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影響與聯想體悟

pdf
668.91 KB
12 頁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1
112 學測國文考科(國綜)試題或答案之反映意見回覆
題號:22
題目:
21-22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21-22題。
《論語》是對我平生影響最大,使我受益最多的一本書。
早年我所受的傳統教育以熟讀背誦為主故所讀的書無論懂與不懂都深深地
印入腦中《論語》既是我最早背誦的一本書也是我最為熟記的一本書抗戰後期
北平淪陷區雖然不得不穿著補丁的衣服吞食難以下嚥的混合麵也能不以為苦
因為當面臨這些情境時《論語》 等語句立即湧現給予我精神力量
使我可以不復介意且經由在貧苦中如何自處的反思進而聯想到「四書」中的其他語
這種融會貫通的聯想和體悟,應該正是孔子極為重視的一種教學方式。
在詩歌教學中這種聯想作用尤為可貴子貢從孔子談做人修養的「貧而樂富而
」,「如切如如琢如磨」而被孔子讚美是「可與言詩」
人。孔門論詩特別注重「興」因此日後特別注重詩歌中的興發感
。而這種感發,往往與人生之體驗和修養關係密切。
我平生讀書的最大樂趣就是從書中去體會一份活潑的可以提昇人精神的力量
正是從這一點來說《論語》是對我影響最大使我受益最多的一本(改寫自葉嘉
瑩《論語百則・前言》)
22. 下列敘述,最符合上文體會或想法的是:
(A)熟誦經典可將文章的深意烙印腦中,是對當代學子有益的教育方式
(B)《論語》與《詩經》、「四書」中的語句,可透過聯想體悟相印證
(C)孔門教學注重興發,子貢因以修養之道闡明詩句涵義而受孔子讚賞
(D)讀書之樂來自探求作品真實體驗,進而連結經典以形成興感的力量
意見內容:
答案為(B),建議增加(D)。文中第二段「當面臨這些情境時,……等語句立刻湧現」
「由在貧苦中如何自處的反思,進而聯想到『四書』中的其他語句」「而這種感發,往往
與人生之體驗和修養關係密切」我們認為作者提到的對經典的聯想是以真實的人生經驗
出發進而與閱讀過的經典產生連結而不是專注在將經典與經典間的文字進行連結印證
文中第三段重點是:詩歌教學重視聯想與興發感動,並不是在強調經典與經典間的文
字連結、印證(D)選項雖然「探求作品真實體驗」一句,語意模糊,難以理解但是相較
(B),算是問題較小的,所以判讀答案為(D)
2
意見回覆:
1. 依據引文最後一段:我平生讀書的最大樂趣,就是從書中去體會一份活潑的、可以提
昇人精神的力量。」可知讀書之樂在於從書中體會提昇人精神的力量,而非探求「作品
真實體驗」另外就文中作者分享的實際經驗看是從個人的生命經驗觸發聯想到曾
經閱讀過作品(尤其是經典)中的體驗從而有所興感體會。並非先探求作品的真實體
驗,然後連接經典,形成興感的力量。選項(D)不是正確答案。
2. 依據引文第三段:「在詩歌教學中,這種聯想作用尤為可貴。子貢從孔子談做人修養的
『貧而樂富而好禮』聯想到《詩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可知《論語》
「貧而樂,富而好禮」可與《詩經》相印證。再者,依據引文第二段作者在北平淪陷
區面對貧苦情境時湧現《論語》等相關語句「且經由在貧苦中如何自處的反思進而
聯想到『四書』中的其他語句。」可知《論語》可與「四書」中的語句相印證。而經典
之間融會貫通的聯想和體悟正是孔子重視的教學方式因此選項(B)最符合引文體會
或想法,是正確選項。
3
題號:24
題目:
23-25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23-25題。
嶺南人認為檳榔可以解瘴癘之氣蘇東坡入境隨俗嚼大噉
