朱熹的解說
子曰「君子有三畏
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
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
言。」
1「大人」不止有位者,是指有位、有齒、有德者。
2「畏天命」三字好。是理會得道理便謹去做,不敢違,
便是畏之也如非禮勿視聽言動與夫戒慎恐懼皆所以
畏天命也。
3要緊全在知上。纔知得(天命),便自不容不畏。
《孟子》原文
朱熹的解說
高數仞榱題數尺我得志弗為也
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我得志,弗
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為也;
彼哉!
1這為世上有人把大人許多崇高富貴當事
言不敢出口,故孟子云爾。
2《論語》「畏大人」此卻說「藐大人」
大人固當畏而所謂「藐」乃不是藐他
只是藐他許多「堂高數仞榱題數尺」之類
23. 下列敘述,不符合資料甲意旨的是:
(A)君子得識天命所歸,遂謹於視聽言動
(B)小人處懵然狀態,故不知且不畏天命
(C)君子須知得天命,天命可知遂不可畏
(D)小人不畏天命,遂輕慢位高權重之人
意見內容:
不符合甲資料者:AB選項無爭議,此題正解為 C,但 D選項亦有思考空間,甲文
「大人」可指有位、有德之人,不一定是位高權重之人,故我認為 D選項亦不符合甲資
料之意旨,應同時開放 CD之選項。
意見回覆:
1. 本題要求選出敘述不符合資料甲意旨的選項答案為選項(C)「君子須知得天命天命可
知遂不可畏」。 因為資料甲的《論語》原文已明白陳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
畏聖人之言」,故選項(C)的「天命可知遂不可畏」明顯有誤。
2. 從資料甲的《論語》原文「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及朱熹的
解說「大人不止有位者是指有位有齒有德者」有位即有權故可判斷選項(D)「小
人不畏天命,遂輕慢位高權重之人」敘述正確,不是本題答案。
榱題:屋椽的兩端之處。
4
題號:27
題目:
27. 下列法律判決文的語意邏輯關係是由「條件」與在此條件下所產生的「結果」所構成
依據文意,解讀適當的是:
除了兩造另有協議及放假日外親子能以話、視一、三、
晚上7時至8時之間,且每日(含放假日)合計不得超過30分鐘。
(A)判決文的「條件是指「除了兩造另有協議及放假日外」
(B)每週二、四兩日,為自由聯繫時間,不受每日30分鐘之限制
(C)除非另有協議,某方能與孩子聯繫的時間僅為每週一、三、五晚上
(D)假如每週一、三、五遇放假日,也須比照平日一、三、五的約定計算時長
(E)條件制約的「結果」為「每週一、三、五晚上7時至8時之間,且每日(含放假日)
合計不得超過30分鐘」
意見內容:
1. 來函 1
本題擬以家事庭的判決內容讓考生判斷語意邏輯,並敘述該判決文是由「條件」
所產生的「結果」所構成,大考中心公布的答案為 ADE
但此題引文與選項的關聯似乎有無法扣合的情況題幹中『條件』與在此條件下
所產生的『結果』」一語,一般應會理解為「做了 A,才能做 BA為條件,類似「甲
方應協同辦理登記轉移後,乙方給付尾款 100 萬」這樣的陳述。但此命題似乎是將「原
則外的例外情況」視為條件,如此文意邏輯上會變成要先達成「除了兩造另有協議及放
假日外」後,才能進行後續平常日的探視。邏輯上似乎有問題。
同時此題引文與選項會衍生解讀上的歧義,可能會有以下幾種不同的理解方式:
(1) 同前述判決文即為結果未見如題幹所述在符合「條件」下產生的「結果」(先
