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國中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成果報告

pdf
845.8 KB
15 頁
cere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108110 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
108學年度第 2學期 學校實驗課程實施計畫
種子教師
成果報告書
委託單位:
教育部
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
執行單位:
桃園市立武漢國民中學
執行教師:
鄧曉如
教師
輔導單位:
北區
1
目錄
實驗計畫概述
一、 實驗課程實施對
二、 課程綱要與教學進度
實驗課程執行內容
一、 核定實驗課程計畫調整情形
二、 實驗課程執行紀
三、 教學研討與反思
四、 學生學習心得與成果
經費使用情形
一、 收支結算表
1
實驗計畫概述
一、 實驗課程實施對象
申請學校
桃園市立武漢國民中學
授課教師
鄧曉如
實施年級
九年級
班級數
4
班級類型
■普通班 □美術班 其他
學生人數
120名學生
二、課程綱要與教學進度
是否有課程參考案例
有: 學年度第 學期, 學校 教師
參考課程名稱:
參考美感構面: 參考關鍵字:
課程名稱:質感盆裝 show
課程設定
發現為主的初階歷程
探索為主的中階歷程
應用為主的高階歷程
每週
堂數
單堂
連堂
教學對象
國民中學八年級
高級中學 年級
職業學校 年級
學生先修科目或先備能力:
* 先修科目:
曾修美感教育實驗課程:(請概述內容)
七年級曾修習色彩構面課程,八年級曾修習構成構面課程,對於公民美學有基本的概
念。
並未修習美感教育課程
* 先備能力:(概述學生預想現狀及需求)
1.學生具備基本觀察力與感知能力。
2.學生具備黏貼、捏塑、切割的能力。
3.學生能表達個人想法並有小組討論的經驗。
2
一、課程概述(300字左右)
質感是視覺、觸覺與經驗的統合概念,以美感電子書介紹「質感」,經由生活中的物品,
探索質感的特色粗細軟硬冷熱蓬鬆…等透過質感經驗的資料庫累積豐富美
感生活經驗並歸納影響質感意象的因素有哪些。第一節:透過質感觸摸箱的體驗,讓學生
藉由最直接的觸覺訊息,記憶、觀察並學習記錄其質感特性。第二節:以校園為探索,引
導學生蒐集校園的質感樣貌並與同學討論自己喜歡的質感效果。第三節:教師引導學生將
上一節課所蒐集的質感素材進行表面質感塑造的練習,以畫布為基底材,以兩種不同的質
感為命題,運用補土、各式工具及現成物,創作不同的質感作品。第四節:學生攜帶生活
中的容器到課堂,透過觀察、觸摸進行討論,如:材質、尺寸、視覺與實際觸感、實用及
功能性,再導入水泥容器的欣賞及製作方式。第五、六節:學生將蒐集的回收材料製作水
泥盆栽,再將表面質感的塑造經驗帶入創作,把想要的質感主題呈現於容器外觀上,完成
一件質感兼具美感的作品並進行分享,討論合宜的質感配置。
課程目標
1.認識質感構面的核心概念,瞭解自然與人造質感的差異。
2.藉由生活物件的觀察,透過視覺與觸覺感知、發現生活中各種質感樣貌。
3.能以各種方式蒐集質感觀察,理解不同質感的特性與用途,發現質感的特性與生活
目的性彼此之間的關係。
4.瞭解質感構成與需求的關聯性,能以質感的角度、概念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嘗試
結合材料的目的性進行質感的創作。
5.從生活中發現、體認各種質感之美並欣賞生活中質感創造的各種例子,並能理解質
感使用的合宜性。
美感觀察(從生活、物件或環境中觀察的對象,請列舉一至三點)
1.能認識材質之美,描述質感特徵的使用詞彙與感受。
2.能分辨天然與人造質感的差異,瞭解生活中材質的原形與表面處理。
3.能欣賞同一種物品可以有不同的質感表現。
美感技術(課程中學生學習的美術設計工具或技法,請列舉一至三點)
1.能理解材料、技法對質感產生的作用,能運用各類工具、材料呈現質感的塑造,創
作不同的質感作品。
2.能學會水泥容器的製作方式,將表面質感的塑造經驗呈現於容器外觀上。
3.能欣賞同學彼此的作品,以小組討論不同的材料、技法所造成的質感配置與意象,
如何給予我們合宜的感受。
美感概念(課程中引導學生認識的藝術、美學或設計概念,請列舉一至三點)
1. 能觀察質感的美感與體驗質感的表面處理。
2.能欣賞不同質感所具有的美感
3.能瞭解質感與功能的關聯性。
其他美感目標(配合校本、跨域、學校活動等特殊目標,可依需要列舉)
1.配合學校環境教育發展特色,能將完成作品展示、美化於校園與班級教室。
2.與生物科跨域合作,能認識所種植盆栽(多肉植物)之學名、習性、養植方式…等等
相關知識。
3
二、教學進度表(依需要可自行增加)