還特地寫詩歌詠檳榔「能消瘴癘暖如薰」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中說自己初至
對檳榔敬謝不敏;過了一段時間才敢稍微嘗試住了一年多「不可一日無
此君矣」。南宋周去非《嶺外代答》則寫道:「有嘲廣人曰『路上行人口似羊。』
以蔞葉雜咀終日噍飼也曲盡噉檳榔之狀矣每逢人則黑齒朱唇數人聚會則朱
殷遍地,實可厭惡。」言詞中極盡輕蔑。(改寫自黃楷元〈陪蘇東坡一起吃檳榔〉)
檳榔原產於馬來西亞,名稱源自馬來語pinang。臺灣的檳榔品質佳從前除了日常
嚼食,也用來待客。
李時珍《本草綱目》說:嶺南人以檳榔代茶禦瘴其功有四:一曰醒能使之醉
蓋食之久則醺然頰赤若飲酒然蘇東坡所經潮登頰醉檳榔二曰醉能使之
蓋酒後嚼之則寬氣下痰餘酲頓解朱晦庵所謂檳榔收得為祛痰』也
能使之飽四曰飽能使之蓋空腹食之充然氣盛如飽飽後食之則飲食快然易
消。又且賦性疏通而不泄氣,稟味嚴正而更有餘甘。」
檳榔果實含多酚類化合物檳榔素檳榔鹼會影響大腦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
作用提高警覺度刺激腎上腺素分泌世界衛生組織證實檳榔素檳榔鹼具潛在致
癌性,檳榔所添加的石灰則會破壞口腔黏膜的表皮細胞,導致細胞增生變異。
嚼食經驗令我覺得檳榔很容易成癮戒除甚難但不知它的成癮機轉它迷惑人
卻極具危險像不正常的親密關係像禁忌的遊戲嚼多了會有墮落感、罪惡感可它
那麼清香,那麼容易上癮。(改寫自焦桐〈禁忌的親密關係〉)
24. 關於甲、乙二文的寫作方式,說明最適當的是:
(A)甲文就歷史發展評論,認為嚼檳榔有礙觀瞻而不鼓勵食用
(B)乙文兼論檳榔功效與危害,呼籲人們抗拒檳榔的危險誘惑
(C)二文皆引述相關的文學創作與醫療知識,呈現檳榔多面性
(D)二文皆提及食用者親身經驗,點出嚼食檳榔後的成癮現象
意見內容:
(C)選項也正確,原因如下:
(1)文學創作:甲文提到《鶴林玉露》《嶺外代答》,乙文提到蘇軾「經潮登頰醉檳
榔」,朱晦庵「檳榔收得為祛痰」等詩句。
(2)醫療知識:甲文提到「能消瘴癘」,乙文提到檳榔的致癌性等。
所以二文皆有提到文學創作與醫療知識,可以呈現檳榔的多面性。
意見回覆:
乙文引述李時珍《本草綱目》以及檳榔相關的醫療知識,甲文則未引述醫療知識。甲
文所述「能消瘴癘」,是因為「嶺南人認為檳榔可以解瘴癘之氣」,談的是嶺南人對檳榔的
認知,而非醫療知識。故選項(C)敘述不適當。
4
題號:25
題目:
23-25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23-25題。
嶺南人認為檳榔可以解瘴癘之氣蘇東坡入境隨俗嚼大噉
還特地寫詩歌詠檳榔「能消瘴癘暖如薰」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中說自己初至
對檳榔敬謝不敏;過了一段時間才敢稍微嘗試住了一年多「不可一日無
此君矣」。南宋周去非《嶺外代答》則寫道:「有嘲廣人曰『路上行人口似羊。』
以蔞葉雜咀終日噍飼也曲盡噉檳榔之狀矣每逢人則黑齒朱唇數人聚會則朱
殷遍地,實可厭惡。」言詞中極盡輕蔑。(改寫自黃楷元〈陪蘇東坡一起吃檳榔〉)
檳榔原產於馬來西亞,名稱源自馬來語pinang。臺灣的檳榔品質佳從前除了日常
嚼食,也用來待客。
李時珍《本草綱目》說:嶺南人以檳榔代茶禦瘴其功有四:一曰醒能使之醉
蓋食之久則醺然頰赤若飲酒然蘇東坡所經潮登頰醉檳榔二曰醉能使之
蓋酒後嚼之則寬氣下痰餘酲頓解朱晦庵所謂檳榔收得為祛痰』也
能使之飽四曰飽能使之蓋空腹食之充然氣盛如飽飽後食之則飲食快然易
消。又且賦性疏通而不泄氣,稟味嚴正而更有餘甘。」
檳榔果實含多酚類化合物檳榔素檳榔鹼會影響大腦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
