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程概述(300字左右):
質感是視覺、觸覺與經驗的統合概念,以美感電子書介紹「質感」,經由生活中的物品,
探索質感的特色,如:粗細、軟硬、冷熱、蓬鬆…等。透過質感經驗的資料庫累積,豐富美
感生活經驗並歸納影響質感意象的因素有哪些。第一節:透過質感觸摸箱的體驗,讓學生
藉由最直接的觸覺訊息,記憶、觀察並學習記錄其質感特性。第二節:以校園為探索,引
導學生蒐集校園的質感樣貌並與同學討論自己喜歡的質感效果。第三節:教師引導學生將
上一節課所蒐集的質感素材進行表面質感塑造的練習,以畫布為基底材,以兩種不同的質
感為命題,運用補土、各式工具及現成物,創作不同的質感作品。第四節:學生攜帶生活
中的容器到課堂,透過觀察、觸摸進行討論,如:材質、尺寸、視覺與實際觸感、實用及
功能性,再導入水泥容器的欣賞及製作方式。第五、六節:學生將蒐集的回收材料製作水
泥盆栽,再將表面質感的塑造經驗帶入創作,把想要的質感主題呈現於容器外觀上,完成
一件質感兼具美感的作品並進行分享,討論合宜的質感配置。
◼ 課程目標
1.認識質感構面的核心概念,瞭解自然與人造質感的差異。
2.藉由生活物件的觀察,透過視覺與觸覺感知、發現生活中各種質感樣貌。
3.能以各種方式蒐集質感觀察,理解不同質感的特性與用途,發現質感的特性與生活
目的性彼此之間的關係。
4.瞭解質感構成與需求的關聯性,能以質感的角度、概念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嘗試
結合材料的目的性進行質感的創作。
5.從生活中發現、體認各種質感之美並欣賞生活中質感創造的各種例子,並能理解質
感使用的合宜性。
◼ 美感觀察(從生活、物件或環境中觀察的對象,請列舉一至三點)
1.能認識材質之美,描述質感特徵的使用詞彙與感受。
2.能分辨天然與人造質感的差異,瞭解生活中材質的原形與表面處理。
3.能欣賞同一種物品可以有不同的質感表現。
◼ 美感技術(課程中學生學習的美術設計工具或技法,請列舉一至三點)
1.能理解材料、技法對質感產生的作用,能運用各類工具、材料呈現質感的塑造,創
作不同的質感作品。
2.能學會水泥容器的製作方式,將表面質感的塑造經驗呈現於容器外觀上。
3.能欣賞同學彼此的作品,以小組討論不同的材料、技法所造成的質感配置與意象,
如何給予我們合宜的感受。
◼ 美感概念(課程中引導學生認識的藝術、美學或設計概念,請列舉一至三點)
1. 能觀察質感的美感與體驗質感的表面處理。
2.能欣賞不同質感所具有的美感
3.能瞭解質感與功能的關聯性。
◼ 其他美感目標(配合校本、跨域、學校活動等特殊目標,可依需要列舉)
1.配合學校環境教育發展特色,能將完成作品展示、美化於校園與班級教室。
2.與生物科跨域合作,能認識所種植盆栽(多肉植物)之學名、習性、養植方式…等等
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