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學年度起分科測驗公民與社會考試說明

pdf
1.48 MB
27 頁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分科測驗
公民與社會考科考試說明
111 學年度起適用-
中華民國 108 9
著作權屬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所有,僅供非營
利目的使用,轉載請註明出處。若作為營利目的使用,應事
前經由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書面同意授權
分科測驗公民與社會考科考試說明
前言 ........................................................................................................................... 1
壹、測驗目標 ........................................................................................................... 1
貳、測驗內容 ........................................................................................................... 2
參、試題舉例 ........................................................................................................... 3
附錄一、測驗目標與學習表現的對應 ................................................................. 23
附錄二、社會領綱公民與社會學習內容八大主題(A~H)的「建議節數」. 23
分科測驗考試說明 公民與社會考科
1
分科測驗
公民與社會考科考試說明
前言
111 學年度開始,分科測驗公民與社會考科(簡稱「公民考科」)依據民國 107 10
26 日教育部發布、於 108 學年度實施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
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社會領域》(簡稱「社會領綱」)進行命題。本考科的測驗除了符
應課綱的基本理念與核心素養,試題的設計與取材主要依據社會領綱揭櫫的普通型高級中
等學校「公民與社會」學習表現,以及必修與加深加廣選修課程的學習內容。
為使「公民考科」扣緊課綱素養導向的精神與內容,測驗的方向、目標、題型與答題
方式亦隨之調整。以下具體說明測驗目標、測驗內容並列舉試題範例供作參考。試題舉例
區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針對測驗目標與測驗內容舉例說明,第二部分則是針對課綱
新增的加深加廣選修「探究與實作」課程的命題,提供說明與示例。
壹、測驗目標
「公民考科」的測驗目標係依分科測驗的實施規劃,選取「社會領綱」學習表現中適
合作為紙筆測驗者,訂定測驗目標。本目標從掌握知識基礎,以至整合知識與方法,再至
反思、評論與實踐知識與方法,不但重視對實際社會現象的覺察、說明、分析、詮釋、判
斷和反思等不同測驗層次,也兼顧學科知識和方法的整合運用。具體的測驗目標如下:
一、掌握公民與社會學科知識以說明社會現象
1-1.說明社會生活的現象及其成因。
1-2.釐清公民知識的核心概念。
二、整合公民與社會學科知識與方法以分析社會議題
2-1.分析並運用公民與社會生活相關資料。
2-2.界定當代社會生活的相關問題。
2-3.運用公民知識解釋相關社會現象。
2-4.區辨社會現象的多種解釋觀點。
三、反思、評論與實踐公民與社會學科知識與方法
3-1.反思並評論相關公民知識。
3-2.整合公民知識,論述自己的主張,並能提出合理的論證。
3-3.規劃具有公共性或利他性的行動方案並評估其影響。
公民與社會考科 分科測驗考試說明
2
貳、測驗內容
一、測驗範圍
「公民考科」測驗範圍包括:部定必修科目「公民與社會」(普高部分)、部定加深
加廣選修課程「現代社會與經濟」、「民主政治與法律」及「探究與實作:公共議題與社
會探究」。
「公民與社會」部定必修(普高部分)與選修課程包含的「延伸探究」提示建議,為
測驗題目可選用之情境素材,但測驗的學科知識與概念仍以學習內容編碼的條目為限。
選修課程「探究與實作: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的測驗命題,係依據前述部定必修課
程「公民與社會」(普高部分)與選修「現代社會與經濟」、「民主政治與法律」課程的
學習內容為範圍,並結合「社會領綱」揭櫫的「社會探究的要項」與「實作取徑」取材方
向(請參閱「社會領綱」第 44-46 ),配合測驗目標以設計試題。
二、題型與配分
1. 包含選擇題型與非選擇題型,其中選擇題型包含單選題與多選題。全卷選擇題型配
分約占 70%-80%;非選擇題型配分約占 20%-30%
2. 選擇題型與非選擇題型可能以單獨或混合的形式出現。
3. 試卷組成的學科內容分布,以課綱學習內容八大主題(A~H)的「建議節數」(請
參閱附錄)比例為組卷原則。
分科測驗考試說明 公民與社會考科
3
參、試題舉例
試題舉例包含兩部分:第一部分依據測驗目標與測驗內容舉例說明,例題附列參考答
案或評量基準、對應的課綱學習內容以及命題說明;第二部分則是針對「探究與實作」的
試題說明與示例,並特別依「社會領綱」揭櫫的「社會探究的要項」與「實作取徑」取材
方向,列表呈現試題與課綱的連結。
前述兩部分的試題舉例均包含非選擇題題型,每題附列建議配分,但僅供參考;正式
考試試卷中非選擇題的配分,將依當次整體組卷規劃而定。此外,各題非選擇題示例所附
列評量基準,亦僅供參考;正式考試之閱卷,係依照本中心閱卷標準程序,並經全體閱卷
委員討論和試閱等流程,確定適當的評量基準。
一、依測驗目標與測驗內容舉例說明
【例題 1
1. 我國《民法》對於子女姓氏應從父姓或母姓的規定,歷經數次修正,由原先「子女應從
父姓」,改成可以由父母書面約定子女姓氏;但目前依據內政部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的
子女仍以從父姓為主。下列哪一個論點最能用來說明此一現象?
(A)法律未強制子女從父姓,係因社會習慣與法律具有一致性
(B)因習慣法的效力優先於法律規定,故此現象合乎法律要求
(C)社會大多數人重視家庭倫理,認為家庭是社會規範的基礎
(D)社會傳統風俗習慣形塑了人們的行為,其影響比法律更強
108 學年度學測)
參考答案:D
測驗目標:一、掌握公民與社會學科知識以說明社會現象
1-1.說明社會生活的現象及其成因
測驗內容 Bc-V-1 社會規範如何維護社會秩序與形成社會控制?在什麼情形下規範會
受到質疑而改變?
