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實驗計畫概述
一、
實驗課程實施對象
申請學校 高雄市正興國中
授課教師 曾惠華
實施年級 八年級
班級數 8 班
班級類型 普通班 □美術班 □其他
學生人數 225 名學生
二、課程綱要與教學進度
俯首拾來皆質感
課程設定
發現為主的初階歷程 每週堂數
單堂
□連堂 教學對象
國民中學 八年級
□高級中學 年級
□職業學校 年級
先修科目:
曾修美感教育實驗課程:
學生曾於 106 學年度第一學期,修習美感構面中的「構成」,學習對稱、平衡、格線的分
割邏輯等課程後,已了解美感的意義與重要性
學習平衡的點心擺盤方式,讓美感真正落實生活。
□並未修習美感教育課程
先備能力:
1. 對美感定義與重要性有基本的認識。
2. 具觀察並描述物象的能力。
3. 能運用剪刀、美工刀等工具切割剪裁紙張。
4. 具基礎黏土塑形能力。
5. 有分組團隊合作學習的經驗。

3
一、課程活動簡介:
本課程引導學生學習質感構面,共分為六個部分。先明白質感意義,開始用五官認識質感,
並透過廣告影片,喚起記憶質感。再以
3M 百利菜瓜布為例,說明質感材料會因技術進步與
時代需求而演進,除了舊材新用外,也要去思考創造新質感材料的可能性。然後運用萬花筒增
倍的效果,嘗試達到相異質感搭配的效果與趣味。接著以旗山老街、大東藝術文化中心的建築
為例,說明不同質感表現,反映著不同時代的價值觀,實際以灰卡紙製作一面質感牆。再接著
以包裝材料探討質感的合宜性,利用各包裝材質感特性去賦予新的功能。最後
用黏土模擬家中
二、教學目標
既有目標/能力指標:
能觀察描述物體,有切割剪裁紙張與黏土塑型的經驗,能參與團體討論與合作學習。
學生將會:
善用質感構面能力,創造質感生活用品,提升個人美感學習興趣和知能,將美感落實
於生活情境、生涯發展等。
核心概念:了解質感與質感應用 關鍵問題:如何運用質感產生美的感受
1.了解質感的定義與概念。
2.了解質感要素:記憶質感、材料與技
術的演進、質感的時代價值、符合需
求的質感、質感的可能性。
1. 質感如何引發美的感受?
2. 質感的要素如何運用?
學生將知道/知識:質感、質感記憶、材
料與技術的演進。
學生將能夠/技能:應用質感在生活中。
1.知道質感的意義。
2.明白記憶質感的概念。
3.能分辨不同的質感。
4.理解質感的時代價值
1.能運用五官觀察質感。
2.能合宜的搭配不同質感
3.用切割剪裁紙張方式,設計一面質感牆。
4.能使用黏土塑形,尋找質感的可能性。

4
1.六堂課的階段步驟簡列:
第一堂 情感喚起 質感記憶
1. 說明質感定義。
2. 放出四張局部放大的質感圖片,讓學生猜猜圖片中的物品各是什麼?
3. 圖中物品各帶給你五官何種感受?
4. 想想哪一個場景會同時出現這四樣物品?
5. 播放洗髮精廣告(註 1
就是透過記憶質感來傳遞商品訊息。
6. 拿出圖片中的四樣物品:米粒、木筷子、金屬湯匙與菜瓜布,讓學生實際
用五官探索,思考與個人的記憶質感是否相符或有落差。
7. 交流與討論並完成學習單。
第二堂 日新月異 質感演進
1. 播放 3M 百利菜瓜布 分類使用廣告(註 2
軟,比舊式菜瓜布更不傷鍋,點出質感使用需合宜的重點。
2.
試著以五官觀察,傳統洗滌碗盤用的絲瓜絡與新式菜瓜布,質感有何差異?
又各適合清洗哪種鍋具?
3. 想一想,絲瓜絡為何漸漸被菜瓜布取代,跟製作的技術與使用材質的演進
有無關係?
4. 以圖片舉例說明,從早期藤椅到現今的皮沙發、塑膠椅……
有了更多的選擇性,想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的材質也隨著時間演變?
5. 學生分組,請各組下堂課帶生活周遭環境中不同質感的小物件。
第三堂 萬花世界 質感配搭
1. 延續上堂課,請各組將蒐集到的質感小物件,依粗糙、光滑、鬆軟
透明等質感特性分類。
2. 將質感樣本放入萬花筒中,透過萬花筒的增倍效果,觀看各種不同質感的