週次
上課日期
課程進度、教學策略、主題內容、步驟
1
4/6
單元目標
「觸」手可及:能認識質感並能透過觸覺體驗質感,
記憶、觀察並學習記錄其質感特性
操作簡述
以美感電子書介紹質感,再藉由觸摸箱中的各式生活
物品,體驗不同質感並能描述其感受於學習單中
2
4/13
單元目標
捕捉質感:探索、發現並蒐集屬於校園的質感,能以
小組方式討論與分享
操作簡述
以採集、拓印方式引導學生如何蒐集校園的質感樣貌
並記錄於學習單中
3
4/20
單元目標
面光表情 1:表面質感塑造的練習、分享討論
操作簡述
以畫布為基底材,以兩種不同的質感為命題,運用補
土、各式工具或現成物,進行表面質感塑造的練習
4
4/27
單元目標
面光表情 2:探討、分析各類容器的質感、水泥容器
的製作方式
操作簡述
透過觀察、觸摸進行容器與質感之關聯性的討論並示
範水泥容器的製作方式
5
5/4
單元目標
質感盆裝 show:水泥灌模造型容器實作
操作簡述
將蒐集的回收材料為模型製作水泥容器
6
5/11
單元目標
質感盆裝 show:水泥容器外觀質感創作、水泥盆栽
作品分享與交流
操作簡述
以質感塑造的方式,把想要的質感主題呈現於水泥容
器外觀上;將多肉植物植於容器中,欣賞不同的質
感作品並討論質感配置的合宜性
三、預期成果:
1.希望透過質感與材質的探索課程,提升學生對日常生活中質感變化的觀察力及敏銳度。
2.在質感的資料蒐集中,能學會發現問題、反思、並解決問題。
3.學生能整合追求質感的美感條件,注意細節、貼近目的、符合需求。
4.能以質感的觀點,進行質感的創作,並且能以質感概念分析生活中的物品。
5.期盼學生能藉由「五感」體驗,培養美感的生活態度與習慣。
4
四、參考書籍:(請註明書名、作者、出版社、出版年等資訊)
1.漢寶德(2013), 生活美學理念推廣系列叢書,文化部,台北市。
2. Chris Lefteri2015), 設計師的材料學:創意×實驗×未來性,從原始材料到創新材質
112 個設計革命,臉譜,台北市。
3.Ron、小宇(2014), 瘋多肉!跟著多肉玩家學組盆,晨星,台北市。
4.阿呆(2016),愛上多肉植物:栽培、養護、組盆一本全搞定,康鑑文化,新北市。
5.蔡岳廷(小山舍)(2016),日日多肉,日初,台北市。
6.松山美紗(2013),療癒系新寵多肉植物圖鑑,台灣東販,台北市。
五、教學資源:
1.美感教育入門電子書-質感。
2.筆電、教學 PPT、單槍、紙箱、質感現成物。
3.Youtobe
手作盆栽 DIY https://www.ebcbuzz.com/watch/24339
DIY Concrete Planters Maceteros de concret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z1s86U0wJE
多面體白淨水泥盆: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HuxKqO56r4
水泥盆教學: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CZu-igI_-4
4.準備材料:
(1) 0 號油畫布、補土、刮刀、熱熔膠、噴漆。
(2) 珍珠板(9mm)、尺、奇異筆、美工刀、大頭針、保麗龍膠、透明膠帶。
(3) 樂土(水泥)、勺子、水桶、粗砂紙、尖嘴鉗、乳膠手套、攪拌機、潤滑油(脫模)
5
實驗課程執行內容
一、核定實驗課程計畫調整情形
二、6小時實驗課程執行紀錄
課堂 1
A 課程實施照片:
質感-美感構面鑑賞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隨處都能接觸到質感,小
各式生活用品、器具、衣物,大至建築空間、街
道、廣場等,都具有不同的質感
以質感為引導,讓學生觀察、發現日常生活所存
在的各種質感的美感並了解質感的內涵
透過「質感觸摸箱」觸手可及的體驗,記憶、觀
察質感並建立「質感經驗」資料庫
B 學生操作流程:
1.藉由「質感」構面鑑賞,建立學生基本的質感知識與內涵。
6
2.「質感」的構面介紹:用五官認識質感、記憶質感,讓學生能夠從中瞭解並掌握質感的基本
概念。
3.透過「質感觸摸箱」的體驗,建立「質感經驗」資料庫,並能夠學習將觸覺感受以文字具體描述
C 課程關鍵思考:
學生能從鑑賞所學到質感的定義、類型、存在方式,並能以視覺、觸覺等感官方式將質感的
體驗感受以文字具體描述,應用於下一堂課的校園質感搜查練習中。
7
課堂 2
A 課程實施照片:
捕捉質感-校園質感搜查方式說明
質感搜查過程之採集(拓印)質感
捕捉質感-學習單-1
捕捉質感-學習單-2
B 學生操作流程:
1. 校園質感搜查方式說明後,引導學生發現質感存於校園何處?
2. 採集質感的方式說明?拍照、拓印、實物裱貼…等。
3. 任務進行,在校園中採集質感並完成學習單。
4. 提醒學生可以觀察自己最喜歡的質感是哪兩個?原因為何?