明:本題旨在測驗考生能否從真實社會情形進行分析,思辨不同社會規範對社會行
為之影響,以理解法律之有限性。題幹表明我國將原先「子女應從父姓」修
成子女之姓氏由其父母書面約定,修法的目的在於促成性別地位平等,但修法
後並未明顯地改變既有從父姓為主的父權社會現象,顯示修法至今仍未能有效
達成其預期目的,係因社會傳統風俗習慣形塑了人們的行為,其影響力比法律
更強。故選項(D)正確。
公民與社會考科 分科測驗考試說明
4
【例題 2
2. 我國某市政府為了市區某段道路是否拓寬的問題準備徵詢民意該市某議員主張直接
辦理公投但業務主管的市府官員認為無法舉辦公投應辦理網路民意調查依現行法
律規定與實務經驗,對兩種徵詢民意方式的評析,下列哪些敘述最適當?
(A)議員主張的方式可由市政府逕行辦理,官員的方式需委託專業的新聞媒體
(B)議員主張的方式較具有公信力,官員的方式則可能有媒體的資訊過濾問題
(C)議員主張的方式為直接民主的展現,官員的方式則有資訊近用不平等問題
(D)兩種方式皆能有效展現多數民意,且對該市政府的政策制訂具有法律效力
(修改自 107 學年度指考)
參考答案:C
測驗目標:一、掌握公民與社會學科知識以說明社會現象
1-2.釐清公民知識的核心概念
測驗內容:公 Cc-V-2 除了選舉之外,我國還有哪些重要的政治參與形式及管道?
De-V-1 科技發展如何提升公共生活的參與?又會造成什麼樣的參與不平等?
明:本題旨在測驗考生能否辨析公民投票與民意調查兩種徵詢民意方式的內涵。公
民投票屬於直接民主中「創制」或「複決」的展現,符合資格的選民均能參與
投票;而網路民意調查較有因數位落差產生資訊近用不平等的問題。此外,公
民投票結果對政府政策制訂具有法律效力,而網路民意調查則無。綜上所述,
選項(C)正確。
【例題 3
3. 下表是某國三個所得階層的相關調查結果小韋看完表格後主張由表格可看出「原來
個人健康狀態並非只與天生體質有關,而應該與所屬的所得階層有關。此主張最可能
基於對表格的那一項解讀?
所得階層
體重過重者占各階層
人口百分比
年平均家戶
所得(萬元)
年平均家戶美容
支出(萬元)
年平均家戶保健
支出(萬元)
高所得
32%
203
40
50
中所得
40%
127
10
15
低所得
46%
80
5
10
(A)家戶所得較高者,因經濟資本高故更重視裝扮與外貌
(B)家戶所得較高者,其保健支出占其收入比例也就越高
(C)家戶所得較低者,較可能因為過勞使其平均餘命較低
(D)家戶所得較低者,較可能因體重問題而引發各種疾病
(修改自 107 學年度指考)
分科測驗考試說明 公民與社會考科
5
參考答案:D
測驗目標:二、整合公民與社會學科知識與方法以分析社會議題
2-1.分析並運用公民與社會生活相關資料
測驗內容 Ea-V-1 什麼是階層化?不同的社會學理論如何解釋階層化所蘊含的資源分配
不均等現象?
Ea-V-2 社會階層化如何表現在經濟資源、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政治權力等
不同面向?
明:本題旨在測驗考生能否解析社會階層化對個體的影響。社會階層化是指社會成
員因擁有的資源不同,而被安排在不同層次的地位或團體中。不同社會階層會
帶來不同的生活方式,個人的生命機運(life chances)也常隨社會階層之不同
而有差異。小韋由表格推論「個人健康狀態與所屬的所得階層有關」,應係由
表中「體重過重」或「保健支出」欄位判斷。家戶所得較低者,體重過重者比
例也較高因此可推論較可能因體重問題引發各種疾病(D)正確此表中中
所得者保健支出占其所得比率並未高於低所得者,因此(B)不正確。
【例題 4
4. 四位高中同學上學途中看到有人站在路邊舉著廣告招牌以下是他們對此現象的討論
甲:舉牌工整天在路邊日曬雨淋卻只能勉強餬口,這是經濟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
乙:舉牌工也是一種工作,只要不是違法或者妨礙他人,做這項工作也沒有關係
丙:舉牌工的處境較為不利,應修法調高基本工資,以改善基層勞工的生活條件
丁:弱勢工人的權益經常被忽視,只有在街頭持續抗爭,才能迫使政府快速修法
依據四位同學的意見,推論其對於公平正義和公民參與的主張,下列何者最可能?
(A)甲認為社會經濟地位與社會流動機會密切相關
(B)乙認為社會階層的存在有其必要性且難以避免
(C)丙贊成勞動契約的資方不能享有完全締約自由
(D)丁贊成應採取公民不服從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修改自 105 學年度指考)
參考答案:C
測驗目標:二、整合公民與社會學科知識與方法以分析社會議題
2-3.運用公民知識解釋相關社會現象
測驗內容 Ea-V-1 什麼是階層化?不同的社會學理論如何解釋階層化所蘊含的資源分配
不均等現象?
Bj-V-1 為什麼消費者保護契約、勞動契約的資方不能享有完全的締約自由,
必須被多加限制?如何判斷其限制的合理性?
明:本題旨在測驗考生是否能理解運用公平正義和公民參與的意義與原則來解釋社
會現實議題丙同學主「應修法調高基本工資」, 即限制資方的締約自由,
故可推論「丙贊成勞動契約的資方不能享有完全締約自由」因此選項(C)正確
公民與社會考科 分科測驗考試說明
6
【例題 5-6
5-6 為題組
走過臺灣各大城市幾乎每個城市都有街友一般人看到街友直覺多是不潔淨而想迴避,
也常假設街友是因不願工作才導致如此。但據 2014 年學者對台北街友的研究,高達 84%
街友在流浪期間有工作,不過多為零星不穩定的工作。許多街友也想離開街頭,只是平均
月所得僅 5,000 多元,加上多數房東要求房客條件限學生上班族、女性及 55 歲以下,讓
街友要離開街頭非常困難。由於街友的生活必需品如禦寒衣物等,常放置在公共空間,因
此街友聚集之公園附近的居民,常以維護居住環境整潔為由,主張應將這些物品清除;但
反對方認為,這些物品為街友所有,且為維持生活之基本必須,既然街友也是公民,法律
當然應保障其財產權此基本權利。目前有些縣市政府會提供街友公共服務,如洗澡專車、
避寒居所、主動訪視街友是否需就醫等。對此福利服務,社會中也有反對意見,反對者主
張街友未能積極投入生產勞動,形同人力資源浪費,政府應輔導並要求街友就業,而不應
該提供資源讓其繼續留在街頭。
(修改自 107 學年度研究用試卷)
5. 現代國家之社會安全制度強調保障公民基本生活需求但國家資源有如何分配常引
發論辯題文中反對縣市政府提供街友福利服務者在資源的分配上最可能抱持下列
何種立場?