作用提高警覺度刺激腎上腺素分泌世界衛生組織證實檳榔素檳榔鹼具潛在致
癌性,檳榔所添加的石灰則會破壞口腔黏膜的表皮細胞,導致細胞增生變異。
嚼食經驗令我覺得檳榔很容易成癮戒除甚難但不知它的成癮機轉它迷惑人
卻極具危險像不正常的親密關係像禁忌的遊戲嚼多了會有墮落感、罪惡感可它
那麼清香,那麼容易上癮。(改寫自焦桐〈禁忌的親密關係〉)
25. 下列詩句畫線處所敘述的檳榔作用,甲文或乙文中未提及的是:
(A)登頰紅潮增嫵媚,潤脾津液益精神
(B)一抹腮紅還舊好,解紛惟有送檳榔
(C)有時食鮆苦羶腥,也須細嚼淨口舐
(D)淡可療飢醫苦口,津能分潤滴枯腸
意見內容:
從兩文中我們的確無法看出檳榔有解糾紛的功能B選項)但學生以為我們也無法
看出檳榔具有使口腔乾淨或去除食物遺留味道的功能C選項)因此我以為選擇 C
項者,其判斷並非不正確。期望讓這題選 BC皆判定為正確。
意見回覆:
乙文提及檳榔「稟味嚴正而更有餘甘」可它又那麼清香」,故可用以「淨口舐」(清
淨口中因吃羶腥而有的不佳氣味)。本題要求選出甲文或乙文未提及的檳榔作用,選項(C)
不能列為答案。
5
題號:26
題目:
26. 下列各組「」內的詞,意義前後相同的是:
(A)克己「復」禮為仁/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奔而入,「及」牆,虛若無物
(C)蓋藏「既」富,絃誦興焉/「既」親其所親,亦親其所疏
(D)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項伯)素「善」留侯張良
(E)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
意見內容:
1. 26 (A)選項的前者「克己復禮」「教育部《重編國語解典修訂本》網站上的釋義
「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舉止合乎禮節。而在過去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中(以三
民、康熹版為例),對於「復禮」的注釋為「歸返於禮」,復的單字意思為「返、還」或
是「歸返」。而該選項後者「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其中「復」的字義是「恢復」
若於「教育部《重編國語解典修訂本》網站上單獨查詢「復」的字義則得出以下結果
「復」字作動詞用有 4個意思,第一為「返、還。」第二則為「還原,再回到原來的樣
。」則明顯「克己復禮」「復」應為第一義;而「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復」
為第二義。
綜上所述,(A)選項前後意義相異,原答案為(A)(B),應調整為(B)
2. (A)選項:(1)克己「復」禮為仁/(2)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1)教育部成語典克己復禮為:克制自己的私慾,使言行舉止合乎禮節此處「復」
:合乎、遵守
(2)高中國文學習網中原文第五段嗚呼!師道之不復可之矣翻譯為從師問道的
風氣無法恢復,由此可知。此處「復」應指:恢復
故可知(1)(2)處之「復」字意不同,故(A)非正確選項。
3. 此題公布之答案為(A)(B)
參考書中寫道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復」解釋為「恢復」克己「復」禮為仁
則另解釋為「回復」在作答時認為參考書分開解釋為兩個「復」字意義不同因此未選
擇該選項。
4. 《重編國語解典修訂本》(A)解為返還/還原再回到原來的樣子(A)選項前後意
義不同,不是答案。
