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感面子盒:質感與色彩的美感實驗課程

pdf
1.56 MB
14 頁
cere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24
實驗計畫概述
一、實驗課程實施對象
申請學校
苗栗縣立興華高中
授課教師
黃逸渟
實施年級
國中三年級()、國中一年級()
班級數
4
班級類型
■普通班 ■美術班 □其他
學生人數
110 名學生
二、課程綱要與教學進度
課程名稱:好感面子盒
課程設定
發現為主的初階歷程
每週堂數
■單堂
□連堂
教學對象
學生先修科目或先備能力:
* 先修科目:
■曾修美感教育實驗課程:
曾修美感教育實驗課程-色彩初階課程,能覺察生活中使用的色彩,了解並能分辨相同的色
調與衝突的色調,對於色彩的調和與配色有基礎認識。
□並未修習美感教育課程
* 先備能力:
能利用觸覺與視覺覺察不同的質感,並能簡單描述不同材料的質感。
提升學生對於周遭環境不同質感的感受力,練習質感搭配並提高質感敏銳度。
一、課程活動簡介:
引導學生從自身周遭出發,透過校園附近美好記憶質感的踏查,開始觀察發現環境中出
現的各種質感,並覺察自然的質感變化及人工質感的使用,利用視覺和觸覺記憶生活環境中
的質感,體驗並思考不同質感帶來的視覺與心理感受,進而理解記憶質感、真實質感及擬真
質感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利用生活中常見隨手可抽的面紙盒進行美好質感思考與連結發想,讓學生利用與面紙同
為紙,質感卻大不同的其他紙材,透過簡單技法嘗試再現與創造各種質感,並練習重現記憶
質感的意象,進行合宜具美感的質感搭配,完成<好感面子盒>的設計。藉此過程體驗紙張質
感的變化,思考相同材料經不同技術可展現不同質感的多元可能性,進一步探索記憶質感與
意象的連結,感受質感對生活美感的影響,進而達到質感構面的美感提升。
25
二、教學目標
既有目標/能力指標:記憶質感探索與合宜運用。
學生將會:
1.覺察生活中的質感 4.能合宜利用質感提升生活美感
2.能用觸覺和視覺進行質感描述 5.能藉由自己的作品進行表達與討論
3.能對生活中的記憶質感運用進行討論 6.能對質感產生多元美感經驗
核心概念:
關鍵問題:
1.質感的美感。
2.生活中記憶質感的應用。
3.質感的可能性。
1. 環境中合宜的質感搭配。
2. 記憶質感的運用。
3. 紙張的質感變化與使用可能性。
學生將知道/知識:
學生將能夠/技能:
1.記憶質感、真實質感和擬真質感。
2.觸覺與視覺的質感經驗。
3.記憶質感的合宜使用。
4.構成質感的主要元素:材料與技術。
1.能觀察並用不同方式記錄質感。
2.能進行小組合作與討論。
3.能嘗試進行記憶質感再現與搭配。
4.能發表、提問與進行反思。
26
三、教學策略:
【第一階段-質感認知】
第一堂:
1.質感探險家Ⅰ。(分組,發質感盒,內有 6項不同質感物品。進行材質的探索、討論與紀錄。)
2.討論何謂質感?如何運用五官認識質感、描述質感與記憶質感。
第二堂:
1.質感探險家Ⅱ。記憶質感探索。
(視覺-顯微鏡頭下的質感 vs 觸覺-掌中的質感ppt )
觀察顯微鏡頭下的質感圖片,嘗試描述其質感,並推測出該物品。
2.<回家作業>面紙質感大蒐奇分組蒐集各種面紙、衛生紙、紙巾…等,並於下堂課帶至課堂。
第三堂:
1.美感電子書-質感構面(記憶質感)
2.檢視生活中記憶質感運用與生活影響。ppt,廣告影片)
3.< 有好感的面紙盒>面紙質感大蒐奇。(組,學習單)
各種面紙質感的五感描述與質感聯想(相似/衝突)。例如︰柔軟,雲朵/金屬。
【第二階段-感蒐集】
第四堂:
1.尋找面子盒的好植感-校園附近美好植物質感採集。(分組,利用手機與夾式顯微鏡頭,進行質
感蒐集攝影。)
2.<回家作業>找面子盒的好質感。美好質感意象的圖片蒐集,每人上傳 2-4 張至 FB 團專頁。
第五堂:
1.記憶中的美好質感。(分組討論/學習單)
面紙質感聯想與回家作業的延伸綜合討論,思考發想可與面紙盒連結的美好質感有哪些。
2.進行<好感面子盒>小組設計。(學習單)
強調面紙與面紙盒質感的合宜搭配,各組設計出具美好質感意象連結的面紙盒
例如:雲朵上的輕柔好感面子盒。
【第三階段-感再造】
第六堂: <好感面子盒>設計製作:操作重點:質感搭配合宜的面紙盒。
1.延續上堂課的設計,各組由老師準備的各式紙材中,挑選出符合設計所需紙材。
2.利用拓印、刀片或針錐挑割、切割拼組等各種方式於選定紙材上加工,進行表面處理,嘗試
再造所需的美好質感。
第七堂: <好感面子盒>設計製作。
1.繼續上次的紙材質感再造探索與嘗試。
2.參考老師發下的面紙盒紙型,利用完成的質感紙材製作成面紙盒。
第八堂: <好感面子>完成分享討論。
紙張可以做出那些質感?視覺和觸覺上有何新的變化?