(A)社會安全資源分配應著眼於協助公民能夠貢獻社會
(B)福利服務必須存在排富機制才符合公平正義的原則
(C)社會安全服務的提供應限縮在急難救助的最小範圍
(D)缺乏檢核機制將造成公共服務資源浪費與浮濫使用
參考答案:A
測驗目標:二、整合公民與社會學科知識與方法以分析社會議題
2-4.區辨社會現象的多種解釋觀點
測驗內容:公 Db-V-2 我國社會安全制度有哪些常見的難題與辯論(包括公平、責任與效
率之間如何權衡)?
明:本題旨在測驗考生是否能辨析不同立場的倡導者對於社會安全制度的觀點,進
而促進考生反思社會安全的必要性,以及在其公平、責任與效率之間如何權衡
取捨題文中反對者主「街友未能積極投入生產勞動形同人力源浪費」
顯示出他們認為街友對整體社會的貢獻度不足,如若無償給予社會資源,則無
法促進該資源形成合理的有效分配,故選項(A)正確。
分科測驗考試說明 公民與社會考科
7
6. 依據題文中提及街友的財產權是否應保障持與反對方各有不同主張其論辯最接近
下列何項公共政策的爭論?
(A)政府是否得徵收住宅供廠商設廠擴大地方就業機會
(B)公園管理單位是否得訂立開放與關閉時間以便管理
(C)政府是否得以限制人民財產自由強制人民納入健保
(D)失業群體是否應獲得政府提供短期失業救助金給付
參考答案:C
測驗目標:二、整合公民與社會學科知識與方法以分析社會議題
2-4.區辨社會現象的多種解釋觀點
測驗內容 Bg-V-1 憲法與基本權利的保障有什麼關聯?基本權利的限制有何範圍?
國家如何促進基本權利的實現?
Bg-V-2 憲法如何規範國家公權力之行使以保障人權?
明:本題旨在測驗考生是否能辨析不同立場的倡導者對於街友權益保障的觀點。針
對街友財產權保障的課題,其論辯主要係針對財產自由與公益之間應如何衡
量,主街友的生必需移除者,論依據為公益反對方則
是從財產權私有的角度出發,認為該物品應由街友自行處分,此論辯涉及國家
即使為公共利益而限制基本人權,但仍不得侵犯人性尊嚴,與政府限制人民財
產自由而強制人民納入健保相類似,故選項(C)正確。
【例題 7
7. 冷戰結束後蘇聯解體使美國成為全球事務主導者但隨著國際事務日趨複雜及其本身
面臨的國內政治經濟困境美國逐漸無法獨力掌控紛亂的國際局勢而經濟實力增強的
中國開始透過經貿手段加強對各國的影響力題文所述的國際權力結構變化臺灣
拓展國際參與的哪項努力,會產生最不利的影響?請先勾選一項,再說明理由。建議
配分:6分)
項目
□持續對邦交國家提供經濟上的援助
□提供國際人道救援以提昇國際形象
□透過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事務
□爭取我國成為重要國際組織的會員
(修改自 107 學年度指考)
評量基準:等級 24-6 分)
正確勾選爭取我國重要國際織的,理時論及以個層面
且說明清楚:
A. 一個中國層面:國際組織常以「國家」為會員身分的單位,且普遍採取「一
個中國」政策。
公民與社會考科 分科測驗考試說明
8
B. 經貿層面:各國可能因為貿易和經濟援助因素更屈服於中國對我國的打壓。
等級 11-3 分)
1-1.正確勾選「爭取我國成為重要國際組織的會員」,但僅論及一個層面(2-3
分)
1-2.正確勾選「爭取我國成為重要國際組織的會員」但未論述理由、理由不清
楚不合理或僅重述題文(1分)
等級 00分)
0-1.未正確勾選「爭取我國成為重要國際組織的會員」
0-2.未作答。
測驗目標:三、反思、評論與實踐公民與社會學科知識與方法
3-1.反思並評論相關公民知識
測驗內容:公 Dd-V-2 我國在全球競爭與合作關係中的地位與處境為何?臺海兩岸關係如
何影響我國的國際地位與處境?
Gc-V-3 國際的政治結盟與世界秩序的變動會受到那些因素的影響?
明:本題旨在測驗考生能否理解變動中的國際關係對我國外交處境與策略有何影
響。國際組織常以國家為會員身分的單位,所述「爭取我國成為重要國際組織
的會員,可受到際權結構變化如中崛起)不影響蓋中國屢
屢宣稱,臺灣必須在「一個中國」原則下才能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因此國際權
力結構的變化對臺灣拓展國際參與的努力,將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分科測驗考試說明 公民與社會考科
9
【例題 8-10
8-10 為題組
月經是一種生理現象,但同時也並非只是一種生理現象,更牽涉到文化、法律與經濟。近
來國際組織指出「月經貧窮」問題值得重視。許多低度開發國家的女孩,往往因買不起衛
生棉,導致月經期間不敢上學、減損受教育機會。因此人權組織開始在某些國家教導青春
期學生自己縫製衛生棉布。月經貧窮的爭議並非僅發生在低度開發國家,近年韓國也出現
抗爭活動,韓國衞生棉是其他國家價格的 1.5 2倍。2013 年至 2016 年期間,韓國因民
生用品漲價,大幅帶動了物價指數攀升,其中衞生棉漲幅更是消費者物價指數漲幅的 2.5
倍。2016 年廠商再次漲價 20%引發群眾抗議並呼籲政府應該停止對衞生棉課稅於此
同時,臺灣也有團體呼籲:既然我國稅法規定,未經加工之農林漁牧產品與稻米、麵粉等
民生必需品免徵營業稅,那麼,衛生棉作為女性生活必需品也應免稅。不過,在月經貧窮
問題討論中,也有學者指出,「只要能購得衛生棉,把月經處理得乾乾淨淨,就沒問題了」
這種思考方式,遮掩了更重要的問題:社會對月經的汙名。我們可以看到,各文化幾乎都
存在避談月經的規範。如臺灣常以「那個」「大姨媽」德文則草莓週」代稱月經。
此外,臺、英等國電視衛生棉廣告呈現月經時,也往往以藍色液體代替,而非以月經真實
顏色。學者指出,此月經汙名會讓女性對自己的身體現象產生負面感受,這種汙名力量對
女性的自我發展甚至更為不利。
(修改自 107 學年度研究用試卷)
8. 依據文中對月經汙名的討論本文以月經為題作為高中學生閱讀素材長期而言可能產
生的對抗月經汙名效果為何?
