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嘉義縣 永安國小 114學年度校訂課程教學內容規劃表
(上/下學期,各一份。若為同一個課程主題則可合為一份)
表14-3 校訂課程教學內容規劃表 全校學生人數未滿五十人需實施混齡,本課程是否實施混齡教學:是(____年級和____年級) 否█
⼞第一類 跨領域統整性探究課程 ⼞主題 ⼞專題 ⼞議題
⼞第二類 ⼞社團課程 ⼞技藝課程
█第四類 其他類課程 □本土語文/新住民語文■服務學習□戶外教育□班際或校際交流□自治活動■班級輔導
□學生自主學習□領域補救教學(可以複選)
透過對節日的認識,學習對他人的感謝及培養藝術創作與美感體驗,並營造一個溫馨及創新的校園
環境。
E-B3 具備藝術創作與欣賞
的基本素養,促進多元感官
的發展,培養生活環境中的
美感體驗。
E-C2 具備理解他人感受,樂
於與人互動,並與團隊成員
合作之素養。
一、從「節慶卡片與海報製作」的課程,
培養藝術創作與美感體驗的基本素養
。
二、透過「愛的飛行傘」表達出自己對他人的感謝,藉此
理解他人感受並樂於與人互動。
*應融入 □性別平等教育 □安全教育(交通安全) □戶外教育(至少擇一) 或 □其他議題_______(非必選)

⼞選用教材 ( ) 自編教材(請按單元條列敘明於教學資源中)
█無 融入資訊科技教學內容
□有 融入資訊科技教學內容 共( 0 )節 (以連結資訊科技議題為主)
※身心障礙類學生: □無 有-智能障礙( )人、學習障礙( 1)人、情緒障礙( )人、自閉症( )人、(自行填入類型/人數)
※資賦優異學生: 無 □有- (自行填入類型/人數,如一般智能資優優異 2人)
※課程調整建議(特教老師填寫):
1. 學習內容調整:依特殊教育學生的個別需求,可利用簡化、減量、分解、替代或重整的方式調整該課程之學習表現與學習內容。
2. 學習歷程調整:依特殊教育學生個別需求,善用適宜的學習策略,並適度提供各種線索及提示。
3. 學習環境調整:依特殊教育學生的個別需求,可進行物理環境的調整。
4. 學習評量調整:依特殊教育學生的個別能力,可進行評量方式、成績計算的調整。
填表說明:
1. 第一類課程需跨領域,以主題/專題/議題的類型,進行統整性探究設計;且不得僅為部定課程單一領域或同一領域下科目之間的重複學習
2. 第四類其他類課程,在同一份設計中可以依照不同的週次需要,複選多種內容。例如:1-4 週為班級輔導,5-7 週為自治活動,8-10 週為班
際交流,11-14 週為戶外教育,15-20 週為班級輔導。
3. 議題融入:性別平等教育、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戶外教育,以上三項議題至少需選擇一項,其他議題則是自由選擇。

三、嘉義縣 永安國小 114學年度校訂課程教學內容規劃表
(上/下學期,各一份。若為同一個課程主題則可合為一份)
表14-3 校訂課程教學內容規劃表 全校學生人數未滿五十人需實施混齡,本課程是否實施混齡教學:是(____年級和____年級) 否█
⼞第一類 跨領域統整性探究課程 ⼞主題 ⼞專題 ⼞議題
⼞第二類 ⼞社團課程 ⼞技藝課程
第四類 其他類課程 □本土語文/新住民語文□服務學習█戶外教育□班際或校際交流□自治活動■班級輔導
█學生自主學習□領域補救教學(可以複選)
透過對家鄉人文環境的學習,培養關心本土與國際事務的素養及促進多元感官的發展,並營造一個
溫馨及創新的校園環境。
E-B3 具備藝術創作與欣賞
的基本素養,促進多元感官
的發展,培養生活環境中的
美感體驗。
E-C3 具備理解與 關心本土
與國際 事務的素養,並認識
與包容文化 的多元性。
一、透過「永安宮建築觀察與寫生」、「裝飾寓意探究」與「作品展示」等活動,培養學生觀察與欣
賞在地宗教建築之美感能力,促進其對生活環境美學的感知與體驗。
二、透過「永安宮的由來」、「祭典經驗分享」、「耆老說故事」與「大寮教會參訪」等活動,理解本
土宗教與文化傳說的意涵,認識信仰在社區生活中的角色,並具備包容多元文化的態度。
三、透過「兒童節介紹」、「兒童權利公約學習」、「童工影片觀察」、「設計兒童節活動」、「倡議信寫
作」與「文化海報設計」等活動,關心世界兒童處境與權利議題,並能提出創意行動方案表達
倡議主張,進而能培養同理心。
四、透過「永安宮畫作」、「故事整理與簡報」、「我的偶像」作文與「文化海報展示」等活動,具備
藝術創作與表達能力,能透過圖像、寫作、簡報等方式分享觀察與探究成果。

█無 融入資訊科技教學內容
□有 融入資訊科技教學內容 共( 0 )節 (以連結資訊科技議題為主)
※身心障礙類學生: □無 ■有-智能障礙( )人、學習障礙( 1 )人、情緒障礙( )人、自閉症( )人、(自行填入類型/人數)
※資賦優異學生: ■無 □有- (自行填入類型/人數,如一般智能資優優異 2人)
※課程調整建議(特教老師填寫):
1. 學習內容調整:依特殊教育學生的個別需求,可利用簡化、減量、分解、替代或重整的方式調整該課程之學習表現與學習內容。
2. 學習歷程調整:依特殊教育學生個別需求,善用適宜的學習策略,並適度提供各種線索及提示。
3. 學習環境調整:依特殊教育學生的個別需求,可進行物理環境的調整。
4. 學習評量調整:依特殊教育學生的個別能力,可進行評量方式、成績計算的調整。
填表說明:
1. 第一類課程需跨領域,以主題/專題/議題的類型,進行統整性探究設計;且不得僅為部定課程單一領域或同一領域下科目之間的重複學習
2. 第四類其他類課程,在同一份設計中可以依照不同的週次需要,複選多種內容。例如:1-4 週為班級輔導,5-7 週為自治活動,8-10 週為班
際交流,11-14 週為戶外教育,15-20 週為班級輔導。
3. 議題融入:性別平等教育、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戶外教育,以上三項議題至少需選擇一項,其他議題則是自由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