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鎮高中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成果報告

pdf
1.37 MB
18 頁
cere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108 110 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
108學年度第 2學期 學校實驗課程實施計畫
種子教師
成果報告書
委託單位:
教育部
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
執行單位:
高雄市立前鎮高級中學
執行教師:
蔡孟恬
教師
輔導單位:
南區
1
目錄
實驗計畫概述
一、 實驗課程實施對
二、 課程綱要與教學進度
實驗課程執行內容
一、 核定實驗課程計畫調整情形
二、 實驗課程執行紀
三、 教學研討與反思
四、 學生學習心得與成果
1
實驗計畫概述
一、實驗課程實施對象
申請學校
高雄市立前鎮高級中學
授課教師
蔡孟恬
實施年級
一年級普通班 x2 一、二年級美術班
課程執行類別
一、中等學校(國民中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之單一構面美感通識課程
國民中學
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
班級數
4
班級類型
普通班 美術班 □其他
學生人數
130 名學生
二、課程綱要與教學進度
課程名稱:質感探索與表現
課程設定
發現為主的初階歷程
探索為主的中階歷程
應用為主的高階歷程
每週堂數
□單堂
□連堂
教學對象
□國民中學 年級
□高級中學 年級
□職業學校 年級
學生先修科目或先備能力:
* 先修科目:
曾修美感教育實驗課程:
美術班一、二年級的學生曾於 108-1 學期體驗過美感─色彩的課程。
並未修習美感教育課程
普通班一年級的學生因上下學期對開課程,所以並未修習美感相關課程。
* 先備能力:
1.具備基礎造型創作能力
2.具備雕塑的基本技能
學習需求:
1. 體驗不同的質感製造的不同觸覺感受
2. 增加利用不同質感創作的經驗
2
一、課程活動簡介:
以觸覺為出發點,讓同學關注生活中容易觸摸得到的材質,將這些材質集合起來建立質感觸
覺資料庫。以分組任務的方式將質感資料庫中的材質找到相對應的感覺形容詞。討論校園中
可見或可處之質感具備的功能性、發想自己建立的資料庫可以用在生活中的那些面向。分享
各組建立的質感資料庫、質感與觸感形容詞的配對與生活應用的可能。嘗試利用質感的組合
拼貼成一件立體的作品,體驗在光線投射之後更加凸顯的質感表現。
二、課程目標
美感觀察
1.回想日常物件對於材質、質感的文字描述
2.單純使用觸覺來感受生活物件的質感
3.觀察校園中可見可觸的各種質感運用,思考其具備的美感及功能性。
美感技術
1.認識並運用黏土材質
2.認識並運用各種材質的特性。
3.利用折、卷、鏤空、組合製造具有抽象意象的質感的表現。
4.運用針線製造布料皺褶的質感
美感概念
1.記憶質感─用五官認識質感,記憶質感
2.觀察探索生活中符合功能需求的質感
3.嘗試創作質感的視覺遊戲
其他美感目標(配合校本、跨域、學校活動等特殊目標,可依需要列舉)
三、教學進度表
週次
上課日期
課程進度、教學策略、主題內容、步驟
1
3/2
單元目標
質感探索─關於質感的描述
操作簡述
1.質感聯想接龍(學習單、便利貼)
由教師提供不同物件(題目)、由各組聯想材質及形容
詞。例如:杯子-陶瓷-光滑的。
2.整合討論關於質感的描述。
3
四、預期成果:
期待透過課程,同學能發現生活用品的材質、環境中的各種視覺、觸覺質感之美。在觸覺體
驗的過程中可以專注於各種材質在觸覺上帶給人的各種不同感受。進而練習運用各種不同的
素材,組合成一件展現質感特質的立體作品。未來在選擇一件生活用品或環境建材的時候可
以考量其材質及質感的適切性。
2
3/2
單元目標
直接感觸─質感觸覺體驗
操作簡述
1.觸覺體驗箱
(不同質感的生活物件、體驗箱、眼罩)
由教師提供不同質感的物件,讓學生用手感受並說出
來,同組同學以文字記錄。
2.整合討論關於只用手感覺的質感。
3.教師補充視覺質感(仿造的質感)並讓同學比較仿造
質感與真實質感的差異。
3
3/9
單元目標
質感複製─校園材質蒐集
操作簡述
教師提供各種類型的黏土,學生分組拿到某一種類型
的黏土(輕質土、木質土、石頭土等),讓學生在校園
內蒐集複製各種凹凸質感並記錄。
4
3/9
單元目標
材質資料交流分享
操作簡述
1.同學將各組蒐集到的凹凸質感展示並分享質感表現
的作用或功能性。
2.預告利用隈研吾 擬聲.擬態建築概念做質感表達練
習的任務,提醒同學蒐集創作的材料。
5
3/16
單元目標
質感表現─質感表達練習創作
操作簡述
1.教師提供球體(保麗龍球)以及各類質感素材(紙、
布、泡棉、金屬、木等)
2.同學對於一種擬聲詞彙選擇一種質感素材進行質感
表達的練習。
6
3/16
單元目標
作品交流與分享
操作簡述
1.同學完成自己的質感球,作品打光並拍照。以文字
描述對於質感表達的構想。
2.展示作品與分享。
4
五、參考書籍:(請註明書名、作者、出版社、出版年等資訊)