(A)讓月經成為討論題材,有助於突破月經的相關社會規範
(B)指出月經廣告不妥處,促使媒體引用正確月經醫學知識
(C)突顯臺灣衛生棉稅率偏高問題,作為政府政策調整依據
(D)透過介紹國際組織的行動,提升對抗月經貧窮之行動力
參考答案:A
測驗目標:二、整合公民與社會學科知識與方法以分析社會議題
2-2.界定當代社會生活的相關問題
測驗內容 Bc-V-1 社會規範如何維護社會秩序與形成社會控制?在什麼情形下規範會
受到質疑而改變?
明:本題旨在測驗學生能否理解社會規範會產生何種影響,並著重探討社會規範可
能會對特定群體(包括種族、性別、性傾向或身心障礙等)較為不利,進而影
響該群體成員個人的人生目標設定與自我實現之可能。題文提到社會對月經的
汙名,會影響女性對自己身體產生負面感受,進而對自我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透過引導高中學生討論與反思,有助於改變社會對月經的汙名,其他選項則未
直接對抗月經汙名,因此選項(A)正確。
公民與社會考科 分科測驗考試說明
10
9. 下圖實線是各國五年間的 CPI(消費者物價指數)趨勢圖;虛線則是扣除波動幅度較大
的能源與蔬果類別之後的核心物價指數包含衞生棉依上文所述下列何者最可能是
韓國的資料?
(A) (B)
(C) (D)
參考答案:C
測驗目標:二、整合公民與社會學科知識與方法以分析社會議題
2-3.運用公民知識解釋相關社會現象
測驗內容:公 Fa-V-3 如何衡量生活成本的變動?
明:本題旨在測驗考生是否能根據題文對於韓國物價的相關敘述,利用物價指數概
念,判斷符合韓國情況的 CPI 趨勢圖。題文中提及 2013 年至 2016 年期間,
國因民生用品漲價,大幅帶動了物價指數攀升,其中衞生棉漲幅更是消費者物
價指數漲幅的 2.5 倍,這表示虛線的漲幅高於實線。答案(C)顯示 2013 年時虛
線在實線的下方,2016 年時虛線在實線的上方,正是此種情況。
10. 哪項法律原則最能支持該團體對於衛生棉免稅的主張?請先寫出原則再說明理由。
(建6分)
法律原則
理由
評量基準:等級 25-6 分)
寫出平等原則,且同時論及以下兩個面向:
A. 衛生棉是女性的民生必需品。
B. 衛生棉應該與其他民生必需品相同對待。
分科測驗考試說明 公民與社會考科
11
等級 11-4 分)
1-1.寫出平等原則,但未同時論及 AB兩個面向。
1-2.僅寫出平等原則,但未說明理由或理由論述不清楚。
1-3.法律原則欄位未填答,但論及 AB兩個面向且理由清楚。
1-4.法律原則欄位未填答,且僅論及 AB一個面向。
等級 00分)
0-1.寫出錯誤的原則(無論是否論及 AB面向
0-2.寫出平等原則,但理由錯誤。
0-3.未作答。
測驗目標:三、反思、評論與實踐公民與社會學科知識與方法
3-2.整合公民知識,論述自己的主張,並能提出合理的論證
測驗內容Bg-V-1 憲法與基本權利的保障有什麼關聯?基本權利的限制有何範圍?國
家如何促進基本權利的實現?
明:本題旨在測驗考生能否理解基於平等原則,國家如何促成基本權利的實現。
【例題 11-13
11-13 為題組
下表為某國過去幾年間之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 與平均每人 GDP 之數據。
年度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CPI
93.48
95.16
98.51
97.66
98.60
100.00
101.93
102.74
101.92
每人
GDP
17026
17814
18131
19278
20939
21308
21902
21025
(修改自公民與社會科研發計畫試題)
11. 請問 CPI 的基期是哪一年? 2分)
參考答案:2011
測驗目標:一、掌握公民與社會學科知識以說明社會現象
1-2.釐清公民知識的核心概念
測驗內容:公 Fa-V-3 如何衡量生活成本的變動?
明:本題旨在測驗考生是否能正確判讀表格訊息,利用所學的物價指數概念判斷,
計算各個年度的 CPI ,最可能以哪一年當作基期。依 CPI 定義,基期之 CPI
100,因此答案為 2011 年。
12. 2009 年的平均每人 GDP,最可能是下列哪個數字?
(A)10288 (B)16988 (C)19588 (D)21388
參考答案:B
測驗目標:二、整合公民與社會學科知識與方法以分析社會議題
2-1.分析並運用公民與社會生活相關資料
公民與社會考科 分科測驗考試說明
12
測驗內容:公 Fa-V-1 經濟成長率對人民有何影響?
明:本題旨在測驗考生是否能正確判讀表格訊息,利用所學的國內生產毛額概念和
物價指數判斷,2009 年的 GDP 最可能為下列哪個數字。考生由各年度數據可
推論 CPI 與平均每 GDP 常有同向變動關係,故 2009 年人均 GDP 應稍低於
2008 2010 年,故選項(B)正確。
13. 2009 年的經濟數據表現,最可能是受下列何者之影響?