選用的紙材作為面紙盒是否合宜?
完成的面紙盒質感是否符合所設計的質感意象?
27
四、預期成果:
1.對於周遭環境的質感能有感。
2.能去思考這些質感是否合宜,是否有美感。
3.對於記憶質感、真實質感和擬真質感有基礎認識。
4.能利用紙張再現多種質感或創造新的質感。
5.使用材料時能思考各種可能性,並適切使用合宜具美感的質感。
參考書籍:(請註明書名、作者、出版社、出版年等資訊)
1.漢寶德。《如何培養美感》。聯經,2010
2. Art QuarterArt Quarter vol.8 紙上大藝術-極致紙作藝術》。 牧恩藝術,2015
3.和田恭侑。創意幾何‧紙玩藝:特別收錄 25 款實用紙型,蒐集家中的回收紙、包裝紙,
輕手作裝飾×收納×包裝!。良品文化,2014
4.仲谷正史等。《 觸覺不思議》。 臉譜,2017
5.Paul Jackson。《 設計摺學全書》。 積木,2017
6.Paul Jackson《設計摺學 2。積木,2014
教學資源:
1.美感電子書。2.投影機。3.筆電。4.各種質感片。
教學進度表
週次
上課日期
課程進度、內容、主題
1
4
質感探險家 1
2
5
質感探險家 2
3
5
美感電子書-質感構面。面紙質感大蒐奇。
4
5
尋找面子盒的好植感:質感採集。
5
5
記憶中的美好質感。<好感面子盒>設計
6
6
<好感面子盒>製作
7
6
<好感面子盒>製作
8
6
<好感面子盒>完成與分享討論
28
實驗課程執行內容
一、核定實驗課程計畫調整情形
1. 第一堂質感探險家活動因學生討論與發表熱烈,由原定的一節課擴充為兩
節課,將小組討論時間延長,分享與發表更為深入。
2. 因學校行事活動與天候影響,調課困難而無法連堂,課程原訂要至學校附
近採集好植感的部分,調整為在校園中進行。
29
二、6小時實驗課程執行紀錄
課堂 1
A 課程實施照片:
■質感探險家Ⅰ
B 學生操作流程:
1. 分組,發質感盒與探索學習單,質感盒內有 6項不同質感物品。
2. 先打開盒蓋,利用視覺進行材質的探索,討論並紀錄。
3. 進行材質的觸覺探索,討論並紀錄。
4. 分組猜質感遊戲。
5. 討論何謂質感? 如何運用五官認識質感、描述質感與記憶質感。
C 課程關鍵思考:
1. 觸覺與視覺的質感經驗。
2. 能觀察並用不同方式記錄質感。
3. 記憶質感的運用。
30
課堂 2
A 課程實施照片:
■質感探險家
B 學生操作流程:
1. 分組,發探索學習單。
2. [視覺-顯微鏡頭下的質感 vs 觸覺-掌中的質感] ppt
3. 觀察顯微鏡頭下的質感圖片,嘗試描述其質感,並推測出該物品,討論與紀錄。
4. 進行小組搶答。
5. 各組分享不同質感圖片的質感描述。
6. <回家作業> 分組蒐集各種面紙、衛生紙、紙巾…等,並於下堂課帶至課堂。
C 課程關鍵思考:
1. 觸覺與視覺的質感經驗。
2. 能觀察並用不同方式記錄質感。
3. 記憶質感的運用。
4. 能進行小組合作與討論。
31
課堂 3
A 課程實施照片:
■面紙質感大蒐奇
B 學生操作流程:
1. 美感電子書-質感構面(記憶質感)
2. 檢視生活中記憶質感運用與生活影響。ppt,廣告影片賞析)
3. < 有好感的面紙盒>面紙質感大蒐奇。(分組討論/學習單)
各種面紙質感探索與紀錄。
面紙質感的五感描述與質感聯想(相似/衝突)。例如︰柔軟,雲朵/金屬。
C 課程關鍵思考:
1. 記憶質感、真實質感和擬真質感。
2. 生活中記憶質感的應用。
3. 紙張的質感變化與使用可能性。。
4. 構成質感的主要元素:材料與技術。
32
課堂 4
A 課程實施照片:
■尋找面子盒的好植感:質感採集
B 學生操作流程:
1. 分組進行美好植物質感採集。
2. 每組各發一個手機夾式顯微鏡頭,進行質感蒐集攝影。
3. <回家作業> 尋找面子盒的好質感。
美好質感意象的圖片蒐集,自行拍攝或上網搜尋皆可,每人上傳 2-4 張至 FB 社團專頁。
C 課程關鍵思考:
1. 植物微觀下的質感變化。
2. 觀察並嘗試用不同方式記錄質感。
3. 觸覺與視覺的質感經驗。
4. 美好的植感有哪些?