5
搭配,嘗試不同質感組合的可能性(如:粗糙-光滑、鬆軟-
糙等),然後將結果拍照與錄影記錄。
3. 舉例以色列產品設計師 Hilla Shamia 原木金屬椅(圖 a)與 WM
計的玻璃壺(圖 b)
多元,質感的表情也變得豐富了。(註 3)
a b
4. 交流與討論。
第四堂 與時俱進 質感價值
1. 觀察高雄旗山老街建築(圖 a)與大東藝術文化中心(圖 b),比較兩個建
築物的年代、材質、裝飾、風格與技術等等。
a b
2. 教師說明物品或建築的相異性質感表現,可以反映不同時代的價值觀,隨
著時間轉換,建築上華麗精緻的裝飾風格,似乎漸趨於追求材料原始美感。
3. 請學生思考,如何將高雄旗山老街的建築改變為具現代感?另一方面,大
東藝術文化中心又如何改造為具古典風味?其中需要增減那些材料或更換

6
質感效果?
4. 發給學生每位二張約明信片大小的灰卡紙,假設其中一張為水泥牆面,試
著將它以折、捏、割、劃等方法改變質感,或以另一張灰卡紙當材料,設
計幾個裝飾配件貼在上面,完成一質感牆面。
5. 想一想這質感牆面,適合用於餐廳、花園、書局等哪一個生活空間中?
6. 交流與討論。
第五堂 恰如其分 質感合宜
1. 教師提供不同的包裝材料,如塑膠袋、包裝紙、紙箱、水果網套等等,讓
學生分組觀察這些包裝材的質感有什麼特性與優缺點?又各適合包裝哪種
物品?
2. 教師說明每種材料都有其特性,合宜的使用材料與技術
優點,就能製造出兼具美觀又實用的產品。
3. 各組嘗試利用各包裝材不同特性,重新改造組合後,賦予它們新功能,例
如瓦楞紙的硬厚且具支撐力,可以變為手機架,水果網套有網狀組織表面
又光滑,可以刷洗碗筷又不傷餐具表面等。
4. 交流與討論。
5. 分組回家蒐集家中場景質感物件,如廁所中可找牙刷、毛巾等,並在下堂
課帶來做為學習材料。
第六堂 重新定義 質感遊戲
1. 延續上堂課,各組每位組員從蒐集到的物件中選擇 1~2
塑工具嘗試模擬物件的質感,。
2. 將組員們的黏土模擬物件,貼在白色卡紙上,完成家中場景質感卡。
3. 各組彼此猜猜看,每一組的質感卡,各是代表了家中哪個場景?
4. 教師說明
,黏土除了有柔軟質感外,透過我們創造,也能表現堅硬,粗糙、
尖銳等等不同質感,帶來更多質感表現的可能性。。
備註
1.泰國洗髮精廣告,搖頭很美的女同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0Ml1Xs7__s
2.廣告 3M 百利菜瓜布 分類使用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msbnr6_iwE
3.圖片來源
圖a:

