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能自行閱讀各類文本,提升理解、欣賞、評析的能力,加強審美與感知的素養。
(5) 培養語文興趣,善用學習方法,厚植思辨根基,發展自學能力。
(6) 結合語文、科技與資訊,擴展學習空間,奠定終身學習的基礎。
(7) 經由語文學習,關切社會重大議題,培養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與能力。
5、 實施原則與策略
(1) 一般原則:課程設計以學生學習活動為核心,配合各階段學力指標,以發展學生口語及
書面表達之基本能力。
(2) 教材編選原則:就發展學生注音符號及文字運用、聆聽、說話、閱讀、作文、寫字等能
力作全程規劃。配合兒童身心發展,從生活中取材,融入核心素養、十大指定內涵、六
大議題,於各學習階段實施教學。
(3) 教學原則:充分運用聯絡教學及統整教學,擴大學習領域,拓展學習空間;善用教學
群,實施協同教學,達成領域學習目標。引導學生學習利用工具書,結合資訊網路,以
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增進語文學習的深度和廣度。
(4) 多元化評量原則:兼顧形成性及總結性評量,除紙筆測驗外,配合教學,含蘊認知、情
意與技能等面向,設計多元評量方式,尤重符合學生實作之真實評量。
(5) 身心障礙學生之能力指標參照各階段基本學力指標,採簡化、減量、分解、替代與重整
方式進行學習內容的調整。
(6) 資賦優異類學生之能力指標採加深與加廣的方式,再根據調整過後之指標編選具挑戰性
的教材。
(7) 特殊需求學生之能力指標參照各階段基本學力指標,採加深、加廣、加速、簡化、減
量、分解、替代與重整方式進行學習內容的調整。
6、實施內容(含實施時間與節數、教學方法、評量方式等)
(1) 一、二、三、四年級課程依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綱要實施,五至六年級依據九年一貫
課程綱要實施,配合各學習階段分段能力指標,進行學習。
(2) 教材編選設計理念:
I. 配合學力指標,以兒童日常生活經驗為中心,,第一學習階段強調口語表達與識字,第
二至三學習階段由口語表達過渡到書面表達,強調詞彙與句型的學習,段落與篇章的閱
讀。
II. 單元設計以閱讀教材為核心,兼顧聆聽、說話、作文、識字與寫字等教材的聯絡教
學,以符合混合教學的需要。
III. 範文之編排,按文體比例、寫作風格、文字深淺、內容性質,以單元或主題方式作有
系統的規劃。
IV. 衡量學生先備知識、教師教學勝任程度,編選適切教材。
V. 教材選用:依教育部審查通過之版本選定,選用現況一覽表:
(3) 實施時間與節數:
I. 一學年度分上、下兩學期實施,學生學習日數共約 200 日。
II. 課表及節數編排:以週課表領域學習時間排課,排課 40 週為原則。低年級每週排 6
節、中年級每週排 5節,高年級每週排 7節(含 1節補救教學)。
7、 教學資源
(1) 本校從統編本時代即極力購置相關教具資源,充實教學設備,爾後民間出版社更年 年
提供相關教學資源,經設備組回收後集中於教具室,供教師隨時借用。此外在教 育局
的補助下,我們做到班班有觸控螢幕、電腦、單槍投影機、DVD 播放器,提供 教師作
資訊融入教學之硬體設備,並提供學生隨時上網查詢資料及自學,教學資源 相當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