33
課堂 5
A 課程實施照片:
■上傳分享的質感採集。 ■小組討論與設計。
B 學生操作流程:
1. 面紙、衛生紙與紙巾廣告賞析。
2. 不同材質與造型的面紙盒賞析。(ppt)
3. 進行<好感面子盒>小組設計。(學習單)
參考自己採集或上網蒐集的質感,強調面紙與面紙盒質感的合宜搭配,思考發想可與面紙盒連結的美
質感有哪些。
4. 分組設計出具美好質感意象連結的面紙盒,詳細描述或畫下來。
例如:雲朵上的輕柔好感面子盒。
C 課程關鍵思考:
1. 生活中記憶質感的應用。
2. 質感與材料技術的關係。
3. 合宜的質感搭配。
4. 質感的可能性。
34
課堂 6
A 課程實施照片:
B 學生操作流程:
1. 延續上堂課的討論,各組利用拓印、刀片或針錐挑割、切割拼組等各種方式於選定紙
材上加工,進行表面處理,嘗試仿造蒐集到的質感。
2. 進行<好感面子盒>小組製作。
3. 面紙盒形狀不限制,可自行發揮或利用老師提供紙型製作;也可用現成面紙紙盒加
工,但不加分。
C 課程關鍵思考:
1. 紙張的質感變化與使用可能性。
2. 質感與材料技術的關係。
3. 合宜的質感搭配。
<好感面子盒>設計製作
35
課堂 7
A 課程實施照片: <好感面子盒>製作
B 學生操作流程:
1. 延續上堂課,繼續進行<好感面子盒>小製作,於這堂課完成。
C 課程關鍵思考:
1. 紙張的質感變化與使用可能性。
2. 質感與材料技術的關係。
3. 合宜的質感搭配。
4. 符合所設定意象的質感。
36
課堂 8
A 課程實施照片:
<好感面子盒>完成分享與討論
B 學生操作流程:
1. 完成<好感面子盒>設計介紹學習單。
2. 利用實物投影機,進行作品介紹與分享。
C 課程關鍵思考:
1. 紙張可以做出哪些質感?
2. 經過不同技法處理過後的紙材,在視覺和觸覺上有何新的變化?
3. 選用的紙材作為面紙盒是否合宜?
4. 完成的面紙盒質感是否符合原始設定的質感意象?
37
三、教學觀察與反思
透過這次的質感課程,帶領孩子慢下來,慢慢觀看一片葉子,慢慢觸摸一顆石
頭,慢慢用指尖、用掌心去感受不同技術處理的紙張。在慢下來的過程中,孩子能
試著去察覺不同質感的特性,分享不同質感帶來的心理感受,也發現了生活中不同
質感的美,開始進一步去思考如何運用質感來提升我們的生活。
關於紙張的質感變化實作,對於大多數的學生來說都是很過癮的體驗,動腦又
動手,可以就此繼續延伸課題,加入比例或構造等其他美感構面。
面紙盒的製作過程中,有少數學生做著做著就忽略掉質感意象合宜搭配的原始
設定,需要注意和反覆提醒。
面子盒開始設計製作時,有少數學生想利用紙以外的不同材料呈現質感意象,
因此次設定為紙的探索和質感合宜搭配,所以當加分題讓他們製作,之後也可嘗試
將課程延伸為不同材質的質感搭配。
四、學生學習心得與成果
在課堂上學到很多新事物,以前都沒有上過這種課程。
對於美感課程充滿期待、好奇心,活動都很有趣。
這次的質感課程容易理解,也能連結到現實生活中。
印象最深刻的是各種材質的深入觀察,像水晶和一般石頭在視覺和觸感上會
有哪些差異,都是之前忽略掉的;用眼睛看和用手摸都是不同的體驗。
最喜歡戶外採集質感,手機夾上顯微鏡頭,看到的花草植物很不一樣,光是
一棵樹的樹皮就有很多變化。
美有各式各樣的展現方式。
收藏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