7
http://homeideasmag.com/2013/06/18/wood-casting-furniture-metal-wood-hi
lla-shamia/
圖b:
http://www.oneday.com.tw/%E3%80%90wm%E3%80%91%E6%B2%92%E6%9C
%89%E5%8C%96%E5%AD%B8%E8%99%95%E7%90%86%E7%9A%84%E6%9C
%A8%E6%8A%8A%E6%89%8B%E5%92%96%E5%95%A1%E5%A3%BA/
2.Show & Tell 提問與反思:
● 質感的價值?
● 什麼是合宜的質感?你的想法是?
● 學了質感課程後,對你有何影響?
● 你將如何運用課堂所學,使生活更有美感?
3.以上請簡要說明,課程意圖。
引導學生發現質感存在,覺察質感營造出的美感。透過課程探索質感可能性,最後
經由質感練習活動,學習運用於生活。
學生能了解質感意義,發現環境中不同質感,並積極在生活中運用與創造。
(請註明書名、作者、出版社、出版年等資訊)
山見浩司(2017)。《世界級萬花筒輕鬆手作》。林曜霆譯。方言文化。
王淑芬(2016)。《一張紙玩一首詩》。陳怡今繪。親子天下。
海倫・希伯特(2015)。《玩紙趣》。喬喻譯。積木出版社。
簡報、電腦單槍投影設備、學習單、相機、米粒、木筷子、金屬湯匙、菜瓜布。
簡報、電腦單槍投影設備、學習單、相機、絲瓜絡、不同種類的菜瓜布。
第三堂課:簡報、電腦單槍投影設備、學習單、相機、萬花筒、各種質感的小物件。
簡報、電腦單槍投影設備、灰卡紙、剪刀、美工刀、切割墊、白膠、保麗龍膠。
簡報、電腦單槍投影設備、學習單、相機、塑膠袋、包裝紙、紙箱、水果網套等包
裝材、剪刀、美工刀、切割墊、白膠、保麗龍膠。

8
簡報、電腦單槍投影設備、
相機、白色黏土、黏土雕塑工具、白色卡紙、熱熔膠槍、
熱熔膠條。
週次 上課日期 課程進度、內容、主題
1
107/4/2
~
107/4/6
情感喚起 質感記憶:以圖片猜猜看的活動,引發學生記憶質感,
學習透過質感傳遞訊息,並嘗試以五官來感
受質感。
2
107/4/9
~
107/4/13
日新月異 質感演進:透過清洗用具菜瓜布的演變發展,說明質感
隨材料與技術的演進,能更合宜的運用。
3
107/4/16
~
107/4/20
萬花世界 質感配搭:運用萬花筒的增倍效果,放入不同質感小物
件,嘗試做相異質感的配搭
4
107/4/23
~
107/4/27
與時俱進 質感價值:以旗山老街建築與大東藝術文化中心做比較
,說明不同質感表現,反映著不同時代價值觀
。運用灰卡紙製作一面質感牆,並思考這面牆
適合哪一個生活空間。
5
107/4/30
~
107/5/4
恰如其分 質感合宜:觀察不同質感的包裝材料,去了解合宜的使
用材料與技術,便能發揮質感優點讓產
品美觀又實用。
6
107/5/7
~
107/5/11
重新定義 質感遊戲:運用黏土模擬家中物件質感,將質感物件組
合後,呈現家中不同場景氣氛,創造更多質
感的可能性。

9
實驗課程執行內容
一、核定實驗課程計畫調整情形
依實驗課程決審審查意見表,與實際課堂教學實驗作課程修正,修正內容
如下:
1. 課堂 4與時俱進 質感價值:
(1)舉例新舊高雄火車站與高雄市政府作說明,取代旗山老街與大東
藝術文化中心的比較。採同一用途新舊建築的比較,更能明確說
明時代所帶來不同的美感與價值觀。
(2)增加一堂課,修改為四、五兩堂課時間。
2. 課堂 5恰如其分 質感合宜
(1)本堂課討論質感合宜的主題,併入第二堂課的單元中介紹,精簡
課程內容,以避免過多的活動,減少討論思考的時間。
3. 課堂 6重新定義 質感遊戲
(1)將美感練習材料黏土改為紙張,以延續第五堂課質感牆的練習經
驗。
(2)增加一堂課,改為六、七兩堂課時間。