C 課程關鍵思考:
藉由【捕捉質感-校園質感搜查】學習單的問題討論與回答書寫,讓學生能更進一步瞭解校園質
感類型有哪些?特色為何?如何能將質感採集下來並從中欣賞質感特有的各種構成之美。記錄
不同物體上,質感構成所呈現的各式樣貌,體驗質感在視覺上的趣味與美感。
8
課堂 3-4
A 課程實施照片:
面光表情-課堂流程說
面光表情-質感再現製作流程說明
面光表情-學習單
面光表情-製作過程 1
9
面光表情-製作過程 2
面光表情-成品
面光表情-手指/木製餐墊
面光表情-海綿/刮刀
面光表情-氣泡棉/梳子
學生依據面光表情的質感進行創作
教師示範與說明飲料瓶盆裝容器的質感挑選
10
學生分組探討生活中各類盆裝容器的質感
教師示範與說明飲料瓶盆裝容器的質感挑選
B 學生操作流程:
1.教師說明【面光表情-質感塑造】學習單完成的方式?
2.【面光表情】實作:將上一節課所蒐集的質感進行喜好挑選→質感再現材料挑選→材料確認
→使用工具將補土抹至 0號畫布上,提醒學生補土須有一定厚度以便順利呈現質感的紋理效
果→以挑選的材料進行質感再現,可運用各式工具刮、揉、磨、沾以及現成物的黏貼、壓
印…等方式,每張畫布至少要有兩種質感,呈現平面的各類質感與肌理變化並記錄與分享製
作過程→作品進行晾乾。
3.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在質感塑造的過程中,有哪些有趣、困難或特別的發現?
4.學生在課堂中透過觀察、觸摸,分組討論生活中各類盆裝容器其材質上的目的性與合宜性,
如:外觀、材質、尺寸、視覺與實際觸感、實用及功能性。
5.教師導入水泥盆裝容器的造型欣賞及製作方式,讓學生理解創作流程與方式。
6.教師示範與說明實物容器的翻模製作方式。
C 課程關鍵思考:
希望學生能夠學習【面光表情-質感塑造】的製作步驟,思考想要呈現何種表面質感塑造?以及
從質感的角度(感受形容詞)該如何挑選合宜的材料?並透過實際的質感塑造,體會質感再現的
構成之美以及如何從生活中挑選特殊的質感實物進行水泥質感翻模。
11
課堂 5-6
A 課程實施照片:
各式實物容器的外部質感特色介紹
翻模容器內外模的固定與水泥(粉水比)拌技巧示範
實物容器水泥灌模製作-外膜固定
實物容器水泥灌模製作-內模水泥灌注示範
12
各式實物盆裝容器水泥灌注乾燥中~~
脫模囉~~
水泥容器乾燥脫模後搓刀打模
各式盆裝質感容器
與同學分享實物的翻模質感與製作歷程
班級教室外的綠色風景
B 學生操作流程:
1.引導學生挑選喜好且具特殊質感的實物外膜,進行水泥灌模。
2.請學生小組分工合作進行水泥的調配與灌製,靜置 12 小時後風乾→脫模→打磨→泡水→風乾
→植土、種植多肉植物→作品完成。
3.講解多肉植物的栽種與養護方式。
4.請學生與全班同學做分享,分享製作的歷程、構成主題挑選的想法以及作品的質感特色。
13
C 課程關鍵思考:
透過作品分享與討論,培養學生說與提問的技巧,鼓勵孩子以口頭發表的方式,分享自己的
創作過程也同能瞭解別人的想法,給同學意見與交流。
三、教學觀察與反思
學生反應這系列課程是個特別且有趣的體驗,尤其是以質感的方式記錄校園的景物以及面光表
情單元,學生的學習反應熱烈。不僅對於校園有進一步的的了解也對於質感的存在、採集方式有深
刻的體驗,雖然,少部分學生受限於質感的理解力,在質感塑造的材料與工具選擇上會較單一、放
不開,只敢用比較熟悉的工具製作質感,如:刮刀、抹刀..等,因此,在質感塑造的呈現較顯單調,
若再次實施此課程,如何實際操作運用各類工具、材料的呈現質感的塑造與示範會是首要調整並改
進之處。實物容器灌模的練習,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隨手可得實物容器所呈現的質感並藉由水泥翻
模的過程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例如:學生發現製作粗糙岩石質感時,小石子必須在補土未乾時
黏貼且可以搭配白膠,可提升外觀的黏貼效果,減少乾燥後脫落的情形;有些材料在補土未乾時壓
印或全乾時再將壓印物移開,會有大大不同的效果呈現,如氣泡紙;以植物葉片壓印質感時,可挑
選葉脈紋路較深的葉片,增加質感效果呈現的豐富性….等等。
四、學生學習心得與成果
結束六堂的課程,多數學生最有印象的課程是面光表情課程,透過各種不同材料的質感塑造與
再現,讓學生探索發現生活中各類有趣的質感效果呈現,不僅獲得滿滿的成就感也將美感品味得以
在生活中的盆栽與植物間持續延伸與展現。
收藏 ⬇️ 下載