5.「克己復禮」「復」「回歸」的意思「克己復禮」是指克制自己使每件事都「回歸」
到禮,不是要恢復禮。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復」「恢復」的意思所以(A)選項說兩者前後意義相同有
疑慮,前後兩個「復」意義不同。
6
意見回覆:
〈師說〉「師道之不復可知矣」是呼應「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所以「師道之不復」
是指「不能歸返到『師道傳』的情況」「復」解釋為「歸返」是沒問題的。而且,教育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不復」的釋義有二(1)不歸返,(2)不再。據此,可得知「師
道之不復」「復」「歸返」的意思,「克己復禮」的「復」意義相同。故而選項(A)
是正答,無疑義。
7
題號:27
題目:
27. 「稍微哭一下就不得了啦戲也不演啦,句中「稍微」用來修飾動詞「哭」表示哭
的程度。下列文句「」內的詞,用來修飾動詞,表示動作程度的是:
(A)侍婢羅列,「頗」僭於上
(B)漁人「甚」異之復前行
(C)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D)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E)行「略」定秦地,函谷關有兵守關,不得入
意見內容:
國綜第 27 (C)滿目蕭然『極』而悲者矣」不適合列為正確答案,或至少應當
列為「可選可不選」,理由有四:
(1) 該題表示要考生選出「用來修飾動詞表示動作程度」的詞語然是要選出一
「用來修飾動詞的程度副詞」若根據教育部國語辭典的解釋,「極」解釋為
副詞時則前接形容詞與副詞但不會接在動詞之後用來修飾動詞「感極而
悲」的「極」理當不會是個程度副詞。
(2) 根據教育部國語辭典一些使用A極而 B句型的文句「泰極而否」解釋為「事
情發展達到高峰後就會走下坡」「喜極而泣」解釋為「高興到了極點反而落下
淚來」,可見在A極而 B」的句型中「極」通常會解釋為「達到極點」,當動詞
用,而不會是個用來修飾動詞的副詞。
(3) 根據龍騰文化補充文選第二冊〈岳陽樓記〉「感極而悲」翻譯為「感慨到了極點
而悲從中來了!」;翰林文化第二冊課本備課用書〈岳陽樓記〉「感極而悲」翻譯
「令人感慨至極而悲從中來啊!」(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將「至極」解釋為「到
了極點」)可見將「極」視為「達到極點」是現行語文教材的慣例。
(4) 根據臺北市公立高中學科能力測驗模擬考試第 26 題,考測「夕舂未下,始『極』
其濃媚/滿目蕭然『極』而悲者矣」的字義比較答案認為兩個「極」字的字
義相同,均解釋為「最極致」在該次考試答案公布後有兩位高中教師對「感極
而悲」「極」字解釋提出疑義認為「極」字應當解釋為動詞其後命題教師
雖仍保持原答案,認為「極」字應解釋為「副詞,最極致」卻顯見該題具有爭議
性,不宜列為考題。
綜合上述可知,本次學測國綜第 27 (C)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不適合列
為正確答案,或至少應當列為「可選可不選」
意見回覆:
1. 本題題幹已明言要求考生選出文句「」內用來修飾動詞表示動作程度的詞據此可知
本題並非要求辨識詞性,並非要求要選出一個「用來修飾動詞的程度副詞」,只要是能
「修飾動詞表示動作程度的詞」就是正確選因此不管是把「感極」解釋為「感
慨到了極點」或是「感慨至極」「極」都是修飾「感」的程度。選項(C)是正確選項。
8
2. 「極」為副詞相當「很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解釋為「前接形容詞副詞