具備 A才能有 B。若 A為答案,文意的解讀變成要先達到「除了兩造另有協
議及放假日外」此條件後,才能進行後面每週一、三、五的聯絡。
(2) 判決文內容為陳述平日聯絡限制的「通則」, 以及通則外的例外狀況,通則為週
五的聯絡原則例外狀況則是兩造另有約定以及假日不受限制因此也
未見「條件」「結果」的關係。
(3) 將判決文中所有有關聯絡的限制都視為「條件」, 僅有「電話、視訊聯絡」為結
果,即在種種條件約束下可進行何種聯絡方式。
(4) 「放假日」一詞產生爭議,首句出現「放假日」, 而後文又出現在括號中的「放
假日」。 依照大考中心公布的答案有 D來看,命題者似乎將括號中「放假日」
「週一五」如遇放假日也只能在晚上七點到八點間聯絡且時長不超過
30 鐘。但就此整篇判決文內容來看也可以解讀為週一五以及放假日
的聯絡都不能超過 30 分鐘(產生二個「放假日」所指涉的是否同義的爭議)
5
(5) 依照首句若放假日是例外表示不用另有協議放假日也可以聯絡E選項的
敘述,其結果應該也要寫出放假日可聯繫才算是正確答案。
此題答案除了 BC 較無爭議外,ADE 似都有待討論。
2. 來函 2
本題題幹敘述如下:
下列法律判決文的語意邏輯關係,是由「條件」與在此條件下所產生的「結果」所
構成。依據文意,解讀適當的是:
除了兩造另有協議及放假日外親子能以電話視訊聯絡的時間為每週一五晚
7時至 8時之間,且每日(含放假日)合計不得超過 30 分鐘。
題幹引用的判決文中包含了「除外情形」「特定聯繫方式」「特定聯繫時間」三要素
該判決文應解讀為「除了另有協議及放假日外」,親子能以「特定方式」在「特定時
間」聯繫,且必須遵守「特定時限」
因此判決文中的「條件」是指「除了另有協議及放假日外」在此條件制約下的「結
果」是「 能以電話視訊聯絡的時間為每週一五晚上 7時至 8時之間,且每日(含
放假日)合計不得超過 30 分鐘」親子聯繫方式的限制(以電話視訊聯絡)在此判決文中
為不可省略的要素,若考生因此未選(E)選項,不應扣分。
思考嚴密的考生在作答時閱讀至(E)選項時必然會發覺「以電話視訊聯繫」的要素
被省略了,進而思考「以電話、視訊聯繫」是屬於「親子聯繫制約條件」?還是「除外條
件之下的結果」?進而判斷(A)(E)是互斥選項。如此一來,若學生認為判決文中有「除
外情形」「聯繫方式兩項「條件制約」則會認為(D)(E)為正解;若學生認為「聯繫方
式」「聯繫時間」都是除外情形下的「制約結果則會認為(A)(D)為正解造成上述情
形的原因並非學生閱讀能力不足而在於題幹敘述不夠明確由於題幹中的「條件」「結
果」無明確定義及示例,導致學生判讀失準,故(D)(E)(A)(D)都應開放給分。
以下就題幹敘述的模糊之處,進一步討論:
首先判決文中的「另有協議」可以指「其他聯繫方式」「其他聯繫時間」的協議
故在此條件制約下的「結果」應包含「特定聯繫方式」及「特定聯繫時間」
其次,在實際親子會面交往權協定中,會面交往的「時間「地點」「方式」,皆為
不可或缺的要素。如:在不影響小富、小貴學業及生活作息之情形下,小榮平日晚間 8
時至 830 分許得以撥打電話方式為『通話』並得以傳真、書信視訊電子郵件或
其他通訊方式『聯絡』(環海法律事務所「探視權」與孩子的會面交往權?〉在此示
例中明確可見「不影響孩子學業、生活作息」「條件」「聯絡時間」「聯絡方式」則是
「條件制約下的結果」。僅敘述「聯絡時間」或「聯絡方式」,皆不完整。
最後若答案設定為(A)(E)皆正確則應在題幹敘述中將「以電話訊聯絡的時間」
指定為判決文的「主題,將題幹敘述由「依據文意,解讀適當的是」改為「依據文意,
關於親子以電話、視訊聯絡一事,解讀適當的是」,如此一來,才能將題目限制於親子
聯繫時間」
6
以上拙見懇請大考中心考量學生作答時的思考模式及戒慎心情切勿讓學生因嚴謹