(A)該國人口在當年突然巨幅增加 (B)該國產業結構面臨大幅的變遷
(C)該國受到全球景氣蕭條的衝擊 (D)該國被捲入長期貿易戰的影響
參考答案:C
測驗目標:二、整合公民與社會學科知識與方法以分析社會議題
2-3.運用公民知識解釋相關社會現象
測驗內容:公 Fa-V-4 物價膨脹的原因有哪些?
明:本題旨在測驗考生能否辨析消費者物價指數、每人國內生產毛額及物價膨脹變
動的原因有哪些,用以判斷 2009 年的經濟數據出現變化,其最可能是受何者
所影響全球景氣蕭條最可能使國內經濟衰退物價出現緊縮故選項(C)正確
產業結構變遷的效果未必負面,且未出現跨年度之衰退,故選項(B)(D)較不可
能。
【例題 14-17
14-17 為題組
某國為乳品進口國,最近該國某連鎖量販店發布新聞稿表示,數家主要供應商近期將調漲
嬰兒奶粉價格。消息披露後,新聞媒體紛紛大幅報導,也引發搶購風潮,各大銷售通路均
出現嚴重缺貨的現象。嬰兒奶粉搶購、缺貨的話題也在網路社群媒體延燒,多家新聞媒體
又不斷發布「漲價前搶最後一波便宜嬰兒奶粉,一張表秒懂何處下手」訊息,更強化搶購
風潮。該國政府面對這波漲價和搶購風潮,除向民眾保證嬰兒奶粉不會短缺,也向主要供
應商和量販業者進行「不要調漲」的道德勸說,但沒有進一步採取其他作為。許多網友留
言批評該國政府缺乏效能,既未鼓勵哺育母乳,又放任嬰兒奶粉廠商漲價;此外,也有網
友主張政府消保官應主動查訪廠商是否涉及集體漲價。
(修改自 107 學年度指考)
14. 在此事件中,大眾傳播學者批評新聞媒體未能善盡社會責任,造成負面影響。依據題
文資訊,下列何者最可能是學者評論的內容?
(A)媒體傳播假新聞使民眾誤認即將漲價,顯示媒體時常錯誤影響民眾認知
(B)媒體對公共議題未能呈現多元訊息並查證,反映媒體公共性不足的問題
(C)媒體輕易接受廠商的置入性行銷,未能適切發揮媒體應有的第四權功能
(D)媒體未防止嬰兒奶粉漲價消息擴散傳播,造成民眾恐慌,違反專業倫理
分科測驗考試說明 公民與社會考科
13
參考答案:B
測驗目標:二、整合公民與社會學科知識與方法以分析社會議題
2-2.界定當代社會生活的相關問題
測驗內容:公 Cb-V-1 媒體與社群網路的所有權產製過程,如何影響公共意見的形成?
明:本題旨在測驗考生是否能掌握媒體與公共意見形成之間的關聯性,並界定相關
的問題。媒體的守門過程可能存在資訊過濾或再現等問題,題文中媒體對奶粉
事件,僅片面引用量販業者的新聞稿呈現漲價、缺貨等訊息,未進一步查證相
關資訊,顯示媒體未能善盡守門的責任,亦未能呈現多元的訊息並查證,反映
出其公共性不足的問題。因此選項(B)正確。
15. 從「民主治理」的角度思考,下列批評該國政府作為的內容,何者最為恰當?
(A)政府運作逐漸傾向以企業為顧客的服務管理,產生民主治理的弊病
(B)政府長期受乳品利益團體的包圍和遊說,造成行政過程透明性不足
(C)政府對漲價搶購問題缺乏有效的評估,顯示行政過程的回應性不佳
(D)政府對漲價搶購問題束手無策,是政府組織去任務與民營化的惡果
參考答案:C
測驗目標:二、整合公民與社會學科知識與方法以分析社會議題
2-1.分析並運用公民與社會生活相關資料
測驗內容:公 Ca-V-2 民主治理如何課責?
明:本題旨在測驗考生能否從效能政府的內涵適當評價政府的作為。效能政府是指
組織精簡又能有效解決各種問題,促進人民最大福祉的理想政府型態。該理想
型態的政府,其實現有賴引進企業績效評估的做法以及政府再造,才能提升政
府的效率,有效解決問題。題文顯示該國政府事前無法預防事件發生,事後又
未能提出有效的解決策略,因此選項(C)正確。
16. 若依據我國的法律,政府對廠商及量販店可能採取的作為,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奶粉廠商如果聯手調漲價格,政府可依法禁止該漲價行為
(B)政府若採取網友要求的作為,係依據消費者保護法之授權
(C)量販店的行為可能構成暴利行為,政府消保官可撤銷契約
(D)政府對廠商所採取的措施,因無強制力故不屬於行政行為
參考答案:A
測驗目標:二、整合公民與社會學科知識與方法以分析社會議題
2-3.運用公民知識解釋相關社會現象
測驗內容:公 Cf-V-2 為什麼政府需要關心廠商的聯合漲價?
Bh-V-1人民日常生活如何受到行政法的影響?行政法有哪些重要的原理原則?
明:本題旨在測驗學生是否能解析市場的聯合行為會受《公平交易法》所規範。聯
合行為係指具競爭關係之同一產銷階段事業,以契約、協議或其他方式之合
公民與社會考科 分科測驗考試說明
14
意,共同決定商品或服務之價格、數量、技術、產品、設備、交易對象、交易
地區或其他相互約束事業活動之行為,而足以影響生產、商品交易或服務供需
之市場功能者。故奶粉廠商如果聯手調漲價格,即構成聯合行為,政府可依法
禁止該漲價行為,所以選項(A)正確。
17. 根據題文資訊廠商發布新聞稿後將導致嬰兒奶粉市場的需求變動請在答題卷的供
需圖中畫出新的需求線,並解釋造成此項變動的主要原因30 字以內)(建議配分4
分)
在下圖中畫出新的需求線
造成左圖變動的主要原因
評量基準:等級 24分)
同時答出 AB 兩項:
A. 繪出需求線右移,且新的需求線需與供給線交叉,但不能與原需求線交叉。
B. 完整寫出變動的理由:民眾產生漲價的預期心理。
等級 11-3 分)
1-1.繪出 A,但未完整寫出 B
1-2.完整寫出 B,但未繪出 A
1-3.繪出 A,但未作答 B
1-4.繪出 A,但 B作答錯誤。
1-5.未完整寫出 B,且未繪出 A
等級 00分)
0-1.AB均答錯。
0-2.A 繪錯(無論 B是否答對)
0-3.繪出供給線的變動或說明。
0-4.未作答。
測驗目標:三、反思、評論與實踐公民與社會學科知識與方法
3-2.整合公民知識,論述自己的主張,並能提出合理的論證
測驗內容:公 Bo-V-2 某產品的市場需求線是如何決定的?
