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器的質感對話:美感教育課程成果報告

格式
pdf
大小
890.62 KB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pdf,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5-10-28,离现在 0 4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1
105 108 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畫
106 學年度第 2學期 學校實驗課程實施計畫
(種子教師)
成果報告書
委託單位:
教育部
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
執行單位: 台北市立育成高級中學
執行教師: 羅安琍 教師
輔導單位: 北區 基地大學輔導
2
目錄
實驗計畫概述
一、 實驗課程實施對
二、 課程綱要與教學進度
實驗課程執行內容
一、 核定實驗課程計畫調整情形
二、 實驗課程執行紀
三、 教學研討與反思
四、 學生學習心得與成果
3
實驗計畫概述
一、實驗課程實施對象
申請學校 臺北市立育成高級中學
授課教師 羅安琍
實施年級 高一
班級數 4
班級類型 █普通班 □美術班 □其他
學生人數 150 名學生
二、課程綱要與教學進度
課程名稱:
食器的質感對話-這一餐,我只用你!
課程設定
發現為主的初階歷程
(本期計畫以初階單一
構面學習為主)
每週堂數 □單堂
連堂 教學對象
□國民中學 年級
高級中學 一年級
□職業學校 年級
學生先修科目或先備能力:
*
先修科目:
□曾修美感教育實驗課程:50~100 字概述內容即可)
█並未修習美感教育課程
*
先備能力:(概述學生預想現狀及需求)
1.學生對棉麻絲毛基本布料質感具備認知能力,並能透過視覺觸覺說出材質的特性
2.能藉由圖片觀察大自然與建築物,並指出不同質感給人的視覺印象。
3.本校雖無藝術相關專班,但學生普遍喜好藝能科,尤其擅長於創意發想與多媒材設計。
也願意透過教師引導及分組合作,進行分享發表。
一、課程活動簡介:
「把質感融入生活裡,我的餐桌只用你!」
外食越來越多,學生習慣拿起塑膠碗或美耐皿吃飯,再配上手搖飲紙杯。食器應有的質感,以及
美食應呼應的香氣沒有串連成生活的一部分,五感變得駑鈍而無感。如果美是一種生活的感受
我們從身邊的一皿一物開始累積。
本課程計畫將以「質感」為構面學習,預計進行三週,共計 6
小時的主題課程。從質感【探索】
食器【對話】到生活【連結】,透過觀察觸摸各種不同質感的器皿,繼而引導學生運用多媒材混和,
進行材質創作,並讓質感發揮效用,串聯食物的美味成為每日飲食的一部份,逐步累積出自己所
待,有意識的未來餐具櫃。
當我們用手拿著,感受質感在手中傳遞溫度,美感就實踐在日常裡。
4
二、教學目標
既有目標/能力指標:
1.學生對棉麻絲毛基本布料質感具備認知能力,並能透過視覺觸覺說出材質的特性。
2.能藉由圖片觀察大自然與建築物,並指出不同質感給人的視覺印象。
學生將會:
1.藉由視覺觸覺的基本觀察,引發學生對日常食器質感的敏銳感知。
2.透過複合媒材的拼貼、重組、整合與改造,加強學生視覺的層次感、手的敏銳度及
美的感動力,累積出對質感的豐富素養。
3.從居家常用的食器出發,開啟自己與器物的對話窗,找出願意一起生活的器皿。
4.將食器連結情感與生活,透過實際盛裝,讓美感實踐在每日生活飲食中,感動自己
也影響別人。
核心概念: 關鍵問題:
質感構面的美感課程
1.用五官認識質感
2.體驗豐富的質感變化
3.喚起質感的記憶與情感連動
4.結合使用需求發揮質感優點
任務中的構面子題的階段設定
1-1 各種質材的軟硬、粗細、溫度等特質
1-2 找出食器紋理變化的差異
2-2 混搭質感形塑不同的樣貌
2-3 透過體驗產生質感的好惡感受
3-1 從生活食器累積質感經驗庫
3-2 找出可以一起生活的器物
4-1 解決需求問題加強五感飲食習慣
4-2 發揮質感本質,串聯質感與香氣
學生將知道/知識: 學生將能夠/技能:
(理解的知識)
1.感知日常生活的質感訊息
2.不同質感下的面貌與意象
3.合目的性的器物與質感間的情感連動
(理解的技能)
1.能透過視覺觸覺連動經驗,建構豐富質感
資料庫,提升對質感的有效運用。
2.動手重組與創作,直接感受質感的各種形
貌與意象變化,建立質感的好惡記憶。
3.找出有意義的生活食器,發揮質感優點,
實際使用於生活。
5
三、教學策略:
【課程緣起】
拋棄式的消費讓全球變成垃圾場太多塑膠包裝袋美耐皿、紙紙碗
還有一杯又一杯
的飲料即使這些東西透過包裝給人不一樣的質感終究難逃用過就丟的宿命低碳減塑
的環保時代除了隨身攜帶環保筷外是否也為自己準備一套一起生活的食器?不鏽鋼?
