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學策略:
【第一階段-質感認知】
第一堂:
1.質感探險家Ⅰ。(分組,發質感盒,內有 6項不同質感物品。進行材質的探索、討論與紀錄。)
2.討論何謂質感?如何運用五官認識質感、描述質感與記憶質感。
第二堂:
1.質感探險家Ⅱ。記憶質感探索。
(視覺-顯微鏡頭下的質感 vs 觸覺-掌中的質感,ppt )
觀察顯微鏡頭下的質感圖片,嘗試描述其質感,並推測出該物品。
2.<回家作業>面紙質感大蒐奇▪分組蒐集各種面紙、衛生紙、紙巾…等,並於下堂課帶至課堂。
第三堂:
1.美感電子書-質感構面(記憶質感)。
2.檢視生活中記憶質感運用與生活影響。(ppt,廣告影片)
3.< 有好感的面紙盒>面紙質感大蒐奇。(分組,學習單)
各種面紙質感的五感描述與質感聯想(相似/衝突)。例如︰柔軟,雲朵/金屬。
【第二階段-質感蒐集】
第四堂:
1.尋找面子盒的好植感-校園附近美好植物質感採集。(分組,利用手機與夾式顯微鏡頭,進行質
感蒐集攝影。)
2.<回家作業>尋找面子盒的好質感。美好質感意象的圖片蒐集,每人上傳 2-4 張至 FB 社團專頁。
第五堂:
1.記憶中的美好質感。(分組討論/學習單)
面紙質感聯想與回家作業的延伸綜合討論,思考發想可與面紙盒連結的美好質感有哪些。
2.進行<好感面子盒>小組設計。(學習單)
強調面紙與面紙盒質感的合宜搭配,各組設計出具美好質感意象連結的面紙盒。
例如:雲朵上的輕柔好感面子盒。
【第三階段-質感再造】
第六堂: <好感面子盒>設計製作:操作重點:質感搭配合宜的面紙盒。
1.延續上堂課的設計,各組由老師準備的各式紙材中,挑選出符合設計所需紙材。
2.利用拓印、刀片或針錐挑割、切割拼組等各種方式於選定紙材上加工,進行表面處理,嘗試
再造所需的美好質感。
第七堂: <好感面子盒>設計製作。
1.繼續上次的紙材質感再造探索與嘗試。
2.參考老師發下的面紙盒紙型,利用完成的質感紙材製作成面紙盒。
第八堂: <好感面子盒>完成分享討論。
紙張可以做出那些質感?視覺和觸覺上有何新的變化?
選用的紙材作為面紙盒是否合宜?
完成的面紙盒質感是否符合所設計的質感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