10
二、6小時實驗課程執行紀錄
課堂 1 情感喚起 質感記憶
A 課程實施照片:
●質感圖片猜謎活動。 ●實際以五官探索物體質感。
B 學生操作流程:
1. 說明質感定義。
2. 放出四張局部放大的質感圖片,讓學生猜猜圖片中物品各是什麼?並思考這四張圖各
帶給來何種五官感受與各物品可能出現的場景。
3. 播放洗髮精廣告舉例說明,廣告中呈現飛揚髮絲,來暗示絲滑柔順的髮質,即是透過
質感記憶來傳遞商品訊息。
●泰國洗髮精廣告,搖頭很美的女同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0Ml1Xs7__s
4. 美感練習:
(1)分組觀察圖片中的實際物品:米粒、木筷子、金屬湯匙與菜瓜布。
(2)以五官探索,運用視、嗅、聽、觸、味去感受,並將觀察結果紀錄於學習單,
思考與個人的質感記憶是否相符或有落差。
5. 情感喚起:練習運用質感記憶,簡略的撰寫一段廣告劇情。
6. 分享與討論。
C 課程關鍵思考:
1. 每位學生對物件的質感記憶不盡相同,教師引導學生討論這種情形,是因為個人環境
、習慣、生活經驗有所不同,還是有其他的影響因素?

11
課堂 2 日新月異 質感演進
A 課程實施照片:
●觀察不同質感的菜瓜布。 ●將觀察結果記錄於學習單。
B 學生操作流程:
1. 美感練習:
(1)分組以絲瓜絡、含金鋼砂菜瓜布、木漿海綿、不含金鋼砂菜瓜布、海綿五種材料
來進行五官探索。
(2)比較其粗細、吸水性、彈性等等質感。
(3)統整每種菜瓜布的特性,討論各適宜清洗哪類材質的餐具。
(4)各組討論絲瓜絡漸漸被人工菜瓜布取代的原因?與使用合宜質感的重要性。
2. 請各組於下週帶十種不同質感的小物件。
C 課程關鍵思考:
1. 新舊材質的菜瓜布除了質感不同外,新型的菜瓜布,會將相異質感的材料組合在一起,
請學生觀察並思考,新型菜瓜布上個別的材料質感為何?將兩種質感組合後有何相輔
相成的效益呢?
2. 餐具的材質日新月異,連帶牽動著菜瓜布的質感也有了新變化,從這彼此的關係中,
去討論質感合宜與質感演進兩個議題。

12
課堂 3 萬花世界 質感搭配
A 課程實施照片:
●運用萬花筒增倍的特性來探討質感搭配。 ●觀察不同的質感搭配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
B 學生操作流程:
1. 舉例異質材料搭配設計的生活用品,說明時代演進,技術與材料不斷推陳出新,透過組
合運用多樣質感,讓生活用品的面貌豐富且有趣。
2. 美感練習:
(1)請各組將所帶來的十種不同質感小物件先進行整理分類。
(2)先將一個質感小物件放入萬花筒中觀察,再將另一質感物件放入觀察,思考原來
的畫面加入新的質感後,產生什麼變化。
(3)嘗試放入第三種、第四種質感物件,又能變化出什麼不同的感覺?
(4)生活中有那些用品,是用練習中相類似的質感搭配所設計的?並思考還有哪些生
活物品,用相異質感搭配更為合宜。
(5)討論與記錄,完成學習單。
C 課程關鍵思考:
1. 先將一個質感物件放入萬花筒中,觀察物件呈現的感受,再放入一個物件,比較一下
,兩個物件搭配在一起時,會產生什麼新的感受?再換一個物件放入試看看,搭配出
來的結果是否比前一個物件更合適?為什麼?
2. 相異質感搭配的生活用品,除了使用上更合宜外,在視覺與心靈感受上,是否能更豐富
美好。

