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定科目考試考試說明 公民與社會考科
7
【例題 8】
測驗目標:3b 能深入理解並反思具公民內涵的知識基礎
政府為何不應該付費給民營報紙,由記者利用新聞報導的形式,替政府進行政策說明或者
宣導?以下敘述何者符合「媒體識讀」知識的要求?
(A)因為接受政府出資,媒體所擁有的言論自由空間也被政府所直接剝奪
(B)因為此項協議內容,涉及納稅人經費的使用,所以必須經過立法院的事前審查同意
(C)因為混淆了宣傳與真實,製造出資訊不對等的情形,進而扭曲了公共議題的討論空間
(D)因為很難避免媒體可能自行做誇大不實的報導,導致政府政策的原始用意可能被扭曲
的問題
(100 年度研究用試卷)
參考答案:C
測驗內容:媒體識讀
說明:
(1) 本題評量考生有關公民與社會課程中「媒體識讀」的相關內容。
(2) 選項(A)媒體雖然接受政府資金,部分言論可能被影響,但政府畢竟沒有直接經營、
管理該媒體,因此媒體的言論自由空間不會被直接剝奪。選項(B)政府付費給媒體的舉
動不符合民主價值,無論是否經過立法機關同意,均非正確做法。選項(C)政府刻意製
造的資訊,可能誤導公民,因而也扭曲公共討論空間,故選項(C)正確。選項(D)不符
合媒體識讀的意旨,故錯誤。
【例題 9】
測驗目標:3b 能深入理解並反思具公民內涵的知識基礎
每當世界各國政治經濟領袖舉行高峰會議,例如世界貿易組織會議(WTO)、G-20 經濟與
貿易首長級會議等,同時間也會吸引來自世界各國的不同的社會運動團體,例如生態環
保、勞工、女權、農民等人士前來抗議;主辦的都市也因此特別加強治安維護,如臨大敵。
從「全球化」與「反全球化」來理解上述現象發生的原因,下列何者正確?
(A)經濟全球化也帶來「地球村」的理想價值,社會運動人士為了鼓吹「地球村」理想而
聚集
(B)許多社會運動人士認為各地方的經濟與社會壓迫,起源於跨國的超大商業集團與國際
金融體系,並非一國、一地的問題,所以要選擇同時間抗議
(C)因為抗議人士往往來自全球各地,語言、文化不同,又不瞭解當地法律規範,所以很
容易和維持治安的警察發生衝突的不幸事件
(D)因為高峰會議舉行期間國際媒體雲集,社會運動人士也想利用此機會抗議各該國政府
的內政問題,藉此引起世界輿論的關注
(100 年度研究用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