木質?陶瓷?耐熱玻璃呢?哪一種器物讓我們用得順手?時時拿來就口?
(
)【探索】跟我一起生活的器皿
美感從身邊的小事情開始,一點一滴累積而來。觀察生活中常見的食器,感受質感的生命!
1.不就是一個碗?
先看看?再摸摸看?可以聞聞看?也可以敲看看?質感就是綜合的感受經常把器皿拿在手
上,體驗究竟什麼東西會讓自己心情愉悅?
☆分析比較這些食器給你的感受,連結到生活的味覺、嗅覺與感覺?有哪些跟你的生活有
關?適合哪一種用途?盛裝什麼東西?例如,一碗熱騰騰滷肉飯配上哪一種碗,最對味?
2.日常使用的食器
想看看?居家常用的食器:包含碗、、湯匙、盤子或杯子。寫下這些器具的質感個性
使用的時間、有無特殊意義、最常盛裝那些食物等。
(
)【對話】質感在呼吸
每一種質感,都有著豐富的表情,值得我們好好對待與觸摸,開啟這扇對話窗,讓不起眼的
食器重新被看見。
1.複製質感印象
陶土的碗?木頭的碗?不銹鋼的碗?骨瓷的碗?玻璃的碗?各有特色。引導學生從現場提
供的多媒材、紙張、雜誌、布料、各種顆粒、金屬材料、顏料,透過撕貼、塑造、重疊、
重組等,創造出一個自己喜歡的器皿質感。
☆質感的混和體驗過程中,需將質感給你的感受、適合的形狀、期待的用途考慮進去。
2.開啟質感對話窗
比較自己與別人所創作出來的質感差異,分享與賞析彼此的器皿。
(
)【連結】與食器之間的約定
質感越用越有韻味,感受質感在手中傳遞溫度,美感就實踐在日常裡。
1.器皿就是飯菜衣裝
質感是重要的連結對味的好質感讓飯菜滋味提升為了讓不同質感發揮效用試著為自己
創作的器皿搭配一份適合的食物來盛裝讓質感不只是手的觸摸還能連結心的感動
聯食物的美味,成為每日生活的一部份。
2.建構有質感的餐具櫃
引導學生從自己最喜歡的質感著手,慢慢蒐集,累積自己未來所期待的餐具櫃。
~嗯!把質感融入生活裡,我的餐桌只用你!~
6
四、預期成果
1.
期望學生能透過課程引導,主動觀察各種生活用具的質感變化。
2.
引導學生建立更豐富的質感經驗資料庫,讓質感的特質成為記憶與情感的連結。
3.
選擇自己喜歡的質感,找到可以跟自己一起生活的器皿,實際運用於日常生活
參考書籍:
(請註明書名、作者、出版社、出版年等資訊)
日野明子(2015)。器之手帖。台北市:大鴻藝術。
三古龍二(2012)。木之匙。台北市:典藏。
祥見知生(2015)。想要一起生活的器物。台北市:大鴻藝術。
松浦彌太郎 (2016)。松浦彌太郎的 100 個基本。台北市:精誠資訊。
日經設計編(2015)。無印良品的設計。台北市:遠見天下。
青木由香(2017)。台灣好貨色:你從沒想過,這些生活用品打動了日本人。台北市:尖端。
教學資源:
1.自編部分:「食器的質感對話-這一餐,我只用你
學習單及關於質感與生活器物之簡報檔。
2.影像部分:網路影片、圖片等蒐集。
3.書籍部分:參考書目、相關雜誌、網站及文章剪輯等。
4.硬體設備:單槍投影、電腦、螢幕、攝影機、印表機、實務投影及攝影設備等。
5.實作工具:各式不同材質餐具、餐桌裝飾、餐墊等材料。
教學進度表
週次 上課日期 課程進度、內容、主題
1 4/9-13
每週上課 2小時為單位,預計進行 36小時課程
1.【探索】跟我一起生活的器皿
(1)不就是一個碗?觀察與接觸各種不同材質器皿。
(2)日常使用的食器:找出居家常用的飲食道具,進行分析比較。
2 4/16-20
2.【對話】質感在呼吸
(1)複製質感印象:運用多媒材,創作自己喜歡的器皿質感。
7
實驗課程執行內容
一、核定實驗課程計畫調整情形
透過食器連結質感的探索,很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與共鳴,並從學生所攜帶的食器進行情感的對
話,讓質感與情感有更深入的串聯。不過,進行到複製質感印象時,因時間與提供的素材有限,
最後以組為單元進行創作練習,無法實際創作出個人真正喜歡的器皿質感,是較為可惜的部份。
二、6小時實驗課程執行紀錄
課堂 1 【探索】跟我一起生活的器皿不就是一個碗?