價格
PO
O
QO
需求曲線
供給曲線
數量
嬰兒奶粉市場
分科測驗考試說明 公民與社會考科
15
Ce-V-1 市場價格如何決定?
明:本題旨在測驗考生是否能了解市場供需的變動情形。依照題文的敘述可知:主
要供應商近期將調漲嬰兒奶粉價格,嬰兒奶粉搶購、缺貨的話題也在網路社群
媒體延燒,形成消費者預期漲價心理,造成「需求增加」
二、「探究與實作」試題說明與示例
【例題 18-19
18-19 為題組
下表是甲、乙、丙、丁四個國家1990年至2000年間的四項社會統計平均值,請依據表中資
料回答下列問題:
項目
國家
低教育程度者的
勞動參與率(%
所得最高 10%與最低
10%之所得比值
勞工移民移入
增加率(%
代間的職業流
動率(%
34.9
101
9.1
60.3
55.1
71
3.4
48.6
61.6
271
5.8
14.5
45.1
151
16.8
19.2
102 學年度指考)
18. 哪個國家的社會階級複製情形相對最高
(A) (B) (C) (D)
參考答案:C
測驗目標:二、整合公民與社會學科知識與方法以分析社會議題
2-3.運用公民知識解釋相關社會現象
明:本題旨在測驗考生對於社會流動與社會階層化概念的理解與應用,同時亦包含
圖表的判讀。社會階層化情形的嚴重與否主要是以代間流動來判斷,代間流動
率越低代表社會階層化的情形越嚴重因此考生需從表中「代間的職業流動率」
該欄進行判讀方能正確作答丙國的代間職業流動率為四國最低故選項(C)
正確。
※對應的探究要項、實作取徑及學習內容:
社會探究的要項
實作取徑
對應學習內容
發現與界定問題
社會參與行動方案
Ea-V-1 什麼是階
層化?不同的社會
學理論如何解釋階
層化所蘊含的資源
分配不均等現象?
觀察與蒐集資料
日常生活的意義理解與探究
分析與詮釋資料
經驗事實的描繪與量化探究
總結與反思
規範或論述的反思探究
公民與社會考科 分科測驗考試說明
16
19. 依據題文資訊,關於各國最迫切需要規劃的勞動和社會安全政策,下列推論何者最為
適當?
(A)甲國應提升低教育程度者的勞動參與率以減少社會救助的需求
(B)乙國應增加高教育程度移民的人數以提升勞工的整體教育水準
(C)丙國需提供低教育程度者的就業津貼以拉近高低所得間的差距
(D)丁國需規劃政策協助新移民建構社會網絡以避免社會排除現象
參考答案:D
測驗目標:二、整合公民與社會學科知識與方法以分析社會議題
2-1.分析並運用公民與社會生活相關資料
2-3.運用公民知識解釋相關社會現象
明:本題除測驗考生透過圖表訊息發現與界定問題外,亦需考生分析詮釋各國所面
臨的課題與挑戰需要採取何種策略或手段方能解決其問題依據表格資訊,
丁國勞工移民移入增加率偏高,若缺乏新移民協助政策,可能面臨社會排除問
故選項(D)正確甲國雖有低教育程度者勞動參與率偏低問題但所得分配
相對平均,社會流動也高,故減少社會救助需求應非迫切問題。丙國雖有所得
差距偏高的問題,但低教育程度者勞動參與率已相對較高,就業津貼應非迫切
問題。
※對應的探究要項、實作取徑及學習內容:
社會探究的要項
實作取徑
對應學習內容
發現與界定問題
社會參與行動方案
Db-V-1 國家為促
進社會安全,為什
麼需要社會救助、
社會福利和社會保
險等多種制度的規
劃?
Ea-V-2 社會階層
化如何表現在經濟
資源、文化資本、
社會資本與政治權
力等不同面向?
觀察與蒐集資料
日常生活的意義理解與探究
分析與詮釋資料
經驗事實的描繪與量化探究
總結與反思
規範或論述的反思探究
分科測驗考試說明 公民與社會考科
17
【例題 20-23
20-23為題組
小安發現許多提神飲料的電視廣告常強調廣大勤奮勞工是臺灣經濟奇蹟功臣,同時也記得
書上將1960-1980年代稱為經濟起飛年代工業與製造業快速成長但小安注意到廣告裡的
「勤奮勞工」清一色是男性,因此不僅好奇經濟奇蹟怎麼來的,也疑惑難道這奇蹟只跟男
性有關嗎?他找到以下三項資料嘗試回答此一問題:
資料 11973-1985 年工業與製造業受僱人
員男女每人每月總薪資圖
資料 21960-1979 年女性勞動參與率曲線圖
資料 3:造成重大職場傷亡之「飛歌事件」的讀者投書
(修改自 107 學年度研究用試卷)
20. 從媒體再現的觀點解釋小安發現的電視廣告勞工意象,下列敘述何者最適切?