1. 設計基礎原理:立體造形與構成,林崇宏,全華圖書,2017/01/20
2. 觸之美:從手到心的美感體會,La Vie 編輯部,麥浩斯,2018/11/17
3. 手感工藝.美好生活提案,La Vie 編輯部,麥浩斯,2017/10/21
4. 隈研吾 擬聲.擬態建築:生涯首本作品集,展現劃時代的建築新方向!,隈研吾 譯者:
張俊翰,瑞昇,2016/07/25
六、教學資源:
質感體驗箱、各種不同材質及質感的生活用品、各種不同質感的黏土、保麗龍球、質感表現
創作素材。
5
實驗課程執行內容
一、核定實驗課程計畫調整情形
質感探索─關於質感的描述
1.質感聯想接龍(學習單、便利貼)
由教師提供不同物件(題目)、由各組聯想材質及形容詞。
例如:杯子-陶瓷-光滑的。
2.整合討論關於質感的描述。
直接感觸─質感觸覺體驗
1.觸覺體驗箱
(不同質感的生活物件、體驗箱、眼罩)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課程修正為分組觸摸物品並分享實際觸摸的感覺。
提供不同質感的物件,讓學生用手感受並說出來,同組同學以文字記錄。
2.整合討論關於只用手感覺的質感。
3.教師補充視覺質感(仿造的質感)並讓同學比較仿造質感與真實質感的差異。
教師直接提供仿造的視覺質感,讓同學體驗。
質感複製─校園材質蒐集
教師提供各種類型的黏土,學生分組拿到某一種類型的黏土(輕質土、木質土、
石頭土等),讓學生在校園內蒐集複製各種凹凸質感並記錄。
材質資料交流分享
1.同學將各組蒐集到的凹凸質感展示並分享質感表現的作用或功能性。
考量課程進度只讓同學展示作品,下課時可以互相觀察觸摸體驗大家蒐集到的
質感。
2.預告利用隈研吾 擬聲.擬態建築概念做質感表達練習的任務,提醒同學蒐集
創作的材料。
質感表現─質感表達練習創作
1.教師提供球體(保麗龍球)以及各類質感素材(紙、布、泡棉、金屬、木等)
2.同學對於一種擬聲詞彙選擇一種質感素材進行質感表達的練習。
作品交流與分享
1.完成小組質感球作品打光並拍照。以文字描述對於質感表達的構想。
2.以世界咖啡館的方式讓小組輪流觀看他組的作品並寫下評語或建議。
6
二、6小時實驗課程執行紀錄
課堂 1
A 課程實施照片:
B 學生操作流程:
質感探索─關於質感的描述
質感聯想接龍:
回想日常生活中會用到的物品,是由那些材
質組成,呈現不同的質感。
物品─材質─感覺
課程操作工具:
C 課程關鍵思考:
第一堂課讓同學回想日常生活用品的質感類別,並寫下對不同物品素材的質感想像與描
述。
7
課堂 2
A 課程實施照片:
B 學生操作流程:
教師準備三種特質的生活用品 15 件,讓同
學真實的觸摸、記錄感受並發表。
課程操作工具:
C 課程關鍵思考:
在真實的觸覺體驗後,讓同學記錄並發現物品的材質與質感之間的關聯,並探究質感運用
的功能性。
8
課堂 3
A 課程實施照片:
B 學生操作流程:
三人一組
每組會獲得三種不同質感的黏土(超輕
土、木質土、石頭土)
在校園中尋找各種不同的質感,並用手上
的黏土將質感複製。
C 課程關鍵思考:
1.看似相同的黏土材質,感受實際上握在手上的重量,體驗揉土的過程中在未乾之時呈現的
各種手感。
2.透過質感複製的任務,讓學生觀察並探索校園中建築物、機器、植物、各項用品所呈現多
元的質感。
9
課堂 4
A 課程實施照片:
B 學生操作流程:
1.劃出關於狀聲詞描述的關鍵重點。
2.決定一件符合型態的建築。
3.思考質感表達的素材。
C 課程關鍵思考:
1.用日本建築師─隈研吾的擬聲擬態建築為文本,讓學生閱讀並理解各種擬聲質感的特質。
2.引導同學思考創作擬聲立體造型可以運用哪些媒材呈現。
10
課堂 5
A 課程實施照片:
B 學生操作流程:
1.教師準備關於質感創作可能運用的基本材
料,同學可就自己對於質感的認知另外增加
材料。
2.每位同學發給一顆保麗龍球,以小組抽到
的擬聲任務作製作質感。
3.小組將質感球組合成為一個穩定的結構
體。
C 課程關鍵思考:
1.教師準備的材料可以稍微控制在色彩上的變因,回歸單純討論關於質感的視覺美感。
2.各組質感球的組合讓同學進一步思考球與球間結合的構造問題,作品如何穩定擺放的結構
問題。
11
課堂 6
A 課程實施照片:
B 學生操作流程:
1.各組輪流觀看別組同學的
質感創作作品。
2.給每一件作品文字上的回
饋。
C 課程關鍵思考:
1.以世界咖啡館的概念,讓小組輪流閱讀各組抽到的擬聲質感任務在隈研吾的筆下如何被文
字描述。
2.除了觀看,讓同學用手觸摸作品呈現的觸感,並且讓同學每一個人都為別人的作品留下文
字的回饋,同學也可以看見別人給自己的回饋。
12
三、教學觀察與反思
1.作品的素材設定為保麗龍球,是希望控制基底材的空間量體,並且用球體
可以跳脫立方體的造型,增加同學思考創作的多元性。但是保麗龍球是不環
保的素材,考量此點,有跟學生溝通過作品在完成拍照之後,以大頭針固定
的材質會還原成原來的球體,讓下一組同學繼續使用材料。
2.有鑑於在分組報告時聆聽同學的專注度不足,改以世界咖啡館的方式讓同
學移轉座位,仔細觀察各組在質感上的表現,並且以文字書寫的方式給作品
回饋,再讓同學回到自己的組別觀看同學給予的回饋,可以看到每一位同學
觀察作品的細緻程度與回饋的質量。
13
四、學生學習心得與成果
質感複製成果
14
擬聲質感創作作品
15
16
收藏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