A 課程實施照片:
(2)開啟質感對話窗:賞析自己與他人的質感創作。
3 4/23-27
3.【連結】與食器之間的約定
(1)器皿就是飯菜衣裝:讓不同質感發揮效用。
(2)建構有質感的餐具櫃:從最喜歡的材質開始蒐集,逐步累積。
8
B 學生操作流程:
(1)
陳列各種不同質感的碗讓學生感受到材質變化的趣味引起學習動機也透過主題陳
列區,讓學生感受到質感與食器的串聯。
(2)分組上來近距離接觸、觀察、思考與討論,主題區上的各種不同食器的特色。
(3)發下「食器的質感對話-這一餐,我只用你」學習單,讓學生進行高層次觀察紀錄。
C 課程關鍵思考:
美感從身邊的小事情開始一點一滴累積而來觀察生活中常見的食器感受質感的生命!
分析比較這些食器給你的感受,連結到生活的味覺、嗅覺與感覺?
課堂 2 【探索】跟我一起生活的器皿日常使用的食器
A 課程實施照片:
9
B 學生操作流程:
(1)每位學生將所攜帶的居家日常食器,放在小組桌上,提供組員相互觀察比較。
(2)分享這個居家用飲食道具,使用多久?外觀有何特色?摸起來的觸感?最常拿來裝什
麼?對自己的意義何在?
C 課程關鍵思考:
想看看?在家用餐時,最常用到哪些食器:如碗、筷、湯匙、盤子或杯子。
寫下這些器具的質感個性、被使用的時間、有無特殊意義、最常盛裝那些食物等。
有哪些跟你的每日生活息息相關?適合哪一種用途?盛裝什麼東西?
例如,一碗熱騰騰滷肉飯,就是要配上這個碗才最對味?
課堂 3 【對話】質感在呼吸開啟質感對話窗
A 課程實施照片:
10
B 學生操作流程:
(1)每一組挑選六種不同質感的碗,進行分析比較。
(2)需關注視覺、嗅覺、聽覺、觸覺、感覺及味覺的聯想。
(3)依序將這五感感受,以畫的或寫的方式記錄在學習單上。
C 課程關鍵思考:
陶土的碗?木頭的碗?不銹鋼的碗?骨瓷的碗?玻璃的碗?各有特色。
每一種質感,都有豐富的表情值得我們好好對待與觸摸,開始質感的窗,讓不起眼的食器
增添更多感覺。
課堂 4 【對話】質感在呼吸複製質感印象
A 課程實施照片:
11
B 學生操作流程:
(1)從現場提供的多媒材、紙張、雜誌、布料、各種顆粒、金屬材料、顏料等,挑選喜歡的
質感進行創作。
(2)可運用的技巧:撕貼、塑造、重疊、 重組等,創造出可以盛裝的器皿。
(3)賞析自己與他人的質感食器。
C 課程關鍵思考:
一個碗不一定只有一種質感?
從質感的混和體驗過程中,將質感的感受、適合的形狀、期待的用途考慮進去。
比較自己與別人所創作出來的質感差異,分享與賞析彼此的器皿。
課堂 5【連結】與食器之間的約定器皿就是飯菜衣裝
A 課程實施照片:
圖片攝影/羅安琍 教學觀摩地點/小器食堂
B 學生操作流程:
(1)運用午餐便當來練習排盤,選擇適合的器皿進行盛裝。
(2)從碗筷盤子到桌巾擺設,都要符合美感原則。
C 課程關鍵思考:
器皿就是飯菜衣裝,不同質感的碗,搭配不同食物,飄散出不同風味。
試著用同一組食物,搭配不同質感的器皿,進行盛裝練習,從中感受食器香氣的串流。
12
課堂 6【連結】與食器之間的約定建構有質感的餐具櫃
A 課程實施照片:
B 學生操作流程:
(1)與食器之間的約定,寫下自己對食器的許願單。
(2)建構有質感的餐具櫃,從最喜歡的材質開始蒐集,逐步累積。
(3)完成學習單。
C 課程關鍵思考:
質感是食器香氣的連結,對味的好質感讓飯菜滋味提升。讓質感不只是手的接觸,還能連
結心的感動,串聯食物的美味,成為每日生活的一部份。
13
三、教學觀察與反思
1.以食器為主題的質感體驗頗能引起學生共搭配日常常用碗連結學生生活與家人情感
質感多了故事與想像。
2.但在複製質感與創作質感的過程因提供的素材有限容易限制學生的創作力若能提供更多元
的素材,並克服各種素材的創作限制,較能達成預期效應。
3.未來可以搭配學校附近適合的主題餐廳將美感課程延伸到社區美感讓學生真正感受食器香氣
的連結。
四、學生學習心得與成果(如有)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