而失分,開放(A)(E)選項,肯定語感、邏輯嚴密的學生,如此才不失此題考校語意邏輯
的本意。
3. 來函 3
(1) 我認為 E選項有待商議,雖說依照題幹敘述,確實 E選項可作為「條件」下的「結
果」,可是其條件其實與結果互通。因為在條件下(若無誤差)勢必產生滿足條件的
結果本題 E選項將「結果」二字使用引號框列而出可能使文意有多元觀點認為
此敘述只是「結果」,若沒加上下引號則無此問題,若加「」可能會使考生誤解為此
敘述只是滿足「結果」但同時此結果也可以是「條件」(或誤導考生產生過度詮釋)
故我覺得可能會影響判讀「」有引申文意的功用易產生因人而異的多角度看法
(2) 接續上文,我認為題目敘述有問題,文意可解讀為,「除了另有協議外」須要配合題
幹的說法可是若我解讀成為我除了一五及國定假日要配合外是不是代表
我二四可以不以電話聯絡而直接親自本人到場呢?文意只論述到判決提及視訊和
通話的「條件」所以如選 EE選項若要是「結果」則應為「親子能以電話聯絡的
時間為每週一、三、五晚上七點至八點之間,且每日(含放假日)合計不能超過 30
分鐘」,我認為要加上此補充方能使 E選項成立,不然可能使人合理產生兩種疑義:
「我是在規定條件下不能和犯人有任何接觸亦或是在規定條件下可以和犯人有
任意接觸。」題目選項應寫出劃線處之文句,方才完整使 E可以選。
意見回覆:
1. 本題題幹開宗明義說:下列法律判決文的語意邏輯關係,是由「條件」與在此條件下所
產生的「結果」所構成。也就是說,題幹已指出,此判決文存在「條件」與「結果」的
關係通讀判決文可找出其核心是在制約「親子能以電話視訊聯絡的時間」判決
文中的「條件」「除了兩造另有協議及放假日外」而在此條件下所產生的「結果」
是「 每週一五晚上 7時至 8時之間且每日(含放假日)合計不得超過 30 分鐘」
2. 來函提及一般應會將「條件與結果的關係」理解為「做了 A,才能做 B但事實上,
漢語中,有「一般條件句」「無條件句(無論……都),而「一般條件句」又分為「充
分條件句(只要……就)「必要條件句(只有/除非……才/否則/不)本題引文中
雖然省略了「否則」,仍不妨礙其為前述最後一種條件句。
3. 考生作答本題,並不需要特別了解語法或法律知識,可直接從「題幹說明」及「引文文
」, 判斷選項(A)(E)敘述正確至於選項(D)考生只需直接判斷「週一五遇放
假日」的情況。根據引文文意,可判斷如果週一、三、五遇放假日,親子能以電話、視
訊聯絡的時間不限 7時至 8時之間,但合計不得超過 30 分鐘——因為引文中的「每週
五晚上 7時至 8時之間」限制的是平日的一至於「合計不得超過 30
分鐘」,則是一、三、五與放假日都相同。故選項(D)「假如每週一、三、五遇放假日,
也須比照平日一、三、五的約定計算時長」為正確敘述。
7
題號:34
題目:
33-34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33-34題。
道士笑曰「我固謂不能作苦今果然明早當遣汝行王曰「弟子操作多日
師略授小技,此來為不負也。」道士問:「何術之求?」王曰「每見師行處,牆壁所
不能隔,但得此法足矣。」道士笑而允之。乃傳以訣,令自咒畢,呼曰「入之!」
面牆不敢入。又曰試入之。」王果從容入,及牆而阻。道士曰:「俯首輒入勿逡
巡!」王果去牆數步,奔而入,及牆,虛若無物回視,果在牆外矣。大喜,入謝
士曰「歸宜潔持,否則不驗。遂助資斧遣之。抵家,自詡遇仙,堅壁所不能阻
妻不信王效其作為去牆數尺奔而入;頭觸硬壁驀然而踣妻扶視之額上墳起
如巨卵焉妻揶揄之王慚忿罵老道士之無良而已(蒲松齡《聊齋志異・勞山道士》
奇門遁甲之書所在多有然皆非真傳真傳不過口訣數語,不著諸紙墨也德州
宋先生清遠言曾訪一友友留之宿「良夜月明觀一戲劇可乎?」因取凳十餘