13
課堂 4 與時俱進 質感價值
A 課程實施照片:
●美感練習主題「一面牆」。 ●說明用刻、劃、切、裁、折、雕等方式創造質感。
B 學生操作流程:
1. 比較高雄新舊火車站與高雄市政府的建築材料與質感,說明質感反映了各個時代不同
的價值觀。
2. 美感練習:一面牆
(1)以明信片大小的灰桐卡當作一面水泥牆,灰紙板當作水泥,運用刻、劃、切、裁
折、雕等添加或去除的方法,嘗試製造出不同的質感牆。
C 課程關鍵思考:
1. 除了新舊建築比較外,也可試著將高雄舊火車站(1941 年)與舊高雄市政府(1939
,兩棟相近年代的建築與材料做比對,去了解年代的風格美感與質感運用。

14
課堂 5與時俱進 質感價值
A 課程實施照片:
●開始進行創造質感的練習 。 ●尋找紙張質感的可能性。
B 學生操作流程:
1. 美感練習:創作一面牆
(1)延續上堂課內容,完成質感牆的嘗試。
(2)完成質感一面牆後,請想一想這面牆與哪個時代的建築質感類似?
(3)思考一下這面牆適合放於哪些場所?
C 課程關鍵思考:
1. 練習過程中,學生易於只以視覺判定質感,教師需提醒以五官去感受,不只用眼睛去
看,也試著用手觸摸製造出的質感,比對觸覺與視覺感受是否相符合。
2. 練習除了運用美工刀、剪刀外,鼓勵學生可嘗試不同工具

15
課堂 6 重新定義 質感遊戲
A 課程實施照片:
●質感主題討論。 ●分享討論成果。 ●質感擬真練習開始。
B 學生操作流程:
1.美感練習:質感擬真
(1)各組抽取一個場景主題,分組討論構圖並分工,每人負責主題內的一種質感。
(2)分享討論結果。
(3)開始進行質感擬真練習。
C 課程關鍵思考:
1. 引導學生從場景中,選擇最具明顯特色的質感著手。
2. 延續上堂課經驗,進一步將紙張的質感,轉化成真實物件的質感。

16
課堂 7 重新定義 質感遊戲
A 課程實施照片:
●以不同質感主題進行分組練習。 ●觀察物件質感變化。 ●以西卡紙模擬真實物件質感。
B 學生操作流程:
1.美感練習:質感擬真
(1)每位組員運用白色西卡紙,以刻、劃、切、裁、折、雕,擬真製作場景主題中的質
感。
(2)將全組練習的作品,以構成概念安排布置貼於黑色卡紙上。
(3)討論思考,當整組組員擬真質感練習物件擺放在一起時,是否更能加強主題的意象
與氛圍?
C 課程關鍵思考:
1. 練習過程中觀察物件的質感,是否發現與我們之前既定印象有所不同?
2. 操作中以手感受紙張不同質感的變化。
3. 這些擬真的質感,如何應用於生活中?

17
三、教學觀察與反思
1. 問題與對策
(1)課程計畫實際運作之後發現,舉例中的生米與菜瓜布,部分學生並
未有過接觸,導致在討論質感經驗的過程中無法順利參與,最後除
了請有接觸過的同學分享外,也請學生換方向思考,熟的白米飯是
什麼質感?彼此腦力激盪,去擴張思考範圍。
(2)質感一面牆的練習中,學生仍對質感意義不夠清楚,想要呈現曲線
的效果,卻只將紙剪成曲線圖形,直接平貼在紙板上,質感無法明
確呈現。解決對策是複習前兩節課所學的五官觀察方法,提醒不
單只用視覺,要五官並用去感受質感。
2. 未來教學規劃
(1)此次課程仍有許多不足之處,未來希望能規劃出更貼近生活應用的
課程。目前生態環保議題越來越受重視,原課程計畫設計的第五
堂課「恰如其分 質感合宜」單元,是觀察不同質感的包裝材料,
去了解合宜的使用材料與技術,發揮質感優點,達到環保、
美觀、實用,但因這次課程內容繁多,精簡後此單元暫保留,
希望之後能將這個單元設計成一獨立的課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