後面常加『了』,並未說「不會接在動詞之後」我們可說「喜歡極了」「感動極了」
「喜歡」「感動」都是動詞「極」擺在動詞後做程度副詞該動詞一般是表心理活動或
心理狀態「感極」「極」解釋為「至極」是動詞用法補充修飾「感」的程度「極」
也可做程度副詞,如此,「感極而悲者矣」就是「令人感慨極了而不禁悲從中來」
9
題號:28
題目:
28. 關於「祕密」的看法,符合下文敘述的是:
當祕密出現在親近的人際關係中每個人都覺得刺目
我隱匿了最後也可能是最
重要的一條線索阻止你順暢讀取我全部的檔案那對愛是多大的殺傷力!這個世界於
是鼓勵坦白彷彿只要開誠布公必能互相理解擁抱痛哭流涕地和解但祕密卻固
執地打破了理性架構的神話讓人類理解語言的限制發現自己畢竟掙脫不了那些幽暗
的本能,及孤獨如何成為每個人真正的生命基調。
害怕孤獨的人為了裝作一無所瞞以爭取想像中的友誼於是開始訴說祕密
換祕密那是朋友的定情儀式但我們不說自己的祕密訴說別人祕密是一種無本生意
也是一種聲東擊西的詭計當所有人都忙著訴說其他人的祕密自己的祕密就擺脫了被
刺探的危險想要掩人耳目是另一個人祕密開始出土的原因(改寫自胡晴舫〈祕密〉
(A)人類幽暗不安是因為背地裡訴說別人的祕密
(B)交換祕密揭示人們畏懼孤獨而有相互取暖的需求
(C)訴說他人祕密既能滿足好奇窺探,又可掩藏自己的祕密
(D)保有祕密,拒絕他人全面讀取自己,反映孤獨的生命基調
(E)祕密的存在,乃因語言不可盡意的限制,阻隔了人際關係的親密
意見內容:
(C)引文敘述未提及「訴說他人秘密能滿足好奇窺探」沒有「好奇」「窺探」的相關內
容出現在文章中。所以正確答案不應有(C)
意見回覆:
依據引文「訴說別人祕密是一種無本生意也是一種聲東擊西的詭計當所有人都忙
著訴說其他人的祕密,自己的祕密就擺脫了被刺探的危險。」可知訴說他人祕密除了可以
轉移目標、聲東擊西,也在防止自己的祕密「被刺探」的同時,滿足人們對祕密好奇窺探
的心理。故選項(C)敘述符合引文,是正確選項。
10
題號:30
題目:
30. 下列兩節現代詩,均以賴和為寫作題材。關於詩意的解讀,適當的是:
甲、販夫的賣菜聲/從泛黃的紙張中傳來/殖民的申誡/帝國的律令/不過是根被折
斷的秤錘呀/在不等重的兩端/丈量用聽診器/也無法診療的喘鳴/沉吟為一位
詩人(洪崇傑〈稱仔的彼端
致賴和〉
乙、你與所有人/都曾摀著嘴、駝著背走過/日本軍警到處罰站的街頭/在你自己的
彰化媽祖宮用聽診器/像順風耳般,聽竊所有在病人心房裡/癱瘓的故事與詩歌
/住滿秦得參林先生添福阿金莫那魯道……/你堅決帶他們走出情節與格
律/到軍刀與警棍林立的廣場大膽遊行/在文藝欄一遍遍排版複中/把他們供
奉在文壇(解昆樺〈在囚獄中獲致潔淨的光〉
(A)甲詩「被折斷的秤錘」與乙詩「駝著背」,刻劃人民被拷打的形象
(B)二詩均以「聽診器」提示醫師的身分,暗指醫者仁心而能聽取民瘼
(C)甲詩的「喘鳴」與乙詩的「癱瘓」,均日治時期民智仍屬蒙昧無知
(D)二詩均述及〈一桿稱仔〉,慶幸文字能在當時對抗威權且洗滌人民苦厄
(E)甲詩認為人民苦難讓詩人悲憫發聲,乙詩認為苦難的人民被書寫而銘刻
意見內容:
答案為(B)(E)建議改為(B)(D)(E)文人不畏強權以筆為受政治壓迫的弱勢百姓發聲
綻放出「聖潔的光」(詩名),並見證了文學的力量,讓後人以新詩謳歌,這是不幸時代中
偉大的幸運,也是在最黑暗中的光明見證。即為(D)選項中「慶幸」之意。
甲詩述及賴和小說〈一桿稱仔〉詩中也提及將「聽診器」無法診療的「喘鳴」「沉吟
為一位詩人」意謂賴和以文學為力量試圖為受壓迫的人民發聲乙詩既以〈一桿稱仔〉
做為發想就會令人聯繫賴和這篇小說就是強烈批判了日本殖民體制對人民的經濟掠奪
與日警欺凌百姓的殘酷行徑。因此為受壓迫的同胞發聲,挺身對抗殖民不公不義的統治
此即甲乙兩詩皆有(D)選項中「對抗威權」的意義。