縱橫布院中與清遠明燭飲堂上二鼓一人踰垣入環轉階前每遇一凳輒蹣
努力良久乃跨過始而順行,曲踊一二百度轉而逆行又曲踊一二百度疲極
踣臥天已向曙矣。友引至堂上詰問何來。叩首曰「吾實偷兒,入宅以後惟見層
層皆短垣愈越愈不能盡窘而退出又愈越愈不能盡,故困頓見擒死生惟命
:「:「
門法也」清
「願學者不可傳可傳者不願學此術其終絕矣意若有失悵悵送之返(紀昀《閱
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
34. 請依據提示完成表格內容12,作102
請先寫出「條件」「抄錄甲文或乙文文句」建議兩者間以分號區隔(如條件文句
4分,作答字數:15字以內。)
條件
耐勞苦
有勇氣
師父,學法術的
條件是什麼?
條件一當然是要通過些考驗條件二是無畏只學口訣
而不敢嘗試,怎學得會?條件三 最重要,它
是避免禍害或法術靈驗的保證。
2
1
8
意見內容:
照題幹的說法,要從甲文指找可以佐證能吃苦耐勞的字句,學習道術要能吃苦。正解
給「我固謂不能作苦」,雖然可以理解為道士所說:「我就說你不能吃苦,今果然」來反證
學習道術需要能吃苦但是在下認為「弟子操作多日也可作為答案」因這句話直翻為「弟
子學習勞作了多日」也可看出王生具有能吃苦的性格即使文章最後仍受不了而放棄修道,
可是這是程度上的,對吃苦的耐受度之程度差異,不能因結果而說「弟子操作多日」不能
反證題幹的「能吃苦」,應部分給分或開放答案。且若不做太多過度詮釋,道士說:「我固
謂不能作苦」,是在說明王生「不能吃苦」,易使考生誤解為:不能用來反證吃苦。
意見回覆:
1. 根據題幹提示「條件一當然是要通過些考驗」,及表格中的「耐勞苦可知能吃苦
是徒弟學習法術須具備的條件因此可從甲文「道士笑曰『我固謂不能作苦今果然』
找到相關訊息。本題最精準的核心答案為:「能作苦」,但考生若摘引全句「我固謂不能
作苦,今果然」或「我固謂不能作苦」,均可接受。至於「弟子操作多日」,只是王生自
言很努力,但並非「能吃苦」的概念,也未受師父(道士)肯定,因為道士對王生的評
價是「不能作苦」
2. 非選擇題參考答案於 216 日( 三)同時公布於本中心網站較詳細的評分標準說明與
考生作答情形分析請參閱本中心將於 415 日( 五)出刊的第 330 《選才電子報》
9
題號:37
題目:
35-37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35-37題。
卡夫卡「世上有無窮的希望只是不屬於我們筆下的人物致力於
似可及的目標卻始終搆不到成功的邊在這驟然黯淡的世界把卡夫卡的話反過來講
好像也通:「世上毫無希望,除了屬於我們的希望。」
我講的是氣候變遷人們絞盡腦汁想控制碳排放實在頗有卡夫卡小說的氣氛
常聽人說只要眾志成城「解決」氣候變遷問題
1988年有科學證據時
可能是事實但過去三十年排放到大氣中的碳卻相當於兩百年來工業化社會的碳排
放量。
科學家研判:倘若全球平均溫度上升超過2,大勢將無可挽回。「政府間氣候變
遷專門委員會」的說法是要把上升溫度控制在2內,必須「下一個」三十年間
把淨排放降到零。
決策人士方,在我看來應有幾個先決條件首先製造汙染的國家得關閉
大部分能源與運輸的基礎設施根據《自然》期刊某篇論文的說法現有全球基礎設施
來臨限額
這還
包括數千個施工中和已規劃的計畫其次應有周全的能源政策,不
個笑話
歐盟使用生質燃料卻使印尼
人人對受限的生活必須照單全收,為後世、為遠方受威脅的國家忍受不便。
你可以說我悲觀但我實在不覺得人們能在短期內徹解方有些行動派人士主張
若公開承認問題無法解決,會降低大眾採取改善行動的意願。這讓我想到某些宗教領
生怕大眾若少了永遠得救的保證就懶得循規蹈矩我因此很好奇倘若我們決定
告訴自己真相,接下來會如何?
