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5 頁 104年指考
共 7 頁 國文考科
- 5 -
18. 下列文句畫底線處的詞語,運用恰當的選項是:
(A)楊時與游酢常向老師程頤不恥下問,好學進取的精神相當可佩
(B)當志工貴在有服務熱忱,如果只是為了換取證書,就不值一哂
(C)表演者上臺謝幕,現場的觀眾也不吝賜教,報以最熱烈的掌聲
(D)雖然沒能得獎,他仍不假辭色地表現出開心的樣子,要大家別灰心
(E)但求無過的做法雖然不足為訓,然而眼下情況緊急,只能消極因應
19.下列各組文句「」內的字,前後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況脩短隨化,終期於「盡」/以 天 下 之 害 「 盡 」 歸 於 人
(B)其 門 人 甚 眾 , 「 薄 」 暮 畢 集 / 炎日「 薄 」 茅 上 , 暑 氣 蒸 鬱 , 覺 悶 甚
(C)後五年,吾妻來「歸」/靖心知虬髯得事也,「歸」告 張 氏 , 具 禮 拜 賀
(D)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 譬 如 人 身 血 脈 , 節 節 相 通, 自 無 他 病 。
數年以後, 仍 成 樂 土 , 豈 不 「 休 」 哉
(E)安 能 以 身 之 察 察,受 物 之 汶 汶 者 乎 ?「 寧 」赴 湘 流,葬 於 江 魚 之 腹 中 / 將軍
獨靦顏借命,驅馳氈裘之長,「寧」不哀哉
20. 「平原君欲封魯仲連,魯仲連辭讓者三」,句末的「三」用來描述動作的頻率。
下列文句中的「三」,屬於此種用法的選項是:
(A)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B)五帝五后,凡十主,未遷者六,未立者四,未諡者「三」
(C)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D)尋見莊帝從閶闔門入,登太極殿,唱萬歲者「三」,百官咸加朝服謁帝
(E)每 衞 果 毅 都 尉 一 人,被 繡 袍,各 一 人 從; 左 右 領 軍 衞 有 絳 引 幡,引 前 者 三,
掩後者「三」
21.「前絲斷纏綿,意欲結交情。春蠶易感化,絲子已復生」, 其中「絲子」和「思
子」為 雙 關 語 。 下列詩句畫底線處,屬於相同表達手法的選項是:
(A)朝登涼臺上,夕宿蘭池裡。乘月採芙蓉,夜夜得蓮子
(B)雖無賓主意,頗得清淨理。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C)五月南風興,思君下巴陵。八月西風起,想君發揚子
(D)憐歡好情懷,移居作鄉里。桐樹生門前,出入見梧子
(E)今 日 還 家 去 , 念 母 勞 家 裡 。 卻 與 小 姑 別 , 淚 落 連 珠 子
22.閱讀下列兩則資料,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
甲、(李)延年善歌,為新變聲。是時上方興天地諸祠,欲造樂,令司馬 相如等
作詩頌,延年輒承意弦歌所造詩,為之新聲曲。(《漢書‧佞幸傳》)
乙、宋翔鳳云:「宋元之間,詞與曲一也;以文寫之則為詞,以聲度之則曲。」
詞、曲皆有曲度,故謂之填詞,又稱倚聲,並先有聲而後有詞,非若古樂府
之始或徒歌,終由知音者為之作曲,被諸管弦也。(龍榆生《中國韻文史》)
(A)「古樂府」即李延年「新聲曲」,乃「徒歌」之作
(B)唐 代 白居易提倡的「新樂府」,體裁亦為「先 有 聲 而 後 有 詞 」
(C)詞 在 宋 代 的 寫 作 方 式 , 大 致 為 「 倚 聲 」 ,多按既有譜格填上新詞
(D)李延年 「 弦 歌 所 造 詩 」 , 即 「 知音者為之作曲,被諸管弦也」的表現
(E)「宋元之間,詞與曲一也」意謂宋詞、元曲的押韻和協律方式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