(A)廣告肯定勞工參與貢獻,佐證勞工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B)廣告訊息符合臺灣經濟發展歷史,反映出社會變動趨勢
(C)廣告內容與資料 2不符,反映出廣告潛藏勞動階級歧視
(D)廣告出現的人物與資料 2不符,反映潛藏性別刻板印象
參考答案:D
測驗目標:二、整合公民與社會學科知識與方法以分析社會議題
公民與社會考科 分科測驗考試說明
18
2-1.分析並運用公民與社會生活相關資料
2-2.界定當代社會生活的相關問題
明:本題旨在測驗考生能否透過題文資訊發現、界定、分析並詮釋公共意見形成過
程中,可能存在哪些媒體近用與媒體再現的不平等。而媒體再現則包括族群、
性別、性傾向或身心障礙等群體之再現,本題旨針對性別刻板印象的議題促進
考生進行理解並反思探究。資料 2顯示女性於經濟起飛年代並未自勞動市場缺
席,但廣告中的人物形象卻清一色為男性,顯然忽視女性對台灣經濟發展的重
要貢獻,反映潛藏性別刻板印象。
※對應的探究要項、實作取徑及學習內容:
社會探究的要項
實作取徑
對應學習內容
發現與界定問題
社會參與行動方案
Cb-V-2 公共意見
形成過程中,可能
存在哪些媒體近用
與媒體再現(可包
括族群、性別、性
傾向或身心障礙等
群體之再現)的不
平等?
觀察與蒐集資料
日常生活的意義理解與探究
分析與詮釋資料
經驗事實的描繪與量化探究
總結與反思
規範或論述的反思探究
21. 依據資料 3推論臺灣經濟起飛時期的勞動權規範與觀念,下列何者最為適宜?
(A)勞動權益概念在當時的臺灣社會尚未浮現
(B)輿論支持勞動權益,但僅限於個別勞動權
(C)集體勞動權開始受社會重視,但政府態度消極
(D)社會強調勤奮勞動美德,也重視企業責任倫理
參考答案:B
測驗目標:二、整合公民與社會學科知識與方法以分析社會議題
2-3.運用公民知識解釋相關社會現象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能否辨析「個別勞動權益」「集體勞動三權的內涵為何,
而又為何政府需透過個別與集體勞動法制相關規定來保障平等的市場勞動參
與。題文中資料 3亦藉由勞動關係中的重大人權危害事件的媒體讀者投書,
以促進考生透過資料的分析詮釋,探究其箇中的問題。讀者投書呼籲關注女工
的安全和健康,但尚未觸及集體勞動三權,故選項(B)正確。
分科測驗考試說明 公民與社會考科
19
※對應的探究要項、實作取徑及學習內容:
社會探究的要項
實作取徑
對應學習內容
發現與界定問題
社會參與行動方案
Cd-V-2「個別勞
動權益」和「集體
勞動三權」的內涵
為何?為什麼政府
需透過個別與集體
勞動法制相關規定
來保障平等的市場
勞動參與?
觀察與蒐集資料
日常生活的意義理解與探究
分析與詮釋資料
經驗事實的描繪與量化探究
總結與反思
規範或論述的反思探究
22. 依據題文各項資料推論,國家在全球化下面對跨國公司投資時,最可能面臨的治理挑
戰為何?
(A)在規劃整體經濟政策時,如何有效銜接全球產業發展之動向
(B)在吸引外資以提升經濟的同時,如何有效兼顧實現尊嚴勞動
(C)如何參照美商公司標準,以落實男女勞動者的職場性別平等
(D)如何有效引入跨國公司的先進技術,促使本國工業產能提升
參考答案:C
測驗目標:二、整合公民與社會學科知識與方法以分析社會議題
2-1.分析並運用公民與社會生活相關資料
2-3.運用公民知識解釋相關社會現象
明:本題旨在測驗考生能否透過題文所提供的各項資料,發現並分析詮釋全球化會
對國家治理帶來的挑戰為何,而我國又面臨了哪些議題。其中各個選項又分別
從經濟、社會等不同的面向切入,促進學生探究其原因。
※對應的探究要項、實作取徑及學習內容:
社會探究的要項
實作取徑
對應學習內容
發現與界定問題
社會參與行動方案
Dd-V-1 全球化會
對國家治理帶來哪
些挑戰?我國面臨
的議題有哪些?
觀察與蒐集資料
日常生活的意義理解與探究
分析與詮釋資料
經驗事實的描繪與量化探究
總結與反思
規範或論述的反思探究
公民與社會考科 分科測驗考試說明
20
23. 小安研讀完相關資料以後認為,臺灣創造經濟奇蹟的同一期間,女性勞動者實際上
出了額外的代價,題文中的哪些資料可以支持他的主張?(多選)
(A)資料1:女性薪資水準始終不如男性
(B)資料2:多數女性從事工時過長勞動
(C)資料2:女性在勞動市場的升遷機會多受限
(D)資料3:女性就業後往往因仍須兼顧家務而承擔更多勞動
(E)資料3:有些女性作業員因職場環境不佳,健康受到損害
參考答案:AE
測驗目標:二、整合公民與社會學科知識與方法以分析社會議題
2-1.分析並運用公民與社會生活相關資料
明:本題旨在測驗考生能否透過資料統整、觀察與蒐集,分析並詮釋這些資料背後
所欲傳達的主要概念。本題先於題幹中點出問題意識,再進一步促使考生思考
若欲解釋其問題意識,題文所提供的資料中哪些較為符合,此類試題的設計有
別於單純針對資料判讀進行提問,而是增添探究實作的要項與元素。資料 1
示工業與製造業女性薪資長期低於男性,差距並有擴大趨勢;資料 3則點出部
分女工因職場環境不良,中毒發生怪病。故選項(A)(E)正確。
※對應的探究要項、實作取徑及學習內容:
社會探究的要項
實作取徑
對應學習內容
發現與界定問題
社會參與行動方案
Bc-V-2 社會規範
對個人追求自我實
現以及社群的資源
分配,會產生哪些
影響?
觀察與蒐集資料
日常生活的意義理解與探究
分析與詮釋資料
經驗事實的描繪與量化探究
總結與反思
規範或論述的反思探究
【例題 24-25
24-25為題組
假定某勞工團體對於《勞動基準法》的部分修正條文不滿,認為其損害勞工權益,進而
起公投要求廢除新修訂的相關條文;此團體主張,新法涉及60多萬的外籍移工福祉,他們
也應有參與公投的權利,不應被排除在外。該團體認為,任何勞基法的規定都將不分國籍
地直接衝擊所有的勞動者,雖然目前法律還不允許外籍人士參加公投,但可藉此項呼籲行
動讓政府、社會大眾看見移工的意見,而且歐盟各國已有先例,允許非國籍人士擁有部分
參政權。
(修改自 108 學年度學測)
分科測驗考試說明 公民與社會考科
21
24. 下列哪項說法最能詮釋該勞工團體對移工權利的主張?