,當溫度越過無法回頭的點我們只能接受世界看,碳
排放減半多少可延緩面對臨界點的時間宗教改革時有個教義問題行善是因為
天堂?或單純因為行善是好事?如今儘管「天堂」是個問號你還是很清楚如果人人
行善,世界就可能更好。(改寫自強納森‧法蘭岑〈倘若我們不再假裝〉)
37. 下列2021年的新聞,能印證作者「悲觀面」想法的是:(占2分,單選題)
1 已開發國家承諾於 2023 年前 1000 億美元協助開發中國家因應氣
候變遷
2 2022 年底前終止海外未減排化石燃料直接投資,日、韓
等大金主
3 懸宕多年的《巴黎協定》全球碳交易市場規則,於氣候峰會確立架構,有助
於政府與企業交換碳
4 印度提議將氣候峰會協定的措辭由碳排「逐步淘汰」改為「逐步減少」
獲中國、伊朗、南非等國支持
(A)
1
3 (B)
2
4 (C)
1
3
4 (D)
1
2
4
10
意見內容:
作者的「悲觀面」意指人類無法在短期內有效減少碳排放即不可立即停止氣候變遷
只能延緩面臨臨界點的時間。
故我認為 37 題中的「①已開發國家承諾於 2023 年前,每年提供 1000 億美元協助開
發中國家因應氣候變遷」是可以印證作者悲觀面的,正因無法在短時間內停止氣候變遷,
才需要金錢的援助來因應問題若氣候變遷可以在短期解決根本不需這 1000 億美
元的援助。且此敘述也無「短期可解決問題」的含意,故①的敘述應可成為答案選項中的
一員,(D)應可成為答案,謝謝。
意見回覆:
1. 文中指出「你可以說我悲觀但我實在不覺得人們能在短期內貫徹解方」因為必須「關
閉大部分能源與運輸的基礎設施」與「周全的能源政策」才可解決,可知作者想法的悲
觀面為:就現況而言,無論是全球共識或能源政策規劃,都達不到控制碳排放/解決氣
候變遷問題/把上升溫度控制在 2°C 以內的目標。因此新聞②「日、韓等大金主國未加
入連署」「由碳排放『逐步淘汰』改為『逐步減少』獲中國伊朗南非等國支持」
都顯示這些國家欠缺解決氣候變遷問題的共識,故做不到大幅度配合與改變。
2. 新聞①「已開發國家承諾於 2023 年前,每年提供 1000 億美元協助開發中國家因應氣候
變遷」則與②、④的缺乏共識不同,已開發國家願意協助開發中國家因應氣候變遷,展
現問題意識與解決問題的意願,挹注資金對解決問題也能有一定的幫助,因此新聞①屬
於正面訊息,並不悲觀。故本題的正確答案為選項(B)「②④」
收藏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