這兩首詩對賴和的稱頌,就是因為身為一位醫者,願意站在權力的對立面,寫出百姓
的委屈與苦痛讓不敢說的不能講的一一詩、入文使人民的苦厄被理解被看見
進而得到心靈的洗滌與慰藉這不就是文學的最大力量嗎?這即(D)選項中「洗滌」的意義
意見回覆:
賴和有意識的以文字對抗威權,但是他所反映出的人民疾苦,既不可能使殖民政權因
此改善對待人民的態度,而實質洗滌百姓的疾苦;也不可能讓受教育不多的大部分百姓因
為知曉有人為他們說出了心裡的苦,而在精神上感受到痛苦被洗滌。賴和的文字紀錄了那
個時代的苦痛就是文學的力量但在當時能不能產生實際的救贖或舒緩答案是否定的
甲、乙二詩作者描述了賴和的文學行動和創作動機:作為醫生無能為力,只能以文字
記錄一切,但詩句中並沒有可供判斷作者「慶幸」的字句。此外,乙詩題目「潔淨的光」
指的是賴和而此亦未能衍伸出慶幸洗滌人民苦厄的含意再者「當時」的人們也未因賴
和的文字而有苦厄被洗滌的具體感受。綜上,選項(D)解讀不適當,不是正確選項。
11
題號:32
題目:
31-32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31-32題。
菊花開,正歸來。伴虎溪僧林友龍山客,似杜工部淵明李太白,有洞庭柑陽酒
西湖蟹。哎!馬致遠〈撥不斷〉)
妨何礙?有甚思?糟醃兩個功名字醅渰千古興亡事麴埋萬丈虹霓志
達時皆笑屈原非,知音盡說陶潛是。(〔元〕白樸〈寄生草〉)
屈原已經成為一個符號和象徵。
漢代屈原的爭議主要落於「怨君」儒家對情感表達的理想是「樂而不哀而
不傷」肯定屈原的人以注解儒家經書的方式注《楚辭》試圖建立其經典地位認為
屈原和《詩經》一樣怨誹而不亂」可與日月爭光批評屈原的人認為屈原在〈離騷〉
有著歌淚式的表達,甚至悲壯付出生命,與儒家中庸之道產生劇烈拉鋸。
宋朝遭外族侵門踏戶激發民族情感《楚辭》讀者對屈原情感表現的理解不同
於漢代只從忠君脈絡詮釋轉而強調其愛國之心以國家民族興亡的高度「當怨與
否」的倫理內涵重新審視,由此確立屈原情感的正當性。
明代黃文煥因蒙冤下獄對屈原不被理解的痛苦感同身受在獄中著《楚辭聽直》
為屈原的忠義之心辯護,希望有人也能替他昭雪冤屈。
屈原之於現代讀者的意義與社會文化語境相關面對抗戰屈原愛國的面向被重
新加強隨著端午節被確立為詩人節學者開始思考「詩人何為」從中探討文學與政
治的關係當個人理想遭遇挫折就像屈原不被楚王了解這時該不該執著?可藉由屈
「舉世皆濁我獨清」的心緒思考理想和世界的衝突(改寫自徐平〈一個屈原
自表述
政大廖棟樑揭開屈原的百變面紗
32. 依據甲、乙二曲和丙文,關於歷代對屈原的看法,敘述適當的是:
(A)漢代對屈原的爭辯,在其作品情感的表達方式是否優於《詩經》
(B)宋代時關注屈原愛國之心,從民族情操的角度使怨君問題合理化
(C)元代文人喜借用屈原典故,說明自己雖然歸隱卻待時而動的心境
(D)明代時有與屈原相似際遇的人,將自身認同投射到屈原的遭遇上
(E)現代的各種文化語境中,詮釋屈原既保有過去面向也有時代新意
意見內容:
(D)選項中,「時有」代表多於一次、或多於一人。但甲、乙二曲為元代非明代,丙
中明代又只提到「唯一一人」黃文煥,故無法得知「明代『時有』與屈原相似際遇的人,
將自身認同投射到屈原的遭遇上」,黃文煥是唯一一人或還有其他人有相似舉動我們無從
得知,「時有」二字運用不適當,所以不應該有(D)選項。
醅:沒過濾的酒
渰:同「淹」,淹沒。
12
意見回覆:
選項(D)明代時有與屈原相似際遇的人是指明代「的時候」(如同選項(B)宋代時……
是指宋代的時候……)因此由丙文中「黃文煥因蒙冤下獄對屈原不被理解的痛苦感同
身受」,可知「明代時有與屈原相似際遇的人,將自身認同投射到屈原的遭遇上」,敘述適
當。
收藏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