(A)各國應該不分國籍族群,讓人們享有相同的參政權以發展全球公民意識
(B)我國政府對重要國際人權公約內容已經進行國內法制化,應當積極落實
(C)公民投票具有直接民主和主權在民的實踐意義,全體住民皆有參與權利
(D)權益受到新政策制訂影響的人們,均應能夠享有參與制訂該政策的權利
參考答案:D
測驗目標:二、整合公民與社會學科知識與方法以分析社會議題
2-4.區辨社會現象的多種解釋觀點
明:本題旨在測驗考生是否能理解題文中的團體主張並進行思辨。題文顯示勞工團
體主張《勞動基準法》修正案損害了所有勞工的權益,於是發起公投連署,要
求廢除相關修正條文;然而,依我國現行相關法令,外籍移工無法參與公投連
署或投票。惟鑑於歐盟各國允許外籍人士擁有部分參政權之先例,該勞工團體
呼籲政府應該讓權益受影響的外籍移工也有參與公投的權利故選項(D)正確
※對應的探究要項、實作取徑及學習內容:
社會探究的要項
實作取徑
對應學習內容
發現與界定問題
社會參與行動方案
Da-V-3 為什麼社
會的不同群體,對
於「公平正義」的
理解與追求會有衝
突?
觀察與蒐集資料
日常生活的意義理解與探究
分析與詮釋資料
經驗事實的描繪與量化探究
總結與反思
規範或論述的反思探究
25. 如果你是支持移工有權參與公投的本國公民,可以採取什麼行動以協助移工爭取此項
權利?請先勾選一項途徑,再舉出一項具體的行動加以簡要說明,並評估此項行動預
期發揮的效果或影響。(建議配分:6分)
途徑
具體行動的說明20-30字)
預期效果或影響的評估(40-50 字)
選舉途徑
非選舉途徑
評量基準:等級 25-6 分)
2-1.勾選「選舉途徑」具體行動論及參與任一項中央公職人員選舉(參選或投
票支持提出相關政見的候選人),且預期效果或影響的評估說明清楚。
2-2.勾選「非選舉途徑」,論及透過倡議、遊說、請願或推動公民投票等任一項
具體行動,以制定或修改相關法律,且預期效果或影響的評估說明清楚。
等級 11-4 分)
1-1.論及參與中央公職人員選舉、倡議、遊說、請願或推動公民投票任一項具
體行動,預期效果或影響的評估說明清楚,但未勾選「選舉途徑」或「非
公民與社會考科 分科測驗考試說明
22
選舉途徑」
1-2.勾選「選舉途徑」具體行動論及參與任一項中央公職人員選舉,但預期效
果或影響的評估說明不明確或不清楚。
1-3.勾選「非選舉途徑」,論及倡議、遊說、請願或推動公民投票任一項具體行
動,但預期效果或影響的評估說明不明確或不清楚。
等級 00分)
0-1.勾選「選舉途徑」但具體行動未論及參與任一項中央公職人員選舉且預
期效果或影響的評估說明不正確或沒有關聯。
0-2.勾選「非選舉途徑」,但具體行動未論及倡議、遊說、請願或推動公民投票
任一項,且預期效果或影響的評估說明不正確或沒有關聯。
0-3.未勾選「選舉途徑「非選舉途徑」,且具體行動和預期效果或影響的評
估說明不正確或沒有關聯。
0-4.未作答。
測驗目標:三、反思、評論與實踐公民與社會學科知識與方法
3-3.規劃具有公共性或利他性的行動方案並評估其影響
明:本題除在測驗考生是否能理解題文中的團體主張並進行思辨外,更進一步要求
考生思考從選舉與非選舉兩個途徑來規劃合理並有效的行動方案。本題的測驗
層次屬實作及參與的構面,期望能透過本題的試題設計,引導考生落實社會領
域對人類生活相關議題的關懷,並具備規劃與實踐的核心素養。
※對應的探究要項、實作取徑及學習內容:
社會探究的要項
實作取徑
對應學習內容
發現與界定問題
社會參與行動方案
Cc-V-1 個人進入
職業生活的準備為
何?國家如何透過
法律與政策保障平
等的勞動市場參
與?
Cc-V-2 發展自主
的勞動關
重要的?如何發展
自主的勞動關係和
落實產業民主?
觀察與蒐集資料
日常生活的意義理解與探究
分析與詮釋資料
經驗事實的描繪與量化探究
總結與反思
規範或論述的反思探究
分科測驗考試說明 公民與社會考科
23
附錄一、測驗目標與學習表現的對
「公民考科」的測驗目標係以社會領綱的學習表現為基礎依分科測驗的實施規劃
選取紙筆測驗適合命題的學習表現作為測驗目標,因此無法涵蓋領綱所有的學習表現條
目,以下為分科測驗公民與社會測驗目標與學習表現的對應表。
分科測驗公民與社會考科測驗目標
對應的社會領綱學習表現
1-1.說明社會生活的現象及其成因
1a-V-1
1-2.釐清公民知識的核心概念
1a-V-2
2-1.分析並運用公民與社會生活相關資料
3b-V-2
2-2.界定當代社會生活的相關問題
3a-V-1
2-3.運用公民知識解釋相關社會現象
1b-V-1
2-4.區辨社會現象的多種解釋觀點
1b-V-2
3-1.反思並評論相關公民知識
1c-V-1
3-2.整合公民知識,論述自己的主張,並能提出合理的論證
1c-V-2
3-3.規劃具有公共性或利他性的行動方案並評估其影響
3d-V-1
附錄二、社會領綱公民與社會學習內容八大主題(A~H)的「建議節數」
主題
節數
必修
A公民身份認同及社群
8
B社會生活的組織及制度
45
C社會的運作、治理及參與實踐
19
D民主社會的理想及現實
12
必修合計
84
選修
E社會不平等與社會運動
15
F景氣波動與經濟成長
12
G民主政治與世界秩序
15
H法律與社會生活
15
選修合計
57
總計
141
收藏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